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关于绿茶的古诗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藏在诗里面的茶

茶,是中国的国饮,也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而在中国古代,茶并不是像现在这样普及的饮品,而是一种奢侈品。然而,茶在古代的地位却非常高,被诗人们用诗歌来称颂。

在中国古诗中,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许多著名的古诗中都藏着关于茶的描述和赞美。下面,我们来一起看看这些著名的古诗中,茶是如何被诗人们描绘的。

01雀舌茶

《龙井试茶》

【明】童汉臣

水汲龙脑液,茶烹雀舌春。

因之消酩酊,兼以玩嶙峋。

雀舌茶又称湄潭翠芽,形状小巧与雀舌相识。香气独特浓郁,是以嫩芽培制的上等芽茶。主要产自贵州湄潭,素有“黔北小江南”之称,是我国名茶之乡、也是我国最好绿茶产地之一。

雀舌市场价较高,口味独特,茶中富含大量维c,是降低胆固醇的最佳饮料。是绿茶里面口味独特、稀有品种之一。比较有名的:林湖雀舌、贵州雀舌、金坛雀舌等。

并不是所有的茶树品种都用于制作雀舌,用于制作宜宾雀舌茶的茶树鲜叶,是经精挑细选的四川中小叶种。由于独特的地理条件,气温适宜,土壤肥沃,雨露充足,茶园中间种桂花树、银杏树等作物,增加了茶园的漫射光,丰富了茶园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这也是为什么宜宾雀舌早茶要早于其他地方的重要原因。

02鹰嘴茶

《尝茶》

【唐】刘禹锡

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

鹰嘴芽又称为老鹰茶,四川石棉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毛豹皮樟的嫩枝嫩叶晒干后,可当茶泡饮,当地称它为老鹰茶,也作老茶。老鹰茶的叶片呈椭圆形,面绿背白,故又称白茶。

石棉县位于四川省西部,山上山下气候垂直变化大,水力资源十分丰富。石棉县的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生物和水资源构成了极好的生态环境。由于山高雾多,浓雾形成的漫射光有利于茶叶蛋白质、氨基酸及一些醇香特殊成分如茶氨酸的合成。因此,石棉老鹰茶叶具有叶色苍翠、香味持久、滋味醇厚、同味甘美的品质,是当地彝族、藏族及汉族人民的传统饮品。

老鹰茶含有多种成分,如氨基酸、维生素C、含高铁、高硒,富含芳香油、多酚类化合物,泡饮时较清香,滋味厚实,先涩后甘,滋味浓而口劲大。《本草纲目》有“止咳、祛痰、平喘、消暑解渴”等记载。

03红茶花

《红茶花》

【唐】司空图

景物诗人见即夸,岂怜高韵说红茶。

牡丹枉用三春力,开得方知不是花。

红茶,为山茶科植物茶的嫩叶和嫩芽,在绿茶的基础上制作成的,是以适宜的茶树新芽叶为原料,通过干燥、发酵一系列制成。不仅香气宜人,还呈现出独特的深红色,因此被称为“红茶”。

红茶产于中国、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红茶原来是东方人特有的茶饮,后来西传欧洲成为王公贵族们喜爱的茗品。

红茶主要有:祁红、滇红、越红、湖红、川红,红茶的特点是色泽乌润,味厚而带有焦苦,有麦芽香,茶汁红艳。红茶里面富含咖啡因、维生素、氨基酸、茶多酚等多种营养和功效成分。具有辅助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的功效。

结语

茶,在中国文化中,不不仅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象征,茶文化历史悠久,不少诗人都在其作品里面提及,看来诗人对饮茶是比较爱好的。茶叶,时至今日,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文化地位,也成为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来源:茶情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春茶只有绿茶吗?这几个春茶盲点你要小心了!

