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王之乡歌曲

找到约15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2021湖南茶叶乡村振兴“十大领跑品牌”之湘西黄金茶:致富新钥匙, 湘西黄金茶

这是一款茶氨酸含量比同类绿茶品种至少要高50%,被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茶叶专家刘仲华赞誉“极具魅力”、“十分难得”、“中国最好的绿茶”;

这是一款蕴含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湘西人民真实自然生活方式,让湖南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王跃文连续喝了四、五年爱不释手的文化茶;

这是一款产自大美湘西、青山绿水间,让大写意花鸟画家、文艺评论家、作家苏高宇自愿担任“品牌顾问”的生态茶;

这更是让吉首广袤乡村、百万茶农为之奋斗、为之自豪、为之托付梦想的幸福茶——“湘西黄金茶”!

近年来,湘西自治州州委、州政府明确“打造百亿茶产业,增添湘西新名片”的发展思路,吉首市乘风而上,走好“品质立茶、品牌兴茶、政策扶茶、文旅活茶”之路,推动黄金茶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2021年,全市黄金茶种植面积达13.5万亩,干茶产量1660吨,茶叶综合产值将突破10亿元。

“湘西黄金茶”成为茶叶湘军中跑出的“一匹黑马”,成为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优势产业、富民产业!

文化作底,擦亮“黄金”名片

2020年春茶季节,面对新冠疫情,湘茶人敢为人先,连续举办11年的“中华茶祖节”首次走出省会长沙,选择在湘西吉首与湘西黄金茶品茶节同期举办,“中华茶祖节”、“湖南省茶叶行业工作会议”、湘西黄金茶品茶节的成功举办,是在全国率先打响抗疫自救,提振信心,促进复工复产,促进产销流通的伟大壮举。湘西黄金茶品茶节上,“中国黄金茶之乡”官宣落户吉首,采用直播带货等营销创新方式,突出品牌宣传和产业宣传,人民网、湖南日报等40多家头部主流媒体对活动进行宣传报道,期间引来百万计的网络关注,点击量突破112万。让“湘西黄金茶”“茗”扬四海,更激励着湘茶人。魅力吉首,“黄金”飘香,湘西黄金茶响誉全国。

这,是吉首市极具智慧和勇气全力打造“湘西黄金茶”品牌的一个缩影。

好山好水出好茶。吉首,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北纬30度的黄金产茶区,营养丰富的土壤,起伏的山峦、充沛的雨水……云山雾罩、深豁瀑流,形成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造就了“湘西黄金茶”这片优质的茶产区。如何将得天独厚的茶资源优势化为茶品牌优势?吉首以行动书写答案。

文化是品牌的灵魂。为了赋予湘西黄金茶更为鲜明的“文化”属性,吉首市深入考证各种古物古迹,围绕茶文化故事,多方收集整理茶史、茶俗、茶艺等素材,拍摄了湘西黄金茶宣传片、主题歌MTV,制作湘西黄金茶宣传册,从文化层面大力推广湘西黄金茶,具化湘西黄金茶品牌内涵。歌曲《土苗敬茶歌》荣获湖南省第五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金奖,并登上CCTV-15“民歌·中国”栏目。

为了扩大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吉首市主动作为,开展跨平台、多形式、广参与的宣传活动和营销推广。

自2015年在矮寨大桥举办首届湘西黄金茶国际品茶节以来,吉首已相继举办了五届品茶节,内容可谓精彩纷呈,亮点十足。无论是2018年的“名人说茶”,还是2020年市委书记视频直播为黄金茶“带货”,都赢得了流量,赚足了眼球,有力地促进了湘西黄金茶品牌的推广。

营造茶文化氛围。在乾州古城、矮寨景区大量植入茶文化元素,开展湘西黄金茶“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在全市范围举办茶艺培训,宣讲好湘西黄金茶知识,营造人人喝茶、人人讲茶、人人爱茶的茶文化氛围。

在吉首市的统一组织下,“湘西黄金茶”在高速路口、矮寨大桥等交通枢纽和景区等大型广告牌上亮相,与各大集团等大品牌开展合作营销,在多个媒体报刊上频繁“刷脸”。全市茶企“抱团出击”,积极参加各类展销会,通过中华茶祖节暨湘西黄金茶品茶节、湘西黄金茶品鉴会、湘西黄金茶红茶季……链接起了全国各地茶客、茶商,打开了消费市场。目前,吉首市已在全国各地发展专营店65家、主营店18家、代销店160家。

产业夯实,打造 “底气” 品牌

产业,是品牌的“底气”。

早在2012年,吉首市就与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共同编制《吉首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从发展策略、目标、措施等方面,对吉首市茶叶产业建设科学规划。规划明确实现“四个十”的总目标,即打造十条生态黄金茶谷、培育十家龙头企业、达到十亿综合产值、致富十万贫困农民。

