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喝茶会推迟

找到约63条结果 (用时 0.032 秒)

解读普洱茶市场发展周期律

普洱茶是个长周期行业,做好普洱茶一定要懂普洱茶的大周期变迁,以及在外部刺激下的内生发展逻辑。

普洱茶的大周期,一般由以下五个过程构成:

发现行业新机会(蓝海市场)、布局与预热→炒作、交易活跃→加库存与价格杠杆→价格冲高回落、产品滞销→去库存与价格杠杆

当前周期结束,然后会开辟全新蓝海市场,开启下一个大周期。

自2003年普洱茶在大陆兴起以来,经历两个大周期,一是2003到2007年的大周期,二是2008年到2020年的大周期。目前第二个大周期,已经进入尾部市场,也就是说2018到2020这三年,是大周期的尾部时间,到了2021年将开启第三个大周期。

普洱茶的三个大周期,也跟国民经济的整体大环境息息相关。

第一个周期是2003年到2007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制造业与出口贸易突飞猛进的时期,经济发展迅猛,老百姓收入高了,也就意味着消费升级,普洱茶利用了这次消费升级的机会,崛起成中国茶叶的新贵。2008年以后,中国经济脱实向虚,进入了房地产、金融与互联网唱主角的时期。在第一个时期,虽然也是投资驱动,但参与的资金有限,导致普洱茶在2006年下半年被迅速炒高,进入2007年春天的疯狂状态,旋即在2007年6月份整体崩盘。这一方面反映产业初兴,缺乏积淀,抗市场波动能力弱,从业者也对风险缺乏防范,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的经济以实业为主,流动性不多,很难支撑普洱茶的长期炒作。

而到了2008年以后则不然,普洱茶进入了一个长周期,同样是投资驱动的炒作市场,为什么能长期炒而不崩。除了行业有积淀,从业者有风险防范意识之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普洱茶行业享受到了量化宽松的红利,不断增发的货币,将危机不断向后推迟。这一周期,早在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上半年就出现了大问题,被充裕的流动性所化解。但化解是要付出严重的代价的。如果流动性不宽裕,2015年到2016年进行深度调整,将行业的不良因素出清,虽然是巨大的阵痛,但可以使行业在2017年开始一个全新的发展周期。推迟的结果,导致2015年下半年,普洱茶行业进入了“温水煮青蛙”时期。也就是行业整体不景气,但市场不会崩盘,相反存在一些新热点,从业者通过追热点,并参与结构性的炒作,许多人还是赚了不少小钱,虽然钱不像以前那样好赚,但还是可以想办法去赚,而且也可以赚到。

“温水煮青蛙”,让许多人还在用惯性思维,看不到将来的系统性风险,以及行业大转型,从而错过了深度调整与转型的最佳战略机遇期。2018年就是“温水煮青蛙”的关键分水岭,之前水不太烫,钱还能赚。2018到2020,是温水煮青蛙的下半场,也是第二个大周期的尾部时间。囤茶与炒作的老套路,将在这一时期面临极大的风险。

先看囤茶建仓。如果说2007年普洱茶形成了第一个堰塞湖,其到了2011年,新茶价格被炒高,市场快速升温,才开始以中期茶的名义解套,这说的是2006年之前的茶,而2006年下半年到2007年上半年高位套牢,品质不行的茶,许多至今尚未解套。那么,2011年之后普洱茶市场开始放量,许多茶叶生产出来,在藏家手里,并没有被真正消耗。2014年,新茶开始难卖,2015年大家都来追中期茶,行业的主流交易模式,告别了过去10年卖新茶为主的模式,进入了新茶与年份茶交易并重之格局,这就造成了许多厂商建仓的冲动,都以建十年左右的仓储为目标,2015年到2018年又有天量的茶叶被囤积起来。这也就意味着,继2007年之后,2018年普洱茶已经形成了第二个库存堰塞湖。

再看炒作。2014年以来的结构性炒作,已经将山头茶、品牌茶、中期茶与老茶价格炒到历史最高位,很多时候是没有最高,只有更高。有点像中国的房地产,“永远上涨,不会下跌”的幻象一样,但世界上果真有只涨不跌的市场吗?长期上涨,只能说明积累的系统性风险越来越大。2018年,许多炒大益的人都亏了,这就证明炒局部的热点,也不太好操作,很容易成为高价接盘侠,从而被长期套牢。

