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大众茶叶市场

找到约2,985条结果 (用时 0.021 秒)

茶叶市场的冰与火:有品牌忙着打折,有品牌忙着涨价

当前,我国处于复杂周期性变化中,但单独个体和组织难以预测和管理周期,不确定性让整个社会都充满着焦虑。

但换一个角度,不确定性推动社会资源流动,自然也还是有寻找增量机会。

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茶叶市场呈现冰火两重天的状态。

茶叶消费市场,为了出货和抢占市场份额,一些品牌忙着打折、促销。而茶叶收藏市场,为了自身产品投资收藏体系建立,一些品牌忙着限购、涨价。

茶叶消费和收藏市场呈现不同的景象,但相关经营者目的却是相对统一,为了扩大品牌影响力和寻找市场增量。

打折促销为哪般?

消费品行业,主要是受三方面影响—经济大环境、行业供求关系和用户消费理念。

先说经济大环境。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对正常经济活动影响是全球性的,我国也是难以独善其身。从GDP增速来看,2020年第1季度,同比减少6.8%;2020年第1—2季度,同比减少1.60%;2020年第1-3季度,同比增加0.70%。经济环境,也体现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20年1—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1901亿元,同比下降5.9%。

茶叶行业供求矛盾突出。

在乡村振兴和精准脱贫都一系列产业政策助推下,国内茶园面积和产量增长迅速。2019年,茶叶产量279.34万吨,茶叶内销量202.56万吨,茶叶出口量36.65万吨,当年产生茶叶存货约为40万吨。当前,国内茶园面积约4600万亩,未投入采摘茶园面积超过900万亩。换一个角度,供应充足才能让茶叶价格更亲民,茶叶健康属性将惠及更多老百姓。

用户茶叶消费理念。

近些年,茶叶内销和出口市场摆脱计划经济配额制,逐步实现市场化,从刚开始茶叶供应不足到结构性过剩。而且,随着老百姓文化素养逐步提升,互联网成为基础设施。茶叶消费,从信息平权,到消费平权。特别是大众茶叶消费市场,消费行为变得更为理性,从盲目追求稀缺的名优茶过渡到追求典型风味的高性价比茶叶产品。

在上述3个因素综合作用下,茶叶市场集中化和品牌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推动该趋势加速。

对于一部分遇到经营困难的茶叶企业来说,打折促销可能会造成亏损。但现金流断掉,企业垮掉才是更大的痛苦。权重对比之下,打折促销收回部分现金,才有在市场继续玩下去的资本,活着是这类企业2020最大的目标。

注:某品牌拳头产品—绿茶打折

注:某品牌力推的大红袍打折

对于有一定实力规模茶叶企业来说,除了自身过往积累,还有多方位融资渠道来支撑其自由现金流。不用惨烈的市场竞争,下调现有茶叶产品综合毛利率,向消费市场提供更优惠的产品来抢占市场份额,何乐而不为呢?

限购涨价为何有?

如果消费品衍生出投资收藏属性,其市场逻辑将与单纯消费品出现差异。

2020年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7.2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出0.2%和2.5%。从今年3月开始,M2同比增长保持在10%以上。毫无疑问的是,今年M2增速肯定会大幅超过GDP增速。

狭义货币(M1)余额61.86万亿元,同比增长10%,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9%和6.5%。M1增速较快,是实体经济活跃,还是金融市场活跃带来?

流通中货币(M0)余额8.16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当月净投放现金557亿元。M0指的是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这增速也不低。

看了上面数据,有人可能是云里雾里。其实,说人话就是现在经济动荡,而资产泡沫化却有点严重。市面上缺增值保值产品,如果没有合理资产泡沫化,市面上的钱就找不到方向。

优质陈年老茶,既具有一定稀缺性,也确实在风味和营养物质上体现出时间带给产品价值。比如,对于原叶茶中的白茶、六堡和普洱茶来说,三者恰好具备增值、保值产品的逻辑闭环。

因为,白茶有“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说法,六堡和普洱茶有“越陈越香”说法。

此外,一些专家、教授站台相关产品投资收藏的科学依据,白茶、六堡和普洱茶投资收藏体系逐渐有了系统的科学理论支撑,加上相关产品商业活动的推动。在整个社会逐渐形成“存新茶,喝老茶;存出价值,喝出健康”的风气。

当前,国内茶叶产能充足,白茶、六堡和普洱茶有大量存货,便于建立相关产品国家、行业、企业标准体系,再加上市场化的流通变现体系,其投资收藏属性自然就开始红火。

注:某品牌白茶涨价宣传

注:某品牌普洱茶涨价宣传

限购,除了陈年老茶产品确实稀缺,也还有营造氛围的作用。涨价,意味着陈年老茶的持续增值,消费者想要低成本获取年份茶,就要提前存一点。陈年老茶,成为社会资产增值、保值的载体产品。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陈年老茶和陈年老酒一样,有他独特的市场价值、社会价值。

如果能够建立有公信力陈年老茶产品标准体系和流通体系,茶农、茶企、经销商、政府主管单位、茶消费者和投资者都能从相关产品投资收藏体系中获益。

后记

对于中小茶叶商家来说,如何适应行业集中化和品牌化趋势?

