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贵州茶园分布具体地方

找到约25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胡说“贵州冲泡”:回归常识 冲出自信

近日,贵州首部中英日文版《贵州冲泡绘本》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清新有趣的插画对贵州茶冲泡方式和贵州茶历史文化进行生动阐释,向更多人推广“贵州冲泡”这一颠覆泡茶喝茶认知的泡茶方式,拓展贵州茶产业的国际宣传。

《贵州冲泡》绘本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副组长胡继承在《绘本》中讲述了“贵州冲泡”是怎样炼成的。全文如下:

我从小喝茶,因为我父亲喜欢喝茶、喝浓茶。一个搪瓷缸,一半茶一半水,又苦又涩,但解渴。上大学离开家后,我也开始买茶喝。工作后,也是一杯茶、两杯茶,泡半天、泡一天。所以茶在我心目中,是苦涩的,是解渴的,是提神的。2006年,我开始接触贵州茶的生产、加工、销售,并具体负责推动贵州茶产业发展。随着贵州茶叶种植面积达到中国第一,我们确定以贵州绿茶为主战略,生产大众好茶,让天下人喝上干净茶的发展方向。我们在很多城市的中心广场搞“贵州绿茶·秀甲天下”万人品茗活动。来的人很多,但我们的人总是习惯现烧水、现降温、现投茶、现冲泡、用杯泡。广场上人流如织,往往是泡好一杯茶,人已走,茶未凉,一个摊位一天招待不了几个人,“万人品茗”成了概念。那个时候我心里很急,总是骂骂咧咧的,说大家的动作太慢太慢了。

我去很多地方喝茶,看人家泡茶,总是嫌人动作繁琐且慢,半天喝不到一杯茶,不解渴。你急,人家却告诉你,品茶就是慢,这就是茶文化。使你既解不了渴,又显得很没修养的样子。每次出现这种状况我都犯嘀咕,是不是泡茶都得装模作样?

慢慢地,我发现,不会泡茶、泡不好茶、茶不好喝、喝不了好茶,早已成为中国茶界的困扰。消费者买的是茶叶,喝的却是茶汤。怎么泡茶才能简单、方便、好喝、健康,这是茶业发展的痛点,也侧面说明了茶业服务的缺失。贵州冲泡,就是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中逐渐形成的。

2013年,贵州茶叶种植面积从2006年的全国第十一位跃升为全国第一位。当年有个领导问我:“老胡,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茶叶好,该是什么字?”这把我问懵了。后来这位领导创作了《贵州茶香》的歌词。这个字是“香”。我觉得很奇怪。因为我负责茶产业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觉得贵州茶香过。

尽管从一开始,人家就告诉我,贵州茶香高馥郁、鲜爽醇厚。次年,一位外省领导来贵州看茶,看见别人用80°C的水泡绿茶就急,一路上都在说绿茶也应该用开水泡。

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琢磨全国各地人泡茶方式的不同。我问他们,为什么绿茶要用80~85°C的水,为什么绿茶一定要用杯泡,为什么以“小浑淡”(芽小,浑浊,滋味淡)为佳。他们告诉我,因为绿茶芽叶嫩,水温高了,会把茶烫“死”。用杯泡是要展现茶叶的美。我请教过中国一流的茶专家、教授,他们告诉我,用80~85°C的水泡茶的说法是莫须有的,但是却成了中国泡茶的常识。

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琢磨,我们平时喝到的茶为什么不香,茶汤为什么是苦涩的。按道理说,绿茶基本是春茶,鲜爽度高,苦涩味是最轻的,但为什么我们喝到的茶都是苦涩的呢?这是因为茶水不分离。普洱、铁观音等茶是因为苦涩,才不断发酵,以降低苦涩味。我想,在贵州做绿茶的人为什么这么笨,一副好牌怎么打得这么烂?以及为什么茶不香,为什么我从来没有感觉到香?第一,是因为绿茶做得不好,过于强调色泽绿,杀青不足,有青草气,没有香气,且强调好茶等同于独芽茶。第二,是强调绿茶用80~85°C的水冲泡,用杯泡,水温不够,使茶的香气不能充分展现。

后来我们提出了贵州冲泡——高水温、多投茶、快出汤、茶水分离、不洗茶。高水温解决了茶香不足的问题;快出汤和茶水分离解决了苦涩的问题;多投茶解决了茶淡的问题;不洗茶诠释了茶叶的干净。贵州冲泡倒逼茶产业从种植、加工到冲泡的产业链升级,冲出了贵州茶香、鲜、爽、浓的特点。

6年来,贵州省很多重大场合的接待工作都用了贵州冲泡,从未失手。我们组织了专业科研机构人员对贵州冲泡进行测试,证明了贵州冲泡是非常靠谱的。我们开展了一系列贵州冲泡的研究、演示活动,组织了面向全国的贵州冲泡大赛,我给许多爱茶人士颁过奖,年纪最大的获奖者80多岁,最小的只有3岁半,体现了贵州冲泡简单、方便,没有专业门槛的特点。掌握了这16个字,人人都能在10~15秒内泡出一杯好喝的贵州茶。

贵州冲泡最初被提出时,舆论一片哗然,到现在,它已成为一个专用名词,网络搜索率超过3000万。大部分搜索用户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和江浙一带。这体现了大家对贵州冲泡的认可,更反映了大家对在快节奏生活中喝到一杯中国好茶的渴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贵州冲泡展现了贵州茶文化走向全国的自信。

余海游女士2014年到贵州省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工作,一直是我们的泡茶手,负责贵州茶在国内外重要场合的推广。她是第一个贵州冲泡推广视频的介绍、演示者,是《贵州茶叶冲泡品饮指南》(“贵州冲泡标准”)的起草者,是《贵州绿茶绘本》的撰稿人。由她来写这本书,再适合不过。刘春田先生,重庆画家,钟情贵州茶山,贵州绿茶的美让他充满幸福感,是《贵州绿茶绘本》的画师。袁小娟女士作为记者,十多来致力于追踪报道贵州茶产业的发展,创作了《黔茶这十年》一书,是贵州茶产业发展的见证者,也是《贵州绿茶绘本》的策划人。他们是对贵州冲泡的形成和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人的代表。贵州冲泡需要这样一帮能够持续不断地释放热情的人的大力推动。

我相信兼具简单、方便、快捷、健康的贵州冲泡会在贵州大地上普及开来。我想,也许不久,贵州冲泡将会成为中国茶界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回归常识的一面旗帜。目前还没有“中国冲泡”,贵州冲泡的要点有没有可能成为“中国冲泡”的核心呢?希望喝茶、泡茶不再神秘、琐碎,让茶叶贴近生活,贴近大众。

GREEN TEA

延伸阅读

茶是多彩贵州的一张亮丽名片。

贵州是茶树的原产地,有唯一 一枚距今164万年前的四球茶茶籽化石,分布65万株古树茶,是全国唯一兼具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无污染的全境高原茶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异的生态条件,孕育出贵州茶“高水浸出物、高氨基酸、高氨酚比、低茶多酚”的内涵品质。

贵州茶园面积稳定在700万亩,成为中国茶园面积第一省份,加工企业规模不断扩张,贵州作为中国茶叶原料基地、加工中心逐步形成,奠定了大规模出口的生产基础。贵州定位做干净茶,严格质量安全管理,为茶叶出口创造了优越条件。贵州牢牢守住干净底线发展茶产业,率先在中国禁止茶园使用水溶性农药、草甘膦,提高禁限用农药标准,去年已在国家茶园禁用68种的基础上,提高到128种,并对照欧盟、日本出口茶叶标准提出28种出口茶园慎用农药,质量安全一直走在中国茶区前列。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先生多次点赞贵州茶,说“贵州茶干净安全、大家放心喝”。如今,47个茶叶主产县茶园均建立了来源清晰、去向可查的可追溯系统。在农业农村部和省级开展的茶叶质量安全抽检中,贵州茶连续10年合格率100%。

《贵州冲泡》内页插图

贵州绿茶全民冲泡大赛自2017年在贵阳举办首届以来,至今已成功举办十三届,这已经是第四次在观山湖区举办,从这里走出了数以百计的贵州茶行业青年才俊,可谓是冲泡选手们的“福地”。冲泡大赛为贵州绿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忠实粉丝和消费者,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简单、方便易学的贵州冲泡,茶叶真正走入百姓生活中。

来源:黔茶资讯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周重林重磅原创:云南古茶园的9种类型

古茶园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大自然的力量,信仰的奇迹,良知的坚守,物种的强大,手艺的传承,缺一不可。

云南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连片古茶园的地方,云南现存古茶树资源总分布面积约为329.68万亩,野生种古茶树居群的分布面积约为265.75万亩,栽培种古茶树(园)的分布面积约为63.93万亩[1],拥有巨大想象空间,然而长久以来,世人对此一无所知。


周重林与前云南省农业厅厅长王敏正、BBC茶纪录片制片一行在保塘考察


证明云南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那棵南糯山古茶树在1958年才被正式确认,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云南古树茶走上了数字纪元年代。最先被标识的正是这棵南糯山古茶树:800年。以此为标的物,稍后确立的巴达古茶树是1700年,镇沅千家寨的古茶树是2700年……


云南人把古树茶当作经济作物更是在2004年左右才出现,规模化的商品古树茶在2012年才在市场铺开,而云南省政府在2018年11月才正式发文承认云南古茶树的遗产价值与经济价值[2]。


周重林,张敏一行在南糯山茶王树旧址考察


所以说云南古茶树是新物种,真是一点也不奇怪。但在茶乡,古茶树是一种朝昔相伴的植物,古茶树就像茶农的体外器官一样,从他们出生开始,就无法割舍。对大部分民族来说,他们说到茶,专指古树茶;我们今天所谓的台地茶,小树茶,是非常后起的概念。


那么,我们要怎么认识古树茶?从何处着手开始才会最少犯错?


