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浮梁茶种

找到约253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膳夫经手录·茶》释义

唐代巢县县令杨晔撰写的《膳夫经手录》,成书于大中十年(856年),原书四卷,今仅存一卷。《宋史·艺文志》所登四卷,与王尧臣崇文总目四卷手录本基本相同。两个版本可能都是收集转录而成的。其中只有“茶”的内容很详细,分产地、销区、品质优劣等内容,与《茶经》、《茶录》等有同样的考证和研究价值。

现存《膳夫经手录》全文近1500字,分豆类、蔬菜、禽、羊、鱼、肉类及水果、茶等,无目次,无标点。其中茶的文字最多,是全书重点。

所载全文源于《续修四库全书》,文中有个别缺字,以“”代表,为了保证全文的真实性,先录原文,加注标点符号,再作释译。《膳夫经手录·茶》原文如下:

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採其叶煮,是为茗粥。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茗丝盐铁,管榷存焉。今江夏已东,淮海之南,皆有之。今略举其尤处,别为二品总焉。

新安茶,今蜀茶也,与蒙顶不远,但多而不精,地亦不下。故析而言之,猶可以首冠诸茶。春时,所在吃之皆好。及将至他处,水土不同,或滋味殊于出处。惟蜀茶南走百越,北临五湖,皆自固其芳香,滋味不变,由此尤可重之。自谷雨已后,岁取数百万斤,散落东下,其为功德也如此。

饶州浮梁茶,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猶得,不得一日无茶也。其於济人,百倍於蜀茶,然味不长於蜀茶。

蕲州茶、鄂州茶、至德茶,以上三处出处者,并方斤厚片,自陈、蔡已北,幽、并已南,人皆尚之。其济生、收藏、榷税,又倍於浮梁矣。

衡州衡山,团饼而巨串,岁取十万。自潇湘达於五岭,皆仰给焉。其先春好者,在湘东皆味好,及至湖北,滋味悉变。然虽远自交趾之人,亦常食之,功亦不细。

潭州茶,阳团茶(粗、恶),渠江薄片茶(有油、苦硬)、江陵南木茶(凡下),施州方茶(苦、硬),己上四处,悉皆味短而韵卑。惟江陵、襄阳皆数十里食之,其他不足记也。

建州大团,状类紫笋,又若今日大膠片。每一轴十片余,将取之,必以刀刮,然后能破,味极苦,唯广陵、山阳两地,人好尚之,不知其所以然也,或曰疗头痛,未详(以上以多为贵)。

蒙顶(自此以降,言少而精者)。始,蜀茶得名蒙顶也,于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是以蒙顶前后之人,竞栽茶以规厚利。不数十年间,遂斯安草市,岁出千万斤。虽非蒙顶,亦希颜之徒。今真蒙顶有鹰嘴、牙白茶,供堂亦未尝得其上者,其难得也如此。又尝见书品,论展陆笔工,以为无等,可居第一。蒙顶之列茶间,展陆之论,又不足论也。

湖(州)顾渚,湖南紫笋茶,自蒙顶之外,无出其右者。

峡州茱萸簝,得名近自长庆,稍稍重之,亦顾渚之流也。自是碧涧茶、明月茶、峡中香山茶,皆出其下。夷陵又近有小江源茶,虽所出至少,又胜于茱萸簝矣。

舒州天柱茶,虽不峻拔遒劲,亦甚甘香芳美,可重也。

岳州浥湖所出亦少,其好者,可企於茱萸簝。此种茶性有异,唯宜江水煎得,井水即赤色而无味。

蕲州、蕲水团黄、团薄饼,每斤(捆)至百余斤,率不甚麄弱。其有露消者,片尤小,而味甚美。

寿州霍山小团,其绝好者,上于汉美。所阙者,馨花颖脱。

睦州鸠坑茶,味薄,研膏绝胜霍山者。

福州正黄茶,不知在彼,味峭上下,及至岭北,与香山、明月为上下也。

崇州宜兴茶,多而不精,与鄂州团黄为列。

宣州鹤山茶,亦天柱之亚也。

东川昌明茶,与新安含膏,争其上下。

歙州、婺州、祁门、婺源方茶,制置精好,不杂木叶,自梁、宋、幽并间,人皆尚之。赋税所入,商贾所赍,数千里不绝于道路。其先春含膏亦在顾渚茶品之亚列,祁门所出方茶,川源制度略同,差小耳。

