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叶人文

找到约2,797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学员专访:结缘茶叶进化论,打通我学茶“任督二脉“|

误打误撞的“学茶“之旅,爱恨交织!

毕业后误打误撞入行学茶,有幸得一干老师指点学理论,试品鉴,跑茶山寻访,学茶艺师,考评茶员,一时间进步极快。

然而,太多学派指点涉猎,令风浔不幸的丧失方向标,似乎学了茶,又不懂茶,但又不能说完全不懂。

风浔

直至荣幸加入李扬老师【第18期-高阶品鉴班】课程,开始梳理茶叶体系,组建框架,细分讲解每一个部分,风浔才猛然醒悟:“学茶需要搭建框架,且逐级迭代认知”。

为期4天课程,风浔跟从李扬老师从普洱茶最为核心特质——越陈越香,一层层抽丝剥茧,逐步解析茶叶历史形成,云南主要品种形成,加工工艺对比,品鉴茶叶活性(不同片区茶样对比,用水测试),及其熟茶发展史、主要风格等。

下文所学部分课堂知识,逐一为各位分享:

1
普洱茶审美:越陈越香是开端

普洱茶素有“可以喝的古董”美誉,即随时间陈化,越陈越香。

问及“越陈越香”的底层逻辑?茶圈内外,喝茶的都能随口说出一二,却不尽相同。列出随主流一类说法:“越陈越香?就是普洱茶的香气、汤色、滋味,再者说气韵,随着时限变化而越来越好喝”。

询问深入,几近无人能回复“越存越好喝的表征“及其背后原理。在李扬老师课堂上,风浔找了到答案:“活性,是判断普洱茶是否具备存储价值的核心条件”。

李扬老师说:

「喝一款茶,用心感受口腔中茶叶糖苷类物质的体现,即回甘、生津、清凉感的强弱、体现位置、持续性如何?强,则初步说明这款茶活性很好,反之不好。

随时间变化,汤质变醇厚(内含物质丰富),喉韵变深,则这款茶具备越陈越香的特质。」

2
普洱茶“起源”:品种进化的密码

想了解本质是植物的茶叶密码,必定绕不开其品种进化和生长环境。

开篇,李扬老师以其深入对茶山历史和人文实地考察,讲解茶种诞生(历史演变),农业规律。一度刷新风浔很多混乱认知:

以往分不清勐海大叶种和勐库大叶种,谁更胜一筹?李扬老师解释道:“茶树品种经过优胜劣汰(含人为驯化)进化,最终留下生长力极强、还便于采摘的勐库大叶种及其它茶树种。”

相信很多人跟风浔一般,曾寻访茶园未必发现茶园中茶树种植密度,十分影响茶树生长,即等同条件茶园中,种植密度稀疏,茶叶品质越好,反之品质相对较差。

走进茶园,我们惯性认为:“古树茶就一定是好茶!“实则,古树茶普遍内质较好,但不代表所有古树茶都是好茶。因为,古树茶的好是由它的茶树品种,及其生长环境等因素决定的。


普洱茶“蜕变”:准确识别加工工艺

李扬老师讲工艺时,说过一句话:“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评茶员之前,需先成为一名合格的制茶师”。听这句话时不禁联想到,学评茶员时的茶叶教授也曾说过一句类似的话:‘如果你是一名合格的制茶师,那么对你学评茶员会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说到“评茶“,自然与”品鉴“二字息息相关。所谓的普洱茶品鉴,品的是原料优质否?工艺标准否?仓储陈化优良否?

一款茶诞生后,我们迫切想识别口中的感触,是由何种优质选料及标准工艺铸就的?为对比不同工艺,我们以正确工艺vs常见“其他”类似低温长炒、故意不炒熟、杀青后闷黄等工艺发现:

标准工艺确保糖苷类物质良好转化,持续实现越陈越香特质。而其他类工艺,则提前消耗,或者直接消耗尽糖苷类物质,出现阶段性口感佳,随即口感每况愈下的情况。

自然,普洱茶品鉴浩瀚无垠,以上仅是九牛一毛的一方面思索,具体遇到市场偏好选品,或是仓储什么环节导致口感有变,则另当别论。

4
普洱茶史话:不得不说的熟茶

国标定义普洱茶时,最后一句提到:“普洱茶又分为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

自通过控制微生物生长量掌控熟茶有效转化率,以小堆发酵解决传统大堆发酵的困惑,实现仅百斤原料即可发酵熟茶。加之,各类名山头足量原料涌现市场,普洱熟茶得以实现跨度越级,进一步活络整个消费圈。

