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华莱四大系统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激活黑茶创新引擎 湖南安化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安化黑茶产业将围绕多元化的发展理念,深入打造质量、品牌、价格、品鉴“四大体系”,全力开展公共品牌宣推、产品品牌培育和质量提升专项行动,不断凝聚“无黑茶不安化”共识,以打造世界黑茶之都、千亿湘茶“半壁江山”为目标,全力推动安化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片树叶,有没有可能改变世界?

远古的贸易之风,把中国的茶叶作为一颗种子,播撒在地球各个角落。茶作为世界三大饮品之一,在全球拥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饮茶,饮茶人数近30亿。在中国,茶叶市场规模超3000亿元,人均茶叶消费量1.64kg,90%的中国消费者有喝茶的经历,保持每天喝茶习惯的消费者占47.5%,茶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黑茶是六大茶系之一,也是中国的特有茶类,生产历史悠久。而安化作为全国“三茶统筹”先行县,制茶历史悠久,自唐代开始,已有“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的有关安化茶的记载。

如今的安化立足于自身历史和地理优势,积极发展黑茶产业,已累计发展茶园面积36万亩,拥有大小茶企210余家。

源头抓起推广茶叶生态种植

仲秋时节,位于湖南省安化县冷市镇的水龙茶园内,茶农们正忙着采摘夏秋茶青,放眼望去,远处山野飘绿、茶山叠翠,近处只见林中有茶、茶中有林,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安化黑茶作为湖南安化的一张名片享誉全国。近年来,安化县将茶叶种植与退耕还林相结合,大力发展茶叶与珍稀树种混交林,建成“茶叶+珍稀树种”基地30万亩,加强生态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县域特色产业,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在安化,茶叶种植已经不再是原先的粗放式生产,“茶科技”逐渐成为助力茶产业升级、茶农增收的密码。在当地茶园内,每天都能看到茶园管家忙碌的身影,他们指导茶农科学种茶、制茶,既提高了茶叶品质,更带动茶农增收,在助力当地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茶园基地一定要向有机标准化发展,严格把控,实行绿色防控,努力将茶园打造成为生态观光茶园。”理想华莱江南茶园负责人如是说。

藏于山,隐于谷;景中有茶,茶中有景。江南茶园在茶叶栽培种植方面采用绿色环保、有机高效、生态自然的数字化智能管理新模式,充分体现现代茶叶种植的先进科学技术和安化黑茶的深厚文化底蕴,更摇身一变,成为安化生态观光农业的一张靓丽名片。

严控生产匠心坚守品质底线

8月,湖南省安化县万隆黑茶产业园的初制加工车间里一片繁忙,刚从茶园里采摘的新鲜茶叶已经进入车间内部,储青、杀青、初揉、渥堆、复揉、烘干等一些列制茶工序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走进参观通道,游客们隔着玻璃可以清晰地看到刚从茶园内采摘的新鲜茶叶从投料口进入车间,茶叶全程不落地;每个环节都由智能化系统控制,设备采用电能及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杜绝污染,操作员针对每个环节的工艺需求进行调控,全程清洁化、标准化、自动化。车间负责人表示,“万隆黑茶产业园初制加工车间作为国内单体茶企中最大的机械化生产车间,拥有四条高标准、高规格、高质量的清洁化全自动流水生产线,其设备由公司、中国农科院、湖南农科院与湘丰制造联合研制,一天可进行20吨鲜叶的初制加工生产;其生产过程更是严格按照黑茶毛制作工艺设定程序进行制作,操作员会针对不同等级的鲜叶进行细节调节,严格遵循原料不落地原则,实现智能化、清洁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

生产线即是“生命线”。作为安化第一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华莱集团始终敬畏和关怀每一个生命,“用制药的经验制茶”,以“86道质量把关”贯穿生产全过程,构建了科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体系,建立了完善的“质量追溯”链条,致力生产最好的中国黑茶。在湖南安化拥有冷市黑茶产业园、万隆黑茶产业园、叶子茶厂。质量之魂,存于匠心。理想华莱深耕中国黑茶产业十四载,始终坚持以高品质、高标准、高要求来把控每一个细节。2023年3月,理想华莱凭借优质的产品及品牌形象,经过严格的评选和考核,更是被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授予“全国茶行业质量领先企业”“全国茶行业质量领先品牌”“全国产品和服务质量诚信示范企业”“全国质量检验信得过产品”等多项荣誉。

