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园的建设与管理

找到约4,397条结果 (用时 0.037 秒)

生态茶园如何建设?中国制茶大师实践经验一次说清!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日益增强,绿色、有机、生态、安全、优质的茶叶产品逐渐成为消费市场的新取向,这推动茶农茶企自觉转向生产无公害茶、绿色茶、有机茶。建设生态茶园成为茶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新课题。

日前,中国制茶大师、国家级示范合作社——举源合作社发起人、国家一级评茶师、安溪铁观音大师、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校外导师刘金龙走进说茶直播茶间,带来一场《高质量生态茶园的建设与创新管理》主题公益讲座。刘金龙老师分享了多年如何同土地与自然打交道、探索建设管理生态茶园的宝贵经验。

生态茶园建设的前提与基础

适宜的立地条件、合理的品种搭配

生态茶园是一种以茶园为主体的复合生态系统模式,以茶树为主要物种,通过实施立体复合栽培,人为创造多物种并存的良好生态环境,建立能够维持茶园生态平衡,促进茶园物质和能量良性循环,实现茶叶优质、高产、高效、无污染,达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协同发展为目的的人工茶园。那么如何建设生态茶园呢?

刘金龙认为要建设高质量生态茶园,第一个关键点是茶园的立地条件,主要有海拔高度及坡度大小等,这是为建设生态茶园提前打好基础。立地条件的好坏关系到基地建设过程中的水土保持、建设成本、建成后茶园的管理等。

△图片来源:刘金龙《高质量生态茶园的建设与创新管理》PPT内容

地形地势是茶园建设须高度关注的条件之一。适当高度的山区云雾多,空气湿度大,漫射光较强,日夜温差大,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发育和有机物的合成与积累,茶叶香高味重。此外种植基地的气候、降雨、温度、湿度、土壤与交通等也是立地条件应注重考察的因素。

△图片来源:刘金龙《高质量生态茶园的建设与创新管理》PPT内容

另一个关键点是茶树品种要合理搭配。刘金龙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认为,至少种植三个品种,覆盖早中晚三种芽种,才能将茶园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

比如,乌龙茶种植早芽种可以选择黄金桂、金观音或黄观音;中芽种可以选择梅占、毛蟹、本山;晚芽种选择铁观音。这样4月上旬采摘黄金桂、中旬采摘梅占、本山,4月下旬到5月再采铁观音,如此种植搭配,能更加合理分配采摘时间,将整个采摘周期拉长,避免出现单一批次需要大量采工,但因人手短缺而错过采摘时间的情况。

生态茶园管理的实用举措

稀植留高、茶草共生、水平梯田

根据传统茶园的现状,刘金龙分享以下三点改进茶园的举措,为进一步套种绿肥、茶树复合种植创造条件。

△图片来源:刘金龙《高质量生态茶园的建设与创新管理》PPT内容

1

适当稀植,合理留高

先给茶树做减法,将原本一亩5000株茶苗减少到1800~2000株;再深翻使土地疏松,施有机肥,当植株长到40公分、50~60公分、60~70公分进行三次定型修剪,让茶树分枝有三层培养采摘面。

减株增采摘面的操作,一方面可维持茶叶原有产量水平,另一方面可使茶株扎根更深,吸收更多养分,提高抗灾能力,从而提高茶叶品质。目前该举措已在安溪全县茶产区进行推广。

△图片来源:刘金龙《高质量生态茶园的建设与创新管理》PPT内容

2以剪代除,茶草共生

传统茶园茶株矮小,杂草会抢夺土壤中养分,一年需要进行人工除草五六次,劳动力成本高昂。当茶树复壮留高,根深叶茂,吸收土壤中养分能力加强,不怕杂草,即可实现茶草共生。

杂草可以帮助茶园的土壤保持水分;且留草的土壤团粒结构比较好,起到透气透水透肥作用;同时可以在夏冬两季杂草结籽之前剪草留根,以剪代除,相比起多次除草,大大减少人力成本;剪草埋土还可增加土壤腐殖质跟有机质,使土壤更肥沃。

△图片来源:刘金龙《高质量生态茶园的建设与创新管理》PPT内容

3

水平梯田,外岸内沟

如果茶园顺坡种植,虽然美观,但是弊端明显,一旦下雨,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而采用水平梯田、外岸内沟、梯壁留草的茶园模式,不仅能更好地保护茶园水土,还可通过合理种植丰富整个茶园的生物多样性,使茶园与四周生态系统和谐共生、协调发展,促进生态茶园的持续健康发展。