曾经,普洱熟茶一度受到质疑:“价格昂贵,像喝苦药汤子”。风浔带着沈培和五项因子去审评一款熟茶,认知依旧会通过“香甜润喉醇滑”六字决去判断。经过李扬老师指点才知道:

无论普洱生茶、熟茶,都需用心去感受糖苷类物质的体现,即回甘+生津+清凉感强的强弱,来判断其是否具备越陈越香的潜力。

学完李扬老师此套方法,让风浔有所思考:“表象上,一昧追求品牌价值、名山头效应,偏向个人喜好,而非尊重茶品本身的品质特点,这不利于主观判断一款茶的特性;内涵上,茶界学派众多,各有说辞,但无好坏之分,百家争鸣也不失为是一种大好之势。

茶叶无性系良种原子论与群体种整体观

搞课题研究,太耗时间,是时间慢养的结果……别人堆积各种材料,我想的是结构化表达,提炼一个解释框架,需要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我有个不成熟的观点,无性系良种是原子论,群体种是整体观。

原子论是造物主思维,上帝制造一个价值原点——原子,用这个原子就能推演出整个世界,故世界是神的旨意演绎出来的。现代茶学搞出无性系良种,就当大自然与原生群体种茶园是客体,或者是异教徒,要用良种这个原子重构全球的茶园,于是群体种茶园被消灭,西方人的绝对精神,以无性系良种的名义建立了上帝的茶园。

理解了西方的传统,就会明白科学的背后是哲学与神学,科学在某种意义上是另一种迷信。

区别于原子论的,是黑格尔的关系论,即世界的本质并不是原子,而是关系,也就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互为因果,单独拿出一个原子来说事,是说不通的,遑论通过一个孤立的单个原子演绎整个世界。这就是黑格尔的辨证逻辑,经马克思发扬光大成唯物辨证法。这种思维跟中国的佛道有相通之处,这就是黑格尔——马克思一脉在中国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佛家的本来无一物,说的就是世界上没有原子,只有因果。道家的无中生有,有还归无,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但马哲过于重唯物与经济基础及斗争哲学,也非中国的传统,所以未来会有一个扬弃的过程……

在这种思想学术背景下,我想可以好好讨论无性系良种原子论与群体种整体观。

原子论的世界,可以拆分成一个个原子,故其可分析实证研究,是科学的缘起,这就是建立在原子论基础上的现代茶学勃兴的原因。一个个原子,也就是一个个个体,强调个体的价值,个体间通过上帝制定的自然法则订立社会契约进行合作:尊重个人利益,有产权制度;重个人间的竞争,有自由交易市场;主张个体间以平等与自由的方式参与社会治理,故有民主政治……

西方的科学,源自原子的可分割性、可分析性。西方的社会是原子的世界……

群体种茶园是多品种共生,混生混育,与当地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其先强调群体的整体品质与不可分割的生态循环关系,再谈群体种茶园里的各个品种价值,比如大中小叶、野生过渡与栽培、苦茶甜茶等等。因此,云南的茶山,并不是一山一味,而是体现了群体种茶园的品种丰富性,在不同的地块与品种下呈现一山多味,百山千味。挑品种、挑地块进行分选加工,可得出不同的纯粹味觉极致体验。而将不同品种、地块,乃至山头的茶按不同配方组合拼配起来,又可以得到不同的醇厚味道。

总之,群体种茶园,分可以玩出不同的纯粹体验,合也可以拼配出N种醇厚味道。群体种茶园的体验丰富性、梦幻性,不是简单粗暴的无性系茶园可比的。故无性系良种茶园的功能价值单一,因量产与体验单调的局限很容易深入价格战的泥潭,很难提升价值空间。而讲整体价值的群体种茶园,带来体验的N次方,可以不断溢价开发,像不断转动的梦幻魔方一样,开发利用方式无穷无尽,与时俱进,不断提炼引领时代消费时尚的新概念,以群体种茶园为基础做大山头茶价值,最终以名山茶的名义进行多元化立体打造。

利用原子的可分割性与可分析性,现代茶学专家从传统群体种茶园中,挑出上帝的选民——具有高种姓基因的原生品种进行培育,将某些性状提炼到极致,并用无性系良种的形式,将上帝之手选出来的性状稳定下来,成为道心坚固的上帝选民——现代良种。然后,再用现代良种去传教,发起十字军东征,征服大自然与异教徒的人文世界,在世上建立基督的良种王国……