从手工传承到自动化生产,再到如今的科技创新,安化茶企始终秉承匠心精神,与时代同行,与产业同行,积极地推动着产业的升级和黑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健康发展

称量、制粒、过筛、检测……在理想华莱GMP黑茶深加工车间内,一台台现代化生产设备有条不紊地运转着,工人们穿梭在工位间,正在进行速溶茶、袋泡茶等黑茶产品的深加工制作。

近年来,安化县坚持以园促聚,依托安化经开区黑茶产业园提升黑茶集聚度,以科技化、数字化为安化黑茶制造业集群赋能。目前,全县共有20多家茶企依托安化黑茶产业集群工业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建设集群工业互联网,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有了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技术的加持,安化黑茶全产业链都基本实现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质量可追溯。2023年安化黑茶发展大会上,安化县委县政府相关领导表示,2023年安化茶产业将以“方便化、高档化、功能化、时尚化”理念谋划转型升级。在安化不懈的努力下,以国际一流水准为标准建设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安化黑茶精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化黑茶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参与完成的“安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项目,在2022年9月荣获全国农牧渔业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二等奖;其中,理想华莱GMP黑茶深加工车间更是成为传统安化黑茶变身现代化时尚产品的“变身房”和“代名词”。理想华莱副总经理曾卫军表示,“在GMP车间,我们对黑茶产品进行深度加工,改变传统黑茶的形态,制成速溶茶、袋泡茶等新型黑茶产品;我们提取黑茶中的茶多酚等物质,研发生产黑茶衍生产品,如黑茶护肤品、黑茶牙膏等,我们的目标,就是打造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精、尖’产品。”

踔厉奋发绘就产业美好蓝图

在安化,安化县委县政府提出的“茶旅文体康”融合发展的思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积极构建以茶为基础,旅为媒介,文为内涵,体为活力,康为延伸的茶旅文体康特色产业体系,积极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全力打造“24小时健康茶生活”,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马帮驮着岁月,翻上山梁,我的茶路通向远方,一头串起,天下故事,一头牵着儿女情长……”悠扬的歌声在安化县天下黑茶大剧院上空回荡,诉说着曾经茶马古道上万里茶飘的传奇岁月。2023年5月21日,由中国报业协会指导,中共安化县委、安化县人民政府主办的“无黑茶·不安化-2023国际茶日暨《天下茶道》公演仪式主流媒体安化行”活动在湖南省安化县正式拉开序幕。中国报业协会秘书长袁永军表示,“安化有好茶,茶香四溢;安化有底蕴,人杰地灵。从一片叶到一杯茶再到一台戏,安化黑茶总是蕴藏着意想不到的惊喜和能量。安化,这个人杰地灵之宝地,也以发展黑茶产业为契机,书写了‘三茶统筹’的文章,促进了‘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的高效融合,推进了茶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助力了黑茶产业逐步成长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安化以茶立县,是“中蒙俄万里茶道”的起点,更是黑茶之乡。近年来,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指引下,理想华莱集团深度践行“三茶统筹”发展理念,将黑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将“质量安全、基地提升、品牌打造、市场拓展、茶旅一体”作为产业发展的五个方向,在茶文化传播、茶产业升级、茶科技转化上持续发力,已成功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之路。

“喝一杯好茶,睡一晚好觉,看一场好戏”,这是充满健康和快乐的24小时茶生活。

主动作为勇担乡村振兴使命

沿着盘山公路驶入,连片的森林、绵延的群山映入眼帘,溪流潺潺,村内公路干净整洁,道路两旁绿树环绕,一片又一片翠绿的茶园香气正浓,老人的笑容点燃了山村的暖意,孩子的嬉闹带来无限的生机,一幅幅画面,就是热热闹闹的人间烟火气……