2018到2020的尾部市场,针对加了太多的库存与价格杠杆的市场,将进入普洱茶去库存与价格杠杆时期。普洱茶面临极大的库存出货压力,以及部分茶品价格下调压力。在过去炒作顺畅的时代,最赚钱的无疑是收藏家,长期囤积,而不是频繁换手流通,才能攫取最大的一份市场蛋糕。而流通交易平台,相对于收藏家的暴利,只能算赚取低廉价差的市场搬运工。但当搬运工这份苦差,没有赚多少当下的钱,却积攒了面向未来十年的大资本——中期茶、老茶交易的市场出口,以及源自茶品、收藏家、零售商、消费者等宝贵的行业大数据,并建立了上游厂家、藏家与下游零售茶庄的沟通桥梁。

图为位于广州芳村启秀茶城的“陈茶汇”。陈茶汇是一个传奇的中期茶、老茶交易平台,是中期茶概念的首倡者,并于2012年创建了茶界第一个中期茶专业交易平台,也是最大的中期茶交易平台之一。2018年,陈茶汇将利用“收藏家的黄金时代到交易平台的黄金时代”这一历史性的转型期,提前布局普洱茶的第三个大周期,将用全新的解决方案为茶界提供中期茶、老茶仓储交易基础服务,以期打造成产业基础服务平台。

前文说过,普洱茶的大周期,跟国民经济息息相关。2018年开始,中国经济也积累了巨大的债务风险,有引发财政危机的隐患。2018年到2020年,中国经济也进入了当前大周期的尾部时间,将进行深度调整,会面临一系列阵痛。大环境不好,普洱茶行业也不会好到哪里。系统性风险出清后,2021年开始,中国经济将进入全新的周期。这一大周期,新制造、新零售、新型服务业、新金融、智慧产业等将成为主流,中国经济也将脱虚向实。

行业的主流商业模式是建立在投资驱动基础上的,而这投资形成了结构性锁定,一直在高端小众市场里打转,而很难向大众消费市场溢出。2018年,整个国民经济大环境已经进入了当前大周期的尾部,普洱茶行业也走在第二个大周期的尾部,系统性风险高企。炒作与投资可以继续进行,但风险高企,成为高价接盘侠已经是大概率事件。

过了尾部的中国经济,将在未来几年进入全新的时期,也就是脱虚向实的时期。从2018年开始,普洱茶产业也一样要脱虚向实,投资驱动将让位于消费驱动,或者说消费驱动带动投资驱动,普洱茶只有做成大健康产业,开发大消费市场,才能走出当前高端收藏市场结构性锁定之困境,开启大众消费时代全新春天。

第三个周期将在2021年开启,有远见的茶企2018年就要提前布局,以迎接三年后的全新周期之到来。

文/白马非马

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茶界大工业化的陷阱与出路

茶农是一个谨慎的多元化投资者。多元化带来了种植多样化,带来了建立在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基础上的生态系统。在工业化时代,这是一种落后的小农式“小散乱”经济,而到了后工业时代却成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生态农业,成了受都市品质消费者欢迎的“小散优”经济。城乡无逢对接,让山区的种茶小农通过直供平台,做上了都市社区大生意。可以预计生态升级的小农,代表新型农业的未来……

我一直反对唯大工业、大集约化农业论。我很反感把多样化的文明产品——茶叶,说成前工业时代的落后农产品——都什么年代了,还唯标准化大工业挂帅!