云南茶产业有三大产业思维结构:原住民茶文化的泛灵论,传统茶文化的整体观,现代茶学的原子论。

现代良种是原子论。作为一个原点重构世界(世界是由原子组成)。现代良种推广,是对当地原生品种的摧毁,全部推倒重建,破坏了生物多样性与原生文化。这属于外来入侵,不是融入当地的自然与人文,而是挑战大自然,将自然与人文当成对立面,其维持的成本高,需投入大量的农药、化肥,生态系统脆弱,不可持续。生态茶产业,就是对这种原子论的工业化集约生产的反动,要走可持续性的自然生态循环经济。

再进一步讨论西方原子论与东方整体观。说西方的世界由一个个利己主义的原子构成,并不意味着西方没有整体。西方的整体,是原子在高效结构下系统集成的整体。

理解西方的整体,首先整体是可分解的,分解成一个个原子。

其次西方讲功利主义的效率文化,利己主义的原子,为了自己的利益会与其他原子进行契约合作或交易,从而产生自发的自由交易市场、产权结构与契约型社会组织。

从这种意义看,西方的整体由利己的个体在高效率结构下自发系统集成而来,其有三个核心要素:利己的原子,自发的高效结构,系统集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一种自发的高效产业结构,从而通过工业革命,科技与产业合谋,突破了农业社会的千年内卷,将人类社会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带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惊人财富。

其三是,西方的整体是可分割的,一层层分下去,最小的单元就是原子。原子就是世界的本源,或本质,原子在某种结构下,经系统集成就构成了世界。追究到原子,不再追究,就是唯物主义。要说谁给了原子第一推动力,就进入了先验的神学,上帝创造了原子,并将之作为创世纪的价值原点,演绎了整个世界。虚拟的计算机世界,其实是人类变成了上帝,用电子这个原子在创世纪,阴阳电子的二进制就可以推演世界。

其四,西方的整体是可进行理性分析、实验与事实验证,故其诞生了科学思维,这是东方欠缺的。

其五,西方将复杂的大千世界,纳入功利主义的高效结构中,进行系统集成,是削足适履,使得人与大自然关系紧张,人类社会工具化、异化。也就是说,西方的原子论堆砌的整体世界,是外生、异化与排他的,高效但不和谐,充满了矛盾,紧张而不可持续……

东方整体观,与西方原子论的先分析后整合的整体,其最大区别在于东方的整体靠“观”。此观非西式思维的观点、观念,而是其所谓的东方神秘主义,不是上帝的神启,而是天人合一,不用概念分析的理性知解,而是天人感应的体悟。也就是说,东方人的整体,是不可知解的,只可观照的,只可意味,不可言传,非感性与知性,而是悟性层面的……

东方整体观,与西方整体的第一个区别,不是可知解的原子世界,而是悟性观照的世界。第二个区别,西方是自利的个人主义构成整体,东方是人伦与天道秩序下的集体主义。人伦,是推己及人,上下各安其位,亲疏有别。天地君亲师,就是天道与人伦的统治秩序。天道的关键在于,人参赞天地造化,与天地并列为参,为天人地三才。即人是参与自然的演化,而不是改造自然。这就是东方的人与人,人与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义,从而和而不同,天下大同!

许多人以为科学研究的是本质,因为随着研究的深入,可由局部真理向绝对真理无限接近。这就是西方哲学的可知论,也就是人通过感性与理性的手段是可以认识世界的本质。但有些大哲,比如休漠、康德,对此表示怀疑。西方认识世界是主客两分,而不是中国人的天人合一,人在天地间进行观照与感应。人作为主体,而将外界作为客体来认识。康德认为,人能感受与知解的只是现象,而不是物自身(本质)。感性与知性,是认识不了物自身的。科学研究的是现象,而非本质。既然人心认识不了“物自身”,西方只好交给神学,感性、知性到不了的地方,就用神性到达。

但19世纪末以来,西方哲学重实用,太玄的东西存而不论,数理逻辑与科学主义一统天下,科学与经济决定论成了全球新的世俗化宗教。对于“物自身”,中国人用悟性而不是神启来整体把握,从而形成不同于西方的传统……

文/白马非马 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绝对干货:茶叶知识科普集锦

一、白茶中贡眉和寿眉的历史称谓科普:

寿眉的原料一般都为一芽三四叶。以前地方官府会向朝廷进贡茶叶,福建在寿眉中挑出一些精品进贡,俗称贡眉。

后来演变成民间只要是在寿眉原料里面精选出来的白茶都可以称之为贡眉,而且不论什么品种。特别是白茶饼型茶出现后,出现了很多贡眉饼。

但自2018年5.1日新的白茶国家标准开始生效后,贡眉和寿眉就按照茶树品种进行了清晰的切割和划分。从此后用大白茶和大毫茶这两个良种的一芽三四叶原料做的白茶不能称之为贡眉,贡眉只能是群体种专属,也就是福建人说的菜茶、土茶、小白茶的一芽三四叶原料做的白茶才能称为贡眉。

同时大白茶、大白毫根据原料等级分为银针、牡丹、寿眉三个级别,这三个级别名称也成为了大白茶、大白毫品种的专属名称。也就是说那怕是用一芽二叶的群体种原料做的白茶也只能成为贡眉,而不能叫白牡丹。

从此大白茶和大白毫做的寿眉再漂亮也不能叫贡眉,只能分等级。而对于2018年之前已经压制的贡眉饼(不分品种,只要是高等级原料做的寿眉)依旧可以称贡眉。

如果哪天你遇到了2018年之前的高级寿眉饼,那很有可能是做旧的,因为2018年之前的寿眉好原料基本上都会打“贡眉”二字,打了价格高啊谁会不打是吧,但有些作假的人不了解这段历史,就会在寿眉饼的年份和叫法上出现纰漏,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点细节上去判断它是否作假。

二、春茶、明前茶的正确区分

所谓明前茶,历史以来泛指江南茶区出产茶的时间节点,就是指清明前后采摘制作的茶。因为江南历来人文鼎盛、经济发达,千百年来经过很多茶学专家以及文人墨客的描述与定义下形成的一种不成文标准。

而现在只要是茶叶经过冬季休眠后的第一次采摘都以头采春茶自居也是不对的。比如半个月前的贵州新义州(黔西南地区)的晴隆、普安县说春茶开始采摘,而半个月前还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寒,还属于冬天,按时令算还是深冬,所以不能称之为春茶,严格意义上来说属于冬茶。差不多时间采摘的还有海南,按二十四节气来算的话海南当下采摘制作的茶也不能称之为春茶。

四川川南地区的泸州纳溪区和宜宾地区的筠连等特早茶产区每年一般在元宵节前后开采,也就是雨水后惊蛰前就开始采摘制作,这些地方的茶可以称为春茶,但称明前茶明显不是很科学不是很名副其实,因为离清明还有个把月时间。

广西六堡茶产区有个社前茶,当地将立春之后,第五个戊日称为社日,祭祀土神。社日一般在立春后的41-50天之间,约春分时节,比清明节早半个月左右。所以六堡产区的叫法比较科学。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四季的概念差异性较大,就采茶季节来说难免会有一些不十分科学的界定。但按照传统来说还是以江南茶区为准。

三、决定和影响茶叶香气的因素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品种,比如龙井43、平阳特早要比乌牛早、浙农117要香;乌龙品种要比其他品种要香。

二是种植环境,包括海拔高度,海报高的比海拔低的要香;生长在沙壤土的要比黄壤土的香;有植被覆盖且较茂盛的要比没有其他植被覆盖的要香。

三是人工干预(包括修剪、砍伐、清理等)程度,不干预的要比干预的香,不用农药的要比用农药的香;用有机肥的要比用化肥的香。茶园用不用肥要看茶园土壤是否需要,并非不施肥的一定就好。

四是采摘制作时的天气,晴天的比阴天的香,阴天的比雨天的香,连续晴天,香气最好,连续雨天香气就差。如果天气不好,再好的原料再好的师傅都做不出好茶。

五是制作工艺,根据不同茶类,萎凋是不是正确、到位,杀青是不是正确、到位,发酵是不是正确、到位,干度是不是正确到位,仓储是不是正确、到位等,一环扣一环,前面的环节没做正确和到位就会影响后面的环节,如果原料好,就要靠制作工艺来锁定香气。

六是冲泡,分三块:一是水质,水不好,会糟蹋茶叶的香气,一般来说山泉水为上、纯净水次之、蒸馏水再次之、自来水最次。同样的山泉水活水比存放时间长(比如超市买的)的更好。再则是器皿,瓷器类如盖碗最能不偏不倚的真实反应茶叶香气,陶器类(如紫砂器)则需要单类茶单泡,不然易串香。最后是水温,如泡绿茶水温过高香气会流失,乌龙水温过低则香不扬,应该根据各种茶的特性来冲泡才能显露最真实的茶香。