安化县冷市镇高桥村村支书张鹏来表示,“近年来,我们这里成了当地有名的香饽饽,伴随黑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也进一步带动了我们这里的经济。现在,茶产业成为了村里的支柱产业,联结带动村里的民宿接待、农家餐饮、生态旅游观光和农特产品销售等多元化的发展。”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为,走农业产业扶贫道路,以产业带动生产,激活贫困户的内生发展动力,助力乡村振兴。2009年,理想华莱与安化县人民政府签订5000万的合作合同,在安化县开设千亩茶叶种植基地和黑茶生产厂房;2010年,想华莱入驻叶子村(后因“合村并居”计划更名为“高桥村”),为当地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同时,更进一步改善了村内的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安化县立足资源禀赋,举全县之力做好安化黑茶这块特色产业金字招牌,通过不断扩基地、提品质、强品牌、拓市场,短短十多年时间,把“小茶叶”做成“大产业”,让“一片树叶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成为现实。安化黑茶发展成为区域内带动能力强、从业人员多、发展势头好的富民主导产业,由深山“黑美人”变为致富“金叶子”,2022年,全县茶园面积达到36万亩,茶叶加工量达8.6万吨,全县茶产业及茶关联行业从业人员达36万人,实现综合产值238亿元,其中理想华莱更是起着标杆企业的领头作用。

(来源:湖南理想华莱科技有限公司)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践行“三茶统筹”理念 贯彻“三高四新”战略促进湘茶“高质、创新”发展 打造“乡村振兴”支柱产业

5月28日上午,“2022湖南省茶叶行业工作会议暨2021年度总结表彰大会”在长沙市湖南宾馆三楼举行,同期还召开了湖南省茶业协会四届二次理事会。

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蔡力峰、叶红专,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湖南省茶叶品牌建设促进会会长刘仲华,省政协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曹英华,省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刘湘凌,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唐建初,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乡村产业发展处处长杨孚初,省供销社原副巡视员、省茶业协会原会长曹文成,长沙海关原副巡视员何文斌以及省人大法制工委、省人大农业委、省农业农村厅、省供销合作总社、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省科技厅、省司法厅、省民政厅、省乡村振兴局、省农科院、省工商联等相关处室负责人,湖南省茶业协会会长周重旺、湖南省茶叶学会理事长肖力争、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所长张曙光、湖南省茶叶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包小村、湖南省茶叶品牌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尹钟、湖南省红茶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伍祟岳、湖南省茶馆行业协会会长朱海燕等省市县行业组织和科研院所代表,及全省14个市州,安化、新化、吉首等58个重点产茶县(市区)政府、农业农村局、供销社、茶叶局(办)负责同志和省、市茶叶龙头企业负责仁,新闻媒体代表等近300人与会。

会议由省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副主任张军主持,省茶业协会会长周重旺在大会上做“践行‘三茶统筹’理念促进湘茶高质量发展 在推动湖南乡村振兴重发挥更大的作用”主旨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湖南省茶叶品牌建设促进会会长刘仲华,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唐建初,省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刘湘凌先后分别讲话并对全省茶产业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

省茶叶学会理事长萧力争、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所长张曙光作为专家分别就从科技赋能、科技服务和科技人才推进茶产业发展做专题报告。湖南省茶叶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研究员包小村还做了“五彩湘茶香天下”专题讲座、湖南省法制研究会会长杨峥嵘针对即将出台的《湖南省茶产业发展促进条例》做“法制护航,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题讲座。

平江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曾要军,新化县茶叶产业领导小组组长姜世星,安化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杨华锋,长沙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曾建新,湘西州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史春枝要等五位分别做典型发言,交流当地茶产业发展经验。

会上,对在2021年度湖南省千亿茶产业建设工作中成绩突出的“长沙市茶业协会”、“安化县茶旅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新化县茶叶产业协会”等37家单位授予了“2021年度湖南千亿茶产业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周长树”、“张帆”、“彭云”等49位同志授予了“202年度湖南千亿茶产业建设先进个人”称号,对在茶叶行业组织系统中工作表现突出的“潘春新”、“蒋跃登”、“李嘉慧”等33位同志授予了“2021年度湖南省茶叶行业组织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同时在会上,湖南省茶业协会与湖南广播电视台茶频道签署了联合打造《五彩湘茶香天下》茶文化专题栏目战略合作协议。

