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和君咨询蒋同

找到约30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蒋同:“安徽茶叶”这面旗帜不能倒

蒋同:“安徽茶叶”这面旗帜不能倒!


  这面旗帜不能倒!


  关于


  重组“安徽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

  

  成立“安徽省茶产业集团”


  推动安徽省茶产业发展的建议


  和君咨询/蒋同


  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调研茶产业


  安徽省长李国英调研茶产业


  一

  

  背景


  关于安徽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


  鉴于:


  1、安徽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前身为安徽省茶叶公司)的经营业绩不具备可持续性(业务人员的流失性极大);


  2、下属控股和参股公司经营乏力;


  3、公司资产不具备商业附加值的提升。因此,引入社会企业和资本对其进行重组缺乏基本的市场条件。


  但是,茶叶是安徽几百万茶农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产业,而成立于1952年的安徽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是安徽茶业的一面旗帜,其发展涉及到上游几十万茶农的民生。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下,安徽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这面旗帜不能倒,政府应当整合相关资源,帮助安徽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走出困境,重焕生机。

  

  关于中国茶产业:


  中国的大国崛起和中华文化的复兴,让中国茶风靡世界已为期不远,茶作为中华文化名片,一定会诞生畅销全球的世界级品牌。中国茶业迎来了黄金时代,连续十年复合增长率超20%。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云南、福建、贵州、湖南、四川、陕西等省自上而下大力发展茶产业,培植龙头企业,茶叶已经成为这些省份支柱性农产业,云南、福建、湖南、湖北等省已经面向千亿产业的发展目标,诞生了一批全国性大企业。如云南普洱茶已经全国扩张,已经做到600亿产值,湖南的安化黑茶抓住产业发展大势快速崛起,综合产值达180亿元。福鼎白茶、安吉白茶、武夷岩茶、泾阳茯茶均获得快速发展,直逼百亿产值。


  关于安徽茶产业:


  安徽是中国产茶大省,自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十大历史名茶安徽占其四(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太平猴魁、六安瓜片),更有为数众多的区域名茶(汀溪兰香、涌溪火青、天山真香、岳西翠兰等)。


  因为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太低,导致安徽茶产业格局“小、散、乱、弱”,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与全国领先企业差距太大,国家政策支持无法集中反哺,导致资源分散,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很少有茶企能通过品牌提升,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具体体现:


  1、产品价值低:全省茶叶266万亩,农业产值84亿,亩产3100余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远低于浙江、云南、湖南、福建等省。


  2、综合产值低:全省茶叶综合产值278亿元(全国茶产业的综合产值是4000亿元,统计数据有出入,但是大体差不多),与云南、四川、湖南、福建、贵州、浙江诸多茶业强省相比,差距甚大(这些省的目标是千亿产值)。全省茶业产值尚不抵云南普洱茶一个茶类(600亿),一个产茶大市(黄山、六安)尚不抵他省的一个县(勐海县、安化县、安溪县、福鼎、武夷山等)。外贸,全省茶叶出口5.8万多吨(2017年全国是30万吨),出口额2.43亿美元,虽排名全国第2位,绝对数字很小,低廉之价格几无利润。


  3、产业集中度低:全省茶农业产值84亿,综合产值278亿元,而全省大小企业几千家,绝大多数几十上百万,实际年产值过亿的企业屈指可数,而全国其他省早已涌现几亿、几十亿的茶企。


  安徽省茶产业升级发展的关键路径是:打通全产业链、拓展销售渠道、优化产业组织模式、提升产业集中度,整个安徽省茶产业亟待龙头企业带领整个产业进行升级。


  二


  解决之道


  成立以省政府为背景的安徽省茶产业集团(以下简称集团),作为安徽省发展茶产业的战略抓手;安徽省茶产业集团认真研究国际、国内、省内的茶产业发展情况,制定全局性、系统性、市场化的顶层设计(发展战略),不走或少走弯路。


  目前安全省12个市58个县区产茶,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形不成合力。省政府需要对安徽省茶产业发展有顶层设计,不能停留在过去农业层面的规划,而要对竞争战略、资本运作、品牌营销、产业整合、资源保障等要素进行顶层设计。


  这些全局性、长期性、市场化的工作,如果没有战略抓手,还是像过去一样依靠职能部门去贯彻执行,势必还会出现行政的思路来管市场,效率低下效果不好。因此,安徽省急需组建政府背景的省级市场主体来作为全省茶产业发展的战略抓手,这个市场主体就是“安徽省茶产业集团”。


