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国家文化软实力茶

找到约204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刘馨秋、孙锐,茶俗文化遗产及其社会功能探讨

中国人历来有“礼之初,始诸饮食”,“人所饮食,必先严献”的观念。从人类开始饮食活动之初,饮食便被赋予了解饥止渴之外的更深层次的功能和内涵,从而形成了饮食礼仪。无论祭祀或日常待客,饮食都是其中的重要形式和内容,甚至可以说,“食礼是一切礼仪制度的基础”。作为拥有两千多年饮茶历史的东方礼仪之邦,茶与礼俗的联结可谓必然。从晋代吴兴太守陆纳招待卫将军谢安“所设唯茶果而已”,东晋权臣桓温“每宴唯下七奠柈茶果而已”,到剡县陈务妻“好饮茶茗,以宅中有古冢,每饮辄先祀之”,再到南朝齐武帝遗诏“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并强调“天下贵贱,咸同此制”,无不表明六朝时期茶之礼俗已在世俗社会形成,并已经过一定程度的推广。随着饮茶在社会各阶层的普及,以茶祭祀、待客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礼俗,而中华民族的高尚礼仪和传统美德,也在茶俗文化遗产中得以诠释和展现。

寺院茶礼表达虔诚信仰

随着禅宗的发展和尚茶之风的普及而相互融合、紧密联结,形成了既有助于修行禅悟,又能够表达虔诚信仰的寺院茶礼。在寺院的日常礼仪制度中,茶礼可谓无处不在,如僧众们每日需在佛前供奉茶汤,是为“奠茶”;行祭祖之礼时,“众僧集于祖师堂,首先由住持向祖师上香、行礼、供茶”,“众僧再回到祖师堂,还是先由住持上香、上汤、上粥、上茶”;在一年一度的寺院挂单时,需按照僧众受戒的年限依序饮茶,称为“戒腊茶”;寺庙主持邀请全院僧众吃茶,称为“普茶”;在宗教节庆大典之时,寺院还会举行盛大的“茶仪”;在接待宾客时,更会根据施主身份施以不同品级的茶礼。可以说,从供奉佛祖、祭祀祖师,到接待宾客等日常活动,佛门事项无不以茶为礼,可见茶礼在寺院礼仪中已成为一种俗规。佛教与茶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促使禅僧在寺院内种茶、制茶、饮茶,将茶作为禅修的一部分,因此史籍中多有名寺出名茶的记载。

以茶祭祀传承礼教传统

祭祀是指向天神、地祗、宗庙等对象祈福消灾的传统礼俗仪式,是从史前时代起即被创立的传统。祭祀所用的祭品以食物为主,将茶作为祭品,也是自然之事。例如,在敬神方面有“祭床神”的习俗,即在除夕日“荐茶酒糕果于寝室,以祀床神,云祈终岁安寝。”在祭祖方面,据《南史》记载,齐武帝在临终前的诏书中也明确规定,“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惟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

另据《吴兴掌故录》记载,“明太祖喜顾渚茶,定制岁贡止三十二觔,于清明前二日,县官亲诣采茶,进南京奉先殿焚香而已,未尝别有上供。”此外,新年时还需祭祀祖先坟墓,旧称“上年坟”,是将茶叶、糖果装于锦盒之中,奉于祖先坟上,即“携糖茶果盒展墓”。通过上述史实可知,从六朝时期开始,茶叶即作为内容或形式而广泛应用于供神、祭祖以及丧葬等祭祀活动。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人们以茶寄托崇敬与哀思,充分肯定了茶在中国数千年的礼教传统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婚俗茶礼传达美好寓意

自唐宋时起,很多地区和民族的婚俗中都以茶为礼,取其“茶不移本,植必子生”之意。千百年来,茶礼一直流传于我国民间传统婚嫁习俗中,其程序也甚为讲究。在婚俗茶礼中,从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直到亲迎,“六礼”中均要用到茶。其具体程序为:男方向女家提亲时(即纳采),若女家同意,就会将年庚辈子用梅红单帖写好,装入红封套内,并于封套内放茶叶、红米、枣子等,交媒人带给男方;男方请算命先生“合字”,如八字相合,则互赠信物,定下婚约(即纳吉)。定亲以后,男方需向女家下聘礼,俗称“前茶”、“下茶”、“定茶”或“小定”;女家接受聘礼,即代表正式允诺,俗称“受茶”或“吃茶”,此时置办的订婚酒宴称为“接茶酒”。可见在聘礼中,茶叶是重要的礼品之一。

