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水上面一层沫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是真的吗?这些关于普洱茶的谣言

关于茶,总是有诸多说法,众说纷纭。

 

面对各种各样的说法,我们心里不得不打出一个大大的问号:是真的吗?

 

今天就把这些真相整理了出来,看看你有没有“中招”的。

浓茶可以醒酒,是真的吗?                                                    ——假的。

 

酒后喝浓茶可醒酒?这种误解不知道危害了多少人。事实上,人们在饮酒之后,酒中乙醇经过胃肠道进入血液,在肝脏中先转化为乙醛,再转化为乙酸,然后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经肾排出体外。而酒后饮浓茶,茶中的咖啡因等可迅速发挥利尿作用,从而促进尚未分解成乙酸的乙醛过早地进入肾脏,使肾脏受损。

 

拼配的茶品质不好,是真的吗?                                            ——假的

 

拼配概念具体包括六个方面:等级的拼配、产地的拼配、茶种的拼配、季节的拼配、年份的拼配、不同工艺的拼配。茶叶拼配是为了保持茶叶品质的稳定,提高口感的层次和饱满度。纯料是相对的,拼配是绝对的,拼配茶不一定比纯料的差。

 

拼配是一种技术,而市面上的一些古树茶拼台地茶、正山茶拼外山茶,根本算不上拼配,只能说是掺假!

 

 

茶叶沫很脏,是真的吗?                                                            ——假的


冲第一泡茶的时候,表面常会浮起一层“泡沫”,有人觉得很脏,误以为是灰尘、农残等。其实,泡茶时产生的泡沫是茶叶中的茶皂素形成的。一般情况下,缓慢注水冲泡,所产生的茶沫会少点,悬壶高冲,茶沫会多一些。在古代这白沫被视为一种精华,杜育诗云:“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剩茶过夜可以养壶,是真的吗?                                                          ——假的


有的人为了加快养壶的速度,把剩下的茶水、茶渣留在紫砂壶里过夜。殊不知这样容易滋生细菌,如果气温过高,隔夜茶可能变馊坏掉,馊味会渗进壶体,不但不能帮助养壶,更是对紫砂壶的一种破坏。用这样方式养出的壶,不仅会有异味,泡茶还会对身体有害。


茶与奶同饮会造成骨质疏松,是真的吗?                                      ——假的


有说法是茶叶中的鞣酸,会与牛奶中的钙结合,降低肠道对钙的吸收,长久造成骨质疏松。其实,茶多酚与鞣酸虽同属于鞣质,但并非同一物质。与蔬菜相比,茶并不是鞣酸的主要来源,一泡茶中所含鞣酸是4-6毫克,半杯牛奶中含有120毫克左右的钙,相溶钙的损失不到十分之一,不可能造成骨质疏松。

茶包里的茶都是劣质茶,是真的吗?                                       ——假的

 

传统的茶包装着茶碎末或茶粉,无法用肉眼判断其原料品质优劣,导致很多人认为茶包就等于劣质茶。其实,茶包不过就是一个包装方式,在西方已经盛行的三角包,本身采用的茶叶可能非常好。当然,还有一些袋泡茶本身的出发点是让办公族能迅速而便捷的喝到高品质的茶,其中的技术含量不可忽视。

 

老铁需要定期复焙,是真的吗?                                      ——假的


老铁即陈年铁观音。一些茶友认为,储存陈年铁观音,一定要定期高火复焙。殊不知陈茶若多次焙火,茶中的部分有效成分会在高温下消散,越焙越空,香气和滋味都减弱,品饮起来茶感水薄,空洞,也就不是老铁的真味了。陈茶如果保存得当,是不需要再复焙的。

有茶毫才够嫩,是真的吗?                                                    ——假的


茶毫,也叫茶毛。是茶叶芽尖上面细小的绒毛,其中含有丰富的茶氨酸、茶多酚等物质。一般来说,鲜叶越嫩,茶毫就越多,茶毫多少在很多情况下作为茶叶嫩度的重要指标。但并非所有的茶都可以一概而论,如龙井,在加工过程中,有一道工序叫辉锅,磨掉茶叶表面的茶毫,形成其特有的光滑平整的表面,所以龙井的嫩度并不能看茶叶茶毫的多少来决定。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真的吗?                                      ——千真万确


