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传承茶叶

找到约13,716条结果 (用时 0.022 秒)

第三届茶叶审评师资班毕业典礼暨茶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交流会在杭举行

  10月19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中国茶叶学会联合举办的第三届茶叶审评师资班毕业典礼暨茶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交流会在杭举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陈宗懋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江用文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鲁成银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中国茶叶学会原理事长程启坤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茶叶学会原秘书长俞永明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已故著名茶叶审评专家沈培和老师的爱人何玉明老师,浙江大学茶学系龚淑英教授,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包静女士,浙江省农业农村厅茶叶首席专家罗列万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业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主任、中国茶叶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周智修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学会茶叶感官审评与检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刘栩副研究员等领导和专家出席。

  鲁成银副所长在致辞中指出,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第三届茶叶审评师资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无论是研究所还是各位同学们,都排除万难,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完成了学业。通过高强度的学习和考验,学员们的茶学专业水平、审评技能及传播技巧等综合能力都得到大幅提升。他希望,全体毕业学员以精进之心,以匠人之心,传承茶叶加工技艺和审评技能,为中国茶业复兴而努力奋斗!

  不惧挑战  一展风采

  本次毕业典礼与往届不同,15年前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中国茶叶学会联合培养的首批国家一级评茶师学员回到“母校”,共同见证第三届茶叶审评师资班学员毕业。

  毕业典礼现场,首批一级评茶师学员代表为了检验第三届茶叶审评师资班学员们的学习成果,为各位学员出了认茶识茶、双杯找对、茶汤质量排序、茶叶拼配等四个难题,由第三届茶叶审评师资班学员代表逐一开展审评技能比拼。经过缜密的外形观察、香气嗅闻、滋味辨别、叶底查看等一系列操作,出场学员都经受住了考验,无一失误,正确率100%。

  15年后再回首 敬一杯谢师茶

  15年前,因为一杯茶,首届高级评茶师班的学员带着倾慕,带着希望,不约而同来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学习,收获知识,收获技能,收获师生情。

  15年间,首届高级评茶师班的学员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茶产业发展和茶文化传播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他们有的荣获了全国技术能手、省级突出贡献专家、省级制茶大师、制茶技艺传承人、省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专家、乡村振兴领军人才,有的成为了劳模、人大常委、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的在茶产业发展的最前面做着最基础也是最不可或缺的工作,无私奉献。

  15年后,回归母校,在他们的心中有无限感慨和无限感恩。值此交流会之际,他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赶来,向各位老师们再奉上一杯浓厚香醇的茶汤,表达师生之间的深情厚意!

  毕业时刻 首发双证

  在这一年里,第三届茶叶审评师资班的学员们刻苦学习,从杭州到祁门,从长沙到安化,从武夷山又回到了杭州,从品种到加工、从实践体验到品质评定、从包装材料到茶化学成分的分析,为的是不断提升审评技能和综合素质。毕业之际,专家、老师们为圆满完成学业的学员们颁发了毕业证书。还为学习期间表现优异的学员颁发了优秀学员和优秀班干部荣誉证书和奖学金。

  此外,在本次毕业典礼上第三届茶叶审评师资班学员还获得了一本特殊的证书——中国茶叶学会茶叶感官审评技能水平六级证书。该证书参照中国茶叶学会团体标准T/CTSS 7-2020《茶叶感官审评水平评价规程》,根据标准中的九个等级设置要求,开展严格评价,对成绩合格的学员颁发。下一步,中国茶叶学会也将逐步开启面向国内外茶叶爱好者的普适性的水平评价,包括茶艺水平评价、茶叶感官审评水平评价、少儿茶艺水平评价等。

  深入探讨 共话未来

  在茶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交流会上,来自2006年首届高级评茶师班的典型代表和第三届审评师资班的学员代表纷纷现身说法,与各位专家、老师共同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立足当前工作现状,探讨未来茶业技能人才培养、茶文化传播和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为了鼓励首届高级评茶师班的学员们再接再厉,积极参与科学普及工作,助力全民茶叶科学素质提升。经自愿申报、资料审核、讨论通过,中国茶叶学会聘请李达敏等12人作为中国茶叶学会茶叶科学传播专家,聘请黄燕飞等13人作为中国茶叶学会茶叶科普志愿者,并为他们颁发了聘书。