  安徽省茶产业集团以政府为背书,以产业为根本,以资金为纽带,承担起安徽茶产业转型发展、提档升级的重大使命。


  “安徽省茶产业集团”成立后的两大举措:


  第一个举措:迅速重组安徽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收购其相关资产,重焕其市场活力。


  第二个举措:设立“安徽省茶产业发展基金”,投资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夯实“安徽省茶产业集团”的产业链条,形成中国茶业的航母级龙头,高效平等对接外部市场,推动安徽产业大步、快速向前发展。


  附件一:


  “安徽茶产业发展基金”说明:


  1.名称建议暂定为“安徽省茶产业发展基金”。


  2.基金注册地首选合肥市。


  3.基金的规模方面,拟定总规模30亿元人民币。


  4.……


  (此处省略xxx字)

蒋同:“八八青”何以传奇?

在南宁广西六堡茶斗茶大赛上,幸识和君咨询的蒋同先生,安徽绩溪人,二十世纪伟大的文化大师胡适之的同乡。一位睿智博学、远见卓识的战略营销和产业整合专家,是中国茶产业进步的推动者和中国茶文化的传播者。获赠其著作《中国茶事》一册,是来自一线的中国茶产业发展的经典案例,是长期帮助中国茶产业复兴的一份答卷。在论坛现场,我也见到了“八八青”的命名者陈国义先生,先生满头银丝,谦虚和善,待人和气。这也是一个茶人应有的底色。

关于“八八青饼”,本人文章中多次提及,感兴趣的不妨看下《俗称“八八青饼”,国营勐海茶厂1989年7542普洱茶之神话》这篇文章。转载蒋同先生的论坛观点,包括我过去对八八青的观点,神话和传奇都无法复制,但是谈到普洱茶的当代史,我们需要普洱茶学科科学的研究成果,科学尤为重要。比如普洱茶熟茶“渥堆发酵,源自六堡”这些茶学的基本常识,其中在后发酵中仓储是最重要的一环,喝生态健康的茶,您一定要知道普洱茶是有最佳赏味期的。

——石一龙2020年11月8日昆明

以下正文来源中国茶产业观察:

“八八青”是指1988-1992年生产的“中茶牌”唛号7542的普洱生茶,产于勐海茶厂。“八八青”从最初的4元多一片到如今的10多万一片(1000多万84饼一件)。普洱茶经典之作层出不穷,而“八八青”却鹤立鸡群,“八八青”何以成就传奇?蒋同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1、蒋同的提问

11月4日上午,2020中国(广西)六堡茶斗茶大会系列活动之一的“六堡茶对话普洱茶”高峰论坛在南宁举办。

在论坛沙龙对话环节,蒋同(和君集团高级合伙人、战略营销和产业整合专家)说普洱熟茶的“渥堆发酵”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学艺于六堡茶,“渥堆发酵”和“窖藏”工艺让六堡茶“健脾祛湿”这一功能是其他黑茶不具备。蒋同说:只有时代的企业,没有企业的时代。六堡茶因为其独一无二的文化价值、品牌价值、功能价值,产业发展一定是上升的,这个大势行业人士要识别、抓住。为了佐证“只有时代的企业,没有企业的时代”,蒋同在台上不忘幽默的提问同是嘉宾的“八八青之父”陈国义先生:如果当年“八八青”没有“勐海茶厂”这资深老品牌作背书,“八八青”能运作成功吗?

2020年11月4日南宁市,六堡茶对话普洱茶论坛(左:陈国义,右:蒋同

类似的问题,蒋同也在2018年首届国际普洱茶产业发展大会之际与白水清先生交流过。

2018年8月26日普洱市,首届国际普洱茶产业发展大会(左:白水清,右:蒋同

2、“八八青”的前世今生

1973年,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云南茶叶进出口分公司(云南中茶前身,以下简称云茶公司)自营进出口权。应香港客户的要求,云茶公司组织老茶叶专家谭自立、吴启英、王星银研制恢复生产七子饼茶。此次恢复生产七子饼茶,云茶公司十分重视,专门强调要按照1958年生产的侨销圆茶基础上,重新调整配方,指令下关茶厂、勐海茶厂进行生产。为了规范统一,云茶公司统一规定唛号,其中勐海茶厂生产于1988年~1992年的唛号7542产品(75代表75年的配方,4代表茶青的等级为四级,2代表生产厂家为勐海茶厂),因缘际会,成为了后来大名鼎鼎的“八八青”饼。

