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喝一年苦丁

找到约102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中国教育报:一壶茶里品江南


只有阳羡的泉声/才能唤醒群山/这簇拥在杯子里的/重峦叠嶂/ 一定有隐蔽的山径/留给那些/心里飘着云朵的人


一壶茶里品江南


    竹海金茗、岚峰丹凝、乾红早春。茶,一共喝了三道


    茶是佳人,也是魔术师。于初冬的细雨中,从西渚镇的江南雅居出发,至位于太华镇的乾元茶场,这里正在举行第十五次阳羡茶会。在茶会上,听茶家聊茶,随大师品茶,追寻宜兴茶的前世今生。在茶的“魔法”里,我们从宜兴回到了阳羡。


    江苏宜兴古称“阳羡”,素有“陶的古都”“茶的绿洲”“洞的世界”“竹的海洋”之美名。有人说,爱上茶,就等于爱上了阳羡。这话不错。北宋元丰年间,苏东坡曾四次来到宜兴,最长一次逗留了三个多月,对宜兴山水的眷恋,对阳羡茶的情有独钟,使他写下“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的佳句,并发“买一园,种桔300棵,以度晚年”之愿。后人为了纪念他,在他讲学的地方建造了东坡书院。


    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杜牧),“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萧洒有余清”(欧阳修),“天子岁尝龙焙茶,茶官催摘雨前芽”(梅尧臣)……宜兴的好茶、好壶吸引众多文人骚客留下千古诗文,宜兴的好水、好山孕育了徐悲鸿、吴大羽、吴冠中、钱松岩、尹瘦石等艺术名家。


    最初,我在吴冠中的“江南图”里想象着江南;现在,我在宜兴茶里品味着江南。


    杯中风景


    阳羡茶会始于1984年秋,由茶叶专家、时任宜兴市政协副主席的张志澄发起,至1987年,共举办茶会十三次。时隔三十年后,去年在无锡市茶叶研究所举办了第十四次阳羡茶会,紧接着,就有了今年的第十五次茶会。


    “阳羡茶在东汉时期已相当有名。三国孙吴时代,宜兴茶称为国山茶,国山即今天的离墨山。据《宜兴县志》记载:离墨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山顶产佳茗,芳香冠他种。”说起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鲁成银便打开了话匣子,“阳羡茶之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描述了春天阳羡茶采摘与焙制的情景,由其中‘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一句,可知此时阳羡茶已被列为贡茶。”


    唐朝时,宜兴阳羡茶空前鼎盛,茶圣陆羽为撰写《茶经》,曾在阳羡南部山区长时间考察,认为阳羡茶“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唐朝中期,李栖筠任常州太守时,有山僧曾进阳羡茶,陆羽品为“芳香冠世,推为上品”。在唐朝的茶政制度中,朝廷设贡茶院生产贡茶。宜兴贡茶院“有房屋三十余间,役工三万人”“工匠千余人”“岁贡阳羡茶万两”。由于宫廷讲究茶事,地方十分重视,茶树由山岭野生成为栽种,并进而扩展到民间,饮茶之风由此逐渐推开。


    宋元时期,皇家官焙虽移师福建,宜兴却从未故步自封,除进贡的龙团凤饼茶之外,还涌现了“灉湖云膏”“金字末茶”“蝉翼茶”等宜兴名茶。


    明清两代,宜兴开创出散茶中的极品——岕茶,其“南岳岕”属帝王独享的御贡;“洞山岕”“庙前岕”“庙后岕”成为文人学士一撮难求的雅好之茶,引得文征明、唐寅等诗人诗兴大发,吟唱不绝,留下几十首咏阳羡茶的诗作。同时,“雀舌茶”“旗枪茶”“宜兴红茶”等名茶也随之涌现,带动了紫砂壶的应运而生,“金沙泉”“卓锡泉”等名泉也名盛一时。


    面对茶的文化史,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会长杨亚君不无自豪地说:“好茶好水好壶,唯宜兴独有矣。”


