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关于普洱茶文化

找到约1,128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视点:在普洱茶文化空白年代,建立了自己的普洱茶世界

 

 

 

 

史学大家在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写道:

“任何一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即根据其实际利弊而判定。而所谓利弊,则指其在当时所发生的实际影响而觉出。因此要讲某一代的制度得失,必需知道在此制度实施时期之有关各方意见之反映。这些意见,才是评判该项制度之利弊得失的真凭据与真意见。此种意见,我将称之曰历史意见。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已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时代意见并非是全不合真理,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即使我们此刻所处的时代,已是需要民主政治的时代,我们不能再要有一个皇帝,这是不必再说的。但我们也不该单凭我们当前的时代意见来一笔抹杀历史,认为从有历史以来,便不该有一个皇帝,皇帝总是要不得,一切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只要有了一个皇帝,便是坏政治。这正如一个壮年人,不要睡摇篮,便认为睡摇篮是要不得的事。但在婴孩期,让他睡摇篮,未必要不得。我上述的历史意见,单就中国历史论,如今所传历代名臣奏议之类,便是一项极该重视的材料。那些人,在历史上,在他当时,所以得称为名臣,而他们那些奏议,所以得流传下,仍为此后较长时期所保留,所诵览,正因为他们的话,在当时,便认为是可以代表他们当时的时代意见的。只有在当时成为时代意见的,所以到后来,才能成为历史意见。我们此刻重视这些历史意见,其意见正如我们之重视我们自己的时代意见般。这两者间,该有精义相通,并不即是一种矛盾与冲突。”

 

之所以在文章前面引这么长的一段话,是觉得钱先生关于历史评价的“历史意见”和“时代意见”,一语中的。同时也给我们了一个判断、认识历史的标准和方法。

 

骂人总比讲道理更容易引起别人关注,但是没有什么建设性,从某种角度来看,反而成了一种消耗。如果没有建设性的谩骂,那本质上还是一种负面情绪宣泄。

 

世界上没有一好百好的人,也没有一好百好的书,每一个人,每一本书都会有它自身缺陷,但也是因为这种缺陷,才让我们的阅读和与人的交往有意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则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自己最喜欢的两句话,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自己判断辨别这个世界的人和事标准。

 

而对于邓时海的评价,依旧秉持上面标准。邓时海是一个有争议性的人,有人把他捧得很高,觉得是“普洱茶上帝”、“普洱茶教父”之类的大话、漂亮话。也有人认为他不过是“写书卖老假茶的体育老师和太极拳传人”以及“随着邓时海的《普洱茶》一书火起来的‘越陈越香’概念是普洱茶文化中的毒瘤”。

 

而在我看来,他是一个对普洱茶发展,尤其是早期普洱茶文化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但他有自己局限性,但其局限性是受制于当时文化环境以及信息来源不不通畅所致。

 

讨论、评判人怎么样,纯属无聊。我们应该更关注他做的事情,思考他对普洱茶带来过怎样的促进。

 

1、《普洱茶》一书是系统书写普洱茶文化的开始

 

19934月在云南思茅(现普洱)举行的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邓时海提交了名为《论普洱茶越陈越香》的文章,这篇文章虽然不是第一次提出普洱茶“越陈越香”概念(“越陈越香”提法也不是他原创,据他自己说是受到白酒越老越好喝的启发),但他在论文中提出了很多普洱茶的重要名词及观念。

 

他在文章开篇就提出:“普洱茶是最能代表我国历史文化的产物。一是,普洱茶保有我国古代团茶古意盎然美的形态。二是,普洱茶除了与一般茶叶重视原料,制作保存之外,更讲究其时间年代,具有历史价值意义。三是,普洱茶‘越陈越香’独特的风味特色。四是,一旦喜欢上普洱茶,对其他茶汤会有难以接受之感。”而同时期的大陆普洱茶文化的宣传和研究“大多偏重于在配合大众口味推广的资料”,而且更无系统地提出普洱品鉴以及滋味品鉴的文化。

