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叶为何要炒

找到约275条结果 (用时 0.014 秒)

比「炒茅台」还疯狂,60斤茶叶卖1500万,扒一扒魔幻“大益茶”

前几天,在我们的社群里,有小伙伴提到了一款叫“大益茶”的产品,引起了我的好奇:

于是我去网上查了一下,发现还有业界人士称它为「茶叶界小茅台」:

真正能变现和流通的主要就是“大益”,毕竟有头部效应在……大益被称为茶叶界“小茅台”

玩大益茶,也就是像炒茅台、炒鞋一样,炒一种名叫“大益茶”的茶叶。

于是,我赶快去研究了一下,仔仔细细地了解了炒“大益茶”的流程、升值空间和底层逻辑之后,我有种大梦初醒的感觉。

炒鞋?什么炒鞋?

和炒大益茶比起来,炒鞋就是个弟弟……

01

“炒”大益茶,到底有多疯狂?

大益茶,其实就是云南大益茶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普洱茶。

一开始,我去大益茶的天猫旗舰店看了一下,感觉虽然偶尔有高价茶,但整体价格也不算贵:

不过,后来我发现,真正用来“炒”的茶,都不是你能轻易买到的。

1)“炒茶”到底怎么玩?

要炒茶,第一步当然是购茶。

一般来说,购茶有三个渠道:大益茶的天猫旗舰店、官方 APP 「益友会」,以及线下茶商渠道。

和炒鞋一样,想拿到厂家直售的原价茶,是需要在天猫参加抽签摇号的。

像下面这款爆款茶「沧海」,发售量为 5000 提,但最终却有超过了 200w 用户参加抽签。

第二步,就是时刻关注茶叶的升值情况,在力求在价格最高的时候卖出。

那么,怎么看现在你手里这款茶的行情呢?

和股市一样,炒茶有自己专门的网站,还有小程序、App 。你想看升跌指数,可以有:

炒股常见的大盘指数、K 线,也有,看得人一愣一愣的:

像我们前面提到的那款“沧海”茶, 就可以在这里看到:

发售当天,市场价格就从 23800 元一路被炒到了 81000 元,峰值比原价足足翻了 3 倍多!

2)“炒大益茶”有多疯狂?

所以,这玩意到底有多赚,值得大家这么费心费力的跟进呢?

① 炒茶升值 2w 倍

接下来,我们以一款叫做「 88 青饼」的茶叶为例。

说实话,虽然有心理准备,但是在打开页面的一瞬间还是把我吓得叫出了声(原谅没见过世面的我):

茶叶,居然可以买到 1500w 元!

这个价格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们来帮大家计算一下:

1 件= 12 提 = 7 x 12 片 = 7 x 12 片 x 357 克 = 1500w 元

平均下来,现在「 88 青饼」这款茶, 1 g 就价值 500.2 元。

再给大家看一下现在黄金的价格,1 g 差不多 488 元:

1 g 茶叶比同重量的黄金还贵,换了我,宁可供起来都不会喝的。

如果你觉得上面的数据已经很惊人了,那你就错了。因为,如果从升值空间来算,这款茶叶比黄金划算 5000 倍:

如下图所示,如果你在 1988 年买入黄金,那么你的升值幅度是 1887 ÷ 436 ,大概是 4.32 倍:

但是, 88 青饼在 90 年代的时候,还只值 10 元一饼,也就是 0.025 元 1 g。

也就是说,如果当时购入这款茶饼,那现在升值幅度是 20008 倍!

老天鹅,这收益,倒卖毒品也赚不过它啊……

当然,上面是比较极端的例子。常见的、收益比较好的茶,一般是这样的,翻个 15 倍:

再“次”一点的,翻个 5 倍还是没问题的。

一般来说,炒茶圈的玩家都是 5 件、 10 件的囤。因此,只要你运气够好、流动资金够多,那么一次赚几百上千万都不是问题。

这么高的收益,怪不得炒普洱茶在经历了 2007 年的普洱茶泡沫、70% 的玩家都被套牢的惨状之后,还能“重新出发”,再次被炒的火热。

② 期货茶

还是说刚刚那款“沧海”。因为是“爆款茶”,再加上供货量很少,所以一时之间,处于“有价无市”的状态。

在暴利的引诱下,很多人开始炒起了“期货茶”。

所谓期货茶,就是一些卖家自己还没货,就先放出风声,说自己能弄到茶,但是现在已经都定出去了;如果还有人想要的话,自己有渠道弄到。.但是,如果你想定,就得立即付全款,不能拖欠。

交钱后,我给你“开白条”,约定交付日期,到期交茶;交茶之前,你也可以自行进行二次买卖。

这样,卖家用一个装茶的纸箱就能唬住人,获得大量流动资金,于是连纸箱都成了抢手货。

巅峰时期,连一个装「沧海茶」的箱子,都能卖 5000 - 6000 元。

就这个蓝色纸盒,能买 5000 - 6000

可能你想问,这么不公平、一看就很容易被骗的局,怎么会有人去做呢?

