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功夫茶具图片

找到约53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福建工夫茶系列报道,郭榕飞:收藏,为功夫茶源正名

7年前,因参编《漳州茶丛书》,当时从事闽南文物收藏近30年的郭榕飞,开始专涉茶器收藏与研究。他的藏品中,最丰赡的当属功夫茶具。

这些从各地收来的功夫茶具,皆是昔日生活的见证,亦映射出明清时期以漳州为代表的闽南地区功夫茶之盛及漳州对外茶叶贸易之盛。尤其当同属功夫茶文化区的潮州所主打的“工夫茶”一路高歌猛进时,这些实物可为漳州——“功夫茶之源”正名。这也正是收藏的真正意义所在。

郭榕飞

01

藏身小区的“博物馆”

这个位于漳州老城区的小区,就算开导航,也很容易走错。

看似毫不起眼,甚至还有点破旧,却藏着一座微型“博物馆”。当我们拉开玻璃门时,郭榕飞正坐在泡茶桌前,烧水烫洗茶具。

虽已年逾花甲,他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板寸头,略带沙哑的声线,快言快语,干练而利落。

郭榕飞收藏的各式功夫茶具

落座后,他就泡起了茶。茶是陈年铁罗汉,随手用的就是雍正年间的紫砂壶!不止于此,桌上的茶器,几乎都是古物:清代漳州东溪窑哥釉盘(壶承)、清康熙粉胎若深杯、元青花瓷片(茶搁)等等。

茶桌尚且如此,周围展示柜里满满当当的藏品更是大有“藏龙卧虎”之感。这处1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汇集了从汉代至民国的数百件历代茶器,蔚为大观。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功夫茶具,如烘炉、砂铫、紫砂壶、若深杯、茶罐等,数量、器型之多,使人目不暇接,远比漳州市博物馆里收藏的功夫茶具要丰富得多。

郭榕飞收藏的各式紫砂壶

从1988年开始,郭榕飞就步入收藏世界。他涉猎的门类颇广,陶瓷、钱币、银饰、漳绣等等。但,这些多为闽南地区的古物,有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

他收藏的是一部闽南人的旧日生活史。

郭榕飞对不同功夫茶具的功用及流变了然于心

02

茶具自己会“说话”

茶,在闽南人生活中的地位,比米还重要,他们称为“茶米”。解渴提神、招待客人、婚丧嫁娶、祭祖祭神,都离不开茶。一杯茶,一日三餐,一年四季,一辈子。

茶具,是呈现茶之色、香、味、韵的器具。同餐具、酒具一样,都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郭榕飞收藏的功夫茶具中,尽管也有名家款紫砂壶,但制作者更多的是籍籍无名、默默无闻的匠人。

不同形制的紫砂壶,透着岁月的“包浆”

台湾《汉声》杂志创办人黄永松曾说:“‘人随物安定,物随人长久。’因为常常使用,从表面上的安定,使用的便利,达到精神上的依靠和安定。”

这些茶具,每一件都带着匠人和使用者的手泽,还有平凡生活的朴素与温暖。当人们细细打量时,它们会娓娓道出一段往事,一段传奇。

漳州市博物馆里收藏的明清漳州窑瓷器

以漳州为代表的闽南地区,是最早出现功夫茶艺的地方,有史可考的历史就有300多年。大彬罐、若深杯、大壮炉、琯溪扇、长竹之筐,组构出18世纪漳州人精致而优雅的茶生活图景。漳州下辖的漳浦县,墓葬中出土的大量紫砂壶,更是令人惊叹不已。

“自明中叶起,漳州月港日渐繁荣,成为大航海时代国际贸易的新型商港。”漳州文史专家林南中说。从这里出发,有18条航线,海商们同东南亚、南亚和东北亚的47个国家和地区有直接贸易往来,又以菲律宾吕宋港为中转与欧美各国贸易,拼贴出一幅恢宏壮观的全球贸易版图。

在海外贸易中,茶叶、陶瓷、棉丝、蔗糖、水果等素来是大宗商品。1822年从厦门开往爪哇(今印尼)的“泰兴号”沉船上,就出水了不少宜兴孟臣壶、砂铫、烘炉、青花白瓷杯、盖碗、瓷碗、诗文茶盘、锡茶罐等。

“这些(茶具)同闽南地区、中国台湾的功夫茶具以及日本煎茶道具的传世品与出土文物,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03

为功夫茶源正名

卅余载,无数古物经眼过。恰如人有生死,物有成坏聚散。在漫长的岁月里,任何人都只是某件器物暂时的保管者,而一件器物也正是一次次的聚散离合中得以流传。

有人说,热爱收藏的人都是生活的热爱者。茶具本身就是来自充满烟火气的寻常生活。

郭榕飞收藏功夫茶具,正是一个爱喝功夫茶、对家乡饱含眷恋的闽南人之“深情告白”。

不同于动辄将价格挂在嘴边的收藏家,郭榕飞几乎不提及价格。他常常把自己的藏品无偿捐赠给博物馆,有时若遇有缘人,他还会慷慨地赠与,成人之美。而且,他收藏也并非是—味地求广、求多、求全。其实,他更像是位历史学者。