坚持政策扶茶。把湘西黄金茶作为巩固脱贫成效、加快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进一步加快推进茶叶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制定了一系列奖补政策,激发了全市农民种茶致富的热情。每年整合各部门资金3000万元以上,用于基地开发、苗木繁育、土地流转、生产加工、市场营销、品牌建设等方面,推进吉首市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品质立茶,壮大发展基础。坚持“茶园有机化、加工标准化、质量安全化”,实施1套技术标准、10人专家团队、10家龙头企业、100家科技示范户和一万名茶农“五个一工程”,实现从茶园到茶杯的产品生产标准全覆盖。现有能人大户54名,茶企、合作社163家,500亩以上规模基地53个。已建成年加工能力200吨以上的高标准绿、红茶智能生产线3条,建成规模化茶叶加工厂43家。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家、省级龙头企业1家、州级龙头企业5家。

坚持品牌兴茶,扩大产业影响。立足“健康、生态、民族、文化”品牌定位,积极参加国内外名优茶评比活动,先后斩获“中茶杯”、“中绿杯”、“亚太茗”、“潇湘杯”、“茶祖神农杯”等金奖百余项,实现奖杯、口碑“双丰收”。

2012年-2021年,吉首市茶园面积从80公顷发展到9000公顷,干茶产量突破1600吨,综合产值突破10亿元,茶农人均年增收6000元。吉首先后获得了“全国重点产茶县”、“湖南省十强生态产茶县(市)”、“中国黄金茶之乡”、“中国茶业百强县”等多项荣誉称号。

科技赋能,激活发展动力

2020年4月20日,由2020中华茶祖节组委会、吉首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湘西黄金茶百亿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吉首市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担任主持,请苏高宇、沈立江、张士康、周重旺、肖力争、张曙光、包小村等一众“大咖”为湘西黄金茶的进一步发展支招。

这是吉首市以茶科技激活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

纵观近年来湘西黄金茶发展,每一步都离不开茶叶专家的支持参与,离不开科学谋划、科技赋能。

在绿色、有机茶园打造方面,吉首市与陈宗懋院士团队合作开展“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项目,建设绿色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的茶园面积达5000亩。

加工方面,不断创新完善加工工艺,促进产品加工向规模化、标准化、清洁化方向发展。目前,吉首市已建成年加工能力200吨以上的高标准绿、红茶智能生产线3条,建成规模化茶叶加工厂43家。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家、省级龙头企业1家、州级龙头企业5家。

特别是近两年来,为了推动湘西黄金茶更好地发展,吉首市向全省专家借智借力。2020年,一次性与刘仲华院士团队的“湘西黄金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项目、湖南省茶叶研究所的“湘西黄金茶研究中心建设”项目、湖南省茶业协会的“湘西黄金茶品牌宣传推介战略咨询服务”项目、吉首大学的“湘西黄金茶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四大项目签约。

2021年,又组建了“吉首市高质量发展战略专家组”,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担任首席专家,湖南省茶业协会会长、湖南省农业农村厅茶产业发展专家组专家周重旺担任组长的13人专家团队,协同打开湘西黄金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第一生产力”不断积聚,“湘西黄金茶”势如破竹、动能强劲!

茶旅融合,绘就魅力乡村

坚持文旅活茶,促进产业融合。弘扬茶文化,深入研究、挖掘湘西黄金茶的文化底蕴,按照“以茶促旅,以旅兴茶”发展思路,大力推进茶旅融合发展,提升产业融合附加值。

4月20日,谷雨时节。吉首市马颈坳镇隘口村锣鼓喧天,人头攒动,在这里举办的2021湘西黄金茶“茶王争霸赛”正如火如荼,20名过关斩将杀入决赛的手工制茶高手纷纷亮出绝活,通过杀青、揉捻、焙干等制作流程,最终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5名。

为积极促进茶旅融合,吉首按照“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发展思路,重点打造十条黄金茶谷,培育了一批醉美茶乡、休闲茶庄。以隘口村为中心打造的茶旅小镇,开发了系列精品茶旅路线,目前隘口村被评为茶旅融合带动精准扶贫示范村、中国首批十条茶旅融合精品路线之一以及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

“这里有泡茶区、制茶体验区、休闲娱乐区,都是我一手布置的,别看院子不大,每年接待的城里游客可不少。”2016年嫁到隘口村的莫洪莉笑着告诉我们,过去她家种茶叶,如今办起了农家乐,收入很是可观。今年,她打算响应村里号召,将屋后的空地建起来做民宿。