客来敬茶构建和谐社会关系

六朝时期,上层社会的饮茶已带有礼仪性质。此后,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的沉淀与发展,“客来敬茶”逐渐形成形式多样且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礼仪形式。如江南一带多有饮元宝茶待客的习俗。“元宝茶”实为橄榄茶,橄榄茶在江南地区极为盛行,且因橄榄状似元宝,有吉祥之意,遂常在新春佳节之时饮用。如旧时茶馆的堂倌会用新鲜的青橄榄为老茶客冲泡一杯元宝茶,寓意恭喜发财、招财进宝。如今,新春佳节饮元宝茶在民间广为传播,不但象征主人好客,而且因橄榄有止渴生津、去腻消食、解毒等功效,因此深受人们喜爱。

疰夏七家茶也是民间流行的待客茶俗。《清嘉录》载,“凡以魇疰夏之疾者,则于立夏日,取隔岁撑门炭烹茶以饮,茶叶则索诸左右邻舍,谓之七家茶。”也有向邻里索要米粒与茶叶同煮,以为夏日可防暑热,谓之“合七家茶米食之,云不病暑”。可见七家茶既被当做治疗“魇疰夏之疾”的良方,同时又代表了邻里之间友好互助的和谐关系。因此,七家茶的制作过程亦可以说是一种邻里之间增进感情、协调关系的过程。

茶俗遗产的社会功能

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随着人们对传统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日益提高,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茶俗文化遗产及其社会功能愈发受到尊重和推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认为当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为延续了千百年的茶俗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动力。

茶俗文化遗产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创造的一种以茶为载体的生活文化,其中蕴含了对佛教的虔诚信仰、中华民族的礼教传统、美好寓意、和睦的人际关系以及悠闲的生活态度等良性社会功能。这些良性的社会功能与优秀传统文化一起根植于人们内心,同时也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在当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进文化自信的政策导向下,传统茶叶礼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应该回归到现代中国的礼仪文化之中,使民俗文化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下健康地融入社会生活,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

刘馨秋,辽宁沈阳人,南京农业大学茶学博士,科学技术史博士后,现为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社科优青,兼任江苏省农史研究会理事、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茶叶学会培训教师。主要从事茶叶经济史、茶文化遗产、农业史研究。已出版专著《江苏茶文化遗产调查研究》《中国农业的四大发明:茶叶》《中国传统村落记忆·江苏卷》《茉莉窨香:福建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编著《中国传统村落:记忆、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国近现代经济与社会转型研究》;同时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农业遗产卷”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分支主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第二版“农业历史卷”中国古代农书、农史人物分支副主,《中华茶通典·茶通史典·清代卷(下)》主编。担任《全球史》系列音频节目“茶叶专题”的撰稿人。

孙锐,湖北十堰人,中南民族大学历史学学士,南京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史硕士。主要从事茶文化遗产、农业史研究。

来源: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茶叶小镇建设意义(下)


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编辑部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aluation, Editorial Department



茶叶小镇建设意义

三、茶叶小镇有益于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同属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更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绿色发展”的理念是经济新常态的必然选择,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是人类发展的根本,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的生态思想。发展特色产业,在产业建设过程中始终秉行生态优先,将扶贫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应根据现有资源条件,强化规划。茶叶小镇之“小”,在于产业定位精准,特色产业有规划、有建设、可持续,更应强调与环境“协调发展”。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这为特色茶叶小镇产业定位提供新思路。在聚焦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等特色时,可对当地生态环境等资源进行挖掘与结合,构建特色茶叶环保产业,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在此基础上,建设产业可持续、生态可持续的特色小镇。在“和谐生态”大方针指导下,茶叶小镇的建设是生产、生活、生态相结合的探索,强调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景观、产地环境、休闲养生等资源,积极引入品茗修身、休闲养生产业发展先进理念和模式,大力探索培育发展观光游览、休闲养生新业态。此举是和谐生态建镇的有力实践,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良好举措。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绿色发展为方向,以和谐共生为宗旨,茶叶小镇在新时代下更应不断开拓发展。2015年,新兴镇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战略,紧抓衢宁铁路新兴段征迁等重点项目建设与茶叶全产业链、茶文化精品展示区建设等茶产业提升工程等。并以建设中国绿茶第一镇为目标,全面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和民宿业改造、大木山游客接待中心和云酒店等项目建设,打造集生态产业发达、休闲旅游发展为一体的“茶香小镇”。2015年,依托“茶香小镇“建设,新兴镇大木山骑行茶园还被浙江省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足以说明,建设茶叶小镇能够维护生态的健康发展,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再生。

