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端午节与茶

找到约167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端午节与麦黄茶有什么渊源


端午节与麦黄茶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是华夏民族传统文化节日之一。中华民族阴阳历结合历法之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一、又是一年端午节。朋友圈常有“端午快乐”或“端午安康”的问候语,而略有争议。那么,到底是问候“端午快乐”还是“端午安康”较为合适呢?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端午节的由来。


要知端午节之由来,先从名字来看。


古代纪年通用天干地支,依据地支顺序(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推算,每年农历正月开始为“寅月”,那么五月正是“午月”,而五月五日是“五月”的第一个单数五(或称阳数五),即五月之单五节——《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而古时午,古人与“五”通用,五为“阳”,五月初五因其月日数相同,所以五月初五称“端午节”,也叫“端阳节”。


《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仲夏以登高,并顺阳在上。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荆楚记载,可能是关于端午节最早的文献纪录,但端午节不为古时荆楚独有,也不是最早的。殷商之末,周代春秋时期之前,百越之地(后称或吴越)便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其次,从历史人文来看。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被楚王流放,并于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同时期伍子胥(本为楚国之将,因父兄受馋遭戮)领吴越之兵伐楚,以雪父兄之仇。后来的楚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之形象,便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颇为令人意外的是,忠君与国事的伍子胥却因吴越国君更替(夫差代替阖闾),被吴王夫差赐死并以革裹尸沉之江中。所以部分地区又常以端午来纪念伍子胥说法。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后,与百越习俗相融合便有了,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并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纪念伍子胥的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东汉《曹娥碑》记载。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即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于是,继汉代独尊儒术,树立孔子门生至孝曾参之后,曹娥便作为孝女性形象立于世人面前。端午纪念曹娥之说法,也便因此而得以流传。


无独有偶,也有人认为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间举行图腾祭的节日,实际上是华夏图腾祭——龙的节日。此一说要追溯到殷商之末,开周之初。可从《论语泰伯》以及《诗经》等典籍来考证。古时于越为荒蛮之地,但仍为华夏之疆(于越,即吴越)。《史记·越世家》越国为夏朝少康庶子于越的后裔, 国君为姒姓,《吴越春秋》也认为“至少康,恐禹迹宗庙祭祀之绝,乃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史记》著书年代教《诗经》《论语》迟,其考证可信程度,此处仅平述而不作考证。战国时期吴越争霸,越勾践吞吴。史记记载吴越春秋,而前或不可考,因从吴来追溯吴越文化习俗。)

泰伯,吴国第一代君主,东吴文化的宗祖。姬姓,为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之长子。他有两个弟弟仲雍和季历。殷商之末,周部落首领亶父欲传位于季历及其子姬昌,长子太伯与次子仲雍居贤避让,断发纹身自毁形象,并迁居江东荆蛮之地,建国勾吴。土著居民认为太伯有德义,追随归附太伯的有千余家,并拥立太伯为当地的君主,建立了江南第一个国家--“勾吴”。泰伯,终生无子,成就两天下,一是周天下,一是其弟季历后代吴国天下。百越端午赛龙舟等习俗,吴越民间的龙图腾祭祀,由此或可见其渊源——本于华夏图腾祭龙的节日。


至此,古楚之君、文化鼻祖,鬻雄,楚国历史文化风俗发展延续,至春秋战国纪念屈原之说,便与吴越春秋、殷商之末勾吴鼻祖泰伯,至延续到吴越争霸,纪念伍子胥之说,便在端午节由来的探索中交融了。端午节门上挂菖蒲艾草、佩兰沐浴、香蒲斛叶包粽子、赛龙舟,其中既有中医驱病邪保安康的意义,也有历史和文化的意义。安康亦即快乐,在驱病邪保安康的生活意义中与历史文化意义相统合,问候安康问候皆无不可。但倘若忽略了对历史文化的敬畏,失去了对国家富强百家乐业的长远认识,那么因为一句问候语而争执,则就有因小失大,偏执失和的嫌疑了。