 

邓时海当时对云南发展普洱茶的建议是“更应该研究发展越陈越香的高品位,以配合中国茶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提出了:搜集研究越陈越香、制作级次纯正普洱茶、制作晒青生茶普洱茶、保留及栽培乔木茶树等四点建议。这四点建议,对当时普洱茶文化乃至今天的普洱茶文化,依旧意义深远。邓时海对当时的普洱茶文化宣传,乃至后面的普洱茶热都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晓德藏书:《中国普洱茶文化研究·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黄桂枢主编

 

1995年台湾出版《普洱茶》一书,是在这篇论文基础上完善而来。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年出版了简体字版的《普洱茶》一书,对云南普洱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对《普洱茶》一书中“茶谱篇”中有好多茶都被质疑,但依旧不能否认邓时海为普洱茶文化做出的贡献。《普洱茶》一书和周红杰主编《云南普洱茶》一书,成了普洱茶类超级畅销书。

 

21995年的台湾普洱茶情况

 

国内茶叶专家对茶文化研究多基于茶历史、茶物质层面研究,更多关注的是茶叶增产以及茶相关科学研究。不能说这个东西不重要,可是过于学术化内容,对普洱茶爱好者来说,是有很大认知阻碍,所以就容易导致大家对普洱茶文化一知半解。

 

另外当时国内市场还是以绿茶为绝对主导,茶文化重点关注对象也在绿茶上,关于普洱茶系统品鉴更是一片空白。

 

在台湾80年代紫砂壶热带动下,出现了普洱茶收藏品鉴热,同时涌现了一批专门研究普洱茶人,邓时海就是其中主要代表。在黄桂枢主编《中国普洱茶文化研究·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一书中,还收录了一篇时任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理事长范增平以《普洱茶在台湾的传播与发展》为名文章。在文章中指出当时普洱茶在台湾发展到的几个问题:

1)海峡两岸的运销管道不通畅;

2)普洱茶的相关知识不正确完整;

3)普洱茶的质量标准不统一完善;

4)在台湾销售的产品缺乏公正单位验证的制造日期;

5)没有定期定点的普洱茶展销会;

6)定期举办普洱茶学术文化研讨会。

 

同时在文章中分析了普洱茶在台湾迅速发展的原因:

1)与宗教情怀的发挥相结合;

2)练功健身的风气蔓延;

3)文化艺术工作者的倡导;

4)减肥效果和药理作用的报道;

5)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的广告成功;

6)茶文化爱好者的鼓吹。

 

但是随着普洱茶在台湾广泛地传播,普洱茶在快速发展中,也存在突出的问题:

(1)普洱茶观念未理清,对于普洱茶的口味没有比较统一的、合理的认识;

(2)如何妥善的保藏;

(3)怎样才是正确的泡饮方式;

(4)何者是纯正的风味;

(5)真正的普洱茶的制作程序如何。

 

晓德藏书:2007年版《普洱茶》(二印)

 

作为当时普洱茶研究的重要参与者邓时海,通过《论普洱茶越陈越香》一文,给出了自己对普洱茶系统认识。

 

在《论普洱茶越陈越香》论文中,提出很多现在依旧在传播的观点:干仓、湿仓,普洱茶应该关注三个重点“晒青、生茶、干仓”。(邓时海在文章对晒青概念上的理解,存在一定认知误差。“茶青萎调绝大多数是采用日光萎凋,所以叫做晒青”,但制茶学中关于晒青是以晒为干燥方式,而且晒之前是需要进行杀青和揉捻步骤,而根据他的文字描述应该理解为摊晾。)

 

“爷爷做茶,孙子卖”这是对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形象诠释。“保留及栽培乔木茶树”,发现并强调老树普洱的口感优于新树普洱的口感,更具有收藏价值。在10多年以后,古树茶火爆,这种观点才被广大的消费者认可和接受。