中国人要多一点文明自信,没必要言必称希腊,从而落入西方现代化发展语义陷阱……

后工业化:对现代大工业生产弊端之扬弃

茶界真正工业化的价值,在于农业这个第一车间奠定原料品质,工业建立规模成本优势,服务业建立品牌溢价,只有打通三产,农业、工业、服务业通力配合,工业化的价值才能放大。

离开农业的生态基础,谈茶叶工业成品的品质只能是快餐式的食品化工业品质。离开服务业带来的名茶或品牌溢价能力,仅谈现代化、标准化的工厂如何如何,在量产导致供过于求的魔咒下,茶叶的售价将迅速下跌,整个行业陷入低利润,甚至亏损的境地。

大工业有两个弊端,一是生产的供给能力太强,很容易生产过剩,消费不足,从而造成反复的繁荣与萧条周期。二是机器吃人事件,越是大机器生产的大工业,越是容纳的就业人口少。如果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不将多余的劳动力从工业部门转移到服务业,就会出现经济与民生大问题。因此,西方国家完成了工业化,就进入后工业时代,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以吸纳最多的就业人口。

大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大,为收回投资并赚钱,要讲成本会计与市场占有率。通过生产降低生成本,就能通过降价抢占更多市场份额。但在竞争下,同行也会增加机器厂房投资,扩大生产,提升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降价抢市场,从而形成整个行业生产过剩与恶性降价竞争,资本投资利润回报恶化。大工业生产,必然造成资本投资利润回报率不断降低。投资利润率低,会迫使资本由回报率低的地方向利润高的地方迁移,从而出现投资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现象。

1970年代以来,率先完成工业化的欧美国家,工业资本利润降低,于是工业向东亚、东南亚与印度迁移,转向玩金融、服务业与创新经济,导致产业空心化。

由此可见,在资本投资回报率不断下降的诅咒下,工业化之后必然是后工业化。只有后工业化,才能容纳被机器替代的就业人口,或者因工业转移而失业的人口。只有发展后工业化的新型农业、新型工业、新型服务业,才能提升产品卖价,产生名茶与名牌的品牌溢价,由数量型增长进入质量型发展期,消费升级推动产业升级,企业有利润,容纳足够多的就业,老百姓收入高,才能过上有尊严的中产生活。有了足够多的中产人群,中国才能建设真正的公民社会……

天天谈大工业、标准化的人,其实标准工业化在消灭资本家与工厂主的利润,在制造失业。茶行业这几年迅速现代工业化,是不是生意难做了,大家都赚不了钱?

这个时代,不是要做多大,而是要有利润与现金流,这样才能很好地长久活下去。

名茶虽然装逼,在一定程度上拒绝普通消费者,但利润空间大,精准营销能抓小销量,可以保证小农、小厂、小商活下去。大品牌、大平台,也可利用名茶撑起的定价空间,用标准化的傻瓜喝茶模式降价扩大市场份额。

孤阴不长,独阳不生。一团阴阳怪气,化生万物。没有喝茶专业逼格模式,估计标准化傻瓜喝茶模式的价值也不大。有专业市场作为对手戏,标准化大众消费茶才有巨大的商业价值。价值在矛盾对立统一的关系中体现,专业市场与傻瓜市场是相辅相成的。

工业化大生产与产业的创新升级

上文说过,大工业化生产,容易造成生产过剩、跌价与利润率降低,最终使资本投资回报率不断下降,无利可图。厂商为打破这一诅咒,就必须发扬企业家精神,用破坏式创新打破萧条的旧行业秩序,以技术变迁,组织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式,重构行业新秩序,寻找新市场与产业新的增长引擎,推动行业由萧条进入新的一轮繁荣期。

即,新产品在新蓝海市场供不应求,利润高,销量迅速增加,厂商随之扩大再生产,最终再一次供大于求,陷于萧条。这就是大工业化生产的市场周期性,充满不确定性因素,构成厂商巨大的风险。

企业家为抵抗与战胜风险而生,在风险中逆风飞扬,用创新工具寻找新商机。大部分人厌恶与规避风险,这就是为什么在商业社会企业家的基因稀缺的原因。

大部分人发财,是靠当包租公、资本家,或者商业运气与行业红利,而不是企业家的创新精神。

大工业化生产的第三个结果是,消费品价格下降,数量大,花色品种多,能极大满足消费者的基本生活需求。而且资本大量投资工业固定资产,意味资本不再稀缺,这会重新定义劳资关系,即资本贬值,劳动力价格上升。这时,厂商就会少雇佣工人,多使用机器,从而使产业由劳动密集型,进入了技术密集型阶段。同时,蓝领工人减少,白领阶层增多,推动企业由物质资本建设向人力资本建设迈进。人力成为关键性的竞争资本,就意味着技术工人与白领收入迅速增加。工薪阶层收入增加了,就会推动消费升级,由基础生存消费向品质消费跃升。这种消费升级也是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

