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园乡村牌茶叶

找到约1,134条结果 (用时 0.018 秒)

【聚焦】茶博会:“乡村振兴,茶叶扶贫”县域论坛成功召开

 

 

201898日下午,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主办,帝芙特茶城承办,上海市茶叶行业协会、上海市茶叶学会、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协办的乡村振兴,茶叶扶贫县域论坛以2018上海国际茶业展主要活动的形式在上海展览中心成功举行。

 

 

 

与其说这是为专业会展设置的一场专业论坛,还不如说是精心设计的专门针对乡村振兴,茶叶扶贫的现场经验交流会和主题报告会。

 

众所周知,全国有19个省市(区)盛产茶叶,有近1000个产茶县(市区),茶叶作为很多县(市区)的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撑起了农民增收、农村富裕、乡村振兴的一方天地。有人说茶产业是绿色环保的生态工程,是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民生工程和富民工程、社会工程,有官方数据说全国有8000万茶农,那么以茶为生计的涉茶人口至少上亿了。全国喝茶的人数在4.5亿以上,茶叶因此构成了小茶业,大民生、大社会的特殊地位,占据了全国人口1/14的人的生计与茶产业有关,茶,谁又能说不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呢?全国上下、系统内外、各级政府无不将茶产业作为区域内的重要的经济支柱,来培育来扶持。茶业兴,乡村兴;茶业旺,乡村富,美丽乡村,以茶入画。一些地方通过茶与旅游,茶与文化科技的融合,呈现了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工厂变景观、农家变民宿的崭新景象,以茶为产业实践,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我们庆幸地看到,以茶为主要抓手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涌现了一大批值得全国学习的典型,如以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安吉白茶产业,美丽乡村,幸福茶农的湄潭核桃坝茶村,茶+N融合发展式的名山牛碾坪万亩观光茶园……除此之外,全国还有很多很多的典型,值得我们去总结去推广去学习!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朱仲海主持论坛,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梅宇出席论坛

 

目前,在全国十四个连片贫困区中,有一半以上是适合种植茶叶的地区,很多宜茶贫困地区响应中央精准扶贫战略,落实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因类型施策的工作方法,结合当地产业优势,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助推当地脱贫致富。习总书记曾经勉励广大茶人:先富帮后富,带动更多人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主办这样一场主题鲜明的乡村振兴,茶叶扶贫的经验交流会真是恰逢其时,来自产业前沿的以茶产业为实践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典型经验,不仅是对茶行业,更是对全社会探索精准扶贫、乡村振兴都是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刊摘编各论坛嘉宾的精彩发言,这也是他们以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茶产业脱贫攻坚的成功实践,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也!

 

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政协副主席黄宁燕

 

横县茉莉花产业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已成为在全国具有独特资源的产业,茉莉花成为横县人民的致富花、幸福花。横县现共有10.5万亩茉莉,33万名花农,年产8万吨茉莉鲜花,产值超过17亿元。种植茉莉花的经济效益比较可观,能有效地提高贫困户的经济收入。据统计,2017年横县有2000多户贫困户获得茉莉花茶产业扶持补助。2018年推进茉莉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出台和横县茉莉花产业(2018-2020)发展规划落地,实施1.8万亩茉莉花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对新种茉莉花进行补贴。近年来,横县累计投入资金3亿多元打造中华茉莉园,建设茉莉花(茶)标准化加工基地,先后引进了北京张一元、浙江华茗园、台湾隆泰3家国内知名企业,成为世界最大的茉莉花生产和茉莉花茶加工基地。横县共有130多家花茶企业,年产6万吨茉莉花茶,产值超过53亿元。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横县的茉莉花产业快速发展,茉莉企业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积极回馈社会,通过捐钱捐物的形式积极帮助贫困村建设;积极利用扶贫产业发展基金做强做大企业的同时每年给予贫困户分红;进入贫困村承办山林开辟茶山,发动村民种植茶叶。横县在2000-2018年期间成功举办十届全国茉莉花茶交易博览会和九届中国(横县)茉莉花文化节,极大地提高横县茉莉花、茉莉花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茉莉花产业所带来的旅游和商贸物流年产值超过20亿元,茉莉花(茶)产业综合年产值达到90亿元。

