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湖北茶苗

找到约193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湖北茶之变:巴东绿葱坡镇中村村茶产业发展记

“你看,我这片茶园比那边的茶园长得好。”9月5日,巴东县绿葱坡镇中村村茶农高龙云站在自家茶园边,笑眯眯地指着眼前的茶园,喜上眉梢。

比田间管理、比茶苗长势、比茶叶收益……如今,这种“比拼”的场景时常在中村上演。中村,这个曾“封闭”于群山间的村寨,因巴野公路的贯通,打开南北大门。传统支柱产业——茶,在湖北正山堂巴东红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带动下,迎来广阔“钱”景。

望茶兴叹茶叶产业陷低谷

茶在巴东有千古历史,据史书记载,宋朝年间,中村茶曾被作为贡茶上供朝廷。90年代,中村茶叶品牌“善化青龙剑”曾两次在西南茶叶评比会上获得金奖。

中村的茶树主要种植在海拔700至1400米的区域,雨量充沛,常年云雾缥缈,土质多以青砂富硒土壤为主,土层深厚,酸碱度适宜。在这种生态环境下,茶树生长旺盛,芽叶肥壮,所产茶叶氨基酸、硒元素、茶多酚、芳香物等物质含量高,品质极佳。

良好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中村茶叶良好的品质。从70年代开始,中村曾经历了五次茶产业发展,但因交通不便、缺乏市场主体带动、茶园管理不善等原因,茶产业一直起伏不定,未能为村民带来稳定收益。

田天春(左一)讲述中村茶发展历史

“在猫子山开荒种茶,义务投工,还自己带干粮,上山一干就是半个月。”中村村村医田天春回忆,当初发展时确实都很有信心,但最终老百姓没有收益,茶园荒芜,毁茶种玉米、土豆的情形历历在目。老茶农高龙云曾借钱发展茶叶,两年时间,不仅茶叶没发展起来,还要卖猪还债。

谈茶色变,望茶兴叹。原本高质量的茶产业就这样每况愈下,老百姓发展茶产业的信心彻底跌入谷底,茶叶种植面积逐年缩减。

逐绿而行迎来发展新希望

绿色,是巴东产业发展的底色。2019年3月,中村茶重出江湖迎来“第二春”。3月中旬,在湖北正山堂巴东红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引荐下,福建正山堂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科研人员走进中村村,在位于巴野公路旁的农户鲁鹏家中,科研人员饮了一杯鲁鹏自制的绿茶后称赞道:好茶,口感真不错!

科研人员对中村茶品质的认同为当地茶产业带来了希望。随后,全国红茶标杆企业福建正山堂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科研人员采收少许茶叶带回总部。经过研制后,公司科研人员认为中村茶叶品质完全符合其红茶标准。

得到福建正山堂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科研人员的认可后,湖北正山堂巴东红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多次组织工作人员前往中村村,与村支“两委”座谈,走进农户家中鼓励大家不要失去信心,要让品质优良的茶叶发挥效益,并承诺以不低于市场的价格,应收尽收所产茶叶。同时,湖北正山堂巴东红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与农户鲁鹏商议,让他为公司收购鲜叶。

2019年4月下旬,鲁鹏在家中开秤收购鲜叶,一连几天无人问津,根本没有村民相信种茶能挣钱。于是,鲁鹏便和父亲向奎挨家挨户宣传茶叶收购政策,发展茶叶的前景。两人的诚意打动了村民,少数村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采摘了一些老茶园的鲜叶前去售卖。

中村正山堂巴东红茶叶示范基地

村民高龙云和老伴儿在老茶园忙活了两天,采了20多斤鲜叶,收入800多元;村民马春阳半个月采了100多斤鲜叶,收入3000多元……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少数村民似乎看到了茶产业发展的希望。当年,全村有30多户村民采摘鲜叶,湖北正山堂巴东红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兑付鲜叶资金30多万元。