还是马克思爷爷说得好:

为了 100% 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 300% 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上绞架的危险。

02

“炒茶”,为什么能这么火热?

说实话,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普洱茶不仅一点也不贵,甚至还不如绿茶、红茶等受欢迎。

但是,熟普洱的「树越老越香、茶越陈越香」特性,决定了它非常适合“炒”。

因此,从上世纪末开始,港台商人就将这股风气带进了全国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芳村。

甚至可以说,是芳村,或者说是芳村背后的资本成功“炒火”了普洱茶。

资本们的“炒茶”,大概是这样的流程:

第一步,人为制造「供需不平衡」。

选定一款有噱头、好炒作的茶,我们就暂时叫它「茶叶 A 」,然后投入大量资金,在市场上拍一批人收购这种茶,让它先变得供不应求起来。

第二步,人为制造「噱头」。

通过舆论的力量,把「茶叶 A 品质极好、将来会火」的概念宣传出去。根据产品的不同,这一步的手段也非常花里胡哨……

比如,通过一些专家,告诉目标用户茶叶 A 品质多好、营养价值多高,以及有多稀缺,非常值得收藏:

比如,通过一些精准的“炒茶圈”自媒体,告诉玩家们,茶叶 A 多有收藏价值:

再比如,做一些“天价拍卖”,引起大众的关注,占领用户心智:

2004 年卖出 4000 元/g 的“清宫普洱茶”;2007 年,深圳茶博会上的新茶“锦秀茶祖”卖出了 40 w,合约 800+ 元/g……

再再比如,搞一些非常轰动的仪式,比如什么「百年贡茶、回归普洱」,彩旗飘飘、锣鼓喧天、警车开道、直升机护送……

知名度上去以后,大家开始到处想买这种茶,但是因为上一步骤中资本的「囤货」,导致市面上的茶叶 A 很少。

由此,大家会直观认识到“这款茶真的很受市场欢迎”。

这一波操作,不仅能让喝茶的人认可茶叶的品质、自发买茶;

更重要的,是给了“炒茶玩家”们想象空间,让他们觉得让茶叶很受市场认可、有升值空间。

第三步,人为制造「暴涨假象」。

资本们先放出一小部分茶叶在市场上流通,再派自己人去“高价回收”;再放一小部分,再自己“高价回收”……

几轮下来,高额的利益让整个炒茶市场都陷入了狂热,玩家们被高昂的利益诱惑,纷纷开始投钱。

通过这种「左手倒右手」的方式,资本们进一步拉高了茶叶 A 的价格,同时也吸引更多的韭菜入局,接下来,就该收割了。

第四步,也是最后一步:有节奏的放出囤积的货源,躺着数钱。

这个时候,市场上的价格已经被炒到很高了。在不打破整体供需关系的情况下,把囤积的货物慢慢出手,就可以获得最大化利润。

总结下来,就是这样:

可能有老股民发现了,这些动作完全是股市的操作:先龙头股带动板块内其他股票上扬,再对敲拉高、自买自卖、缩量拉升。

当资本收割完毕,心满意足的撤退之时,就是“不舍得出手”的普通玩家们被割韭菜的时候 ——

没了资本运作,再加上供需关系逐渐平衡,市场会逐步恢复理性。

到时候,高价买进的茶叶 A ,价格只会逐渐跌落,哪还能找到人接盘呢?

只能低价出售,甚至全部砸在手里,只有损失惨重的份。

03

大益茶的收割,远不止“套牢”

除了被“套牢”,大益茶还有更多的方式让你乖乖掏钱,什么中间商跑路、原料真假掺半,还有“知识付费”……

1)卷钱跑路,维权困难

由于茶叶本身是一种农副产品,高价茶发展的时间又比较短,因此,虽然它的价格很高,但交易却和一般的农副产品一样“约定俗成”:

一般不会签合同,都是以商家的“诚信”做担保。

这很好理解,你去买一百斤小米,会和店家签一个严密的商业合同吗?