一方面,国内茶园分布较广,特色茶叶产品也不少,中小茶叶商家有足够的选项来做出差异化;另一方面,传统茶品创新主要在概念和包装,中小茶叶商家与规模品牌商家合作,打造自己品牌IP未尝不可行。

在笔者看来,百花齐放的中小茶叶品牌必将长期存在。再小的个体,都应该有自己的品牌。但在实际落地过程中,切记品牌定位不是死的,关键是资源配称。

对于专注稀缺名优茶的商家,基本不受经济环境影响。因为当前资本泡沫环境,部分有钱人还会上移消费水平。

放眼未来,持续释放的健康消费和投资收藏需求会让传统原叶茶市场蛋糕越来越大。

市场冰与火,背后也蕴含着挑战和机遇。焦虑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茶行业经营者依然要抱有一往无前的勇气。

你怎么看茶叶市场冰与火?

茶叶市场,究竟是集体智慧的选择还是乌合之众的跟风?

大众心理学有一个典型的理论:“乌合之众”。

指的是个体因为从众等众多关系,集体意识会让个体“服从”,个体这个时候会体现出明显的缺乏逻辑判断能力和低智商的特点。

那么茶叶市场呢?

1

不自信还是不得罪?

这些年我走茶山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的去跟做茶师傅聊天,聊天的同时,我也会带着明确的观点交流,主要是为了求证。但是我发现,有很多茶农不太敢或者说不太愿意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往往顺着客人的观点走。我并不认为所有的茶农都是不善言辞和不懂得表达的,很多时候这恰恰是一种高情商的表现,放低姿态,获得好感,成交订单。

当你在茶山聊天的时候,有一些茶农一般不会打断你的讲话和观点,而且说:“你说得对”,“很有道理”,“你很懂茶”。但我也看得出来,有一些人心里是有认知的,不知道是出于不自信或者是不得罪,总是一味的肯定,这样总归对一部分人还是很受用的。

也许这就是很多半吊子大师能够找到自信的原因之一吧。

2

只要你敢说,就有人敢信

说实话,茶叶这东西,很多东西专业研究的都没搞明白,所以存在懂得越多就越不敢轻易给出肯定的答案。恰恰相反,很多半吊子或者初入的人,什么都敢说,什么结论都敢下,只要我有足够的自信肯定,就能够有足够的“信众”支持,粉丝经济的诞生,人设才是商品。

所以有时候这些外行张口就胡来一些东西,特别还看过一点专业知识的人,有时候会突然一下把你给干懵逼了。

比如之前遇到过的一个事情,我在抖音上说老的红茶我很少有喝到好喝的,我个人不太认可陈红茶好喝的概念或者说逻辑,所以我说很少有人能够解释清楚这个根本的专业逻辑。结果有个人一上来跟我说青叶醇、儿茶素的异构化问题,当时把我有点干懵了,好在自己还读过些专业的书籍,所以就有了一下的对话,各位自己慢慢品。

所以很多时候,你能够看到真正让大家追捧的是那些敢说的,而非那些真懂茶的。

3

外行指导内行,市场指导生产

比如猴坑今年遇到一个事情,我和一批外地茶商同时看上了一批鲜叶,我们比不上外地老板出的起高价,所以有一批很好的叶子被他们拿走去做猴魁了。但是外地老板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样的想法,去把那批茶青来做摇青,最后做完的茶叶变成了彻底的四不像,绿叶红镶边,茶汤泛黄,高扬的花香,茶汤空洞而失去鲜爽。第二天茶农只跟我说了一句,好的原料就这么被糟蹋了,虽然茶农收益会更高,但也看得出来心底多多少少还是有不舍和心痛的。

其实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现在流行的绿茶用高温萎凋出香,结果没有清香和鲜爽。老品种的猴魁缺乏花香,用堆闷的手法出花香,但是让老品种猴魁出色的厚度和鲜爽也丢失了。红茶为了满足市场喜好花果香的口感,发酵越来越轻,有的干脆直接就留着青味,这样花果香是显了,但是你们不觉得这样的红茶多多少少也带点涩吗?

很多时候并非制茶人真的水平不行,其实各个心里都明白,恰恰是为了满足市场的喜好,只有这样茶叶才能卖的更好。

而且更讽刺的是,现实中,那些随波逐流,跟着市场走的,永远过的很滋润,而那些坚持自己所谓的理想和正确认知的人,往往被看成是顽固不化的傻逼,现实会用铜臭反射出的利剑,指着你俯首称臣。

4

表面和内在

可能是现在营销的技术太先进了,大家越来越会分析消费者心里了,所以大家也能看到,各个营销大师都在设计如何能够在前三秒抓住客户的心里,其实茶叶也一样,很多时候风格是可以根据喜好调整工艺流程设计出来的。

