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储对于普洱茶非常重要,影响和决定着普洱茶后期的转化口感。如今市面上的普洱茶仓储良莠不齐,甚至还有湿仓茶进入市场,以次充好。
那么,如何辨别干仓普洱茶和湿仓普洱茶?今天,旗舰店“藏品普洱”掌柜就来分享辨别干仓普洱茶和湿仓普洱茶的技巧!
藏品普洱,藏品牌好普洱,每天一篇专业原创文章,150多款明星老茶介绍,分享普洱茶品牌、老茶,以及买茶、存茶、泡茶、品茶的专业干货知识,尽在工众号“藏品普洱”,欢迎交流!
一、湿仓普洱茶
普洱茶的独特魅力是越放越醇、越陈越香,因此,普洱茶的存放需要一个干燥、通风、避光、阴凉的环境。
在历史的机缘下,在香港经过“港仓”存放之后的普洱茶,能在更短时间内得到普洱茶陈化多年的口感。但遗憾的是,这样的存放技术被一些不良商贩利用,他们刻意在湿仓里大量囤放普洱茶,之后再进入干仓退掉仓味。
普洱茶在香港
这里要纠正的是,“湿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湿仓退仓过的普洱茶,流入市场后冒充陈年干仓普洱。
其一,这是欺骗。其二,湿仓过再退仓味的普洱茶,品质不如纯干仓出来的好,这是不争的事实。其三,如果湿仓技术不佳,处理不得当,湿仓味会很重,甚至还会有发霉、变质的可能,这样的普洱再流入市场就损害消费者的健康了。
发霉的普洱茶
二、干仓、湿仓如何辨别?
分辨干仓与湿仓普洱茶的方法,可以从外形、气味、汤色和叶底看出来。
1、看外形
干仓普洱茶的茶菁条索立体有序,充满油润光泽,条索结实、油面光泽、颜色鲜润,体现出茶叶的活力感。
相较之下,湿仓普洱茶的茶饼表面颜色暗淡,条索松脱、粗糙黑绿,而且茶叶表面或夹层留有霉点,严重者出现黄点、绿霉、黑毛。
干仓条索VS湿仓条索
2、闻气味
干仓普洱茶的茶香,正常会体现几种类型:花香、果香、花果香、蜜香等,在没有刻意加湿、加温,适度通风,随自然四季变化,这样的条件下转化出来的茶品,香气纯正悠长,或转出兰香、樟香、果香等,品质十分纯正。
如果是湿仓普洱茶,茶品一打开时,就从茶品中会发出一股霉味。如果发霉很久了,如一饼茶在二三十年前霉变过,后面转移到干仓,那么茶品本身就可能已经闻不出霉味来,但在茶汤中仍然有一股扑鼻的霉味。
如果转移到干仓的时间超过二三十年以上,那么茶汤中的霉味会很弱,甚至闻不出来了。但茶汤已经有了轻微的“泥味”,喝入口腔会有轻微针刺的感觉。
干仓88青饼茶汤
3、观汤色
干仓存放的普洱生茶,汤色从金黄透亮至黄红、浅琥珀色、透亮琥珀红……根据年份与制作工艺、品种不同而有所变化。共同特色与关键在于汤色清亮,且泛油光。
如50年代红印圆茶、88青饼普洱茶等,茶汤呈鲜栗红色,是典型干仓生茶的汤色。
干仓50年代红印茶汤
而湿仓茶的茶汤,较暗而深、不透亮,甚至变成黑色。而汤色琥珀、清亮、油光,才是优质茶的特征。
干仓茶汤VS湿仓茶汤
4、辨叶底
干仓存放后的普洱茶叶底,颜色栗黄变为深栗色,叶底柔软,到了三十年以上,大约呈现栗红色,颜色继续转深的空间就有限了,不过转化的速度与仓储条件还是有关。
