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园土壤管理与施肥技术

找到约448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乌龙茶无公害茶园施肥技术

一、茶园土壤管理技术

1、土壤耕作的技术措施及有效作用

无公害茶园更重视中耕和深耕。中耕通常在春茶前进行,每年1次,深度10~15cm,中耕后,有利于春茶萌发和新梢生长;深耕具有较强的熟化改良土壤,增厚活土层、减少竖年病虫发生技术等作用。一般每1~2a进行一次。但深耕容易伤断茶树根系,是一项技术性较高的和较难掌握的措施,应因地制宜、灵活掌握深耕的次数与间隔时间。对于种植前以深垦过的幼龄茶园,头2~3a不作全园深耕,然后在树冠边缘垂直下挖一条深宽各30cm的条形沟进行深耕基肥,茶园内、外两侧的茶行只浅耕松土,不必深耕;而衰老茶园应结合树冠的改造更新,深耕的深度和宽度以35cm为宜。各种类型的茶园深耕均在秋茶(或冬季)结束后进行,并进行喷洒石硫合剂和全面清园工作。

2、土壤覆盖技术措施

选用安全、洁净无污染的稻草、麦秆或其他杂草,于6~7月份和9~10月份旱害、旱害来临之前,在茶园行间浅耕后,离茶树根部10cm以外进行覆盖,覆盖物要求铺放均匀,厚度8~10cm以覆盖后不露土为佳。坡地茶园应将覆盖物横坡向铺在茶行中,这样既可阻挡雨水直冲,滞留一部分水分,又可避免雨水流动时覆盖物堆积在一起;平地茶园可顺行铺放。秋冬季茶园深耕施即可将覆盖物翻入底层作肥料。通过覆盖,可抑制杂草发生和防治表层水土流失,调节土温,促进茶树生长。

3、客土培园的技术措施

无公害茶园应选择肥力较高的红壤土、黄壤土、红黄壤土或其他洁净田土,在每年茶季结束后挑入茶园行间。填土时,要求不同性质茶园客入不同质地的土壤。粘性土茶园客入砂质红壤土;砂质土茶园客入粘性土,衰老茶园则客入红、黄壤“心土”,厚度10cm以上,分批分期分步进行,每2~3a轮流客土一次。

4、茶园套种的技术措施

茶园套种技术重点在于因树制宜,合理掌握。对于幼龄茶园(包括台刈更新茶园),应选择豆科植物,如黄豆、绿豆、花生等,或选择匍匐性化物如马铃薯、甘薯等。套种时,密度应合理,绿肥与茶树之间需保持适当距离,采取双列穴种,每穴2~3株。当种植的作物基本成熟时应尽快采收,并将梗叶及时翻埋入土层中。对于成年茶园,应选择不与茶树争水争肥的深根性伞状型果树,如油柿、龙眼、杨梅、桃、李等,套种时应根据茶园覆盖率和茶树长势确定果树品种及种植密度,控制遮荫率20%~30%。

二、无公害茶园施肥技术

1、我县无公害茶园常用的肥料

我县茶园选用的肥料,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大类农家有机肥,经过发酵腐熟后达到无害化卫生标准的厩肥、堆肥和沤肥,也施用少量饼肥;第二大类化肥,常用的化肥有尿素、硫酸铵、钙镁磷、磷矿粉、过磷酸钙、硫酸钾。化肥必须与有机肥配合施入,有机氮肥与无机氮肥之比为1︰1为宜;最后一次追肥必须在采茶前30d以内施下;最后一次叶面肥必须在采茶前20d喷施;全年化肥施用量不能超过总施肥量的20%;第三大类复合肥营养较全面且便于运送施用。常选用氮、磷、钾比例为15%的国产复合肥,或氮、磷、钾比例为16%的俄罗斯三元复合肥,可以选用氮:钾为15︰10氮:磷为20︰16的二元复合肥;第四大类商品有机肥广泛应用的是“超大”有机肥等;第五大类叶面肥,如选用0.2%硫酸锌,可提高鲜叶中橙花叔醇的含量,增强乌龙茶香气。也可施用硫酸钾、金必来等叶面肥料。