吃上茶旅融合这碗饭的不止隘口村。

随着湘西特色民族生态文化旅游越来越火,吉首市利用茶产业天然的生态、文化基因,打造全域茶旅。

2020年,市属国有茶产业龙头企业湘西神秘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组建成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整合一流经营管理人才,从基地建设、产品加工、品牌宣传、营销拓展、茶旅融合、产品溯源、质量监管等全产业链各环节、全方位发力,打响了引领“湘西黄金茶”产业崛起的发令枪。

同年,总投资达4.6亿元的黄金茶博园(一期)启动建设。该项目将建成黄金茶博物馆、黄金茶交易中心、黄金茶综合服务中心、黄金茶现代加工厂房等高标准功能区。同时,园区规划600亩高标准景观茶园,打造湘西黄金茶有机示范基地、世界茶品种园。黄金茶博园的规划建设,将成为推动湘西黄金茶发展的重要服务平台和产业发展平台。

湘西黄金茶茶博园,意为着吉首茶旅融合开发项目启动全面建设,将打造集种植、加工、观光、品鉴、交易、文化旅游六位一体的现代化茶园综合体,真正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该项目总投资达11.3亿,规划区域面积3700亩,连接榔木、几比、隘口、林农、夯坨、坪年、中黄等吉首特色生态文化村落,拟建成茶文化活态展示、茶园观光、茶产品线上线下展销营销、风情度假、亲子游乐、特色民宿、户外健身、茶文化主题互动体验为一体的特色茶旅线路。

矮寨八层坡云端茶海项目启动全面建设。该项目计划总投资3亿元,以入选十大世界新地标的矮寨大桥景区为核心,依托3500亩高山有机云雾茶基地,打造集高端有机茶茶园基地开发、观光、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茶旅融合发展的高标准湘西黄金茶高山茶园。

一个个“以点带面,以点串线”的重点项目建设,开启了吉首全域茶旅发展的新篇章。“全景域体验、全过程消费、全产业融合、全民化共享”的全域旅游新模式正在构建,“以文传茶、以茶促旅、以旅兴茶” ,绘就出幸福茶农,魅力乡村!

2021年,吉首市出台市委一号文件,鲜明地提出把湘西黄金茶作为巩固脱贫成效、加快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

“未来,我们将围绕省委‘三高四新’战略,州委‘562’发展思路,围绕全省‘千亿茶产业’发展目标,持续做优茶品质、做强茶品牌、拓展茶市场、做活茶旅游、做大茶产业、分享茶红利。”吉首市委书记李诗兴表示说。

“十四五”期间,吉首市计划将茶园面积拓展到18万亩左右,把“湘西黄金茶”打造成为全国知名茶叶品牌,把隘口茶旅小镇、榔木湘西黄金茶博览园建设成省级重点茶文化展示窗口,实现年综合产值20亿元。

东风劲起扬帆时,齐心协力乡村兴!“湘西黄金茶”这个充满活力的绿色产业,正铸就着新的“湘西茗片”,绘就着幸福乡村美景!

来源:湖南茶业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安化:向世界黑茶之都迈进

安化:向世界黑茶之都迈进

2015年,安化黑茶再度让世人惊艳。

3月底,安化黑茶代表中国茶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主会场进行展示,并为各国政商界精英提供茶水服务。

4月中旬,国际食品和饮料展在波兰华沙举行,安化黑茶精彩亮相。

7月初,2015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显示,安化县三个茶叶公用品牌估价达35.81亿元,其中安化黑茶16.26亿元,较上年增加2.68亿元,升幅达19.7%。

7月上旬,安化黑茶入选米兰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白沙溪、高马二溪、卧龙源、国茯等茶企品牌入选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骆驼奖。

8月下旬,国家质检总局正式命名安化县黑茶产业聚集区为“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10月22日,第三届中国湖南·安化黑茶文化节将拉开大幕,届时境内外8000嘉宾将如期而至。

怀揣千亿湘茶产业龙头、中国茶产业希望之星的梦想,安化黑茶正沿着“一带一路”阔步走向世界。世界黑茶之都的愿景,离中国黑茶之乡安化已越来越近。

千年黑茶 名扬天下

“山崖水畔,不种自生”。安化境内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山脉延绵,云雾缭绕,最适合茶树生长。安化茶叶品质优异,云台山大叶茶跻身全国21个优良茶种,以其为原料加工而成的“三尖、三砖、一卷”黑茶系列产品享誉全球。

安化茶文化底蕴深厚。作为中国黑茶的发源地之一,这里诞生了世界第一支千两茶和中国第一片黑砖茶、第一块机制茯砖茶。“安化千两茶”被尊为“世界茶王”,其制作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唐朝时,“渠江薄片”(安化黑茶)贵为宫廷贡品,安化享有“唯茶甲于诸州(县)”的美誉。明清时期,安化资江两岸呈现“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的盛况。至今保存完好的安化茶马古道,印证了安化黑茶在“茶马互市”中的重要地位,这条纵贯中国连接欧亚的万里茶路,使安化黑茶名扬天下。明清500余年,安化成为了中国黑茶中心,在全国五个黑茶生产省中,湖南黑茶占40%,其中安化黑茶更是举足轻重。新中国成立后,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黑茶“无安化字号不买”之说。

