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徽茶品牌

找到约845条结果 (用时 0.015 秒)

供销社的茶品牌,你知道几个?

5月10日,我们即将迎来第六个中国品牌日。自2017年国务院同意设立中国品牌日起,越来越多的国货精品进入大众视野,得到了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

在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也有一批由供销合作社培育的自主品牌,它们不仅被供销合作社人熟知,也享誉国内外,它们为繁荣城乡市场流通、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近期,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科教社团部组织开展了品牌建设调研工作,今日将刊发来自供销合作社的茶叶品牌,与各位读者共享供销合作社的品牌故事。

中国是茶的故乡

从古至今

我国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一直以来

供销合作社系统

传承茶文化 深耕茶产业

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

开展品牌创建行动

培育出众多知名茶品牌

本期

让我们一起来看

供销合作社的茶品牌建设成果

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陈泰昌”、绿茶“骆驼(CAMEL)”、龙井茶专属品牌“狮峰(SHIFENG)”、浙江老字号“福茂和记”、工夫红茶“天香牌”九曲红梅、国礼茶“感德龙馨”、有机食品“九宇”、茶叶产品研发“兴合”,这些品牌都来自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浙茶集团是浙江省供销合作社直属企业,集茶叶种植、加工、科研开发和国内外贸易于一体,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30年连续保持茶叶出口量全国领先,拥有近十个涵盖行业不同领域的知名品牌,是具备全球茶叶资源供应链整合、运营能力的茶叶全产业链品牌运营商。集团拥有70年茶叶经营历史,将传统制造与现代工艺创新相结合,产品先后成为G20峰会等高端会议用茶。

湖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君山”“湘益”“白沙溪”“洞庭”等来自湖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品牌如今已远销美国、加拿大、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市场。

作为湖南省供销合作社直属企业,湖南茶业集团是一家集茶叶种植、加工、科研、销售和茶文化传播于一体全产业链经营、专业制茶、内外贸并举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公司拥有3个部、省级科研平台,在全省建立了97个优质茶园基地,总面积达60万亩,联结带动了50万户茶农,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了稳定的贸易联系。

湖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川”字牌青砖茶、“宜红”和“羽露”等消费者熟知的茶叶品牌也都能看见供销合作社的影子。

由湖北省供销合作社直属企业湖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营的荣获“中华老字号”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川”字牌青砖茶多年来一直保持青砖茶产销量领先。此外,集团经营的湖北“宜红”红茶和“恩施玉露”等优质绿茶以其品质优良,畅销国内外市场。

广西梧州茶厂有限公司

六堡茶,起于唐代,兴于明清。而成熟的六堡茶制作技艺——加水渥堆发酵技术,则源起于梧州茶厂。

广西梧州茶厂有限公司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供销合作社社属企业。经过68年的传承发展,2020年,“三鹤六堡茶”荣获了第五届自治区主席质量奖提名奖。2021年,企业荣获全国首个“中国茶品牌五星认证”、全国企业品牌建设典范企业称号。公司是六堡茶现代工艺冷水渥堆技术的发源地,也是“中华老字号”企业。在吸收传承六堡茶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成功研发出槟榔香、金花、木板陈仓、窖藏等特色系列产品,“红、浓、陈、醇”特点突出。

福建省供销茶业公司

福建省供销茶业公司为福建省供销合作社属企业,旗下品牌“供销福茶”凭借着精美时尚的国潮包装、丰富的茶叶品类,以及真正做到了“好喝不贵”等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公司专注茶叶生态种植、产品研发和品牌销售的运营管理平台,始终坚持以“产品质量做加法、消费价格做减法”的品牌理念,还原茶业本质,让每一包茶叶都不仅能泡出非凡的醇香,也要卖出亲民的价格,真正做老百姓喝得起的好茶。

安徽省茶业集团有限公司

徽茶韵千年,迎客满天下。安徽省茶业集团有限公司打造的“徽茶”和“迎客松”品牌茶叶,不仅被安徽本地人熟知,还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领导人。