    从带着露珠的茶芽到被沸水拥在杯中的香茗,漫山遍野的茶树叶经过怎样的拣选、萃炼才成为一款独特的、有名有姓的茶?比如“宜兴金毫”,比如“百岁红”……今年3月21日春分这天,《阳羡茶》杂志编辑俏枝在兰山茶场,见证了“阳羡雪芽”的一天。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没有照进茶园的时候,采茶工们已经拿起袋子走上茶山。食指、拇指轻轻地捏住,借着巧劲儿一揪,茶芽便从茶工们的指尖轻盈地离开枝头。鲜叶下山,开始进行第一次挑拣,第一次摊晾,为保证每颗茶芽的匀齐度,在上杀青机前,摊晾好的茶芽被装在竹匾中进行第二次挑拣。“安静了一年的车间开始热闹起来,随着杀青机器的运转,整个车间里散发着青草香。从杀青机下来的茶芽由专人负责捧起抖动,以免落下的茶芽由于高温堆压而闷坏,然后薄薄地铺在事先准备好的竹匾中进行再次摊晾。紧接着是第三次挑拣,去掉杀青时造成的碎叶。”俏枝说,“忍不住,我也坐在了杀青机前,学着师傅们的一捧一抖,没一会儿,胳膊就酸了。”接下来是揉捻,再次摊晾、炒制。俏枝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炒好的阳羡雪芽色泽嫩绿显银毫,锋苗秀丽,淡淡的清香带着阳光的味道扑面而来,远远看去,机床上像是铺了一层薄薄的雪。”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唐代诗人卢仝的饮茶体验入诗、入心、入骨,可谓淋漓尽致。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茶是简单的,也是丰富的;茶是平凡的,也是高贵的。江苏省作协原主席艾煊曾说:“茶之种,之制,之器,之藏,之饮,各有其术,各有其道,各有其情。”宜兴有近两千年的种茶、制茶史,有一千多年的贡茶史,为了挖掘丰厚的茶文化历史,以茶文化带动茶产业发展,以茶产业促进茶文化繁荣,2014年6月,宜兴市成立了茶文化促进会。副会长王敖盘把久负盛名的“阳羡茶”比作中国茶叶中的翡翠,同时,他认为,宜兴的红茶也很有特点,称得上茶叶中的一块玛瑙。今年6月,继“阳羡茶”后,“宜兴红”成功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杨亚君会长用“纤秀形、甘甜味、宫廷艺、文人情”概括“宜兴红”的文化内涵,既形象,又贴切。


    壶里乾坤


    “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说茶不能不说壶。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这是北宋诗人梅尧臣在宜兴留下的千古名句。文火细烟、小鼎长泉,梅尧臣不仅在这里汲南岭活泉、烹北园之茶,更喜用紫砂器泡盛香茗。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这是清代诗人汪文柏赠给当时紫砂壶名家陈鸣远的《陶器行》中的一句。


    宜兴是陶都,但这只是笼统的说法,陶都的真正核心在丁蜀,所以,去宜兴,不能不去丁蜀镇。


    诗人黑陶的家就住在丁蜀镇上,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红焰闪闪的窑场和周边长满农作物的田野度过的。龙窑,以形似古代传说中的龙而得名。丁蜀地区的龙窑,已知的考古发现有唐代的涧众古龙窑、宋代的羊角山龙窑,明清以降,更是不计其数。五十多平方公里面积、数万烟灶的丁蜀小镇,在黑陶眼里是一个泥土与火焰交织的神奇之城。


    黑陶告诉我们,贯穿丁蜀镇的蠡河是为纪念春秋时楚人范蠡而命名的。相传范蠡助越王勾践覆灭吴国后,即带西施弃官潜行,出没于太湖之滨,最后来到宜兴定居。他看到丁蜀山区的泥土黏力甚强,宜做陶器,便发动当地百姓致力于制陶事业。故丁蜀陶业过去一直奉范蠡为祖师,并立庙塑像,奉他为“陶朱公”“造缸先师”。