二、茶本南方嘉木,麦却是北方作物。端午时节,江淮以北土地上的作物小麦成熟,恰此时遍野花开而大片麦浪呈现金黄,坡上一片呈现繁忙景象——收麦。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即1958年毛主席在舒县提出南茶北引,提倡“要在山坡上多种茶树”,自此便有了带有有了受当地小气候影响、带有江北乡土风情的茶。端午时节的麦黄茶,便是极富有江北绿茶特点的一款茶。麦黄茶,也是日照市原茶叶局倡导的乡土风情茶品类名称之一。


从历史的角度来讲,茶本南方嘉木——陆羽茶经中有这样的描述。南茶北移是新中国建国后一重大历史事件,也是山东省一重大历史事件,也是近些年茶行业运营的一重大历史事件。毛主席一定是认真研究并听取茶行业专家的意见的,“要在山坡上多种茶树”,是英明的论断。陆羽茶经中有这样的描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恰与毛主席1958年在舒县提到的,在指导书封页上的指导意见“要在山坡上多种茶树”相吻合。


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汉代陆羽这句话中的词语并不完全同白话文,翻译为白话文则是:种茶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风化的土壤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砾壤次之,黄色粘土最差。即:完全风化的岩石所形成的土壤(山坡上),种植的茶叶,其品质最好;未能完全风化的含有碎石的土壤(山坡上),种植的茶叶,品质次之;平地、低涝地和盐碱地的黄色粘土,种植的茶叶,其品质最差。


而在南茶北移的过程中,忽视水土气候的影响,则意味着盲目的规模扩展,则意味着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虽然产量提升,茶的滋味、品质、安全等却容易被忽视了,特别是实体经济受到价格战价格竞争影响的时期。茶作为一种健康饮品,其茶场建立其种植,要谨慎考证进行水土选择,同时对小气候影响进行严谨细致的判断,更要严格控制其外在环境污染避免人为因素农药化肥的使用。这就要求茶农、茶企以及茶商,要有极高的分析选择判断能力,并有极高的道德修养和底线去把控品质,而不能把盈利置于品质安全之上作为第一要务。


陆羽茶经中犹见这样一句: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什么意思呢?


茶的功用,因为它的性质偏寒,可以降火,作为饮料最适宜,最适宜精行俭德的人饮用;如果发烧,口渴,胸闷,头疼,眼涩,四肢无力,关节不畅,喝上四五口,其效果可最好的饮料醍醐、甘露相媲美而不在其次。(此句中“精行俭德之人”,若对古代经典了解不足够深,翻译为现代白话文也多是不恰当的。所以此处保留个见,不使用当代翻译而使用原文词语。)


暂将话题转回到原主体话题中。现在的我们无法去探求和考证陆羽所处的汉代,南方嘉木这个南方指代哪些地域或区域,但一定不是如今全国这么大规模的土地种植。因此,个人曾数次在全国农工盟茶叶委员会微信群中,提及自己的一个观点:莫须一茶论南北,要以春秋见道一。丁明英主任说:一盏好茶,从种植开始。也有专业茶人提及:茶的品质受其种植的水土因素影响,受其当地小气候的影响。更有茶企业家谈到:在国外,茶是一商品,特别是农业高度产业化的日本,鲜见人情味;而在中国,茶虽是一种商品,但都带有深厚的人文水土风情,中国人喝茶体验的不仅仅是茶的滋味,同时还带有对生活体验、对人生境界,以及对社会家国对人的关怀与理解在其中的情怀。


从农作物粮食作物的种植上看,南方长江流域多种稻,稻米为长江流域以南之主食;而在北方黄河流域等多种植小麦,麦是北方的主食。由此麦黄茶则带有北方水土风情。山东,也称齐鲁,属江北黄河流域;日照居山东东部的山东半岛,濒临黄海,地多丘陵,是齐鲁上世纪南茶北引的重要产区,茶产量占山东茶产量的一半以上。从这个角度来看,麦黄茶,是日照市原茶叶局倡导的乡土风情茶品类名称之一,是带有江北水土风情的日照绿茶的代表之一,也是带有华夏传统文化南北统合的传统文化之“和”、茶道之“和”的蕴意的。