 

四、爱茶人士怎么提高嗅觉能力

嗅觉来自于自身天赋和后天培养,本期我给大家讲一些切身经验。

由于生长环境,我从小就喜欢闻各种气味(当然也是后来才意识到),桃花、梨花、兰花、油菜花、紫云英花、栀子花、野菊花、蔷薇花、丝瓜花、南瓜花、洋芋花……松针、檫树叶、枫树叶、杉木叶、晒干的杂草气味……各种炒货的气味,还特别喜欢草木灰的气味……现在每每遇到各种盛杜鹃花香、水蜜桃香、成熟枫叶香、奶香开的鲜花我定会去闻一下,野外遇到未知的香气我一定会寻找到源头看个究竟,不认识的就用“形色识花”软件解密并作记录。

正是在很多年间不断的积累,在大脑里形成了香气数据库,到后来开始学茶时派上了用场。

比如我做过的一款赛过初恋红茶(首批),就闻出了里面有水蜜桃香、苦杏仁香、野花蜜香、花粉香、成熟的枫叶香等,但如果我们的大脑里没有这么多香气数据,大多数人只能闻出水蜜桃和蜜香,其他有感觉但无法描述。

比如大家都喝过的龙井,有说豆花香,有说炒豆香,炒豆很多人都吃过有记忆,但豆花很少有人闻到过无法理解,其实这两种香气是工艺形成的,茶叶做嫩一点就会散发豆花香,带点宜人的青味,做老一点就是炒豆香(夹点火香)。大多数人根据不同龙井茶最多还能描述出嫩香、兰花香(极少),其实绝大多数龙井还是有杉木叶香,茶汤中带点“辛”味的那股气味就是杉木叶的气息。

比如我喝过的一款恩施玉露野茶,里面含有浓郁的龙涎香,茶主人和他的茶客们喝了几年都无法描述,只是说有特殊的香气,很香很香,却谁都说不出什么香。我给他们点破后他们才恍然大悟,哦,原来这个叫龙涎香,至于龙涎香是个什么味?我相信用过古龙香水的朋友都会有认知,2020夏天团购过一款台湾阿里山的龙涎香乌龙,是经过小绿叶蝉叮咬过产生的。

比如我去安徽休宁,他们说他们松萝茶有兰花香,我喝了一下跟他们说是小叶女贞的花香,什么是小叶女贞?于是我带他们到茶山找到一丛开满花的小叶女贞,让他们闻一下,他们茶叶的香气就一下子对上号了,很多绿茶产区对于自己茶中叫不来的花香统称兰花香。

又比如上好的铁观音,大家都普遍以为是兰花香,但很多时候却是栀子花香占上风,桂花香作陪衬,兰花香微乎其微。

比如凤凰单从的鸭屎香,很多人说是银花香(金银花香),现实中却是栀子花香占大部分,金银花香只有点影子。

比如说岩茶,很多人会问这个岩韵怎么感受,我叫他们在野外闻裸露的大岩石上的苔藓,被太阳晒过的味道,那个气味就是岩茶里的岩韵。

再比如团购过的一款祁门荒野红茶,品鉴中喝出来杜鹃花香、水蜜桃香、成熟枫叶香、玫瑰花香、奶香,但很多人只会说很香,好喝。

喝茶能喝出很多香气并非是为了去炫耀,而是让自己在茶叶品鉴的能力上更精进,在这个圈子或这个行业里有过人的能力和独树一帜的见解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五、冬天白茶应该怎么煮

煮白茶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煮干茶,一种是煮冲泡后的叶底。若是直接煮干茶,300-400毫升的水,只需要投茶2-2.5克即可。

由于在煮茶的过程中,茶与水在高温下长时间的接触,因此投茶量不宜过多。不用害怕出现茶汤滋味寡淡的现象,宁可少不可多。

如果冲泡品质优越的老白茶,光靠短短几次的冲泡,是很难将其中丰厚的内质彻底释放完全。

先泡后煮,利用高温煮茶的方式,将叶底内剩余的养分逼出,依然能煮出浓郁的滋味。

还有一个问题,究竟是加冷水还是热水?要从冷水开始煮,还是水沸了再投茶?