古树茶,古树茶,当然是从古树讲起。从古茶树上摘下来的才是古树茶,对不对?所以,我们首先要强调的是树,不是草;是乔木,不是灌木。


多少年的树才算古树?100年。中国《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第三条有说明,“本办法所称的古树,是指树龄在一百年以上的树木。”中国多地人大立法,也把古树的法定年龄界定为“百年”,所以本书言及的“古茶树”也是指那些树龄超过100年的茶树。而古茶园,自然也是指拥有诸多百年古树的茶园。


郑显静先生拍摄于1990s初期


我们把古茶园与现代茶园比较,就会发现,云南以外的大部分现代茶园里的茶树都是扦插无性繁殖为主,看一棵茶树与另一棵有无区别,顶多就是茶园里园艺师傅把茶园修剪成某种形状而已,或是在茶园里种一些点缀的观赏性植物,增点一点游园的乐趣罢了。


保塘茶树王


但古茶园非常不同,一棵有一棵的看头,一片有一片的看头,你抬头仰视的时候,它与蓝天白云为伴;你低头的时候,它深深地扎根在泥土里,当你随手摘下一片嫩芽放入口中咀嚼的时候,自然与人类早期的秘密生活也逐一呈现出来,甘苦自知。


为了更好地认识古茶园,我们从自然生态、土壤气候、人为干预、民族饮食、采摘工艺等等层面来对古茶园进行分类,分别有9种:野生古茶园、望天古茶园、高叉古茶园、奇迹古茶园科考古茶园、苦甜古茶园、混种古茶园、藤条古茶园以及火烧古茶园。


 本文全文字数14000+

建议收藏阅读

1

野生古茶园

目前我们了解到的野生种古茶树,大多分布于海拔1600m—2400m的森林之中,有相当多的数量处于自然保护区内,多呈居群状分布。在中国,将树体高大、年代久远的野生型或栽培型非人工栽培的大茶树统称为野生古茶树,但它尚无确切的高度和粗度标准以及具体的年代概念[3]。


从1952年在南糯山发现大茶树开始,云南从未停止过寻找野生大茶树的步伐,20世纪80年代,中国作物种质资源考察队先后在云南又再次发现数量惊人的野生古茶树。这些大茶树的主要形态是:高大乔木、叶大革质,嫩枝、顶芽、叶片均无毛。


进山必备


探访版纳之巅滑竹梁子野生古茶园,沿途我们一直在森林中穿行,各种高大的乔木均直刺天空,乔木下是密密麻麻的的灌木丛,除了蜿蜒崎岖的山路,我们没有看到任何裸露的土地,甚至,连我们行走的狭窄的山路都不断被各种植物尝试着侵占,植物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哪怕是苔藓类、蕨类,都不会放过任何可能的一块空间。


路途中,我们也遇到了一片人工栽培型的古茶园,均在山路两边,但也只能说稍有一点规模,因为稍远处就是其它植物的地盘;我们刚好看到本地的一位茶农在自己的古茶园里砍断一棵异常高大的绿萝(攀援在一棵较为高大的古茶树上)。



在其它地方所向披靡的皮卡车,在这里是禁区;即使是摩托车,也非得有超群的技术以及对这片区域不一般的山路熟悉度才能至此……管理的成本高昂,其中包括人工、时间,毕竟来回一趟也不是几分钟就能搞定;如到春茶季,采摘时间紧张,所耗费的人工成本与时间成本将成倍增加。


所以人类索性放弃对自然的管理,让它自己来。


在野生型大茶树下,我们看到的不止是一棵茶树的葳蕤苍莽,不止是一棵茶树的风姿与无数茶花的静美,还有一棵茶树自然形成的生态系统,种类繁多的寄生植物都拼命在它身上寻求更大的生长空间,二者的较量在经年里从未停止,且会继续较量。在没有被人类驯化之前,它如此警惕,浑身散发出抗拒的气息,那些被制成茶的半成品,真是难喝啊。它不用讨好人类,它要与野生板栗树、多依果树、苔藓类、蕨类等等植物继续一较高下。

勐库野生茶


可即使这样,植物学家也不怎么待见它,告诉世人,野生茶树的茶叶最好不要喝,有微毒。野茶属于大理茶(Camellia taliensis (W. W. Sm.) Melch.),较周边的普洱茶种(Camellia assamica (Mast.) Chang var. assamica)要更有光泽度,叶脉不是特别凸显,叶片革质,开的花朵也要比普洱茶种大。但,它长成了活标本,到来的人都是寻根之人。这些人,就像翻山越岭去巴达,去勐库大雪山看野生茶树的人一样,探访即朝圣


今天,我们置身野生型古茶树,会感慨于海拔高度的极限,会感慨砂质土壤、乱石丛生与“上者生烂石”“野者上”的高度契合。远离人类的活动范围,没有人类的干预,它们与万物竞争,又与万物相融,跨越了时间的轮回,能长成今天这个样子,形成今天的口感风味,都是大自然的功劳,与人无关。


 2

望天古茶园

最接近野生古茶园的,是近几年普洱茶界比较热门的国有林望天古茶园,这些茶树并不是野生的,是人类有意种下的。因为民族迁徙、战乱、天灾等等原因,人类撤出了这些区域,所以在很长的时间里,这些茶树的生长都没有遭到人类的任何干预,这也是许多科学家会把望天古茶园当作野生古茶园的缘故。先有古茶园,后有国有林。今天人们看到这些茶树,都与热带雨林的望天树一样,树干笔直,从根部开始就直挺挺奔着蓝天白云而去。

这种类型的古茶树,树干高度是其重要指标,也是最容易分辨与判断的特征。普通的、也是最常见的望天古茶树有十几、二十多米,少了这个高度,也难以被称呼为“望天古树”;较高的望天古茶树能高达40多米,你看到这些树的时候,会有一种“鹤立鸡群”的既视感,与普通的古茶树相比,一如长颈鹿站在羊群里,会产生一种天生的喜感。


今天,我们感谢这些树,让世人知晓,如果没有人类的干预,茶树其实会长得更好。来到原始森林,你也会发现,人类世界所谓的农药、化肥,完全体现了人类急功近利的一面。


作者周重林在易武多依树考察望天古茶园


望天古树茶做出来的干毛茶,条索粗壮硕长,光润亮泽。茶农采摘鲜叶的时候,会等到茶叶全面长开,可以采到一芽四叶或五叶这个极限,叶子长开而不老,与茶的持嫩度有关。这个区域的古茶树几乎没有分枝,来自树根的深层营养供给到顶部,需要走一个相对长的过程,显得漫长。但正是“慢”造就了好茶,茶乡的人也说“害地出好茶”,都是说长得慢的树,茶叶喝起来更饱满。望天古树汤感丰富、金黄透亮,一样得益于自然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藤条茶就是模仿国有林望天古树茶,把多余的叶子、花、果都除去,把营养都供给到顶端。



望天古茶树足够高,有独享的阳光,故香气高扬,梗长叶厚,故甜感要明显,这两者与日照带来的副作用——涩感一起构成了独特的喉韵,形成了驰骋江湖的“山野气韵”。望天古树茶的风味成因,是人类极少干预的例子。要复制这样的经验,就需要更大范围的森林以及允许茶树生长的空间,但这似乎是难以想象的,因为,这是一个矛盾体:只有优异的森林资源中长成的望天古茶树才能企及如此的风味,是破坏森林?还是种下茶籽?取舍之间,心已艰难。


   3

高叉古茶园

在野生古茶园、望天古茶园后,我们来认识下高叉古茶园。这类古茶园,以章朗古茶园为代表。


章朗古茶园的大部分古茶树都是分叉比较高,主干笔直粗大,在离地2.5米左右处开始伸展枝叶,显示出了与他处茶园相比独特的清秀和不可言说的超凡脱俗之美。

人类干预了茶树的生长,但时间比较晚,干预程度也不深。比较野生古茶园与望天古茶园我们得知,要是人类不干预茶树生长,茶树就会像所有热带雨林的古木一样,它的分枝会随着长势而自动脱落;等我们看到的时候,它看起来就像从未有过分叉。章朗茶园里,有人类刀斧干预的痕迹,是为让古茶树发出更多的枝、长出更多的叶,把笔直生长的树引导为横向生长,人类需要更大的树冠,以便采摘更多,获利更多。