    宜兴紫砂器烧制的历史可追溯到北宋时期。明代供春模仿金沙寺僧制壶,开创了紫砂匠人制壶的先河。


    “白甀家家哀玉响,青窑处处画溪烟”,在丁蜀,几乎家家做坯,处处皆窑。


    白天,我们流连于丁蜀镇上的顾景舟艺术馆,赞叹顾壶的古意禅心、高远意蕴,感喟一代紫砂大师的多舛人生、刚正品格。


    自称“为紫砂撑过篙,摇过橹”的紫砂大师顾景舟,少年勤勉,天赋入道;中年仗义执言,因“赶不上时代”被批“右倾”;老年失侣,晚景凄凉。他坚持认为,紫砂壶的命脉所在,除了材质肌理特点,就是独一无二的全手工拍打身筒的“泥片围筑”成型方法。69岁时,“为治老妻痼疾就医沪上,寄寓淮海中学”,他让弟子周桂珍带来泥料和工具,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创作了《鹧鸪提梁壶》,在壶底,记下感伤与无奈:“百无聊赖中抟作数壶,以纪命途坎坷也。”抟砂,成为紫砂大师一生排遣苦闷的最好方法。正所谓“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夜晚,我们徜徉于丁蜀镇的街道,街是静的,窑里的火是静的,还亮着灯的顺意居里,几十把等待烧制的紫砂壶也是静的。这是制壶师刘顺洪的工作室,一间十余平方米的临街简易房,除了一张简单的工作台和小茶桌,就是壶和制壶工具。


    五十多岁的刘顺洪已经做壶三十年。他还记得学壶的第一步是跟着师傅打泥片,“一张泥片10厘米宽,35厘米长,厚度也就0.3厘米左右,要做到所有地方厚薄均匀,然后一个人坐在一旁用‘泥搭子’敲”。他记得自己敲了近三个月,师傅才说了一声“还行”。


    做壶是苦的。冬天冷,泥也冷;夏天热,不敢开空调、吹风扇,因为做壶对泥的温度要求很高。问刘顺洪,做壶三十年有什么感受,他只是憨实地笑笑:“一个手艺人,想的就是让自己的壶做到自己满意,他人认可。”


    刘顺洪生在蜀山脚下,长在古南街巷,可以说是玩紫砂泥长大的。他对壶有自己的理解:模仿大师的作品并不难,但学到大师传统器型的“精气神”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比如“壶嘴、壶把的弧度”,是需要反复临摹、尝试才能理解掌握的。


    刘顺洪喜欢传统紫砂,痴迷于石瓢、乳鼎、汉铎。他考国家级工艺美术员的时候,被要求两天内做一把壶。凭着自己对传统光货器型的理解,他要做一把“素的、不花哨”的壶,他要通过最简单的壶型细节展示自己的基本功。做成之后,他为这把壶取名为“顺意”。


    “对于一个紫砂壶成型工作者来说,十年、三十年坐在泥凳上也许是寂寞的,但大师总是在泥凳上诞生,不可能在吹嘘中出来。”刘顺洪研习顾景舟大师的壶,也笃信大师的话。每天早上八点,坐上泥凳,他便开始抟砂,做壶。


    心间云朵


    白云白墙,小楼细雨,江南,在吴冠中的水墨里漫漫晕染,仿佛茶叶在水中云卷云舒。你若去过宜兴,就会懂得,一幅画里的乡愁也藏在一壶茶里。


    土生土长的宜兴人俏枝长大后去北方求学,她说:“每次带给朋友们的家乡特产里,茶叶总是少不了的,那时的茶于我来说带着一种乡情。”但那也是远离家乡后的普通情感,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真的从未觉得宜兴有多美、有多好,也从未觉得自己有多么热爱这片土地”。即使她离开工作、生活多年的北方海滨城市选择回到家乡,也依然时时有逃离的冲动。后来,她走进茶人圈,品茶、访茶、写茶,得了空闲就往山里走,离墨山、螺岩山、铜官山、太华山、龙池山、兰山、屺山……几乎把宜兴的山山水水走了个遍。她感叹,这里无论四季怎样更迭,草木怎样荣枯,总呈现着雨洗青山四季青的空灵毓秀之景。在她心里,家乡如茶,越品越有滋味。当外地的朋友陶醉于宜兴的山水佳茗流连忘返,她就说,不想走,就留下,学学苏东坡“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吧。