有舆论认为印度是茶叶的故乡。其实,中国才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19世纪末,英国人威尔逊在《中国西部游记》中写道,“在四川中北部的山坡间,曾经看到普遍高10尺左右的野生茶树丛”。这是首次在我国发现野生茶树的报道。而印度等地茶叶等产的历史还不到二百年,因此,茶树的原产地,毫无疑问,应该是中国。

茶录 一 二

《茶录》,古代中国饮茶论著。共一卷,一作二卷。北宋蔡襄(1012-1067)作于北宋皇佑年间(1049-1053),是宋代重要的茶学专著。全书分为两篇。 《茶录》是蔡襄有感于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而特地向皇帝推荐北苑贡茶之作。计上下两篇,上篇论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侯茶、熁盏、点茶十目,主要论述茶汤品质和烹饮方法。下篇论器,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铃、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九目。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最有影响的论茶专著。


蔡襄(1012~1067),北宋兴化仙游(福建)人。字君谟,为北宋著名茶叶鉴别专家。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监制北苑贡茶,创制了小团茶,闻名于世。



一《茶 录》


【北宋】蔡 襄 撰


《茶 录》序


朝奉郎右正言同修起居注臣蔡襄上进:臣前因奏事,伏蒙陛下谕臣先任福建转运使日,所进上品龙茶最为精好。臣退念草木之微,首辱陛下知鉴,若处之得地,则能尽其材。昔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丁谓茶图,独论采造之本,至于烹试,曾未有闻。臣辄条数事,简而易明,勒成二篇,名曰茶录。伏惟清闲之宴,或赐观采,臣不胜惶惧荣幸之至。仅序。


《茶 录》上篇:论 茶


色:茶色贵白。而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善别茶者,正如相工之瞟人气色也,隐然察之于内。以肉理润者为上,既已未之,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鲜明,故建安人开试,以青白胜黄白。


香: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间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若烹点之际,又杂珍果香草,其夺益甚。正当不用。


味:茶味主于甘滑。惟北苑凤凰山连属诸焙所产者味佳。隔溪诸山,虽及时加意制作,色味皆重,莫能及也。又有水泉不甘能损茶味。前世之论水品者以此。


藏茶:茶宜箬叶而畏香药,喜温燥而忌湿冷。故收藏之家,以箬叶封裹入焙中,两三日一次,用火常如人体温温,则御湿润。若火多则茶焦不可食。


炙茶:茶或经年,则香色味皆陈。于净器中以沸汤渍之,刮去膏油一两重乃止,以钤箝之,微火炙干,然后碎碾。若当年新茶,则不用此说。


碾茶:碾茶先以净纸密裹捶碎,然后熟碾。其大要,旋碾则色白,或经宿则色已昏矣。


罗茶:罗细则茶浮,粗则水浮。


候汤: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辩,故曰候汤最难。


熁盏:“凡欲点茶。先须熁盏令热。冷则茶不浮。


点茶: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




任职朝中奉郎、右正言同修“起居注”的微臣蔡襄上书禀告皇帝陛下:前几天微臣有事向您上奏禀报,承蒙陛下指点说,微臣以前任职福建转运使的时候,向朝廷进献的贡茶中以北苑上品龙茶的品质最精良优异。微臣告退回家后,经常想连茶叶这样细微的草木品种,都有幸得到陛下的关心照顾鉴别欣赏,如果再能受到普遍重视,获得适合生长培育的环境,一定会施展它为人类之所用的一面。先朝陆羽的《茶经》,没有品第福建一带的茶;本朝丁谓的《茶图》,也只是论说了采摘、制茶的方法,至于怎样烹饮、如何鉴别茶茗的道理,从来没听人讲论过。微臣选举了几条这方面的个人见解,简明扼要地写成上下两篇,命名为《茶录》。我恭敬地祈请陛下在清闲空暇的时候,能偶然赏读一两页,或者采用一二条,微臣在万分惶恐害怕的同时,也会感到不胜荣幸之至。谨以此为序。