 

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李平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是武陵山区向江汉平原过渡的东大门,全县2372平方公里,20.83万人,平均海拔1200公尺。云上五峰,茶香天下。在举国上下全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时刻,五峰把传统和优势的茶产业作为第一产业、第一支柱、第一品牌来打造,在茶产业发展的同时有力带动精准脱贫。

 

五峰茶就是扶贫茶。五峰现有21.5万亩茶园,人平拥有一亩茶;全县85%的农民涉茶、60%的农民靠茶,农民从茶叶中获取的收入占全部收入的三分之一,重点茶区几乎是全部的收入来源。五峰没有茶叶的发展,就不可能取得精准脱贫的胜利。近年来,五峰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加工合作帮扶、基地建设增收等多种形式,在确保已经脱贫人口不返贫的基础上又带动了5075户、14917人脱贫。

 

扶贫茶需要全社会关注,变成有情怀的茶。五峰是重点贫困县、深度贫困县,现在仍然有9个重点贫困村没有脱贫,有9675户26653人没有脱贫。目前,五峰全县上下正全力动员、奋力攻坚,确保所有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令人感动的是很多五峰以外的人士带着情怀支持五峰茶、关心五峰茶。比如,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在今年4月组织了一百多名茶商到五峰帮助推介五峰茶,一次活动就销售了1300多吨近5000万元的茶,这次又把五峰推到了上海。这次参展的六家企业,总共带来了来自366个贫困茶农1000亩茶园的茶。又比如,地处上海的东方证券有限公司选择贫困的采花台村,建立东方证券宜红茶扶贫基地,2018年已经购买了该村200个贫困户的3000斤红茶,每个农户增收1.5万元。

 

我们坚信,五峰有扎实的产业基础、全县茶农的共同努力、全社会的倾力支持,一定能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向美丽富强、文明和谐的目标迈进。

 

云南省临沧市茶叶产业办公室主任李文雄

 

我国自2014年起,将每年的1017日设立为扶贫日。为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拓宽扶贫开发资金筹集渠道,吸纳社会资金参与精准扶贫,临沧市依托茶叶产业,采取茶产品+市场+公益+合作社+茶农+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方式,于201724日正式启动了“10·17牵手号扶贫临沧茶制作推广工作,力争每年筹集扶贫慈善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

 

自2017年下半年启动实施“10·17牵手号”扶贫临沧茶制作推广工作一年多来,共收购贫困户茶叶原料近2000吨,市场销售额近5000万元,筹集扶贫慈善基金近500万元。

 

所谓“10·17牵手号”扶贫临沧茶就是利用1017日全国扶贫日,引起全社会包括广大消费者对扶贫的关注和重视。牵手就是要以茶为媒,以企业为载体,牵手社会力量,牵手茶农,牵手消费者,牵手贫困户。既解决贫困户卖茶难的问题,又鼓励消费者在日常茶叶购买、茶叶消费中奉献爱心消费每一饼茶都按10%提取慈善销售资金助推扶贫。

 

“10·17牵手号”运作模式。

一、高位推动,分工协作。临沧市县两级分别成立领导机构,办公室在市扶贫办,下设制茶协调组,督查检查组,推广营销组和宣传工作组,分别负责产品制作,资金管理,使用及监督检查,产品销售,产品宣传工作。

、叫响扶贫临沧茶做到“八个统一”。即:统一名称:“10·17牵手号”扶贫临沧茶;统一规格:400克每饼;统一编号;统一品牌;统一证书;统一价格:售价价格分别为66元、166元266元366元466元/每饼,特殊品类另行定价;统一提取使用扶贫慈善资金;统一使用二维码扫描链接: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可查询,获取产品信息数据。

三,精选企业,规范生产。一是设立门槛,重点选择基础条件好,综合实力强,品牌知名度高,具备SC认证资质,市场覆盖面广等优势的企业进行加工生产。

优选原料,确保品质。为确保“10·17牵手号”临沧茶产品的品质,在原料选择上,选取能代表各县区整体质量水平,品质优良稳定,且通过质量检测的茶叶。在原料收购上,采取“公司﹢合作社﹢建档立卡茶农”的方式推进,合作社按企业要求组织建档立卡户的茶农标准生产茶叶,企业向合作社统一收购。