因此,很多涉资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交易,都只有一个转账记录,或者一张收据。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很多人都是钱货两空。

去年,炒茶圈有一起轰动一时的「心叶茶轩案」,涉案资金 1 亿多元:

用投资普洱茶的时候,为了方便二次买卖赚差价,就一直把茶叶寄存在心叶茶轩的茶商手中,并约定了在 2020 年 1 月把货拿走。

但是,在到期收货时,却茶商被告知,因为自己的供货商卷了自己交的货款跑路了,因此无法“对单”(也就是对照单子交货),最后“货没到,钱退不了”。

图源水印

因为没有签订相关合同,所以只能算是「民事诉讼」,法院只能判决茶商必须还钱,无法将老板送进监狱。

这时候,只要茶商一口咬定自己没钱,法院也只能将他列入“老赖”名单,维权非常困难。

2)上游原料鱼龙混杂

炒茶的火热,也让普洱茶产业链上下游的交易变得极其火爆。

在很多茶叶市场上,买卖茶叶甚至都不用卸货,货在车上就可以进行数次转手。

因此,一些本身就在制茶行业的炒茶玩家,很容易被高涨的市场情绪煽动、贸然出手买茶原料,指望着大赚一笔,实则很容易被骗子们用低质量的茶骗个“血本无归”。

根据业内人士@老徐谈茶 爆料,他曾经和朋友在茶叶交易市场遭遇了「以次充好」的骗局:

花了 40w 买了 5 吨茶,本来想在市场里直接转手卖掉,就可以赚 3w。

但是,考虑到加工后,再卖给品牌做“贴牌产品”,利润可以直接翻 3、4 倍,他们就打算拿去茶厂加工。

谁知去了加工厂才发现,这些茶竟有一半是已经“报废”的茶!

最后只能认栽,勉强挑出一些合格品加工后出售的,才挽回了部分损失。

3)炒茶圈“知识付费”

乘着炒茶火热的东风,还有不少人开始搞起了“知识付费”。

以下面这个公众号为例,从去年微信开放付费阅读以来,这个账号就开始发布付费文章,基本篇篇都是很有噱头的内容:

目前,已经发了 200 篇左右的付费文章,售价在 8 - 98 元之间,购买人数从 30 到 100 人不等。

我们来把上面的数据取个保守值,按照平均收费 30 元,每篇有 50 人购买来看,光这一个账号就可以赚到 45w 左右。

而且,像这种账号有很多,还有更贵的。

像是下面这个账号,只有 8 篇付费文章,但是每一篇都是 100 人左右付费。按照 198 元/篇的售价,算下来至少已经赚了 16w 了……

虽然和炒茶收益相比不值一提,但是这些钱可是无风险、无投入的纯收益,已经足够我们这些普通人眼红了……

04

结语

其实,“炒大益茶”说白了,就是以茶为载体的「类金融炒作」。

它已经脱离了商品的「流通本质」,本质是一种赌局,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骗局”了。

当然,这种局也并不新鲜:

十八世纪的郁金香、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君子兰、九十年代的藏獒、2016 年左右的金钱龟……换汤不换药的套路,换汤不换药的“疯狂”。

金融作为一种客观的经济活动,本身是无罪的;真正有罪的,是利用金融损人利己的人。

希望大家看完这篇文章,未来都能对「热炒」的东西保持理性和警惕。记住佟掌柜这句话:

幻境再美终是梦, 珍惜眼前始为真。

参考资料:

《大癫狂: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查尔斯·麦基

《为何股市总是如此疯狂》-韩和元

《三万炒到上百万,谁是普洱“金融茶”最后的接盘侠?》-红星新闻任江波

《一个茶饼卖12万!芳村十五年“疯狂” 炒茶史|| 深度》-无冕财经

《万字行业揭秘:普洱茶的炒作逻辑》-六月雪山

《君子兰、普洱茶、邮币卡、藏獒等泡沫的启示:要暴富,先研究泡沫》-复利魔方

小罐茶走下高价神坛,营销大佬杜国楹为何“妥协”?

  曾经疯狂收割80后“智商税”的营销大佬杜国楹,如今正将炮筒对准90后甚至00后。

  在操盘过背背佳、好记星和8848等现象级产品后,小罐茶是杜国楹的下一颗“消费大棋”。

  最初靠“大师作”高调营销、定位高端礼品市场“出位”的小罐茶,最近正式上线了“彩罐”系列,不仅包装采用鲜嫩的马卡龙配色,价格也更加亲民——在某电商平台旗舰店中,5罐4g装小罐茶售价为78元,一罐仅售15.6元,折合一斤的价格约为2000元,主打年轻人的饮茶解决方案。

  在同品牌价格体系中,相比6000元/斤的金罐系列,彩罐显然已经走下“高价神坛”。

  和操盘手杜国楹一样,小罐茶走的也是“黑红”路线。从2016年横空出世、缔造出颠覆茶行业的新物种形象,到2019年初被质疑过度宣传,只用了2年多时间。

  如今花一杯奶茶钱就能喝到小罐茶,它为什么妥协了?所谓“打造茶行业标准化”是不是下一轮的“智商税”?杜国楹的营销套路到底还有多深?