1989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制裁中国,云南茶叶滞销。就在这时,香港联合贸易公司职员、勐海茶厂驻港代表陈强以不到7元每片的价格收购了一批7542,陈强先生带着样品回到香港后,又卖给了陈国义先生,由于这批7542七子饼生产于80年代末期,陈国义又是在1988年创办的香港茶艺乐园,做生意图个“发发”的好彩头,因此,陈国义为其命名为“八八青”。这批货总共有10吨,300件(又又说350件),当时市价35万。

陈国义购茶合同

2003年非典爆发,陈国义的茶庄生意一落千丈,急需把这批“八八青”饼抛售出去。凭借丰富的经验,白水清先生判定这批“八八青”饼转化潜力可期,他从陈国义手上买断这一批“八八青”饼(又有说没有买断)。“八八青”由于口感独特且数量有限,受到了越来越多普洱茶爱好者的青睐,茶价也一路高歌猛进,从最初的4元多一片到如今的10多万一片(500万一件)。

“八八青”是指1988-1992年生产的“中茶牌”唛号是7542的普洱生茶,产于勐海茶厂。后来国家为搞活国企,抓大放小,地处勐海县的国有勐海茶厂改制成为民营企业,商标由“中茶牌”改成“大益牌”。

3、只有时代的企业(个人) 没有企业(个人)的时代

蒋同说:“八八青”的成功,首先归功陈国义、白水清先生的前瞻眼光!在那个房地产、煤矿还没有兴起的年代,如果投资,中国人首选是股票、古董、黄金之类,不会想到几元钱一片的普洱茶未来会是天价。

很多人说“八八青”产品多么好,又是昆明干仓,这些都还是产品思维。蒋同团队有一个观点:产品价值≠商业价值。透过现象看本质,“八八青”的成功,我看这几点更重要:

其一、就在勐海茶厂7元钱出售“八八青”的同期,另外一个普洱茶资深老厂—下关茶厂在冯炎培的领导下是全国地方国有茶厂唯一赢利的茶厂,根本没有低价抛售产品的可能。那个年代,民营茶企还没有登场,“八八青”几乎不存在同类型产品的竞争对手,并且勐海茶厂品牌具有强大的号召力。

其二、“八八青”是“7542”生茶。吴远之接手改制勐海茶厂是2004年,吴远之是中国茶业为数不多的具有现代企业思维的企业家。如果他早一点接手勐海茶厂,“八八青”不可能低价流到陈强、陈国艺手中,要知道后来吴远之接手勐海茶厂后的“7542”生茶(品牌大益),商业规模比“八八青”大的多!而“7542”生茶在营销上高举高打,给了“八八青”巨大的市场呼应,增加了市场的想象空间——其他厂家产品做不到这样的“市场呼应”。

其三、香港是国际大都市,亚洲金融中心,商业手法五花八门,随着改革放开的深入,这些商业手法逐步引入大陆,比如房地产的“楼花预售”、“公摊面积”、“土地拍卖”等。陈国义和白水清二先生长期生活在香港,商业视野自然比当时的内地开阔,商业手法自然比当时的内地人熟稔。再加上2008年之后,大陆经济快速发展,那个时期中国大陆没有八项规定,三公消费汹涌,商人围绕着官员寻找商机,消费畸形,而香港经济逐渐缓慢,这时候,“八八青”以大陆为主销市场,成为身份的象征!同时期的茅台酒也是这个商业逻辑。

可见:是时代给与了“八八青”机遇!陈国义、白水清先生识别了机遇、抓住了机遇,创造了让人羡慕的商业财富!

4、新时代,新玩法“八八青”不会再现

2016年中茶云南公司推出中茶传世印级—八八青饼,2019年八马联合白水清、余正才推出“八马信记号八八七”,虽然都尊重了当年的“八八青”配方,并且两家企业都有庞大的渠道,但是都没有在市场上掀起大波澜、再现“八八青”的辉煌。时代背景不同了。一方面,普洱茶的价值被充分发现,普洱茶行业涌进了越来越多的有实力的高手,竞争门槛升级;另外一方面,十几年时间,培养出庞大的懂普洱茶的消费群。消费越来越理性,几个概念就能引爆市场的年代一去不复还了。但是商业创新永远不会止步,新的时代,有新的玩法,这些年崛起的冰岛、班章、昔归、益武、坡皎、云南岩茶、凤凰窝等等无一不是运用了新的商业手法,创造了新的商业奇迹。中国文化讲究阴阳互转,花开则谢,月满则亏,我们要创新、面向未来,因为更大的商机都在未来!