五、结合市场合理定位。

六、完善信息,建立数据库。“10·17牵手号”扶贫临沧茶建立了“10·17牵手号”扶贫临沧茶数据库及产品二维码,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链接查询相关信息。

七、多种方式积极推广

 

贵州省遵义市茶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唐林

 

遵义市茶产业在2000年以前虽一直处于全省领先地位,但其规模不大,仅有茶园10万余亩。遵义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率先于2005年在全省出台了打造百万亩茶海工程,夯实产业基础,为2007年全省出台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黔党发【2007】6号)奠定良好基础。至2017年,遵义茶园面积已突破200万亩,产量12.5万吨,产值100.5亿元,综合产值214亿元,出口5100万美元。今年上半年全市茶叶总产量8.8万吨,产值85.3亿,同比分别增长22.35%、9.78%。综合产值162亿元。带动贫困户17800户5万人脱贫,茶农人均收入7000元,贫困户人均增收1700元,遵义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12家,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27家,综合规模在全国产茶市(州)位居首位,湄潭县在全国1000多产茶县中位居第二位,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和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先后授予“中国高品质绿茶产区”、“中国茶叶出口最具竞争力产区”、“圣地茶都”、“中国茶工业博物馆”等称号,湄潭、凤冈等主产县更是收获诸多荣誉。

 

1999年,湄潭率先在全省召开了名茶两会2001年又召开茶文化节,开始了遵义茶产业与外界的大融合。2008年和2012年,省委、省政府第一、二次茶产业大会在湄潭召开。2009年全省首次茶产业博览会在遵义召开,贵州十大名茶诞生,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等四个品牌入选,遵义红被授予特别奖,2010年,全省第二届茶产业博览会再次在遵义举办,同时产生了贵州五大名茶及三大名茶,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均入选,同时还承办了中国第六届茶叶经济年会。2014年,第十三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在遵义湄潭举行,获得了与会领导和嘉宾的好评,时任贵州省省长陈敏尔同志指示今后全省的文茶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就定点在湄潭举行,至今年已连续举办四届。同时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落户湄潭,湄潭保留了目前国内最完整的计划经济时代茶叶加工设施,建成了获吉尼斯纪录的天下第一壶,及汇集唐代以来和各少数民族茶文化的中华茶道馆,有连片近5万亩的“中国茶海,核桃坝茶村。凤冈建成了陆羽广场,举办茶与瑜伽活动,湄凤余三县在茶区建成了上百公里茶区占道及数十家茶庄,完善茶区基础设施,全力打造翠芽27℃景区,田坝茶旅景区,二龙骑游小镇,关子山茶旅景区等,将茶区变成了景区。建有位于湄潭的中国茶城,占地345亩,总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其中茶叶交易区21万平方米,总投资10亿元。目前入驻商家500余家,年销售金额近20亿元。

 

2020年,稳定茶园面积200万亩以上,茶叶总产量15万吨以上,产值130亿元以上,综合产值300亿元以上,打造1-2个国内知名品牌,建设中国茶叶城市。在遵义的很多地方,如湄潭、凤冈,这一片叶子已经成为产业树、致富树、幸福树;核桃坝茶村的产业模式亦为业界高度认同。

 

湖北省十堰市农业副局长刘军

 

十堰市总面积2.3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50万,有5个国家深度贫困县,贫困发生率近40%。茶业是十堰市极具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全市一直将其作为脱贫致富的第一产业来抓。一是抓基地,全市有80万亩茶园基地,重点抓好标准化基地的新建、老基地的改造提升;二是抓龙头企业,全市现有大小的茶叶加工企业300余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4家;三是抓品牌,在全省市州一级中率先整合品牌,合力打造武当道茶,品牌整合九年来,先后荣获中国第一文化名茶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等称号,品牌价值达到25.03亿元;四是抓产品开发,全市以绿茶为主,兼顾开发红茶、黑茶、茶工艺品、茶提取物等,通过加速推进茶叶精深加工,提高茶产业附加值,带动全市老百姓脱贫。目前,茶叶的农业产值达到20多亿元,茶叶的综合产值达到72亿元。茶叶收入占据农民收入的近三分之一,茶叶主产区的收入占比达到60%以上。全市未来的目标是茶叶面积达到100万亩,从业人员达到100万人,茶叶的综合产值达到200亿元。