构建生态茶园间作体系

套种绿肥、茶树复合种植


△图片来源:刘金龙《高质量生态茶园的建设与创新管理》PPT内容

1

套种绿肥

刘金龙介绍,通过多年实践和科学实验表明,合适的绿肥植物应具备:豆科、品种较矮、鸟不吃、多年生的特点。

将套种大豆、套种花生和没有套种的三种情况下对茶园土壤、茶树产量和茶叶品质做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土壤方面,套种绿肥作物能改善土壤肥力,减少施肥次数;产量方面,套种绿肥可以增加茶叶产量;茶叶品质方面对比,套种大豆的滋味回甘更明显,套种花生的香气更高。

△图片来源:刘金龙《高质量生态茶园的建设与创新管理》PPT内容

2

茶树复合种植

茶园复合种植树木,对提高茶园生物多样性,调节茶园小气候,促进茶树生长发育,减轻病虫危害和提高茶树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均起到正向作用,具有良好的效益。例如茶园复合种植豆科的鸿森槐,具有速生、干直、窄冠、硬料四大特性,同时具有以下优点:一是为蜜源植物,具有高附加值;二是给土壤起到固氮养土作用;三是夏天能给茶园适当遮阴;四是冬天落叶,不影响茶树采光。

△图片来源:刘金龙《高质量生态茶园的建设与创新管理》PPT内容

绿色是未来发展的成色,为了使我国的茶叶产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种植,做生态茶、做安全茶、做好茶。促进茶叶生产由原来的数量型逐步向质量型和效益型转变,和推动建设生态茶园都刻不容缓。

来源:说茶ShowCha,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西藏茶产业发展概况与对策

  

位于雅鲁藏布江拐弯处的西藏墨脱县果果塘茶场。(新华社记者觉果2020年8月31日摄)

西藏茶产业的形成

从唐代开始,在对边境区域的治理中重视“羁縻(jīmí)”之策的运用,即通过多种手段对边疆区域加强联系和控制,其中“以茶羁縻”是一种重要的手段,而且一直延续至清朝末期张荫棠提出“茶宜自种也”的口号。在这一历史长河中,西藏曾经尝试种植茶树并生产茶叶成品,但最终仍是在西藏和平解放后,在林芝地区实现了这一目标。

在提出“茶宜自种也”口号之前,张荫棠做了较为充分的调查,发现从前西藏多次“派人到川采买茶子”,但是由于当时严格控制茶籽外流,“关卡亦盘诘綦严”,并且存在把炒熟的茶籽售给藏商的现象,所以植茶并未成功。

随后,张荫棠大力推进西藏自植茶树。史料记载,光绪三十三年(1907)四月二十九日,张荫棠因藏商阿旺落布到打箭炉购买茶种以及觅雇工人之事,专门给四川总督致函,表明已有实际行动。但1908年,张荫棠离开西藏,晚清政府已岌岌可危,自植茶树之事也就被同时搁置。但按现在资料来看,当时应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宣统三年(1911),有人在察隅河沿岸发现了一种“粗茶”。和先前张荫棠调查形成的当地无茶的结论相对照,这些“粗茶”可能与他推行西藏自种茶树有关。

西藏易贡茶场工人在采摘茶叶。(新华社记者张汝锋2021年5月22日摄)

进入20世纪30年代,西藏贵族擦绒?达桑占堆曾在山南的隆子县加隅地区的加却俄村(珞巴族人聚居村)尝试开园植茶,并雇佣英人作为技术指导。当时,开辟出了一定规模的茶园,并达到了产茶的能力,但由于当地群众的破坏而未能持续下去,最终未能实现西藏规模化地自产茶叶。西康建省时期也大力推进了在西藏种植茶树工程。1953年,从西康省引进的200公斤茶籽运抵昌都,并在波密、左贡、察雅、贡觉、类乌齐、八宿等六县境内种植。1956年,察隅县建成茶园,察隅县日卡通村和日马村试种茶树也得以较好地成活,同时察隅县也引进了苹果、李子等果树苗木。但此次引种整体效果并不理想,并未真正形成规模化茶叶种植与生产能力。