抢抓机遇 转型升级

近年来,黑茶的保健功能及其收藏价值已逐步被人们广泛认同,作为“历史名茶,健康之饮”的安化黑茶,在国内外茶业界名声越来越响,发展前景十分看好。省里和益阳市对发展安化黑茶产业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安化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举全县之力推动黑茶产业转型升级,使之成为富民利民的主导产业,绿色崛起的强力支撑。

扩建茶园,筑牢基础。县政府与省茶叶研究所合作,建种苗基地;县财政每年拿出3000万元,补贴建设优质茶园基地。如今,资江两岸“生态茶廊”、茶马古道“生态茶带”、 环雪峰湖湿地公园“生态茶湖”建设,正在加紧推进,全县茶园面积达27.3万亩。

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安化黑茶”作为公共区域品牌,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最具传播力品牌等殊荣。

龙头带动,引领风潮。白沙溪茶厂年产1.5万吨优质黑茶清洁化生产线竣工投产,其产能跃上新台阶、产品趋向高端化,成为行业标杆;中茶安化茶厂“黑茶园”系列产品,有“黑茶典范”之美誉,出口至中亚、东南亚、非洲等地;怡清源茶业公司黑玫瑰茶、野尖茉莉、巧克力茶等创新产品,打入了欧美市场;盛唐黑金茶产品深加工取得新突破,“黑茶饮”等纯天然黑茶饮料相继上市。

产业聚集,抱团发力。随着民间资本涌入,安化县沿东坪至小淹规划3000亩黑茶产业园,投入上亿元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吸引黑茶加工企业集聚发展。高马二溪、华茗金湘、建玲、久扬等10余家新厂已在黑茶产业园建成投产,安化黑茶年生产能力从3万吨猛扩至8万吨,再现“茶市斯为最”。

融合发展 华美蝶变

“以茶促旅、以旅兴茶、以文传茶”, 茶旅文一体化让安化黑茶产业华美蝶变。

《安化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安化县茶产业规划》以及“茶马古道”、“陶澍故里”、“雪峰湖”、“梅山古国” 四大核心景区策划方案,引领安化县旅游、茶叶、文化资源整体有序开发利用,绘就一幅幅浓墨重彩的图画。

——保护和修缮茶行、茶亭、茶书、茶碑、茶钟、风雨廊桥、茶马古道驿站等众多茶文化遗迹,收集整理茶歌、茶俗、茶艺,发掘丰富茶文化内涵。

——“百里茶廊”、“万亩茶园”建设与旅游线路、旅游中心景区打造亲密无间,相得益彰。

——黄沙坪古茶市、茶马古道、中国黑茶博物馆、中国黑茶大市场、罗马商业广场安化黑茶品牌一条街等景区景点建设,彰显黑茶之都的非凡气概。茶马古道景区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区,“走茶马古道、品安化黑茶”成为响亮的茶文化旅游品牌;中国黑茶博物馆融收藏展示和观光旅游于一体,是全国目前唯一的黑茶专题展示博物馆;中国黑茶大市场按照 4A级景区的标准规划,建成后将成为国内第一家高等级的黑茶旅游商业广场。

——茶企注重融入旅游文化元素,白沙溪茶厂被评定为国家2A级旅游区,怡清源、阿香美、利源隆等茶企成为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

——借茶兴文,以文扬名。安化创作了《安化黑茶传天下》等歌曲,出版了《安化黑茶故事绘》、《走近安化茶文化》等专著。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远方的家》等栏目相继播放了安化黑茶纪录片,古装戏《千两茶传奇》获得田汉新剧目奖。为了给本届黑茶文化节造势,该县邀请著名作曲家何沐阳先生创作了《你来的正是时候》安化黑茶主题曲,由著名歌手徐千雅演唱并制成MV,并由中央电视台拍摄制作了《黑茶之恋》专题片。

茶旅文融合,提升了安化黑茶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各类高规格的茶业节会上,以“安化黑茶”品牌整体形象组团参展的茶产品一路摘金夺银,尽显王者风范。

目前,安化黑茶在全国各省市区的品牌形象店达4200家以上,网店3万多家,并远销韩国、德国、泰国、法国、俄罗斯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

乘势而上 再创辉煌

沐浴着千年馨香,安化黑茶产业一路高歌,阔步向前。

2014年,安化获得“2014年度中国茶产业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和“中华生态文明茶乡”称号,全县茶叶加工量4.95万吨,茶产业综合产值78亿元,连续两年在全国重点产茶县中综合排名第三,其中黑茶加工量4.5万吨,产量居全国第一,创综合产值70亿元。今年1至9月,安化黑茶加工量、综合产值同比增长5%、8.7%。