据周重旺会长介绍,截止至2021年底,全省茶园面积达到338万亩、32.28万吨、综合产值1012亿元,同比增长7.99%、4.81%、4.76%,产业保持了持续稳定的良好发展态势,湘茶产业成功跨越千亿级大关,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广大茶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2021年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湘发〔2021〕1号文件,明确了继续支持“两茶两油两菜”品牌建设、产业发展,农业农村部批准了“湖南五彩湘茶优势产业集群”为“2021年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项目”,《湖南省茶产业发展促进条例》被列入了立法程序并将有望在今年9月正式颁布,全省茶叶主产区相继将茶产业列入乡村振兴、产业兴旺重点发展产业,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等都为湘茶可持续发展和千亿茶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中华茶祖节等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活动有效的宣传了湘茶品牌;通过讲座、座谈、培训、制定标准等方式进行的茶叶技术推广普及、从业人员素质提升为湘茶科学、健康、高效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通过开展“湘茶五进”、 直播带货、抖音、微营销等活动,在积极推介产业、宣传品牌和产品的同时,促进了湘茶线上的销售、扩大了消费市场;茶业湘军更是人才辈出,斩获众多盛誉,刘仲华院士荣获农业农村部第七届“中华农业英才”奖,刘新安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第一届新湖南贡献奖先进个人”,湖南农大黄建安教授、湘茶集团吴浩人总工程师、永定区农业农村局邓武成主任获评“2021年度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业技术人才”,同时还涌现了一批“百县·百茶·百人”典型、制茶技师、国茶工匠、“千亿产业建设”先进单位及个人,安化县、长沙县等 8 县市荣获中国茶叶百强县,安化县荣获中国“三茶统筹”先行十强县,石门县荣获中国“茶旅融合”特色十强县和中国有机茶之乡,长沙县荣获中国“智慧茶叶"样板十强县,湘茶集团、湘丰茶业、华莱生物、白沙溪茶厂、益阳茶厂荣获中国茶叶企业百强,益阳茶厂荣获中国茶叶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企业,植歌茶业荣获中国茶业十佳新锐企业,安华茶厂荣获2021年度团体标准创新应用示范单位,湘丰、白沙溪、湘益、怡清源四大品牌荣获 2021 中国茶业畅销品牌等,全面展呈了茶叶湘军队伍奋力拼搏、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他指出,茶叶是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饮茶人口数量与消费需求量在不断增多,湘茶产业一定要坚定信心,要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指引下,认真贯彻湖南省委省政府2022年1号文件精神,按照《湖南省茶产业十四五规划》和即将出台的《湖南省茶产业发展促进条例》等指导性文件,努力担当作为,积极推动我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抢抓机遇、创新发展、铸造品牌、扶持龙头、重视科技、创新营销、拓展市场,强化文化引领作用,推动三产融合发展,构建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湖南茶叶产业的综合实力,推动并促进湘茶高质量发展。最后他表示,协会将在产业千亿的新起点积极作为、主动发力,当好政府茶产业的参谋,充分发挥协会在政府、企业、茶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成为推进湘茶高质量发展的参谋部、作战部、指导协调部,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三茶统筹发展”为指引,在湖南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在政府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进一步发扬全省茶人团结协作、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优良传统,携手并进、砥砺前行,共同开创湖南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做出新的贡献。

