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叶喂牛

找到约25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倚邦:茶与牛,都是生活的内容

曹有和很能干,也很有趣,闲不住,也很喜欢喝酒,平常就是种茶、放牛,在弥补、麻栗树一带口碑很好。郭龙成说:“附近如果有他熟悉的老人去世了,他还会主动去帮忙抬棺,主人知道他的年龄,都不敢让他参加,怕有个闪失,但最后他还是坚持,且比青壮小伙还卖力。”

吃饭的时候,曹有和非常客气,话语平实,透着热情、真诚,好几大杯白酒喝下去后,也依然如此。贪杯归贪杯,曹有和很能吃苦,当天我们去大黑山的路上还遇到他,骑着一辆摩托车从牛场返回来,那正是中午12点,烈日当头。

曹有和说自己的工作主要是种茶、放牛,养了40多头牛,牛场在大黑山更远处,牛场下去就是江边(小黑江)。我开始以为是一周去一次牛场,他说每天都要去一次,不然牛群会出来吃庄稼,牛场是固定的,不能让牛群出来,每天都去喂盐巴。但即使这样,还是有损失,牛会被野狗、豹子袭击,还有被人偷掉的——杀掉,制作成牛干巴带走,防不胜防。曹有和说:“那边放养的牛,牛肉好吃,吃也吃些,卖也卖些。成年的牛,一头七八千到一万多,看牛的长势,一年卖一两头。”

我问曹有和:“是种茶划算,还是养牛划算?”他说:“现在种茶也划算,养牛也划算。”李云心说:“快到牛场的地方,摩托车也上不去,需要走路四个小时,每天来回就是八个小时,很辛苦。如果不起早去,而是选择中午或者下午去,会更辛苦,因为天气更热。”这一点,我们在大黑山就体验过,站在树荫处,背上的汗水都会流出来,衬衫湿透。

我们坐在曹有和家门口的茶室喝茶,因为是下午,还是非常热,李云心给我们冲泡龙过河的茶叶,虽然是新茶,但口感不错,青味不浓,不会排斥。曹有和说:“村里出去外面打工的年轻人很少,一个村只有一两个,大家更愿意选择留在村里种茶。”有熟悉这一带农村发展的朋友私下对我说:“其实现在弥补村的日子很好过,因为‘退耕还林’,每家都能分到财政补贴。”再加上弥补茶价不低,生活确实比以前好多了。

曹有和有五个孩子,老大是女儿,即曹燕坤,结婚在倚邦老街,记得2019年冬天我们就去到了她的茶室,还喝到了猫耳朵。她说她父亲在大黑山有100多棵古茶树,但因干旱,发的不好,导致减产,她自己留了一公斤干毛茶,没有挑黄片,直接压饼茶——200克小饼,刚好5饼。那天晚饭就是在曹燕坤家吃的,很合口,这次在弥补,我还跟曹有和说曹燕坤做的菜不错,曹有和似乎有点不相信。

老二也是女儿,在勐腊种植橡胶。老三是儿子,已分家,就在曹有和房子的下方,几步路就到。老四是女儿,即曹丽红,嫁给了麻栗树村的李云心,在麻栗树村时就见过,很热情。老五是儿子,结婚在家。

虽然子女都已成家立业,但曹有和闲不住,在牛场与茶园之间忙碌,唯一的爱好就是喝酒了,当然,也喝茶。他说:“以前弥补这一带是用茶壶煮着喝,但选择的是黄片,水沸腾的时候抓一把进去,稍微煮一会就可以,煮的时间不能太长,不然不好喝。”

来源:茶叶之路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青川县“白叶一号”种植基地:“扶贫苗”到“致富叶”

  青川县沙州镇青坪村村民焦元恩。朱虹摄

  春未逝,夏未至。

  谷雨刚过,四川广元市青川县迎来了降水天,云雾笼罩着县城,森林覆盖率高达73.48%的青川充满了绿色魅力。

  4月20日,记者驱车从成都来到青川县“白叶一号”种植基地。一条条整齐的田垅,斜挂在坡度平缓的半山腰上,放眼望去成规模的浙江安吉白茶在这里安了家。

  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管护,白茶长势良好。虽尚未正式投产,但已发挥出效益。当地老百姓通过土地流转挣租金、在茶园务工挣工资等方式,实实在在享受到了白茶带来的实惠。