章朗古茶园把自己巧妙地融进了大自然中,与那些参天古木友好相处,努力避开藤蔓,阻止竹林蔓延,遏制树下草木过分地扩散。


人类伸出的一双双手,献上膝盖与头颅,让树感受到了温度,弥补了被大自然遮蔽的阳光。布朗族用石头与树木堆砌起来的祭祀台,更像是对干预自然后的忏悔,必须向自然表达敬畏之心。布朗族相信万物都有灵性,万物皆有感情。一草一树,均不可伤害。世人眼中,他们从千百年刀耕火种的过去走来,心怀信仰的他们,一直甘心守护着老祖宗种下的古茶树,守望福祉。



在这片远离农耕的土地上,布朗族衣食之源全依赖这片无法穿越的原始森林。他们可以沿着佛祖东传之路半个月走到泰国,但他们世代却无法看透这片林子,他们循组训,袭民俗,种茶树,摘茶叶,吃茶叶……


当我们用那些评审现代茶园的术语来评审像章朗古茶园的茶时,就会发现种种的不适应,那种古老的自然气息,那种吸收了大量阴雨气的凛冽感,那种工艺怎么都扑灭不了的雾气,你确定你的经验可以适用?而现在,我们只是提供了认识它的一种方式。


 4

奇迹古茶园

云南境内最常规最常见的古茶园,就是贺开古茶园这个样子的,只不过贺开古茶园因为保护得当,俨然成为云南古茶园里的翘楚,它的连片面积最大,古茶树数目也最多。


这是上天的恩赐,也是信仰的奇迹。

总有会人会问,为什么在这里还有如此规模巨大的古茶园?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到拉祜族的信仰世界中去。


拉祜族百岁老人


拉祜族信仰万物有灵,古树是有灵魂的,所以他们不砍古茶树。和云南的许多少数民族一样,这个从河湟一带迁徙南下的氐羌后裔有祭祀树神的传统,这是他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范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贺开一带的拉祜族在很多祭祀仪式中都会用到茶叶。在贺开,因为山远地偏,医疗条件落后,寨子里有人生病的时候除了用一些山上的草药,“仪式治疗”也是重要的一步。蜡条、茶、酒、盐、米是拉祜族在仪式中献祭神灵的物品,所以茶是拉祜族沟通神灵的媒介之一。[4]贺开茶山博物馆的主理人聂素娥就告诉我们,前几年和他合作的一个茶农,房子都要绕着树盖,挪房子都不会挪树。


除了万物有灵的思想,这片古茶园的留存也与拉祜族的社会历史发展以及生产生活方式有关。



古茶树是祖先留下的财富,不能砍。寨子里的年轻人觉得这是古茶园留下的重要原因。据当地拉祜族说,他们在这座山已经居住了20多代。一些茶园在他们祖先来到这里之前就存在了,祖祖辈辈都以茶园为伴,茶叶能喝,能做仪式,能创造财富,确实没有砍的必要。而且这一代林木资源比较丰富,日常用的柴火充足,不用砍茶树。


长期以来,拉祜族的农耕技术比较落后,而茶园恰好不需要太多管理,所以他们没有把茶树砍了栽种其他作物。历史上,茶树被砍的最大原因就是要在茶地栽种其他植物。在这里,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地广人稀,土地充足。拉祜族的农耕技术确实限制了他们对山林的开发,这反而起到了保护茶园的作用。除了茶叶,贺开茶山的拉祜族还种植包谷、旱谷。一直到今天,他们栽种的蔬菜种类都很少,新鲜的茶叶就是他们的蔬菜。


贺开古茶树


贺开是傣语的音译,意思是水的源头、开始的地方。我们抵达贺开的时候,水源地已经被沙土淹没,变成暗涌在地表层奔流;听不到叮咚声,只有虫鸣鸟叫伴随着沙沙作响。流水带走了盘踞地表的沃土,让这里成为民众口中的“害地”。确实也是,贺开古茶园古茶树上有很多寄生植物,但树下却是光秃秃,窜来窜去的冬瓜猪真的啃光所有草木?还是表层营养确实不支持一些草本植物生长?

贺开古茶园著名的古树单猪


在经典农学的分类里,把茶园土壤的类型分为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棕壤、棕壤、紫色土、高山草甸土和潮土茶园等。在《勐海土壤研究》一书中提到,在勐海一地,海拔1500-2400米的地区主要分布的是红壤,红壤主要由多种岩石风化而来,再细分,贺开周边分布的主要是沙页岩红壤。要分清楚这些土壤类型,需要学习专业的农业知识,在这里,我们任性一些,为贺开古茶园的土壤另起一个分类。我们把贺开古茶园称为“沙地古茶园”,其中最重要的是一个“沙”字,你看得见,摸得到,也喝得懂。



沙土为主的“害地”,是良田的对立面,却是茶树最好的生长地。陆羽很早就总结了这种经验,他说产在烂石与沙地里的茶才是好茶。“地害出好茶”也是云南茶农最基本的认知,他们自己吃的茶,就是害地茶,成长慢,滋味饱满。


我们品贺开茶的时候,会发现这里茶性的顽固。一些茶会受海拨、气温、水温以及泡茶手的干预,在不同的地方呈现出不同的滋味。但贺开茶却不同,在昆明,在青岛、在北京,在勐海……无论在那里开泡,品饮者都能很快找到其独特的风格特征:沙滑


清泉石上,沙流河底。



我们的身体就像河床,茶水入口,顺舌而下,过喉,直下肠胃。在喉咙处,产生了喉韵,喉韵就是沙滑。这种感觉,就像我们再次走过贺开古茶园,再次闻到鸟语花香,再次听到虫鸣鸟叫,再次听到沙沙作响。


如果茶汤极其顺滑,一顺到底,反而不会给人特别顺滑的观感,就像抚摸空气你无法觉察这种顺滑一般,但抚摸细腻的毛皮则给人以温润顺滑的感觉。茶汤亦如是,细微的滋味残留造成了绵延的回响,这就叫质感,茶汤的质感就在喉韵中,在沙滑感中体现得玲离尽致。


 5

科考古茶园


很多人第一次来云南看古茶园,到的就是南糯山古茶园。

很多人第一次喝云南古树茶,喝到的就是南糯山古树茶。

很多植物学家对古茶树的研究,也是从南糯山开始的。

 

1960年,茶学大家陈文怀到南糯山看茶王树


南糯山半坡老寨古茶园,可能是造访人数最多的古茶园,也是较早进入人类研究视野的古茶园。这里茶园,在长达百年的时间里,都与“试验”两个字有关。在这里试验种茶,试验制茶,试验品种,试验技法……人为干预程度很深,时间也较早。在植物学划分上,有“南糯山群体种”;25年前(1993),李远烈就在研究南糯山栽培型茶树王保护实践[5]



南糯山是景洪与勐海气候的分水岭,昼夜温差大,雨水多,湿气大,酸性土质,是茶树生长发育的最佳环境。生活在这里的爱伲人,是哈尼族的分支,与傣族比较来说,爱伲人特别不喜欢大寨子,人一多就要分寨子,他们所到一个地方,都喜欢栽茶树以及其他草木,所迁徙地,大都形成村寨与茶树与森林完美融合的特征。爱伲人喝茶,直接把树上带着四五片老叶的鲜叶连同枝条折下,带回家放到火上烤到呈黄黑状,再把叶子丢进壶里烧开,便可直接饮用。


早在1957年,茶叶专家肖时英就发现,在南糯山存在两种专门针对大叶种茶树的茶园艺术:弯枝法与垫石法。弯枝法就是为了不让茶树长得太高,能让采茶人够得着,就把直着长的茶树主干弯下来,用野藤绑住,让侧枝成为主干,然后再绑一次,再让新的侧枝成为直立主干,如此反复。南糯山新茶王树,所分的主干多达6棵。垫石法就是在树枝之间夹上石块,可以把树干挤开,同时为采摘人采茶的时候提供落脚点。弯枝法与垫石法的双重效果导致了茶树多主干横向生长,低矮易采,树冠增大,整个茶树看起来像一把伞的样子[6]。除此两种常规法外,南糯山的哈尼族还会用刀去干预直向生长的树干。今天的古茶园里,会看到许多古树树干上长满树瘤,就是被人为干预的例证。


名古屋 桥本实教授 ,来源:庄晚芳茶史散论


1964年,肖时英采用南糯山茶树弯枝法在现代茶园做试验,结果非常令人满意,弯枝法在树幅扩大、降低分枝高度、增加分枝数量和叶片数量等各方面,均优于常规的短截修剪和当年不剪次年重剪。这门古老技术再现的成果得到当年的茶学权威陈兴琰以及刘祖生的赞赏。