茶叶小镇的建设对于生态环境的绿色环保开发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习总书记指出,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茶叶小镇的主打产品为茶叶,作为一种种植作物,茶叶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茶叶还是一种绿色植物,种植茶叶对于绿化工程具有促进作用。相比较于依靠不可再生资源而发展的工业和冶金业等,茶叶小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保护了绿水青山,也加强了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因此,茶叶小镇的开发建设在绿色环保方面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另外,茶叶经济还是一种可持续生态发展建设的产业。茶叶的种植可以连年不断,茶叶资源不会持续减少,更不会匮乏,因此,发展茶叶小镇也是一种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茶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占有一席之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映射下,茶叶文化体现出了新的人文精神哲学,对于现代环境发展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具体表现为三点。第一,中国茶道中的“敬天爱人”的思想实质上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茶道中讲究的“真善统一”的思想也表现出茶道文化对于环境生态的关注与爱护。中国茶道“真善统一”的思想的实现过程是人丰富自身、发展自身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丰富发展自身的前提必须是有环境的支撑,这也给我们保护生态环境提出了要求。第二,“中国的茶文化包含儒、道、释三家学说的精华部分, 它强调‘中庸’精神、讲究‘天人合一’,这是中国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茶道中“敬天爱人”的思想传承已久,“敬天”就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爱人”就是人应当为他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对自然和社会的“和”文化的体现。第三,中国茶道中,“康乐”的思想尤为重要,其主张追求一种完美的人生境界,以此实现人的成长与升华,进而追求完美境界。“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追求完美境界就必须不仅坚持与他人的和谐,更要坚持与生态环境的和谐。这三点茶道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代表了茶道文化对于生态环境的积极保护和和谐共处,而要发扬这些思想,就要通过建设茶叶小镇这一便捷途径。

当今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茶叶小镇的建成和发展加强了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的人文关怀,凸显了可持续的特色产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共发展。


四、茶叶小镇的建设顺应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时代“脉搏”

特色小镇建设的提出顺应了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常态,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目前整体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往的劳动力、土地等低成本优势正在消失,小镇经济产业发展面临挑战。产能过剩、成本上升使得小镇产业转型面临着重大困难。同时,中西部地区也不可能复制东南沿海地区小镇的发展模式,需因地制宜、开拓新道路。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需求升级,娱乐、教育、医疗、保健等领域的消费出现了指数型增长,消费模式从传统的物质型、生存型开始走向服务型、体验型的消费阶段,社会民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意味着体验经济逐渐成为新潮流。特色小镇作为“体验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之一,自然成为消费升级的重要载体之一,这恰好顺应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时代“脉搏”。安吉白茶是上世纪80年代初由科研人员在天荒坪大溪村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发现的一棵野生茶树,相传树龄已经有千年,追根溯源宋徽宗《大观茶论》明确了安吉白茶的“原产地”。优异的品质、母子品牌的建设,安吉白茶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快速提升,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农产品”、浙江省十大名茶、中国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百强等称号。安吉白茶产业现已成为安吉农业的特色优势产业,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2003年4月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去安吉调研时这样称赞:“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安吉溪龙作为全国著名的白茶之乡,茶叶企业众多,因此可以依托当地龙头企业的突出带头作用,有效聚集生产要素,增强对产业发展的承载能力。同时以茶叶特色小镇建设助推茶叶产业发展,引导企业聚集发展,延长茶叶产业链条,走专业化、品牌化、可持续发展道路,进一步提高产业优势,提高区域竞争力。例如,可以通过突出白茶特色培育茶叶产业,以市场为导向抓好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等手段,积极发展茶叶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服务,加快发展现代茶叶产业,建设以安吉白茶特色小镇为中心的茶叶产业加工、集散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区。紫笋茶,从唐肃宗年间(757-761)起被定为贡茶。“紫笋”一名,也由陆羽《茶经》“紫者上……笋者上”而得名。随着紫齊茶贡额的增加,在顾渚山建造了第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茶厂——贡茶院。顾渚紫笋茶作为贡茶可谓进贡历史最久、制作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品质最好、进贡时间最长的贡茶,是中国贡茶之最。紫笋茶有着优异的内质和独特的香味,芽壮似笋,芽色带紫,数次被评为中国名茶,在各类名茶评比会上屡获殊荣。长兴水口三面环山,临太湖,境内山清水秀,是陆羽《茶经》的修著地。紫笋茶特色小镇建设应着眼于紫笋茶产业与地域本身特有的生态基础,按照环境生态学、景观设计学等原理规划建设生态、山水、园林社区。在建设中可以立足于紫笋茶产业与乡村旅游、健康产业、休闲观光农业的结合,提倡农业、环保与健康的集合,发展绿色经济,从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产生更多样的特色小镇经济基础,产生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目标,为特色小镇所在社区居民及游客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