茶行业大工业化生产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计划经济年代的粗放式大工业化生产。这是资本稀缺,劳动力廉价的时代,劳动密集型工厂主导这一时代。

第二次是现代食品大工业化生产,按照现代食品工业的规范流程,走精细化生产之路。物质资本建设主导这一过程。在这一阶段,资本投资回报率迅速下降,人工越来越贵。以采茶工为例,云南工贵,缅甸黑劳工兴起。现代化茶厂到了2020年,已沦为产业效率低的旧基建。

第三次浪潮是正在兴起的智能化制造。智能制造,数字化管理,柔性供应链主导未来。大工业生产,将由粗放式生产,精细化生产,进入精准生产新时代。这种大工业生产,不再是量产一统天下,除量产外,还有各种精准小需求的聚合,在柔性供应链的调配下共享生产线,是一种聚少成多的大生产。

从2003年开始,茶行业的大工业化进程是突然加速的,短短十多年时间,就由粗放式生产1.0,进入到现代食品精细化生产2.0。在近年来兴起的智能制造精准生产3.0面前,现代标准化茶厂,迅速由新动能沦为旧基建,目前建重资产的现代化工厂,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赚钱生意。

消费升级与稀缺资源货币化,让中国茶迅速工业化与后现代化

茶行业之所以资本投资与工业化在2003年加速,是因为中国开始有一部分人由温饱消费进入了品质消费阶段,即中国进入了茶叶消费大升级时代。

同时,住房的货币化,宣告中国进入了资源货币化新时期。稀缺的名茶资源不但受品质消费者追捧,而且还受到资本的追捧。资本以稀缺茶山资源、老茶与大品牌茶为锚,掀起了狂飙突进的茶行业优质资源货币化进程:茶价不断推高,土豪闻风消费与投资,市场迅速扩大,销量与利润剧增,到处是接盘侠的情况下,厂商根本不愁做生意,反而担心将茶卖快了,价格卖低了……

消费升级与稀缺资源货币化,解决了茶行业资本匮乏与中高端市场缺失的问题。从此,中国茶摆脱了低附加值农产品的命运,在天量资本的注入下,建立了现代化茶园与后现代茶园、现代化工厂与后现代手工作坊,以及现代化的渠道与传播体验方式。

在这一阶段,伴随着现代食品加工业崛起的,还有后工业化的手工作坊。传统手工茶在当代复兴,并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超越工业化的一场托古改制的后现代运动。前工业化、现代化与后现代化并存,才是中国茶行的真相。这充分体现了茶作为文明型商品的多元性、丰富性与生态化共存性。对业态丰富的中国茶,简单贴落后与先进的标签,绝对是错误的!

走出大工业化思维陷阱,构建生物多样性的商业生态圈

我做产业分析的时候,更关注的是资本投资回报率、现金流与行业整体利润率。拥有良好的现金流,投资回报率与利润率高,表明行业有活力。低,表明行业进入衰退期,甚至萧条期。

目前茶行业不说处于萧条期,至少也是衰退期。其主要的困境是,现代食品精细化生产的投资回报率偏低,也就是量产的茶很难卖,卖不起价。具稀缺资源属性的茶,又没量,价太高,也只能以销定产,结果茶农交了订金才采茶,守树采盛行。茶树不采不发,春茶季,茶农没收到订金,不敢轻易采古树茶,否则做成毛茶就不值钱了,因等客户下单订茶,采摘推迟,也是近年来,古茶不发晚发量少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这就表明,现代化茶厂已由过去的新动能,沦为现在的旧基建。

所以,今年我提出茶行业的“三新工程”——新型农业、新型工业与新型服务业,打造新基建与新动能。茶行业将由数量型增长,进入质量型增长。

以前,市场机会多,厂商忙于跑马圈地。今后,大资本大品牌会进一步做大规模,用财团布局茶产业链的形式,对茶行业形成局部垄断。更多的厂商,将由追求规模扩张,转而寻求利润与现金流的基业长青,打造小而美的百年老店,小散优经济将借后现代的服务业兴起。茶行业将形成大企业、二三线品牌与小农小厂小商小藏家小投资者小品牌之小散优经济并存,从而形成共享繁荣,体现生物多样性的商业生态圈。