在湖北正山堂巴东红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扶持下,鲁鹏牵头成立“巴东县中村茶叶专业合作社”,社员达168户。2019年,全村零星茶叶面积约400多亩。到2020年,全村茶叶种植面积得到快速发展,当年新增茶园500多亩。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未能影响村民发展茶产业的信心,湖北正山堂巴东红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有序组织专业合作社收购村民采摘的鲜叶。60多岁的茶农谭明让采摘鲜叶收入1万多元,马春阳收入5000多元,高龙云收入3000多元……采茶农户增加到130多户。

规模种植产业振兴后劲足

时下,走进中村村,千亩茶树整齐种植,成行成片。行走其间,阵阵茶香沁人心脾,让人身心惬意。

“这全部是改造后的标准化茶园,种的都是正山优选巴东红茶特色新品种。”鲁鹏指着眼前的茶园说,“也就一年多时间,茶苗就有两尺多高了,长势确实喜人。”

20多岁的鲁鹏曾是一名军人,退伍后,他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潜心扑在茶园,学习茶园管理技能,坚持做好“茶叶经济”这篇文章。

在湖北正山堂巴东红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扶持下,中村村在保护原有老茶园的基础上,引进巴东红特色专属品种,聚焦“富硒、有机”这一核心要素,打造千亩标准化种植、规范化管理的巴东红茶核心原料基地。

这两年,高龙云将自家5亩口粮田全部种上正山优选巴东红茶特色新品种,无论天晴下雨,夫妻俩就像护理婴儿一样,管理着每一株茶苗,生怕落后于其他茶园;田天春原本仅一亩老茶园,现在又种了4亩巴东红茶特色新品种;马春阳更是一口气种了7亩茶……每逢管护时节,鲁鹏便分片组织茶农走进茶园,讲解茶苗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要领。

种茶,在中村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正山堂巴东红”为中村茶产业发展带来了强劲动力,如今,优良的资源不再沉睡,中村茶产业正焕发着勃勃生机。

村支书田天顺(左一)和茶农探讨茶园管理

“只要挣得到钱,老百姓就有信心,就愿意跟着干。”田天春说,湖北正山堂巴东红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是真干、实干,所以现在发展茶产业心里才不虚,才有底气。

2021年,茶农收入更是节节攀升,谭明让鲜叶收入1.5万多元,马春阳鲜叶收入1.5万多元,高龙云鲜叶收入1万多元……采茶农户增加到180多户。

“种了这么多年茶,这两年才挣到钱。”高龙云的老伴儿李菊顺笑呵呵地说,采茶时候早上5点上工,晚上10点多卖完茶回来,不觉得累,这段时间不采茶了,反而还浑身疼。

从种茶到毁茶再到种茶,茶逐步成为老百姓的支柱产业,仅3年时间,茶叶面积从2019年前的几百亩发展到现在的近3000亩。茶,再一次叩开中村村致富的大门,更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希望在茶园,如今的中村茶正改变着1800多位村民的生活……

作者:黄华

作者单位:巴东县融媒体中心

来源:长江云、湖北学习平台、学习强国,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萧氏:匠心锻造湖北第一“茶企航母”

湖北最大的茶叶加工企业、湖北最大的茶苗繁育企业、湖北获奖最多的茶叶企业、湖北最大的茶叶区域交易市场、中国最大的“外贸出口茶企”、中国最先进的“茶机装备生产企业”、中国最大的“茶叶中央智能工厂”、中国茶要素最全的现代茶产业集群……“十四五”开局之年,在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千亿茶产业强省”的历史时刻,集多个“湖北之最”和“中国之最”于一身的萧氏茶业集团,再次吹响“打造湖北第一茶企”、跻身“中国茶企第一方阵”的号角,战鼓已响,进军乘势,“千亿茶产业强省”的征程上,一匹茶界黑马正蹄疾如风。

【初心】让茶农种的茶能卖上个好价钱

青年肖勇

关于萧氏的故事还得从萧氏集团掌门人肖勇说起。

22年前,湖北产茶大乡——邓村出现卖茶难。那年,在外经营茶庄的肖勇回家乡邓村联系买茶,看到茶农采摘的春茶鲜叶,五角钱一斤还没人愿收。

茶贱伤农的事,深深地刺痛肖勇的心。

此时,一个梦想在肖勇心中酝酿萌生:成立茶叶公司,帮乡亲把茶叶卖个好价钱。

1998年,肖勇回到邓村,注册成立了“宜昌萧氏茶叶有限公司”,开办制茶厂。第一个把鲜叶提高到30元一斤的天价,这个价比往年高出6倍以上,并且不限量不限时的敞开收购,四方八面的人都把鲜叶运来卖。当年,后湾及邻村的茶农人均就增收500多元。

