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园的图片

找到约2,415条结果 (用时 0.027 秒)

跟着央视的脚步,共赏福鼎茶园的春色

  4月6日

  央视客户端特别策划的

  “清明·向春而行 步履不停”

  直播节目播出

  其中,福鼎春天的色彩

  也闯进直播节目中啦!

  除了央视直播

  还有今日头条、抖音、腾讯、

  百度APP、爱奇艺、虎牙

  众多平台同步直播

  太热闹啦~

  能看海的白茶生态茶园

  ——鼎白茶叶种植基地

  “正是一年春雾尽,茶山连绵冒新芽”。能看到海的白茶生态茶园十分稀有,在白茶著名的产地——佳阳乡后洋村的鼎白茶叶基地就是其中之一。

  

  美景出好茶,好茶应美景。这里背山面海,500多亩的山头不仅遍植茶树,还开始种植樱花树、桃花树,成了当地的休闲示范园区,茶园步道、制茶车间、接待中心……这里利用原始地貌、着力塑造人文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统一,将地域魅力与白茶文化最大限度地释放。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全球最大天然白茶晒场

  ——鼎白露天茶叶晒场

  鼎白茶叶晒场是全球最大的天然白茶晒场,占地一万平方米,数千副竹笾可同时容纳50000多斤白茶茶青晒制。

  

  好茶是怎么来的?是这数千副竹笾一天来回几次的摆放收回,是不同日照、不同角度的专业调整。“手工日晒、自然萎凋”的制作工艺,使茶芽自然缓慢地变化,既不破坏酶的活性,又不促进氧化作用,最大限度保留了茶鲜叶中活性酶和多酚类有益物质,形成毫香显现、滋味鲜爽、回甘性强的优异品质。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福鼎白茶”始祖“绿雪芽”

  ——绿雪芽白茶庄园

  清代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记载:“太姥山古有绿雪芽,今呼白毫……”。

  

  在太姥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内的”鸿雪洞“旁生长着一株野生古茶树——绿雪芽,它就是历经百年的福鼎大白茶母树。据清代陆延灿《续茶经》引《广兴记》载:“福宁州太姥山出茶,名绿雪芽。”因此,“绿雪芽”也被视为“福鼎白茶”始祖。

  

  图片描述

  

  绿雪芽白茶庄园占地1500亩,是福建省第一批有机茶认证基地,也是距离福鼎白茶母树绿雪芽最近的有机生态茶园。

  

  图片描述

  

  “地图”茶园、大棚茶叶晒场

  ——六妙白茶庄园

  站在点头镇大坪村的六妙白茶庄园内的一处小山丘,从高处俯瞰,“中国地图”图案占据半座山头。这幅“地图”占地面积39.5亩。目前这里的茶树有800株,共有16个品种,是根据各省份的地形进行分类种植。而且这里的茶树从不修剪、不喷药,纯粹的自然生长,最老的是当年的知青种下的,树龄近50年。它们纵横交错,大多两、三米高,采茶的人被淹没在茶林中。

  

  图片描述

  

  “地图”茶园的不远处,是面积两万多平方米的全国首个标准化日光萎凋大棚。这里不受天气影响,日晒茶青六万多斤,2015年还创下了“竹笾日晒福鼎白茶”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福鼎之境,云生雾长,承天地之灵气,撷万物之精华,沿江河之回转,顺山脉之起伏,聚云雾之白茶”。十里苍苍色,一嗅茶氤香。福鼎人祖祖辈辈保护的青山绿水成就了品质上乘的白茶,传承的制茶工艺和种茶传统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茶山上最美的那一抹清绿,正在积蓄能量,等待着回报一年来期盼美景与好茶的人们。

  据悉,此次直播中出现的福鼎镜头画面,是由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融媒体资讯中心的团队拍摄而成。

  (来源:福鼎白茶)

造物记:云南古茶园的秘密,又双叒叕获奖了​!