    “只有阳羡的泉声/才能唤醒群山/这簇拥在杯子里的/重峦叠嶂/一定有隐蔽的山径/留给那些/心里飘着云朵的人”,这是诗人傅荣生在宜兴写下的诗句。阳羡的泉声唤醒了诗人,也召唤着那些被乡情所吸引的人。


    “这里的每一件展品都是我亲手摆上去的。”在宜兴市博物馆,年轻馆长朱轩林的这句话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问这位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毕业的“90后”为什么不留在大城市发展,他说,还是回家好吧,这里的文化底蕴这么深厚。


    在宜兴茶圈,都知道无锡市茶叶研究所的许群峰所长是茶痴,甚至说他“做茶做得有些为难自己”。他耐得住性子,他研制的茶仿佛也耐得住性子。丹凝是茶研所2012年研制的,直到2015年才开始试销。除去树种的培育、种植和工艺上的改进,时间还“耗”在鲜叶采摘的严苛标准上:早晚不采、阴雨天不采……这使得阳光的味道,从鲜叶到干茶,一直留存其中。在一首诗里,黑陶这样写许群峰:“如一枚笔直的茶芽/在他的绿色王国/他是每一棵茶树、每一片茶叶诚挚的亲人”。


    再说说黑陶吧。《泥与焰》《夜晚灼烫》……他每本书的名字几乎都与火有关,因为从小所见就是陶瓷工厂熊熊燃烧火焰的窑与工厂周围一望无际的麦田、油菜花。他总是说:“这个环境给了我无穷无尽的想象和写作的宇宙,我特别感恩。”在他看来,宜兴的茶和紫砂壶是江南的两个重要文化符号,而故乡就是一本书,“甚至不用你写,当你跟所生活的地方有足够的契合时,也许这本书会跳出来馈赠给你。宜兴的风物、人文,是在这块土地上出生的我永远也写不完的”。



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

电话:0510-87619009

传真:0510-81727111

邮箱:cwhcjh@126.com

地址:宜兴市环科园龙池路301号,中宜环保工程学院内2号楼(宜兴市武警医院东侧)

网址: http://www.cwhcjh.com


2019年度 一任天真茶品精华品鉴 盘点回顾!

  一千位茶友,就有一千种品味。

  茶桌上的每一次品鉴、评测,皆是对一款茶品的再“制作”,是对一款茶品最终口感的检验,也是评价。

  2019年,一任天真开启了全网系列品鉴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友们踊跃参与。而他们留下的每一份品鉴评价、报告精华,对于一任天真而言,都是一份份珍贵的礼物,将督促一任天真一如既往地制作干净纯粹的好茶,打造每一款茶品乃至成为精湛的“作品”,以回馈更多爱好茶的“真粉”们。

  下面一起来回顾下2019年茶友们对一任天真系列茶品的品鉴反馈吧!

  2018年圆融

  @芳小雨点:

  圆融古树熟茶,汤水入口醇厚,滋味软糯绵滑,没有丁点涩味,苦味前两次都没有喝出,第三次喝在某泡中有点苦但是不明显,在第四水开始有回甜,其后生津明显,绵绵不断,持续时间长。汤色醇红透亮,很油润,特别是唇部感觉涂了润唇膏。茶香并不是高扬,细细辨别有木香、陈香、花蜜香,茶香中带有凉凉的薄荷感,还有一丝尘土味,勐海味很淡,但是还是能找到。18年生产的古树熟茶,陈放一年时间,就很好喝,那它经历岁月后的样子会如何,期待圆融古树多年后的圆满!