南糯山的哈尼族向世人最早展现了杰出的民族园艺学,他们的先民早就洞悉了自然的力量,并把从中领悟的奥义与技艺代代相传,延绵五十八代人。


品南糯山早年的茶,经常会喝到烟味,就是因为这里雨水天多,晒青条件不足,茶农把晒青毛茶从屋外转移到了屋内,难免会带上烟火味。



正常情况下,南糯山的古树茶,茶青颜色整体偏黑,香气为果蜜香,入口有苦涩感,喉韵带着甜润,体感怡人。南糯山所有的这些特点可以总结为两个字:内敛。无论是什么场面,无论见什么人,你只要拿出南糯山的古树茶,就对了。这里古茶树,本来也是什么人都见识过啊。渐渐地,它变成了我们期待的那种人的样子。

在世俗里,我们把这种人称为“君子”。


 6

苦甜古茶园

最先被布朗山苦茶与甜茶征服的,是广东人与香港人。苦茶与甜茶能为潮湿的广东带来清凉,这种口感也非常接近他们日常饮用的另一种非茶之茶:凉茶。就连分类也是高度一致,广东凉茶也分为苦茶与甜茶。苦茶就是以辛、苦、寒、凉的中药为主的凉茶,如癍痧、廿四味等;甜茶是以清润甘甜药材为主的凉茶,如菊花雪梨水、竹蔗茅根水、罗汉果五花茶等。



常年做广东市场的老大益茶厂,为了持续扩大广东的市场份额,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不惜重金跑到遥远的布朗山与巴达建了两片万亩茶园。同时期,广东人也跑到布朗山来购买茶苗,分别栽种在英德与当时属于广东管辖的海南,他们对这一带茶的口感非常着迷。


苦茶,茶味极苦,这是世间唯一以风味作区别的树。当江南地区还在为要把茶叶要做成绿茶还是红茶绞尽脑汁的时候,生活在老曼峨的布朗族先民已经把苦茶树当作重要的礼节在流通,他们以棵为单位,把茶树分封给跟随者,于是苦茶树开始布朗山蔓延;一些北上的民族,比如哈尼族,带来了帕沙、南糯山以及其他地方的甜茶,于是这块土地上神奇地出现了两种口感并存的茶园。


老曼峨佛寺里的苦茶


苦茶模本最早在靠近西双版纳的红河金平发现,只分布在红河州与西双版纳州[7],我们在布朗山考察过程中,在地图上划出布朗山片区,布朗山往南和西到缅甸边界一线,布朗山往北到老班章一线,布朗山之外的其他茶区很少有甜茶与苦茶之分,甚至于没有苦茶。


在很长的时间里,苦茶树与甜茶树在布朗山系都是混种的,混种混采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口感的协调。在没有严格区分的时候,这种协调全部依赖种植比例。我们推测每一片茶园,都是因为选择树种的结果,随着老曼娥这个母体在布朗山的不断扩张,他们终于在老班章这个地方实验种植出了苦甜茶的最佳种植比例,这种比例造就的口感也刚好迎合了某一部分广东人与香港人的味觉追寻,于是这里便成为寻味者的角逐天堂。



在口感选择上,同样有着功利的一面。但这种功利性原则,是在漫长的周期里形成的。在市场没有细分之前,茶是不分苦甜的,有经验的制茶师傅,再次面对这样的产品的时候,找的也是协调性。在那个区域里,不用班章的料也能做成班章味,是因为他们刚好找到了协调的点。科学上有数据支撑,这也是古茶树了不起的地方。

苦茶,其实就是更苦的茶而已。而甜茶,是相对不太苦的茶。


32万老班章采摘现场


在傣族人的饮食传统里,能够生吃的东西才是好的东西,不能生吃的就是不好的,茶叶也是一样。布朗族婚配要送的茶礼就是腌制竹筒茶,腌制会降低苦感,就像汉族做腌菜一样。同样的还有苦笋变成酸笋。在烧烤与鲜叶的结合中,苦变成了味觉追忆,也是有利于排泄之物。所以,在缺乏蔬菜的西藏,茶叶就被当做利于消化之物。后来的俄罗斯人、英国人,都把中国的茶叶与大黄当做通便利器。[8]


腌制后的竹筒茶


过去我们力图用人的存在去证明树存在过,但现在我们需要用古茶树验证人类存活过,这些树不仅见证了人类的繁衍,重要的是见证了他们对生活的孜孜以求。从树种到滋味,是非常大的变化。一个地区如果是原住民多的话,地方口味就不会有大变化,但如果不断有新民族进来,口感就会不断变化,达到最协调的口感。从老曼娥到老班章,本身就是一条滋味与品位之路。


在回雨林庄园的路上,我们看到在老曼峨与老班章、新班章的大山里,热衷做实验的人,还在小树茶上嫁接了老班章的茶树,这得多操心啊。


 7

混种古茶园


这里的混种,特指大叶种与中、小叶种在茶园里的混种,而不涉及茶树树种。


云南大叶种有“茶中英豪”美称,市面上流通的商品普洱茶大部是大叶种茶,但经常被忽略的是,云南还有中小叶种的茶。好多地方的小叶种茶,已经风光了好多年,比如曼松小叶种,倚邦猫耳朵,那卡的小叶种,景迈的小叶种,困鹿山的小叶种……中小叶种其实遍布整个云南茶区,长期以来,正是大叶种、中小叶种的混种混采为茶客带来丰富多样的细腻口感。


大叶子比大脸周重林的脸还大


大叶种,顾名思义,就是叶子大,小叶种就是叶子比较小,中叶种在大小之间。举个例子,小叶种叶子一般有成年人的大拇指大小,而大叶种有手掌那么多,特别长的比42码的鞋子还长。


根据茶树成熟叶片的面积大小将茶树分为特大、大、中、小叶种。茶叶叶面积计算通常采用日本人田边贡的计算方式:叶面积(平方厘米)=叶长(不含叶柄和叶尖)*叶宽(叶基和叶尖对折后的中间位置)*0.7(系数),以成熟叶为标准。


60平方厘米以上的为特大叶,40—60平方厘米之间的为大叶,20—40平方厘米之间的为中叶,20平方厘米以下的为小叶。


倚邦猫耳朵是精挑细选出来的


一般认为,大叶种才是云南的原生种,而小叶种是外来种,有江西说与四川说,来云南经商的四川人或江西人把家乡的茶树带到了茶山,混种在大叶种茶园中,今天在倚邦还有江西湾古茶园。外来的茶种要存活下来非常不易,因为它要适应当地的土壤及生态环境,要能抗寒,还要能抗高温以及抗病虫害。为了存活下来,茶树都会产生变异,改变它在原产地原有的性状。这也是云南的小叶种与其他地方的小叶种茶口感有很大区别的主因。


曼松甜润、倚邦猫耳朵高香、那卡小叶种细腻、攸乐小叶种清甜、困鹿山小叶种清雅,这些茶与大叶种混在一起,共同形成了独特的云南茶风味:形成粗中有细、细中有精的多层次风格。



有小叶种的地方,往往有贡茶的说法。仔细想来,这是一种依附绿茶观念很强的说法。比如在曼松、在困鹿山、在那卡都可以听到这样的故事,因为这里的茶尖,可以在水里倒(直)立,可这刚好就是绿茶的销售话术。现在随着故宫档案的披露,我们知道其实云南真正进入满清皇宫的茶数量是非常惊人的,道光皇帝平均每天就要消耗4两普洱茶,满清的皇帝也不喜欢什么绿茶,游牧民族的满清贵族更喜欢用大叶子的普洱茶加上牛奶、羊奶一起喝,这样可以消除吃肉的油腻[9]。

卓越的生态


我们如今所做的工作,正是要重建普洱茶的自信。


对云南茶而言,最大的惊喜常常就来自大叶种、中叶种与小叶种的混种区域所带来的混合口感。小叶种在“革命老区”倚邦的卓越表现,在新区腾冲的惊艳亮相,在那卡的混搭出场,都说明,构成茶叶独特滋味的,除了品种,还有生态,还有文化,由此显现独到的茶文明特征。

那卡著名的老茶人


 8

藤条古茶园


藤条茶,就是枝条像藤条或柳条的茶树,在勐库坝糯,茶农称为“藤条”;在易武,茶农称为“柳条。”如果在春季进入到藤条茶园,你目光所及之处,全是茶芽,多得涨眼、撑镜头;如果你在非采茶季节到了藤条茶园,那么你看到的,几乎都是迎风飘舞的枝条,稀疏的叶子只是点缀。



藤条茶园是一种古老又先进的养护模式,不像大叶种、小叶种这样的叶子分类,也不是大理种、勐海种这样的品种分类,更不是苦茶、甜茶的味道分类,它完完全全是园艺学上的奇迹,靠一双双手经过数百年打磨而成。它没有粗壮的树枝,有的只是千千万万纤细柔长的枝条。


这也与南糯山的弯枝法不同,藤条茶园没有把主干驯化成横行生长,也没有刺激侧枝发展为主干。事实上,藤条茶园模拟的是望天古树茶园的生长模式:除去多余,顶部供养。望天古茶园里古茶树像电线杆一样的存在,没有分枝以及多余的叶子,是因为它有自动脱枝的功能,藤条茶园则是通过双手去干预,把茶、花、果多余都逐一抹掉。这样发出来的茶与叶,也可与望天古树茶园媲美,梗长,叶多。我们探访发现,整个勐海茶区,只有曼糯的采摘法接近易武地区,一芽三四叶,有些时候会到五叶,能够做到这点,就在于曼糯是藤条茶园。