  携手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 助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会上,由陈宗懋院士、龚淑英教授、周智修研究员、罗列万研究员和首届高级评茶师培训班、第三届茶叶审评师资班学员代表共同汇聚六大茶类茶汤,寓意未来各方将心手相牵,匠心传承,守正创新,共同致力于茶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助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自2002年起,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与中国茶叶学会开始联合开展茶业人才培训,依靠“国家级的师资队伍、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完善的课程体系、严谨的教学风格”,吸引了全国各地以及海内外学员前来学习深造。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各类培训班、研修班近500期,受众5万余人次,其中培养“全国技术能手”6名,高技能人才5000多名,500多名学员已成为行业骨干,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目前正值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退出目录,改为由第三方机构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转型期,周智修研究员表示,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中国茶叶学会一方面将积极承接政府第三方等级认定,为行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知识和技能、符合岗位要求的茶叶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将推出针对国内外茶叶爱好者的普适性的水平评价体系,包括茶艺水平评价、茶叶感官审评水平评价、少儿茶艺水平评价等。

走近非遗,坚守千年的传承,为这一杯茶而生

  文化是一个民族立根之本,是民族传承的灵魂所在。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文化底蕴十足,历经千年而巍然屹立,傲然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中国文化是中国在世界上引以为荣的宝贵财富,应当视其为传家宝,世世代代传承并光大下去。传承与发扬,正是文化遗产日的宗旨。

  文化遗产日

  从2006年开始,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被确定为“文化遗产日”。2016年9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6月13日是第15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敦煌莫高窟等重要史迹;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等相关的文化形式,如昆曲、京剧、剪纸、茶叶加工工艺等等。

  没错,茶叶的加工工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说到茶叶加工,就不得不提到茶类中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湖龙井茶炒制技艺。

  西湖龙井茶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闻名天下。它历来是茶中极品、朝廷贡品、国家礼品,有“百茶之首”、“绿茶皇后”之美誉。其优异的品质特征源自杭州西湖独特的自然环境、品种资源和炒制工艺。

  西湖龙井茶产区正好位于茶树生长黄金地带,品质优异的龙井群体种上承四季天时之气,下凭钟毓地利之优,生长环境可谓得天独厚。如果说自然环境和品种资源是西湖龙井的先天天赋,那么炒制工艺,就是历代茶农为之创造的后天优势。  

  优质的西湖龙井茶必须经手工炒制而成,这是西湖龙井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艺。西湖龙井茶的炒制非常有讲究,控制火力及锅温和掌握手法手势是最基本的要素。火力过高,嫩芽容易粘锅,产生爆点、焦边,成茶有焦味;火力不足,则容易拓不起,茶芽会发腻,导致红梗、红叶,茶色发暗,茶香郁闷,汤色发红,滋味差。特级龙井炒制时下锅量要少,火力要低。中高级龙井炒制时锅温要略高,落锅时发出“噼啪”的爆响。如果手感茶叶温热,锅面与茶叶之间润滑光溜,表明火力适当。如果锅温过高,则动作要快,手势要轻,避免焦边、焦味。锅温偏低时,则动作要慢,防止茶汁挤出,色泽变暗。