 

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祁红产业发展局局长范典苍

 

祁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44户5254人,其中未脱贫平困人口76户177人。全县茶园面积18万余亩,人均一亩茶园。2017年全县产茶6500吨,产值10亿元左右,茶农茶产业收入5720元。自从打响精准扶贫攻坚战以来,自2015年以来,已脱贫4923户12150人,来自,茶产业的收入增长20%。

 

一、抓龙头,强企业,带动贫困户致富。一是以省市龙头企业为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茶园经营权流转,对农民特别是贫困户的茶园进行流转,然后以日工资100到130元的工资重新返聘农户。二是以初制加工小企业为主体,成立祁门红茶扶贫互助协会,解决资金短缺困难。三是发挥茶叶加工企业解决农民就近务工能力,助力贫困户增收脱贫。全县目前拥有茶叶加工企业350家,年吸纳贫困户家庭务工人员600余人,支付报酬一百余万元。其中2017年祁门县八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就通过茶园流转、雇佣用工、产品收购等方式带动贫困户58户,总计年户均帮扶收入约为14万元。

 

二是政策强投入,帮扶贫困户脱贫。一是围绕省特色产业脱贫攻坚总体方案,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贫困村及贫困户进行奖励补助。二是即及时兑现奖励政策。截止目前,新增茶园项目资金180万,低产茶园改造项目33万元,帮扶贫困村新建村级茶叶初制厂22个,投入扶持资金660万元。

 

种培训,抓人才,扶贫先是扶志和扶智。近几年来,祁门县委县政府通过人社部门的岗前培训、再就业培训以及评茶员培训等,共计1200余人,变输血为造血,增强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文山广南:茶产业绿色融合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文山州广南县将“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要求落实在行动上,把党史学习教育与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结合起来,深挖地理优势、生态优势,制定并完善产业“四梁八柱”支撑保障体系,加快深化发展构架,多措并举大力推进茶产业,融合绿色发展,培育茶产业兴村强县。


借“山水”塑品牌重振茶产业发展新优势

广南过去被戏称为“又广又难”,贫困是最显著的“标签”。2018年,为进一步提升外界对广南的认识,重拾广南发展的信心,重塑广南对外形象,县委、县政府借助广南县特殊的地理资源优势,重新定义了“广南”,提出打造“天之广·云之南—原生态健康生活目的地”的理念,抓好全域旅游、高原特色农业、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三大产业的培育与融合,努力以生态美、环境美、山水美、城市美、乡村美的目标一体谋划,以“原生态健康生活目的地”撬动全域乡村旅游,重振茶产业发展新优势。

一是借助历史底蕴。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是承载历史文化的中国名片,云南拥有国内最大的可采摘604.65万亩茶园,而广南县是云南省36个重点产茶县之一,其种茶始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至今已有300年历史,种茶、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氛围浓厚。二是种质资源优势。位于县域内的坝美镇石山农场,有着超过12000亩的茶园。其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生态环境条件适宜茶树生长,属于全国最适宜茶区范围和云南大叶茶的适宜区,是红茶、普洱茶和高、中档绿茶的生产基地。三是气候环境优势。广南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4℃,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9.52%,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拥有平均每立方米负氧离子含量超过5000的清新空气,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大力发展茶产业既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又以独有的“茶文化”内涵,体现“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要求。