春日百花艳,茶香最风华。春茶之色、香、味、韵,都让人为之着迷,欲罢不能,甚至以争啖春茶为雅之极致。但是,春茶真的是越早越新鲜就品质越好吗?春茶就等于绿茶吗?今天小叶子就带你扫清春茶的盲点。  

你以为春茶就叫春茶?名字多了去了!春茶,一般指由越冬后茶树第一次萌发的芽叶采制而成的茶叶。又分为早春茶,中春茶,晚春茶。

我国对春茶的分类主要以时间划分:

1.春茶

立春后到谷雨节前采制而成的茶叶

2.早春茶

从立春到清明节前十天以前

3.中春茶

清明节前后各十天内所产的茶

4.晚春茶

清明节十天后到谷雨节前。至此,谷雨时节后就不叫春茶了,应叫初夏茶。

茶的“头春”和“头采”是什么意思呢?

头春茶:第一波春天采摘的茶叶,只要是开年的第一次采摘,就都是头春茶。(对于中国的名优茶来说,头春茶都代表的是最高品质。但即使是头春茶,不同种类的茶叶采摘时间也不一样。)

头采茶:指的是茶园在开春以后,对极少量的、已经达到采摘标准的芽叶的第一次采摘。(所以说,头采茶属于头春茶,但又比头春茶的范围小得多。因为数量极少,用来筛选的范围就很小,所以头采茶被用来试制成的头一波春茶。)

“全芽头”

“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又是什么呢?

全芽:有的地方也称作单芽,其实就是茶树刚刚抽出的芽头。

一芽一叶初展:指茶树新梢的第一片叶子刚展开。

适用这种采摘标准的最具典型性的茶品,就是西湖龙井。这样采摘标准,才最有可能成为“香清鲜爽,滋味鲜爽甘醇”的特级西湖龙井茶。

一芽一叶:指的是在芽头长出来之后,刚冒出第一片嫩叶的时候。

比如一芽一叶制成的恩施玉露,独具白毫显露、纤细挺直、香鲜味爽的品质特色。

一芽二叶初展:茶树新梢的第二片叶子刚展开。

安徽省的老竹大方,就必须是以此种采摘标准方能成其滋味。

一芽二叶:就是茶树刚长出第二片嫩叶的时候。

这个采摘标准里最典型的就是六安瓜片,制作瓜片的鲜叶必须长到“开面”才采摘,只有等到茶树生长到这个程度,才能做出独属于六安瓜片的最好味道。

制作传统的名优绿茶,对其品种和滋味都有了成熟的体系,并不是全芽头最好。因为茶叶的内含物质在茶树的不同部位含量不一。茶多酚、咖啡碱就主要分布在第一、二叶,氨基酸主要分布在芽头。所以芽头固然鲜嫩,但是口感的醇厚度还是需要叶片中的内物质作为支撑。比如说经典绿茶中的太平猴魁,就要求“两叶一芽”。

春茶可不只有绿茶

茶按季节分为春茶、夏茶和秋茶,南方地区也有冬茶。

都说春茶、明前茶最好,明前茶也大多指的是绿茶,那个时候品质最好,但并没有说明前茶只有绿茶。

春茶主要以芽茶为主,以绿茶为多,其他茶类也会在这个时间段采摘制作。

何况我们茶有六大类,只是各自采摘时间不同。比如岩茶采摘时间一般都会在4月底到5月份之间不等。

春茶并不是越新鲜越好

鲜嫩的春茶因其滋味鲜爽、香气浓烈,历来备受追捧,但春茶过于新鲜,非但无助保健,更可能引发疾病。

刚采摘下来不久的茶叶由于没有经过较长时间的放置,其所含的多酚类、醇类、醛类等物质无法得到充分挥发。因此,可能导致饮用者出现肠胃不适、腹泻、腹胀等不良反应,会加重肠胃疾病患者的病情。

同时,新茶中的咖啡因、活性生物碱以及多种芳香物含量也较高,易使神经系统兴奋,饮用者可能产生四肢无力、冷汗淋漓和失眠等“茶醉”现象,神经衰弱、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尤应高度警惕。