注释:

茶,在古代没有听说有饮食(茶)的事情。到晋、宋(南朝)[1]以后,吴人[2]采其叶煮食,称为茗粥。到唐代的开元(713-741)、天宝(742-756)之间,才稍稍有了饮茶之事。至德(756-758)、大历(766-779)的时候渐渐多了,建中(780-783)以后,就繁盛起来了。茶、丝、盐、铁,都实行管榷[3]即专卖制度。今江夏(今湖北武昌)以东,淮海(今秦淮河)以南,都产茶。现在简单列举重点如下,并不是茶的全部。

新安茶[4],现在的蜀茶,离蒙顶不远,但多而不精,产地生态好,从总体分析来说,还是可以说高于其他的茶。春茶季节,在产地吃时很好,但运到其他地方,因水和环境不同,其滋味与产地有区别。唯有蜀茶能销往各地,南边走到百越(今华东诸地),北边到达五湖(指地域宽阔),皆能保持固有的芳香,滋味不变,所以特别珍贵。自谷雨以后,每年有数百万斤,分别运往东边各地,这是为大家做的好事。

饶州浮梁茶(今江西饶州浮梁县),今关西(潼关以西)至山东(太行山以东),闾阎(乡里)村落皆吃之。可以多日不吃粮食,但不能一日不喝茶。当地人对这种茶的依赖性高于蜀茶,但是茶的滋味比不上蜀茶。

蕲州茶(指湖北蕲州蕲春蕲水所产团黄、饼茶)、鄂州茶(指湖北蒲圻、崇阳所产团黄)、至德茶(指安徽池州至德县所产饼茶),以上三处出产的茶,是方形的厚片饼茶。销售到陈(河南东至安徽一带)、蔡(河南上蔡地区)以北,幽(京津等地)、并(山西太原)以南。人人都喜欢,引为时尚。其济生(对身体的作用)、收藏、纳税,都成倍超过浮梁茶。

衡州衡山(指湖南衡阳、衡山等地)茶,团饼成巨串,年产十万斤。自潇湘(潇水、湘水地区)到五岭(泛指湘、赣、粤、桂等省区边境)都希望得到这些茶。其中有先春好茶,在湘东味道很好,到湖北就变味了,该茶虽然远销交趾(今越南),当地人都经常吃,但茶叶做工不是很精细。

潭州茶,阳团茶(今长沙、湘潭、益阳、株洲等地),茶粗质劣。渠江薄片茶(湖南新化县),有油、含苦梗。江陵南木茶(今湖北江陵县),品质偏下。施州方茶(今湖北恩施县),味苦、饼硬。以上四个地方的茶,都是味短,韵味不高。只有江陵、襄阳附近数十里范围才食用,其余可以不记载了。

建州大团茶(福建建州今建瓯),形状类似紫笋,又近似当时的大胶片,每一轴有十余片。要取食时,先用刀刮(削),然后才能弄碎。茶味极苦,只有广陵(今江苏扬州)、山阳(今淮安)两地比较喜欢。不知什么原因,有的说该茶能治头痛,详情不知。

蒙顶茶[5]当时的产量减少,但做得精致。最初,蜀茶出名也是因为蒙顶茶。元和年(806-820)以前,一束锦帛﹙捆起来的五匹帛﹚还交换不到一斤早春蒙顶茶(价格很高)。所以蒙顶附近的人都争先恐后地种茶,来获得丰厚的利益。没有数十年的时间,使当地农村市场上,每年出现千万斤(形容数量多)的销售。还有虽然不是真正的蒙顶茶,也还有人冒充蒙顶茶去销售。真正的蒙顶茶有鹰嘴、芽白茶(不研膏茶露芽饼茶),供堂[7],就是提供给当地官府,也不一定是最好的,其难得的情况就是这样。又经常见到书上评议、讨论陆羽的观点,认为不可比拟,没有可以与蒙顶茶同时并列第一的。蒙顶茶和其他茶排列起来比较,再看陆羽的观点,是不足以论的。

湖(州)顾渚、湖南紫笋茶,除了蒙顶茶之外,没有比它们更好的了。

峡州(今宜昌)茱萸簝茶,出名的时间较近,在长庆年间,即唐穆宗执政时(821-824),稍稍受到重视,属于顾渚茶一类。从此碧涧茶(湖北宜昌产)、明月茶(湖北宜昌明月峡产),峡中香山茶(四川夔州云安郡奉节产),名气都在茱萸簝之下。

