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高质优产茶园的建设

找到约46条结果 (用时 0.013 秒)

关于“台地茶”的科学省思

台地茶,本身就是一个商业词汇。

我所见到的较早关于台地茶的解释出自台湾的普洱茶商石昆牧所著《经典普洱名词释义》:“台地茶分为现代管理之茶园茶,以及人工栽培但无管理之粗耕野放茶。茶科植物种生容易变异,为稳定茶菁质量,现代台地茶园管理多以良种茶扦插无性生殖,少有种生苗。2003年以前,高度人工管理的无性生殖良种茶,都属于滇红、滇绿茶园,用于制作普洱茶原料;2003年底开始,普洱茶大为盛行,滇绿与滇青价格贴近,许多茶贩收购良种绿茶原料以滇青制程制作毛茶。”

这是各类普洱茶书籍中关于台地茶较有代表性的解释。从中还是可以看出,台地茶是由云南现代茶园种植管理方式引申出来的。我们无法苛责普洱茶商都用科学主导下的茶业科技理念来阐述。

而《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则对云南茶园管理技术有详细的记述:一是1949年建国之前的云南属于原始形式的栽培管理阶段。以易武、景迈、南糯山等古茶山为代表,埋籽繁殖满天星种植方式,只种不管,只采不培。

二是以50年代至70年代前期现代栽培管理形式的过渡阶段。中耕、施肥、修剪、采摘等关键性技术措施跟上。

三是自70年代中后期开始,80年代前期基本形成的现代栽培管理技术阶段。开辟新茶园要做到集中连片,台地平整,有沟有路,等高条栽,选用良种,增施肥料,合理密植,属于高产优质丰产茶园。追本溯源,从中可以看到商业词汇“台地茶”的源头所在。

我们曾经有听过一句耳熟能详的宣传口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云南省茶业行业的发展来看,一代又一代的茶叶科技工作者投身于此。其中最重要的成就当属云南茶园种植方式的转变。

从1956年至1984年计划经济时期,无论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或者是促进经济发展,首要任务都是解决“短缺型经济”的桎梏,先满足需求。在优质高产的追求目标下,高产是放在第一位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1979年之后,云南大力发展矮化、密植、速成、高产的新茶园。1980年之后,开始推行老茶园的改造。从1981年起,每年改造10万亩,计划改造40万亩。措施为改土、改园、改树。

从结果来看,这两项政策措施在当时都非常成功。茶园总面积从1980年的139.53万亩增加到1984年的164.88万亩,产量从35.68万担增加到56.33万担。1985年,改造低产茶园项目获得了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从20世纪50年代起,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叶科技工作者投身云南从事茶树品种繁育,选育出勐海、凤庆、勐库3个有性系大叶群体种成为国家级茶树良种;选育出云抗10号、云抗14号两个无性系的国家级茶树良种。更有众多地方有性系、无性系的茶树良种。

但在1939年云南红茶诞生之前,云南的茶主要就是用来加工普洱茶的。现在对云南名山古树茶的追捧,从品种的选择来讲,也是接续了传统的做法。但古茶即使好到天上,也不是云茶产业的主体,因为它的总量很少,估计只有云茶总产量的百分之一左右。

与现在备受冷落的台地茶相比,古树茶炙手可热。虽然有争议,但普遍认同的标准是古茶树的树龄在百年之上。以此上推,古茶园应该是在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前,清末民初以前遗留下来的。

因为缺乏数据,彼时到底有多少茶园很难考证。而现在的说法不一,有说在30万亩以上,也有说在50万亩以上,但都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有一个数据可资参照,据《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记载:1950年云南全省茶叶面积16万亩。按理说古茶园面积应该比这个数字还要少才对。

再加上建国后,从50年代开始直到80年代持续不断地对低产的老茶园进行改造,古茶园面积应该会进一步下降。被错误评价了半个多世纪以后,直到2000年以后古茶园的价值被重新认知,然后才逐步被重视起来。但愿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这也反向证明,云南茶园的主体,正是现在饱受诟病的台地茶园。

恰是这一点说明了一个问题:科学也是有它的边界效应的。我们绝对不能否认在科学名义指导下云南半个多世纪以来现代茶园的成就和巨大的贡献,但同样也应该正视既往茶业科技的时代局限性,由此,才能看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且逐步加以解决。

现代化的,新式的优质高产的茶园,良种茶园,生态茶园,是农业文明几千年探索发展的成果,是茶树栽培技术进步的体现,是云南三代茶人历经半个多世纪艰苦奋斗、用汗水和智慧凝结的结晶,它是今天云茶产业跻身于产茶大省的坚实基础,是云南600万茶农改善生计的依靠和根本,商人把它们一律贬称为“台地茶”,不如老树茶,是不能容忍的,错误的,有否定文明发展和技术进步之嫌。倒退荒野,是农业文明始祖神农都不能答应的,至于受此影响而去发展荒野茶则是荒诞的笑话。我们要用科学说话,坚持科学发展观,让科学发展观统领茶产业发展。