蒙顶黄芽今安在?

蒙顶黄芽今安在?

——历史名茶走向现实名茶的探索与实践

“很多人知道,很少人喝到。”说到蒙顶黄芽,很多人都有这种感概,特别意味深长。

笔者认为这句话有两层含义:古代的蒙顶黄芽尊贵典雅,“正贡,祭天祀祖、皇室专用;陪贡,赏赐大臣分享。”老百姓自然是喝不到的;当代的蒙顶黄芽仍然“名气大、产量小”,特别是传统、正宗的蒙顶黄芽更一盏难求,所以只有很少人能喝到真正的蒙顶黄芽。

一、悠久的历史

蒙顶黄芽是我国传统名茶之一,历史可追溯到唐宋以前。据史料记载,唐宋时期四川茶叶是全国重要的生产中心,川茶产量最大,雅州蒙顶品质第一。蒙顶名茶在历史上首先出现的是“石花”。但“石花”数量有限,只贡帝王饮用;炒揉结合的颗子茶数量稍多,供宫廷赏赐饮用。以后相继出现的有黄芽、雀舌、谷芽等品种。

黄芽之名最早见于五代前蜀毛文锡写的《茶谱》:“又有片甲者,即是早春黄芽”、“茶有火前、火后、嫩叶、黄芽”。此前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说:“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此后北宋范镇写的《东斋记事》又说:“蜀之产茶凡八处,雅州之蒙顶、蜀州之味江、邛州之火井、嘉州之中峰、彭州之堋口、汉州之杨村、绵州之兽犬、利州之罗村,然蒙顶为最佳也。”

以上所说贡茶、蒙顶茶究竟包括哪些品种呢?张栩为等编著的《名山茶业志》认为:“明初,‘上以其劳民力,罢龙团,唯采芽茶以进’。从此,蒙茶贡品,改为炒青散茶。品目有:甘露、黄芽、雀舌、芽白。”

潜心研究蒙山茶50多年的四川农大李家光先生认为:“从蒙山(茶)工艺发展来看,黄茶早于绿茶”。可以说,《新唐书》所载自唐天宝元年(742年)开始入贡,名列历代贡茶榜首的蒙顶茶,就是传统黄芽。

历代文人墨客对蒙顶茶情有独钟,唐代刘禹锡说:“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白居易“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郑谷“蒙顶茶畦千点露,浣花笺纸一溪春”;宋代文彦博“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液胜醒醐”;陆游“朱栏碧甃玉色井,自候银瓶试蒙顶”;文同“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元代耶律楚材:“玉杆和云舂素月,金刀带雨剪黄芽,啜罢神清淡无味,尘嚣身世便云霞”;明代黎阳王“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

二、尊贵的品质

蒙顶黄芽的尊贵品质,源于蒙顶山茶区优越的自然环境,独特的生态条件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蒙顶山地处四川雅安,属暖温带潮湿气候,湿润、多雨、多雾,有“雨城”之称。人们说“云雾山中出好茶”,蒙顶山漫射光丰富,利于茶树氮代谢,茶叶游离氨基酸含量高,具有最适宜产茶的气候环境,是名优茶的最适产地。

蒙顶黄芽是中国黄茶的典型代表,属微发酵茶。加工工艺复杂,一般归纳为“一杀青,两包黄,一摊放,四复炒,一烘干”。包黄,又称闷黄,是传统工艺的核心技术。通过包黄,形成黄茶特有的品质风味。对茶叶中的苦涩味酚类化合物部分氧化,多糖及蛋白质分解,增加了茶汤的鲜甘味。酯型儿茶素通过自动氧化和异构化大量减少,使收敛性减弱,从而获得比绿茶更加醇和的滋味。

年届八旬的著名茶学家、茶学教育家、安徽农大老教授王镇恒先生亲笔评价:“20世纪60年代,经茶叶技术干部杨天炯等研制,系统总结蒙顶黄芽、蒙顶甘露传统名茶工艺技术。蒙顶黄芽为世人公认为﹙的﹚我国黄茶类名茶,曾多次获国内外殊荣。其品质特点扁平挺直、嫩黄油润、金芽披毫、甜香浓郁、黄汤明亮、味甘而醇,叶底全芽黄亮。名山县蜀名茶场蜀蒙牌蒙顶黄芽,经品饮犹不失上品茗茶之风韵,故题之。”