夷陵(今湖北宜昌西北)最近还有小江源茶,虽然产量很少,名气又胜于茱萸簝茶。

舒州天柱茶(今安徽岳西县潜山),外形虽不峻拔好看,味道也甘香芳美,得到很大的信任。

岳州浥湖茶(今湖南岳阳)所产也少,其中好的可以与茱萸簝相比。这种茶比较特别,只适宜江水煎煮。用井水煎煮茶汤泛红,而且没有味。

蕲州、蕲水团黄、团薄饼(产于湖北蕲州蕲春,今稀水。《唐国史补》常鲁公使西蕃...赞普曰我此亦有...此蕲门者,即此茶)。每捆(原文“斤”有误)至百余斤,茶叶粗薄,只有畅销品,片特别小,而味很美。

寿山霍山小团(安徽寿州、霍山产,此茶同舒州、顾渚、蕲门、昌明、浥湖远运西蕃),其中最好的茶,上贡给朝廷。所缺者如奇异馨香脱颖。

睦州鸠坑茶(浙江睦州淳安县产),味薄,只有研膏类胜似霍山茶。

福州正黄茶,滋味厚薄有优劣之分,销至岭北即今蒙古、俄罗斯西北利亚及我国内蒙、黑龙江一带,与香山(四川奉节)、明月(湖北宜昌)茶相似。

崇州宜兴茶(宜兴属江苏常州府,此处称“崇州”有误),多而不精,与鄂州团黄(湖北鄂州蒲圻、崇阳产)并列。宜兴是地名,汉代称阳羡县,隋改称义兴,唐代同。宋代太平兴国初,因避太宗赵匡义之讳,改称宜兴。《膳夫经手录》是唐书,不应该出现宜兴地名,明显此条目为后人改加,有嫌贬低该茶之疑,而后又称与鄂州团黄(《茶述》列为第一流贡茶)并列,不好解释。

宣州鹤山茶(又称鸭山茶,安徽宣州宣城丫山产),位置次于天柱茶。

东川昌明茶(四川绵州昌明县,今江油县北兽目山产。白居易《春尽日》诗“渴尝一碗绿昌明”指此),品质可与新安含膏[8] 茶比上下。

歙州(今安徽歙县,新安江流域)、婺州(今浙江武义江、金华江流域诸县)、祁门(安徽)、婺源(江西)等地方产的茶,制作精细,不含杂质树叶,自梁(四川)、宋(江都南京)、幽(京兆长安)等地,人们都崇尚、喜欢。税赋收入、商人所赍[9] ,数千里道路上都可以看见。前边说的先春含膏茶,位置排在顾渚茶品的后边。祁门产的茶,和四川茶的渊源基本相同,差别不大。

体 会:

唐代是我国茶叶生产和茶文化发展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茶叶品名多,《茶经》也说:“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列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饮茶、品茶遍及全国,佛茶、禅茶、贡茶、礼茶也达到空前高度。茶书、诗歌、艺文不断涌现,琳琅满目。在学术上最有价值的文献首推《茶经》,但也有一定局限性。

《膳夫经手录》成于晚唐,有关茶叶的记载,从时间、空间而论,可以概括全唐面貌,内容丰富,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历史资料。

《膳夫经手录》对各地茶叶名品评价,总体上比较客观,特别对蒙顶茶少而精,情有独钟,评价甚高,超过了当时的官贡顾渚茶。综合其他文献,应该也不过份。反而陆羽《茶经》对四川茶的评价有些偏颇。

陆羽没有到过四川,他写《茶经》时蒙顶茶仅以“雅州芦山郡”之名上贡,尚未成名。“蒙顶茶号第一”时,陆羽已经逝世。《膳夫经手录》成于公元856年,在《茶经》(758年)成书约一百年以后,后世与前代的情况变化很大,作者应当是在《茶经》的基础上写成的。但文章开始说:“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此说不可苟同。

全书评价茶名时,特别强调本地与异地环境变化、人群差别,滋味不同,如衡州衡山茶……等,再有茱萸簝茶只能用江水,不能用井水,可见决定茶叶品质、口感,还有其他环境因素的重要性。

