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昌宁大叶茶

找到约3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昌宁漭水:茶区变景区 茶园变公园 茶山变金山

黄家寨古茶公园位于昌宁县漭水镇漭水社区黄家寨,属于典型的温带气候类型,平均海拔1780米,年平均气温16.9℃,年平均降雨1463毫米,土壤类型为典型的弱酸性红壤、黄壤,适宜的气候及土壤条件给古茶树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入伏时节,冒着淅淅沥沥的细雨,沿着蜿蜒的山路,记者来到黄家寨古茶公园,在雨水的洗刷下树木花草显得格外富有生机,清新凉爽的空气也把疲惫的状态一扫而空。

黄家寨古茶公园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在这里保存有最完好的古茶树群、生长着云南省优质地方性良种黄家寨大叶茶(漭水源头茶)。古茶树群落总面积达33公顷,根径在15厘米以上的古茶树有21个小班9338株、2026株单株,合计11364株,其中野生型古茶树3株、栽培型古茶树11361株,年产古树茶干茶20吨。依托黄家寨古茶资源优势,漭水镇积极探索实践“两山”理论,按照“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的发展思路,采取“三个融合”模式,实现了从茶园到公园、从传统产茶区到旅游景区的全面蜕变,探索出了一条以茶兴旅、以旅促茶的“茶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茶旅融合谋发展。黄家寨古茶树群是澜沧江上游面积最大、树龄最高、品种优良的密集栽培型古茶树群,是保山20座古茶山之一,民间制茶工艺盛行,茶叶品牌声名远播。近年来,累计培植茶作坊100个、茶企业57个。依托产业优势,按照“一次规划、融合发展”的理念,漭水镇按照“一心一环五区”规划布局完成古茶公园规划和实用性村庄规划,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功能,在古茶公园核心区建成茶广场、游客服务中心、田园生态健身步道、部分村庄道路、游步道及旅游厕所等设施。通过整合周边茶企抱团发展,依托古茶公园,将特色茶叶发展成为旅游商品,在产业培育和企业带动下,人人讲茶、户户种茶、户户制茶的产业氛围浓厚,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

文旅融合扬文化。引进茶企入驻黄家寨古茶公园,探索集古树茶观光、采摘、加工、品饮、销售为一体的茶旅融合新业态,2021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0万余人,黄家寨茶馆于2022年成为昌宁首家四星级茶馆,黄家寨古茶公园先后荣获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魅力古茶园”称号、获评3A级景区。以茶为媒,全面丰富乡村旅游内涵,围绕游茶山、礼茶道、品茶餐、赏茶艺、观茶史、逛茶街,组织开展采茶、炒茶、斗茶、茶艺表演、评茶、茶王拍卖等系列活动,将昌宁古茶文化的精髓、民俗茶风、种植加工的体验、品茗游览的随意融于园中,让游客了解传承茶文化,构建起“旅游、生态、健康、服务、文化”深度融合发展的绿色产业体系。同时,围绕茶主题定期开展读书班、诗歌研讨会、茶文化分享和茶艺培训等,全面营造辖区群众懂茶、讲茶、制茶、品茶的茶文化生产生活氛围,凝聚文化共识、发展共识。

商旅融合促增收。秉持以景点为平台、游客为主体、群众为基础的思路,结合目前消费者购买渠道多元化、个性化、便捷化的特点,加大营销培训,鼓励企业积极发展茶叶连锁店经营、网上销售,与京东、天猫电商合作,积极参与“云上昌宁”区域公共品牌创建,加大对线上销售推广力度,通过全渠道营销,全力开拓市场。2022年,实现古树茶产值1500万元,带动600余名劳动力实现就业转移,57家茶企直接带动自然村及周边群众务工500余人,实现年人均务工增收1万元以上。同时,开展稻花鱼文化节、茶文化节、杜鹃花文化节活动,采取农旅结合模式,以黄家寨为中心,辐射带动集镇、老寨子、江桥码头等地的漭水镇沧江茶源乡村振兴示范带,实现商旅融合。