 

1995年在台湾出版的《普洱茶》则是在论文的基础上对普洱茶的品鉴做了更为系统的阐述。简体字版的《普洱茶》分为五部分:史话篇、陈香篇、品茗篇、茶道篇和茶谱篇。

 

史话篇对普洱茶的历史做了回顾,对历史文献中和普洱茶相关的资料都做了收集整理。陈香篇则基本引用《论普洱茶越陈越香》论文框架及内容。品茗篇则是根据自己的品茗经验提出了“真,新鲜自然;美,陈香滋气”的评判标准。还提出了普洱茶的:甜、苦、涩、酸、水、无味。普洱茶的水性:滑、化、活、砂、厚、薄、利。普洱茶的喉韵:甘、润、燥。普洱茶的生津:两颊生津、舌面生津、舌底鸣泉。茶道篇则是对世界茶文化中对茶道的不同的认识的一个梳理和总结。茶谱篇则是对具体茶品的一个品评。

 

2016年版《普洱茶》书影

 

不难看出《普洱茶》一书的出现,对当时普洱茶在台湾传播和推广起了重要作用。04年简体字版的《普洱茶》出版,更是对云南普洱茶的宣传推广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是每一个普洱茶从业者都不应该否定的事实,当然也不能否认书中确实存在一些瑕疵,但依旧不影响《普洱茶》一书的重要性,时至今日,依旧是普洱茶入门书籍必读经典。

 

毕竟不能靠“时代意见”去左右“历史意见”,希望都能以发展地眼光看待问题,辩证地看问题。我们不需要把任何人捧成神,觉得他没有任何瑕疵;也不需要把任何人贬低得一文不值,觉得别人一无是处,甚至觉得别人大奸大恶。

 

另外涉及书籍的事情:自己始终都在秉持一个观点,要带有思考地去看,辩证地看,而不是书里说的都是真理,毕竟总有人会出于自己的某些目的去对某些真实进行掩盖和美化。去相信自己相信的东西,而不是别人希望你相信的东西。

 

 

 

 

 

 

普洱市人民政府关于普洱市茶产业 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

普洱市人民政府文件

普政发〔2019〕62号

       普洱市人民政府关于普洱市茶产业

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

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云茶产业绿色发展的意见》(云政发〔2018〕63号)精神,为加快普洱市茶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到2022年,实现全市茶园全部绿色化,茶叶绿色加工达到一流水平,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的目标,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严格保护古茶树资源

认真贯彻落实《普洱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制定出台《普洱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实施办法》,规范古茶树资源科学保护及开发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深入开展古茶树资源普查,全面摸清全市古茶树资源分布情况,建立古茶树资源档案库、数据库,实现网络化管理;建立古茶树定期普查制度,实现全市古茶树保护动态管理。县(区)人民政府制定专门的保护办法,明确管护职责,实行名录管理和分类保护,对古茶树集中分布的古茶园、古茶林、野生茶树群落,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保护区,划定保护范围,并设立保护标志。对零星分布的古茶树,县(区)茶业管理机构或者林业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台账,划定保护范围,设立保护标志,实行挂牌管理。对生长势等级为正常的古茶树实施一般性保护,对生长势等级为衰弱的古茶树实施重点保护,对生长势等级为濒危的古茶树实施特殊保护。严禁对古茶树进行移植、过度采摘,禁止砍伐茶园中生态树木,保护古茶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与独特性。严禁保护区内挖沙取土、破坏水源、开发建设、污染排放等行为,保护古茶园(山)自然生态环境。规范保护区生产生活、产业开发等活动,减少对古茶园(山)的人为破坏。对古茶树坚决做到不炒作、不过度采摘,更不能杀鸡取卵、竭泽而渔,让古茶树修养生息。(牵头单位:市林业和草原局、市自然资源公安局,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司法局、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发展中心,相关县(区)人民政府)