建设茶叶小镇对于经济建设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丝茶之路,一为旅游资源。首先,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今时代,物质与精神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习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构想,其中“一路”即丝茶之路。建设茶叶小镇不仅为丝茶之路的延续和拓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更能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在物质和精神上的联系。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同样促进茶叶经济的发展,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沿线国家共同构筑起涵盖44亿人口的超级市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茶叶生产、消费区域,将有效促进我国茶叶出口;“一带一路”框架下政策互相沟通、贸易持续通畅、文化相互理解,将进一步提高我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投资便利化,统一标准、削减壁垒;“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广阔市场和多元化需求,将倒逼国内茶产业转型升级,矫正资源要素配置,提高产能利用水平,扩大茶叶及相关产品有效供给,推进“茶叶+”产业全面发展。其次,茶叶小镇带来的旅游业收入相当可观。白沙原生态茶园小镇位于白沙农场场部原址,规划面积约130公顷,是白沙以建设特色产业小镇为契机,在“十三五”期间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依托原址的茶园景观、河谷溪流及黎族文化等旅游资源,小镇成功将“茶产业”和“旅游业”进行了有机结合,从而打造出一个集生态茶叶生产、茶园观光休闲、黎族文化体验、乡村养生度假为一体的茶园小镇,目前正力争打造成为4A级景区。这一成功案例告诉我们,茶叶小镇的建设对于旅游开发亦是一个极佳的途径。



五、茶叶小镇切实改善区域民生,是孕育地方和谐繁荣社会的摇篮

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不但要服务于城乡差距和发展不均衡的大局,更要把人民的切实利益放在第一位。比如在道路交通、商业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等方面,都要坚持以人为本,使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只有把“以人为本”作为打造特色小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使特色小镇焕发持久活力,为加快城镇化提供不竭动力。

特色小镇建设的提出顺应了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常态,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目前整体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往的劳动力、土地等低成本优势正在消失,小镇经济产业发展面临挑战。产能过剩、成本上升使得小镇产业转型面临着重大困难。同时,中西部地区也不可能复制东南沿海地区小镇的发展模式,需因地制宜、开拓新道路。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需求升级,娱乐、教育、医疗、保健等领域的消费出现了指数型增长,消费模式从传统的物质型、生存型开始走向服务型、体验型的消费阶段,社会民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意味着体验经济逐渐成为新潮流。特色小镇作为“体验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之一,自然成为消费升级的重要载体。