张家湾藤条茶


在云南境内,易武的张家湾、勐往的曼糯、景谷的苦竹山、勐库的坝糯、邦东的昔归都是非常典型的藤条茶产地。


藤条茶有三大特点:

第一、枝条柔韧性强。

茶条不会轻易被折断,拉着枝条站在树下采摘,一个人可以从18岁摘到81岁。采摘藤条茶的时候,要用巧力,因为梗很有韧性,指尖掐不断,硬扯更不行,需要指力掰,带着马蹄摘下后要快速把马蹄丢弃。掰枝的同时,要抹叶,把老叶抹丢,采茶人手里的嫩叶越来越多,树下的老叶也越来越多。


第二、芽肥叶厚梗长。发芽多,外型好看,很压秤。

春季茶的时候,走进藤条茶园,看到的是一簇簇油亮的嫩叶。藤条茶的养护模式,是顶部营养供给模式,去除掉花、叶、茶果,茶树便不进行生殖生长而专心长叶进行营养生长。只在顶上留两片叶子,下一次,新发芽的叶子就会从这两片叶子上面发出来,形成新的枝叶。这种头部效应,今天在商业上大行其道,殊不知这是茶农都知道的浅显道理。


第三、香气高扬。

朝阳照得到,夕阳映得着。风吹得到每一寸枝叶,蜘蛛网都难挂起来。在太阳与风力的双重加持下,藤条茶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风味。


曼糯藤条茶


这种养护方式目前只存在云南古茶园,云南著名的育种专家肖时英是湖南人,20世纪50年代他第一次在易武看到藤条茶园的时候非常吃惊,这种养护方式需要消耗大量人力资源。从种植到养护都精耕细作,其采摘手艺代代相传,直到今天都还是除了这个村,别的村都不会。


藤条茶这种采摘模式,从目前分布村寨以汉人居多来看,可以推测是一种外来汉人带来的管理技术。藤条茶在众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出现,同样也是民族融合和迁徙的见证。


在藤条茶区域,还伴随着古老的加工方法,比如在易武一带,采摘完鲜叶后,是分拣鲜叶,之后分开杀青,三叶四叶连同长梗的还要成堆捂一夜。在茶乡人的回忆里,做茶是很长的工序,很磨人的工作。最后才是石磨压饼这样的当代人眼中的古法,其实到了这一步,都是精制环节了。



100多年前的易武以及古六大茶山,茶园的养护模式都是藤条茶园的养护模式,加工法也都是古法。现在在“古”的语境下,除了古茶园本身,留给我们的,就是这弥足珍贵的古老采摘法了。易武老乡长张毅在《古六大茶山纪实》里详细介绍过采摘法。采春茶时除留鱼叶(发育不好的第一片叶)外,视情留1-2片真叶;采二水茶时上次留的老叶抹去,留1-2片真叶;采三水茶时又把老叶去掉,留1-2片真叶;采秋茶时全部叶片抹掉,枯枝、病枝、寄生物全部去掉[10]。


20世纪50年代,云南茶科所的陈清华做过藤条茶与现代茶园的比较,结果是:藤条茶新生茶叶的持嫩性好,60%-78%的新枝上的一芽三叶长得肥实柔嫩,比现行的采法单芽平均重量增加0.1g,水浸物增加1%-2%,茶多酚增加4%-6%。


古往今来,农产品能成为爆品的三个要素:优质的产地、悠久的传统与独特的技法,藤条茶园都一一具备了。


 9

  

火烧古茶园


在云南,说到古茶树,老年人的叙事往往是最这样的:他说不仅自己小时候看到的茶树有那么大,“爷爷奶奶跟我讲,他们小时候看到这棵的时候就有这么了。”


过去对这段话的解读,焦点往往都放在有关茶树的年龄上。但我们似乎忘记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茶树变化得如此不明显?毕竟也是上百年时间啊。难道只是为了侧面说,茶树是生长缓慢的物种?但现实又不太支持这样的说法。


倚邦断头茶,《易武与古六大茶山》封面用的就是这张


再有,历史上大大有名的古六大茶山,为什么连片的古茶园没有想象中那么多?那些古茶树到底去哪里了?遍访古六大茶山的结论是:砍光了或烧光了。


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古茶树,都是再次或是多次长出来的古茶树。如果不是赶上这一轮的茶叶上涨热潮,估计这些古茶园很难逃过被覆灭的命运。砍古茶树并非多么遥远的时候,从2003年到2012年,我们都亲眼看到有茶农砍伐古茶树,其目的也很直接:为了种玉米这样的农作物,为了栽种像橡胶这样的经济植物。地方就那么大,植物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


古六大茶山的历史,其实就是一本古茶树的消亡史。



光绪年间的《普洱府志》沿用道光年间的旧志说,古六大茶山的古树茶,“老树则叶稀多瘤,如云雾状,大者,制为瓶,甚古雅;细者,如栲栳,可为杖。”这段描述,与我们今天在古六大茶山所见的古茶园并没有两样,到处是伤痕累累的多瘤古茶树。早在200年前,外地人看到的云南茶园,就已经是古茶园。只是那些在城里喝着茶为志书做注释的书生,从未站在一棵古茶树下自习端详过,他怎么也想象不出古茶树的样子。


茶界老说“看茶做茶”,在云南,则是要“看茶喝茶”。不然,你理解不了什么叫“多瘤”。“树瘤”是指古茶树被砍后产生的愈伤组织,每当树被外力强力物理干预后,树里的细胞就会繁殖形成树瘤,这是树天然的一种自我保护。如果不形成树瘤,树的天敌白蚁之类的就会沿着伤口一步步把树的主干蚕食,许多古茶树因此而走向死亡。而把树瘤加工成花瓶以及烟斗,即使是在现代也非常受欢迎。



《普洱府志》其实是告诉我们,在之前的茶乡,茶农不只是通过茶叶获利,还会通过茶干获利,做成花瓶或手杖是不是也会散发出茶香?砍伐茶树的一个很久远的传统,陆羽在《茶经》里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唐时代的茶树,有许多古茶树,砍了上千年后,巴山峡川再也没有古茶树了。今天在四川一带、贵州等地也有古茶树的发现,但零散,像贺开古茶园这样连片有规模的,一片也没有。而且,其他地方的古茶树,真的只是作为植物存在,根本找不到饮用的记录,没有形成任何可以探寻的茶俗。


但在云南,随便一个民族,不仅有久远的茶俗传统,还有古老的茶祖兴茶传说。接着要问的也许是,为什么这里的树居然未砍完?一个主要原因,是这里的民族信仰万物有灵,不会去破坏森林。第二个原因是,像布朗族、拉祜族、哈尼族这些狩猎民族,森林才是他们食物的来源。他们无法向一片荒山讨要一只麂子、一只野鸡。可以佐证的是,在汉族聚集最多的地方,比如古六大茶山,讲究精耕细作的农业,所以古茶树也是破坏最严重的区域,今天我们还能喝到这些地方的古树茶,又得益于古茶树砍不死、烧不尽的涅槃精神,而科学上来讲,就是其树种实在好,有可以深扎底下的根系,保证了树的长命以及续命。猫有九命,古树茶可能还不止。



我们需要稍微回顾下这种砍不死、烧不尽的古茶树涅槃精神,像极了云南普洱茶的发展历史。


1951年,一份在古六山调查的资料说,野火是古茶园的最大天敌,但“砍树烧山避瘴气”也是人为因素。

 

日本占领缅甸期间,茶叶滞销,茶农苦于无法,遂对茶园不加整枝刈草,任其荒芜。至今虽然销路略开,但仍有大半茶山,处于杂木横生、枝条未整;茶山被砍或毁于野火者,亦时有所闻。如佛海县城郊的曼真,原有思普垦殖场经营的近20亩茶、樟林,曾以“砍树烧山以避瘴气”之名,全被砍光,农民私营茶园亦有砍光者,类似现象目前已加纠正。野火烧毁则教砍伐更为常见。如思普茶厂的系树,原有170,000株,近数年来遭受三次火灾,且前仅残剩70,000株左右了。

 

10万棵古茶树就这么消失了!