二、茶园全部绿色化

改良低效茶园, 通过土壤改良、良种推广、完善设施等措施,提升茶园绿色生产能力。淘汰不合格茶园,对土壤条件、生态环境等达不到绿色要求的茶园全部退出或改种其他作物。改进种植方式,全面推行科学配方施肥,严禁使用未在茶叶上取得登记的农药,大力推广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实现茶园绿色化生产。依照茶园的地形地貌特点,在茶园周围营造防护林和绿色保护屏障,茶园内配植遮荫树、套种优良树种,构建茶园绿色复合生态系统。加大绿色实用技术培训,使专业合作社及茶农基本掌握绿色生产技术。到2022 年,实现全市茶园全部绿色化。(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发展中心,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和草原局、市水务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扶贫办、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各县(区)人民政府)

三、持续扩大有机茶园规模

在绿色茶园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产地环境、生产条件、经营主体意愿等因素,合理确定有机茶园建设区域,针对茶园立地条件存在问题,改良水、土等生产条件。鼓励扩大绿肥种植,使用农家肥、有机肥,培肥地力,替代化学肥料使用。推进茶园进行有机转换认证,编制《普洱市绿色有机茶发展规划》,指导和引领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引领全市有机茶产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云南省《有机茶生产技术规范》(DB53/T614—2014),规范除草、灌溉、施肥、采摘、修剪等田间生产管理过程。指导茶园经营主体制定质量手册、编制岗位作业指导书、完备程序文件,规范企业质量控制流程。建立有机茶严格管理机制,确保产品质量稳定提升。到2022年,全市有机茶园基地面积达到60万亩以上。(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发展中心,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和草原局、市水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四、茶叶初制所全面规范化

制定《普洱茶加工技术规程》,规范茶叶初制所环境卫生、加工工艺、操作规程、采收管理、购销行为等,确保初制产品质量,推进茶叶初制所配备快速检测设备,把好鲜叶原料质量安全的准入关,鼓励茶叶初制所创新工艺, 建立自身工艺体系。鼓励茶叶初制所与专业合作社、茶农建立稳定供货关系。推进茶叶初制所制定产地初制产品标识,赋标销售,标明毛茶的鲜叶来源、加工工艺、品质特征等,并对生产销售的初制产品负责,到2019年底,全市茶叶初制所达到规范标准。(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发展中心,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各县(区)人民政府)

五、提升精深加工水平

支持企业新建、扩建标准化精深加工生产线,引导企业对茶产品进行开发。规范茶产品标准化生产工艺,大力促进普洱茶、红茶、绿茶生产工艺创新和技术推广,鼓励多茶类产品开发及茶树资源综合利用,推动企业产品工艺及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规范生产过程,提升普洱茶精制能力。加大精深加工设施、设备的改造提升力度,鼓励企业开展新工艺、新产品、新包装等标准化技术研究。加大快销品、“花果”茶、小包装等产品加工比重,扩大茶多酚、茶多糖、茶色素等功能性成分的提取和利用, 加强茶饮料、茶膏、速溶茶、茶籽油等产品研发, 加大茶保健品、茶食品、茶日化品等创新开发,促进产品结构多元化发展。创新茶产品的设计、包装理念,使用绿色设计、绿色包装材料, 满足消费市场的绿色生活需要。到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茶叶加工企业精深加工产品比重达到80%以上。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发展中心,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商务局、市投资促进局、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各县(区)人民政府)

制定和完善《普洱茶贮存技术规范》,以原产地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优势,促进普洱茶原产地仓储。鼓励企业建设普洱茶标准仓,推进第三方建设普洱茶“公共仓”,加快普洱茶越陈越香理论研究和科研成果发布。通过仓储物流建设,建立以仓储系统为基础的具有数据支撑、评审评估、质押融资、拍卖交易、体验展示功能的综合性茶叶交易平台。(牵头单位:市商务局、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发展中心,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投资促进局、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普洱茶研究院、普洱茶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各县(区)人民政府)