2、茶园施肥技术措施

(1)重视基肥的施用,做到早施、深施和施足

“早施”指基肥施用时间应适当提早。施肥时间以秋(冬)茶采摘后10d内进行为好。“深施”就是施肥深度要适当加深,提高茶树的抗逆性,确保安全过冬。成年茶园力求做到基肥沟施,深度达25cm以上;幼龄茶园可根据树龄由浅逐步加深,一般15cm以上。“施足”就是基肥数量要多。无公害茶园的基肥提倡以有机肥为主,一般幼龄茶园每667h㎡施农家肥2000~1500kg或施商品有机肥300kg,配施磷,钾肥各25kg。

(2)因地制宜施追肥

春秋茶品质好,产量比例高,是乌龙茶生产的黄金季节,这一时期也是茶树吸肥最集中的高峰期。但是想春茶生长多而快,仅仅依靠基肥的营养是不够的,必须配合追肥予以补充。每667h㎡施复合肥、化肥共200kg,分4次施下,即春、夏、暑、秋各季节开采前30~40d施用为宜,各种肥料种类占总量的比例因不同树龄而不同,幼龄茶园氮:磷:钾为2︰1︰1;成年茶园氮:磷:钾为3︰1︰1.5。并增施含镁、锌等中微量元素的肥料,增进品质。

(3)巧施叶面肥

有些茶园喷施叶面肥后,虽然促进了茶树萌芽和新梢伸长,但因节间增长和鲜叶内含物含量减少,影响乌龙茶的品质,制出的茶叶香气低、滋味淡;有些茶园喷施叶面肥后,因新梢生长过密,导致病虫害大量发生。因此,必须合理掌握,量质兼顾。一是选择经过农业部登记并附有检验登记证书的叶面肥;二是选用一些即可提前萌发和采摘,又可弥补茶类香气成分的营养元素;三是喷施时要将叶面正反两面都喷湿喷匀,发挥叶子背面吸收能力强的作用,以收到更好的促进效果。

什么是茶园绿色控草?带你了解茶园绿色控草的技术发展与应用

我国茶园分布区域广泛,各茶区间的地形及气候不同,导致茶园杂草种类繁多,防治难度大。茶园杂草与茶树争夺空气、水分、养分、阳光等资源,同时很多杂草还是茶树病虫害的中间宿主,严重影响茶叶品质和产量。有研究表明,不进行任何除草管理的茶园比正常除草茶园减产14.98%~19.84%。

化学除草是我国过去茶园除草的主要手段之一,具有除草效果显著、成本低等优点,但长期在茶园中使用化学除草剂严重影响了茶园生态系统的稳定,也给茶叶质量安全带来了巨大风险。随着社会公众健康和环保意识的加强,研究与推广茶园绿色控草技术势在必行。

一、我国茶园杂草防控技术的发展

1. 传统人工除草阶段

我国茶园早期主要依赖人工除草方式清除茶园杂草,即通过人工拔除、割除和耕除等方式除草。人工除草简单、安全,但人工需求大、投入高、工效低,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茶园除草管理要求。

2. 化学除草阶段

20世纪 60年代以后,化学除草方式逐渐在我国茶园兴起,当时茶园中常用的化学除草剂有西玛津、莠去津、扑草净、草甘膦、百草枯和茅草枯等。化学除草剂除草具有除草效果好、持效期长和成本低等优点,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茶园基本推广使用化学除草剂,化学除草成为当时茶园杂草防治的主要手段。

3. 茶园杂草绿色防控理念形成

到20世纪80—90年代,国际社会相继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并提倡在全球范围内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在茶园中使用化学除草剂的危害。为避免化学除草剂使用造成环境污染、茶叶质量安全风险等问题,综合使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生态防治等方法,替代化学除草的茶园绿色控草理念开始形成。

二、我国茶园绿色控草技术应用现状

1. 机械除草

机械除草是利用农业机械设备进行除草的技术措施,是一种非化学除草方法。目前茶园常用的除草机械根据原理可以划分为耕地式除草机械和刈割式除草机械。

2. 人工覆盖除草

人工覆盖除草是指在茶园利用无生命覆盖物,如秸秆、稻谷壳、黑膜、防草布等隔绝杂草生长所需的光、热、空间等资源,从而抑制杂草生长。人工覆盖除草简单、易行、高效,是一种非常适于幼龄茶园杂草防控的措施。

3. 天然除草剂除草

天然除草剂是指以动植物、微生物等产生的具有抑草作用的次级代谢物开发的除草剂。与化学除草剂相比,天然除草剂在自然环境下更容易降解且毒性较小,是一种环境友好型除草剂。天然除草活性物质来源广泛,目前研究植物源和微生物源天然活性物质较多。