  1、“以退为进”

  今夏最热的剧集《三十而已》,最初被认为是剖析30+女性职场和生活困境的“大女主”戏,虽然最后有“烂尾”嫌疑,但剧中负责“完美担当”的角色顾佳一度引发全网热议。

  8月初,《三十而已》刚完结落幕,小罐茶就邀请了顾佳扮演者童瑶担任小罐茶C(彩罐系列)·CEO(首席教育官),让人们忍不住对这个营销手段拍案叫绝,“杜老板这打的是‘出圈’的算盘啊!”

  但就算没有观众对顾佳的感情分,小罐茶也已经足够“出圈”。

  杜国楹最早为小罐茶总结出几个超级记忆点——茶叶是非遗项目制作技艺传承人的精品之作、品牌采用独立小罐金属包装保证新鲜,这些特点经过央视等媒体平台的“轮番轰炸”,很难不在消费者心中留下印记。

  如果熟悉杜国楹的人不难发现,这些并非为小罐茶打造的独家营销方案,而是在重复20年前屡试不爽的成功套路。

  时间倒回1997年,彼时的杜国楹还是一名销售。与其他普通销售不同的是,他的教师经历让他具备洞察客户心理的卓越技能——当时他拿下了某教授推销的矫正带专利,并辅之以“魔性洗脑”的广告策略——1998年,背背佳一经推出便在矫正带市场掀起波澜,成为街知巷闻的畅销产品。

  虽然,后有专家指出“背背佳没有长期矫正作用”,品牌也被扣上“过度宣传”的帽子,但至少,从0到1的营销奇迹,杜国楹实验成功了并且深谙此道。

  事实上,杜国楹在营销上的最大成功,并不在于草莽时代突出的营销技巧,而是在于他提出行业标准、并重新定义一款产品的敏锐嗅觉。

  背背佳和好记星的崛起,无一不是抓住了家长们对孩子成长的焦虑;甚至此后的8848钛金手机邀请王石代言,给产品打造出“奢华尊贵”的身份标签,也正是戳中了高端商务人士内心无从满足的虚荣感。

  同理,小罐茶品牌的精妙之处在于:过去传统茶行业有品类而无品牌,它的出现利用工业化思维帮助行业建立起标准,并在农产品和文化产品之间找寻到茶叶的另外一条出路。

  事实上,早在2019年5月,小罐茶就推出了多泡装,大容量可供多次冲泡,一罐50g售价150元,这一价格算是打入大众市场的第一步。

  彼时,杜国楹也曾明确提出:中国茶未来最重要的参照路径是咖啡,全品类品牌是行业巨头的唯一选择。

  可见,小罐茶发力多品牌战略的野心呼之欲出。

  尤其是在今年疫情的影响下,高端礼品市场备受打击,坚守高端市场无异于自断后路。

  不过,在部分从业人士眼中,小罐茶主打高端茶叶市场的定位略显尴尬。

  长期为厂家提供茶叶代加工服务的“学渣柯先生”(化名)对「创业最前线」表示,如果小白用户分不清茶叶等级,可以直接选择小罐茶这样的品牌。但对于老茶客来说,即使是6000元/斤的价格,这类茶的品级仍然不够高,他们往往会购买品质更好的茶叶。

  “尤其是送礼标准往往会依据客户群体而变化,比如当要送老板、领导时,买小罐茶的人相对来说还是少一些。”他说道。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小罐茶为何会在今年疫情后正式推出中低价位的新品,用“以退为进”的策略,满足不同消费者群体对茶叶的需求。

  不过,更令外界好奇的是:在推出多元化产品后,小罐茶“打造茶业标准化”的进度条走到了哪一步?

  2、“茶业标准化”能行吗?

  纵是风光无限好,2019年1月,小罐茶迎来了自品牌诞生以来最大的滑铁卢。

  “8位制茶大师,敬一杯中国好茶”,这样的标语喊多了,很快就被外界抓住漏洞。

  有人算了一笔账,“8个大师,平均一个大师一年炒了2.5亿的茶”、“假设全年无休,平均下来,一个大师每天炒出220斤净茶”、“顶尖的茶娘一天才炒40斤,小罐茶大师累不累?”