  好书传递思想,声音温暖春城。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之际,“书香昆明”城市宣传片首发暨“第八届书香昆明·好书评选系列活动”颁奖礼举行直播。

  至此,持续近2个月、20万人次参与投票、互动的活动圆满收官。颁奖礼首次上线播放“书香昆明”城市宣传片,并现场揭晓了第八届书香昆明·全国/云南十大好书,“声音的力量”全民朗读大赛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等奖项。  

  受疫情影响,颁奖礼首次采用直播形式与网友、书友见面,全程温馨而热闹,众多网友在线参与互动评论、积极转发直播链接,邀请更多人加入这场阅读盛宴,传递书香。据统计,短短1个小时的直播里,超过173万名网友在趣看、一直播、微博等直播平台上实时观看颁奖礼,超过100.9万名网友为活动点赞。

  茶业复兴团队创作的《造物记:云南古茶园的秘密》,入选“第八届书香昆明·云南十大好书”。  

  从2019年11月上市,《造物记》至今已获得

  中华书局年度「十佳图书」

  中国出版集团「中版好书」

  新华社「新华好书」

  茶媒体联合推荐2019年「十大图书榜单」

  「深港书评」推荐「好书周榜」

  《安徽商报》「年度好书榜」

  《普洱》、《茶博览》、《茶道》

  《深圳特区报》、《橙周刊》

  等多家媒体推荐

  ...

  《造物记:云南古茶园的秘密》是由中国顶级出版社中华书局和卓越的创作团队茶业复兴共同创造的云南茶文化大观全书。也是主创周重林先生继超级畅销书《茶叶战争》之后又一领衔之作。跨越西双版纳99%的茶区,超过半年时间持续性的实地田野调查,超过一年时间重装创作,不同的视角、全方位的观察,带来内容饱满、视野开阔、蔚为大观的阅读体验,云南古茶园的秘密一览无遗。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来源:茶业复兴

西双版纳古茶园的秘密

中华书局此前出过两本茶书,一本是陆羽的《茶经》,还有一本是宋徽宗的《大观茶论》。

陆羽说他那个时代,大茶树随处可见,采不到茶叶的唐人,把茶树砍倒采摘。

宋人已经见不到陆羽说的大茶树了。

明人已经找不到宋人把茶礼作为婚聘之礼的现实依据。

洋人把清人的茶传播到世界各地。

这些茶事都与云南没有关系。

中国茶的茶的故事,我们写了很多本书,《茶叶战争》尝试从文明史角度来看茶,从茶的角度看近代史,茶运与国运密切相关。这是茶与国的故事。

《民国茶范》我们寻找到了晚晴到民国的茶脉,就在那些鲜活的人身上,就在那些生活细节里,就在你我的谈吐间。这是茶与人的故事。

这些茶事与云南有些关系。

后来,我们又写了好几本书,很纯粹地讲云南茶。

《易武与古六大茶山》《勐库寻茶记》《茶叶江山》,视野从长江黄河拉回到澜沧江边,来到勐等水库,来到小黑江,来到同庆河,考察风土、物候、人情。这是茶与树的故事。

也终于有机会,可以完全以古茶园的角度写一本书。谈茶山,太宽泛。谈茶树,太逼仄。只有茶园,才如此饱满,如此生机勃勃,风吹过的时候,树在。云飘过的时候,人在。茶汤入杯的时候,温暖如斯。

所以,《造物记:云南古茶园的秘密》多少有些不一样的地方啊。

我们尝试从文明史的角度去看古茶园,陆羽时代的大茶树并没有退出人类生活的视野,宋徽宗时代的茶礼还在老曼峨羞涩飘扬,清雍正时代的改土归流让北京成为普洱茶的重镇,晚清到民国云南茶叶格局真正影响到了今天。

这一切,都是因为云南不仅有古茶园,还有古老的种茶技术、采茶技术、管理技术以及饮茶风俗。

上天造物,留一方茶园,我们属于幸运之人。

《造物记:云南古茶园的秘密》既有恢弘场面,也有细枝嫩叶。

超过16年的区域观察,跨越西双版纳99%的茶区,56人深度参与,深入茶山最深处,既有对古茶园、古茶树的细致观察,也有对茶农、茶商等人的认真采访,关心茶价变化,关爱茶农生活。既有史料的溯源、佐证,也有行走过程中心的柔软绽放。

文字团队超过一年时间投入创作,无数次的交流、碰撞与调整、修改,无数次的在夜深人静时享受创作的快乐,这才带来内容饱满、视野开阔、蔚为大观的阅读体验,藏于深山、藏于史料背后云南古茶园的秘密方得一览无遗。

写法不生硬,不枯燥,生动鲜活,有古茶园、古茶树,包括一枝一叶一芽,包括一朵花的清香与轻柔;有各个小微产区茶叶的制作工艺、价格变化、饮茶习俗,有古茶园发展历史的见证者、亲历者以及维护者,有微观的细节,更有宏观的分类,无论哪个角度,只要你开卷,皆有涓涓细水之益!