作为安徽省供销合作社社属企业,安徽省茶业集团有限公司依托安徽茶产业资源优势,运用企业现代管理方式,大力实施“徽茶崛起战略”,开拓国内外市场,塑造徽茶品牌。公司还持续布局核心产区基地,创新产品体系,在全力加强自身品牌建设的同时,联合全省茶产业资源,共同打造茶产业联合体,不断提升茶产业链价值。

四川蜀茶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日知录》中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蜀茶”是四川蜀茶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品牌。

蜀茶公司是四川省供销合作社“5+1”产业集团之一的四川省农产品经营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蜀茶公司根据全省茶产业核心主产区资源优势,创新以四川绿茶、花茶、红茶、黑茶为核心产品的经营理念,打造四川优势茶叶品牌和产品。

茶叶品牌只是供销合作社系统

开展品牌创建行动的一个缩影

还有更多供销合作社品牌

敬请关注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如涉及版权 问题请联系删除

徽茶产业争取“喝出”千亿产值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和制作茶叶的国家,茶文化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徽茶,是以古徽州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础而形成的传统茶叶系列,驰名中外。敦煌遗书《茶酒论》谓之“浮梁歙州,万国来求”,其影响之广可见一斑。经历千百年的岁月沉淀,现如今的徽茶产业发展势头如何?有哪些优势条件,又有哪些不足之处?为了徽茶振兴,安徽做出了哪些努力?未来有哪些行动计划?

现状 去年全省茶叶综合产值超600亿元

我省依据自然地理条件和产品特色,可大致划分为黄山茶区、皖东南茶区、江淮茶区、皖西茶区,盛产绿茶、红茶、黄茶等茶类。名茶品类数量位列全国第一,其中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六安瓜片、太平猴魁被列为中国传统十大名茶。

近年来,我省茶叶产销持续稳定,全省有黄山、六安、宣城、池州、安庆、合肥、滁州、马鞍山、铜陵、芜湖10个市58个县(区)产茶,涉茶生产经营者达300多万。2021年,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320余万亩,其中开采茶园面积289.59万亩,位居全国第六。2021年,全省茶叶综合产值达到614.91亿元。

截至2020年,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良种茶园、生态茶园110万亩,实施绿色防控茶园160万亩。全省共有“三品一标”茶叶有机产品285个、绿色食品259个、无公害农产品55个,“三品”认证茶园面积达255.36万亩,“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达到23个,新“三品一标”正在稳步推进。

通过整合资源、出台政策,我省还培育了一批大企业、大茶商、大平台,打造出一批标杆性茶叶企业。截至2020年底,全省拥有茶叶经营主体8000多家,茶叶合作经济组织1000多家,茶叶交易市场(含季节性交易点)700多个。全省现有国家级龙头企业6家,省级龙头企业61家,国家级合作社示范社31家,省级合作社示范社90家。

要想进一步扩大徽茶影响力,打造徽茶品牌至关重要。目前,我省拥有县级以上茶叶区域公用品牌50个,中国驰名商标22个。2017年农业农村部评选出的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六安瓜片、黄山毛峰赫然在列。

此外,祁门红茶、岳西翠兰、霍山黄芽等区域公用品牌价值逐年攀升。霍山黄芽、六安瓜片已被列入中欧地理标志互认协定第一批产品,太平猴魁、黄山毛峰、岳西翠兰将于第二批纳入互认名单。

底气 优越的地理位置成就徽茶内在品质

中国传统十大名茶中,我省占了四个。2022年,全国茶业百强县中,我省有10个县入选。全国茶业百强企业中,我省有14家企业入选。由此可见,徽茶地位不可谓不重。

那么,徽茶为何能从全国众多历史名茶中脱颖而出?徽茶主要优势有哪些?“名优茶众多,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安徽省茶叶行业协会会长王传友表示。

安徽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始于公元二世纪。安徽是中国近代名茶品目最多的产茶省,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祁门红茶、休宁松萝、敬亭绿雪、涌溪火青、桐城小花、岳西翠兰、雾里青等,久负盛誉。