从云南茶产业发展的角度,应该坚持多元化发展战略:普洱、滇绿、滇红并重。

从云南茶园建设的层面来看,生态茶园的建设,绿色、有机茶园的建设是趋势。

从茶树品种选育推广的角度来看,继往偏重于适制滇红、滇绿的品种,也应该重视适制普洱茶品种的繁育,弥补短板。

纯从普洱茶品质出发,原料是基础。原料品质的高下受环境、气候、土壤与茶树品种的影响,这是从根本上的解决方案。生态茶园的建设已经初见成效,采其鲜叶制成的普洱茶,品质有明显的提升!

有人曾笑言:现在市场上的普洱,言必称古树茶,想要买一饼纯料台地茶,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此反问:天量的台地茶,都到哪里去了呢?

其实谜底揭开非常简单:普洱茶行业的商业话语体系中,古树茶的名称等同于高端茶,台地茶的名称等同于低档茶。为了逐利,自然产生了追捧古树茶,并顺手打压了台地茶。

回溯过往,从计划经济时期步入市场经济时期,短缺型的经济转变为过剩型经济。从1985年到2015年,在这过去的30年当中,整个中国茶行业从常规价廉质低的大宗茶生产为主,转向价高质优的名优茶为主,名优茶贡献了更高的经济回报。普洱茶亦是如此,名山古树普洱茶完全走的是名优茶的路线;

受制于先天的不足,台地茶仍然停留在常规大宗茶的路线上。过剩型的茶叶经济是相对的,稀缺型资源下质优价高的名山古树茶广受追捧就是明证。

但当所有的普洱茶厂商都拥挤在这个狭小的市场中进行争夺时,更为广大的“民茶”消费市场被忽略了。而经过提升改造之后,生态茶园所产性价比适中的民茶,在新常态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无可比拟的竞争力。

个人的看法,由于工业化进程,中国传统的茶叶金三角已经从江南茶区的“苏、浙、皖”,转向西南茶区新的金三角“云、贵、川”。如何将这先天的环境、资源优势和从未有过的历史机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富民产业,是摆在云南省政府、科研院校、茶业行业面前的宏大命题。

原创:马哲峰

来源:普洱杂志,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束缚台地茶发展的,是古树茶吗?

5000元一斤的景迈山核心产区古树茶,和300元一斤,用古茶树籽有性繁殖的景迈山有机茶园台地茶,两种普洱茶喝起来有什么差异?——盲测结果显示几乎一样。

多花几十倍价格买回来的古树普洱茶,口感上真的远超生态台地茶吗?为什么市场上会有这么多人诋毁台地茶?台地茶会是千亿级云茶产业的希望吗?

今天这篇文章,就来聊聊台地茶。

台地茶的历史渊源

陆离查找了很多资料,发现台地茶一词的最早释义,出自台湾茶商石昆牧的《经典普洱名词释义》中,具体概念如下:

“台地茶分为现代管理之茶园茶,以及人工栽培但无管理之粗耕野放茶。茶科植物种生容易变异,为稳定茶菁质量,现代台地茶园管理多以良种茶扦插无性生殖,少有种生苗。

2003年以前,高度人工管理的无性生殖良种茶,都属于滇红、滇绿茶园,用于制作普洱茶原料;2003年底开始,普洱茶大为盛行,滇绿与滇青价格贴近,许多茶贩收购良种绿茶原料以滇青制程制作毛茶。”

这也是目前业界认可度最高,最具代表性的台地茶释义了,从这段严谨的叙述性文字中可以看出,台地茶的种植管理方式,源于现代化茶园体系。

相关史料《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中,也有记载云南省早期茶园管理理念:

20世纪50年代以前,以易武、南糯和景迈为主的云南省各地茶园,埋籽繁殖,满山种植,只种不管,只采不养,栽培管理方式十分粗放。也就是说这时完全没有台地茶概念。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云南省各地茶园处于由原始管理到近代管理的过渡时期,主要以技术改进为主,如普及间作、中耕、施肥、修剪和采摘等高效方法。

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前期,云南借鉴江浙茶区的台地茶园概念,大力建设现代化新茶园,包括选育良种、茶地连片、矮化密植、等高条栽、增施肥料等方面。