直到20世纪60年代,在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和后续部队的一批干部和战士的共同努力下,1960年、1963年和1967年陆续引进茶籽,分别在察隅的沙玛、波密的易贡、林芝的东久试种,获得成功。从1964年开始采摘制茶,试制了毛峰、眉茶、碧螺春等茶叶,经评审,品质较好,但由于缺乏管理和加工技术,没能得到发展。在下察隅沙玛、嘎雅、沙穷,上察隅知巴、宗巴、米古、必达、本堆等地也留下了不成规模的茶园。

茶场的采茶工人。(人民网次仁罗布摄)

至1982年,国家进一步加强资金投入,扩大了林芝易贡农场中的茶叶种植面积,使产茶面积达到2108亩。茶业成为易贡农场的主打产品。易贡农场坚持多元种植、多种经营的方针,特色农牧业得到快速发展。1986年,察隅、波密两县从昌都地区划归林芝地区(即现在的林芝市)隶属,易贡茶场也随之由林芝地区统辖管理。随后,墨脱县、察隅县也逐渐推进了茶园开辟和茶产业发展。

现代茶产业建设

涉茶政策与科技项目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研究确定了全国支援西藏的62个大型建设项目,其中林芝地区有9个,共涉及投资12880万元。这9个项目分别为:米林县南伊电站建设项目、林芝宾馆建设项目,东久林场建设项目,八一电厂改造工程建设项目,朗县中学建设项目,易贡茶场建设项目,林芝县粮油加工厂建设项目,米林县、朗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建设项目,边境县、贫困县建设项目。其中的易贡茶场建设项目由云南省援建,于1994年10月开工,总投资1100万元。

西藏易贡茶场。(新华社记者孙非2021年4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

经原林芝地委、行署和自治区经贸体改委批准,原来为林芝地区直属国有企业的易贡茶场改制为股份制企业,成立“西藏太阳农业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当时茶场总面积为44867亩,其中茶园面积为2108亩,林地面积10930亩,农耕地2958亩,牧草地22084亩,另外还有交通用地、建设用地和待利用土地。2015年,林芝推行“实验区专项”重点项目,在获批的6个专项中有茶叶专项项目:“林芝地区茶叶新品种引进与示范种植技术研究”。6个项目打包项目经费共800万元。2017年,林芝市编制了《“十三五”林芝市茶产业专项规划》。2019年12月又编制了《2020—2030年林芝市茶产业总体规划》,进一步科学规划了“三县两场”和鲁朗管委会的茶产业发展。

西藏易贡茶场的工人在制作砖茶。(新华社记者孙非2021年4月1日摄)

依托项目形式,林芝已经形成了体系化的产业发展模式,茶产业在其中既是受益者,也是重要的支撑力量。可从两条线来看待林芝产业体系。一是“两节加一季”,即“桃花节”“雅江节”和“生态旅游季”;二是“一带四基地”,即:藏猪繁育养殖加工基地(以巴宜区、工布江达、米林、波密县为中心),药材种植基地(以巴宜区、米林、波密、工布江达、察隅县为中心),茶叶种植基地(以波密的易贡茶场和墨脱县为重点),蔬菜生产基地(以巴宜区为中心,各县城郊区域为补充)。这种产业体系展现了林芝生态优先、依靠科技的发展思路,最大化地在产业发展中发挥了自身的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

产业发展成就

随着产业项目的推进,林芝市茶叶种植面积在2015年达到8113亩,其中易贡茶场面积为3820亩,墨脱县为4293亩。已经形成产茶能力的茶园全部集中于易贡茶场,面积共有2200亩。当年,林芝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亿元,年增长率达到11.2%。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387元和10703元。当年的文化经营主体数量达到315家。茶产业的效益日趋明显,以墨脱县的背崩乡背崩村为例,2017年仅仅茶青的收益就接近60万元。2017年,墨脱县已经建成茶园90个。2015-2017年累计采摘茶青62.57万斤,为当地群众累计增收1842.66万元。

西藏易贡茶场加工车间的工人在进行茶叶摊青。(新华社记者张汝锋2021年5月22日摄)

做好品牌建设是一项重要策略。目前林芝市有生产加工的涉茶企业11家,有主要茶叶品牌4个:“雪域茶谷”、“墨脱茶”、“喜马拉雅圣茶”、“藏地茶”,包含10大系列29个产品。在产业和文化宣传上,采取“林芝茶叶”公共品牌大战略,整体提升林芝茶产业和产品形象,除了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茶博会外,还在中央电视台一套、七套、十一套播放“源自林芝、西藏好茶”的茶叶宣传广告。在经营模式上,打破传统经营模式,有效整合本土企业、招商引资引进的龙头企业以及个体农户,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产业发展的内力强劲。