《膳夫经手录》从唐至今已经一千二百多年,有些茶品继承下来了,有些没有了,外形品质变化更大,历史上的评价有当时条件,不能作为现代茶叶品质标准。

茶叶古代史料考证困难很多,虽然有些茶的基本知识,而古汉语水平有限,误读、误解难免,仅供参考,恭候赐教。

注释:

1.晋宋:晋代-南北朝宋,即公元265-420年间。

2.吴人:俗称江苏曰吴,吴人即江苏之人。

3.管搉:搉与榷通假,管搉即专利。

4.新安茶:唐时雅州芦山有新安乡,邻近蒙顶。古代蒙山范围很大,邛崃天台山、芦山罗纯山包括雅安上、中、下里,雅安飞仙官帽山(又名漏阁山)、七盘山和名山蒙山都在其中。新安茶:属于大蒙山境内产品。

5.蒙顶:为了有别于其他蒙山,蒙顶仅指蒙山主峰周围,即今蒙顶山。“降”即以下,蒙顶茶少而精,与大蒙山新安茶有别。

6.希颜之徒:颜回字子渊,孔子弟子,天资聪睿,仁慈,德高望重,后世尊称“复圣”。“希颜之徒”指希望学习颜回之人,此处指学习仿造蒙顶制茶之人。

7.供堂:官府治事之地曰堂,“供堂”指上级官员。

8.新安含膏:唐代饼茶制造有研膏(压膏),即捣后榨去部分茶汁和不研膏(含膏)不榨去茶汁之分。新安含膏仿造蒙顶不压膏露芽茶制法,故名。

9.赍:音zi,通资钱财。

(发表在2012年第6期《吃茶去》杂志;作者:李家光)

江西省茶叶种质资源课题组来浮梁县迎接浮梁本地茶叶选种材料

12月16日,细雨绵绵,阴冷嗖嗖,山村仍是一片寂静。江西省茶叶种质资源课题组组长、江西省桑茶研究所研究员杨普香老师和副研究员王治会博士,戴着口罩来浮梁县西湖乡桃墅村迎接二期3批浮梁本地茶叶选种株系材料茶苗。

浮梁县本地茶叶良种选育采用“三家(农家、行家、专家)”接续作业的方法进行,第一期从2002年春天开始选育,直到2021年5月21日在国家农业农村部登记注册一个品种,被命名为“浮梁槠叶一号”。第二期从2017年春天开始至2020年春连续搜索种源3批总计2100余蔸,成功培育出有批量茶苗的株系累计1100个。在杨家坪“和字号”的株系观测圃集中保存了株系样本活体材料581个,2018年秋冬在杨家坪、桃墅、牛石、茶宝、荻滩、合源、西湖、磻溪村建成选种园110块,在抗击2019年140多天的持续干旱后,保存选种园合计30余块株系茶树种群140个。上述事实是“浮梁本地茶叶良种选育”工作的基座,是西湖乡百多户茶农数年来共同劳动的结晶。浮梁本地茶叶良种选育塔尖上的工程由专家承担。12月16日,江西省专家来西湖接茶叶种源材料茶苗,从苗圃的50个种源材料中,精选了17个种源材料带回省所研究,标志着以茶农为主力军上茶山搜索种源的工作圆满结束。行家培育种源的工作仍在进行,新品种扩繁应用任务今年10月开始,二期浮梁茶种选育的专家任务巳经展开。

(来源:浮梁融媒)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2022中国·浮梁买茶节暨浮梁茶产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高峰论坛”圆满举行

2022年5月24日,“2022中国·浮梁买茶节暨浮梁茶产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高峰论坛”在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的大唐茶市景区圆满举行。


中国工程院陈宗懋、刘仲华两位院士同时出席本次活动,为浮梁茶建言献策。以茶科技赋能茶产业,助力浮梁茶高质量、现代化发展,让本次论坛成为了中国茶界的一大盛事。

出席本次活动的领导有中共景德镇市委副书记吴隽、景德镇市农业农村局长黎廷相、景德镇市国资委主任朱平生、景德镇市乡村振兴局长罗莉、黑猫集团董事会主席王耀、中共浮梁县委书记程新宇、中共浮梁县委副书记、县长张汉坤。茶界专家有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陈宗懋院士夫人陈雪芬、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刘仲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姜仁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林智等以及全国茶城代表、电商平台代表、茶人代表、媒体代表。