刘仲华在讲话中指出,湘茶产业是一个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朝阳产业产业,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和独树一帜的“三湘四水五彩茶”的发展格局。近年来,茶产业在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中展现了其独到的魅力,在各级政府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全省茶人的共同努力下,湖南茶产业成功突破了千亿大关,茶园面积等也在稳步增长,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他表示,湘茶产业一定要坚持文化、科技双龙驱动,重基础强科技,从源头开始把产业、产品做到极致;要进一步发扬光大湘茶品牌聚集化效应,利用自身优势形成独特的品牌竞争力;要进一步培养龙头企业,带动湘茶走向国内广阔的市场,促进湘茶出湘;要在出口方面发力,提升质量效益,培育绿茶出口国际品牌,抓住红茶发展机遇和黑茶的出口身份,将茶出口打造成湘茶产业发展的新突破口;要在创新营销上进一步发力,强化网络营销平台和线下门店的联动,巩固、拓展消费群体与消费市场。他希望,各级政府、领导能够继续关心、支持湘茶产业的发展,通过文化、科技、产业等多方共同发力,才能进一步更好地推动茶产业发展,将茶产业打造成湖南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作为全省茶叶主管部门,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唐建初到会并做重要讲话。他对2021年湖南茶产业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进行了高度概括:一是全省茶产业规模持续稳定增长,茶行业连续十六年实现“茶农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茶产业已成为推动我省脱贫攻坚、区域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和抓手;二是全省茶叶优势区域县市积极开展茶叶标准园建设成绩突出,至2021年底全省建设了10个茶叶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107个省级茶叶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10个优质农副产品供应示范基地(茶叶示范片)、5个现代农业产业聚集区;三是全省茶叶加工技术日趋成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茶叶深加工技术和产品体系,大部分中小茶叶企业加工装备处于机械化向连续化、自动化的过渡阶段,整体技术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四是全省已有茶叶创新中心8个、工程技术中心6个、科技推广站点20多个,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五是全省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的茶叶品牌达到19个,获中国驰名商标的品牌达24个,形成了潇湘茶、湖南红茶、安化黑茶、岳阳黄茶、桑植白茶五大茶类品牌协同推进,“三湘四水五彩茶”的品牌化发展格局;六是全省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6家,省级龙头企业105家,市级龙头企业突破400家,龙头带动成效突出,以国家级、省级、市级茶叶龙头企业为主组成的湘茶产业集群逐渐成形。他对全省茶人共同努力取得的成绩表示高度肯定的同时,他指出,区域公用品牌的引领作用还不够、全省优质茶园基地建设不足、产业化经营水平还不够、产业链条有待延长等发展短板,严重制约了湖南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他认为,这次召开“2022全省茶叶行业工作会议”的目的,就是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三高四新”发展战略,坚持开拓创新、稳中求进,巩固拓展茶产业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千亿茶产业进一步高质量发展,助力湖南产业兴旺、乡村振兴。召开这次全省茶叶行业工作会议,也是千亿茶产业的经验交流会、工作对接会,更是茶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动员会。他指出,推进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工作,必须统筹谋划,加强协作,调动各方力量合力推动。下一步要重点抓好六项工作:一是加快推进茶产业立法工作,以立法形式来引领、推动、规范、保障我省茶叶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二是抓好五彩湘茶产业集群建设,在桃源县、石门县、桑植县、安化县、沅陵县、新化县、古丈县、保靖县8个主产县具体组织实施,总投资5957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5000万元,地方整合资金7070万元,自筹资金37508万元,重点支持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工能力提升、茶叶品牌打造、营销与茶文化拓展、科技支撑等五个方面,希望通过示范引领,分类打造产业核心区、辐射区和加工物流集散区,提升湖南茶产业在全国的影响力,推动湘茶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三是大力推进以“湖南红茶”“安化黑茶”“潇湘绿茶”“岳阳黄茶”“桑植白茶”为代表的“五彩湘茶”公用品牌建设与宣传、推广活动。通过以品牌为引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基地为依托,创建特色产业园、产业聚集区,带动形成绿色精细高效产业链,使茶叶品牌建设成为“六大强农行动”的“领头雁”和“排头兵”;四是建设绿色精细高效生产基地,提高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单产水平,提高生产效益,保障优质原料供应;五是支持开展“五彩湘茶”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茶楼、进宾馆”活动,拉动本地市场消费,积极参加国内国际的茶事茶文化活动,鼓励支持企业到境外茶叶出口目的国开展品牌宣传推介,积极开拓国内国外市场;六是深入挖掘湘茶文化内涵,加强对湘茶文化的研究和推广,继续举办好中华茶祖节、湖南茶业博览会、中国(益阳)黑茶文化节、岳阳黄茶文化节等品牌特色节会,助力茶文化、茶品牌、茶旅游融合发展。他希望全省茶人积极作为、勇于担当、创新方式,力促湖南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品牌强农、农业现代化树立典型与示范,为全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的召开!