  “大师累了”一时成为热梗。

  小罐茶在回应中表示,“大师作”指的是代表大师技艺的作品,并非大师手工去炒茶。制茶大师们制定产品标准,把关原料采摘和生产过程,更多的苦活、累活交给现代化制茶设备去解决。

  这其中似乎存在一个逻辑误区,高端茶品的制作离不开手工环节,而强调手工制茶的价值和工业化、规模化似乎有所冲突。据小罐茶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小罐茶的生产流程还处于“半工业化”的阶段。

  至于小罐茶所提“用工业化流程制茶”的宏伟目标,拆分开来就是每一个制茶环节都需要花更长时间去做工业化改造,为此小罐茶筹建了一家大型工厂。

  在2017年底,小罐茶投资15亿元在黄山建设中国茶行业首个工业4.0智能产业基地,将于今年年底竣工。据了解,这家茶叶智能工厂集研发、检测检验、智能立体仓储及全自动分装等功能于一体,预计年产值达100亿元。

  但做茶叶生意,从源头来说,首先要接受的不确定性便是“靠天吃饭”。

  学渣柯先生告诉「创业最前线」,现在自己包茶园种植的品牌较少,因为前期的养护以及加工成本太高,而收购毛茶(鲜叶初制后的产品)再进行后续加工仍是主流。

  “每年天气不一样,因此每年收获的茶青(鲜叶原料)质量也不同,可以说规范化种植短期内难以实现。”他补充道。

  在他看来,高级茶需要人工采摘,其它加工环节基本都是半机械化,目前国内还没有全机械化的茶产业链。“人工采摘的技术和工具很早就有,对于便宜的茶叶肯定要靠机械化,但品级较高的茶叶则离不开人工采摘。”他说道。

  不过,标准化似乎也并非茶行业的唯一追求。

  据小罐茶相关负责人透露,品牌正在逐步模糊产地概念,继而打造更多的创新茶品。

  “对于初级茶人来说,他们可能觉得标准化流程在安全性等方面更有优势,但更多资深老茶客追求的仍然是核心产区。”学渣柯先生表示。

  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何在部分人眼中,小罐茶一直缺乏忠实客户。“小罐茶毫无疑问是成功的,但该品牌缺少一些忠实客户,而像八马茶叶等老品牌都有很稳定的客户群体。”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

  当客户买来送人的茶叶需要体现其价值时,小罐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它的价格足够透明,主打高端的定位也很明确——在这一层面,小罐茶似乎也扮演起社交货币的角色。

  3、小罐茶的新位置

  事实上,中国茶行业长期处于散、乱的小农阶段,“中国六万茶企不如一个立顿”也时常被从业者拿来自我调侃。

  这一调侃来源于一组数据。《中国茶叶企业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茶企有6万余家,只有87家的总资产超过1个亿,6家企业总资产超过10亿。烟酒行业大牌林立,相比之下茶行业的茶叶品种和产地总比茶企知名度更高。

  在一定程度上,小罐茶的确打破了中国茶行业“有品类无品牌”的僵局。但在年轻消费者群体中,小罐茶也不一定要扮演行业“老大哥”的形象。

  在某电商平台小罐茶旗舰店中,消费者对于经典多泡系列的评价大多集中在其华丽包装上,比如“包装精美”“看着高档”“适合送礼”等。

图 / 淘宝

  “小罐茶的目标客户群体其实不包括老茶客,品牌需要的是那些年轻消费者——他们想喝茶,但不知道去哪里买,同时也不愿意费心学习茶叶知识。”学渣柯先生说道。

  在他看来,小罐茶没有必要去和龙头企业竞争,毕竟用户差异很大,不需要陷入相互竞争的状态,品牌只要做好营销老本行就足够了。

  不过,小罐茶的对手早已不仅是那些老茶牌了。

  有人曾将茶饮市场分为原叶茶、方便茶(偏快消领域)和新茶饮。

  如果说后两种场景更容易打通的话,那么随着中国茶饮市场主要消费群体的年龄增长,他们消费的产品也会从甜味更高的新茶饮、奶茶等转向原叶茶。

  从商业角度看,以新茶饮为代表的茶味糖水,也比原叶茶更容易获得资本青睐。

  以喜茶为例,截至2019年底,喜茶在全国拥有390家门店,单店一年最高卖出100多万杯饮品,据悉喜茶最新估值约为160亿元。而小罐茶2018年公布的销售额为20亿元。

  目前,备受资本看好的喜茶尚在单店盈利上挣扎,那么小罐茶到底挣钱吗?