所以,饮春茶不宜太新鲜。

绿茶等虽然适合新鲜饮用,但过于“赶鲜”也会引发相关疾病。新鲜采摘的春茶最起码应存放半个月以上,等茶中的多种物质自动氧化后再喝,也就是说,清明采摘制作好的茶叶,要到谷雨后再喝。

春茶不是越早品质越好

有不少茶友认准清明、谷雨这样的节气,认为不是这个时候采摘的茶就不能说是春茶。其实这种看法没有把茶产地的纬度及茶山的高度考虑进去。

古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实际上,有的地方在清明前已经可以出产茶,而有的地方清明时节茶树才开始发芽。所以在有些高山地区,真正的春茶可能比南方温暖地区要晚上十天半月。

中国的顶级名优绿茶,很多集中在以安徽、浙江、江苏为核心的长江流域江南茶区,但这里的顶级绿茶,绝大多数不是早生种,发芽率受天气制约的因素很强,最好地方的原生种一般都要到3月中下旬之后才出得来。

可以说,每个区域有其各自的地理、气候和树种条件,也都有其专门的采摘时间,一味求“早”,其实是对不同茶叶差异性的漠视。另外,春茶品质的好坏,主要决定于冬天的长短,越冬期越长,茶质越高。

以西湖龙井为例,最特级的原料是来自群体种的一芽一、二叶,而非早生种的细嫩单芽,采摘的最好时间是在4月初而不是更早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它们的物质内涵最丰富,口感亦为最佳。

而除了江南茶区,云南普洱茶亦然,根据当地制茶的经验,班章茶重香,因此班章区域的茶要早一点采摘的茶做出来是最好喝的,所以3月中下旬就差不多开始采摘了。但易武区域却恰恰相反,易武茶中汤水滋味,最好的采摘制作时间应该是清明以后为最佳。这些关于春茶的盲区,你都清楚了吗?

来源于:由茶频道,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福鼎白茶史 | 从志书、古诗文见证茶业发展

关于福鼎茶业,我们可以从志书、古诗文中寻找踪迹,从茶叶种类及其变迁中看到演变,从茶叶的贸易中看见兴衰,从福鼎重要的茶人、茶行中了解过去,从民俗中感受茶叶的文化底蕴,以及从与茶业发展关联性的人和事中再次读懂福鼎的茶业发展。

我们将分几个篇章从以上这些角度分别来叙述福鼎的茶业发展历史,今天,我们就从志书、古诗文开始。

01

福鼎白茶

清乾隆四年(1739年)从霞浦县划出望海、遥香、育仁、廉江四里独立设县;但据考古学家对境内新石器遗址的研究,认为早在五千多年前这片土地就有人类活动。这与相传尧时太姥娘娘用白茶治小儿麻疹的传说提供可能的现实条件。

古老白茶制法被认为是生晒的茶叶,也有学者认为最早出现的茶叶应当是白茶。福鼎有漫长的海岸线和港口,为茶叶对外贸易提供便利,茶叶进入贸易流通期,可追溯到明朝资本主义萌芽阶段。

历史上出现的茶叶种类很多,根据市场需求,不同时期,出现过古白茶,白毫银针白茶,莲心米和白毛猴绿茶,白琳工夫、红茶标红茶,平阳黄汤黄茶,茉莉花茶等。清朝至民国时期,广商(广东的茶商)、闽商(福州、泉州的茶商)在福鼎采购茶叶并运往广州、福州、泉州等地,再销往国外。

福鼎的白琳、桐山、店下、巽城、点头涌现出一大批茶商、茶行,如邵维羡、梅伯珍、袁子卿、吴世和、广泰、广顺、协和隆、喻秋记、张元记等,民国期间茶叶的繁荣引起了国内知名茶专家吴觉农、庄晚芳、陈椽、张天福的重视,促成了福鼎在新中国成立后就建有三个国营茶厂。