最后,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刘湘凌讲话,他对湘茶产业取得的成绩及协会开展的相关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了。他表示,省社出资企业湖南省茶业集团经过近40年的不断改革、创新发展,已成为全省茶叶行业的龙头、全国茶叶行业翘楚,连续几年销售量、经营额排在全国第一。省社主管社团省茶业协会自成立以来,积极创新服务方式、搭建服务平台、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促进了全省茶产业发展他表示,供销合作社是农产品流通的传统主渠道,茶叶产业是湖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的传统优势产业。当下全省正在持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在重点实施的“12345”工程中,明确提出助力三大千亿产业发展,其中就包括茶叶产业。他希望省茶业集团、省茶业协会扛牢引领行业发展的大旗,立足我省“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提升市场占有率,提升产业综合效应,推动全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希望全省茶界在习近平总书记“三茶统筹发展”指示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省直有关部门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深入挖掘湘茶文化,讲好五彩湘茶品牌故事,依托科技支撑,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营销,致力于湘茶品牌宣传打造,努力拓展湘茶市场,让湖南茶香悠远飘扬。

在随后举行的省茶业协会四届二次理事会上,协会正、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代表及新闻代表等150余人与会。与会代表听取了周重旺会长代表湖南省茶业协会第四届理事会作《湖南省茶业协会理事会2021年工作报告》。会议表决并通过了《湖南省茶业协会2021年财务工作报告》、《湖南省茶业协会2022年工作要点》、《开展湖南杰出茶人评选活动》议案、《开展湘派茶馆建设及星级评定和总结表彰》议案等四个议案。

2022年,协会将紧紧依托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依靠协会全体会员、会员企业、全省茶人和行业组织集体的力量,充分发挥我省“三湘四水五彩茶”独特优势,坚持品牌引领、营销创新、科技创新和业态融合创新,以“两会一节”为主线,加强科技、职业技能培训、茶文化、茶品牌和茶业湘军建设与宣传,全面推进“五彩湘茶五走进”活动,致力于“潇湘茶”、“湖南红茶”、“安化黑茶”、“岳阳黄茶”、“桑植白茶”省级公用品牌宣传打造,助力做优市州、县市区公用品牌,促进 “五彩湘茶”供给侧改革与需求端管理相结合、茶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推动“五彩湘茶”高质量发展。

来源:湖南茶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咸宁茶产业出路在何方?前路在 “五篇文章”!

做大做强咸宁茶产业

作为全国三大茶马古道源头之一,咸宁茶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茶产业历史基础好。

近年来,咸宁市茶园面积逐步增加、茶企不断壮大,赤壁连续八年举办青砖茶节会活动,“赤壁青砖茶”区域公共品牌初见成效,羊楼洞茶叶古镇、万亩茶园等茶旅融合项目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需要清醒认识的是,我市茶叶产量接近全省产量的 1/5,但茶产业带动的经济效益却与产量并不匹配,在产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上,距离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差距。”咸宁市茶产业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认为。

01

不容忽视的四大短板

PART01

品牌多杂却不响

一项调查显示,咸宁全市茶企1041家、茶叶专业合作社225家,各类茶商标634个,其中赤壁市有各类茶叶商标超160个,咸安区仅绿茶商标就有22个。

针对咸宁市茶叶品牌,咸宁市农科院茶科所所长程繁杨说,“我市茶叶品牌太多太杂,没有拳头品牌,无法形成品牌合力。”

经过多年发展,虽然有驰名商标、有龙头企业,但总体呈现“满天繁星,没有一轮明月”,品牌影响力在省内不响、全国更是“无名”,品牌杂而多已成“软肋”,特别是公用品牌缺位(目前只有“赤壁青砖茶”一个),成为制约咸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PART02

市场开发及培育不够

随机走访咸宁市区及县市12个茶馆,除赤壁市区茶馆均有本地青砖茶,市区7个茶馆只有羊楼洞茶业和赵李桥茶厂自办的两个茶馆有本地青砖茶和绿茶,其他茶馆均无本地茶,茶馆经营者一般也不推荐本地茶,而是推荐福鼎白茶、云南普洱、金骏眉等,出现本地人喝不到本地茶的尴尬现象。