上篇(论茶)



茶的颜色以纯白为最好。然而饼茶大多用珍膏涂抹在饼面上,所以出现了青、黄、紫、黑各式各样的颜色。善于鉴别茶叶品质的人,就像专门看相的人不经意地看一下人的面色就会立刻看透那人的内在本质一样。茶以那些内部纹理润泽的为最好,它表面的颜色及形态都不是重要的。黄白色的饼茶煎煮后茶色昏暗浓重,青白色的饼茶煎煮后茶色鲜艳明亮,所以建安人鉴别茶,认为青白色的品质要胜过黄白色的。


  

茶本身具有天然的香味。在以前进奉朝廷的贡茶,常把龙脑掺入茶膏里,想要增加茶的香气。建溪一带的人们制茶时,都不加香料,怕它夺去了茶叶本身的香味。如果在烹煮点茶的时候,再掺杂上各种珍果香料,那对茶自身香味的侵夺就更厉害了。正确的方法是一律不加用其他香料。


  

茶味以甘甜爽口为最好。只有福建的北苑凤凰山生产焙制出的茶味道最好。由建溪隔开的其他山岭,虽然及时采摘、精细制作,但茶色、茶味都比较浓,比不上北苑凤凰山的茶品。还有,烹茶的泉水如果不轻冽甘甜,也能损害茶的味道。唐代专门研究煎茶用水的人已经谈论过。


藏 茶

  

茶饼适合与嫩香蒲叶存放在一起而最怕沾染其他香料和药物,它适宜在温暖干燥的地方而最忌讳**阴冷。因此,收藏茶饼的人家,应该把茶饼用嫩香蒲叶包裹封严放入茶焙里,每隔两三天就用类似于人体温度的小火慢慢烘烤一遍,以防止浸入潮气。如果火太大就会把茶烤焦不能喝了。


炙茶

  

茶饼存放超过一年,它的香、色、味就已陈旧消失。在喝之前应先放到洁净的容器里用滚开的水浇淋,刮去饼面的一二层油膏,用茶钤箝住,夹到小火上烤干,然后再碾碎茶饼。如果是当年的新茶,当然就不需要用“炙茶”这道工序。


碾茶

  

碾茶的时候应先用干净纸巾把茶饼包严捶碎,然后反复碾。最重要的是将它捶碎后要立刻碾,茶色才会变白,如果放置过了一个晚上,茶色就暗了。


罗 茶

  

罗孔过密,罗出的茶末就精细,会飘浮在水面上;罗孔过粗,罗出的茶末就粗糙,不易与水相溶。


候汤

  

掌握煎水的适宜程度最难。汤没有熟就点茶,茶末会漂浮在汤面,汤煎得过熟,茶叶会沉入水底,唐代人叫做“蟹眼”的汤就是因为过熟了。但煎水时水在瓶里有没有“鱼目”、“蟹眼”出现,煎水的人是看不见的,全凭借经验掌握的程度,所以说“候汤最难”。


熁 盏

 

 凡是点茶的时候,必须先用沸水将茶杯冲热。茶杯如果不预热,饽沫就飘浮不起来。


点 茶

  

点茶时,茶少水多,会出现如同云脚一样散乱的形状;水少茶多,会出现如熬粥面一样的形状。正确的点茶方法是,用茶匙取一钱七分的茶末放在茶杯里,先注入一点汤调制均匀,再围着四周旋转增添注入汤水并用茶筅拍击拂动。当茶汤注入到茶杯的十分之四时就停止注水,这时候看上去茶色鲜亮纯白。挨着茶杯边沿的茶水不留痕印为最上等。建安一带人们比赛点茶,茶杯边沿先出现水痕的就算失败,长时间不出水痕的就算胜利。所以用斗茶比较谁胜谁败,也只是相差一水两水而已。