各地茶产业发展概况

波密茶产业

波密县位于林芝市东部,处于念青唐古拉山与喜马拉雅山的交界处。东邻昌都市八宿县,北靠昌都市洛隆县、边坝县,西接那曲地区嘉黎县、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南连林芝市的察隅县、墨脱县、巴宜区。

2016年,波密县生产总值达到17.41亿元,同比增长13.5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836元,同比增长10.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175元,同比增长12%。以“雪域圣茶公司有机茶叶基地”为平台,推进了易贡、古乡8000亩有机茶叶种植基地建设,实现了高原有机茶叶规模化、高质量发展。

2021年古乡索通村“茶叶种植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与乔那自然村、加措卡自然村共23户村民签订合作协议,吸纳了238.5亩耕地进入村集体,扩大了茶叶种植。截至2021年2月,全县共建有9个茶叶种植基地,茶叶种植总面积达到10708亩,带动群众增收2192万元。共引进了4家企业,建成了3个茶叶加工点,另有1个茶叶博览馆。

西藏易贡茶场。(新华社记者张汝锋2021年5月22日摄)

易贡农场是西藏最大的茶场,也是最早实现规模化生产的茶场。茶场产出了大量西藏名茶,主要茶叶产品有珠峰名茶、易贡云雾茶、珠峰圣茶(共5个品种)以及珠峰圣茶保健茶,包括珠峰红量天圣茶、珠峰虫草圣茶、珠峰藏红花圣茶、珠峰人参果圣茶、珠峰雪莲花圣茶、珠峰虫草茶胶囊,等诸多细类。目前,易贡茶系列已经形成了高中低档次分明,绿茶、红茶、黑茶等茶类为主的产品系列。

西藏易贡茶场的一名工作人员展示生产的特色茶砖。(新华社记者张汝锋2021年5月22日摄)

墨脱茶产业

墨脱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全县地势北高南低,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全县下辖7乡1镇,46个行政村,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墨脱县有优越的气候条件,年均气温达18.4℃,适宜茶树生长。高标准有机茶园主要分布在背崩乡、德兴乡、墨脱镇和达木珞巴民族乡一带。

2013年,墨脱县把茶产业确立为县里的特色主导产业。目前已经建成高标准有机茶园4293亩,拥有茶树品种10个,有5个品种得以大规模推广种植。在《墨脱县茶叶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4-2025年)》的指引下,2015年在墨脱镇墨脱村邦塘建设集生产、加工、研发、仓储、包装、运输、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厂房。制定了《墨脱县茶叶基地后期管理实施方案(试行)》,加大对茶园的建设与管理,充分调动农牧民群众参与茶园管理。

西藏墨脱县背崩乡背崩村的茶园。(新华社记者张汝锋2017年3月31日摄)

墨脱茶树终年得到雪山融水与天然泉水灌溉,叶质柔软翠绿,叶肉饱满、香气持久,茶叶内富含茶氨酸、茶多酚等多种营养物质。2020年,墨脱全县产值达到7亿元左右,增长幅度在10%以上,茶产业成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目前,墨脱已经建成高标准高山有机茶园56个,总面积达到16926.36亩,仅2019年新建高标准高山有机茶园23个,面积达到8000亩,实现了“一人一亩茶”目标;主要茶树品种有6个品种。2019年,墨脱采摘茶青25万斤,给群众带来了606万元的直接增收。

察隅茶产业

察隅县地处西藏东南部,藏语意为“人居住地”,全县总面积为31659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800米,下辖3乡3镇、96个行政村和1个吉公居委会,共有藏、汉、纳西、独龙、苗、回、门巴、珞巴、傈僳、怒等十个民族和僜人。察隅气候四季温和、降雨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具有优越的农牧业发展条件。

西藏的茶场种植的茶叶。(人民网次仁罗布摄)

2017年,察隅县依托察隅县桑昂曲宗生态有限公司、昌林养殖有限公司、阿曼陀茶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新增茶树种植面积2387亩,并增加多元经营。2020年又投资1432.69万元,推进了下察隅镇巴安通村、扎巴村茶叶种植项目,在两村开辟茶园面积1208.03亩(两村分别为1069.63亩和138.4亩),并建设围栏、大门等附属设施。