(1)植物源除草剂除草

植物源除草剂是指从天然植物中提取得到的具有除草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或将其作为先导物质进行衍生化得到的除草剂。植物源除草活性物质来源广泛,目前在全球30多科植物中已发现超过2 000 种具有抑草活性的天然物质,这些物质根据结构划分为萜烯类、生物碱类、香豆素类等。植物源除草剂具有低毒低残留、安全高效等优点,在杂草防治领域深受人们关注,但目前植物源除草剂在茶园中的应用还未见报道。

(2)微生物源除草剂除草

微生物源除草剂是以微生物或其组织、代谢物为对象生产的一类除草剂。用于开发的微生物主要是植物病原微生物,目前研究真菌、细菌和放线菌源除草剂较多。

(3)矿物源除草剂

艾敌达是目前有文献报道的一种茶园矿物源除草剂,主成分为57%的石蜡油。艾敌达是一种非选择性、茎叶触杀型的除草剂,对于1 年生、多年生阔叶和禾本科杂草,以及地衣、苔藓、蕨 类等低等植物防除效果较好。艾敌达喷施后见效时间快、施药当天大部分杂草即干枯。但目前茶园使用艾敌达除草的成本较高,因此仍难以推广使用。

4. 生物控草

生物控草指利用不利于杂草生长的生物天敌,如其他草类、农作物、食草动物来控制杂草发生和为害的方法。生物防治具有不污染环境、不产生药害、经济效益高等优点,同时生物防治比农业防治、物理防治要简便,是今后草害防控重要的研究方向。

(1)间作控草

茶园生草后,草类以一定量的生物量提前占据茶园空白生境,形成优势物种,使得杂草无法获得充足的光照、水分、空间等生长条件,从而抑制其萌发、生长。目前已有很多生草植物被引入茶园,常用的草种有禾本科类包括鼠茅草、黑麦草、百喜草 、早熟禾等;豆科类包括白三叶、平托花生、紫花苜蓿、圆叶决明、毛苕子等;同时茶园还可以间作一些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作物,如大豆、绿豆、花生、 荞麦、芋头等农作物,广金钱草、百日菊等中药材来抑制杂草的发生。

(2)昆虫控草

昆虫控草是利用具有寄主专一性的昆虫取食杂草,达到防除杂草的目的。昆虫被释放后会逐渐与杂草达成平衡,一般一经释放就可长期发挥作用。利用昆虫控草是杂草生物防控中应用最早的技术之一,但主要应用于对外来入侵杂草的防控,如利用豚草卷蛾防治世界性恶性杂草豚草。茶园中应用此类技术还未见报道。

(3)植食性动物控草

植食性动物控草利用的是一些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如鸡、鸭、鹅、羊等,利用它们踩踏、取食杂草来控制茶园杂草数量。动物控草不仅可以有效防治茶园杂草,动物粪便也可以增加茶园土壤有机质,同时出售动物也可以获得额外的收入,是一种安全有效,且经济效益高的茶园控草方式。

三、展望

目前我国茶园绿色控草技术还相对落后,推动绿色、高效控草还需从思想理念、控草技术研发与完善、技术推广等方面进行。

1. 改除草为控草

要摒弃茶园中“寸草不生”的传统除草观念,改除草为控草,采用生草、留草,实施“以草抑草”。加大区域杂草种类、发生规律及杂草危害分级研究,及时控制恶性杂草,合理留养对茶园危害性小、不成为优势种的杂草。

2. 推进茶园除草机械化

我国茶园地形复杂,大部分茶园建园与茶树种植欠规范,市场上的农田或果园除草机械难以直接应用于茶园,而市场上的茶园机械质量参差不齐,田间除草效果仍需评估与验证。为顺利推行茶园机械除草,必须规范建园及种植,研发茶园专属除草机械,简化茶园除草机械结构、降低整体质量、方便运输,以适应复杂地形茶园。

3. 加速天然除草剂研发

天然除草剂是环境友好型除草剂,近年来很多研究表明天然除草剂具有很好的防除茶园杂草作用,其除草效果不逊于传统化学除草剂。但目前我国天然除草剂的研究还处于理论研究和新技术研发阶段,十分缺乏商品化产品,未来应跟踪研究具有良好商品化潜力的天然除草剂产品,降低生产成本,规模化生产,使研发的产品成功商品化,再逐步在茶园中推广使用。