今年的端午节是公历6月7日。端午节,麦黄茶。6月1日是儿童节,6月第三个周末便是父亲节。端午节,便在其中。2019年6月1日,江北小城日照老胡家绿茶,以“父与子”为活动主题,为新老朋友推出有机小园茶麦黄茶,一盏充满深情与真诚礼敬的茶。

有些老朋友们或许知道四年来取道诗书画储备有机茶这段故事,更或者是卌岁之我与茶的生缘,也或者你并不知道,都不要紧。活动回顾:


“父与子”活动


活动时间:2019.06.01~2019.06.16

活动内容:养育之恩浩大,由心礼敬于行。为庆祝日照老胡家2019南轩有机茶场开采,举行“温润一夏日父与子”活动。活动期间,来自南轩青山里,产自日照老胡家,南轩有机小园茶麦黄茶(茶品通过46个项外加重金属铅检测),享包邮360元买一赠一获得该茶品一千克,一则自饮一则孝父母亲养育之情。南轩有机小园茶麦黄茶采用,简约手提袋(牛皮纸内袋125g装四袋/提),商标标识“日照老胡家©邢家沟”。欢迎好事者参与,抽取120克左右用于检测,如不符合检测,假一赔万。检测数据参照见文后。该活动截至于2019年6月16日。同时借此机会宣示信息,三月后日照老胡家南轩有机小园茶正式启用商标“拾步云青®”,独立运行或双商标组合使用

欢迎新老朋友相互转告。受小园产量限制,数量有限,先到先得,售完为止,预计可参与活动份数50份。该活动解释权归日照老胡家,日照青山玉。

活动一发布,便受到了新老朋友热烈的欢迎与好评,受规模限制二日便因抢购而暂时中断。依据承诺最低剩余份数份数50-5-19=26份。现活动正在进行中,欢迎新老朋友关注。

(The end)    

六大茶山茶百科 情满中秋,你知道中秋节与茶的渊源吗?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吃月饼,赏月,放花灯是其传统习俗,其中茶是必不可少的,历史记载中秋节开始的那一刻,饮茶之礼便伴随着走到了今天。那么,中秋节与茶之间有什么故事呢?让我们来看看吧。

中秋节来源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习俗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以糖果糕点最为常见,中秋之夜,还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每逢佳节,经常出现一家人围坐饮茶、吃瓜果、赏月的情景。

中秋与茶

  有中秋节的历史,就是有饮茶的历史。自唐朝开始,就有煮饮团茶的习俗。宋朝,又以福建建瓯一带的北苑龙凤团茶作为贡茶。极品的团茶,“其饼绝精,价值金二两”。团茶也被称作“月团”,中秋之夜,团茶代表着团圆,赏月饮团茶更是天造之合。古时的团茶,有繁琐的程序,经过炙、捣、碾、筛,然后在釜中煎煮而成。在中秋满月之夜,等待也成了一种趣意。

  后来到了明朝明太祖时期,茶叶不再是以团茶为主,而主要是散茶。饮用的形式也由原来的煮饮慢慢地变成了现在的冲泡方法,可以说是茶叶冲泡形式的一次重大改革。虽然茶事多有变化,但是明月依旧,仍是人们遥寄相思的载体。而且散茶的形式,让饮茶、泡茶的形式不再只是存在于皇家大院、皇宫贵族之中,也渐渐地普及到小老百姓家。寻常老百姓也可以在自己小院里,饮茶,吃饼,赏月了。