从2007年的茶产业综合产值不足1亿元到去年近80亿元,短短几年时间,安化黑茶书写了传奇。其强势崛起,不仅造福人类健康,也加快了国家级贫困县安化县的脱贫步伐。2014年,全县从事黑茶种植及关联产业人员35万人,实现总收入20亿元,其中贫困人口约6.7万人,实现收入1.2亿元。同时,安化获得了省旅游强县称号。

“天下黑茶,神韵安化”。随着本届黑茶文化节开幕,黑茶精品展示、万里茶道文物保护利用国际研讨会、全国边销茶大会、安化黑茶茶商大会等众多活动将精彩呈现,凭借这股东风,安化黑茶产业将快马加鞭,扬蹄奋进。

未来几年,安化将加快“百里茶湖”、“百里茶廊”等核心区基地建设,强力推进黑茶产业园开发,加快白沙溪茶厂、安化茶厂等骨干企业技改,完善安化黑茶标准体系,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40万亩,茶叶加工量达10万吨,综合产值突破300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黑茶之都”。

同时,安化将以芙蓉山、九龙池、辰山、雪峰湖、资江“三山两水”为生态基底,以梅山文化、茶文化为安化文脉的“一根一心”,通过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与资源载体的创新开发,形成以黑茶文化体验游为核心特色,以亲水生态休闲游、梅山探秘游为补充,集养生度假、山水观光、文化体验、运动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特色,打造引领湘中、接轨国际的中国黑茶文化生态休闲度假胜地。

安化黑茶,历久弥香。

安化黑茶,风头正劲。

 

实施茶旅文体康融合发展 闯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益阳安化县位于湘中偏北,资水中游,雪峰山脉腹地,总面积4950平方公里,108万人口,为湖南省第三大县,集山区、林区、库区和革命老区于一体,是全世界冰碛岩最集中地区。地处北纬28°黄金产茶带内,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严寒期短。

安化茶旅文体康资源十分丰富。2006年以来,安化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立足资源禀赋,突出重点,打造亮点,不断挖掘特色资源,深度推进“茶”为基础、“旅”为媒介、“文”为内涵、“体”为活力、“康”为延伸的融合发展新模式,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后发地区提供了可借鉴可参考的特色发展模式。

茶旅文体康融合发展资源丰富

一是梅山古邑。安化历史悠久,境内旧石器遗址显示距今1.5万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是中华人文始祖蚩尤的重要活动区域,是早期苗族瑶族重要迁徙地和聚居地,为古梅山之域,长期为秘境,《宋史》记载:“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是湖湘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梅山文化的发源地和核心区域。宋神宗熙宁(1072年)置县,取“归安德化”之义。拥有清代名臣两江总督陶澍、书法大家黄自元、云贵总督罗绕典等历史名人故里。

二是革命老区。安化人民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毛泽东同志三赞安化农民运动并两次到安化实地考察,根据毛泽东指示组建了安化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安化支部。大革命时期全县工农自卫武装达8万多人。红军长征在安化历时15天,往返行程1000多公里,一路打击恶霸劣绅帮助贫苦农民,在安化播撒了革命火种,涌现出一盏马灯、一座浮桥等感人故事,沿途100多人参加了贺龙、肖克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许多人为新中国诞生献出了宝贵生命。

三是文化大县。安化是千年古县文化积淀深厚。拥有南方茶马古道和茶商文化活化石唐市、黄沙坪等诸多古街古巷,多处遗迹为万里茶道申遗预选地,有国家级传统村落13处。风雨桥、木质古民居和古茶亭数量位于湖南省前列。全县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点192处,其中国保文物4处,省保文物12处。有全国唯一黑茶博物馆,有馆藏文物6286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458件。安化黑茶被列入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安化千两茶制作技艺、梅山剪纸、梅山传说、江南傩戏、清塘山歌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承。腊肉、擂茶、水酒、药膳等安化特色美食芳香四溢,让人流连忘返。

四是资源宝库。安化被誉为“中国黑茶之乡”“中国竹子之乡”“中国厚朴之乡”“中国多花黄精之乡”“湘中药库”“有色金属之乡”“新型能源大县”。林地面积全县有林地面积609万亩,森林覆盖率76%,盛产茶叶、竹木、水果、药材、名优鱼等优质产品。有中药资源263科1277种,列入国家药典248种,黄精、玉竹、厚朴、杜仲等享誉全国。拥有世界最大冰碛岩层,占全球总量85%以上。境内有锑钨金钒等矿种52种。水电装机总容量125万千瓦,华中地区最大抽水蓄能电站正在建设中,形成水电、风电、光伏发电、抽水蓄能发电并举的清洁能源体系。