此后,肖勇先后在江坪征地创办全市第一个茶叶标准化加工厂;在邓村王家垭兴建现代化绿茶、红茶加工厂,在雾渡河、秭归兴建高标准的绿茶加工厂;在兴山兴建高标准的白茶、黑茶加工厂,在樟村坪兴建高标准的乌龙茶加工厂……

短短几年时间,肖勇先后建起10家茶叶加工厂,20多处标准化茶叶生产基地。形成绿茶、红茶、白茶、黑茶、青茶(乌龙茶)五大茶类的产业布局。直接辐射惠及20万茶农。

生产的问题解决了,卖的问题怎么解决?

为搞活茶叶流通,肖勇等人提议,在小溪塔兴建三峡茶城。2006年初,三峡茶城首期项目竣工,成为“立足宜昌、联接三峡、网络湖北、辐射全国”的大型茶叶交易市场。

自此,困扰几代人的茶叶销售难题迎刃而解。

【担当】要让消费者喝上洁净安全的茶

茶叶鲜叶农残、灰尘、鸟虫粪便是饱受消费者诟病的问题。也是一直困扰肖勇的心病。

一定要让消费者喝上洁净的茶安全的茶!

肖勇没有等待,从2002年正式提出设想,到无数次清洗试验,历经4代鲜叶清洗设备改良。2008年,萧氏集团联合日本川崎机工,成功研发出首条鲜叶清洗工艺生产线,当年6月在王家垭茶产业科技园正式投入生产。这条生产线从茶叶鲜叶进料、清洗到干茶出口,全程全封闭,集自动化、清洁化于一体。

经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检验,经过清洗后的鲜叶,茶叶食品卫生指标良好,重金属含量明显降低,能有效清除鲜叶上面的粉尘泥沙、鸟虫粪便、虫卵等杂物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该工艺被专家认定是中国茶界的大创举,改写了国内外几千年来茶叶鲜叶不清洗的历史,实现了茶叶由农副产品向食品的根本转变。获得了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

随后,肖勇带领他的团队坚持不懈探索,先后获得鲜叶清洗工艺、红茶智能发酵、超微茶食品加工及综合利用等5项省级科技成果、60余项国家专利,率先示范的“绿色防控”“药肥革命”“鲜叶清洗”“三位一体蒸汽杀青”等先进成果对茶叶领域全面推进洁净化生产起到引领促进作用。

【使命】科技让传统茶产业走向现代标准化

萧氏建设国内首家“无人工厂”源自一次外出考察。

那年,一条“中国七万家茶企不抵一个立顿”的消息让肖勇大为震惊。他决定走出去看看。这一次,从东亚到西欧,他转了近一个月的时间。

“真是不看不知道我们有多落后。”肖勇边看边思索,随即一场“以智能化装备取代人力的工业革命”在萧氏风生水起。

可当时,在国内这项技术处空白,而国外工厂只想高价卖设备,不愿出售核心技术。

在与国外几家企业反复接触后,萧氏决心摆脱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自己研发核心技术。

随后,萧氏投资1.1亿元,历经6年研发,于2019年在邓村王家垭,建成全球首家茶叶智能化加工“无人工厂”。实现从鲜叶到成品全流程“无人化”机械量产,生产线可24小时连续化作业,年产能为2000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王庆实地考察后,认为这是萧氏集团在中国茶界的又一新的创举。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鲁成银认为,萧氏无人工厂是目前世界上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技术集成最优的首个智能化茶叶加工厂,其现代化装备程度、洁净化技术标准和智能化加工水平,当之无愧地做到了中国乃至世界茶叶智能化加工行业的No.1。