湿仓普洱茶的叶底,是暗栗色或是黑色。湿仓生茶和熟茶的叶底颜色很相似,但熟茶叶底质地是干硬的,而湿仓生茶叶底质地则保持柔软,且富于弹性。
【亚太茶业】全媒体 讯:7月14日,“遇鉴•干仓——双陈印记十二城巡回品鉴会”(桂林站)如约到达“山水甲天下”的广西桂林,并取得圆满成功。桂林市茶文化研究会会长腾海森先生等80余位业界资深茶友、跨界名流齐聚双陈普洱桂林平台(地址:桂林市秀峰区榕湖北路16号—榕湖饭店5号楼),共同感受“干仓”普洱的无限魅力。
▲嘉宾签到入场
▲嘉宾签到入场
桂林平台&双陈总部 共谱干仓普洱佳话
活动伊始,双陈普洱桂林平台经营商吴总为活动致辞。他说:“我第一次去双陈总部参观时,双陈13万多平米的普洱茶仓储面积、过硬的干仓贮藏技术深深吸引了我,优质的干仓老茶品质更是让我折服。这一次,‘遇鉴•干仓——双陈印记十二城巡回品鉴会’的首站选在桂林,不失为一段佳话。”
▲双陈普洱桂林平台经营商吴总为活动致辞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
随后,双陈普洱销售部高总监,同与会茶友做了“干仓普洱与健康饮茶”的主题分享。什么是干仓?干仓与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关系?双陈的干仓是怎样炼成的?知识点一个接一个抛出,现场嘉宾被深深吸引。
▲双陈销售部高总监同大家分享干仓知识
▲茶友们听得很认真
双陈印记揭开神秘面纱 品鉴高潮一波接一波
活动现场,一部精心制作的视频短片为大家呈现了“双陈印记”的独特魅力。当然,只有切身感受,才能知臻味!为了回馈茶友们的热爱和满足大家的好奇心,现场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双陈•印记”盲品比赛,而“双陈•印记”的神秘面纱也将逐一被揭开。
▲盲品比赛开始抽取茶品
现场嘉宾分为7个小组,每组随机从印记的12款产品中抽取两款进行冲泡,年份、产区全对的小组获胜。盲品比赛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双陈茶友们的专业水准再一次集中体现。
大家鉴干茶、观汤色、品滋味、识叶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只为喝懂手中这杯茶。经过一番细致的讨论分析,7个小组均提交了自己的品鉴结果,最终,D组的9位茶友两款全中胜出。每人获得双陈总部提供的2014年7572一片。
▲茶友分享
活动现场高潮不断,精彩迭出。盲品过后,神秘老茶隆重登场。一部小短片揭秘了本场品鉴会的老茶身份——70年代的7638砖。对普洱茶、老茶有了解的茶友都知道,这款7638砖很珍贵且特别,是由原国营昆明茶厂在70年代生产,创新的采用了生茶和熟茶拼配的大胆尝试,当时仅生产过一批红字版和一批绿字版,时至今日,口感独特,存量稀缺,不可复制。小编只能说:桂林站的茶友有口福了!