五是冠军摇篮。安化人民有热爱运动的传统,羽毛球、武术、龙舟等体育项目群众基础深厚,建有专门羽毛球学校和武术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体育人才,为国家省市专业队输送了100多名优秀运动员,多人担任国家级省级专业教练。羽毛球和举重这两个项目在全国和全世界有重大影响,有龚智超、田卿、谌利军、唐九红、龚睿那、黄穗等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安化籍运动员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共获得60多项冠军,奥运史上湖南有14位运动员获得19枚金牌,其中安化3人获得3枚金牌,安化由此被誉为“世界冠军摇篮”。

六是茶叶之乡。好山好水出好茶,安化独特的气候土壤水质使安化茶叶品质优良,安化茶叶平均硒含量是世界茶叶平均值的7倍。安化是中国黑茶家族中许多产品发源地和唯一生产地,黑茶文化源远流长,唐代“渠江薄片”颇负盛名,明朝起被定为“官茶”,清朝作为贡品珍藏故宫。 " 安化千两茶 "长期以来安化黑茶通过万里茶道销往世界各地。安化茶人创制了千两茶以及“三尖”“三砖”等世界独一无二的黑茶珍品,千两茶外形古朴大器、制造工艺特殊享有“中国茶文化化身”和“世界茶王”盛誉,制作技艺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安化黑茶”获评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安化红茶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绿茶“安化松针”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

七是旅游胜地。安化生态资源良好,人文民俗灿烂,红色底蕴深厚,良好的空气、水质、气温使安化成为旅游度假康养绝佳胜地。境内奇山怪石、异洞幽水、原始森林比比皆是,拥有“六步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南雪峰湖国家湿地公园、云台山国家石漠化公园、湘中第一高峰”多张经典旅游名片。依山而建、临水而居的古朴村落处处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丰富多彩的梅山民俗和独特的安化美食与茶饮使人回味无穷。地道安化中医药康养博大精深、流传千年,具有保健养生、排毒养颜、治病疗养的作用。毛泽东游学之路,红军桥、红军战壕等革命遗址,一盏马灯、一把大刀、一座浮桥、四十条军裤等红军故事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茶旅文体康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一)发展势头强劲

一是茶叶产业引领茶旅文体康融合发展。2006年以来安化把黑茶产业作为富民强县支柱产业打造,在湘茶方阵和全国茶界中异军突起。全县茶园面积发展到36万亩、茶企200余家,茶叶加工量8.6万吨,综合产值由6亿元增加到238亿元。安化黑茶千两茶、茯砖茶制作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唯一的院士工作站落户安化。安化获评“十三五”中国茶产业发展十强县,连续十四年入选中国茶业十强县。安化茶产业与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无缝对接,全县15万多贫困人口中有10万人因茶脱贫,打造了产业脱贫的“安化模式”,安化茶叶演绎了“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传奇。

二是旅游产业加速茶旅文体康融合发展。安化县成功创建国家4A景区2处,国家级3A景区3处、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5处、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2处,湖南省星级乡村旅游区(点)20处、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处、省级特色文旅小镇1处、大湘西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节点景区和景点集群5个。2022年接待游客910万人次,国内首个黑茶文化大型舞台剧《天下茶道》首演成功,“安化黑茶馆”“安化黑茶文化艺术馆”对外开放。安化黑茶文化旅游度假区创建成功,获评“湖南省旅游强县”“中国最佳养生休闲旅游胜地”,成功举办湖南(春季)乡村文化旅游节、湖南红色文化旅游节等重大节会。

三是文化产业赋魂茶旅文体康融合发展。着力打造红色文化、黑茶文化和梅山文化,建成红色安化档案馆。千两茶制作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排《黑茶印象》《千两茶号子》等茶戏茶剧,在全国各地演出2000余场次;实施梅山文化“七个一”工程打造梅山文化系列丛书、“梅山茶韵”特色小戏、“梅王宴”、梅山民俗文化博物馆等。挖掘安化特色推出“梅山文脉”“安化礼物”“梅山剪纸”“张五郎塑像”等系列文创产品,一批文创企业迅速崛起。

四是体育产业激活茶旅文体康融合发展。安化县围绕打造“冠军之乡”推进茶旅文体康融合发展和全民健身。五年来通过举办第十五届中国中学生羽毛球锦标赛、汽车场地越野争霸赛等大型赛事吸引人员10万余人。建设全省首家“汽车自驾运动营地”赛车运动主题公园,吸引游客18万余人。公共体育设施遍布城乡,县体育馆全年免费对外开放,安化羽毛球学校被确定为全国羽毛球后备人才基地。目前省级以上专业队有安化运动员4人、省级以上体校有安化学员5人,13名安化残疾人运动员参加省残运会斩获9金。