  据公开报道,杜国楹曾算过一笔账:本质上小罐茶6000多块一斤的市价,刨除给渠道的分配、原料、加工制作、市场推广和人工等费用,只剩下5%的净利润。而市面上常见的净利润在8%-10%左右。

  此前,小罐茶曾预测2019年将实现盈利,但在去年年初的风波后,小罐茶一改往日高调,未再向外界公布销量和盈利情况。

  据小罐茶北京区域负责品牌加盟的相关人士透露,基于已有门店加盟,针对多泡装需缴纳5000元保证金,首批进货2万元就能获得小罐茶一年的品牌授权。而金罐系列保证金为1万-2万元,首批进货额为5万,总体算下来纯利润空间约为35%-40%。

  目前,除了商场内的直营门店外,小罐茶在北京区域的加盟店有100多家。

  此外也有分析认为,如果能赚钱品牌都自己开直营店了。换言之,对新手来说,盲目加盟品牌将要面临的恐怕是一潭深水。

  在经历过营销风波与疫情影响后,小罐茶为保住现有位置及市场口碑,正在精致的包装之外努力地寻找第二增长曲线——中低端产品。

  不过,希望“让更多人简单方便喝到好茶,让中国茶重新走向世界”的小罐茶,在“打造茶业标准化”与“开拓更广阔的市场”这两件事上,无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热评】在“炒茶”面前,“炒茅台”都是弟弟

前几天,在我们的社群里,有小伙伴提到了一款叫“大益茶”的产品,引起了我的好奇:

于是我去网上查了一下,发现还有业界人士称它为“茶叶界小茅台”:

真正能变现和流通的主要就是“大益”,毕竟有头部效应在……大益被称为茶叶界“小茅台”。

玩大益茶,也就是像炒茅台、炒鞋一样,炒一种名叫“大益茶”的茶叶。

于是,我赶快去研究了一下,仔仔细细地了解了炒“大益茶”的流程、升值空间和底层逻辑之后,我有种大梦初醒的感觉。

炒鞋?什么炒鞋?

和炒茶比起来,炒鞋就是个弟弟……

“炒”茶,到底有多疯狂?

大益茶,其实就是云南大益茶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普洱茶。

一开始,我去大益茶的天猫旗舰店看了一下,感觉虽然偶尔有高价茶,但整体价格也不算贵:

不过,后来我发现,真正用来“炒”的茶,都不是你能轻易买到的。

1. “炒茶”到底怎么玩?

要炒茶,第一步当然是购茶。

一般来说,购茶有三个渠道:大益茶的天猫旗舰店、官方 APP “益友会”,以及线下茶商渠道。

和炒鞋一样,想拿到厂家直售的原价茶,是需要在天猫参加抽签摇号的。

像下面这款爆款茶“沧海”,发售量为 5000 提,但最终却有超过了 200w 用户参加抽签。

第二步,就是时刻关注茶叶的升值情况,在力求在价格最高的时候卖出。

那么,怎么看现在你手里这款茶的行情呢?

和股市一样,炒茶有自己专门的网站(非大益官方),还有小程序、App 。你想看升跌指数,可以有:

炒股常见的大盘指数、K 线,也有,看得人一愣一愣的:

像我们前面提到的那款“沧海”茶, 就可以在这里看到:

发售当天,市场价格就从 23800 元一路被炒到了 81000 元,峰值比原价足足翻了 3 倍多!

2. “炒茶”有多疯狂?

所以,这玩意到底有多赚,值得大家这么费心费力的跟进呢?

① 炒茶升值 20000 倍

接下来,我们以一款叫做“ 88 青饼”的茶叶为例。

说实话,虽然有心理准备,但是在打开页面的一瞬间还是把我吓得叫出了声(原谅没见过世面的我):

茶叶,居然可以买到 1500w 元!

这个价格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们来帮大家计算一下:

1 件= 12 提 = 7 x 12 片 = 7 x 12 片 x 357 克 = 1500 万元

平均下来,现在“ 88 青饼”这款茶, 1 g 就价值 500.2 元。

再给大家看一下现在黄金的价格,1 g 差不多 488 元:

1 g 茶叶比同重量的黄金还贵,换了我,宁可供起来都不会喝的。

如果你觉得上面的数据已经很惊人了,那你就错了。因为,如果从升值空间来算,这款茶叶比黄金划算 5000 倍:

如下图所示,如果你在 1988 年买入黄金,那么你的升值幅度是 1887 ÷ 436 ,大概是 4.32 倍:

但是, 88 青饼在 90 年代的时候,还只值 10 元一饼,也就是 0.025 元 1 g。

也就是说,如果当时购入这款茶饼,那现在升值幅度是 20008 倍!