  因地制宜种活种好“白叶一号”

  2018年10月凝聚着浙江人民深情厚谊的“白叶一号”茶苗冷藏车从浙江省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出发。如今,54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扎根在青川县3个乡镇3个贫困村,种植面积达1517亩,成为村民们脱贫致富的希望。

  “从种下茶苗的那天开始,我每天都要在白茶基地巡查,经常要和安吉专家请教,他们远程指导我们施肥和管护。”4月20日,青川县关庄镇固井村党支部书记张青勇说,“种好这白茶可不容易。”

  “下种那天,全村210多个劳动力都来了,大家一心想把茶种好。茶苗送来的那天,大家专门去迎接。装载着白茶苗大型冷藏车一停稳,乡亲们就齐上阵,卸货、栽种,一刻都不耽搁。”张青勇说,种植“白叶一号”干了不行、湿了不行,“载种的第一年冬天就遇上了极寒天气,我们赶紧盖上黑色的地膜,搭起了小棚。可刚熬过了冬天,2019年6月3日,一场冰雹打坏了不少茶苗,心疼不已,只能补种。”

  固井村茶园的务工的村民。朱虹摄

  “更麻烦的是,青川当地土壤板结化程度比较高,不适于‘白叶一号’的生长,按照浙江专家的指导,完成土地整改后,需要通过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青川县农业农村局农技员告诉记者,在浙江专家的帮助下当地也摸索出了不少适宜本地的“土办法”。

  “我们要逐步实现了改土建园标准化、栽培技术规范化、精心管护有机化确保种活‘白茶一号’。”青川县农业农村局农艺师周远成说,“根据青川的气候特征,当地结合茶树生长规律,第一年种活,第二年种好,第三年产出成效,成立了‘白叶一号’专家团队,定期不定期进行现场指导。”周远成说,3年后,每亩采摘10斤芽茶鲜叶,1亩就可以收入4000多元。

  一片叶子致富一方百姓

  为推动安吉白茶壮大青川茶产业,成为青川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示范产业,当地采取“企业+专合社+基地+农户”的建设模式,并探索建立健全“五金”利益联结增收机制,让贫困户流转土地收租金、就地务工挣薪金、茶苗折资得股金、委托经营拿酬金、集体收益分现金,共享项目红利。

  “‘五金’我还没敢想,但去年我家里已经挣了1万多的务工费。”讲起在茶园务工的收入,青川县官庄镇固井村的贫困户李自英笑地合不拢嘴,“今年68岁了,出去是找不到活路(工作)的,自从种了茶我就可以在家门口务工,除草、施肥这些我都能干。”

  “白茶给村民带来了收入,给村子带来了希望。”张青勇说,过去村撂荒的土地得到了利用,60岁以上没有打工收入的村民有了打工的地方,“村里因为‘白叶一号’带来了产业发展的新希望,更让不少贫困户增加了收入,巩固了脱贫成果。”

  “任何一个产业像白叶一号这样精细化、科学化的管理都会成功。”张青勇说,这句话是村民告诉他的,在他看来,自己全程参与了“白叶一号”从选址到种植管理的全过程,把茶叶种好种出效益就是自己最大的责任。

  和固井村的贫困户李自英一样,青川县沙州镇青坪村村民焦元恩也因种植白茶找到了致富的希望。

  “家里只剩下我和老伴还有孙子,过去没什么收入,是党的好政策让我过上了好日子。”焦元恩说,过去家里的土地只能种土豆和玉米,挣不到什么钱。“自从流转了家里13.56亩土地种白茶后,一年有4000多元的租金收入。在茶园务工,一天还可以挣80元钱,去年我挣了8000多的务工报酬。”焦元会给记者算起了安吉白茶带来的收益,脸上满是喜悦,他高兴的是66岁的自己,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

  固井村村民李自英在茶园除草。朱虹摄

  在种植“白茶一号”的村子里,“一片叶子致富一方百姓”的故事正在抒写。

  “一开始虽种的辛苦,但在专家的指导下茶苗长得越来越好了,又不愁销路,大家积极性都高的很。”焦元恩说,最让他期待的是,外出务工的孙子将来也会考虑回村里帮忙,“在外打工辛苦,能回家更好。”

