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陈香白论中国茶道的义理与核心

找到约11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中国茶道的义理与核心(五)

唐代的饮茶,义理精而事象盛。陆羽《茶经》总其大成。因此,这里将《茶经》的饮茶法简括为“茶经法”。所谓“茶经法”,也即“煎茶法”;赵璞《因话录.商部下》载,陆羽“性嗜茶,始创煎茶法”。兹就“茶经法”的具体内容,分七大项分别介绍如次,其四为茶理。

今天与您分享的是余悦所主编的《茶理玄思·茶论新说揽要》(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中论文摘要的内容。

(四)茶情一一茶理

中国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存在着一个重要而共通的心理基础,那就是追求和谐。这种重视和谐的心理素质,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化“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使自然人化;同时又不断让人化的自然为世人服务,发展了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人性。从而大大增强了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感。这种天与人的共感交互作用,无疑会促成人得到愈来愈多的自由,并使社会出现净化与谐调的效果。这大概要算“天人合一”论的最为重要的社会功能,体现了鲜明的人伦精神。


透视“茶经法”的精神意蕴,在于强调人格的自我完善。为实现这个崇高目标,其重要手段便是不断化“自在之物”(如茶叶、水等)为“为我之物”(指茶事等);“为我之物”通过反馈作用,不仅强化了社会谐调的氛围,而且不断唤醒人们对自然的一种内在道德责任心。我想,“茶经法”的“茶理”,不外如此。这与中国文化的总体心理基础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来源:陈香白 世界茶文化图书馆,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中国茶道的义理与核心(四)

唐代的饮茶,义理精而事象盛。陆羽《茶经》总其大成。因此,这里将《茶经》的饮茶法简括为“茶经法”。所谓“茶经法”,也即“煎茶法”;赵璞《因话录.商部下》载,陆羽“性嗜茶,始创煎茶法”。兹就“茶经法”的具体内容,分七大项分别介绍如次,其二、三为茶德、茶礼。

今天与您分享的是余悦所主编的《茶理玄思·茶论新说揽要》(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中论文摘要的内容。


(二)茶德

茶经法强调,饮茶重在个“品”字,是一种精神享受,更是种人格的自我完善手段。

茶的饮用,最适宜品行端正,有节俭美德的人。《茶经》中引用晋《中兴书》,介绍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卫将军谢安去拜访吴兴太守陆纳,陆纳只摆出茶和果品。陆纳的侄儿陆俶唯恐怠惆了贵客,将早已暗中准备好的丰盛肴馔搬上桌来。谢安走后,陆纳毫不留情地打了侄儿四十大板,并责备说:“你既不能为叔父增添光彩,为什么要破坏我廉洁朴素的名声?”在陆纳心目中,用茶果接待宾客,最能显示出品行端正、节俭清廉的美德。陆做自作聪明之举,实在大煞风景,挨打活该!

至于茶具的使用,也得注意实用与俭朴。如镀(外形似釜的大口锅),最好是生铁制成,外表虽不大雅致,但很坚实耐用。若以银制,当然整洁美观,却嫌太过奢侈。

如是等等,都说明“茶经法”强调茶饮乃是一种精神洗涤剂。


(三)茶礼

《茶经》引述张君举的《食檄》说:宾客到来,见面寒喧之后,立即请他喝浮有白沫的三杯好茶。这是待人接物的起码礼貌。又引述《桐君录》说:广州和交州最重视饮茶,宾客一到,必先以茶招待。

一“则”茶末只煮三碗,至多不能超过五碗。碗数的限制,既突出了“品”的精神享受性质,又体现出用好茶待客的起码礼貌。

来源:陈香白世界茶文化图书馆,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中国茶道的义理与核心(一)

中国茶道的义理与核心(二)

中国茶道的义理与核心(三)

中国茶道的义理与核心(三)

唐代的饮茶,义理精而事象盛。陆羽《茶经》总其大成。因此,这里将《茶经》的饮茶法简括为“茶经法”。所谓“茶经法”,也即“煎茶法”;赵璞《因话录.商部下》载,陆羽“性嗜茶,始创煎茶法”。兹就“茶经法”的具体内容,分七大项分别介绍如次,其一为茶艺。

今天与您分享的是余悦所主编的《茶理玄思·茶论新说揽要》(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中论文摘要的内容。

6、酌茶:酌茶是将茶舀进碗里。这个过程,讲究颇为细微:

第一次煮沸的水,要去掉浮在上面的一层象黑色云母似的膜状物,因为它的味道不好。

第一次舀出的茶汤,味道至美,称为“隽永”。通常将它贮存在“熟孟”里,以作抑制沸腾和孕育精华(指沫饽)之用。

以后舀出的第一、第二、第三碗茶汤,味道都差于“隽永”。

第四、第五碗之外,要不是口喝得厉害,就不值得喝了。

酌茶时,要使各碗的沫饽均匀,才能保持各碗的茶味相同。

煮水一升,可分酌五碗,乘热接着喝完。如果茶一冷,浮在茶汤上面的精华就会随蒸发的热气跑光了。


一“则”茶末,只煮三碗,才能使茶汤鲜美馨香;其次是五碗。至多不能超过五碗。

如果茶客五人,就煮三碗传饮(所谓“传饮”,就是每碗茶都轮流着喝完,而不把三碗均匀分成五碗各人自喝);茶客七人,就煮五碗传饮;茶客六人,则照五人舀三碗的标准处理;所缺一人,就用原先留着的“隽永”来补充。

反对在煮茶时加人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等配料的陋习,因为这会掩盖茶的原味。

综上所述,炙饼、碾末、取火、取水、煮茶、酌茶六个主要程序,便是组成“茶艺”的核心内容。


此外,为适应品茶艺术实践之需,时人往往讲究茶具的艺术美。《茶经》中便详述了煮水、茶叶加工、煎茶、饮茶等用具二十四种,既完备,又精良,大大增加了饮者的感官享受。陆羽还主张用白娟四或六幅,把《茶经》全部内容书写出来,挂在茶座旁边;不仅可供观赏,还能便于记诵,实在都属别出心裁的“茶艺”。

来源:陈香白 世界茶文化图书馆,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找到约11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