当然,上面是比较极端的例子。常见的、收益比较好的茶,一般是这样的,翻个 15 倍:

再“次”一点的,翻个 5 倍还是没问题的。

一般来说,炒茶圈的玩家都是 5 件、 10 件的囤。因此,只要你运气够好、流动资金够多,那么一次赚几百上千万都不是问题。

这么高的收益,怪不得炒普洱茶在经历了 2007 年的普洱茶泡沫、70% 的玩家都被套牢的惨状之后,还能“重新出发”,再次被炒的火热。

② 期货茶

还是说刚刚那款“沧海”。因为是“爆款茶”,再加上供货量很少,所以一时之间,处于“有价无市”的状态。

在暴利的引诱下,很多人开始炒起了“期货茶”。

所谓期货茶,就是一些卖家自己还没货,就先放出风声,说自己能弄到茶,但是现在已经都定出去了;如果还有人想要的话,自己有渠道弄到。

但是,如果你想定,就得立即付全款,不能拖欠。

交钱后,我给你“开白条”,约定交付日期,到期交茶;交茶之前,你也可以自行进行二次买卖。

这样,卖家用一个装茶的纸箱就能唬住人,获得大量流动资金,于是连纸箱都成了抢手货。

巅峰时期,连一个装“沧海茶”的箱子,都能卖 5000 ~ 6000 元。


可能你想问,这么不公平、一看就很容易被骗的局,怎么会有人去做呢?

还是马克思爷爷说得好:

为了 100% 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 300% 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上绞架的危险。

“炒茶”,为什么能这么火热?

说实话,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普洱茶不仅一点也不贵,甚至还不如绿茶、红茶等受欢迎。

但是,熟普洱的“树越老越香、茶越陈越香”特性,决定了它非常适合“炒”。

因此,从上世纪末开始,港台商人就将这股风气带进了全国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芳村。

甚至可以说,是芳村,或者说是芳村背后的资本成功“炒火”了普洱茶。

资本们的“炒茶”,大概是这样的流程:

第一步,人为制造“供需不平衡”。

选定一款有噱头、好炒作的茶,我们就暂时叫它“茶叶 A ”,然后投入大量资金,在市场上拍一批人收购这种茶,让它先变得供不应求起来。

第二步,人为制造“噱头”。

通过舆论的力量,把“茶叶 A 品质极好、将来会火”的概念宣传出去。根据产品的不同,这一步的手段也非常花里胡哨……

比如,通过一些专家,告诉目标用户茶叶 A 品质多好、营养价值多高,以及有多稀缺,非常值得收藏:

比如,通过一些精准的“炒茶圈”自媒体,告诉玩家们,茶叶 A 多有收藏价值:

再比如,做一些“天价拍卖”,引起大众的关注,占领用户心智:

2004 年卖出 4000 元/g 的“清宫普洱茶”;2007 年,深圳茶博会上的新茶“锦秀茶祖”卖出了 40 w,合约 800+ 元/g……

再再比如,搞一些非常轰动的仪式,比如什么“百年贡茶、回归普洱”,彩旗飘飘、锣鼓喧天、警车开道、直升机护送……

知名度上去以后,大家开始到处想买这种茶,但是因为上一步骤中资本的“囤货”,导致市面上的茶叶 A 很少。

由此,大家会直观认识到“这款茶真的很受市场欢迎”。

这一波操作,不仅能让喝茶的人认可茶叶的品质、自发买茶;

更重要的,是给了“炒茶玩家”们想象空间,让他们觉得让茶叶很受市场认可、有升值空间。

第三步,人为制造“暴涨假象”。

资本们先放出一小部分茶叶在市场上流通,再派自己人去“高价回收”;再放一小部分,再自己“高价回收”……

几轮下来,高额的利益让整个炒茶市场都陷入了狂热,玩家们被高昂的利益诱惑,纷纷开始投钱。

通过这种“左手倒右手”的方式,资本们进一步拉高了茶叶 A 的价格,同时也吸引更多的韭菜入局,接下来,就该收割了。

第四步,也是最后一步:有节奏的放出囤积的货源,躺着数钱。

这个时候,市场上的价格已经被炒到很高了。在不打破整体供需关系的情况下,把囤积的货物慢慢出手,就可以获得最大化利润。

总结下来,就是这样:

可能有老股民发现了,这些动作完全是股市的操作:先龙头股带动板块内其他股票上扬,再对敲拉高、自买自卖、缩量拉升。

当资本收割完毕,心满意足的撤退之时,就是“不舍得出手”的普通玩家们被割韭菜的时候 ——

没了资本运作,再加上供需关系逐渐平衡,市场会逐步恢复理性。

到时候,高价买进的茶叶 A ,价格只会逐渐跌落,哪还能找到人接盘呢?