六、擦亮“普洱茶”金字招牌

引导支持各地依据古茶树资源保护区、现代茶园分布所形成的特定地域、特有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等综合要素,积极申报、创建地理标志产品。鼓励茶叶初加工企业根据收购鲜叶产地、独特生产工艺、产品特征等形成初制茶品牌。鼓励企业与茶叶初制所、专业合作社、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把控原料来源、严格产品质量、加大产品创新、扩大市场销售,打造企业品牌。支持各县(区)积极创建区域品牌,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品牌管理办法,严格规范管理和保护专属区域品牌。办好“中国普洱茶节”,办好《普洱》杂志,注重节庆、文化传播。鼓励支持茶企到国内外举办展会、推介会,开展普洱茶文化知识巡讲,加大媒体宣传,扩大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形成普洱品牌整体合力。整合宣传力量,加大普洱茶对内对外宣传力度,以普洱旅游、普洱绝版木刻、原生态歌舞等特色文化旅游产业为载体,在国内外进行宣传推介,打响“天赐普洱·世界茶源”城市品牌。在全市范围内的交通干线、机场、酒店、社区等公共场所,融合茶元素,形成系统的、浓厚的茶文化宣传氛围。引导支持各县(区)、有关部门、企业和社会各界力量,形成合力,巩固提升“普洱茶”公用品牌价值。建立“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位一体品牌体系。到2022年,全市创建茶叶地理标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个以上,重点打造区域品牌10个、企业品牌10个,做大做强普洱茶公用品牌,打造普洱茶文化之源。(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商务局、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发展中心,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各县(区)人民政府)

七、严格产品质量管控

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制定符合普洱实际的产前、产中、产后标准体系。贯彻执行《云南省有机茶生产技术规范》和《立体生态茶园建设技术规程》,制定《绿色普洱茶质量控制技术规范》、《有机普洱茶质量控制技术规范》、《普洱茶贮存技术规范》等地方标准的编撰指导、申报列项、审批发布和实施工作。建立普洱市有机产品质量认证监管、风险监测机制,对辖区内的有机产品基地中可能使用农药、化肥进行风险监测,加大对有机认证企业和认证机构的监督检查,开展有机认证机构招标,制定有机产品扶持办法,形成普洱市有机产品质量分析报告、风险监测预警分析报告,提供政府进行产业指导。建立完善县(区)质量监管体系,开展风险检测评价,每年抽检1000个以上茶样,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环节全覆盖。引导企业建立企业标准,加大标准的推广应用,提升茶产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严格落实茶叶生产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引导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建立产品质量检验室,配备专职检验员,对企业产品进行自检。加大产地、加工、流通、销售全过程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实行产品源头赋码、标识销售,产品有检测、过程可追溯,提高消费者对普洱茶产品的信赖度。(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发展中心,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建设普洱茶产业“一心两库三平台”大数据。一心:普洱茶大数据中心,两库:普洱古茶资源数据库、普洱生态茶资源数据库,三平台:普洱茶产品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平台、普洱茶市场信息平台、茶旅融合服务平台。在名山普洱茶诚信联盟基础上,建立产地企业联盟,形成统一的管理标准,建立产地企业联盟产品数据库,形成统一产地企业联盟标识,对产地企业联盟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应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提升普洱茶产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助推普洱茶产业转型升级。(牵头单位:市数字经济局、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发展中心,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普洱茶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各县(区)人民政府)