三、艰难的历程

由于历史的原因,蒙顶黄芽这一传统名茶曾陷入衰落、凋敝的窘境。散见于各种文献资料和世代口授心传的“传统工艺”,没有规范的制作标准和指标参数,凭借各自的理解,加工的蒙顶黄芽风格不一、品质风味与历史记载相去甚远。为此,一批批茶人孜孜不倦,上下求索。

杨天炯先生1962年西南农大茶学毕业分配到名山县工作,从此与蒙顶茶结缘,潜心研究,硕果累累,至今还坚持在茶叶研究、生产的第一线。1968年杨老师主持完成“蒙顶黄芽工艺技术研究”,1985年在《中国名茶研究选集》发表“蒙顶黄芽工艺技术”,80年代承担四川省科委《蒙山名茶制作工艺技术开发》星火计划项目,2001年主持制定《蒙山茶》国家标准,还在进行“蒙顶黄芽系列产品研究开发”,进行传统工艺清洁化生产试验。

味独珍茶业总经理张强是茶行业的后起之秀。2007年,“味独珍”牌蒙顶黄芽入选“奥运·五环茶”黄茶类代表。为此,北京老舍茶馆尹智君总经理亲自率团,来雅安举办“迎奥运·五环茶战略合作高层研讨会”。来自北京、浙江、福建、安徽等地“五环茶”代表茶品产地政府的领导、协会和企业代表参加会议,签署五环茶战略合作意向协议。

2011年,张强乘时而进,聘请四川农大茶学专家杜晓教授联合开展“四川名优黄茶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及产业化示范”项目研究。同时收集整理口授心传的“蒙顶黄芽传统制作技艺”,申报“非遗”项目,顺利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唯一的省级传承人。

全国劳模张跃华2007年就组成蒙顶黄芽研制小组;2010年牵头成立中国第一家黄茶研究所,中央电视台播出“一张纸包出的万元黄茶”,专题介绍蒙顶黄芽;携手和君咨询蒋同团队,追求茶叶营销的战略性、系统性、长期性,以川茶典范、制茶世家的全新形象,谋求跃华茶业的品牌提升。具有传统品质风味特色的蒙顶黄芽将逐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清洁化生产,蒙顶黄芽“很少人喝到”的状况即成为历史。

在蒙顶黄芽从传统名茶走向现实名茶的路上,还有一批忠实的践行者,皇茗园茶业、川黄集团、蒙顶皇茶公司等众多茶企业和大批传统黄芽实践者努力挖掘、传承、弘扬的黄芽传统技艺,他们的付出为蒙顶山茶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广阔的前程

四川农大陈昌辉教授带领的项目组研究认为:黄茶中富含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维生素等丰富的营养物质,对茶叶鲜叶中的天然物质保留了85%以上,这些物质对防癌、抗癌、杀菌、消炎均有特殊效果。赵欣、郑妍菲、冯柳瑜等通过MTT法研究证明,黄茶具有很强的体外抗癌效果,且优于绿茶。黄茶发展有利于人类健康,具有美好的市场前景。

六大基本茶类之一的黄茶类,按原料嫩度可分为黄芽茶、黄大茶、黄小茶。黄芽茶的主要品种有蒙顶黄芽、君山银针、霍山黄芽等。蒙顶黄芽最早入贡,被誉为“仙茶”,君山银针清代成为贡茶,霍山黄芽也先后进入中国名茶之列。

针对现代消费市场特点,结合传统工艺改进加工技术,为现代加工条件下蒙顶黄芽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做准备,是推动蒙顶山茶品牌建设的切入点。专家们为蒙顶黄芽的科研、生产、技术、应用,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快速发展的茶产业、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和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对蒙顶黄芽再现辉煌提供了宽阔的平台。

2010年,上海世博十大名茶向世界展示中国茶叶时,绿茶、黑茶、青茶、红茶、白茶都有表,唯独没有黄茶。相关人士说,由于黄茶产量、销量都很小,所以没有入选。可以说,这正是黄茶市场的广阔空间。

目前,我国六大茶类的产量绿茶仍达70﹪左右,占主导地位;黑茶、乌龙茶、红茶分列其后。黄茶的产量最小,几乎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且传统产地也仅限于四川雅安、湖南岳阳、安徽霍山等少数茶区。

悠久的生产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高贵的品质风格、特殊的健康效果、广阔的市场前景,为我国黄茶的复兴、发展、再现辉煌,提供了条件和舞台,我们相信,黄茶的未来一定美好,前途一定光明。

【摘自2016年第2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陈书谦﹙四川雅安﹚,系四川省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雅安市茶叶学会副理事长】

找到约27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