▲主泡师刘老师在向大家分享老茶的冲泡方法
▲另一位主泡师王老师
在这款老茶冲泡之前,主泡师刘老师还向大家分享了老茶的冲泡方法,要点如下:冲泡老茶除了要选择大容量紫砂壶、用铁壶煮水和一些必要的冲泡技巧之外,还需要一颗虔诚、宁静的心,让我们一起静下心来守候一壶老茶,老茶是需要等的,因为它已经等了你很多年。
茶友们和小编都被感动了,不仅仅因为老师这段有心而发的感悟,还因为我们都在现场尝到了这款老茶的美妙滋味。
▲一款7638砖,再一次将现场的氛围推向高潮
每款印记产品的背后 都有双陈潜心珍藏的品质
这次双陈印记的面世,不仅得益于双陈普洱多年制茶的心血,而且更离不开双陈日益成熟的干仓技术。双陈印记的12款产品,都是甄选2006年至2017年十二年间双陈生产的精品,一年一款代表作,既是双陈制茶技艺的精彩呈现,也是双陈干仓技术的完美展现。
▲双陈印记在现场展出
▲嘉宾们在了解双陈印记
品鉴会上,桂林市茶文化研究会会长腾海森先生的分享说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也让我们近距离看到资深茶人对“双陈味”的喜爱与肯定。他说:“双陈的制茶工艺和干仓技术值得我们探索,在前面的盲品环节,我们惊讶于双陈的新茶居然有老茶的口感。同时,喝了7638这款老茶,它的干仓品质同样带给了我极大的愉悦感。好茶要多分享,好茶让人终身难忘,双陈的这次巡回品鉴会给桂林茶人带来了很多美好的享受。”
▲桂林市茶文化研究会会长腾海森先生在做分享
“双陈味”之所以被接触过的茶友所喜爱,最重要的就是双陈本身对产品品质的严格坚持和对干仓技术的长期探索。而这背后,是创始人陈永堂先生从1992年就开始了普洱茶的仓贮研究,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经验总结与数据积累。而今,双陈干仓已经经历了3次迭代升级,走在了成品普洱茶的前列。
当然,“遇鉴•干仓——双陈印记十二城巡回品鉴会”的精彩才刚刚开始,接下来将继续把具有独特魅力的“双陈味”真切地带到各地合作伙伴、茶友面前。我们相信,12座城市,每一座城市都会有“双陈味”独一无二的印记。
下一站,7月21日-22日,哈尔滨,双陈普洱等你来。
陈而不霉乃普洱之真,越陈越香乃普洱之性。正因为普洱茶的越陈越香,对茶客和茶商,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方便。
对消费者而言,入手一款普洱茶,今年喝不完明年可以继续喝,根本不用担心其不够新鲜,不好喝了。对于经营者而言,今年卖不完的普洱茶明年还可以继续卖,并且价格还可以再升一点儿。过季就要降价促销去库存的压力不存在了。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普洱茶已经从普及市场上升到认知品质和品牌的阶段。双陈品牌创始人陈永堂将2003年-2013年这十年划分为普洱茶的市场普及阶段,2013年之后人们对普洱茶品质越来越讲究,认品牌讲品质。
为什么?因为越陈越香是普洱茶的核心价值,“越陈”是时间概念,“越香”是品质概念。普洱茶陈化的过程,是其价值不断提升再造的过程。普洱茶在陈化的过程中,其口感由生利转向醇和,更适口,茶性由寒凉转向温和,更有利于人体,其保健功效也更突出,越陈越好喝,越陈越值钱。也正因为如此,普洱茶的陈化价值还衍生出金融属性,让普洱茶成为一种能够收藏投资的商品。
过去,由于人们对普洱茶的仓贮认知不够,市场上一度出现湿仓满天飞,干仓不曾知的怪象。甚至给一些不明就里的人造成“普洱茶就是那种有着霉霉味道的茶”的错误认知。好在如今,大浪淘沙过后,喝普洱就要喝干仓已经成为了茶友们的共识。
自此,“越陈越香”的意义也更健康,更有力!
对“越陈越香”的创新性理解,是普洱茶“陈化时间、陈化质量”的“双陈”标准。茶人陈永堂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创立了成品普洱茶品牌“双陈普洱”。
他认为:好的普洱茶,就等于“双陈”普洱茶。并用对比的手法来形象的表达了这一点:因为普洱茶是越陈越香的,后期转化魅力吸引许多茶人收藏,所以普洱茶讲究陈化时间与陈化质量,简称“双陈”。只陈化时间或者只陈化质量的都是单陈,有陈化时间,没质量的普洱茶是垃圾;有质量的茶却没有经过时间的陈化,而是“做仓”等速成手段人为制造的所谓“质量”,都做不成上好的普洱茶。好的普洱茶,都应该具备“双陈”的条件!
好的普洱茶,就等于“双陈”普洱茶!
“陈化时间”一定要用耐心和诚信来承载,“陈化质量”一定要用干仓技艺来诠释。唯有如此,“双陈”标准方才成立。
优质的干仓普洱是光阴对细节的耐心雕凿,是岁月对匠人匠心的慷慨赏赐,更是一种时光流逝中的敬畏,在这种敬畏中,企业才能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