4. 完善间作控草技术研究

间作控草是现在茶园常用的控草方式,筛选适合茶园的间作草种和配套的应用模式是研究的重点。现在推广使用的鼠茅草、白三叶、紫云英等仍有不足。如鼠茅草的草种偏贵、需要补氮,名优茶手采茶园春季踩踏、深修剪等会影响鼠茅草下一个周期的生长等。

各茶区应根据本区域的气候特点,茶园耕作、修剪与施肥管理模式来选 择合适的茶园间作植物与模式。间作控草还需要研究间作植物的抑草机理,是否影响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解决机械化高效播种及配套管理等问题,从而让广大茶农更好地接受“以草抑草”的技术。

5. 建立绿色控草技术组合体系

我国茶园分布地区广、地形差异大,导致杂草组成复杂,使用单一的控草技术可能效果甚微,达不到茶园草害防控要求,因此未来研究茶园杂草绿色防控技术应根据不同地形环境茶园建立相应的技术组合模式。如幼龄茶园中可以应用覆盖与间作技术相结合的模式,即在茶行垄面覆盖防草布,行间种植鼠茅草、白三叶等。成年茶园可以在夏季、秋季轮作不同草种达到长效控草效果。同时各种控草技术还应与耕作、施肥等管理技术有机配套,形成一套完备的绿色栽培管理模式。

6. 加速茶园绿色控草技术的推广

目前茶园绿色控草技术已有较多研究,但茶园除草仍以传统人工为主,应定时开展茶园绿色控草技术知识讲座,通过明白纸、技术挂图、短视频和微信小程序等方式科普茶园杂草绿色防控知识,宣传与推广绿色控草技术。让广大茶农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真正推动绿色控草技术的普及与应用。

本文节选自《中国茶叶》2022年第7期,P10-15,《茶园绿色控草技术应用现状及展望》,作者:左从国,罗垚,张显晨,李叶云。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中国茶叶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中低产茶园的成因及改造技术

形成中低产茶园的原因

中低产茶园的致因复杂,茶园的特点各异,造成低产茶园的原因可归为:自然低产型和胁迫低产型二大类。自然低产型是因树龄大、生机减弱、树势衰退而导致生产力低下。胁迫低产型是缘于环境和技术因素的不良,削弱了茶树的生机而树势衰退,以致产量明显下降或长期处于产局面。

(一)树龄过大

茶树同其他植物一样,都要经历从幼年→青年→壮年→衰老的过程。茶树虽为长寿植物,在栽培条件下茶树生机衰退比自然生长的快,有效经济年龄时期一般为40~50年,即使培育水平较高的茶园中高产期也只能持续到30年左右,随树龄增大而树势衰老。

在正常栽培管理水平下,历经30~40年,常规茶园的茶树自然进入衰老期后,树势衰败,随树龄增大而树势衰老,生机不旺,低产、低质、低值。

(二)生态条件恶劣

茶树在长期系统发育中形成了其自身的生育规律,茶树生育对环境条件有一定要求。众多生态环境因子在时间和空间上在不同情况下对茶树的作用是不同的。茶树在适生环境条件下,满足茶树生长的需要,才能达到高产优质高效。

有的茶园坡度大、梯面过窄、水土流失严重、土层浅薄、土壤结构差、PH过高过低、养分贫乏、易受旱、寒和病虫、杂草危害,使茶树生长不良,甚至危及茶树的生存,往往表现植株矮小,高低参差不齐,树势衰败,细弱枝结节枝多,鸡爪枝多,育芽力差,对夹叶多,而枝干不断枯死,茶园处于低产水平。

(三)建园不当

茶树原是典型的亚热带植物,具喜温、喜湿、耐阴的生态特性,而栽培茶树必须满足其的生态特性需求,才能使茶树生长良好。建园不当:一是建园位置不合理,在不太适合茶树生长区域建园,致使茶树生育不良,年生长量低;二是茶园规划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不到位,择地不当,基建质量差,种植前未深耕、未施有机肥、品种差、间作不当,单位面积上茶树的株数过少(每亩定植500~600株),缺株断行严重,覆盖度低,长势差,采摘面积较小;三是引种不当。