  ——《2018年一任天真 圆融 熟茶:一壶圆融意通透,卷舒开合任天真》

  @李凌:

  这款茶定位为熟茶中的高端产品,包装精美,故事精彩,选料精良,制作精细,实属精品之作。虽是新茶已有极致口感,干茶香一般,但茶香入水,汤感柔滑,回甘强烈持久。茶气明显,喉韵较深。古树原料,非常耐泡。

  此茶属轻发酵,后期转化空间不可限量,实属发烧级茶饮藏之佳品。过千的价格,追求的是边际口感,有意品尝的茶友可网购百克试饮饼,价格相对合适。

  ——《2018年一任天真 圆融 :痴心求至味,匠心筑圆融》

  2019年一任芳华

  @老鹤:一任芳华作为一款古树拼配茶,让定位高端小众的一任茶人彰显其拼配的火候;苦底苦的不突兀,自然协调,香韵和回甘清爽不浓腻;茶汤滋味入口浓烈强劲;这片一任芳华选用古树拼配,选料严谨,拼配火候老道,一如其名,拼配的境界就是自然协调,回归天性,拼出叶芽间的本真。

  ——《2019年一任天真 一任芳华:阳光正好,满眼芳华》

  @菩提浮叶:茶汤入口鲜爽柔润,整体柔和顺滑,汤厚稠;入口有甜,随机一抹清苦浮现,香韵好,几无涩,喉部无刺、干感,口腔内无异杂感;本品分三段,初段几无涩可忽略,有清苦在舌中后部,化得快,主要表现为香柔顺,口腔韵感好,留存度好,有回甘,生津尚不可感;中段,香柔顺滑持续,汤稠厚,清苦持续,有轻涩可感,舌面收敛感,可化,回甘良好持续,生津一般;后段,有涩感和清苦延续,香韵仍存。整体口腔韵感好,留存度好,回味有香韵。

  ——《2019年一任天真 一任芳华:且把往事揉成茶,品一抹清苦演芳华》

  2019年金达摩

  @函谷荼人:它与身体的对话,美妙。品鉴过程中。自始至终采用高水温激发。开汤九道。表现坚挺。是一款不错的好茶。真金不怕火来炼。采用勐海大树拼配。尾段走得较快。这是通病。拼配在尾段走得快,这是正常的现象。金达摩属于收藏系列的产品等级,历岁月等待。出彩只是时间。敬,金达摩岁月静好。

  金达摩乃,好茶也,好茶也。

  ——《2019年一任天真 金达摩:一盏清茶慰平生》

  @digerati:这款茶的苦在我喝过的茶中苦味排在前几名,苦味分化得开和化不开两种:苦底化得开的茶后味伴随强烈的回甘生津,且跟踪过的几款茶(如懂过、莽别)后转化效果都非常好;苦底化不开的茶,口中苦味难耐,几泡过后便上头晕眩,且跟踪过的茶后转化效果都不理想(曾跟踪过一款茶十几年依然苦底不化)。今天喝的金达摩苦底化得快,回味愉悦悠长,第一泡后10分钟内都舍不得开始第二泡,足见回味之好。一般来说重苦往往伴随重涩,而金达摩却几乎不涩,十分难得。

  ——《2019年一任天真 金达摩 :苦得纯粹、化得利索、后转化空间不可限量》

  2019年小雅

  @岁月静好:此茶名叫“小雅”,前段后段表现与此名相称。前段苦重,轻涩,轻微的回甘与生津,花果香浓郁饱满。后段香弱,苦涩不显,甜滑甜爽为主导,汤体平和灵动,雅韵非凡。喉韵轻浅甜美,滋味甘润,具“小雅”的风姿。中段表现最佳,茶汤厚密醇甜,胶质感突出,果甜入汤,结合甚密。整体均衡协调,生津回甘略强,体感强烈,凉意袭体,茶力盛且持久。山野气质,柔中带刚,有韧度有劲度,雍容中带三分刚猛,好茶无疑!