  炒制时的手法可归纳为“抓、抖、搭、拓、捺、推、扣、甩、磨、压”,俗称“十大手法”。

  十大手法

  (1)抓

  抓住茶叶在锅内作上下拓、抖或沿锅壁前后往复运动,把茶叶整理成扎并及时抓紧、抓直,使茶叶呈条索状,在手掌中内外转换。

  (2)抖

  将拓起攒在手掌上的茶叶,上下抖动,均匀地撒在锅中,使茶叶受热均匀,散发叶内水分,起到抖齐、理条、起色的作用。

  (3)搭

  为抖后的下一个手法,抖后即反掌向下,顺势朝锅底茶叶压去,搭力开始时宜轻,然后逐渐加重,搭主要用于青锅阶段。

  (4)拓

  手贴茶,茶贴锅,将茶叶从锅底沿锅壁服帖地拓上,上、下反复,使茶叶扁平。

  (5)捺

  手法与拓相似,但与拓的方向相反,要更加重四指和掌心的力度,促使茶叶叶身更为扁平、光润。

  (6)推

  抓着靠锅壁的茶叶,用手掌控制住并压实茶叶,用力向前推出去,增加对茶叶的压力,使茶叶进一步扁平、光滑。

  (7)扣

  手法与抓相似,在抓、推的过程中,扣紧茶叶使茶叶条索紧直,这主要用于炒中低档茶叶的青锅、辉锅阶段。

  (8)甩

  把托在手中的茶叶利用转动之势,迅速在手中交换,使叶片包住茶芽,起到理条、散发水分的作用。也主要用于炒中低档茶叶的青锅、辉锅阶段。

  (9)磨

  在抓、推茶叶时用较快的速度往复运动,增加手对茶、茶对茶、茶对锅壁的摩擦,增加茶叶的光滑度,一般用于辉锅的后半阶段。

  (10)压

  在抓、推、磨的同时,增加对茶叶的压力和重力促使茶叶更趋平实和光滑。只用于辉锅的后半阶段。  

  炒制西湖龙井茶的十种手法,并非是顺序或单独使用,而要根据鲜叶的嫩度、锅温以及锅中茶叶的干燥程度,即根据不同鲜叶原料、不同炒制阶段,随机应变,灵活掌握和运用。炒制过程全凭手工在一口光滑的特制铁锅中操作,环环相扣,工艺独到而复杂。无怪乎有人说,加工西湖龙井茶,与其说是炒茶,不如说是在雕琢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经过以上工序手工炒制出的西湖龙井茶,形状扁平光润,色泽鲜明翠绿,汤色碧绿清莹,滋味甘鲜醇和,香气幽雅清高。细细品味龙井茶,能感受到一种气质,一种精神,回味后的宁静,有一种融入自然后的回归感,“无味之味,乃至味也”。 

  西湖龙井茶的炒制工艺,是千年来历代茶农传承发扬的结晶,是绚烂的中国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诠释着茶文化精致的内涵。  

  让我们共饮一杯西湖龙井茶,致敬灿烂的中国茶文化,致敬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湖龙井茶炒制技艺,更致敬默默传承茶叶炒制工艺的一辈又一辈茶师匠人们!

  (来源:狮峰问茶)

第三届茶叶审评师资班毕业典礼暨茶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交流会在杭举行

  10月19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中国茶叶学会联合举办的第三届茶叶审评师资班毕业典礼暨茶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交流会在杭举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陈宗懋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江用文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鲁成银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中国茶叶学会原理事长程启坤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茶叶学会原秘书长俞永明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已故著名茶叶审评专家沈培和老师的爱人何玉明老师,浙江大学茶学系龚淑英教授,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包静女士,浙江省农业农村厅茶叶首席专家罗列万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业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主任、中国茶叶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周智修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学会茶叶感官审评与检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刘栩副研究员等领导和专家出席。

  鲁成银副所长在致辞中指出,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第三届茶叶审评师资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无论是研究所还是各位同学们,都排除万难,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完成了学业。通过高强度的学习和考验,学员们的茶学专业水平、审评技能及传播技巧等综合能力都得到大幅提升。他希望,全体毕业学员以精进之心,以匠人之心,传承茶叶加工技艺和审评技能,为中国茶业复兴而努力奋斗!