  “我们正在逐步健全‘五金’利益联结增收机制,眼下虽然只有土地流转金和务工收入,但我们大家都对白茶的前景十分看好。”青坪村党支部书记王永明说,“如果规模越来越大,将来就会吸引不少返乡青年回来建设村庄,到时候乡村振兴的力量就更壮大了。”

  记者从青川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预计2022年产茶后,将直接带动青川9个乡镇18个村663户2084人(其中,贫困村11个、建档立卡贫困户512户1544人)增收致富,年利润可达750余万元,户均年增收4300元以上。

  “携茶”为村民带来好销路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清明前,经过510多天的精心管护,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捐赠给青川县的“白叶一号”进入试采期。3月26日上午,在青川县关庄镇固井村固井岭“白叶一号”茶园里,村民首次试采。虽是试采,但当地干部群众已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从“扶贫苗”到“致富叶”,他们看着这些宝贝一天天成长,参与了管理全过程,且自始至终都有浙江和本地的专家指导,青川干部群众脱贫奔康的信心更足了。

  现在,固井村在茶园边上已建起一个养牛场、一个养猪场,用茶园的青草喂猪喂牛,猪粪牛粪处理后再给茶园施肥。采用畜沼茶循环经济模式,不但能提高茶叶品质,且有利于增加村民收入。“从‘白叶一号’种植以来,茶园里用的基本都是养牛场里的有机肥。”张青勇说,这既节约了肥料成本,又改良了土壤。

  “目前,茶苗成活率达到95%以上,白化度也比较高,长势良好。这些茶苗,将带动全县9个乡镇18个村663户2084人增收致富,其中贫困户512户1544人。”青川县县委书记罗云说,今年以来,当地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茶园管护,500余名因疫情防控滞留在家的本地劳动力进入茶园务工,实现了就近就地就业。“尤其让我们感动的是,‘白叶一号’项目村527名党员群众自发捐款48000余元支持疫情防控工作。他们深有感触地说,安吉人民帮助我们脱贫致富,我们也要懂得扶危济困。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

  按照青川和浙江方面的约定,安吉白茶投产后,浙江茶叶集团将按当时市场价收购。“扶贫茶”全都由浙江茶叶集团包销,并注册了“携茶”商标。

  “大家天天就像瞅宝贝似的看着‘白叶一号’,在地里严格按照流程管护好苗子。”焦元恩说,销路都不愁了,咱老百姓还有啥怕的,加油干,日子就会越过越红火。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COP15之际,和你聊聊云茶

10月11日-15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云南昆明举行。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如此高规格多边环境会谈,将确定直至203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全球多样性保护目标和方向。

彩云之南,万物有灵。群山与河谷纵横交错,生态系统复杂多样,各类珍惜动物、植物、微生物在这里繁衍生息,人与自然和谐相依,造就云南成为全球著名的“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和“世界花园”。

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也造就了云南的风物多样性,在云南丰富多彩的风物中,特色风物频繁“出圈”。即日起,拾云南将推出【云南风物志】系列报道,一起走进云南的特色风物世界。

云南是茶的故乡在这里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树依然生机盎然在这里陈香四溢的普洱茶名扬天下

这里有目前世界发现连片面积最大、

保存最完整、年代最久远的

人工栽培型古茶园

面积2.8万亩,有古茶树320余万株

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

作为云南最具代表性的农业产业作物之一“云茶”驰名海内外是云南打造世界一流

“绿色食品牌”的重要引擎

据云南省农业农村厅提供的数据和

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发布的《2020年度云南省茶产业报告》显示2020年云南全省茶叶综合产值达1001.4亿元实现“千亿云茶产业”目标

2020年,全省茶园面积720万亩,同比增长6.4%;全省干毛茶产量为46.6万吨,同比增长8.1%;全省茶叶综合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同比增长7%。

源 起

云南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唐代樊绰《蛮书》中称:“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这是云南先民长期用茶习俗在中古时期(秦汉至清)的文字记载。

历史上,云南普洱茶还以普洱府驻地(今宁洱县)为源头,向四面八方辐射出五条茶马古道线路,开辟出普洱茶的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云南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桥梁。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云贵高原则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云南临沧、普洱、西双版纳等地是世界古茶树、野生茶树最多的地方。对于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的问题,国际曾出现过相关争论,通过世界古茶树资源的考察及现代的分子生物学的检测,云南才是世界的茶树原产地中心。

如今,重走茶马古道,原始密林中的板石、条石,盘山而上,古木参天,郁郁苍苍。古道的路面上, 还能看见被众多骡马的铁蹄踏成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马蹄窝。仔细倾听,驮驴挂着铃铛,叮叮当当的响声回荡在山谷间......