政府与企业共同成立小镇建设项目,主要由项目公司负责,对小镇进行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经营管理等一系列活动。在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要考虑长远效益,不能以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为代价。产业运营是PPP项目形成稳定收益的重要环节,在推进特色小镇的PPP模式时,不光投资方注重产业运营的策略,地方政府要解决资金问题也不能忽视产业运营,要考虑到产业链条的整合。地方政府要提供财政、税收、市场上的相关政策支持,加强产业运营的管理,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茶叶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别具一格的中国茶文化中蕴含的时代内涵,在传承过程中逐渐演变,融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入中国古代的平等思想。时至今天,传承中国茶文化,并不断赋予其时代内涵,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了社会的演变历程,传承着中华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中国茶文化属于中华文化,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融合,既包含了知识的联系,又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的培育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只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才能创造性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并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必须创造性地传承中华文化。中国茶文化融合了古人的思想,如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念,具有历史文献和文明遗产的珍贵价值,值得当今大力挖掘,并创造性地融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深厚源泉。中国茶文化的“友善”理念首先源于古代特别重视的“修身”之道,不断锤炼自己的道德水平,自然能做到与人友善。茶叶文化中的和合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理念背景下对于现今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在思维方式上有助于纠正以往“斗争哲学”的偏差。和合文化不是不讲矛盾、斗争和冲突,而是既承认矛盾、冲突和差异,又解决矛盾、冲突,使诸多异质要素、各个不同的事物在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求同存异,形成总体上的平衡、和谐、合作,把斗争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并吸取各要素的优质成分,择优汰劣,促使新事物的产生,即由旧的和合体发展为新的和合体,由此而促进事物的不断发展。对外有利于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两大潮流,提供反对霸权主义的价值评判标准,对内有利于推动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国家的安定团结。和谐社会是社会资源兼容共生的社会,是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是行为规范的社会,是社会运筹得当的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重点是思想道德体系与先进文化的建设,这都与和谐分不开。在改革开放的重要转型时期,承接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和谐为美的和谐思想,建设各阶层、各个利益群体的人们和睦相处、和谐共治的和谐社会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因此,茶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对于建构现代社会具有极具重要性的意义。

茶叶小镇的建设,有利于将将茶叶产业功能从以生产功能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融合转变,全面提升茶叶品质、品牌、品位,推行规模化、标准化、清洁化生产,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应用,推动产地、产品、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实现茶叶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品质,推动产业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增强商贸活力,繁荣现代服务业,丰富区域发展内涵,提升文化吸引力。

总之,建设茶叶小镇对于我国精准扶贫、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茶道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以及社会价值体系的构成都具有一定效益。建设茶叶小镇对于国家、人民和社会都是一件有益之事。因此,推动茶叶小镇建设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_四态_融合理念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研究_吴桐

[2] 20世纪世界茶业大事概览_徐永成

[3] 茶业通史的研究

[4] 打造特色小镇的路径研究_闫子薇

[5] 对接中国茶业与世界茶业的融合发展_余安迪

[6] 对宁远县茶叶产业发展的思考_何志红

[7] 国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类型_特点与启示_朱敏

[8] 加快世界茶业发展的五大举措_

[9] 精准扶贫视域下张家口的农业扶贫工作探究_李明威

[10] 破译特色小镇的政策悖论_一个同情性批判_胡晓辉

[11] 生态农业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及对策_以福建原中央苏区县为例_郑百龙

[12] 示范引领_高质量发展特色小镇_王国华

[13] 特色茶叶小镇建设的思考_以湖州为例_陆文渊

[14] 特色农业小镇_概念_建设模式与实践路径_徐世雨

[15] 提高我国茶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_熊兴平

[16] 体验经济视角下的茶文化旅游开发模式探讨_林海

[17] 五十年来国内外茶业发展状况的比较_肖纯

[18] 英属印度茶业经济的崛起及其影响_陶德臣

[19] 日本的茶道哲学_张忠

[20] 探索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茶的传播_王建荣

[21] 习近平_一带一路_倡议_参与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_孙劲松

[22] 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思考_龚永新

[23] 中西哲学对话的一个尝试性设想_从_省略_立世界性的中国哲学的_一期一会_王兴国

[24] 中英茶文化比较及对中国茶文化传播的启示_张进军

[25] 论中国茶文化海外传播_景庆虹

[26] 评论_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经验_季文

[27]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启示_王成

[28] 老庄哲学对中国茶道影响的思考_孙瑞

[29] 论习近平一带一路思想_王义桅

[30] 论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创新及其意义_吴宁

[31] 新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探讨_顾海良

“讲好中国茶故事”打造强品牌 中国茶品牌红利正在回来

茶行业要想在市场中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和口碑,必须有一个有力的品牌支持。目前,中国是全球第一大产茶国和第一大消费国,但同时也面临着品类多、品牌少、市场碎片化等问题。5月10日,由新华社品牌工作办公室、中国经济信息社、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新华社上海分社、中国搜索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茶品牌建设论坛”在上海举办。茶行业权威专家与茶企“大咖们”共聚一堂,探讨中国茶品牌建设道路,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中国茶品牌的红利正在回来