(四)培管不科学

由于投入水平或技术能力等原因,特别是农户分户管理的茶园,不重视茶树的培育管理,种后长期失管,长期不施或少施肥,耕作不当而土壤板结、根系严重损伤、杂草丛生;采摘过度,病虫害防治不力而使茶树生机衰退,未老先衰;严重干旱、缺水或浸水,冻害引起茶树枯死;修剪不合理而使树冠结构不良,仅能维持低水平产出。

鉴于此,必须针对中低产茶园形成的不同症结,依中低产茶园的具体成因和程度不同;茶树树龄、树势和园相不同;中低产茶园所处地形、地势不同;管理水平不同等,因地制宜地采用相适宜的改造技术,构建适宜茶树生育和高产优质高效的环境条件,将低产低质的中低产茶园改造为高产优质高效的生态茶园。

中低产茶园改造的技术措施

实施中低产茶园改造的茶园是指那些有改造价值的中低产茶园,即:坡度适宜(25°以下) ,土壤和生态适宜的茶园。中低产茶园经改造,产量应持续上升,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因茶园低产的成因和程度不同,树龄和园相不同,故中低产茶园的改造是一个系统工程,须科学规划,从宏观到微观,依低产的原因、树势状况、当地的自然和经济情况,及要求达到的目标,运用不同的技术措施,有计划分步实施,使茶树更新,使茶园恢复生产力。至于有的衰老低产茶园,采用更新改造技术已无多大经济价值,就需采用改植换种,嫁接换种等技术进行改造,从而建成高产优质高效的生态茶园。

中低产茶园复壮改造技术主要包括:改造园地、土壤改良、树体复壮、茶树换种及改善茶园管理等措施。

(一)改造园地

通过改造中低产茶园的园相,包括园地布局、群体结构、土壤环境等方面,均应进行整体群体结构的调整,因园、因树制宜改造,力争实现茶园生态化。

即运用生态学原理,以茶树为核心,因地制宜地利用光、热、水、土、气等生态条件,合理配置茶园生态系统,提高太阳能和生物能的利用率,促进茶园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较大地提高生产能力。

通过有目的地造就一个良好的人工茶园生态系统,使之既能充分满足茶树生长所需要的最佳生态要素,又能为茶园病虫害实现生态调控,从而为实现茶园生态无公害治理创造良好的生态基础。

1.植被的改造和恢复

新建茶园时由于不太注重茶园生态环境,园地周围很少有人为种植林木,特别是由于片面强调茶园集中成片,茶园四周和道路、水沟等范围内应保留的林木也被砍伐了,从而导致茶园植被单一、水土流失加重、茶根裸露、生物多样性降低、天敌种类和数目减少、生态环境恶化。

对这部分茶园的改造,应按照新建茶园生态系统配置技术要求对茶园植被进行改造和恢复。

依茶树是耐荫植物特性,采用多物种高度集约化的经营形式,以茶树为主,因地制宜配置其他作物,设置防护林、行道树、遮阳树和地被层生物覆盖,形成多层次立体复合栽培,各作物能共生互利,构成合理的生态系统。

2.补缺合理密植

种植密度是影响亩产高低原因之一,由于长期间作关系,或由于肥培管理不善,或由于水土冲刷严重,或由于病虫侵害,以致在现有的一些中低产茶园中缺株断行普遍,园地空隙很大。

增加茶树密度,在缺株断行率达10%以上的中低产茶园,必须根据原有中低产茶园的具体情况,进行补缺工作,积极做好调整群体结构,补植良种茶树,补植缺株、改植补缺、合理布置茶行、适当增加种植密度、进行合理密植。

在缓坡地或在比较平坦的茶园,按照种植规格补密成园;如系条植的,其中有断行缺株的仍补密成条;如行株距不规则的,可改为条植;如行距过大的可在行中补植1~2行良种茶树。

坡地上特别在陡坡地,应从有利于水土保持出发,抓好坡地改造为等高梯级条植茶园;并且同时将原有由于年久失修的梯级、梯级崩塌的进行修整等工作,从而构建良好的茶园水平结构。

补缺茶树材料,以二、三年生的茶树良种苗最好,其次可采用大茶树归併。

3.建立道路网和合理设置排蓄水系统

由于茶园建设时规划不合理,使现有中低产茶园中部分茶园无道路和排蓄水系统的设置或原有的道路和排蓄水系统由于年久失修而崩塌、损坏,水土流失严重的,应进行重新规划设置或加以修整等,从而构建合理的道路网和排蓄水系统。