三炷香茶树


1957年,茶学家蒋铨在丁家寨考察,为当地失去茶园非常惋惜,“年年火烧,现已无存”。更早的时候,茶山战火频繁,烧茶园、烧庙宇的事情更是多得数不完。以前弯弓是人声鼎沸的乡镇,现在是国有林。蒋铨在易武见到的那片古茶园,都是6米高,大的围茎1.2米,最小的也有50cm左右。


今天去革登路上,在嶍崆岔口还有一个地方叫火烧茶园,当地人讲以前这里有大片茶园,革登还是史料里有茶王树的地方,现在成了古六大茶山里古茶树最少的地方。


《勐腊县志》记载说:清嘉庆年间(1796-1820)革登八角树寨附近有株茶王树,春茶一季可产干茶一担,已枯死。另在阿卡村附近的山梁上曾有年产一担干茶的两棵大茶树,后被野火烧死。



曹仲益《倚邦茶山的历史传说回忆录》里说,革登有棵奇特的茶王树,生长在新发寨背后的山顶上,一年能产六到七担茶。光绪年间死了,但民国时候根部还在存活。


从一棵树,到一群树,命运多舛。


1993年,邓时海在写《越陈越香——普洱茶高品味的探讨》时候,谈到台湾品茗界的看法,大家一致喜欢“老树普洱”。那个时候,他尚未到云南,一切都是听说。“据说过去云南茶园,每株茶树都是已经树龄很老,每过些年后,便将树干砍掉,树根重新再抽出新嫩茶树。如此树根越长而越深越广,所生长的茶叶品质越好。”



易武本地人怎么看这个问题?易武老乡长张毅在黑水良子考察的时候,当地人说1998年的一场野火,烧死了10多棵高10米的大茶树。在考察中张毅得知,1985年易武黑水垭口一棵大茶树被烧死。


最神奇的就是易武金厂河的这棵大茶树!两次被人工砍伐,两次被野火烧,依旧发芽抽枝。这是多么令人惊叹的生命力!


张毅提到在弯弓,曾有一棵可以产干茶90公斤的茶王树,20世纪初期,树围约3.4米,高12米,树冠很大,1935年枯死后,又发出新枝,但无人照看的新枝遭到几次野火焚烧,几次种地砍伐后,现在已经荡然无存。


有一位到处跑山的专家,出了本谈古茶树的书,仅仅以发现的茶树来判断一个地方是否是某茶的“始祖”,他质疑古六大茶山的领衔资格。问题在于,“看到”的面貌与历史的并不一致。所以当我们说一棵树的年龄多大的时候,考验人类的是,我们看到的这棵树的主干是不是一直以来就是主干,因为它有被支干替代的可能,现在许多古茶园里,有许多支干长成了主干。


没有遭到破坏的古茶树,长成了“望天古树”,这些屡次被火烧、刀砍的古茶树,要经过很多次的抽枝发芽才能长成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



我们尽可能动用史料以及当地人的记忆来描述古茶树在一个地方的劫难,与此同时,我们又发现,古茶树拥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砍不死、烧不尽,只要根不灭,茶树便能再生。于是我们就一直努力寻找这强大的树根,可是难啊,总不能一棵棵去刨吧?


好在,这些年云南茶乡,大部分地方都在修路,有些路刚好经过古茶园,留下一个带有树根的横切面给我们观察。是的,我们看到了。



在保塘,我们看到的一棵古树茶,虬曲的主根蜿蜒延伸,看不到头在那里,侧根、须根相互缠绕,突破黄壤土的包围,联袂向下,它原本应该深埋地下,没有想到会以这样的方式见天日,掀开了一场认知大戏。这像极了古树茶的历史,被岁月淹没多年,因各种机缘浮了出来。


在大曼吕一片被矮化过的古茶园,从茶园里走的时候,茶树不过齐腰高,但从路边的横切面看,我们可见、可测量的树根超过3米。俗话说,树有多高根有多深,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根有多深,树原本就有多高呀。


这些年,我们在西双版纳、普洱、临沧、保山、德宏看了超过百种这样的树根以及这样的横切面。树根有些根深达10多米,但地面可测的只是几十厘米的茶树而已,有些甚至只剩下一些细枝。



观察横切面除了可以看到茶树发达的根系与旺盛的生命力外,还让我们对土壤有一些直观的了解。在保塘,我们发现土壤层至少分三部分:沃土层、沙土层以及深层。沃土层(黄壤层)由落叶以及草本植物组成,过去我们认为这些营养是供给给茶树的,现在发现并不是,茶树的主要的营养来自更深的土壤层,沃土层养活的草本植物通过生长带动了土壤的松动,进而可以让雨水渗透下去,这个原理与翻土是一样的。雨水穿过沙土层(红壤层),这是一个不结块的松软层,树根极易穿越,也不会造成雨水的过分堆积。穿过两层的树根,来到深层土壤(砖红壤性红壤)。

古茶树能够穿越三层,吸收不同的营养,树干上长出只有黄壤土才能存活的苔藓,自身就是一个生态圈,这哪是台地茶可以做到的?那些扦插的茶树,连主根都没有。



所以我们在这部分会得出一个主要的结论,盘根错节的古茶树的根系才是其成为王者的主因,判断一棵茶树是不是古茶树,不能仅仅依靠肉眼所见的部分,还要刨根问底,去找那些被深埋在地底的根。


我们需要顺着望天古树仰望星空,也要扎根泥土,找到向下的那股力量。


古茶树最大的魅力,就在于,这根向上以及向下的力量,告诉了我们,自然有生生不息的力量,我们怎么可以辜负她?



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就是不辜负大自然。

要做的也很简单——抬起茶杯。


是我们选择了古茶树,还是古茶树选择了我们?


 (全文完)


作者:周重林 茶文化研究者,著有「茶叶战争」等畅销作品。他最新的著作是「茶道方法论」 私人微信:zhuizizhou 

《茶业复兴》编辑杨静茜、杨春、罗安然、陈朦对此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1]黄炳生主编,2016,《云南古树茶资源概况》,云南美术出版社。

[2]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云茶产业绿色发展的意见,http://www.yn.gov.cn/yn_zwlanmu/qy/wj/yzf/201811/P020181115641012965557.pdf20181112

[3]黄兴奇主编,2007,云南作物种质资源(食用菌篇、桑树篇、烟草篇、茶叶篇),云南科技出版社。(黄兴奇,2007:672-673

[4]朱力平《西双版纳拉祜族传统祭祀活动:勐海县勐混镇贺开村曼迈寨考察》

[5]朱力平《西双版纳拉祜族传统祭祀活动:勐海县勐混镇贺开村曼迈寨考察》

[6]肖时英,2015,《我们亲历的云南茶:感时木荣》,云南美术出版社。

[7]梁明志,田易萍,蒋会兵主编,2016,《云南茶树种质资源》。

[8]周重林,《茶叶战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9]万秀锋,刘宝建,王慧,付超,2014,《清代贡茶研究》,故宫出版社。

[10]张毅,2006,《古六大茶山纪实》,云南民族出版社。


“周重林重走版纳古茶山”项目第一阶段已经完成

周重林带领团队在2018年走完版纳全境古茶园

探访古茶树、古茶园、古道,

追寻古老的饮茶风俗


特别鸣谢雨林古茶坊对此次考察的支持!


云南省茶产业建设和地方债支持情况汇总分析

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茶叶种植面积也在逐年扩大。2022年云南省茶叶种植面积740万余亩;茶叶产量53.39万吨。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债,2021—2023年,全省茶产业获得地方专债支持金额达12.39亿元,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云南正从“茶业大省”向“茶业强省”迈进。本文重点梳理了近几年云南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地方专债对茶产业项目的支持情况,希望能对云南茶行业发展有所助益。

目 录

一、 国内茶产业市场情况

(一) 茶叶主要产区

(二) 茶叶产量规模

(三) 国内茶叶销售情况

(四) 茶叶进出口情况

二、 云南省茶产业市场情况

(一) 茶种植规模

(二) 茶产量规模

(三) 茶产值规模

三、 云南省茶产业发展布局

(一) 种植布局

(二) 加工布局

(三) 市场布局

四、 云南茶品牌建设情况

(一) “十大名茶”评选

(二) 有机茶叶、绿色食品牌等建设情况

五、 云南茶行业情况

(一) 行业结构及行业生产规模

(二) 行业标准建设

六、 云南茶产业市场情况

(一) 云南茶叶主要交易市场

(二) 云南茶叶主要消费市场

七、 云南省茶产业项目地方债支持情况

八、 云南省茶叶产业三年行动工作方案重点工作任务

参考文献

一、国内茶产业市场情况

(一)茶叶主要产区

中国做为茶叶强国,茶区东至台湾东部地区海湾,西至西藏贡茶场,南至海南岛榆林海港,北到山东荣城市。198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根据生态条件、生产历史、茶树类型、品种分布、茶类结构,将全国划分为四大茶区,包括西南,华南,江南,江北四大茶区。

图1:中国茶叶产区分布图

(二)茶叶产量规模

2022年全国茶叶产量335万吨,有17个省份茶叶在1万吨以上,以下为排名前五的省份为四川、湖北、贵州、福建和云南。

表1:中国主要茶产区产量规模情况一览表

图2:中国茶叶产量增长图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表2:国内排名前五的省份茶叶生产情况一览表

图3:2022年中国重点茶叶地区产量统计


(三)国内茶叶销售情况

2022年,中国绿茶内销量131.10万吨,占总销量的54.68%;红茶38.13万吨,占总销量的15.90%;黑茶36.44万吨,占总销量的15.20%;乌龙茶24.84万吨,占总销量的10.36%;白茶8.13万吨,占总销量的3.39%;黄茶1.12万吨,占总销量的0.47%。