五是康养产业延伸茶旅文体康融合发展。安化县现有中药材种植面积30.8万亩,年出产中药材10.2万吨,从业人员10万多人,中药材企业(合作社)400余家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家,2022年全县中医药综合产值31.3亿元。打造以安化黄精为主的“安五味”品牌,黄精种植面积8.2万亩,年产黄精1.1万吨,综合产值8.5亿元。中国多花黄精种苗繁育中心完成一期基础建设,“安化黄精九制传统技艺”入选市级非遗,“安化药膳”获央视专题推荐。多个茶旅康养、文旅康养、体旅康养项目有序推进。

(二)融合发展模式多样

一是示范带动融合模式。打造“品茶赏花、避暑漂流、登高赏叶、浴泉康体”为主题全国茶旅文体康示范区。串点成线形成示范带动,全面建设雪峰湖、茶马古道、芙蓉山等茶旅康养区。雪峰湖景区突出茶与水、茶与空气“氧吧”的主基调。茶马古道突出安化黑茶厚重历史文化与自然优美环境特色。芙蓉山茶与花完美搭配,实现四季花海、茶香四溢的大美形态。

二是特色主题融合模式。大力挖掘和注入文化元素,突出黑茶文化、梅山文化、生态文化、康养文化、红色文化、冠军文化建设丰富载体,形成了以黑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黑茶博物馆,以梅山文化为核心的梅山生态园,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的茶乡花海生态园,以康养文化为核心的安化中医康养综合体,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安化陈列馆,以冠军文化为核心的安化羽毛球学校等茶旅文体康融合特色主题集群。

三是项目建设融合模式。全方位提升茶旅文体康配套设施和功能性设施水平。持续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升级和功能性项目优势互补,不断增强城市高品质承载力和高水平吸引力。建设黑茶特色小镇,规划以黑茶产业为主体的产业园片,以商业旅游为特色的县城滨江片,以黑茶历史文化为特色的黄沙坪酉州片,以中药材种植、健康养生为特色的槎溪片,集茶旅文体康五大产业融合一体,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方式进行运营。充分利用装机规模全国第二的安化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拉动作用推进东接东融,加快长吉高速(安化段)建设,融入省会一个半小时都市圈,增强茶旅文体康融合发展动能。

推进茶旅文体康融合发展主要做法

(一)顶层设计促融合

一是完善发展规划。全面摸清全县茶旅文体康资源家底,把茶旅文体康融合发展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编制《安化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4—2030)》《茶产业发展规划》《安化县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8-2030年)》等茶旅文体康融合发展系列规划,通过构建“旅游+茶业”新业态,坚持“药、食、健”产业整体发展方向,在资金投入、基地建设、品牌培育等方面加强整体设计,实现资源优化组合、产业融合发展。

二是明确发展思路。按照“做强茶旅文体康,带富百姓壮大县域经济”的理念,明确县域核心优质资源为“山、水、茶、人”,确定“以茶为基础、旅为媒介、文为内涵、体为活力、康为延伸,做深‘茶产业链’、做响‘生态旅游’、做精‘特色文化’、做活‘体育产业’、做好‘康养文章’,推进安化县茶旅文体康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踏石留印、久久为功,在战略定位、项目建设、产业体系、公共服务、市场营销等所有规划中全部融入茶旅文体康元素,打造特色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三是强化发展支撑。成立由县领导担任链长的产业链条,实行“链长+专家+部门+企业”的产业模式。成立县茶旅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心、茶叶协会、中药材协会、梅山文化研究会、旅游协会等机构服务茶旅文体康发展。组建安化黑茶集团,承担全县茶产业发展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举办文旅大会、茶产业发展大会、黄精产业大会推进产业发展。出台《关于做大做强茶叶产业的意见》《安化县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奖励扶持办法(试行)》《安化县贯彻落实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安化县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实施意见》《安化县促进黄精产业发展扶持办法(2021-2023)》等多个政策性文件。县财政将茶旅文体康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纳入常年预算项目,在厂房建设、公共品牌培育、技术提质升级、农机补贴、农业保险、融资贷款等方面给予扶持。把推进茶旅文体康融合发展工作纳入对单位和干部的绩效考核,对成效突出干部优先提拔重用。

(二)平台建设促融合

一是加快园区建设。集中力量打造茶旅文体康特色乡镇、茶旅文体康特色片区、茶旅文体康特色景区。成功创建安化黑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2大中心6大平台,形成现代智慧产业模式。着力打造以产业集群为依托、产业链条完整、文化体验独特、各产业深度融合的黑茶特色小镇。规划建设面积900公顷的中医药健康产业园,已有多家知名企业入驻。玉溪新城、凤凰新区、紫薇谷新区三个茶旅文体康融合发展示范区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