  在中国民间有些地方中秋仍有祭月神的习俗。人们用茶来祭拜月神是觉得茶乃圣洁之物,用茶表示对月神的尊重和慰藉。

  “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自汉代起,文人骚客们就喜欢邀朋呼友在月下煮茶,茶香萦绕,月影如幻,吟诗作对,举杯对饮,茶里总有诉不尽的思念,总有美得心醉的月亮。及至宋代,苏轼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举国上下的人在一年一度的中秋月圆夜,举头共赏一轮月。

  乾隆皇帝曾对茶有过很高的评价:“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茶为国饮,普洱当先。所以要说中秋赏月,最为大家所认可,最能发挥思古之幽情的非茶莫属。泡上壶好茶,配上月饼,能更好地品出中国传统佳节中秋的韵味。

一杯茶伴中秋

  月饼为中秋必不可少之物,但是对于长辈和小孩来说,过于腻味,血压、血脂、胆固醇等都是吃月饼时考虑的问题,在吃月饼时,配上一壶茶,解腻去油,消除身体的负担。

  中秋之夜,悬壶高挂,亲朋好友共坐一堂,点头注水之间,已是一杯香茗在手,托杯转香,香气四溢。品茶,吃月饼,让那股充满岩韵的茶香随之温情地弥散在屋内,忘却一切悲欢离合,只留一份恬淡的心境,是最雅致、最切合时宜、再惬意不过。

  茶,总是诗意的,而品茶更讲究意境,在中秋的夜晚,赏月、对诗、品茗,诗意弥漫,茶不醉人人自醉。淡淡月色中,聚八方福气,品六山普洱,杯中普洱香气弥漫,六大茶山的情谊伴随着每一个六山茶友。

  清风明月,举杯共饮,月是故乡明,中秋团圆时。在此中秋佳节之际,六大茶山祝愿大家情满中秋,阖家欢乐,在一杯普洱茶里享受这中国传统佳节,希望这份留山的祝福伴您走过么一个团聚时刻、静美时光!

报人与茶(十二)施蛰存:茗边一笑定交初

笔下有乾坤 壶中见精神

——报人与茶的风云际会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面对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有些人直接拿起了武器,而报人们则挥动起如椽大笔,一篇篇振聋发聩、激昂慷慨的文章见诸报端,成为唤醒民族灵魂、沸腾爱国情怀的利器。

提笔落墨之际,茶始终是报人们的精神伴侣。作为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茶历史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中华茶道一以贯之、传承有序。中华报人更是将茶道精神演绎得分外瑰丽,茶香不仅滋养了报人精神,他们还以茶为笔写春秋。笔下有乾坤,壶中见精神,报人的笔端汹涌澎湃的不仅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更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翘盼。

丁玲

1933年5月,丁玲在上海寓所遭国民党特务绑架。文艺界得知消息后,迫于当时政治黑暗,全都噤声了,唯独施蛰存在《现代》三卷二期“编者缀语”中写道:“本期中本来还可以有一篇丁玲女士的近作,但她还来不及写成之前,在五月十四日那天,我们就听到她因政治嫌疑被捕了。一个生气跃然的作家,遭了厄运,我们觉得在文艺同人的友情上,是很可惋惜的,愿她平安。”

《现代》,是一本文学刊物月刊,1932年 5月创刊于上海,由施蛰存任主编。这本文学月刊的作者队伍相当强大,鲁迅、茅盾、郭沫若、郁达夫、巴金、老舍等都曾在上面发表过文章。像鲁迅为纪念“左联五烈士”写的名篇《为了忘却的纪念》,很多刊物都不敢刊发,施蛰存却义无反顾地将此文发表在《现代》上。

法国左翼作家伐扬·古久列来华参加远东反战大会后﹐他的《告中国知识阶级》一文也由该刊译载首发。可见,《现代》是极具斗争精神的文学刊物,背后是奋勇无惧的铮铮铁骨。

胡也频、丁玲

和他们的孩子蒋祖林

在接下来的一期《现代》中,施蛰存特意编印了一页图版,题为《话题中之丁玲女士》,还写了几句“明知故问”的话:“女作家丁玲于五月十四日忽然失踪,或谓系政治性的被绑,疑幻疑真,存亡未卜……”足见施蛰存的胆识与愤怒,亦可见他对丁玲的深厚情谊。