整体而言,“十三五”期间,包含茶产业在内的察隅县特色农牧业得到快速发展,扩大茶叶种植3000亩,实现了有机茶叶种植2万亩,完成了上、下察隅茶叶粗加工点项目建设,并启动了下察隅镇茶叶精加工厂建设。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0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7.8亿元,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也由6.5亿元增加到11.04亿元,年均增长达到14.12%。

在位于西藏拉萨的一家茶叶公司的门店内摆放着造型独特的茶叶制品。(新华社记者张京品2021年4月23日摄)

推进西藏茶产业发展的建议

西藏茶产业虽然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但是规模仍较小,产值低,科技含量低,文化附加值未充分显现,如何做好“三茶”(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的这篇大文章,还需要科学谋划。

笔者曾提出西藏茶产业发展的三个类型,它们是西藏不同区域内推进“三茶”统筹的重要路径。一是在拉萨等主要城市实行“原地浓缩型策略”,把当地茶文化的特色通过小型、精致的形式体现出来,譬如茶馆文化以及酥油茶文化。拉萨市目前建成的“藏茶文化体验中心”是很好的例证。二是“整合提升型策略”,主要针对林芝易贡茶场,要改变粗放式经营状态,提升茶场经营质量,运用现代科技,整合相关资源,打造“产茶-游茶-品茶-康养”一体的产业新业态。三是在墨脱、察隅地区实行“建设利用型策略”,在全面规划前提下,把茶园建设与观光旅游、休闲康养相结合,在开辟新茶园的同时进行统筹设计。

第一,进一步打造高原生态有机茶园,以科技为基础用好生态优势。茶园是茶产业的基础,对林芝地区来说这更为重要。要进一步科学规划茶园建设,在有效防范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同时,既要在宜茶之地充分开辟茶园,又要保护好林地草场。要明确好茶是建立于好茶园基础上的,养护好高山有机茶园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林芝具有茶树种植的天然生态优势,一定要根据地形地貌特点,利用好茶叶科技成果,坚持在茶园开垦利用中做好水土涵养,充足基肥,尽量使用有机肥料。要选择合适的茶树优良品种,科学布局茶树品种比例,形成合理的茶树品系结构。

第二,把茶史、茶文化与茶产业发展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茶产业、茶产品。要整理好、利用好西藏丰富的茶文化,把文化融于产业发展中,促进高文化附加值的茶产品创新。譬如结合当地文化促进林芝茶食产品的创新。要坚持优秀文化的引领作用,充分挖掘西藏自有的制茶艺术,发挥好茶马古道文化中留存下来的制茶技艺,把茶资源、茶生活、茶传播、茶艺术融入到产业发展之中。同时要发挥好现代科技的作用,用科技促创新,用科技增产量,用科技提质量。把文化与科技统筹于产业发展之中,统筹于乡村振兴之中。

第三,构建区内区外、国内国外双循环格局,借助浙江、福建、云南等茶产业强省创造的良好市场环境打造产业的畅通循环渠道。中国是产茶大国,也是茶叶消费大国,更是茶叶出口大国,要利用好这一优势,探索适合西藏茶产业发展的循环模式,强化与广东、浙江、四川、云南、福建等产茶大省的合作,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以科技促产业循环。要坚持茶产业的“美生态、育文化、强科技、福民生”基本发展定位,盘活乡村生产要素,以乡村振兴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动、社会参与、茶农支撑的基本发展思路,运用好“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组织形式,在营销中把线下和线上有机结合,让茶产品走出去、走得好、走得远。

第四,充分发挥对口支援优势,形成可持续的产业体系。至2000年底,广东、福建两省援藏项目达292个,资金投入达96670万元。这成为林芝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样,两省的援助对茶产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从林芝规模茶园的开辟和发展可见一斑。同时,两省推进的人才援助更显重要,1998-2000年,广东省为援助林芝科技人才培训投入了1100万元的经费。西藏现代茶产业的持续良性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对口支援,这从墨脱茶产业的快速兴起和发展中可以清晰体现出来(广东省援助)。通过援藏优势,要持续推进现代茶产业的人才建设,把好产品质量关、打造西藏茶叶的明星品牌,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构建现代科技物流体系,全力推进西藏茶产业形成产业巨轮行稳航远。

作者:赵国栋,博士、西藏民族大学副教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研究方向为西藏生态与文化,西藏茶文化。