八、加强重大科技攻关

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茶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一批普洱茶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团队、专业人才队伍和技术工人,引进高科技企业研发新产品并不断提高茶叶综合利用率,开发新产品及功能性成分,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积极创造条件,培育认定一批茶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加大普洱茶专用型、抗病性、抗逆性新品种选育,健全完善良种繁育体系。积极构建茶叶种质资源大数据中心,逐步打造普洱茶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加大普洱茶益生菌发酵机理深度研究,开展普洱茶功能性成分特种功效指向研究,增强普洱茶基础理论的支撑能力。开展普洱茶专业仓储技术体系等重大技术攻关。开展普洱茶绿色靶向食品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加大普洱茶加工工艺设备智能化应用研究。依托国家、省级茶产业技术体系及试验站,促进产学研结合,鼓励支持科研院校和茶叶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加大普洱茶重大科技攻关和技术应用。加大普洱茶加工工艺设备智能化应用研究。强化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研发,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发展中心,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科协、普洱茶研究院、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各县(区)人民政府)

九、促进产业深度融合

加快普洱茶中心建设,充分体现“展示、交易、仓储、体验、科研、旅游”6大功能,打造世界一流普洱茶博物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采取内引外联、资源整合、股份合作等方式,打造一批茶叶龙头企业。加快思茅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百里普洱茶道”项目建设,推动茶旅融合,延伸茶产业链。支持鼓励茶叶企业申报3A、4A级景区,开展工业旅游试点,重点打造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谷、中华普洱茶博览苑、景迈山古茶林景区、国家普洱茶小镇、茶马古道旅游景区等茶主题景区。建设10个3A、4A级茶庄园,打造以茶产业为基础、以茶旅及茶宿为支撑的茶村、茶寨、茶馆。认真挖掘茶山资源和普洱茶历史文化,推进生态文化、民族文化、边地文化与普洱茶文化有机融合,加大普洱茶文化宣传,推出普洱茶文化民族风情旅游线路。加快茶产业整合,实现规模化发展。着力打造思茅区茶产业一二三产融合示范区,为推进茶产业融合发展奠定基础。促进茶产业与医药、物流、大健康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动茶产业与涉茶行业深度融合。到2022年, 全市打造20 个美丽茶乡村、秀美茶园, 3条茶文化旅游精品线路,茶产业综合产值50—100亿元重点县1个,20—50亿元重点县3个,5—20亿元重点县3个。(牵头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发展中心,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投资促进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一)支持绿色、有机茶园基地建设。采取“领证后补”的方式,对面积500亩以上,获得国内外具有认证资质的机构绿色认证、有机认证的茶园,市级财政分别按照每亩50元、100元标准给予茶园经营主体一次性奖励。获得有机认证证书后连续3年续证的每个证书奖励10万元,连续5年续证的奖励20万元。(牵头单位:市财政局,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发展中心,各县(区)人民政府)

(二)支持茶叶绿色加工。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在全市范围内推行茶叶初所加工绿色化改造,推广柴改电、柴改汽、柴改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项目,对每年新建或改扩建达到《普洱茶加工技术规程》标准并完成绿色能源改造的,给予每个初制厂不低于20万元的奖励。(牵头单位:市财政局,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发展中心,各县(区)人民政府)

(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针对普洱茶产业开发创新产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保险公司为茶叶绿色、有机生产设立收益保险。探索“政、银、保、担、企”有机协作模式,构建对普洱茶产业复合型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发挥农业信贷担保公司作用,加大对茶产业信贷支持力度。发挥普洱茶产业发展基金作用,重点投向名山品牌建设、有机产品认证、仓储、交易等产业链环节。(牵头单位:市人民政府金融办公室,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发展中心)

(四)加强重大科技攻关支持力度。加大普洱茶产业基础研究、新品种选育、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等投入力度,重点向普洱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倾斜,优先列项予以支持。市财政每年给予安排标准制定、科技攻关、风险监测经费200万元。(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责任单位: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发展中心、普洱茶研究院、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普洱茶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五)加大税收奖励力度。按市人民政府有关政策对诚信纳税的民营茶叶企业给予奖励。牵头单位:市财政局、国家税务总局普洱市税务局,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统计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发展中心)

 2019年5月13日

                普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来源:(普洱市人民政府)