目前,咸宁市除了赤壁青砖茶,其他产品在市外、省外基本没有知名度、也没有竞争力。

绿茶主要以批发的形式销到外地。部分茶企销售自有品牌产品的产量还不到其总产量的30%,大多以批发的方式为外地知名茶企提供半成品或是原料鲜叶。产品既没有特殊制作工艺、泡饮工艺,在营销方面也缺乏湖南安化华莱健那样的“独门绝技”,整体处于“初始车间”状态。

PART03

名优茶产量效益不佳

据统计,咸宁市茶叶开采面积35.54万亩,产量5.86万吨,农业产值15.89亿元。全市名优茶产量0.53万吨,名优茶产量占比9%左右,名优茶亩产不到15公斤。

赤壁赵李桥茶业公司承包茶园437亩,2019年产名优绿茶4000多斤,2020年产名优绿茶3000多斤,平均亩产名优茶不到10斤。

受市场制约,咸宁市茶叶以生产青砖茶、大宗茶为主,全市名优茶产量不高,致使茶叶亩产效益不高。特别是赤壁市主要做青砖茶,名优茶的产量及效益很低,一亩茶园做老青茶1000斤左右,效益仅2000—3000元。

PART04

产品附加值不高

安化黑茶为什么凭借健康饮品而畅销?关键就是添加了号称健康元素的“金花”,打响了“健康牌”。

反观咸宁市,部分老牌茶企墨守成规,在产品创新上动力不足。如,传统青砖茶需要专业工具敲碎后煮着喝,饮用特别不方便。

绿茶、红茶等企业,主要做春季名优茶,长期扮演“原料供应商角色”。相关专家指出,咸宁在茶叶精深加工方面远远不够,茶多酚、茶色素等提取物加工基本为起步阶段,由茶产业向大健康产业、大旅游产业延伸任重道远。

02

“出路”是做好五篇文章

众所周知,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产业迈向中高端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实现与升华。那么,咸宁茶产业提档升级之路究竟该怎么走?咸宁市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认为,要着力做好“五篇文章”,做大做强茶产业。

——做好“整合”文章。要把整合作为下一步咸宁茶产业发展的开篇之作。切实改变多乱杂的品牌现状,做到资源共享、抱团发展。继续扩大影响,持之以恒深耕黑茶区域公用品牌——赤壁青砖茶。重振历史雄风,集中力量恢复绿茶历史品牌——松峰茶。挖掘历史文化,讲好红茶故事,精准发力打造红茶新贵——瑶红。品牌整合要重点抓“一黑、一红、一绿”,要重点从这里破题,重点中的重点是砖茶。全市要共享品牌,破除利益格局,打破现有的区域、系统、行政分割,利益藩篱。

——做好“规划”文章。茶产业要发展,规划要先行。制定规划,关键是找准问题,立足问题导向,抓紧修改完善《全市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力争到2023年底,全市茶园面积达到55万亩,茶叶年产量达1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150亿元以上,青砖茶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到2025年底,全市茶园面积稳定在60万亩,茶叶年产量达13.55万吨,全产业链产值280亿元以上,青砖茶综合产值达到200亿元。

——做好 “规范”文章。规范就是标准化的问题。种植、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都要建立规范。要支持建立赤壁青砖茶标准化生产加工体系。以标准化提升我市茶叶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水平,促进茶产业提质增效、茶农稳定增收,实现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做好“提升”文章。首要是产品质量的提升,要打造安全、优质的产品。其次是茶叶品质的提升和改良,茶树品种要更新换代,要加快推进老茶园改造。第三是茶叶加工工艺要提升,要制定标准化的加工工艺流程,确保茶叶外形、口味、汤色基本一致。

——做好“市场”文章。市场首先是要做营销。通过市场来引领种植,引领产品开发。要通过市场需求,精准做好细分领域。紧盯快销市场,实现茶产品形态功能多样化。拓展健康市场,让茶叶从传统消费走向文化、健康、品质、时尚、多元的新消费业态。加强线上线下市场,通过“互联网+”,直供直销、个性定制,让顾客实现智能消费。

来源:请你喝杯湖北茶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