此后,丁玲一路辗转到陕北延安,成为第一个到延安的文人。即使1949年后,丁玲与施蛰存也天各一方,基本没怎么联系。当初的茶约,便成前尘旧梦。

万里送茶叶

戴望舒、丁玲、冯雪峰、沈从文、鲁迅、曹聚仁、冰心、林徽因、叶灵凤……盘点施蛰存的朋友圈,几乎就是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

戴望舒,著名的“雨巷诗人”。他是施蛰存最早也是往来最多的好友。

戴望舒

施蛰存虽是杭州人,但从小却是随父迁居苏州。8岁时,又迁居松江(今属上海市)。

17岁那年(1922年),中学刚毕业的施蛰存,想考北大。但,父母亲觉得离家太远就没同意。于是,他便回家乡的之江大学就读。

这是一所教会学校,跟名家云集的北大无法相提并论,他唯一感兴趣的就只有英语。他常常坐在钱塘江畔,伴着江涛声,读泰戈尔、拜伦,沉浸在西方文学的世界中,这为他后来译介外国文学作品打下了坚实基础。

之江大学,施蛰存曾在这里有短暂的求学经历

他在之江大学只读了几个月的书,次年就改入上海大学。但,也正是这短短一载,他结识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友人——戴望舒。

湖上忽逢大小戴,襟怀磊落笔纵横。

叶张墨阵堪换鹅,同缔芝兰文字盟。

——施蛰存《浮生杂咏之三十二》

除戴望舒外,还有戴柱衡、叶秋原、张天翼。当时,他们都还是中学生,但都是有抱负的文青。交往中,施蛰存觉得与他们志趣相投,便呼朋引伴,成立了“兰社”,并出版了以旧体诗及小说为主要内容的旬刊《兰友》,由戴望舒担任主编。

戴望舒与施蛰存,是同龄,也是同乡,惺惺相惜,并与施的大妹施绛年有过一段恋爱史。1932~1935年,戴望舒赴法国留学,与施书信往来频繁。信中,他们不仅畅谈文学,还有施蛰存对戴望舒无微不至的生活关怀:

你身体好不好?我十分担心,发热形势如何?乞示悉,不厌详细,如身体不佳,则以回来为是。李健吾的太太将于暑中赴法,我已约她到沪时一晤,我将托她带点午时茶给你,发热时少吃金鸡纳,还是煮一块午时茶,出一身汗为是,中国古法,我是相信的。巴黎多雨,午时茶尤其相宜也。

蛰存

午时茶,属中国传统药茶,由清代名医陈修园(公元1753—1823年,福州长乐人)创制,须在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午时,将红茶同广藿香、紫苏叶、苍术、连翘等多味中药进行配制,制成茶饼状,故名“午时茶”。它对治疗恶寒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有不错的疗效。

古时千里送鹅毛,施蛰存是万里送茶叶,饱含着他对老朋友一片真情。

茶酒朋友圈

施蛰存好交友,茶馆、书局都是他以茶交友、以文会友的“据点”。

虬江路口好茶居,宾至如归席不虚。

学士文人兼画伯,茗边一笑定交初。

——施蛰存《浮生杂咏之五十七》

上海虬江路四川北路口新开的一家“新雅茶室”,很快就成为文人们工作之余的常聚之所。在这家茶室,施蛰存认识曹礼吾、曹聚仁、叶灵凤、姚苏凤,画家张光宇、张正宇兄弟及鲁少飞等文艺界名流。

上海青莲阁茶楼

曹聚仁是民国时期的“名记”,他对老上海的风土人情了若指掌。1962年,他在香港《循环日报》上曾发表过一篇题为《文明雅集》的小文。此文写的是虽是一家名为“文明雅集”的茶室,但文中罗列了多家老上海的茶馆茶室,堪称老上海茶馆“地图”。