王传友说,安徽有着深厚的茶文化历史底蕴,古徽州地区实际上是传统中国茶的重要产区之一,中国茶界的很多大家、先辈都曾在祁门工作,祁红、屯绿等在国内外市场有广泛的影响。

徽州人做茶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茶是安徽人祖祖辈辈从事的重要行业之一。千百年来,安徽茶农茶商积累了丰富的生产和营销经验。可以说,每一种茶都蕴含一种文化,每一杯茶都可讲出一个故事。

除了茶文化底蕴深厚,徽茶内在品质佳和其所处的优越的地理位置也是紧密相连的。“安徽地理环境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王传友介绍,安徽省茶产区地域辽阔,位于北纬30°的位置,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水、热资源充沛,非常有利于茶树碳水化合物、多酚类物质的形成,因而适制名优红绿茶,品质俱佳。

努力 推进茶产业和文旅等产业深度融合

茶产业是我省重点发展的农业产业化十大主导产业之一,也是皖南、皖西山区等地带动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优势产业。发展茶产业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筑牢乡村振兴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先后出台《关于做优做大做强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和农民增收的意见》(皖政办〔2018〕7号)、《关于推动茶产业振兴的意见》(皖政办秘〔2021〕28号)等文件,为我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在徽茶振兴方面,安徽一直在行动。近年来,全省各产茶区地方政府十分重视茶产业的发展,通过深入挖掘茶产业多功能性,使茶产业与休闲、旅游、文化、科普教育、生物、研学、养生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我省主产茶市已兴建了谢裕大、松萝、天之红、祥源、猴坑、徽六等一批茶叶博物馆,对于宣传徽茶文化有着重要意义。谢裕大茶博园、六安茶谷等茶主题公园将茶叶和生态、绿色、休闲、体验、养生相结合,带动了当地茶叶消费和经济增长。

此外,自2005年以来,安徽省茶叶行业协会已连续承办十五届安徽国际茶产业博览会,搭建产销对接平台,推动“双招双引”,展示安徽好茶,传播徽茶文化;促进茶旅融合发展,促进茶企茶农增收。王传友表示,在茶叶品牌宣传推广上,全省各产茶县区积极参与各类重要的品牌推介会和展销会等,组团展示宣传,奋力打响徽茶品牌。另外,各地也不断努力开拓线上销售这一渠道,加大徽茶与知名品牌电商、直播平台的合作力度,加强线上推广和线下服务。

未来 将加大徽茶品牌宣传扩大市场份额

徽茶在全国名茶中占据着一席之地,尤其是在上世纪90年代前,安徽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长期位居全国前列,是中国最重要的产茶大省。但是近二十多年来,徽茶逐渐掉队,发展速度已跟不上浙江、福建等省份。是什么原因导致如今的发展困境?

“徽茶品质好是毋庸置疑的,但在营销推广方面与全国其它知名产茶大省相比有一定差距。”王传友认为,徽茶发展目前最大的痛点在于终端销售,我省目前更重视生产端的资金投入,对于销售、品牌推广、消费市场开拓等方面投入不足,徽茶市场份额不高。

此外,相对于福建和浙江,安徽茶产业存在茶园基础建设水平较低、茶叶生产亩均效益不高、龙头企业不多且带动能力不足等问题。全省茶叶经营主体呈小、散、弱的特征,茶企多而不精、不大,缺少实力强、辐射面广的大型茶叶集团。

所以,接下来,安徽茶叶龙头企业需要积极发挥在行业内的带动作用,优化提升品种,创新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比如与新式茶饮更好结合,来满足消费市场的新需求,争取形成一批国内辐射带动力强、国际影响力大的自主创新型头部企业。

“希望政府继续加大对茶产业的投入,尤其是在品牌推介营销、终端销售方面。”王传友表示,这样更有利于安徽未来加强徽茶品牌的宣传推广,在重点支持“四大”传统名茶基础上,协同发展各地区域公用品牌名茶。