《茶 录》下篇: 论茶器


茶焙:茶焙编竹为之裹以箬叶,盖其上,以收火也。隔其中,以有容也。纳火其下去茶尺许,常温温然,所以养茶色香味也。


茶笼:茶不入焙者,宜密封裹,以箬笼盛之,置高处,不近湿气。


砧椎:砧椎盖以砧茶;砧以木为之;椎或金或铁,取于便用。


茶钤:茶钤屈金铁为之,用以炙茶。


茶碾:茶碾以银或铁为之。黄金性柔,铜及喻石皆能生[钅生],不入用。


茶罗:茶罗以绝细为佳。罗底用蜀东川鹅溪画绢之密者,投汤中揉洗以幂之。


茶盏: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茶匙:茶匙要重,击拂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之。竹者轻,建茶不取。


汤瓶: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



下篇论茶器

茶 焙

茶焙用竹篾编织而成,表面裹上柔嫩的香蒲叶,上面用盖盖上,用来聚积火气。中间有隔层,以增加存茶的容量。焙茶时,炭火在茶焙底下,距离茶有一尺左右,要保持恒温,才能保养好茶的色、香、味。

茶 笼

茶如果不存放在茶焙里,就应拿纸包裹密封严实,用嫩香蒲叶制成的茶笼装好,放在高处,防止湿气侵入。

砧 椎

砧板与椎是用来捶碎茶饼的工具。砧板用木头制造,椎用黄金或者铁制造,只要方便使用就可以。

茶 钤

茶钤是把黄金或者铁弯曲制成夹子形状,用来夹住茶饼在火上炙烤的器具。

茶 碾

茶碾是用银或铁制造而成的。黄金生性柔软,铜和喻石都会生锈,不耐使用。

茶 罗

茶罗越细密越好。罗面要使用四川东川县鹅溪所生产的细画绢中最细密的,先放到热水中将杂物揉洗干净后,再覆盖在罗底上。

茶 盏

茶色力求纯白,所以适合使用黑色茶杯。建安制造的茶杯颜色黑中带红,釉表面上的白色细纹形状如同兔毫,它的坯胎略微有点厚,熁盏预热后长时间都不会冷却,是点茶比赛时选择的最好器具。其他地方出产的茶杯,有的坯胎薄,有的颜色紫红,都比不上建安造的黑釉兔毫杯。还有一种青白色的茶杯,点茶比赛的人自然不用它。

茶 匙

茶匙的质量要重,这样才有力搅动汤水。以黄金制造的为上等品,民间是用银或铁制造的。竹子制造的太轻,点茶比赛时不实用。

汤 瓶

煎水的瓶子要小,这样容易掌握煎水的适度,另外,在点茶加汤的时候有标准。以黄金制造的为上等品,民间是用银、铁或者用瓷石制造的。


《茶 录》后 序


臣皇柏中修起居注,奏事仁宗皇帝,屡承天问,以建安贡茶并所以试茶之状。臣谓论茶虽禁中语,无事于密,造茶录二篇上进。后知福州,为掌书记窃去藏藁,不复能记。知怀安县樊纪购得之,遂以刊勒行于好事者,然多外谬。臣追念先帝顾遇之恩,揽本流涕,辄加正定,书之于石,以永其传。治平元年五月二十六日,三司使给事中臣蔡襄谨记。



第二 《茶 录》【明】


张源 撰


张源,字伯渊,号樵海山人,包山(即洞庭西山,在今江苏震泽县)人。“隐于山谷间,无所事事,日习诵子百家言。每博览之暇,汲泉煮茗,以自愉快。无间暑,历三十年疲精殚思,不究茶之指归不已。”(顾大典《茶录。且引》)


作序者,顾大典,字道行,号衡寓。为降庆进士,官至福建提学副使,工书画、音律,诗宗唐人。其“引”中云:“余乞紧十载,夙有茶癖,得君百千言。”故可知此书成于万历中,约在 1595 年前后。