本文选自《茶博览》杂志2022年05期,P52-P59。

图源:新华社、人民网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长沙绿茶茶园生态建设与茶园管理系列活动

  6月15日,“长沙绿茶”启动茶园生态建设与茶园管理系列活动。

  本次活动由长沙市茶业协会组织,湖南省茶叶研究所、长沙县农业农村局、望城区农业农局、长沙县百里茶廊产业协会、茶业周刊、各园林设备生产厂家、长沙市各县区茶企、合作社及种茶大户相关负责人等参加活动。

  本次活动包括15日上午参观中国(长沙)国际园林绿化产业博览会与举行2020茶业茶园专用机械需求与研讨会、下午参观望城云游茶业与举行“长沙绿茶”茶园生态建设与茶园管理座谈会。

  为期三天的中国(长沙)国际园林绿化产业博览会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园林绿化上百家专业企业,特别是针对茶企的各类专业化设备,吸引了各大茶企业家及专家们的兴趣。近年来,茶叶成本持续增加,鲜叶面临无人采摘及采摘人工成本增加等问题,如何解决,机械化是唯一的出路。

△图|园林绿化产业博览会与“需求与研讨会”现场

  博览会上,各式采茶机、除草机、松土机、破碎机、开沟机等为茶产业可持续发展与降本增效提供了可行性方案。很多设备产家在随后的“2020茶业茶园专用机械需求与研讨会”踊跃上台推荐,详细介绍产品性能及各项功能并现场操作演示。湖南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研究员包小村、长沙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柳伟文在“需求与研讨会”上讲到,对于适合于茶企,特别是在能有效降低人工成本的机械设备,可以出台相关政策,统一考察,统一制定标准,支持茶企购买或政府集中采购等方式进行。

  “长沙绿茶”作为长沙地区茶叶区域公共品牌,近年来,在政府、行业组织、茶企等共同努力下,快速崛起,正在成为高端绿叶杰出代表,特别是结合省会城市的区域优势、全域旅游、茶旅融合、乡村振兴等发展机遇,涌现出了一批如湘丰集团、金井茶业、怡清源茶业、鸿大茶叶、骄杨茶业、云游茶业、乌山贡茶、银峰茶业、沩山茶业等优秀的茶企,支撑起“长沙绿茶”的品牌优势,形成“一廊三片”的茶产业发展格局,也为“长沙绿茶”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图|参观望城云游生态茶园

  下午,一行50多人参观了望城云游茶业的茶园及加工厂房并在云游茶业举行“长沙绿茶”茶园生态建设与茶园管理座谈会。

  会上云游茶业的创始人、董事长杨正武与总经理杨应辉先后介绍云游茶业60年茶叶历史及近年来发展情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云游茶业以执着、情怀、坚持为理念,以雷锋精神为引领,把云游茶业打造成一个强势的企业与产品品牌,离不开几代人的付出与努力,同时,云游茶业还与时俱进,把握住了时代的机遇,勇于创新,敢于担当。

  座谈会上湖南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研究员包小村,长沙市茶业协会会长周长树,长沙县百里茶廊产业促进会荣誉会长宋伟奇,长沙县茶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李平主任先后讲了话,各企业代表也纷纷发言。

△图|“长沙绿茶”茶园生态建设与茶园管理坐谈会

  包小村说到由长沙市茶业协会组织的这种活动形式非常好,应该多举行,多交流。他说日本茶产业早已实现机械化,中国茶产业的未来也必将实现机械化。长沙市茶业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面,基础好,底子厚,龙头强,一定要把握机会,早日实现“品种、技术、产品、工艺、装备”的五个优势主推。包小村还总结云游茶业的五个优势供大家学习参考:有机茶国内整体认证;加工机械配置好;产品好,文创产品“向雷锋同志学习”卖得好;文化做得好,“学习雷锋精神好榜样”文化引领;茶旅融合做得好;父子情怀,班接得好,未来有希望。

  “长沙绿茶”的发展面临机遇与困难,如何在机遇中抱团发展,做大做强,快速扩大知名度与影响力,把“长沙绿茶”真正打造成一个全国乃至世界级的品牌。同时,面对困难,积极应对,探求解决方案,向品质、品牌、品位上纵深发展,打破生产力瓶颈,持续加大品牌宣传与推广,走出去带进来,讲好茶叶故事。

找到约4,363条结果 (用时 0.019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