为进一步推动广南茶产业发展,在产业规划方面也有更具体的措施。广南虽有38万亩茶园,但多年来受渠道掣肘,基本处于粗加工的原料配伍。如继续按常规的传统模式生产和销售,广南茶产业很难在“十四五”规划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传统品牌上,比不过普洱茶,在产量上,也不算产茶大县,要改变广南茶产业的尴尬处境,只有求变,挖掘出更适合广南茶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高精尖品牌,在探索茶产业发展之路上深层次发现抹茶历史文化及其功效之大,2020年12月,石山农场抹茶文化产业综合示范项目落地广南,在国内外多位专家的帮助指导下,以种植面积最大且最常规的本地茶树品种为突破点,在国内率先使用云南大叶种台地茶生产制作抹茶,生产测试并取得决定性的成功,茶生态具备了做抹茶的基础,有力地撑起抹茶产品质量安全“防护伞”。传统与现代加工工艺精制而成的抹茶,被应用在烘焙、冰激凌、乳品及饮品、化妆品、工业、终端零售等细分领域,目前,已开发出抹茶雪糕、抹茶饼干、抹茶饮料、抹茶蛋糕等一系列产品,并与国内多家食品、饮品品牌企业达成原料合作,逐步实现特色现代产业可持续发展,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广南探索出了一条传统茶产业发展的破冰之路,“广南抹茶·世界味道”为人津津乐道。目前,“广南抹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建议”“石山抹茶农垦庄园茶旅康养小镇发展规划”等规划即将完成,预计年底建设投产抹茶基地1000亩以上。


聚力区域资源禀赋打造茶品牌文化新引擎

抹茶,不只是茶。当游客来到3.8万亩的石山山间茶园,行走在滴水的茶叶尖旁,浮躁的心绪被此刻的安宁取缔,这片“滇绿”便成了游客净化心灵的茶语。这便是来到广南石山游客们的心声。石山生态茶园远离城市喧嚣、森林茂密,植物资源丰富,水源充足,气候湿润、多雨多雾,无霜期360天,常年云雾缭绕,依托坝美国家AAAA景区旅游圈,是集茶叶生产体验、茶园观光、康养休闲的健康生活目的地。中国抹茶、世界味道,广南发挥传统茶文化的载体优势,深层次开发旅游文创产品,发展茶文化展示、体验,促进地方民俗旅游融合。精心打造出抹茶文化小镇,以“吃茶”作为文化体验的主要方式,结合本地资源优势,规划建设秀美石山茶旅文化中心、广南绿色石山茶旅体验基地、石山农垦庄园核心文化区,以现代绿色生态农业理念指导,深度挖掘资源潜力,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成一个“茶业主导,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多业融合,林、茶、加工三业循环;多元旅游,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具浓郁古滇风情、特色鲜明、效益显著茶产业文化园。

茶产业品牌文化须臾离不开创新元素。广南着力加快绿色生态科技驱动,加强茶树品种指导改良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碾茶制作工艺,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发力茶基地质量提升行动。融合茶园经济、文化小镇、乡村茶旅、工业茶旅等发展模式,强力推进农业产业与旅游、研学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从茶叶种植、加工、营销、休闲体验、文化旅游形成完整产业链条。广南茶产业发展站在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示范区中的“绿色食品”的高度来定位和布局规划,发挥“绿色食品”产业基地认定优势,主动出击招商引资,把资源优势与资本市场有机结合,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从卖茶叶向卖茶文化产业转型,深度挖掘本地资源,跨界融合,以扁平化发展的思路奠定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基础。突破“传统茶业”变“茶叶加工”为“茶叶制造”,顺应时代抢占现代茶叶商机,打造广南独有的特色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从而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


产业深度融合赋能培育乡村全面振兴新动能

茶叶作为广南发展“绿色有机产业”中的一项主导产业,但市场不稳定,茶叶基础设施落后,茶农增收无望,部分茶山被抛荒,或砍伐。境内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散小弱,品牌培育不足,都以加工初级产品出售,利润微薄,市场前景不大。针对调研发现问题,广南县紧密结合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示范区和州委对广南提出的“三个发展”定位高点谋划、高位推动、高效落实。充分利用“底圩茶”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和“绿色食品”产业基地认定的优势,寻找底圩茶的核心价值和“唯一性”,从高端茶,品牌茶方向研究发展;充分利用“底圩茶”和“绿色食品”产业基地认定的优势,筑巢引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与社会资本结合,改变茶叶粗放种植,粗放生产的初级种植、加工、销售模式,转到“高精尖”的种植管理、产品加工、品牌打造上来,提升茶叶价值,促进茶农增收;充分依托广南打造“中国广南”抹茶名片的发展定位,发展云南茶叶新的产业业态,带动广南有机生态茶产品价值、品牌价值提升,促使一二三产融合,助力振兴乡村。