该书刊本仅见茶书全集本(乙本),《茶书全集》目录题为“茶录”,而正文题为《张伯渊茶录》。
此以茶书全集(乙本)为底本,参校以其他资料。



《茶 录》引


洞庭张樵海山人,志甘恬澹,性合幽栖,号称隐君子。其隐于山谷间,无所事事,日习诵诸子百家言。每博览之暇,汲泉煮茗,以自愉快。无间寒暑,历三十年,疲精殚思,不究茶之指归不已。故所诸《茶录》,得茶中三味。余乞归十载,夙有茶癖,得君百千言,可谓纤悉具备。其知者以为茶,不知者亦以为茶。山人盍付之剞劂氏,即王濛、卢仝复起,不能易也。吴江顾全典题。


采茶
采茶之候,贵及其时,太早则味不全,迟则神散。以谷雨前五日为上,后五日次之,再五日又次之。茶芽紫者为上,面皱者次之,团叶又次之,光面如筱叶者最下。彻夜无云,[氵邑]露采者为上,日中采者次之。阴雨中不宜采。产谷中者为上,竹者次之,烂石中者又次之,黄砂中者又次之。
造茶
新采,拣去老叶及枝梗碎屑。锅广二尺四寸。将茶一斤半焙之,候锅极热,她茶急炒,火不可缓。待熟方退火,撤入筛中,轻团那数遍,复下锅中。渐渐减焙干为度。中有玄微,难以言显。火候均停,色香全美,玄微未究,神味俱疲。


辨茶
茶之妙,在乎始造之精。藏之得法,泡之得宜。优劣定乎始锅,清浊系乎末火。火烈香清,锅寒神倦。火猛生焦,柴疏失翠。久延则过熟,早起却还生。熟则犯黄,生则着黑。顺那则甘,逆那则涩。带白点者无妨,绝焦点者最胜。
藏茶
造茶始干,先盛旧盒中,外以纸封口。过三日,俟其性复,复以微火焙极干,待冷贮坛中。轻轻筑实,以箬衬紧。将花笋箬及纸数重封扎坛口,上以火煨砖冷定压之,置茶育中。切勿临风近火。临风易冷,近火先黄。
火候


烹茶旨要,火候为先。炉火通红,茶瓢始上。扇起要轻疾,轻声稍稍重疾,斯文武之候也。过于文则水性柔,柔则水为茶降;过于武则火性烈,烈则茶为水制。皆不足于中和,非茶家要旨也。


汤辨
汤有三大辨十五小辨。一日形辨,二日声辨,三日气辨。形为内辨,声为外辨,气为捷辨。如虾眼、蟹眼、鱼眼连珠,皆为萌汤,直至不涌沸如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方是纯熟;如初声、转声、振声、骤声,皆为萌汤,直至无声,方是纯熟;如气浮一缕、二缕、三四缕,及缕乱不分、氤氲乱绕,皆为萌汤,直至气直冲贵,方是纯熟。
汤用老嫩


蔡君谟汤用嫩而不用老,盖因古人制茶造则必碾,碾则必磨,磨则必罗,则茶为飘尘飞粉矣。于是和剂印作龙凤团,则见汤而茶神便浮,此用嫩而不用老也。今时制茶,不暇罗磨,全具元体。此汤须纯熟,元神始发也。故日汤须五沸,茶奏三奇。


泡法


探汤纯熟,便取起。先注少许壶中,祛荡冷气倾出,然后投茶。茶多寡宜酌,不可过中失正,茶重则味苦香沉,水胜则色清气寡。两壶后,又用冷水荡涤,使壶凉洁。不则减茶香矣。罐熟则茶神不健,壶清则水性常灵。稍俟茶水冲用,然后分酾布饮。酾不宜早,饮不宜迟。早则茶神未发,迟则妙馥先消。


投茶


投茶有序,毋失其宜。先茶后汤日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日中投。先汤后茶日上投。春秋中投。夏上投。冬下投。