好茶大师作,洁净更健康。2020年12月20日,萧氏集团在第二届“世界茶叶质量安全与美好生活”高峰论坛上率先提出了“明前、芽茶、洁净、稳定、合口、安全”六大好茶标准,“基地、工艺、质量、包装、储运”五大标准体系和“原料、卫生、品质、冲泡”四大讲究。大师茶系列的推出,体现了萧氏集团“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的榜样力量,是传统制茶工艺、现代加工技术、质量安全管控、标准体系建设的融合者和集大成者。

【愿景】把萧氏做成中国头部茶企

“‘十四五’期间,萧氏集团将全力打造湖北最大绿、红茶加工企业,湖北省最大的茶苗繁育企业、中国最大的茶叶外贸出口企业、湖北最大的“茶叶区域交易市场、中国最先进茶机装备生产企业、中国智能化水平最高的茶叶中央工厂,努力成为中国茶行业的头部企业、链主企业,实现综合产值过百亿元……”

在今年的湖北省人大十三届二十次会议上,作为省人大代表,肖勇的发言掷地有声。

其实,审视萧氏的发展印迹,方知肖勇绝非信口开河。

2018年9月28日,萧氏高新科技工业园二期项目集中开工仪式盛大举行;

2019年4月7日,由萧氏集团投资1.1亿元的邓村王家垭智能化加工“无人工厂”正式投产;

2020年8月9日,由萧氏集团与鄂旅投集团、夷陵区政府共同投资的“三峡茶旅小镇”首开区正式投入运营;

2021年4月27日,投资5亿元的襄阳国际旅游茶城正式开工建设。

2021年7月26日,萧氏集团与安琪集团合资注册“湖北安琪萧氏茶业有限公司”。

单从近三年来萧氏的发展轨迹来看,不难看出,萧氏正行进在高速发展的征程中。

翻开萧氏的项目建设表,萧氏的发展脉络更加清晰。

投资逾6亿元的萧氏工业园二期项目建成后,园区占地面积将达到300亩,产品体系可涵盖茶产品、茶食品、茶饮品、茶粉体等延伸领域,全面实现茶资源“吃干榨净”全价利用目标。

投资2亿元的昌崎茶机装备制造项目,建成后年生产茶机能力500台(套),茶叶清洁化、连续化生产线100条,可实现年产值10亿元,对促进茶叶清洁化生产,茶叶智能化装备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投资2亿元的茶叶智能化中央工厂项目,按工业4.0标准打造,建设集茶叶深加工、商品化处理、现代冷链物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茶叶加工“中央工厂”,建成运营后,将实现从计划、生产、质检、分装到运营的数字化、标准化、模块化精准管控。

……

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必将推动萧氏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而萧氏提出的打造“中国最大的外贸出口茶企”“中国最先进的茶机装备生产企业”“中国最大的“茶叶中央智能工厂”“中国茶要素最全的现代茶产业集群“的愿景必将能实现。

激情满怀跻身中国茶企第一方阵

——访萧氏茶业集团董事长肖勇

近来,湖北提出打造“千亿茶产业强省”发展战略。作为湖北龙头型茶企——萧氏茶业集团未来将如何发展?有哪些重大举措?为此,记者专访了萧氏茶业集团董事长肖勇。

记者:“十四五”期间,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千亿茶产业强省”的要求,作为湖北茶企龙头,萧氏将如何起到龙头引领作用?

肖勇:“十四五”期间,萧氏将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千亿茶产业强省”要求,积极挖潜增效,做强“一主多元”的产业体系,使得产业链遍布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市场水平和品牌形象不断提升。在产业政策支撑持续强化下,萧氏将全力打造成湖北茶行业的头部企业、链主企业,实现综合产值过百亿元。

记者:具体的奋进目标有哪些?