发 展

云南拥有全世界最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包括未来可以驯化成为饮料的野生茶资源,这是全世界无可比拟的地方,也是中国所有的产茶省份无可比拟的地方。

就口味而言,中国茶主要分为大叶种、中小叶种两大板块,而云茶属于大叶种茶。大叶种有独特的优势,其丰富的内含物,非常高的茶多酚含量,以及非常强的持嫩性,造就了云茶无比拟的香气、滋味、风味。

早在20世纪90年代起,云南省委省政府就开始依托众多古茶树资源优势,为打造云茶产业谋篇布局。到2015年,云南省的茶叶产值达623亿元。“十三五”时期,云南省委、省政府将茶产业列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的重点。

云南省2016年出台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要求各地大力实施规模化强茶战略,全面增强云茶产业综合实力。2017年又正式出台了《云南省茶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提出要充分发挥云南省茶产业物种资源、生态环境、产业基础、产品特色等优势,到2022年,全省茶叶面积稳定在630万亩左右,茶叶产量达到40万吨,茶叶综合产值达到1200亿元以上。

随着全球兴起普洱茶热,近年来云南省把茶产业作为特色重点产业,对普洱茶为代表的云南茶产业进行引导扶持,将其视为促进农村脱贫攻坚、茶农增收的重要途径。在“茶叶的带领下”,无数村庄、家庭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出 圈

茶为国饮,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从中,可以看出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中国是茶的故乡和茶文化的发祥地,古时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千百年来,种茶、制茶、饮茶成为中华民族的生活习俗。

云南是中国茶叶的重点产区,云茶气质高贵、禀赋独特,是勤劳智慧的云南人民对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的一个代表。经过悠久的历史沉淀,云南茶香四溢,美名远播,不但赢得了中国市场的认可,也远销世界多国,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相知相交的重要媒介。

日前,2021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出炉,其中,普洱茶更是以73.52 亿元的评估值成为品牌价值前十位品牌仅次于西湖龙井品牌,位居第二。

绿色发展是食品产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的主旋律,有机化、规模化、商品化、名牌化是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2018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云南省绿色食品“10大名品”、“10强企业”和“20佳创新企业”评选活动。

评选活动显著提升了企业品牌培育、产品推广能力,极大增强了行业发展动力。获评企业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中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发挥行业标杆作用,对加快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引领作用明显。

你知道2021年的云南省“十大名茶”有哪些吗?

云南民族特色饮茶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省份

26个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爱茶、饮茶习俗

彝族-雷响茶

彝族人喜欢“雷响茶”,是将上乘的茶叶放在沙锅茶罐里,借火烘烤,边烤边抖动,使茶受热均匀,等罐中茶叶被烤得金黄,微微起烟时,将沸水往茶罐里一冲,随着水雾的腾起,轰的一声,犹如滚过一个响雷,因此而得名。

水汽过后,拂去罐口的泡沫,放回火上,用文火慢煮20分钟后,放入白瓷杯中慢慢品尝,可提神补气,消暑降温,当地人称:“早饮‘雷响茶’三杯,干到天黑不渴也不累。”

哈尼族-土锅茶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勇敢而憨厚的哈尼族小伙子,在深山里猎到一头凶豹,用大锅煮好后,分给全村男女老幼分享。大家一边吃豹肉,一边高兴地跳起舞,之后,小伙子又请大家喝锅中正在煮沸的水。大家喝过后,发现口感苦中有甜,略带清香,非常爽口,原来是风把旁边一株大树上的叶片刮落在了土锅中。自此,哈尼族就称这种树叶为“老泼”,即汉族里的“茶”,并开始种茶树,喝土锅茶也就由此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