同时,广南县积极探索特色茶产业建设、文化品牌建设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采取“新主体+新平台”的发展思路,引进有实力、有情怀的企业,以传统抹茶文化为切入点,从高、中、低端多渠道发展抹茶产业,通过“抹茶+旅游”“抹茶+康养”“抹茶+文化”等模式,不断延伸和丰富“抹茶+”的产业链,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共同打造广南独有的特色农业品牌,进一步推动云南“云品”民族品牌的复兴。先后把底圩乡生态茶园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和中国抹茶农垦庄园示范项目列为乡村振兴计划,以茶产业推动“十四五”规划发展谋篇起步,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并取得显著的成效。以往村民们种植普通茶叶,亩产量只能达到250斤,收益只有2000元左右,一旦项目量产,村民们的收益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石山生态茶园茶产业通过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扩大茶叶种植规模,通过“抹茶+”模式,打造乡村振兴新兴主导产业,发展壮大集茶园观光、体验研学、茶农民宿等于一体的中国抹茶农垦庄园,其生产经营模式采取“公司+农场+农户”的形式,当地农户不仅能获得采茶劳动收入,还能有流转土地和旅游收入,成功实现分散的茶叶种植户抱团抢占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将高原特色产业与田园综合体互补发展,建设抹茶产业文化小镇现代特色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区,培育乡村振兴生力军和农业经济新增长点。


建载体搭平台以点带面助推茶产业开新局

党史学习教育以来,为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在百年党史中汲取强大奋斗动力,切实做到办实事、开新局,以实际行动全面助推茶产业发展,广南县主动谋划“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建载体搭平台,以点带面见实效。在项目建设中,以广南县“底圩茶”产业乡村振兴示范项目为例,通过开展“党员挂联群众”活动,按“位置邻近,便于服务”,每名党员挂联茶农和专业合作社,挂联群众与推动产业工作,通过把党史学习教育与“底圩茶”产业发展充分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行动自觉。撬动现有的5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资源力量,走茶园管理规范化、规模化模式,建立以100亩为单元的标准化茶园示范基地,实现以点带面规范茶园管理的温床效应。多层次、多方位地宣传“底圩茶”产品,逐步实现党员群众能说会道底圩茶文化,营造人人爱茶、人人饮茶、人人懂茶的良好氛围,为全县产业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2021年3月,中央、省、州媒体开展广南践行“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多次报道登上中国食品网、中华网、新浪看点等头版头条;2021年4月,举办抹茶亲自烘焙研学公益活动;2021年5月,广南抹茶首次亮相背景国际文化活动独占鳌头;2021年8月,成功签约“赴夏”雪糕及抹茶产业战略合作;到9月中旬,首家广南抹茶文化体验店开业......“爱你一万年”是中国人对世界、对祖国、对人民、对家乡、对亲人最大的祝愿和最大的承诺,历史的长河为广南留下很多宝贵的遗产,看广南,从千年的文化开始,写活“绿”文章,必须从做强茶产业开始,广南茶的清香与现代年轻人喜爱的“抹茶”时尚相碰撞,必将碰出了广南“石山抹茶”的精彩。


“十四五”期间,广南将持续为广大游客和一线重点城市提供最绿色、最健康、最有营养的绿色食品、绿色旅游文化产品和服务,展现最具魅力、最动人、最凝聚人心的历史民族文化,并将以石山农场“中国抹茶农垦庄园”为核心,以“集聚资源、合理布局、规模发展、板块打造、整体推进”为整体思路开展布局,打造石山农场花恒抹茶研发中心、秀美石山茶旅文化中心2个中心,建设广南特色茶产品研发基地、广南抹茶生产示范基地、广南绿色石山茶旅体验基地3个基地,大力培育茶业主导、多元文化、多业融合、多点联动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茶产业文化园。