  ——《2019年一任天真 小雅:茶推半盏尽天真》

  2019年作品一号

  @静心:茶汤滋味厚重饱满有底蕴,活力十足且不失细腻,苦涩化开后有持续的回甘生津。直至尾水都是那么柔滑细腻、温婉隽永,喉韵幽长。

  好茶源于内质,彰显经典。喜欢“作品一号”至始至终的舒适感,叶底也出彩。好茶一定会经得起岁月的雕琢,人经岁月历练,茶经岁月修为,期许这款茶未来不俗的表现。

  ——《佳茗在手,开鉴一号:2019年一任天真 作品一号 评测》

  除了以上茶品,还有南糯古茶、易武春涧、纳蓝春等茶品也备受茶友们的喜爱,在一份份的品鉴报告中,可谓好评多多!



  小众大滋味,2020砥砺前行

  2020年,一任天真将认真带着众茶友们的建议、意见与鼓励,砥砺前行,做一杯小众大滋味的纯粹好茶!

  注:以上部分图文来源新茶网

非凡十年,贵州余庆:看典型山区农业县 如何将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十八大以来,中国茶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10年。六大茶类齐头并进,茶叶总产量、总产值、销售量和销售额等多项经济指标实现历史性突破。茶产业发展离不开茶区、茶企、专家的匠心精琢,这十年,有成就也有曲折,它们是宝贵的经验!更是下一个十年的风向标!让我们用一段段精彩的奋斗史,共同见证中国茶产业的非凡十年!

在黔中腹地绿色山脉绵延的土地上,坐落着这个典型山区农业县——余庆县,立足无工业污染的绿色“宝藏”,余庆将“天然氧吧”应用到产业建设当中,茶产业成为余庆的“一县一业”。自十八大以来,余庆茶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实现了茶产业全链条培育、裂变式发展、泉涌式增长,2021年茶产量7100吨,产值达6.5亿元。

#贵州#余庆#余庆苦丁茶

余庆县是全国茶叶“百强县”,是贵州省重点产茶县。余庆现有茶园面积21.3万亩,投产茶园面积17万亩;茶树品种主要以余庆苦丁茶和绿茶类为主,特色产品有“余庆苦丁茶”和 “余庆白茶”;

余庆全县辖八镇一乡一街道办71个村(居),茶叶种植面积达到万亩的乡镇7个,千亩以上的茶园种植村40个,已形成了以乌江流域为主的苦丁茶产业带、江北为主的绿茶产业带、飞龙湖为主的白茶产业带的发展格局。

全面稳步推进全县茶叶基地建设

为茶企、合作社发展铺路

截止2021年,余庆县茶园实有面积21.3万亩(其中:绿茶5.6万亩、苦丁茶11.5万亩、白茶4.2万亩)。近几年,余庆以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为抓手,全面推进全县茶叶基地建设,2019年完成新建茶园3.94万亩;2020年完成新建茶园5.1万亩;力争2025年茶叶种植面积达30万亩。

并且,2018年以来连续4年获全国茶叶流通协会组织评定的“全国茶叶百强县”。

茶园面积增长,茶叶基地的有序建设,为余庆县茶企、合作社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与环境。截止目前,余庆县共有茶叶加工企业83家,专业合作社72家,规模型加工企业4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7家、县级龙头企业19家。

余庆县茶叶年加工能力达2.5万余吨(精制加工1.5万吨,初加工1万吨);茶产量与产值也迎来稳步增长:2020年产量6637吨,产值5.78亿元;2021年产量7100吨,产值6.5亿元。

“余庆茶·干净茶”

余庆茶叶质量品质推动品牌蒸蒸日上

通过持续多年对茶叶质量安全和品质提升严格管控,“余庆茶·干净茶”的共识越唱越响,余庆茶叶“欧标”检测合格率达为94.8%!