“文明雅集”这一名字,若用来形容老上海文人的生活情趣亦无不可。

位于福州路的上海中华书局有限公司总店

位于上海福州路的现代书局,也是老上海新旧文人经常“出没”的地方。福州路是旧上海的文化一条街,报馆、书局、书店鳞次栉比,《文汇报》、《申报》、《新闻报》、《时报》等名报,以及中华书局、大东书局、世界书局等近代图书出版业翘楚,皆汇聚于此,而文人名家也是在此云集。

十里洋场聚九流,文坛新旧各千秋。

相轻相重风云幻,茶酒交情敢不修。

——施蛰存《浮生杂咏之六十六》

不难看出,施蛰存也是这里的常客。或啜茶,或饮酒,在杯盏间,相洽甚欢。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豫园

1933年,法国著名作家亨利·巴比塞来华时,受到了上海文艺界的热烈欢迎,一些文人还组织了“文艺茶话会”来招待他。

正如茶是人与人的连接,施蛰存通过老朋友,结识了许多新朋友,串联起了一个庞大的朋友圈。

例如,经冯雪峰介绍,他认识了沈从文,又在沈从文家中,认识了才女林徽因。他对林徽因的印象是:“林徽因很健谈,坐在稻草墩上,她会海阔天空的谈文学,谈人生,谈时事,谈昆明印象。从文还是眯着眼,笑着听,难得插上一二话,转换话题。”

沈从文写给施蛰存的信件

余论:

施蛰存的福建茶缘

施蛰存曾多次来闽,并留下了一些吟咏八闽风物的诗作散文,如1942年他写成的诗稿《武夷行卷》,就有十几首咏武夷山的诗词,另有游记《在福建游山玩水》。

在他诗性的文字下,流淌着闽茶的芬芳。

石板黄泥一道斜,初篁缺处有人家。

筠笼小爇青松火,犹焙元朝进贡茶。

——施蛰存《御茶园道中口占》

御茶园是元代的遗存,位于九曲溪的四曲溪畔。施蛰存在游访御茶园的途中,看到了焙制武夷岩茶的场面,不由心生怀古之情,遂口占一绝。

游武夷时,他曾屡次误走采茶路,这种路是“不通的路”,“是砍柴的樵夫,采茶的姑娘走成的,它们往往只有一段,有时也可能很长,你如果走上这种路,行行重行行,转过一片山崖,就忽然不见前路了。”

走错路的经历,令他印象深刻:“误入龙窠采茶路,一溪横绝未施桥。”(《武夷纪游诗》)这种路,直到今天在武夷山正岩茶产区还比比皆是。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来走走。

施蛰存写的《二曲玉女峰》一诗曾收入由林仲铉、丘幼宣等福建文艺名家编选的《武夷诗词选》。

晚清明信片上的福州南台岛

他在福州住过3天,留下了8首咏风物之诗。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一睹80多年前榕城的风情。

他游园,赏湖山胜景,在湖畔闲坐品茶:

是处园林橘柚坚,湖山晴暖欲浮烟。

一瓯花乳容闲坐,仿佛昆明海子边。

——《居榕城三日写其风物得八首之四》

仓前山下,茉莉盛开。晚风徐来,花香满城,馥郁鲜灵。

仓前山下路夭斜,茉莉新开满院花,

最是晚来香气好,汛船浦口两三家。

——《居榕城三日写其风物得八首之七》

在闽时,他还时常在“平凡的山里随意闲走,认识各种树木,听听各种鸟鸣,找几个不知名的昆虫玩玩……”一路走去,经常碰到的也是“砍柴的、伐木的、掘毛笋的、采茶或采药的山农”。

福建的好山好水好茶,还有那淳朴民风,给他留下了美好回忆。

来源:茶道CN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62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