只能低价出售,甚至全部砸在手里,只有损失惨重的份。

普洱茶的收割,远不止“套牢”

除了被“套牢”,普洱茶还有更多的方式让你乖乖掏钱,什么中间商跑路、原料真假掺半,还有“知识付费”……

1. 卷钱跑路,维权困难

由于茶叶本身是一种农副产品,高价茶发展的时间又比较短,因此,虽然它的价格很高,但交易却和一般的农副产品一样“约定俗成”:

一般不会签合同,都是以商家的“诚信”做担保。

这很好理解,你去买一百斤小米,会和店家签一个严密的商业合同吗?

因此,很多涉资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交易,都只有一个转账记录,或者一张收据。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很多人都是钱货两空。

去年,炒茶圈有一起轰动一时的“心叶茶轩案”,涉案资金 1 亿多元:

用投资普洱茶的时候,为了方便二次买卖赚差价,就一直把茶叶寄存在心叶茶轩的茶商手中,并约定了在 2020 年 1 月把货拿走。

但是,在到期收货时,却茶商被告知,因为自己的供货商卷了自己交的货款跑路了,因此无法“对单”(也就是对照单子交货),最后“货没到,钱退不了”。

因为没有签订相关合同,所以只能算是“民事诉讼”,法院只能判决茶商必须还钱,无法将老板送进监狱。

这时候,只要茶商一口咬定自己没钱,法院也只能将他列入“老赖”名单,维权非常困难。

2. 上游原料鱼龙混杂

炒茶的火热,也让普洱茶产业链上下游的交易变得极其火爆。

在很多茶叶市场上,买卖茶叶甚至都不用卸货,货在车上就可以进行数次转手。

因此,一些本身就在制茶行业的炒茶玩家,很容易被高涨的市场情绪煽动、贸然出手买茶原料,指望着大赚一笔,实则很容易被骗子们用低质量的茶骗个“血本无归”。

根据业内人士@老徐谈茶 爆料,他曾经和朋友在茶叶交易市场遭遇了“以次充好”的骗局:

花了 40w 买了 5 吨茶,本来想在市场里直接转手卖掉,就可以赚 3w。

但是,考虑到加工后,再卖给品牌做“贴牌产品”,利润可以直接翻 3、4 倍,他们就打算拿去茶厂加工。

谁知去了加工厂才发现,这些茶竟有一半是已经“报废”的茶!

最后只能认栽,勉强挑出一些合格品加工后出售的,才挽回了部分损失。

3. 炒茶圈“知识付费”

乘着炒茶火热的东风,还有不少人开始搞起了“知识付费”。

以下面这个公众号为例,从去年微信开放付费阅读以来,这个账号就开始发布付费文章,基本篇篇都是很有噱头的内容:

目前,已经发了 200 篇左右的付费文章,售价在 8 ~ 98 元之间,购买人数从 30 到 100 人不等。

我们来把上面的数据取个保守值,按照平均收费 30 元,每篇有 50 人购买来看,光这一个账号就可以赚到 45w 左右。

而且,像这种账号有很多,还有更贵的。

像是下面这个账号,只有 8 篇付费文章,但是每一篇都是 100 人左右付费。按照 198 元/篇的售价,算下来至少已经赚了 16w 了……

虽然和炒茶收益相比不值一提,但是这些钱可是无风险、无投入的纯收益,已经足够我们这些普通人眼红了……

结语

其实,“炒普洱茶”说白了,就是以茶为载体的“类金融炒作”。

它已经脱离了商品的“流通本质”,本质是一种赌局,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骗局”了。

当然,这种局也并不新鲜:

十八世纪的郁金香、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君子兰、九十年代的藏獒、2016 年左右的金钱龟……换汤不换药的套路,换汤不换药的“疯狂”。

金融作为一种客观的经济活动,本身是无罪的;真正有罪的,是利用金融损人利己的人。

希望大家看完这篇文章,未来都能对“热炒”的东西保持理性和警惕。记住佟掌柜这句话:

幻境再美终是梦, 珍惜眼前始为真。

参考资料:

《大癫狂: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查尔斯·麦基

《为何股市总是如此疯狂》-韩和元

《三万炒到上百万,谁是普洱“金融茶”最后的接盘侠?》-红星新闻任江波

《一个茶饼卖12万!芳村十五年“疯狂” 炒茶史|| 深度》-无冕财经

《万字行业揭秘:普洱茶的炒作逻辑》-六月雪山

《君子兰、普洱茶、邮币卡、藏獒等泡沫的启示:要暴富,先研究泡沫》-复利魔方

原文标题:《比“炒茅台”还疯狂,60斤茶叶卖1500万,扒一扒魔幻“大益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运营研究社(ID:U_quan),作者:仵静文,设计:瓜瓜,部分图源网络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63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