图4:2022年我国六大类茶国内销售量占比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2022年,中国绿茶内销额2110.45亿元,占内销总额的62.16%;红茶564.21亿元,占总额的16.62%;黑茶321.35亿元,占总额的9.46%;乌龙茶284.56亿元,占总额的8.38%;白茶100.53亿元,占总额的2.96%;黄茶14.17亿元,占总额的0.42%。

图5:2022年我国六大类茶国内销售额占比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四)茶叶进出口情况

据海关统计,2022年我国茶叶出口37.52万吨,同比增长1.6%,出口额20.82亿美元,均价5.55美元/千克,同比分别下降9.42%和10.77%。我国茶叶出口至126个国家和地区,多数主销市场需求旺盛。2022年出口市场位居前10位的分别是摩洛哥、乌兹别克斯坦、加纳、俄罗斯、塞内加尔、美国、毛里塔尼亚、中国香港、阿尔及利亚和喀麦隆。对摩洛哥出口茶叶7.54万吨,同比增长1.11%,占我茶叶出口总量20.1%;对喀麦隆出口增幅最大达55.76%,对毛里塔尼亚出口降幅最大达28.31%。我国茶叶出口前十位省市分别为浙江、安徽、湖南、福建、湖北、江西、重庆、河南、四川和贵州。其中浙江出口量稳居第一,占全国茶叶出口总量40.98%,重庆市出口量增幅最大达69.28%;福建出口额位居第一,占全国茶叶出口总额25.52%。

2022年我国茶叶进口4.14万吨,金额1.47亿美元,均价3.54美元/千克,同比分别下降11.67%、20.87%和10.38%。2022年我国茶叶进口来自65个国家和地区,进口市场位居前5位的分别是斯里兰卡(1.16万吨)、缅甸(0.59万吨)、印度(0.57万吨)、印度尼西亚(0.38万吨)和越南(0.32万吨),从越南进口降幅最大达41.07%。我国茶叶进口前十位省市分别为福建、浙江、云南、广东、上海、江苏、广西壮族自治区、北京、安徽和山东,其中云南进口量大幅增长133.17%。(注;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关”。)

二、云南省茶产业市场情况

(一)茶种植规模

云南省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多样,优良的生态环境、独特的立体气候、茂密的植被覆盖,让各个茶区的茶叶品质独特,加上茶叶生产工艺各具特色,普洱生茶、熟茶、白茶、乌龙茶等茶叶产品多样性丰富。云南也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近年来,云南茶叶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据《2022年云南省茶叶产业研究简报》显示,2021年,云南省茶叶种植面积740万亩;茶叶总产量50.21万吨;综合产值1071.1亿元。全省有15个州(市)88个县(市、区)产茶,但以普洱、临沧、西双版纳三个茶区最为集中,其中普洱175万亩,临沧173.4万亩,西双版纳139.4万亩,三个茶区茶园面积达487.8万亩,占全省茶园总面积(740万亩)的65.92%,其次是保山茶区,面积61.32万亩,文山、红河、德宏、大理等4个茶区面积在20万亩以上。

2023年,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和草原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联合印发《云南省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方案提出:到2025年,云南茶叶种植面积、产量分别稳定在740万亩、50万吨左右,保持有机认证茶园面积、茶产品数量全国第1位,力争全产业链产值翻番,由“茶业大省”迈向“茶业强省”。

图6:云南省2013—2021年茶园种植面积示意图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二)茶产量规模

茶叶产业是云南省传统优势特色产业,是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省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发展,从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基地建设、品牌培育、市场开拓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产业发展。根据数据统计,2017年茶叶产量39.35万吨,2018年茶叶产量42.33万吨;2019年茶叶产量为43.72万吨;2020茶叶产量46.32万吨;2021年茶叶产量50.21万吨;2022年茶叶产量53.39万吨;云南茶叶产量逐年增长,不断上升;茶叶市场呈现健康发展态势。

图7:云南省2013—2022年茶叶产量示意图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三)茶产值规模

云南茶叶综合产值不断攀升。2021年云南茶叶综合产值为1071.1亿元,茶叶企业年税收在7亿元左右,位列全国第一。从茶叶分类产值来看,普洱338亿元,临沧257.9亿元,西双版纳190.59亿元,三个主产区茶叶总产值786.49亿元,占全省总产值(1071.1亿元)的73.43%。2022年,随着云南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云茶产业全产业链实现综合产值1380亿元。

从茶产区综合产值看,2021年全省年产毛茶万吨以上的县(市、区)有19个,其中2万吨以上的有勐海、凤庆、澜沧、思茅、云县、腾冲、昌宁、绿春8个县区。随着“一县一业”示范创建的带动,30个产茶重点县区茶产业综合产值达764.9亿元。

三、云南省茶产业发展布局

(一)种植布局

云南省突出茶叶主产区的集群优势,茶产业以普洱市、临沧市、版纳州、保山市、大理州、昆明市、玉溪市、文山州等州市为主要发展区域。同时,依托云南思茅产业园区、云南凤庆产业园区、云南保山产业园区、云南龙陵产业园区、云南腾冲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产业园区,推动全省茶叶产业资源、企业和品牌整合重组。

从空间分布来看,云南茶叶有五大产区,具体情况详见下表。

表3:云南省五大茶区情况一览表

从云南省茶叶产业重点布局的县市区来看,以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临沧市、大理白族自治州、保山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为重点优势区域,打造勐海县、思茅区、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等30个县域经济茶叶强县。

表4:云南省茶叶产业重点布局的市区县


(二)加工布局

云南省做大做优做强茶叶加工龙头,分类打造普洱茶、红茶、绿茶等各类茶加工聚集区。全面提升茶叶初制厂(所)规范化建设,推进茶叶精制和深加工设备升级,择优确定重点产区分类建设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加工基地,打造云茶产业集群。到2025年,打造产值亿元以上茶企50户左右、规模以上茶企200户以上。

图8:云南茶叶生产地分布图

表5:云南省主要茶叶加工区布局情况表

(三)市场布局

云南省茶产业主要以昆明市为中心,普洱市、临沧市、西双版纳州为重点,着力打造茶叶交易市场,全面提升规范有序的线下茶产品交易平台;大力发展电商,积极构建诚信快捷的线上交易平台。精心打造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着力培育普洱茶产地市场,充分展示“绿色云茶天下普洱”的魅力。进一步巩固提升大湾区为重点的普洱茶国内销售市场,积极扩展东北、西北、华北市场,以一、二线城市为依托,强化市场网络体系建设,向三、四线城市延伸;依托香港、澳门,紧盯南亚东南亚,积极拓展欧美市场,鼓励引导企业“走出去”。

四、云南茶品牌建设情况

(一)“十大名茶”评选

云南是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茶产地,“云茶”产业也是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之一。2018年起,云南省已连续5年开展“十大名茶”评选。2018—2021年,云南“十大名茶”名单,共有14家茶企进入过云南“十大名茶”名单,其中“岩冷”“陈升号”“祖祥”连续四届入席“十大名茶”名单;四届云南“十大名茶”榜单中,普洱茶每年要占据名单中的7-8席,剩余2席则为红茶及绿茶。2022年8月30日,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公布了关于2022年云南省“10大名品”拟表彰名单,具体详见下表。

表6:2022年云南省十大名茶品牌

(二)有机茶叶、绿色食品牌等建设情况

茶叶产业是云南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品牌”十大产业之首的重点产业。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和鼓励茶产业发展,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云茶业发展,早在2018年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的“三张牌”行动中,便将茶叶产业列为八大优势产业之一;2021年,《云南省“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将云南打造成为世界普洱茶之都、全球规模最大的茶树种质资源中心、中国有机茶第一省、民族生态茶旅融合示范区。

2021年全省生态、绿色茶园面积达542.4万亩,占全省茶园面积73.3%。其中有机茶园105.7万亩,有机茶园面积占全省茶园面积的14.3%,成品茶认证14万吨,占全省茶认证的37.4%,有机茶园认证面积及获证产品连续8年均居全国之首。古树名山与现代茶园并存,茶农450多万人、涉茶人口近千万人。

多年来,云南有机茶园认证面积和获证产品数已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2022年,随着云南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全省茶园面积743.6万亩,其中绿色有机茶园面积达244.7万亩,同比增长52.6%。绿色食品茶园认证、有机茶园认证面积和获证产品数量均居全国首位。

图9:2016—2022年云茶产业“有机产品”认证统计

图10:2016—2022年云茶产业“绿色食品”认证统计

五、云南茶行业情况

(一)行业结构及行业生产规模

云南省茶类品种齐全,以普洱茶、红茶、绿茶为主。2021年云南省成品茶茶叶总产量50.21万吨,其中,普洱茶产量16.1万吨,占比32.07%;绿茶产量14.1万吨,占比28.08%;红茶产量7.2万吨,占比14.34%;其他茶类约12.81万吨(其中乌龙茶1243吨,白茶6963吨)。行业结构上,茶叶初加工企业为主,还存在粗放的生产加工形式,精深加工企业略显不足,行业龙头企业不凸显。