肖勇:主要有5大奋进目标:一是建成湖北最大的育苗企业,支撑全省品种改良,培育乡村特色产业。二是建成湖北最大的绿、红茶加工企业,在襄阳、十堰、恩施等产茶区域建设茶叶洁净化加工厂,进一步提升名优茶年产量。三是建成湖北最大的外贸出口企业和出口茶生产基地,依托安琪集团的外贸市场优势建立出口茶贸易体系,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通道。四是依托已开工建设的工业园二期系列重大产业项目,建成中国最大的茶叶精深加工基地。五是建成襄阳国际旅游茶城和三峡国际旅游茶城(二期)两大产地市场,形成带动“宜荆荆恩”“襄十随神”城市群、联结鄂渝川长江流域和鄂豫陕汉水流域、辐射全国消费市场的区域性名优茶交易集结地,更好地支撑服务全省茶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记者:在带动茶农增收致富方面有哪些举措?

肖勇:“十四五”期末,集团将积极建立快速加盟机制,开发特色营销渠道,提升茶叶品牌知名度,辐射带动鄂西南武陵山及宜昌三峡茶区、鄂西北秦巴山茶区茶园基地和全省近一半的茶叶从事者产业化发展,带动区域内茶农群众走“分工分业”和“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幸福小康之路。

记者: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萧氏将有哪些新作为?

肖勇:企业将围绕“全链发展、科技创新、绿色生态、兴茶富农”的使命初心,找准定位、担当作为,练好内功、真抓实干,努力为湖北省茶产业发展增添助力,全面助力乡村振兴事业蓬勃发展。

记者观察

书写高质量发展新样本

从“一个门店七个人”的卖茶小店,到湖北茶企老大,再到跻身中国茶企第一方阵,夷陵建区20年,萧氏茶业集团以创新为驱动力,不断整合资源,逐渐成长为拥有5项省级科技成果、60余项国家专利、 2件中国驰名商标、200余个自主茶品牌、营收超过100亿元的全国著名茶企集团。

作为一家草根民企,萧氏茶业集团走出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被业界称为“萧氏现象”,正在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

“不低头,不认输,擦干泪,坚持住。”萧氏掌门人肖勇的这段话,正是萧氏艰辛成长历程的写照。

从最初的“卖让老百姓买得起的茶”,到“卖洁净、安全的茶”,萧氏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不仅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需求,而且引领了我国茶产业的生产标准和规范。

从产品研发到生产制造,从供应链管理到渠道布局,从品牌营销到售后服务,萧氏以强大的体系能力,不断从“对标”走向“立标”。可以说,萧氏的产业梦是与中国改革开放,并实现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紧密结合的,也是中国民营企业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在产业和消费升级的过程中不断尝试、创造、反省、革新的缩影。

尽管出生草根,但萧氏却从不缺乏全球化梦想。

“建中国最大的茶叶中央智能工厂”、 “建造中国最先进的茶机装备生产企业”、 “打造中国最大的外贸出口茶企”……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融合的浪潮,萧氏率先吹响冲锋的号角,推进行业变革,形成竞争新优势,继续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 文/三峡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善国

走进湖北名茶云雾英山产业状况

  目前,湖北已进入春茶生产旺季,但受疫情影响,湖北茶叶产品出现滞销卖难问题,这对增加茶农收入,以茶产业为抓手助力脱贫攻坚造成直接冲击。请大家更多关注湖北茶,购买湖北茶产品。

  为落实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关于组织开展帮助销售湖北滞销农产品的通知》精神,向大家介绍湖北英山县茶产业情况。英山县有3600吨茶叶滞销,欢迎大家采购,携手共度难关。

  英山县介绍  

  英山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主峰南麓,版图面积1449平方公里,辖3乡8镇313个村,总人口40.86万人。英山县境内群山起伏,森林茂密,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茶区云雾缭绕、漫射光多、空气湿度大、生态环境好,农业农村部农业环境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检测显示:英山茶区大气、土壤、水质均属清洁范围,具有名山云雾出好茶的独特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在英山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级部门的配合下,茶产业已成为了英山县域经济发展、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并先后获得了“中国茶业百强县”等荣誉称号。

  截止2019年底,英山县茶园面积达到了25.8万亩,产量达到2.7万吨,产值19.81亿元。目前建成了5个万亩生态茶叶带,50余个千亩茶叶小区,拥有60多个茶叶专业村,加工厂房面积达到23万平方米,各种制茶机具8200多台(套),形成了较完整的茶业体系。