(二)茶园土壤改良

土壤是茶树生长发育的基础,是茶树赖以生存所需营养的来源,许多中低产茶园土层瘠薄,土壤肥力低下。

保土改土,提高肥力,是中低产茶园改造的重要技术内容。

改造茶园土壤应从治水保土入手,着实抓好:深翻深耕,加培客土,加深有效土层,增施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等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改良茶园土壤的措施,全面提高土壤肥力,使茶树根系得到充分发育。

改善土壤结构的关键是协调土壤中固、液、气三相比的关系。一般茶园土壤固:液:气比例为40:30:30时比较理想。对于大多数中低产茶园,通过适当提高土壤空隙度,增加团粒结构,协调土壤固、液、气三相比,避免液相、固相过大、气相太小,使土壤结构得到改善。

通过增施有机肥,如农家肥、绿肥、厩肥、堆肥、沤肥等,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是改良土壤结构的有效方法。一般来说,每亩应施堆厩肥3~5t,茶树生长期追肥量折纯氮为6~7kg/亩。

调整土壤pH也能显著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增进茶树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利用。土壤pH>6.0时,应该有意识多施酸性肥料或生理酸性肥料;土壤pH<4.5时,适当施入碱性肥料,不施或少施酸性肥料。

地下水位的合理控制,也是有效调整土壤结构性的措施。低地茶园,因地下水位过高,土壤中还原性物质,如亚铁离子、硫化氢等过多。对这类茶园要千方百计降低地下水位,增加土壤通透性和氧化还原电位,同时还可以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有条件的地方应进行地面人工覆盖,即采用铺草或薄膜(0.5毫米)覆盖,这样既可保水、保土,抑制杂草、增温,增加有机质,又可改良土壤,以及种绿肥等措施,全面提高土壤肥力。

(三)树冠改造 树体复壮

良好的树冠是茶树持续优质、高产和高效的基础和前提。部分中低产茶园的茶树树势衰败,呈现不同的树冠类型,茶树生机减弱而导致生产力低下,低产低质。改造树体包括树冠和根系更新复壮改造。

1.树冠重塑

因茶树具有较强的更新复壮能力,往往从靠近根颈部位长出的新枝,发育阶段最年幼,具旺盛的生命力,故根据茶树的生长发育习性及其生理代谢规律,依树冠衰败程度不同,而采用深、重修剪、台刈和养蓬的相适改造措施,调控茶树分枝习性,改善体内营养物质运输和分配,重新培养骨干枝,复壮树势,再复用定型修剪和轻修剪,重新塑造高产优质的树冠。

定型修剪是按照塑造茶树树冠要求,剪除部分枝叶,以固定树型,加宽树幅的修剪,是奠定茶树树冠结构,塑造树型的修剪。

轻修剪系指剪去树冠表层3~10cm枝叶的修剪,是用于成年茶 树、深修剪后以及重修剪和台刈改造定型修剪后的茶树修剪方法。

深修剪又称回剪,是剪去树冠上层10~15cm左右的枝叶,使茶树上部树冠复壮的修剪方法。

重修剪适用于衰老茶园中主枝尚强壮、1~2级分枝也较壮实、上层分枝零乱细弱的茶园和未老先衰的茶园。重修剪的剪位一般离地面40厘米左右,剪后只剩下主枝和1~2级分枝。

台刈主要是针对树势严重衰老的茶树,从根茎部(离地5厘米内)割去全部树冠,使根茎部的不定芽萌发组成新的树冠。留桩不能过高,否则会使发芽不壮,新枝纤细。台刈宜在春季进行,必须结合改良土壤和重施有机肥进行,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根系改造

树冠改造须结合根系改造同时进行,否则会造成养分脱节而影响树冠的改造效果,经深耕,增施有机肥,激发、促使新根旺盛生长和增进吸收能力,促进根系复壮更新。

(四)茶树换种改造

针对那些缺株率大、行距不合理、树龄老、品种差和规划设计不合理的中低产茶园,宜采取茶树换种改造,其既可改造中低产茶园,又可加速良种化。茶园换种更新方式有改植换种和嫁接换种。

1.改植换种

一是采取一次性挖掘老茶树,按新茶园建设标准重新规划设计,设置道路、水利和防护林行道树系统,进行必要的地形调整(建梯、深翻、施足底肥),再按适宜规格种植新的良种茶苗;二是在园相较好的衰老茶园中先在老茶树行间套种新的良种茶树,待新茶树投产后再挖去老茶树,即新老套种的改植换种方法。