去年,安徽省茶叶行业协会组织编写的《安徽省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围绕茶园面积、茶叶产量、茶叶消费转型、经营主体、国际市场、茶旅融合、综合产值、乡村振兴成果、品牌名茶等9大方面提出了规划建议。其中明确提出,我省将深入推进茶旅融合,支持打造30条茶旅游精品线路、30个美丽茶乡(镇)、60个美丽茶村,支持创建3~5个茶文旅生态产业园。加强茶产业与休闲、生态、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到2025年,我省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千亿大关。

来源:新安晚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徽茶产业争取“喝出”千亿产值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和制作茶叶的国家,茶文化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徽茶,是以古徽州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础而形成的传统茶叶系列,驰名中外。敦煌遗书《茶酒论》谓之“浮梁歙州,万国来求”,其影响之广可见一斑。经历千百年的岁月沉淀,现如今的徽茶产业发展势头如何?有哪些优势条件,又有哪些不足之处?为了徽茶振兴,安徽做出了哪些努力?未来有哪些行动计划?

现状 去年全省茶叶综合产值超600亿元

我省依据自然地理条件和产品特色,可大致划分为黄山茶区、皖东南茶区、江淮茶区、皖西茶区,盛产绿茶、红茶、黄茶等茶类。名茶品类数量位列全国第一,其中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六安瓜片、太平猴魁被列为中国传统十大名茶。

近年来,我省茶叶产销持续稳定,全省有黄山、六安、宣城、池州、安庆、合肥、滁州、马鞍山、铜陵、芜湖10个市58个县(区)产茶,涉茶生产经营者达300多万。2021年,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320余万亩,其中开采茶园面积289.59万亩,位居全国第六。2021年,全省茶叶综合产值达到614.91亿元。

截至2020年,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良种茶园、生态茶园110万亩,实施绿色防控茶园160万亩。全省共有“三品一标”茶叶有机产品285个、绿色食品259个、无公害农产品55个,“三品”认证茶园面积达255.36万亩,“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达到23个,新“三品一标”正在稳步推进。

通过整合资源、出台政策,我省还培育了一批大企业、大茶商、大平台,打造出一批标杆性茶叶企业。截至2020年底,全省拥有茶叶经营主体8000多家,茶叶合作经济组织1000多家,茶叶交易市场(含季节性交易点)700多个。全省现有国家级龙头企业6家,省级龙头企业61家,国家级合作社示范社31家,省级合作社示范社90家。

要想进一步扩大徽茶影响力,打造徽茶品牌至关重要。目前,我省拥有县级以上茶叶区域公用品牌50个,中国驰名商标22个。2017年农业农村部评选出的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六安瓜片、黄山毛峰赫然在列。

此外,祁门红茶、岳西翠兰、霍山黄芽等区域公用品牌价值逐年攀升。霍山黄芽、六安瓜片已被列入中欧地理标志互认协定第一批产品,太平猴魁、黄山毛峰、岳西翠兰将于第二批纳入互认名单。

底气 优越的地理位置成就徽茶内在品质

中国传统十大名茶中,我省占了四个。2022年,全国茶业百强县中,我省有10个县入选。全国茶业百强企业中,我省有14家企业入选。由此可见,徽茶地位不可谓不重。

那么,徽茶为何能从全国众多历史名茶中脱颖而出?徽茶主要优势有哪些?“名优茶众多,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安徽省茶叶行业协会会长王传友表示。

安徽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始于公元二世纪。安徽是中国近代名茶品目最多的产茶省,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祁门红茶、休宁松萝、敬亭绿雪、涌溪火青、桐城小花、岳西翠兰、雾里青等,久负盛誉。

王传友说,安徽有着深厚的茶文化历史底蕴,古徽州地区实际上是传统中国茶的重要产区之一,中国茶界的很多大家、先辈都曾在祁门工作,祁红、屯绿等在国内外市场有广泛的影响。

徽州人做茶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茶是安徽人祖祖辈辈从事的重要行业之一。千百年来,安徽茶农茶商积累了丰富的生产和营销经验。可以说,每一种茶都蕴含一种文化,每一杯茶都可讲出一个故事。