举个例子,现在整个市场喜欢的是叫做“一冲香”,就是想办法让茶叶做的第一冲就香气高扬,其他的可以忽略。因为茶叶香气是最快能抓住消费者的,所以先不谈挑选茶叶的茶商懂不懂茶,同样是为了抓住客户的喜好,很多事也希望茶叶一冲水香气就能出来,至于第二泡第三泡,根本不是他们该操心的事情,客户遇到这种情况早就满心欢喜了,很少还有能静下心来等第二泡第三泡茶汤滋味的。甚至有些人在市场挑茶叶的时候,都不泡茶叶了,干茶一闻香就好,不香就不好。

但很多消费者哪里知道,很多真正的好茶,第二,三泡才出味,香气才会显露。而香气其实是可以通过很多技巧做出来的,但口感不好的原料无论如何也做不好的。

所以很多时候营销实质上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善意”的欺骗,当一个产品因素被设计成消费者喜好的时候,也许有些时候离真相,真的好就越来越远了。我相信这样的情况存在于各个行业,各位不妨留言看看,你们的行业是否也存在大量的市场喜欢的和业内认为的好大相径庭的现象呢?

如果说做茶的算是个体,而整个市场选择是集体的话,

做茶的喜好很多时候是跟市场相左的。

所以这个偏差究竟是集体智慧的完胜,还是乌合之众的体现?

——本文来自恋山,感谢作者付出。

茶行业“库存”压力大,大众消费市场被寄予厚望

  所周知,我国是全球最大的产茶国和消费国,在一些地区,茶产业早已成为当地的重要支柱产业,但茶叶供需不平衡,也导致了茶叶产能的严重过剩,这对茶叶市场,对广大茶企的发展都会带来较大影响。

  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关于“整个茶叶市场的发展趋势向大众品饮消费转变”,也成为了茶行业热议的话题,实际上,这种趋势确实也越来越明显。

  茶企深受“去库存化”困扰

  近十年,可以说是茶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从相关政府、行业结构、调研数据报告中能够感受到,茶产业也逐渐成为一些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但也能看到当下茶产业的一些潜在风险:产量过剩,茶叶消费正处于瓶颈期。

  自2014年起,我国茶叶消费增长始终低于总产量的增长,茶叶库存仍在不断增加。

  有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茶叶产量仅192.4万吨,到2017年增至260.9万吨,而2018年中国茶叶产量达到了261.6万吨。

  而国内茶叶消费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茶叶国内销售量仅为191万吨。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一边是产能过剩,一边是受到整个大经济环境的影响,茶叶消费正处于一个瓶颈期,年轻人消费也存在断层现象,未来库存压力更大。

  在库存这问题上,别的行业也早已给我们茶行业带来了忠告、前车之鉴。比如,服装行业在快速发展疯狂扩张背后,也埋下了巨大的“库存”隐患。从达芙妮、美特斯邦威、到波司登、李宁等知名品牌,都曾传出在某一阶段深受库存困扰。

  高库存背后是国内茶企在品牌营销、产品设计、渠道开拓上问题的综合反映。

  国内茶企们面对消费市场,面对年轻消费群体,在市场营销上的投入和经验,相比其他行业或者快消品牌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此外,从需求端来看,也有不少人把茶叶消费群体增长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归结为传统茶文化门槛过高。

  大众消费市场才是出路?

  长期的行业性库存积压,对茶企和市场来说都是一场劫难。未来,通过扩大消费“去库存”的任务对于茶企茶商而言,迫在眉睫!

  这对于茶企尤其是普洱茶企而言,也要面临重新思考:企业的发展是要依靠收藏投资市场还是大众消费市场的驱动?普洱茶的品饮价值如何够在大众消费市场上更好的落地?

  这几年普洱茶的收藏投资被推到了一个新高度,令普洱茶以一路高歌的方式进入了大众的视眼。

  尤其在普洱茶行业蓬勃发展的近十年里,一些深入普洱茶产业链建设的企业,以及资本的进入,为创新迭代缓慢的茶产业注入新的动能、新的活力。

  但眼下,整个茶叶市场越来越理性。对于一些品牌茶企来说,这种市场形势的变化,也逼得自己要面对大众消费市场与投资收藏市场的的各种平衡考量。

  有业内人士认为,当下不少茶企为了化解资金压力,一味追求投资收藏市场并不可取,因为毕竟有资金、有能力投资普洱茶的消费群比较少,要使产业健康有序发展,除了投资收藏市场,还要从大众消费市场挖出潜在需求,这个大众市场里更应该去进行细分。

  普洱茶应先品饮,再收藏,一边喝茶一边陈化,当茶的存世量到了一定程度后成为在市场上可以流通的收藏品。茶品自身收藏价值的本质还是“品饮价值的升华”。

  如今,接触到普洱茶、懂得普洱茶的群体其实都在逐渐扩大,对应而来的消费需求多元化,已经对传统的普洱茶市场划分以及普洱茶产品形态,带来了更大挑战。

  

  其实,机遇也同样在形成,那就是通过大众品饮消费带来普洱茶新的市场增长,这不仅是普洱茶市场的发展趋势,亦是供需关系的真实诉求。

  来源:兴茶网

找到约2,835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50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