2.嫁接换种

用原有茶树作为砧木,用选定好的优良茶树品种的枝条作为接穗的换种技术。嫁接换种利用砧木茶树原有庞大根系的吸收能力和营养库,因而接穗新枝生长快,使成园时间显著缩短。具有成活率高、投资少、成本低、比改植换种的投资约少一半,收回投资时间仅用1~1.5年,见效快、可提前3年成园。

茶树嫁接是采用低位劈接,进行嫁接时除作好嫁接工具、遮荫材料准备和留养接穗外,还应抓:

①选择好砧木和接穗。要考虑砧木和接穗的亲和力,当中低产茶园的茶树原本为丰产性好、生活力强的无性系品种或地方优良群体品种时,选作嫁接换种对象较为合适。一茶丛以粗细约0.6cm以上的枝条较适中,接穗选择良种半木质化枝条的中下段。

②剪砧、削穗 将茶丛中选好的枝条距地2~3cm处剪去,行低位剪砧,每一砧木用利刀纵切一刀,切缝长2cm略长于接穗斜楔面的长度。每一接穗长3~4cm,削成斜楔形,削面平直光滑利于与砧木紧密接合,每个接穗要有一个饱满腋芽和一片健壮叶片。

③细心嫁接 用劈接刀前端撬开已切开的砧木切口,将削好的接穗轻轻插入,然后小心撤去劈接刀,注意必须使接穗靠在砧木切口的一边,两者的形成层应吻合。

④培土代绑、浇水遮荫 接穗插入后,不捆绑而培上细碎土把接合处埋入土中,培土至接穗叶柄基部,叶片和腋芽露出。培土代绑,不仅能防止砧木和接穗失水,且土中昼夜温差小、湿度较稳定。嫁接培土后随即浇水,使培上的新土与接穗紧密接合,并进行遮荫。

⑤嫁接后的管理 从嫁接到接穗与砧木结合,接穗正常萌发生长,夏季嫁接需1~1.5个月,冬季则要到翌年3~4月份。此期间应抓好遮荫、供水、保温等进行精细管理。及时除草、防治病虫害和清除茶树基部抽出来的新梢,使水分和营养物集中供应接穗的生长。若嫁接后半个月内发现接穗叶片变黄脱落需重新补接。

(五)改善茶园管理

要使茶园更新复壮效果明显,维持时间长,就必须改变原有的不良茶园管理,实施科学管理,促使栽培管理科学化。茶园管理包括肥水管理、土壤管理、树冠管理、采摘管理、病虫害管理等内容。

1.肥水管理

茶树需要大量元素氮、磷、钾,同时也需要微量元素,应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在按氮、磷、钾比例施肥的同时,辅以微量元素肥料的配合平衡施肥 。丰富土壤有效养分的含量是肥培管理的中心环节。其次是在茶行行间种植绿肥,或饲养蚯蚓。

茶树良好生长需在水分代谢基础上,有赖于充足的水分的供给,要采取综合措施,加强茶园水分的保蓄、排水和灌溉工作,为茶树的生长发育营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

2.土壤管理

采用各种方法以防止水土流失,合理耕作以改善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环境并清除杂草;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进行地面人工覆盖和构建生物覆盖。

3.树冠管理

主要是运用综合修剪技术并配合合理采摘,对茶树树冠进行综合性管理,使之形成良好的树冠结构,分枝层数达4层以上,叶面积指数达3以上。

4.采摘管理

茶园改造后采摘不合理难以在预期的时间内形成良好的篷面是茶园产量上不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特别是树冠改造后的2~3个生长季节尤应以养蓬为主,切忌当成正常茶园采摘。否则,新的篷面难以形成,导致事半功倍甚至毁园的后果。

5.病虫害管理

茶园改造后茶树病虫害的基数大大降低,但新长的新梢易引起害虫发生,尤其是小绿叶蝉、茶黄蓟马和螨类,应是防治的重点。否则,新萌发的茶芽易受到虫和螨的危害,使之不能正常萌发生长,将造成严重的后果。要掌握病虫发生规律,坚持预防为主,有的放矢,综合防治的原则,有效控制病虫的为害,促进茶树良好生长,茶叶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

找到约447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