除了茶文化底蕴深厚,徽茶内在品质佳和其所处的优越的地理位置也是紧密相连的。“安徽地理环境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王传友介绍,安徽省茶产区地域辽阔,位于北纬30°的位置,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水、热资源充沛,非常有利于茶树碳水化合物、多酚类物质的形成,因而适制名优红绿茶,品质俱佳。

努力 推进茶产业和文旅等产业深度融合

茶产业是我省重点发展的农业产业化十大主导产业之一,也是皖南、皖西山区等地带动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优势产业。发展茶产业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筑牢乡村振兴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先后出台《关于做优做大做强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和农民增收的意见》(皖政办〔2018〕7号)、《关于推动茶产业振兴的意见》(皖政办秘〔2021〕28号)等文件,为我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在徽茶振兴方面,安徽一直在行动。近年来,全省各产茶区地方政府十分重视茶产业的发展,通过深入挖掘茶产业多功能性,使茶产业与休闲、旅游、文化、科普教育、生物、研学、养生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我省主产茶市已兴建了谢裕大、松萝、天之红、祥源、猴坑、徽六等一批茶叶博物馆,对于宣传徽茶文化有着重要意义。谢裕大茶博园、六安茶谷等茶主题公园将茶叶和生态、绿色、休闲、体验、养生相结合,带动了当地茶叶消费和经济增长。

此外,自2005年以来,安徽省茶叶行业协会已连续承办十五届安徽国际茶产业博览会,搭建产销对接平台,推动“双招双引”,展示安徽好茶,传播徽茶文化;促进茶旅融合发展,促进茶企茶农增收。王传友表示,在茶叶品牌宣传推广上,全省各产茶县区积极参与各类重要的品牌推介会和展销会等,组团展示宣传,奋力打响徽茶品牌。另外,各地也不断努力开拓线上销售这一渠道,加大徽茶与知名品牌电商、直播平台的合作力度,加强线上推广和线下服务。

未来 将加大徽茶品牌宣传扩大市场份额

徽茶在全国名茶中占据着一席之地,尤其是在上世纪90年代前,安徽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长期位居全国前列,是中国最重要的产茶大省。但是近二十多年来,徽茶逐渐掉队,发展速度已跟不上浙江、福建等省份。是什么原因导致如今的发展困境?

“徽茶品质好是毋庸置疑的,但在营销推广方面与全国其它知名产茶大省相比有一定差距。”王传友认为,徽茶发展目前最大的痛点在于终端销售,我省目前更重视生产端的资金投入,对于销售、品牌推广、消费市场开拓等方面投入不足,徽茶市场份额不高。

此外,相对于福建和浙江,安徽茶产业存在茶园基础建设水平较低、茶叶生产亩均效益不高、龙头企业不多且带动能力不足等问题。全省茶叶经营主体呈小、散、弱的特征,茶企多而不精、不大,缺少实力强、辐射面广的大型茶叶集团。

所以,接下来,安徽茶叶龙头企业需要积极发挥在行业内的带动作用,优化提升品种,创新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比如与新式茶饮更好结合,来满足消费市场的新需求,争取形成一批国内辐射带动力强、国际影响力大的自主创新型头部企业。、

“希望政府继续加大对茶产业的投入,尤其是在品牌推介营销、终端销售方面。”王传友表示,这样更有利于安徽未来加强徽茶品牌的宣传推广,在重点支持“四大”传统名茶基础上,协同发展各地区域公用品牌名茶。

去年,安徽省茶叶行业协会组织编写的《安徽省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围绕茶园面积、茶叶产量、茶叶消费转型、经营主体、国际市场、茶旅融合、综合产值、乡村振兴成果、品牌名茶等9大方面提出了规划建议。其中明确提出,我省将深入推进茶旅融合,支持打造30条茶旅游精品线路、30个美丽茶乡(镇)、60个美丽茶村,支持创建3~5个茶文旅生态产业园。加强茶产业与休闲、生态、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到2025年,我省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千亿大关。

来源|新安晚报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830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