用信息精准传播与柔性供应链即时反应的形式,走城乡一体化发展、三产融合、产销无缝对接之路,以重建茶行业的销量、利润与消费市场。

在这个时代,不能有效输出价值观,高效抓C端消费者,组织柔性供应链,估计要出局了。

盛世兴茶,小有产者经济在当代的复兴

工业发展史,就是摧毁小有产者的历史:圈地运动让大量自耕农失去了土地,沦为城市无产者;机器大生产,让城乡手工业者破产;石油农业与集约化经营,让小农经济破产。

很长时间,在机器化大工业生产面前,小有产者经济被视为缺乏产业效率的落后经济。但东亚社会是个异数,日本与台湾等地一直保护小农的利益,坚持走不同于美国石油农业的东亚精耕细作农业。按照美国的现代大农业方式,不需要多少农业人口。而按照东亚传统农业模式并加以后现代改良,打造新型的后现代农业,走城乡无缝对接的生态农业之路,既可大幅度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又可容纳大量人口从事农业,从而形成绿色生态、劳动就业与利润的和谐统一。

因农民有承包经营的土地,老百姓大都有房产,故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多的小有产者,是小有产者的国度,中国的经济是大工业生产与小有产者经济并存与共生发展。这是中国经济的最大特色。

我们没有必要站在大资本大工业大农业生产体系的利益角度,给小农小厂小商小品牌贴小散乱的落后标签。而要看到后工业社会带来的生产体系、价值体系、消费观念与市场的重构,与信息革命带来的连接便利,小有产者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大工业生产体系的桎梏,迎来了全面复兴与崛起。

茶叶就是典型的小有产者经济,细分标准与差异化市场需求的存在,茶行业很难完全大工业化与简单标准化,大资本与大品牌只能占有部分市场,形成局部垄断,而给小农小厂小商小品牌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大农业大工业一方面推动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进步。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石油农业对生态与人类健康的破坏,容纳的就业人口太少;机器化大生产会造成生产过剩、利润率下降、资本投资无利可图、机器排斥劳动力。投资回报率降低,会产生许多夕阳产业与衰落的工业城市,产业向利润高的部门与地区迁移。

茶行业的小散优经济、细分标准与中高端市场,能保证行业的就业、利润、市场需求与生态根基,能在后工业时代与信息社会,进一步发扬中国小有产者经济的优秀传统。有了小有产者撑起来的利润空间与细分标准的中高端市场,大资本就可用大工业生产降低成本,用品牌建立大众消费市场认知,用渠道创新建立新零售体系,降维打击开启标准化程度高认知门槛低的大众消费市场。

文/白马非马 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普洱茶“级差地租”投资学

设计级差地租模型,做普洱茶资产收益长期主义者,让别人未来需支付的资产租金成本,构成你未来的收益!——题记

土地及土地的直接产物,比如房子、石油与农产品等,其受地力与技术手段限制,供给不可能是无限的。如果需求很大,而供给跟不上,就会造成地生产品的物价上涨,而资源所有者可根据稀缺性的差异,收不同档次的地租。也就是价格越高、稀缺性越强的资源或资产,收的地租越高,而价格低、不具备稀缺性的资源或资产,只能收少量地租,甚至收不了租。

这就是级差地租效应,大部分茶不具备较高价格与稀缺性,其很难产生地租收入,即便有的话也很少。

名山是茶界级差地租第一收割机,因为名山茶具有高价与稀缺性,掌握名山茶资源的人正好收高额地租。年份茶仓储是第二收割机,但要通过不断换手,将基础仓的地租收益低的茶不断流通出去,留下,或买入未来增值空间大需求旺盛的茶叶,即未来地租收入高的产品。通过不断换手交易,将基础仓升级为精品仓,精品仓升级为奢侈品仓,最终奢侈品放成老茶,转为文物仓。