  产业状况

  龙头企业快速成长。该县拥有一批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主要针对名优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砖茶、大宗绿茶、精制出口绿茶生产。目前,国家级茶叶专业合作社示范社4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14家。近年来,英山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五城同创”战略,加大招商引资、企业整合力度,大别茶访创意茶旅产业园、大别山茶产业园、大别山生态名茶产业园、大广茶业产业园、茶乡小镇等项目正在抓紧建设。

  品牌建设已见成效。英山茶产业坚持名牌战略,全力打造茶叶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英山云雾茶”以其“形美、色绿、香高、味醇”的品质风格先后荣获“湖北十大名茶”“湖北名牌产品”“湖北十佳文化旅游名茶”“大别山生态名茶”“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等称号。

  市场网络日益完善。英山县城区建有全省县级最大规模的“中国大别山茶叶广场”,被农业农村部评定为“农产品定点交易市场”,省文明办、工商局评为“湖北省文明诚信示范市场”,与武汉、北京、济南、江苏溧阳、安徽鹅桥等茶叶批发市场实现了有效对接。名优茶主要依托县外150多个销售窗口、茶叶骨干企业和大别山茶叶广场进行销售;大宗绿茶主要依托云雾茶业、嘉禾、兴新、华发等8家茶叶企业精制出口;砖茶由富华、金湘源2家企业销往新疆、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部分企业参与了白茶、红茶开发,产品主要销往华东、华南地区。全县茶叶多元化开发、多茶类生产、多渠道销售,适应了市场多样化、平民化的需求,促进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综合利用。

  产品质量稳步提高。英山县大力推进茶叶标准化生产,实施全程质量控制和质量监管,推进茶叶“三品一标”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确保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多年来,农业农村部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每年来我县抽取100多个茶样进行检测,产品全部达到了国家标准。目前,全县已有31家茶叶生产企业获得了SC标识,有3家企业通过了IS09001-2008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有5个产品获准使用有机茶标识,有11个产品获准使用绿色食品茶标识,有14家企业授权使用英山云雾茶商标和地标。

  科技服务扎实开展。近年来,该县实施了科技兴茶工程,强化了科技支撑,同时还成立了大别山茶区第一个茶叶院士专家工作站,并加强了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参与了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构建了县、乡(镇)、村三级茶叶科技服务网络,大力推广了一批新技术、新成果,提高了茶产业开发科技水平。建成了国家级茶树无性系良种母本园和茶苗繁育基地,成为大别山茶区良种茶苗繁育中心。推行茶叶标准化生产,创建了一批有机茶、绿色食品茶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了一批高效标准茶园。采取科技培训、专家指导、办点示范等方式进行科技服务,创办了一批科技示范园区,培养了一批茶叶乡土人才,为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茶乡旅游方兴未艾。自1992起,该县已连续举办了28届“中国英山茶文化旅游节”,推进了茶叶产业与茶乡旅游深度融合,拓展了茶产业发展空间,提升了英山茶产业的文化品味。并在1998年4月挂牌成立了全国第一家茶叶公园—英山县乌云山茶叶公园,该茶园已成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被人民网、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采茶芬芳地”“中国美丽田园”。

  多年来,英山云雾茶一直在三个方面严格把控着产品质量安全。一是广泛推广茶园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从源头加强了投入品监控;二是采用清洁化加工设备,实施全程质量控制和质量监管,推进茶叶“三品一标”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三是制定和贯彻英山云雾茶的标准,年年技术培训,实现了严格统一的标准化生产,让茶园绿色管理、鲜叶采摘、加工工艺、出厂质量检验等系列标准家喻户晓,保障了产品质量安全。多年来,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等茶叶质检权威机构每年来我县抽取100多个茶样进行检测,产品全部达到了国家标准。目前,全县已有29家茶叶生产企业获得了SC标识,有3家企业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有3个产品获准使用有机茶标识,有6个产品获准使用绿色食品茶标识,有2个产品获准使用无公害茶标识。

  英山是个好地方,好山好水出好茶。“美丽的田园”“山水的静谧”“云雾下的好茶”……英山县人民欢迎大家!

找到约193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