从资源到知识,追寻古树茶的价值链。用心记录每一个村寨,从茶树下的土壤到茶桌上的汤色,从茶园分类、滋味对比、价格到饮茶习俗、制作工艺、种植,以及传承千年的管理……你想得到的,以及你想不到的,均一一呈现,在流畅的字句间,也在真实的图片里。

《造物记:云南古茶园的秘密》主创谈

周重林

茶马古道研究专家,古茶园理论奠基人。专注茶文化领域研究16年,主要著作有《茶叶战争》《民国茶范》等。

有一天晚上,我在雨林庄园喝茶聊天。白天与张敏去曼糯看藤条茶,我们都有些兴奋。之前我并不知道勐海也有藤条茶,从易武到勐库,曼糯藤条茶的传承在区域上填了空白。樊露提醒我,整个勐海,只有曼糯的采摘与易武区域相似。我们继而品了一泡曼糯茶,寻找人为干预下茶味与未被干预有什么不一样。结果发现,干预最深的藤条茶模拟的正是从未被干预的望天古树。第二天我便动身去了易武多依树,那里有我想看的望天古树茶,之后我又去清迈考察古茶园。没有那天的谈话,就没有后来的古茶园分类。

杨春

专注云南地方史15年,出版著作多部,现在研究方向为茶叶、非遗、传统建筑等云南特色文化。参与著作《易武与古六大茶山》等。

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语来总结这本书的创造,我觉得“真实”是最贴切的,我们亲身至古茶山、古茶园,至古茶树下;我们寻访每一个可能,从茶农到茶商,探寻真相;我们将更多的时间、精力花费在茶树的源头,而书稿也在版纳、昆明、北京三地沟通,所以当这本书最终呈现时,既如释重负,也欣然。以前对茶之路这个词语,更多的是停留在别人的诠释,而这本书,让我们亲身体验了通往茶叶的路途是如何的有趣,古茶园的直观与鲜活都在我们行走的过程中一一绽放。我们追寻古茶园的秘密,可是,它不仅有茶叶本身的知识体系,还有人间的情谊,茶的心其实也是人心。

罗安然

茶学科班毕业,现为《茶业复兴》编辑,主创有《造物记:云南古茶园的秘密》。

茶学和事茶、饮茶大众之间似乎总有一条看不见的鸿沟。当习惯了茶的滋味只是氨基酸、咖啡碱等化学元素组成的一种味觉反应时,听到布朗山当地人把茶简单分为苦茶与甜茶,反而觉得匪夷所思。苦与甜,来自人类最初为生存而演化出的味觉识别系统,甜的能吃,苦的不能吃。而茶之苦,则让苦变得不再可怕,转而成为延年益寿之仙药,最后发展成一种不可或缺的嗜好品。在这一层面上,苦与甜,有了文明史的意义。

茶与人的紧密关系已存在上千年,这使真正的茶学从来都不止于茶,它是民族学,是史学,还是人类学。而《造物记:云南古茶园的秘密》也同样,你很难去界定它属于哪个领域,它包罗万象,既有茶学理论知识,又有家国情怀,我们不仅关心茶与人的生活,也关心云南这片古老土地上不被人所知的秘密。

陈朦

市场营销硕士,出生茶乡、茶叶家庭,以茶为志业。主创有《易武与古六大茶山》《造物记:云南古茶园的秘密》。

有人说,中华是包裹在文明之下的国家。而因为古茶树,漫长的文明见证从静止的事物变成了活着的生命。在这本书的创作过程中,我们的主角就是古茶树,它斑驳的树干上有着历史的痕迹,而我们见证了,它用古老的生命,支撑起边疆人民的希望,支撑起一个行业。

杨静茜

法学硕士。自媒体《茶业复兴》联合出品人,主编有《云南茶生活百科全书》,主创有《茶马古道风情录》《勐库寻茶记》。

我们很幸运,还可以亲眼见到数百年前人们栽下的茶树。那些古老的用茶方式,也在深山里的古老村寨生生不息。我们在茶园里,饭桌旁、火塘边听种茶人娓娓道来,我们在当下,同他们的叙述穿越时间,看到一代代的人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播种,繁衍生息,也会看到他们如何礼拜苍穹,与自然、与命运和谐相处。古茶园边,那些与茶有关的生活方式,就如同和古老的歌谣一般,代代相传,反复吟唱。在社会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希望你用一杯茶的时间,看看时间的另一面。

来源: 茶业复兴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382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