1980年,新茶园的建设号角吹到了各大茶山,一场古茶园改造计划即将开始,次年起没过一年,改土、改园、改树的面积就会新增10万亩,一期工程总计改造40万亩。

站在今人的角度看,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改良运动中,无数自古传承的老茶园被彻底摧毁,一批又一批的古茶树被付之一炬,取而代之的是优质丰产台地茶。

屡被中伤的台地茶

但站在当年的角度上看,这场改造低产茶园项目无疑是成功的,短短4年的时间,云南省的茶园总面积就增加了25.35万亩,总产量净增20.65万担。

从1956年,毛主席号召“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起,到1984年台地茶园一期建成,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为了先满足大众需求,高产一定是首要目标。

为了达成这一愿景,20世纪50年代,来自全国的科研人员奔赴云南,从事茶树品种繁育任务,成功选育出勐海、凤庆、勐库、云抗10号、云抗14号等国家级茶树良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是首要目的。在古树爱好者的眼里,台地茶错在牺牲了大批古茶园,在某些利益既得者的眼里,台地茶错在产量太高,价格太便宜!

有个怪象可以佐证:明明古树茶产量这么稀少,但现在普洱茶市场最火爆的还是它,产量最大的台地茶,反而见不到踪影,也没听说过有茶厂敢打出纯料台地茶的口号。

而答案其实非常简单,火爆的市场催生了高额的利益,现在高端古树茶的概念深入人心,而台地茶却是低端不入流的象征,逐利之人自然会吹捧古树茶,打压台地茶。

纵观1985年到2015年,在台地茶诞生后的这三十年里,我国从计划经济时代,迈入市场经济时代,整个茶行业也由价廉质低的大宗茶生产,转变为价高质优的名优茶消费。

单价更高的名优茶,使消费者获得更好的品饮体验,也为生产者贡献了更高的经济利润。而古树普洱茶的爆火,正是普洱茶行业在名优茶路线成功的正面案例。

但只占云茶总产量百分之一的产量,和动辄上万的价格,都在说明古树普洱茶只是一个高端的小众市场,当潮水退去时,没有优质供应链和稳定客户群体的商家会很难脱身。

当茶商和厂家都被高额利益吸引,扎堆聚集在古树茶市场时,不但会造成恶性竞争,而且还将错失另一个市场更加广阔的大众普洱茶消费市场。

前景光明的生态茶

所谓科学,也会存在边界效应。一方面,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用了半个世纪才建成的现代化的,机械化优质茶园,在过去曾取得巨大成就,做出实际贡献。

这是华夏农业文明几千年发展史的最新发展成果,是无数科研人员日夜发展茶树栽培技术的体现,是两代茶人用汗水奋斗一生才凝结而成的结晶。

这是时至今日云茶产业能够跻身产茶大省的坚实基础,也是云南近600万茶农赖以生存,发家致富的根本保障。这就是屡被中伤,但依然优秀的台地普洱茶。

一方面,我们要正确看待在市场利益下,部分茶商对台地茶的无端诋毁,和捧一踩一;另一方面,也要正视台地茶园的矮化密植,施肥打药造成内质不足,土地污染等问题。

反思不足,继往开来。从满足大众需求的角度看,绿色有机的台地茶是大势所趋,经过生态治理,和品种改良后的台地普洱茶,在大众消费上会拥有无可匹敌的的竞争力。

放眼全国茶行业,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等国家意志驱动下,茶叶铁三角已经由传统“苏、浙、皖”江南茶区,转向“云、贵、川”等西南茶区转移的趋势。

如何利用好产业转移这一时代红利?台地茶园的改进又该从哪些方面推进?怎么把握普洱茶市场的大众需求?将成为云南政府,科研人员,和云茶行业的关键命题。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生态台地茶:被曲解的优良普洱茶原料

5000元一斤的班章核心产区古树茶,和300元一斤,用古茶树籽有性繁殖的班章有机茶园台地茶,两种普洱茶喝起来有什么差异?——盲测结果显示几乎一样。

多花几十倍价格买回来的古树普洱茶,口感上真的远超生态台地茶吗?为什么市场上会有这么多人诋毁台地茶?台地茶,会是千亿级云茶产业的希望吗?