今天的活动共分为:千年共续盛唐情;茶界共创浮梁梦;世界共品浮梁茶三个篇章。层层递进,精彩纷呈。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在致辞中表示:“这次来到浮梁,感受到了江西浮梁是一个景美、林深、茶香的好地方。浮梁茶的发展,生动诠释了‘一片叶子造福一方百姓’”。陈宗懋同时也肯定了浮梁茶近年来在科技创新助力茶产业高质量方面所取得的成果。陈宗懋表示,浮梁茶有历史文化底蕴、有科技创新、有专家的助力支持,和浮梁县委县政府的不断努力,真正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到了一起,相信未来浮梁茶一定能书写出一个新的篇章。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王庆发表视频致辞,并为浮梁县授予“中国古树红茶核心产区”的荣誉称号。

在“浮梁茶产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高峰论坛”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刘仲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姜仁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林智;南昌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建生,以“科技浮梁绿色对话”浮梁茶产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话题围绕“以守正创新的思路,实现浮梁茶科技发展”、“茶产业现代化浮梁是如何走在前列的”“浮梁茶应该如何发挥优势、把握趋势,彰显特色,走出一条茶产业现代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发展之路”、“把握浮梁茶的科技机遇与文化使命,助力浮梁茶产业乡村振兴”进行探讨交流,助推浮梁茶产业现代化发展。

刘仲华院士首先回顾了浮梁县悠久的茶文化和历史地位,认为瓷茶融合将会成为浮梁县打造茶叶区域公共品牌的核心标签,并且在中国乃至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同时拥有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为核心的科技赋能,科技文化一体化发展,将推动浮梁茶产业和浮梁茶品牌走向高质量发展。

活动当天,还举行了2022浮梁茶斗茶赛获奖颁奖仪式。据了解,本次斗茶大赛已于5月23日进行,数名国家级评委在百余个茶样中,评审出了绿茶、红茶、古树红茶三大类目的金、银、铜奖。

此外,景德镇学院与浮茶集团在活动中进行了校企合作授牌、全国茶城及电商平台代表共同签约浮梁茶战略推广合作、浮梁茶全国各地经销商代表与浮梁茶企进行代理签约。

“浮梁买茶”,曾是中国茶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今的浮梁茶,在浮梁县委县政府的有序规划下,是茶乡沃土,更是一片发展热土。截至2021年,浮梁县茶园总面积达20.02万亩,县内高山茶园面积5万余亩,有机化管理标准茶园面积7万余亩,浮梁槠叶种古茶园6000亩,单株古茶树108株。如今,浮梁是世界三大高山茶产区之一,也是中国古树红茶核心产区,并拥有江南茶区最大的古树茶园、高山茶园、品种茶园等稀缺古茶树3万亩。茶叶生产总产量在1.15万吨,综合产值17亿元。

回望历史,浮梁茶始于汉、盛于唐,在历史上书写了辉煌的篇章;着眼现在,在浮梁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浮梁茶的辉煌赓续传承,生动演绎了“一片叶子造福一方百姓”的佳话;放眼未来,有机茶基地建设、绿色防控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茶叶精制智能生产线等技术成果的转化落地,为浮梁茶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有力地支撑了浮梁县茶产业向绿色化、数字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浮梁,山川不改,浮梁茶,生生不息,乘着创新发展的东风,托起富民的希望,浮梁的又一个千年大幕已然拉开,让我们共同期许浮梁茶崭新的未来。

据悉,“中国·浮梁买茶节”已成为中国茶界的一项重要的、极具影响力的年度活动。今年的浮梁买茶节从4月开始将一直持续至6月28日,节会期间举行了如浮梁茶主题摄影大赛、浮梁茶线上买茶节、大唐茶市游园会、浮梁茶旅体验等系列精彩纷呈、内容多样的活动。而本次“2022中国·浮梁买茶节暨浮梁茶产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高峰论坛”更是汇集全国茶界专家,将“2022中国·浮梁买茶节”推向了高潮。

“2022中国·浮梁买茶节”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共浮梁县委、浮梁县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浮梁县委宣传部、浮梁县乡村振兴局、浮梁县文广新旅局、浮梁县商务局协办,湖南广播电视台茶频道、浮梁县茶产业发展中心、浮梁县茶叶协会、浮梁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浮梁茶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承办。(李梓摄 影)

原文标题为:双院士助力浮梁茶高质量发展--“2022中国·浮梁买茶节暨浮梁茶产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高峰论坛”圆满举行

来源:中国日报江西 记者站记者 王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49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