茶箱花(茶叶出口木箱上的印花)图片来源于福鼎市茶文化研究会

02

历史白茶

《福建省乡土志》载:“早在唐代,闽东、闽北已开辟了许多茶园。”《新唐书》载:“唐朝贡茶地区有:江南道……福州长乐郡。”(当时福鼎属长乐郡)唐代陆羽《茶经·七之事》引用《永嘉图经》的一句话:“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陈椽教授在《茶业通史》中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的福鼎,系白茶原产地。”《永嘉图经》是隋唐时期的温州地方志,可惜已经失佚,但这个时期的永嘉县只在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至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间存在。陆羽的茶经记载,让我们获得一个重要信息,太姥山的古白茶早在隋朝时就已被外人所知。

据央视报道,2009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吕氏家族墓的发掘中,发现了距今一千多年前宋朝的茶叶,更让大家惊奇的是,这些千年以前的茶叶还是茶叶中少之又少的极品白茶。白茶出现在北宋时期的西安贵族阶层,进一步证明了白茶在唐宋时期就已生产。

明嘉靖版《福宁州志·食货·贡辨》(1538年)载:“芽茶84斤12两,价银13两2钱2分;叶茶61斤11两,价银1两4钱7分9厘。”从这段记录可以看出,明嘉靖以前,福鼎茶人把制造白毫银针的芽茶收购价格与制造叶茶的白牡丹价格区别开来,这也是十分珍贵、难得的志书上关于茶价格的记载,表明明代茶叶早已进入贸易时期。

明田艺蘅《煮泉小品》(1554年)赞道:“芽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生晒茶沦之瓯中,则旗枪舒畅,清翠鲜明,尤为可爱。”明确指出,以日光萎凋生晒芽茶为最佳。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陆应阳《广舆记》载:“福宁州太姥山出名茶,名绿雪芽。”说明绿雪芽名称早已问世。

明代学者谢肇淛(1567~1624)《太姥山游记》,全书共三卷,成书于1609年。志中有多处关于太姥山产茶的记载。如:“太姥洋,在太姥山下,西接长蛇岭,居民数十家,皆以种茶樵苏为生。”“白箬庵……在摩霄峰背,有径路可达……凡五里许始至;前后百亩皆茶园。”明确了太姥山周边的村民种茶砍柴为生,距离太姥山5华里的村庄,就有大片茶园。

谢肇淛的诗作里有许多是写茶的,如《天源庵》:“清溪环竹屋,不觉类禅关。酌此庵前水,遥看天际山。棋声春院闭,鹤梦午松间。借问僧何处,采茶犹未还。”在他的带动下,同时期文人骚客,如周乔卿、陈仲溱、林祖恕、崔世召、于灃、萧如玉等莅临太姥山,也写下大量关于茶或茶人的文字。

明末清初周亮工《闽小记》(1655-1662)载:“太姥山茶,名绿雪芽。”绿雪芽就是现在太姥山上鸿雪洞旁可见到的福鼎大白茶古树。吴振臣《闽游偶记》:“太姥山亦产茶。名绿云芽者最佳(“云”估计是作者笔误)。”清嘉庆版(1807年)《福鼎县志·物产》载:“太姥山有绿雪芽茶”。郭柏苍《闽产录异》(1886年)、邱古园《太姥山指掌》都有绿雪芽茶的记载。清代的志书和文字告诉今人“绿雪芽”是当时茶叶的著名品牌。民国时期的学者卓剑舟在《太姥山全志》中,对绿雪芽作这样诠释:“绿雪芽,今呼为白毫,色香俱绝,而尤以鸿雪洞产者为最。性寒凉,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运售外国,价与金埒。”可见绿雪芽(今白毫银针)珍贵程度。