余庆茶叶品牌建设也迎来蒸蒸日上。余庆现有“余庆苦丁茶”一个公用品牌;“飞龙湖白茶、仙竹、御之茗白茶、柏果山神仙茶、凤香苑、玉河、富源春、玉笏春、贵御春”等20余个企业商标品牌。

并且,“余庆苦丁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地理证明商标”,在2022年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余庆苦丁茶品牌价值为5.05亿元人民币。

与此同时,与“余庆苦丁茶”一道,“余庆白茶”在行业内竞争力快速增加,2021年在安吉中国白茶城设余庆白茶专区销售茶叶50吨销售额5000余万元。

据统计,近年来累计10余家企业在“中茶杯”、“中绿杯”及其它有影响力的国内国际茶事评比中,获金奖、银奖近30次(其中:余庆苦丁茶荣获“第31届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飞龙湖”牌白茶荣获“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仙竹”、“雪竹”牌绿茶“中绿杯”全国评比特金奖)。

您的茶柜少一盒余庆茶!

国内外销售市场双向拓展

余庆县在质量、品质把控的基础上,还建立了健全茶叶质量追体系,使得“余庆茶·干净茶”逐步得到市场的认可,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余庆白茶相比原产地安吉,品质更优,得到茶商认可,远销上海、浙江、江苏、山东、陕西等地;

余庆小叶苦丁茶以袋泡茶为主、芽茶为辅,市场遍及全国30余个省份,部分通过香港公司出口到东亚国家,2020年出口量约50吨;

余庆绿茶以中低档茶外销为主,市场集中在西北(西安为主)、浙江、东北(山东为主),部分茶叶与贵茶集团、浙茶集团、广东茶业进出口公司合作实现出口。

持续发挥“绿色宝库”优势

茶旅融合双向奔赴,迎接茶业发展新模式

在传统茶产业模式建设的同时,余庆县还以茶旅一体化建设为突破口,推动茶产业转型发展,活化消费市场。

余庆县先后打造了松烟二龙、花山隔山门、构皮滩柏果山、关兴狮山茶海等茶旅融合示范点,积极推动茶区第三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以松烟二龙骑游乡村为特色的茶旅融合发展示范点,连续举办八届山地自行车赛,成为贵州唯一体育骑游公园,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骑游,每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以上,引领茶区农户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2020年10月凤香苑公司二龙茶旅园区获得“全国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目前贵州茶产业方面唯一获得批准的示范园),2021年4月二龙茶山获“贵州十佳最美茶旅融合基地”。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政策指导是保障,坚持发展是基石

为持续推动茶产业发展,余庆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大力培育和弘扬新时代贵州精神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坚决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余庆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方案》《“余庆苦丁茶”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工作方案》等系列政策配套机制文件,始终坚持“六个不动摇”,全力打造“贵州干净茶品牌县”。

余庆全县茶产业从业人员6.38万人,其中种植从业人员6.27万人,茶叶加工从业人员0.11万人;2021年茶叶种植人均收入0.57万元,加工人均收入5.6万元;茶产业已经成为余庆县名副其实的第一支柱产业和脱贫增收的富民产业,绿水青山不断变成了“金山银山”。

余庆县茶产业发展经验

六个“坚持”分享

(一)坚持“干净黔茶”理念不动摇

十年来,余庆始终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以“让天下人喝上干净茶”为己任,2015年提出“干净茶”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走“宁要草不要草铵膦”“宁减产不减标准”的绿色发展之路,打生态牌、走绿色路、育欧标园、制干净茶。

一是紧靠压实责任。制定了《关于抓好茶叶质量安全生产的通告》《关于进一步压实“余庆茶·干净茶”品质监管工作责任的通知》,进一步压实茶企(农)主体责任、镇村属地管理责任、职能部门监管责任、行业协会自律责任,擦亮做响“余庆茶·干净茶”品牌;

二是强化茶叶质量安全检测。2017-2019年连续3年通过欧盟500余项标准检测,196个送检样合格率达97.83%;2020-2021年,抽取了茶企50个批次、100个样的进行检测,合格率100%;