  不惧挑战  一展风采

  本次毕业典礼与往届不同,15年前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中国茶叶学会联合培养的首批国家一级评茶师学员回到“母校”,共同见证第三届茶叶审评师资班学员毕业。

  毕业典礼现场,首批一级评茶师学员代表为了检验第三届茶叶审评师资班学员们的学习成果,为各位学员出了认茶识茶、双杯找对、茶汤质量排序、茶叶拼配等四个难题,由第三届茶叶审评师资班学员代表逐一开展审评技能比拼。经过缜密的外形观察、香气嗅闻、滋味辨别、叶底查看等一系列操作,出场学员都经受住了考验,无一失误,正确率100%。

  15年后再回首 敬一杯谢师茶

  15年前,因为一杯茶,首届高级评茶师班的学员带着倾慕,带着希望,不约而同来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学习,收获知识,收获技能,收获师生情。

  15年间,首届高级评茶师班的学员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茶产业发展和茶文化传播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他们有的荣获了全国技术能手、省级突出贡献专家、省级制茶大师、制茶技艺传承人、省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专家、乡村振兴领军人才,有的成为了劳模、人大常委、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的在茶产业发展的最前面做着最基础也是最不可或缺的工作,无私奉献。

  15年后,回归母校,在他们的心中有无限感慨和无限感恩。值此交流会之际,他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赶来,向各位老师们再奉上一杯浓厚香醇的茶汤,表达师生之间的深情厚意!

  毕业时刻 首发双证

  在这一年里,第三届茶叶审评师资班的学员们刻苦学习,从杭州到祁门,从长沙到安化,从武夷山又回到了杭州,从品种到加工、从实践体验到品质评定、从包装材料到茶化学成分的分析,为的是不断提升审评技能和综合素质。毕业之际,专家、老师们为圆满完成学业的学员们颁发了毕业证书。还为学习期间表现优异的学员颁发了优秀学员和优秀班干部荣誉证书和奖学金。

  此外,在本次毕业典礼上第三届茶叶审评师资班学员还获得了一本特殊的证书——中国茶叶学会茶叶感官审评技能水平六级证书。该证书参照中国茶叶学会团体标准T/CTSS 7-2020《茶叶感官审评水平评价规程》,根据标准中的九个等级设置要求,开展严格评价,对成绩合格的学员颁发。下一步,中国茶叶学会也将逐步开启面向国内外茶叶爱好者的普适性的水平评价,包括茶艺水平评价、茶叶感官审评水平评价、少儿茶艺水平评价等。

  深入探讨 共话未来

  在茶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交流会上,来自2006年首届高级评茶师班的典型代表和第三届审评师资班的学员代表纷纷现身说法,与各位专家、老师共同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立足当前工作现状,探讨未来茶业技能人才培养、茶文化传播和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为了鼓励首届高级评茶师班的学员们再接再厉,积极参与科学普及工作,助力全民茶叶科学素质提升。经自愿申报、资料审核、讨论通过,中国茶叶学会聘请李达敏等12人作为中国茶叶学会茶叶科学传播专家,聘请黄燕飞等13人作为中国茶叶学会茶叶科普志愿者,并为他们颁发了聘书。

  携手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 助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会上,由陈宗懋院士、龚淑英教授、周智修研究员、罗列万研究员和首届高级评茶师培训班、第三届茶叶审评师资班学员代表共同汇聚六大茶类茶汤,寓意未来各方将心手相牵,匠心传承,守正创新,共同致力于茶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助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自2002年起,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与中国茶叶学会开始联合开展茶业人才培训,依靠“国家级的师资队伍、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完善的课程体系、严谨的教学风格”,吸引了全国各地以及海内外学员前来学习深造。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各类培训班、研修班近500期,受众5万余人次,其中培养“全国技术能手”6名,高技能人才5000多名,500多名学员已成为行业骨干,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目前正值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退出目录,改为由第三方机构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转型期,周智修研究员表示,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中国茶叶学会一方面将积极承接政府第三方等级认定,为行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知识和技能、符合岗位要求的茶叶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将推出针对国内外茶叶爱好者的普适性的水平评价体系,包括茶艺水平评价、茶叶感官审评水平评价、少儿茶艺水平评价等。

找到约13,516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00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