只要掌握级差地租,操作起来其实很简单,很安全,否则就是投资的炮灰。

我2018年写的、2019年发表于请上帝喝茶公号的《普洱茶仓储价值形成机制》一文,就是讲怎样操作年份茶仓储的级差地租的。同样是建仓,为什么你仓库里的茶,很难增值,也很难出手,而别人藏出了88青、大白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此文看看。

有人问我名山茶还有没有未来?我说,离开名山茶,你能方便地收超额地租吗?资本在趋利下,还是会重仓名山茶。云南茶产业的下半场还是名山茶,不过升级为追求规模效应的大名山……

为什么说大益是当地主坐庄收市场超级地租的?

我们说地租是一种旱涝保收的收益。比如谷物,地主不管承租的农业资本家(即农场主)与租佃农民种出来的谷物,在市场上卖价多少,是盈是亏,其总是按谷物收成的四到六成收租。你粮食歉收或粮贱伤农,他收四成或者推迟交租,已经是发大善心了,基本上不可能免租的,甚至乘机给你高利货,让你万劫不复破产。可见,地主每年收取稳定的租金,而将市场风险转嫁给承租方。地主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他掌握田地这一具有稀缺属性的资源或资产。

大益产品与品牌也具有资产的稀缺性,大益控盘资产的稀缺性,在旺盛的炒作市场里让产品供给跟不上需求——人为制造稀缺与节节上涨的价格,这跟灾年地主囤粮套利有得一比。大益茶的成本价与出厂价之间的收入,除了资本经营带来的利润以外,其实大部分是资产控盘产生的地租收入,也就是大益的资产租金收入远大于利润收入,所以大益是典型的金融工业资本家+大地主混合体。购买大益炒作茶的经销商与散户,就无疑是承租方与消费者,市场风险由承租方与消费者承担,资产出租方——大益稳赚不赔。

商品,指的是产品通过市场交易,以价格的形式来变现价值。商品虽然许多是私人产品,但商品的生产与分配却是社会化的。比如一个企业主是私人老板,他生产的商品肯定是私人的。但其企业的生产参与社会化大生产循环,以一定价格卖出去的商品销售收入,也要参与社会化大分配。商品销售收入包括资产租金、利息、工资、利润与税收。企业家要向资产所有者交租金;要给资本投入生产资料(厂房、机器与原材料等),并付工人工资,所以销售产品后要付给所使用的资本以利息作为回报;雇佣工人要偿付工资,还要向政府纳税,这样产品销售收入中剩下的才是利润。也就是企业家只获得利润,其他的租金、利息、工资与税收都回报给社会了,或者说补偿给社会了。

如果,企业家既是土地或自然资产所有者,又用自有资本进行生产经营,那他就集资产者(地主)、资本家与企业家于一身,能同时获得租金、利息与利润收入。生产经营农产品的企业主,很容易地主、资本家与企业家三位一体,也就是他不但有产品销售收入,还有资产租金收入。这租金收入包含在产品价格当中,构成成本,但这成本对资产所有者而言是收入。生产经营标准化工业品的,最多只能是资本家与企业家合体,仅有产品销售收入。如果企业家缺资本,其就会找信贷市场融资,而提供信贷方,就是金融资本家,会寻找投资利息回报。这种信贷投资,可以投资产增值,也可投产品生产与销售,其回报由利润率决定。

当今社会,标准化工业品的利润率低,导致金融资本投工业品产销的利息回报低。这样一来,金融资本就会越过实体产业,追逐回报率高的资源与资产,通过将资源或资产价格炒高,提高租金收入,以高利润的形式获得利息回报。

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周立教授认为,资源/资产在上游,标准化的低附加值的农业工业服务业在中游,金融信货市场在下游,构成一条微笑曲线,也就是资源与资产的租金高回报占据微笑曲线翘起的左端,追求高回报的金融资本占据曲线翘起的右端,中间是回报低的一二三产销售收入,构成微笑曲线的谷底。这时,追求高回报的金融资本,就会越过谷底的三产销售收入,去追逐左边高翘的资源与资产高租金回报。

普洱茶领域的金融化资产增值现象解释完毕,用古典经济学可得到完美解释。

找到约58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