来源:云南网-广南县融媒体中心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合水镇:聚力打好“四张牌” 推动茶叶产业提质增效

合水镇依托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以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契机,聚力打好“四张牌”,实现茶园提质、茶业增效、茶农增收,努力走好“党建+茶产业”富民兴村路,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打好“茶叶文化”牌,讲好水罗塘茶故事

合水茶叶种植历史悠久,清代时闻名嘉应州,近年发现有宋明清时期栽种的老茶树,其中有代表性的官田梅占绿茶久负盛名,在清代时曾列入梅州地方八大名茶之一,被列入《中国茶志》。铁山茶场分布在水罗塘、官田片等6个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区村,全年云雾缭绕,空气湿度大,年平均气温20.4℃,土壤富含锌硒,形成独特的生态环境。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合水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时任省领导谢非、张帼英、黄丽满先后视察铁山万亩茶园。在1997年中国国际茶叶展览会上,铁山林场生产的单丛、奇兰、黄金桂茶获金奖,铁鹰牌乌龙茶市场一度走俏,“天涯海角茶俱好难得铁山一盏香”一时传为佳话。

为用心讲好合水茶故事,今年以来,合水镇依托荔枝公园、铁山茶场这两个对外宣传“窗口”,精心布置,以茶为媒,打造“合水茶文化”宣传阵地,让更多的游客在看到乡村振兴发展取得新成效的同时感受合水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打好“龙头企业”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为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倡导实施的“乡贤回归工程”,合水镇引进兴宁市力量农业有限公司流转承包经营茶山。近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下,力量农业不断创造条件发展,首先投入资金更换了一批制茶设备,完善了茶山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改造加工厂房;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规范茶叶种植管理和初加工标准,带动了周边多家合作社和种植大户有序发展。

经过三年多的规范化管理,一度失管、丢荒状态的茶山重新焕发生机,茶叶品牌不断做强做优,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有力地促进茶叶产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据统计,至目前全镇茶叶种植面积约1万亩,有大小茶叶加工厂近300个、茶农1800多户,茶叶年产量700多吨,年产值1亿多元。

打好“品牌创建”牌,提升市场竞争优势

为不断提升茶叶的知名度,合水镇积极鼓励辖区茶企参加各类展会和茶叶评选活动,4月底,铁丛种养专业合作社出品的单丛茶荣获2023年兴宁市“十大好春茶”;5月21日,力量农业茶叶品牌“官田翠玉”上榜“2023中国茶叶品牌100强”;7月31日,由广东省茶叶学会主办的2023年“粤茶杯”第十五届广东省茶叶质量推选活动结果公布,力量农业公司出品的“官田翠玉”白叶单枞茶荣获“乌龙茶特等金奖”。目前公司注册有“官田翠玉”“官田翠绿”“官田珍品”等品牌商标,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认可,远销东南亚和欧洲等地,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打好“科技创新”牌,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为破解长期以来合水茶叶产业存在着利用率低、深加工缺乏、人才稀缺等发展问题。近年来,合水镇以力量农业公司与广东省农科院合作建设广东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广东省茶叶研究所科研示范基地为契机,全面整合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科技特派员、乡村土专家等人才,在茶树生态栽培、土壤改良、病虫害绿色防控、绿色有机茶园建设、加工技术等方面寻求技术提升,用科技赋能茶叶精深加工、茶业人才培育,全力引导合水茶产业走上规模化、科学化、可持续化发展之路。

8月初,广东茶产业联盟传来喜讯,力量农业成功入选第五批广东生态茶园,为合水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增添了“生态”属性,也把合水的绿色发展底色擦得更亮。

合水镇负责人表示,茶叶是合水镇农业传统产业,其发展历程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该镇将紧紧抓住省委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机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厚植茶文化内涵、做优茶叶品质、强化品牌建设,为合水乡村产业振兴不断注入新动能。

兴宁市融媒体中心

来源:合水镇党政办,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128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