三是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抽调成立以农业、市管、执法、卫健等部门人员组成茶叶质量安全巡回检查组,重点对茶园施用化学除草剂、禁用农药,包装废弃物乱丢和清洁化加工等问题开展走访宣传和执法巡逻检查,全力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二)坚持“提质增效”计划不动摇

一是升级改造现有低产、老化茶园,适度发展新建茶园;近五年以来,全县完成老旧茶叶提质改造8500余亩,新增茶园7万亩。

二是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研发新产品,做好夏秋茶、大宗茶等,全县茶叶夏秋茶、大宗茶产量明显增加,2020年较2019年增加394吨,2021年较2019年增加473吨;研发出了余庆小叶苦丁“牙膏、饮料、洗衣液、沐浴露、洗发水、蛋卷、茶黄金“等系列产品推向市场,深受消费者青睐,产业链条不断延长,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

(三)坚持“加工升级”战略不动摇

一是提升茶叶加工水平。积极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实现传统加工向机械化加工的转型跨越,以杠杆效应撬动茶产业大发展。目前,已有泰和、积善、浪水湾、兴民、构皮滩5家苦丁茶加工企业,通过更新设备,开展苦丁茶鲜枝叶机械化清洁化加工,取代了传统家庭式作坊“蒸晒”加工方式,年加工苦丁片茶2000余吨。

二是强化技术培训服务。五年来,我县共开展茶叶加工培训七场次,培训茶叶加工技术人员260人次。余庆县绿羽茶业公司肖国辉通过培训和专研,已成为有名的加工技师,他加工的茶产口近三年来获得“中茶杯”“中绿杯”“亚太茗茶”“贵州斗茶”大赛金奖、银奖、铜奖共7次。

(四)坚持“一进二出”策略不动摇

一是积极举办和组织企业参加茶叶展销、评审等茶事活动,大力支持企业在大中城市开设专营店、连锁店、推动“余茶进城”;

二是以大数据为引领,加快农村电商发展,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在天猫、京东、淘宝开设网络营销,推动“余茶出山”;开展线上和线下培训共6次100余人。通过省绿茶促进品牌会,组织了100余名茶企负责人、管理人员、销售人员,针对“贵州绿茶”加工、销售、冲泡技巧、茶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方面的培训共10天。

三是充分利用创建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整体推进欧标茶园基地建设为契机,加强出口市场共建和资源共享,大力发展出口备案茶叶企业,推动“余茶出海”。组织茶企参加全国、全省茶叶斗茶大赛,在参加“中绿杯”大赛中,获特金奖2个,金奖1个,银奖4个。

(五)坚持“茶旅互促”路径不动摇

坚持以“茶山为体、山水为骨、文旅为魂”,着力打造生态旅游公园和休闲养生基地建设。自2008年以来投入资金1.3亿元,在松烟二龙茶区建成骑游广场5600平方米、茶庄1个2000平方米、旅游接待中心1个200平方米、生态停车场3个2000平方米,拉幕会场1个1200平方米,公厕2个,自行车专业赛道5公里、山地越野赛道10公里和环湖彩色沥青赛道6.17公里,观光木栈道5公里及20公里绿化美化等项目,每年旅游踪合收入1.2亿元,带动了敖溪、龙家、关兴“江北四镇”旅游产业发展,实现了农业产业“接二连三”的发展;2020年二龙茶山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同年荣获“全国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园”,2021年被评选为贵州茶产业十佳茶旅融合基地。

(六)坚持“脱贫攻坚”思路不动摇

一是不断完善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利益链接机制,采取“产业+脱贫户”模式,引导农民将土地入股或流转给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或专业合作社,通过分红或收取土地租金的方式,增加贫困户收入;比如关兴镇投入扶贫资金300万元新建茶叶加工厂,每年拿出15万元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红。

二是将重点项目往贫困村倾斜,使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加工能力不断提升,解决贫困群众就业问题,增加务工收入;最后加大培训力度,使茶园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增加茶园经济效益,促进茶农、以及贫困户增收。

来源:中农促茶产业分会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99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