穿心铫中部有一个类似于烟囱的直筒

功夫茶文化陈列柜中,不只有炉、铫、壶之类的典型茶具,还有吹火筒、炭钳、炭锤、炭铲、炭瓮、洇炭筒等生火、贮炭器具以及不同类型的炭,并配有相关历史文献、其它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图片等,研究之深入细致,可见一斑。

而当我们在仔细浏览品读藏品时,他也是总是滔滔不绝。不同器型的形制、构造、功用与流变,闽南地区与潮汕地区功夫茶具的差异……他皆了然于心。

除了四处访求古物,他还时常深入如东溪窑、大壮炉遗址等历史现场探寻,试图摸清器物的历史脉络。

他也常常“格物”深思,大胆地提出假设:“漳州地区大量出土紫砂壶,主要通过贸易流通,还是延请宜兴当地的制壶家来漳制作?”“位于漳州九龙江下游的紫泥岛是否因制作紫砂壶剩余的泥料堆积而得名?”“若深杯最早是出现在何时?若深是否确有其人?如有他又会是哪里人?”……他总在不断地叩问历史。

历史的真相往往会被时间遮蔽和掩盖,探究的过程也注定荆棘遍布。但,他始终相信:漳州,至少是闽南,才是功夫茶之源。他孜孜以求,正为正本清源。

来源:茶道CN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大益茶文化解读系列NO27:内家功夫

  茶道是一种内家功夫
  中华武术:内外兼修,仁者无敌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乃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何为武术?武者,止戈为武;术者,思通造化、随通而行为术。

  中华武术的修习体系里,最讲究“功夫”二字。这里所说的功夫,是技巧与本领,也是造诣和境界。

  中华武术的一大特色,便是内外兼修、身心一体的整体观:既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意蕴。所谓内,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和气脉的运行:所谓外,即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所以,“功夫”的核心内容便是: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兼备、有刚有柔、刚柔并济、练内练外、内外兼练。

  中国功夫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学识,一种修养。故习武之人,须尚武德。少林也好,武当也罢,真正的功夫,乃是内除怯懦,外止暴力。真正的武者,不争输赢高下,不逞强斗狠,只为人间美好和谐。仁者无敌、大爱无疆,被尊为武术的至高境界。

  中华武术的练习,也正是为了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去体会武者的精神,由外向内转化,从而提升人生的境界,即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

  以武入道,中华武术以“天人合一”、“阴阳”、“太极”哲学思想作为指导,习练武术,理解武术,不断参悟武术的真谛,最终到达一种无所不容的宁静和谐的精神境界。

  大益茶道:正念茶修,身心大益

  茶道,是人类品茗活动的根本规律,是从回甘体验、茶事审美升华至生命体悟的心路历程。

  茶道是由人而茶,由茶至心之路。茶人通过品茗活动来探索内在世界、感悟生命真谛。从这个意义上,茶道就是一种内家功夫。

  大益正念茶修便是生动的案例。大益正念茶修是大益茶道院首创的一套以西方当代正念理论及茶道理论为基础、以茶事活动为载体的茶修方法和减压体系,是给喝茶人的一份平衡身心的礼物。

  用一杯正念的茶,来守护我们的身心健康,这是大益正念茶修的初心。

  正如吴远之先生所言:“大益正念茶修,是我们人生的一次回拨,就是放下身外之物,回归自己内在的那一下”。

  武术与茶道之间,外在形式看似迥异,内质却存在诸多相似,不妨解读如下:

  第一种功夫,是时间上的功夫

  武术与茶道都需要长时间的修习、浸淫、体味与思考,需要耐得住寂寞,历经数十年如一日的热爱与坚守。所谓“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们也可称之为慢功夫。

  第二种功夫,是技艺上的功夫

  武术与茶道都非常注重技艺的锤炼。茶事技艺是茶人的必修课。茶叶的精选,茶具的精美,水质的优良,活火的安排,烹茶的艺术,品饮的技巧等都含有“功夫”的精到。而武术更是如此,其技法分为招式和功法两大部分。无论拳术还是器械,都有招式,若干招式组成套路:拳有套,套有招,招有名,名有象,象有意。功法,则是提升人体基本能力和素质的方法。

  第三种功夫,是心意上的功夫

  武术和茶道,在境界追求上最终都回归心灵,属内家功夫。庄子说,“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品茗悟道,惜茶爱人,从杯杯茶汤品啜出来的,是茶的真味;尚武崇德,刻苦练功,则磨练出慈、勇、智、恒的坚强意志。