二是完善品质体系。按照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要求,实施品牌战略,建立地标管理体系,加强“安化黑茶”“安化黄精”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大力发展茶旅、药旅相结合的林下经济,加大低质低效茶园药园改造力度。推进茶园药园水肥一体化工程建设,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积极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建立产地溯源体系,制定投入品管理办法,引导种植基地接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鼓励和支持绿色、有机生态茶园和生态药园建设和认证。鼓励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采用订单生产和股权合作等方式与龙头企业合作建设一批标准化茶园基地、药园基地。

三是支持龙头带动。安化黑茶特色小镇以“安化黑茶”为核心主题,突出黑茶文化与梅山文化特色,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茶旅文融合、产城融合”的茶产业链条完整、茶文化体验独特的一流特色小镇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出台《安化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实施意见》,坚持外引内育两手抓,推进茶旅文体康产业项目调度机制,强化土地、资金、资源环境等要素保障的支撑力度,推进结构优化升级,形成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格局。

(三)创新发展促融合

一是营销创新。多层次全方位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全民参与、成果共享”的茶旅文体康产业融合发展大格局。用新发展模式推动茶旅文康体一体化,打造公共品牌带动茶旅文体康融合发展模式——天下黑茶,神韵安化;安化黑茶,无可tea代。打造核心景区带动茶旅文融合发展模式——茶乡花海生态体验园。打造产业链带动茶旅文体康融合发展模式——生态茶廊。打造综合公司带动茶旅文体康融合发展模式——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经营实体带动农户增收机制。在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远方的家》《北纬300中国行》等媒体播放安化茶旅文体康相关纪录片,拍摄播放《菊花醉》《古道茶乡》等反映安化茶旅文体康的电视剧,与贵州茅台、醴陵陶瓷、罗马尼亚红酒知名品牌联袂开展活动,举办红色文化旅游节、黑茶文化节、文旅发展大会、茶叶开园节、最美茶艺师评选等节会活动。邀请名家来安化采风,创作《你来得正是时候》《安化黑茶传天下》《千两茶踩茶号子》等广为流传的优秀原创歌曲。在机场、高铁列车、高速公路沿线设置安化茶旅文体康广告,与餐饮大咖合作推广餐饮茶合作店,在大城市商圈等地投放易泡智慧茶饮机,组织企业和运动员参加各类茶博会、中医药展、文旅大会、运动会。实施线上“全网计划”,倡导人人都是主播的售货模式,加大产品网上销售力度。

二是科技创新。成立院士工作站、安化黑茶研究院、安化中药材专家服务团,与多家省级以上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卫星遥感等数字化、智能化“新基建”广泛应用到黑茶产业链和中药材产业链的每个环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5%以上,有效实现了科技成果和黑茶产业、中医药产业的深度融合与转化。依托科技加强产品创新延长产业链,开发出茶牙膏、茶饮料、茶面膜、黄精酒、黄精压片糖果等新产品。

三是环境创新。安化县积极营造茶旅文体康融合发展的环境,在全县上下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动员全县人民深入到茶旅文体康融合发展的伟大实践中。通过微视频、书法、摄影、诗歌、歌曲、舞蹈、梅山剪纸、梅山山歌、弹词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茶旅文体康知识,重点抓好茶旅文体康展示“八个一”,即“一基地、一公园、一中心、一学校、一示范企业、一云平台、一作品集、一宣传片”。将茶旅文体康知识列入干部培训和中小学生课外读物内容。安化黑茶学校将茶旅文体康融合发展知识融入文化学习和技能培训全过程。

(四)聚焦人才促融合

一是培养本土人才。设置安化黑茶学校,学校规模六千余人,每年可为县内提供茶旅文体康各类人才两千余人。开展“5133”高层次人才引进,每年引进茶旅文体康融合发展的急需专业人才充实到产业一线,经过两到三年历练后便成了县内茶旅文体康融合发展的中间力量。举办神韵安化宣传员培训班,集中优秀中青年干部统一学习安化茶旅文体康融合发展成效。开展对茶农药农培训力度,年培训茶农10000人以上、药农3000人以上,培育出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

二是吸引能人返乡。安化县扎实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工作,5年来共引进项目156个,总投资650亿元,为安化县茶旅文体康融合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安化三大茶旅文体康融合发展标志性项目均由返乡能人创办:冷市镇人黄朗云创立安化茶香花海生态体验园,仙溪镇人张青娥成功打造列入湖南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的中国梅山文化园,滔溪镇人姚社初兴建百花寨茶旅文体康一体化开发项目。

三是借力帮扶人才。充分利用省直宣传(文资)系统7支驻安化帮扶工作队人才荟萃思维活跃的优势,全力打造“文化+”等8个实践案例,投资近2亿元助推茶旅文体康全矩阵宣传等26个帮扶项目,成效显著。

来源:红网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5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