饮茶


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日神,二客日胜,三四日趣,五六日泛,七八日施。

茶有真香,有兰香,有清香,有纯香。表里如一纯香,不生不熟日清香,火候均停日兰香,雨前神具日真香。更有含香、漏香、浮香、问香、此皆不正之气。

茶以青翠为胜,涛以蓝白为佳。黄黑红昏,俱不入品。雪涛为上,翠涛为中,黄涛为下。新泉活火,煮茗玄工,玉茗冰涛,当杯绝枝。


味以甘润为上,苦涩为下。


点染失真
茶自有真香,有真色,有真味。一经点染,便失其真。如水中着咸,茶中着料,碗中着果,皆失真也。


茶变不可用


茶始造则青翠,收藏不法,一变至绿,再变至黄,三变至黑,四变至白。食之则寒胃。甚至瘠气成积。


品泉


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山顶泉清而轻,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冽,土中泉淡而白。流于黄石为佳,泻出青石无用。流动者愈于安静,负阴者胜于向阳。真源无味,真水无香。
井水不宜茶
茶经云:山水上,江水次,井水最下矣。第一方不近江,山卒无泉水。惟当多积梅雨,其味甘和,乃长养万物之水。雪水虽清,性感重阴,寒人脾胃,不宜多积。
贮水


贮水瓮须置阴庭中,覆以纱帛,使承星露之气,则英灵不散,神气常存。假令压以木石,封以纸箬,曝于日下,则外耗其神,内闭其气,水神敝矣。饮茶惟贵乎茶鲜水灵,茶失其鲜,水失其灵,则与沟渠水何异。


茶具
桑苎翁煮茶用银瓢,谓过于奢侈。后用瓷器,又不能持久。卒归于银。愚意银者宜贮朱楼华屋,若山斋茅舍,惟用锡瓢,亦无损于香、色、味也。但铜铁忌之。
茶盏


盏以雪白者为上,蓝白者不损茶色,次之。


拭盏布
饮茶前后,俱用细麻布拭盏,其他易秽,不宜用。
分茶盒


以锡为之。从大坛中分用,用尽再取。


茶道
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


文/网络综合



品味生活,从茶开始。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与朋友分享,也是一种快乐。




舌尖上的中国茶叶:潮州工夫茶艺

潮州工夫茶艺是流传于广东省潮汕地区的一种茶叶冲泡技艺,它始自宋代,至清代中期已蔚然成风,甚至流传到东南亚各地。潮州工夫茶的冲泡有其一定的程式,主要由茶具讲示、茶师净手、泥炉生火、砂铫(煮水器具)掏水、榄炭煮水、开水热罐、再温茶盅、茗倾素纸、壶纳乌龙、甘泉洗茶、提铫高冲、壶盖刮沫、淋盖追热、烫杯滚杯、低洒茶汤、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敬请品味、先闻茶香、和气细啜、三嗅杯底、瑞气圆融等多个环节组成。除冲泡独特外,潮州工夫茶艺另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以乌龙茶为主要茶品。

潮州工夫茶艺是潮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民俗学、潮学、社会生活史等方面的研究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大多数年轻人对工夫茶已不甚了解,传统潮州工夫茶技艺为简化的冲泡程式所取代,潮州工夫茶技艺呈现出衰退的趋势,亟待保护。

表演茶具

工夫茶最讲究的第一是茶具。它之所以和其它喝茶方法有别也在于茶具。据说陆羽所造茶器,凡二十四事。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种。这就是:

一、茶壶

潮州土语叫做“冲罐”,也有叫做“苏罐”的,因为它出自江苏宜兴,是宜兴紫砂壶中最小的一种。选择茶壶,好坏标准有四字诀,日:“小、浅、齐、老。”茶壶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的分别,以孟臣、铁画轩、秋圃、尊圃、小山、袁熙生等制造的最受珍视。壶的式样很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六角形、栗子形……等等,一般多用鼓形的,取其端正浑厚故也。壶的色泽也有很多种,朱砂、古铁、栗色、紫泥、石黄、天青……等等,还有一种壶身银砂闪烁,朱粒累累,俗谓之抽皮砂者,最为珍贵。但不管款式、色泽如何,最重要的是“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因为大就不“工夫”了。所以用大茶壶,中茶壶,茶鼓,茶筛,茶档……等等冲的茶,那怕是用一百元一两的茶叶,也不能算是工夫茶。至于深浅则关系气味,浅能酿味,能留香,不蓄水,这样茶叶才不易变涩。除大、小、深、浅外,茶壶最讲究的是:“三山齐”,这是品评壶的好坏最重要标准。办法是:把茶壶去盖后覆置在桌子上(最好是很平的玻璃上),如果壶滴嘴、壶口、壶提柄三件都平,就是“三山齐”了。这是关系到壶的水平和质量问题,所以最为讲究。“老”主要是看壶里所积成的“茶渣”多寡,在前面巳经说过了。当然,“老”字的讲究还有很多,例如什么朝代出品,古老历史如何,什么名匠所制成,经过什么名家所品评过……等等。但那已经不是用一般茶壶的问题,而是属于玩古董的问题了。

冲工夫茶除了用“冲罐”之外,有时客人多时,也可以用“盖瓯”。在潮州菜馆中每吃一道菜后就必定上来一巡工夫茶,那就是用“盖瓯”冲的,这是为了适用于人数较多的场合,一次可以有十怀至十二怀。但毕竟盖瓯口阔,不能留香,气味比使用冲罐就差得多了。不过,只要冲茶的人“工夫”好,用盖瓯也可以冲出好工夫茶的。

二、茶杯

茶杯的选择也有个四字诀:小、浅、薄、白。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衬托茶的颜色;质薄如纸以使其能以起香。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蓝花、底平日阔、杯底书“若深珍藏”的“若深林”为珍贵,但已不易得。江西景德镇和潮州枫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是很好的,俗称为“白果杯”。

至于有的人还讲究什么“春宜牛眼怀,夏宜粟子杯,秋宜荷叶杯,冬宜吊钟怀”,这又未见讲究太多了。不过,用喇叭杯、牛乳杯……这些作为工夫茶的茶杯,都是不很合适,有失“斯文”之道了。

三、茶洗

形如大碗,深浅色样很多,烹工夫茶必备三个,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一个用以浸冲罐,一个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过的茶叶。

四、茶盘

茶盘是用来盛茶杯的,也有各种款式,圆月形、棋盘形……等等。但不管什么式样,最重要也是四字诀:宽、平、浅、白。就是盘面要宽,以便就客人人数多寡,可以放多几个怀;盘底要平,才不会使茶杯不稳,易于摇晃;边要浅,色要白,这都是为了衬托茶杯、茶壶,使之美观。

五、茶垫

比茶盘小,是用来置冲罐的,也有各种式样,但总之要注意到“夏浅冬深”。冬深是因为便于浇罐时多装些沸水,使茶不易冷、茶垫里还要垫上一层“垫毡”,“垫毡”是用丝瓜络按茶垫的形状大小剪成的,所以要用丝瓜络而不用布毡者,为了不会生异味,垫毡的作用是为了保护茶壶,工夫茶在洒茶后还要将茶壶倒置过来,以免壶里积水,一点点的水,也会使茶味变苦,原因是单宁酸溶解了。

六、水瓶与水钵

作用一样,都是用以贮水烹茶的。水瓶,修颈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也有一种束颈有嘴,饰以螭龙,名叫螭龙樽的也不错。(螭龙,潮州土话叫做“钱龙”,潮州话是双声叠韵的,钱、螭就是叠韵字,即是壁虎。)

水钵,也是用来贮水以备烹茶的,大小均相等于一个普通花盆,款式也很多。明代制的“红金彩”,用五金釉,描金鱼二昆在钵底,舀水时水动,好像金鱼也泳跃欲出,这是很少见的珍品,一般的多见素瓷青花,置于茶床上,盖上朱红的木盖,舀水时用的是椰子壳做的,椰瓢当茶未煮,主人启盖舀水时,“工夫茶”之工夫已经不饮而使人信服矣。