其实,这个问题也与茶叶的状态有关,也就是煮干茶和煮叶底的区别。如果是直接煮干茶,建议茶友们等待茶壶中的水沸腾之后,再投茶。待水再次沸腾后,茶汤颜色接近赤金色,及时关火。

而如果是煮叶底,则需要冷水投茶。冷水煮茶的速度较慢,叶底在水中长时间的浸泡下,物质析出多,有利于充分逼出深处的内质物。同样也是水沸之后,观察汤色接近赤金色时,即可关火。在煮茶的过程中,茶友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比如茶汤颜色变化,以及个人口味喜好来适当调整煮茶时间。

六、茶叶储存中该注意的问题

茶叶储存最要注意的三点就是防潮、控温、防异味。

1、如同任何炒货怕受潮一样,任何茶叶都怕受潮,受潮会让茶叶中的含水量增加而发生质变,往差的方向发生质变。受潮的茶叶会让茶叶原有的香气和滋味淡化直至霉变。一般绿茶、黄茶、红茶、乌龙茶的含水量需控制在百分之四左右才适宜保存。黑茶类(包括生普)的含水量则在百分之八以内才可以长期保存。

放置可以转化的茶叶空间湿度控制在百分之八十以内为适宜(有抽湿器的可以控制的更低些),高了容易变质,低了不易转化。所以建议茶叶不要放在湿度较大的地下室,南方雨季的地下室湿度实在是太大。

2、绿茶未经过发酵,而是在加工过程中由高温阻断了茶叶中的酶促反应(即其他茶叶所谓的转化),追求的是干茶的本质香气、甘甜鲜爽度,所以需要冷藏,开袋后常温下存放也要尽快饮用(原则上不要超过一个星期,但也要根据当时的气温而论),如果买了大包装也最好分装成小包装拿出来饮用。若是塑料制品袋则需要用夹子夹紧以免受潮,最好用密封性较好的瓷器存放。轻发酵的乌龙茶如清香铁观音、清香型的漳平水仙、凤凰单丛雪片、轻发酵的台湾乌龙需要冷藏,那怕是真空包装的也最好也冷藏保存,因为这些茶叶对空间温度还是敏感的,冷藏可以延缓茶叶氧化,氧化会导致茶叶香气和滋味的衰减。

其他茶类可以常温下存放,但温度也最好不要超过30度,过高会让茶叶转化加速。所以建议茶叶最好不要放在顶层的阁楼,夏天阁楼的气温可能会达到四十多左右。

控温的同时还要避光,光线会使人的皮肤老化(其实就是氧化),也会让茶加速氧化,尤其是绿茶类那怕装袋也要用不透光的袋,否则短时间内茶叶会变黄变味。其他可以转化的茶类也最好不要放在光线充足处,尤其是靠近窗台前。

3、茶叶是最容易吸收异味的食品,跟香皂放在一起会吸收香皂味、离苹果太近会吸收苹果味。我遇到几位将绿茶放在冰箱里而吸收了咸菜和海鲜的味道、将普洱放在衣柜而吸收了樟脑的味道,这样只会糟蹋茶叶。所以冷藏的茶叶空间最好独立,塑料袋储存的最好外面再套一个保鲜袋,已经开封过的最好再次封口,封口前尽量将袋中空气排尽或放置脱氧剂。

一些不同茶类的茶气味不同,特别是六堡茶、熟普这类气味较重的要有独立空间存放,以免影响到别的茶叶,以免串味。茶饼、茶砖类打开饮用时可以将茶撬成小块用瓷罐或紫砂罐储存,这样可以起到醒茶的作用,而醒茶可以美化茶汤口感。

4、储存散茶的器皿最好是用密封性能好的铁罐、瓷罐、紫砂罐(紫砂罐只要盖子密封没有问题)或锡罐,绝不要用玻璃瓶(这是经验,放绿茶老化太快,放黑茶不会转化,所以只能当样品罐陈列)。收藏的茶饼可以用纸箱打包,不用担心转化不了,纸箱也是有透气性的。量少可以买储物柜,一个抽屉放一种茶类。袋泡包装的定期喝一下,口感没有明显衰减的没有问题,如果衰减过快可能是茶叶干度不够而受潮变质或包装袋密封性不好,但如岩茶的返青现象属于正常反应。

家中可以多备几个茶叶罐、不透明的自封袋、长夹子,以便平时茶叶周转饮用时使用。也可以买一个小电焙笼,一次可以烘一斤左右的规格,这样那怕发现有受潮变味的茶叶也可以随时处理。

找到约2,748条结果 (用时 0.01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