清乾隆《福宁府志·物产》(1762年)载:“茶,郡治俱有,佳者福鼎白琳,福安松罗,以宁德支提为最。”明确指出白琳出产好茶,这是茶市形成的必备基础。白琳位于福鼎中部,是全县的交通枢纽,古官道穿过其中,宋代还有驿站。更为重要的是集镇距离内海码头——后岐码头比较近,只有5华里,为茶叶海上运输与贸易提供了便利,后岐码头在19世纪成为福鼎最繁忙的码头之一。白琳工夫红茶的繁荣也就在这个时期。同治年间,闽浙总督兼摄福建巡抚卞宝第的《闽峤鞧轩录》(1869年)载:“福鼎县,物产茶。白琳地方为茶商聚集处。”

清光绪版《福鼎县乡土志·十五都分编》(1906年版):“福鼎出产以茶为大宗,二十年前,茶商糜集白琳,肩摩毂击,居然一大市镇。”

清光绪版《福鼎县乡土志·户口》(1906年)“……总核近年来本境土著流寓,共四万户有奇。鼎民皆汉族,无旗户,男十四万六千余口,女九万四千余口。虽然利兴弊除,庶乃可保。福鼎出产,以茶为大宗。二十年前茶商糜集白琳,肩摩毂击,居然一大市镇。比来亏折者众,开庄采办廖廖数十家而已。”在清末,茶商受国际茶叶市场的影响,亏本破产者比较多。

《福鼎县乡土志·十四都分编》“举州一带,多植茶,谷雨一过,人行路中,茗香扑鼻。”在清代的十四、十五都正是如今白琳、点头一带村庄,它包括现在大坪、后坑、翠郊、叶举、牛埕下、棠园、莘洋、石床、梅山、桃枝坑等村。

《福鼎县乡土志·商务表》载:“白、红、绿三宗,白茶岁二千箱有奇,红茶岁两万箱有奇,俱由船运福州销售。绿茶岁三千零担,水陆并运,销福州三分之一,上海三分之二。红茶粗者亦有远销上海。”从商务表看,红茶、绿茶的产量高,白茶产量低,详细说明出产茶叶的品种、数量、销区、运输工具。换算后,白茶约40吨,绿茶150吨,红茶400吨。

《福鼎县乡土志·物产》载:“茗,邑产以此为大宗,太姥有绿芽茶,白琳有白毫茶,制作极精,为各阜最。”福鼎的大宗物品出产就是茶类,白琳的白茶质量最佳。《福鼎县乡土志·十九都分编》记载“茗洋为产茶名乡”。除了白琳、点头、磻溪等地产茶,还把贯岭镇茗洋村列入当时的重点产茶地。

《福鼎县乡土志·睦》载:“林嗣元,字士雄,巽城人,国学生。……宁帮茶商公所,鸠资创立,并订新规,同业便焉。同治纪元,诏举孝廉方正加待诏衔,时年八十有五。”《乡土志》对林嗣元这个人物的记载比较详细,在同治纪元(1862年)前就筹资创建茶业同业公会,从侧面可以说明福鼎在清末茶业的繁荣。

1933年周梦虞著《民国福鼎县志》之《第四自治区分编》:“……出产有茶、竹、木、纸、炭等,而尤以茶为大宗,各乡之拥巨资开高第者,半由茶叶起家。白琳为闽、广客商荟萃地,尤以茶市中心。本邑凡百销场之喧寂,悉视琳山茶利之盈亏,其关系綦重,有如此者。”第四区就是包括白琳、磻溪等地,茶叶是关系到民生的大事。

1942年卓剑舟著《太姥山全志》载:“陈焕,湖林头村人,光绪间孝子,家贫。一日,诣太姥祈梦,姥示种绿雪芽可自给。焕因将山中茶树移植,初年仅采四五斤,以茶品奇,价与金埒,焕家卒小康。自是,种者日多。至民国元年,全县产量达十万斤矣。”

《中国茶树品种志》记载福鼎大白茶和福鼎大毫茶栽培历史:“福鼎大白茶又名白毛茶,简称福大。……产地及分布:原产福鼎市点头镇柏柳村,已有100多年栽培史。”“福鼎大毫茶简称大毫。……产地及分布:原产福鼎市点头镇汪家洋村,已有百年栽培史。”

来源:华茶号,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