  大益集团2019年出品的【内家功夫】,创造性地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两大符号“武”与“茶”:文以品茶,武以健身;内修外和,讲武先茶。

  此茶荟萃澜沧江流域高山大树春茶料,历经7年自然陈化,汤感厚实有力,口感丰富协调。

  其条索肥壮,芽豪显露,汤色橙黄透亮,陈香烟香交织成趣,独具神韵。

  正是:聚万叶成饼,厚积薄发,许时间以待;凝天地精华,千变万化,蕴滋味奥义。

  此茶外观设计特色项目,采用了海天蓝为背景,结合太极星空,功夫星斗图,简洁大气,观赏性佳。刚柔相济,动静结合,这既是武者的风范,亦是茶者的风度。

  文字|茶道君

  编辑|RUI

  图片|大益官网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大益茶道院

  End

大益茶文化解读系列NO26:益品功夫

  一杯茶,滋味、品味、真味,三味俱足;

  一杯茶,生意、生活、生命,三生有益!

  ——吴远之

  01

  品茶,不同于饮茶。大抵饮茶是为了解渴,满足的是口舌之欲,用的是口;品茶不仅满足口腹,主要是一种精神需求,用的是心。饮茶是一种生活,品茶则是一种美的艺术,也是一种提升修养的功夫。

  品茶的功夫,体现于何处?

  茶须慢品。茶事中的每个过程都表现出“慢”的节奏,从选器、取茶、烧水、泡茶到品茗,无不是等待的过程,而品茶又包含着闻、啜、吞咽和回味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缓缓而行的。

  茶须静品。静品,乃中国茶道的精髓。真要做到静品,似乎也并不容易。试看,在这纷繁多变的世界,竞争激烈的社会,这物质文明日益发达的时代,多少人天天喝茶,多少人手握茶杯,但又有多少人做到了品茶呢?

  茶须善品。爱茶的人,每当一杯在手,慢啜轻咽,顿觉一股暖流从舌尖弥漫至心田,随之,微苦过后的回甘缓缓生起,浑身的筋脉舒展开来……那种美妙的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02

  在爱茶人看来,茶的味道,便是人生的味道;茶的一生,犹如人的一生。一口,两口,三口。三口成品,身心获益。慢啜静品,你会发现,品出来的味道如此丰富。

  有滋味:或苦或甜,或涩或鲜,或滞或滑,或润或绵,或鲜爽或收敛,或醇厚或顺柔。仔细体味茶的滋味,感受每次冲泡的变化,是惬意的感官享受。

  有品味:品茗,是眼耳鼻舌身意共同参与的审美体验。茶道之中,美无处不在。茶人在茶道的艺术之美中,获得文化素养与生活品位的提升。

  有真味:正如陶渊明诗中所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茶的真味,是从杯杯茶汤慢慢品啜出来的。茶汤的味道,由浓而淡,而淡而无。真味便在这有无变化之中蕴藏。

  无味之味,方有真味!

  这片灵叶如此优美,足以让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人们同样沉醉于它的馨香。让人们从茶汤甘苦与人生境遇中体悟生命的真谛,寻找到人生的理想与精神信仰。

  诚如吴远之先生所言:

  “一杯茶,滋味、品味、真味,三味俱足;

  一杯茶,生意、生活、生命,三生有益!”

  03

  2018年,大益集团在广东潮汕举行发布会,出品了一款茶,取名“益品功夫”。这是一道功夫茶。

  功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指做事细致、考究,是始终如一与专心致志,有时也代表着为人处世之信条,比如崇德守信。

  中国人对于茶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古往今来,在品茶之事上下功夫,不吝时间,不吝精力,茶事就成为了生命中的奢侈享受。

  宋人杜小山说:“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郑板桥也说:“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袁枚则有:“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

  茶香阵阵,香飘四海;

  人情冷暖,茶为陪伴。

  喝一杯功夫茶,感受温暖的人情味,令人回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对于匆忙的现代人,一杯茶的功夫,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品茶简直是上天的恩赐。

  作家周作人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

  “益品功夫”这款茶,外形与内质都下了功夫:精选勐海高山优质大树茶为原料,采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益茶制作工艺”加工而成,五年时光自然陈化。再经数年陈化,则香气、流韵溢于山川。

  其条索隽秀肥壮,色泽乌润,白毫时显。汤色橙黄透亮,烟香显著。滋味浓酽霸气,汤感厚实丰富协调。回甘悠扬持久,渐入意韵之境。

  天地方寸,人间百态;

  此间余味,惟品能得。

  杯中藏山水,益品见功夫。

  文字|茶道君

  编辑|RUI

  图片|益友会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大益茶道院

  End

找到约53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