小叶子大产业,截至2022年末,我国茶叶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但我国茶叶经营主体数量多而分散,在种植、加工、销售和品牌建设上能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占比不足1%,“有品类,无品牌”一直是茶行业比较大的痛点。与会嘉宾认为,品牌化是茶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茶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茶文化在中国发扬光大,不仅仅影响了世界文化,更成为了中国连通世界的重要纽带。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监事长申卫伟表示,品牌数量的增大和多元化发展并不能说明品牌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增强,产业融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茶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品牌化是茶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既要提升茶的硬实力,也要挖掘茶文化的软实力,讲好中国茶故事。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姚静波认为,近年来,我国茶行业整体的品牌意识不断提升,在各级政府、企业和行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品牌发展逐渐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府推动社会共建的发展态势。

加强茶叶区域公共品牌与企业品牌的联动,提升企业品牌创新力,突破产品品牌同质化瓶颈,是茶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什么是强品牌?分众传媒董事长江南春认为,首先是满足了消费者什么样的功能和情感的需求。第二个是差异化,品牌是不是与众不同,并且在与众不同当中引领潮流。第三是突出性,在同行当中有没有代表性,想到这个品类立刻就能想起你,这是品牌力的核心所在,就是要成为首选。中国的人口增长的红利已经结束,流量的红利也可能结束了,但是人心的红利正在展开,中国茶品牌的红利正在回来。

爆款和流量红利并不是“制胜法宝”,品牌价值才是核心竞争力。“流量留不住量也留不住人心,更多的时候企业停留在研究平台的算法,更重要的问题是怎么算准人心。我觉得品牌算准人心,这才是生意增长的根本。”江南春说。


政企协同发力擦亮茶品牌

只有打造高质量品牌,才能穿越周期成为真正的行业头部。那么,茶产业融合新发展阶段,如何加快推进茶品牌建设,擦亮茶品牌?

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政协副主席肖伟群提出,政府要举旗,协会要凝心聚力,企业要齐心协力,三位一体、共同发力,久久为功。

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蔡梅生认为,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相辅相成、双驱动,区域品牌是一个标准,白茶的区域品牌有今天的成果,已经彰显出了一种力量。一是共识性,茶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已经成为福鼎的共识。二是均衡性,福鼎茶农人均有1.2亩茶园,假如一亩收入1.5万元,那家家户户有茶园,家家户户有收入。

对于茶企而言,一定要定位清晰,打造消费者心目中的首选品牌,无论是茶品类的首选,还是场景的首选和细分群体的首选,市场都足够大,定位清晰了才能成为领军品牌。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总经济师、上海市乡村振兴局总经济师施忠建议,一是立足于中国国情,要做好“土特产”三个字,加快培育一批乡字号、土字号的品牌,加强优良的品种和高标准,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全面推进绿色发展,通过严管茶叶生产、化学品投入品,保证质量安全和茶叶的高品质;三是着力打造知名品牌,打造茶产业的航母,市场和政府同向发力;四是开拓更多的市场空间,开发以茶叶为主原材料的新型日用保健美容等产品;五是数字经济赋能茶产业的发展,要进一步推动茶产业数字化。

近年来随着中国茶产业快速多元化发展,茶产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已经成为新路径。

中国经济信息社指数事业部主任、新华指数公司董事长曹占忠指出,未来有四大融合趋势,一是通过加强和新式茶饮的融合,不断创新产品的模式,增强茶品牌传播的内驱力;二是开展体验性服务,从过去产品型向“产品+服务型”相融合的方式向市场转型,通过茶文旅发展的路径,打造茶叶IP文创产品。例如安溪率先发展茶庄园的业态,极大了丰富了产业的形态;三是鼓励茶品牌和不同产业的融合,互通创新产业链条,例如和美妆、民宿跨界融合,加强茶品牌在第三空间的价值转化;四是深入开展茶文化建设,以年轻时尚的表达来激活中华文化的传统底蕴,将中国好茶推向更多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

(记者 王淑娟)

来源:新华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02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