“普洱茶文化三部曲”助力茶马古道旅游经济带战略

在普洱市政协四届常委会工作中,编辑出版《普洱古茶树》《普洱府史料》《普洱茶马古道》“普洱茶文化三部曲”,为普洱茶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好评,为进一步提升普洱知名度和影响力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普洱茶文化三部曲’是四届市政协四年以来主要做的文史资料,都是公开出版,上架销售的。目前,收到各方面的广泛评价都很好。”普洱市政协委员、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龙麟在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期间接受采访,说起这三本书时充满了作为一个政协委员对普洱茶文化的自豪和自信。

他告诉记者,《普洱古树茶》为广大普洱茶爱好者呈上的一本关于古树茶知识的图书。书中把普洱市所有地域范围内的普洱古树茶进行了统计记述,把普洱地域不同片区的茶叶特点、品质进行了详细说明,它既是一本研究普洱茶的书,更是推广和宣传普洱茶的必读书。

1729年,也就是清朝雍正七年,设立普洱府。为什么设普洱府?《普洱府史料》一书向读者娓娓道来。龙麟介绍,书中谈到,普洱府的设立首先是因为普洱茶列为贡茶运到北京、西藏等地的需要,然后是再现普洱府重大历史事件的细节和当时的社会状况,为广大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普洱府历史和普洱茶进京的窗口。可以说“《普洱府史料》丰富了云南近现代史乃至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茶叶史的内容。”龙麟说,在《普洱府史料》出版之前,还没有一本详细介绍有关普洱府历史的书籍,这是普洱编写地方史一次尝试,更是一次成功的突破。

《普洱茶马古道》在今年年初召开了发行座谈会,这本书的内容丰富和完善了中国茶马古道的研究,之前有许多关于茶马古道的研究史料,但没有完整系统地介绍普洱茶马古道的内容。在编写过程中,除了政协系统的人员,普洱市文化界、旅游界等人士纷纷参与到了《普洱茶马古道》的编撰工作中。

《普洱茶马古道》用历史与现实赓续存在的事实,再次确认了茶马古道的源头在普洱,证实了从普洱起源向国内外辐射的5条茶马古道与著名的“丝绸之路”一样声名远扬的论断,为进一步丰富和推动茶马古道文化研究,传承茶马古道精神和申报茶马古道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文献资料。目前,普洱市有近500公里的普洱茶马古道遗址,其中保存完整的茶马古道有177公里,其中有11个茶马古道遗址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普洱茶马古道》的出版对茶马古道的研究具有奠基的作用和里程碑的意义。

“‘普洱茶文化三部曲’的编写方式主要是文史资料,既有史料研究类文章,也有介绍性普通文章,所以受众广泛。”龙麟说,“普洱茶文化三部曲”的编写基于是最基础的第一手资料,还有众多省级专家、地方历史学者撰文投稿。另外,不当是普洱,还有普洱以外的人读后,都感觉到能找到我们共有的乡愁情怀,“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一本有温度的历史书籍,书里所记录的一些古建筑、古井、古道等内容为乡村振兴规划村庄提供了很好的历史文献参考。

龙麟表示,“普洱茶文化三部曲”的成功编撰,是普洱文史资料编撰的一个重大突破,是近年来研究普洱茶文化最为全面、最为丰富、最具价值的文史资料的总汇,为进一步弘扬普洱优秀历史文化、普洱茶文化、普洱茶马古道文化,抢占普洱茶文化、普洱茶马古道文化的制高点,掌握普洱茶文化、普洱茶马古道文化的话语权,进一步提升普洱作为普洱茶文化之源和普洱茶马古道之源的影响力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另外,还继续编辑了《普洱纪事》系列丛书和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编撰的《普洱革命烈士》一书,这些资料对普洱历史文化研究和传承提供了很好文献资料保障。

(张莹莹 张浩蝶)

来源:云南政协报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091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