(二)行业标准建设

行业标准可以助推一个产业的发展,标准决定品牌,标准决定质量,标准决定方向。云南茶叶评价检测溯源中心认真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茶产业发展行动文案的通知》(云政发[2017]120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云茶产业绿色发展的意见》(云政发[2018]63号)关于“鼓励支持建设云南茶叶评价检测溯源中心,服务企业,服务市场,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追溯、消费者可查询的全省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湖体系,提高云茶质量安全的公信力”及“加大云茶产地、加工、流通、销售全过程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推进“云茶标识”推广与应用,实行产品源头赋码、标识销售,产品有检测、过程可追溯,提高消费者对云茶产品的信赖度”的文件精神,在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和云南省认证认可协会的大力推动下,以构建云茶质量安全溯源体系、提高云茶质量安全“公信力”为宗旨,已为“十大名茶”为主的40余家茶企近1000款产品提供了质量保荐溯源服务;并启动了“年份普洱茶”和“晒青茶”质量保荐溯源;与政府和科研院校合作,起草并发布《晒青茶(大叶种)》、《凤庆红茶》、《茶叶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标准》、《普洱茶质量安全追溯实施标准》等多项标准;帮助10余家茶企建立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标准化管理;帮助临沧市双江自治县、凤庆县13个村9个合作社7家茶企近6万亩茶园通过有机产品认证。

云南茶叶评价检测溯源中心在为茶企提供茶叶产品质量保荐溯源的同时,帮助企业从基地管理、原料控制、初加工、精加工、贮存、库存管理、经销商管理、防伪防窜货管理等全链条引入标准化的管理,特别是影响质量关键过程建立标准化管理方案,提升了企业整体质量控制水平,和建立质量管理长效机制。通过中心质量保荐溯源产品在市场上品牌认可度高,消费者信赖度高,每年产品市场销售价格都有10%-30%的涨幅,特别是一些主打产品销售业绩上涨20%-40%左右。

2022年10月26日,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茶叶价值评估规范》正式发布,依托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大量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适宜性、合理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茶叶价值评估规范》一方面满足了政府、企业、消费者在茶叶价值方面需求,填补了市场的空白,对规范行业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是顺应茶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对茶叶价值评估工作进行了规范,填补茶叶价值评估标准的市场空白,将为市场的茶叶价值评估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对茶叶价值评估工作进行规范。

六、云南茶产业市场情况

(一)云南茶叶主要交易市场

在云南茶叶市场,茶叶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除了传统销售渠道之外,电商平台的快速发展也让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主要竞争因素包括品种、渠道、品质等。茶叶品种上,不同茶企之间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传统茶企有自己的现成客户群和销售网络优势,但在产品质量上,价格成为了消费者选择不同茶企的重要因素。如今,利用互联网呈现自己的独有特色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关键。因此,现在不仅传统茶企在互联网上拥有自己的优势,也有很多新兴茶企进军互联网,成为茶叶又一大交易途径和交易市场。

(二)云南茶叶主要消费市场

国内各省市是云南省茶叶主要消费市场。每年全国20多个省区市纷纷到云南采购茶叶,每年约有70%以上的茶叶销往省外。

东南亚、欧美等市场是云南茶叶次级消费市场。目前,云南茶叶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以云南茶苑集团、云南滇红集团、下关沱茶集团、云南龙生集团、云南普洱茶集团、耿马蒸酶茶集团等重点企业为代表的规模经营雏形。普洱茶、红茶已经通过企业出口到港、澳、台、日本及东南亚市场,逐渐打入西欧及美国市场,出口量在逐年增长;沱茶一直畅销美国、加拿大及西欧市场;云南大叶种炒青绿茶深受当地消费者钟爱,已打开中亚市场,进入波兰、德国、俄罗斯市场;红、绿碎茶,已批量出口西欧市场。

图11:茶叶全产业链图景


七、云南省茶产业项目地方债支持情况

云南政府非常看重茶产业的发展,并针对茶产业项目进行专项债支持。据中国债券信息网公开披露的信息,云南省2021年关于茶产业发债项目有3个,发债金额共计7亿元;2022年关于茶产业发债项目有3个,发债金额共计5.1亿元;2023年发债1个,发债金额0.29亿元;近三年累计发债12.39亿元,且发债项目地点均在云南四大茶叶产地内:普洱市、西双版纳州、临沧市、保山市等。发债期限多为7年、10年、15年、20年。发债领域为农业和文旅领域。

表7:2021—2023年6月云南茶产业发债情况明细表

数据来源:中国债券信息网。

详情点击下方小程序查看上述7个项目一案两书等专债发行材料

八、云南省茶叶产业三年行动工作方案重点工作任务

2023年1月,云南省印发了《云南省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提出:努力实现由“茶业大省”向“茶业强省”的转变力争全产业链产值实现翻番目标。

《行动方案》提出,围绕“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方向,在持续推动全面绿色发展的基础上,紧盯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弱项,加快云茶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云茶产业要以普洱茶、滇红茶为重点,优化产业布局,从主体培育、品牌打造、科技创新、茶旅融合发展等全方位构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和茶生态协调发展的现代云茶产业体系,努力实现由“茶业大省”向“茶业强省”的转变。

到2025年,全省茶叶种植面积、产量分别稳定在740万亩、50万吨左右,新增绿色有机茶园面积150万亩,保持有机认证茶园面积、有机认证茶产品数量全国第1位,力争全产业链产值实现翻番目标。

《行动方案》围绕云茶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要求,在做好古茶树资源保护的基础上,从绿色茶园基地建设、云茶企业高质量发展、云茶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云茶品牌做大做强、茶产业与新兴业态融合发展6个方面提出8个重点工程任务18条措施,打造从“茶园”到“茶杯”的高质量绿色云茶产业。

全面推行茶叶标准化生产、建立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强化监管部门的监测责任。重点加强茶叶生产加工全过程的监管,构建“从茶园到茶杯”的全链条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按照有关要求做好古茶树保护范围划定、建立古茶树资源档案、建设古茶树种质资源圃、古茶树信息数字化建设等,健全古茶树资源管理保护体系。到2025年,建成古茶树种质资源圃4个,建成云南古茶树大数据管理平台,形成健全的古茶树资源管理保护体系。

地方政府应尽快全面摸清古茶树的家底,并划定保护范围,严格按照《条例》的要求,尽快将古茶树调查、登记,建立古茶树资源目录,设置保护标志,向社会公布,并进行有效的保护。

推进茶旅融合发展。依托名山古树资源和民族风情特色,结合云南旅游名录,打造一批集茶产业、茶文化、康养休闲为一体的特色小镇、美丽乡村、茶叶庄园;开发一批“古茶山+古茶镇+传统加工体验+茶品鉴”“现代茶园+茶科技+茶生产+茶品评”等特色茶旅精品线路。到2025年,打造3个茶产业三产融合示范园,10个茶叶小镇、茶庄园,10条茶旅游精品线路。

扩大快消品、花果茶、小包装产品等加工比重,适应市场多元化需求。加大茶功能性成分开发利用,延伸发展茶饮料、茶保健品、茶日化品等,推动茶产品进入食品、保健、医药、日化等领域,提高产品附加值。到2025年,全省年产值亿元茶企达50户。加快以勐海产业园区、凤庆产业园区、思茅产业园区为重点的茶叶园区建设,强化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保山产业园区等功能,积极推进双江、昌宁、永德茶叶加工园区建设,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形成。

《行动计划》还提出,要实施产品质量监管工程,建立健全以国家、行业、地方标准为主,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同步实施的云茶产业标准体系,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

以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临沧市、大理白族自治州、保山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为重点优势区域,打造勐海县、思茅区、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等30个县域经济茶叶强县;以普洱茶、滇红茶为主,持续发展滇绿茶,兼顾其他小宗茶品类,优化布局,实现集约化、高效化、集群化发展。

开展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加大产品质量管理等2项工作。建立健全以国家、行业、地方标准为主,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同步实施的云茶产业标准体系,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在加强茶叶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质量安全监管及茶园投入品管控的基础上,持续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积极构建茶企、政府部门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相互连接的云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强化科技应用支撑。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合作,鼓励建设云茶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充分发挥云南茶叶种质资源优势,鼓励科研院校、企业等培育优质专用型新品种。加强以普洱茶、滇红茶为重点的产品功能成分及功效机理基础研究,为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加大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集成推广,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依托现有高等院校、企业资源,积极推进建立“滇红茶”系统研究机制和平台。到2025年,完成1至2项科技成果、研发3至5个新产品。

表8:云南省茶叶产业三年行动工作方案工作重点工作任务清单


参考文献

《茶叶行业营销目标(茶行业的目标市场)》

《2023年高端茶叶市场变化趋势》

《中国茶叶深加工40年》刘仲华

《10省份公布2022年茶叶产量:湖北位列第四,第一名还是它?》

《云南印发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努力迈向“茶叶强省”》

《云南:“茶业大省”→“茶业强省”!到2025年,有机茶园面积保持全国第一!》

云南人民政府《如何促进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来了》

《驱动茶产业延伸产业链》

《中国茶业新目标:一稳定、二翻番、三提高。》

来源:梧桐经济院,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5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