七、龙缸

大龙缸类似庭中栽种莲花之莲缸,或较小些。用以贮存大量的泉水,密盖,下托以木几,放在书斋一角,古色古香。龙缸也多是素瓷青花,有明宣德年造的,但很难见到。康熙乾隆年间的产品,也已极为珍贵。用近代制品,只要色彩大小调和,也就很好了。

八、红泥小火炉

“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可见古人是用红泥小火炉温酒的,自然那是在北方。至于“寒夜客来茶当酒”,这时是否用红泥小火炉煮茶,煮的茶是否像现今的潮州工夫茶,像喝酒一样喝茶,诗人们并没有说明.不过我想大约应当是如此,不然寒夜之时,一大碗一大碗的喝茶,岂不令人小便频频,坐立不大?那个客人早就拔腿跑掉了,谁还能坐下来细谈。所以,我想这个“寒夜客来茶当酒”的茶,应当相等于今日之工夫茶才是。

红泥小火炉,潮安、潮阳、揭阳都有制作,式样好看极了。同样有各种形式,特点是长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炉心深而小,这样使火势均匀,省炭,小炉有盖和门,不用时把它一盖一关,既节约,又方便。小炉门边往往还有一副很文雅的对联,益发增添茶兴。小火炉是放在精制的木架上面的,木架像塔形,下大上小,上面一格放炉子,刚好一伸扇子便是炉门。中间一格,是放扇子、钢筷等物。下面一格放木炭或榄核炭,或引火之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这样的设置,煮茶自然是很方便的。

九、砂跳

“砂跳”,潮安枫溪做的最著名,俗称“茶锅”,是用砂泥制成的,很轻巧,水一开,小盖子会自动掀动,发出一阵阵的声响。这时的水冲茶刚刚合适。至于用钢锅,铝锅来煮水冲茶的,虽然也无不可,可是金属的东西,用以煮水冲茶毕竟要差一些,不算工夫了。

十、羽扇与钢筷

羽扇是用以煽火的,煽火时既须用劲,又不可煽过炉门左右,这样才能保持一定火候,也是表示对客人的尊敬。所以,特制的羽扇不但有利于“工夫”的施展,而且一枝用洁白鹅翎编成的扇,大不过掌,竹柄丝穗的精雅,衬托着红、绿、白……各种颜色的茶具,加上金紫色的浓茶,自然别有风趣。钢筷则不但为了钳炭、挑火,而且可以使主人双手保持清洁。

以上,虽然还不够陆羽所规定的二十四式茶具的规格,但也已经洋洋大观了。如果还要再说些,那么二十四件也不为多,例如装茶叶的锡罐,就以潮汕造的为最上品。还有茶巾,专门以净涤茶具。茶几,用以摆设茶具。茶担,可以贮藏茶器,春秋佳日,登山浮水,临流漱石,林墅深幽,席地小坐,烹茗啜饮,自然又是人生一乐。

功夫茶独成一格,如果烹茶没有功夫,那也是不能叫做功夫茶了。所以功夫茶之收功全在烹茶,冲茶之法。

欲饮功夫茶,须先有一套合格的茶具。茶壶(潮州人称“冲罐”)是陶制的,以紫砂为最优。壶为扁圆鼓形,长嘴长柄,很为古雅,有两杯、三杯、四杯壶之分。将壶倒置桌上,其口、嘴、柄均匀着地,中心成直线的,为茶壶之优者。优者若置水中,平稳不沉。精巧别致、洁白如玉的小茶杯,直径不过5厘米,高2厘米,分寒暑两款。寒杯口微收,取其保温,暑杯口略翻飞,易散热。盛放杯、壶的茶盘名曰“茶船”,凹盖有漏孔,可蓄废茶水约半升。整套茶具本身就是一种工艺品。茶杯、茶船有釉上彩或釉下彩绘。茶壶最贵重,一把古老名贵的茶壶,就是件可供鉴赏的古玩,有的嵌镶一层镂刻精美的白银或黄金花纹图案,便成了少有的传家宝。茶壶里的茶锈不可洗去,越多越珍贵,可保茶的韵味。

注:内容来源最美茶艺师,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