煮土锅茶的方法比较简单,一般凡有客人进门,主妇先用土锅(或瓦壶)将水烧开,随即在沸水中加入适量烤香的茶叶煮滚,待锅中茶水再次煮沸3~5分钟后,即可倒入用竹制茶盅内款待宾客。

布朗族-酸茶

布朗族是云南最早种茶的民族之一。他们喜食“酸茶”。一般五六月份,采摘当地鲜茶,用水先煮透,趁热装入土罐,置阴暗处,十日后发霉取出,放竹筒内埋入地下,一个多月后取出晒干。饮用时,将适量干茶放入杯中,沸水冲泡,生津止渴,别有一番滋味。

怒族-盐巴茶

怒族人喜欢“盐巴茶”。先将土罐放在炭火上烤烫,取一把青毛茶入罐烤香,将事先备好的开水倒入罐中,煮开3-5分钟后,去掉浮沫,将盐巴块放入瓦罐中,摇动土罐三五圈,融化后倒入茶盅少许,经开水稀释后,即可饮用。剩下的茶叶渣还可用来喂牛、喂马。

景颇族-腌茶

云南景颇族人民喜爱的腌茶是一种以茶做菜的食茶方法。喝茶可以解渴,但吃这种茶不是为了解渴,而是为了佐食。

将茶鲜叶用锅煮或蒸,再放在竹帘上搓揉,然后装入大竹筒里,用木棒舂紧,筒口用竹叶堵塞,将竹筒倒置,滤出筒内茶叶水分,两天后用灰泥封住筒口。经二三个月后剖开竹筒,取出茶叶晾干装入罐中,加香油浸腌,可以直接当菜食用,也可以加蒜或其它配料炒食。

白族-三道茶

大理白族招待贵宾用的是“三道茶”,即一苦、二甜、三回味。

首先用砂罐焙烤优质绿茶,等茶烤黄,出香味后,冲少量沸水,去掉泡沫,用小火煮片刻,茶水呈琥珀色时,倒入茶壶,由白族姑娘举杯齐眉,献给客人,叫头道苦茶,比喻人生应当吃苦耐劳方能有所作为;然后在砂罐中注入沸水,加上白糖、核桃仁等,煮后再饮,称二道甜茶,象征生活应当先苦后甜才有意义;最后在茶中放入红糖、蜂蜜、桂花、花椒等,品饮时口感香甜而略带辛辣,寓意事业成功后令人回味无穷的三道回味茶,所谓的一苦、二甜、三回味大概就是这意思了。

基诺族-凉拌茶

基诺族的凉拌茶是一种古老的吃茶方法,也是基诺族最具特色的茶文化遗产之一。在基诺族人中,凉拌茶被叫做“腊攸”。

据当地人介绍,过去生活条件差,人们在山上农作时没有菜吃,于是就地取材,将普洱茶的鲜茶叶、盐和辣椒舂碎,然后拌饭吃。随着人们的不断尝试,凉拌茶逐渐演变成了如今的汤菜。

凉拌茶的制作并没有什么“独门秘方”,更多的是长时间的生活经验积累。嫩茶叶、大蒜、野八角、辣椒、盐、柠檬叶、香叶等丰富的佐料与香料,在切资的舂棒下散发出特有的香气。佐料舂碎后,放入茶叶舂碎,最后加入水,一道独具特色的基诺族凉拌茶便制作完成。凉拌茶的制作并不复杂,但做好的茶汤却格外鲜香,稍稍凑近,茶香便扑鼻而来。

凉拌茶最初的制作过程比较简单,后来人们的需求多了,用的调料也变多了。不同的季节,凉拌茶的配料也不同,常见的有臭菜凉拌茶、橄榄凉拌茶、酸蚂蚁蛋凉拌茶、白参凉拌茶、干巴凉拌茶等。凉拌茶入口清凉咸辣,爽口清香,令人难以忘怀。

藏族-酥油茶

藏族民间有个谚语:“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

迪庆的酥油茶,是酥油与浓茶的相加。品尝它的第一口,往往觉得过油过腻;但第二口却淳香流芳;第三口就永难忘记了。

有人这样形容酥油茶:“酥油茶,喝多了就习惯了,甚至还会离不开它”。

本文来源:云茶交易中心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2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