今天这篇文章就来聊聊台地茶。

台地茶的历史渊源

陆离查找了很多资料,发现台地茶一词的最早释义,出自台湾茶商石昆牧的《经典普洱名词释义》中,具体概念如下:

“台地茶分为现代管理之茶园茶,以及人工栽培但无管理之粗耕野放茶。茶科植物种生容易变异,为稳定茶菁质量,现代台地茶园管理多以良种茶扦插无性生殖,少有种生苗。

2003年以前,高度人工管理的无性生殖良种茶,都属于滇红、滇绿茶园,用于制作普洱茶原料;2003年底开始,普洱茶大为盛行,滇绿与滇青价格贴近,许多茶贩收购良种绿茶原料以滇青制程制作毛茶。”

这也是目前业界认可度最高,最具代表性的台地茶释义了,从这段叙述性文字中可以看出,台地茶的种植管理方式,源于现代化茶园体系。

相关史料《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中,也有记载云南省早期茶园管理理念:

20世纪50年代以前,以易武、南糯和景迈为主的云南省各地茶园,埋籽繁殖,满山种植,只种不管,只采不养,栽培管理方式十分粗放。也就是说这时完全没有台地茶概念。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云南省各地茶园处于由原始管理到近代管理的过渡时期,主要以技术改进为主,如普及间作、中耕、施肥、修剪和采摘等高效方法。

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前期,云南借鉴江浙茶区的台地茶园概念,大力建设现代化新茶园,包括选育良种、茶地连片、矮化密植、等高条栽、增施肥料等方面。


1980年,新茶园的建设号角吹到了各大茶山,一场古茶园改造计划即将开始,次年起没过一年,改土、改园、改树的面积就会新增10万亩,一期工程总计改造40万亩。

站在今人的角度看,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改良运动中,无数自古传承的老茶园被彻底摧毁,一批又一批的古茶树被付之一炬,取而代之的是优质丰产台地茶。

屡被中伤的台地茶

但站在当年的角度上看,这场改造低产茶园项目无疑是成功的,短短4年的时间,云南省的茶园总面积就增加了25.35万亩,总产量净增20.65万担。

从1956年,毛主席号召“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起,到1984年台地茶园一期建成,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为了先满足大众需求,高产一定是首要目标。

为了达成这一愿景,20世纪50年代,来自全国的科研人员奔赴云南,从事茶树品种繁育任务,成功选育出勐海、凤庆、勐库、云抗10号、云抗14号等国家级茶树良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是首要目的。在古树爱好者的眼里,台地茶错在牺牲了大批古茶园,在某些利益既得者的眼里,台地茶错在产量太高,价格太便宜!

有个怪象可以佐证:明明古树茶产量这么稀少,但现在普洱茶市场最火爆的还是它,产量最大的台地茶,反而见不到踪影,也没听说过有茶厂敢打出纯料台地茶的口号。

而答案其实非常简单,火爆的市场催生了高额的利益,现在高端古树茶的概念深入人心,而台地茶却是低端不入流的象征,逐利之人自然会吹捧古树茶,打压台地茶。

纵观1985年到2015年,在台地茶诞生后的这三十年里,我国从计划经济时代,迈入市场经济时代,整个茶行业也由价廉质低的大宗茶生产,转变为价高质优的名优茶消费。

单价更高的名优茶,使消费者获得更好的品饮体验,也为生产者贡献了更高的经济利润。而古树普洱茶的爆火,正是普洱茶行业在名优茶路线成功的正面案例。


但只占云茶总产量百分之一的产量,和动辄上万的价格,都在说明古树普洱茶只是一个高端的小众市场,当潮水退去时,没有优质供应链和稳定客户群体的商家会很难脱身。

当茶商和厂家都被高额利益吸引,扎堆聚集在古树茶市场时,不但会造成恶性竞争,而且还将错失另一个市场更加广阔的大众普洱茶消费市场。

前景光明的生态茶

所谓科学,也会存在边界效应。一方面,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用了半个世纪才建成的现代化的,机械化优质茶园,在过去曾取得巨大成就,做出实际贡献。

这是华夏农业文明几千年发展史的最新发展成果,是无数科研人员日夜发展茶树栽培技术的体现,是两代茶人用汗水奋斗一生才凝结而成的结晶。

这是时至今日云茶产业能够跻身产茶大省的坚实基础,也是云南近600万茶农赖以生存,发家致富的根本保障。这就是屡被中伤,但依然优秀的台地普洱茶。


一方面,我们要正确看待在市场利益下,部分茶商对台地茶的无端诋毁,和捧一踩一;另一方面,也要正视台地茶园的矮化密植,施肥打药造成内质不足,土地污染等问题。

反思不足,继往开来。从满足大众需求的角度看,绿色有机的台地茶是大势所趋,经过生态治理,和品种改良后的台地普洱茶,在大众消费上会拥有无可匹敌的的竞争力。

放眼全国茶行业,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等国家意志驱动下,茶叶铁三角已经由传统“苏、浙、皖”江南茶区,转向“云、贵、川”等西南茶区转移的趋势。

如何利用好产业转移这一时代红利?台地茶园的改进又该从哪些方面推进?怎么把握普洱茶市场的大众需求?将成为云南政府,科研人员,和云茶行业的关键命题。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3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