作者:杨景皓

来源:昌宁新w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华坪县茶产业发展历程

华坪县北部,鸡冠山巍峨耸立,乌木河水潺潺,河畔村庄云雾缭绕,万亩绿茶四季常青。“云雾山中茶,乌木河畔春”形象地描绘出了乌木河畔如画美景和“乌木春”茶的由来。

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华坪县茶产业发展情况

1959年,毛文荣等一群刚从学校茶叶专业毕业的学生分到华坪县农技站工作。怀着建设社会主义的工作热情,对华坪县气候等资源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认为华坪县的山区、半山区可以种植茶树。于是就从云南省凤庆县调入大叶茶种子2.5吨育苗,并重点在轿顶山良种场上试种,单丛种植茶叶50多亩,通过5年的精心管理,茶园茶树长势良好;发现华坪县的气候适宜茶树生长;随后1965年县农技站又从勐海、临沧调进大叶、小叶茶种子10吨在华荣腊妈箐、永兴回龙湾、新庄傈僳田、左岔、松竹、通达、腊姑河等地进行多点试验,茶园大都开沟,垄厢种植,面积发展到1090亩。从1965年到1970年,全县山区、半山区多数大队都有一片数亩至数十亩的茶园。据县统计局记载,全县茶园的面积1970年有287亩,1972年增至726亩,全县5个公社都有茶园,但主要分布在中心、新庄、永兴3个公社,大兴、荣将两个公社面积很少。从1972年以后,各公社原有的茶园逐年减少,中心公社的茶园分布在拉毕(1972有74亩),田坪的关家村(1971年有11亩、1979年53亩);左岔的筲箕坪(1971年有4亩、1979年21亩),龙洞的唐家营(1972年有89亩)。新庄公社的茶园分布在:新庄村的傈僳田(1971年有20亩,1979年2亩);天星的长坪(1972年有7亩,1979年有8亩);边凹的大宝山(1971年有6亩,1972年1亩);八德(1972年有26亩);通达的石膏厂(1972年有6亩,1979年21亩);双龙的上黑塘(1972年有50亩,1979年21亩);维新的维沙、余家梁子(1971年有13亩,1979年21亩),丁王的腊姑河、麻栗坪等地(1971年有425亩,1979年93亩);腊么的马家村(1971年有17亩,1979年9亩)。永兴公社的茶园分布在:永兴的回龙湾(1972年有5亩);灰窝的习草地、箐门口(1971~1979年有1亩);船房的乌木箐(1971年有2亩),华荣的腊妈箐(1971年有70亩);思木的四么多也有少量茶园。大兴公社的松竹1972年有茶园5亩,荣将公社的和爱、轿顶山有3亩,县良种场轿顶山有30亩。80年代初是农村经济制度变革的时期,从县到公社、大队都没有人抓茶叶工作,各地的茶园因无人管理而荒废,到1985年全县的茶园只有171亩,其分布情况是:中心区的田坪有30亩,新庄区有88亩(新庄村5亩,天星9亩,通达13亩,丁王55亩,腊么1亩,德胜5亩),永兴区有53亩(灰窝3亩,华荣30亩,基度20亩)。有的地方茶园面积没有了,但还有一定数量的茶叶产量,如龙洞产茶322.5千克,左岔12.5千克。当时全县的茶园都属大队所有,从选择地点到种植都按标准进行,但从茶树的管理到茶叶的采摘炒制加工,大多数人都不懂,再因管护茶园人员的责任、报酬不明确,各地茶园大多管理不善,无经济效益,逐步就放弃管理而荒废,部分茶树也逐渐枯死,一些地方只有零星存活的茶树,导致全县茶园面积逐年减少。但也有管理较好的茶园,如华荣腊妈箐茶园1965年有70亩,1986年还有35亩,茶园采用种养结合的方式,牛羊粪施用较多,年产茶叶1000余千克,所产茶叶味道好,很受消费者欢迎。

总结华坪县20世纪60、70年代种茶的经验,为什么没有形成规模和效益?茶园管理要求高,从栽培、采摘、加工都要有一定的技术,才会产生好的经济效益。为什么华坪的茶叶面积从1000余亩,逐年减少?主要存在几方面的原因:一是责任制不明确;二是缺乏茶园管理技术;三是没有深加工企业做支撑。

二、改革开放时期华坪茶产业发展概况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千家万户,1980年,华坪县开始实施包产到户,家家户户都忙着盘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因为生产力的解放,群众生产积极性高,产出提高了,特别是1984年后,全国粮食达历史最高,吃饱饭已经不是问题,但是群众包包里面没有钱,这一难点困扰着华坪县委、县政府,在1985年的三级干部大会上,华坪县委、县政府向全县人民提出了种植业结构的改革,要求各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种植业结构改革;当时的永兴区委、区政府,召开干部党员大会,如何在群众吃饱后尽快解决经济上的问题,使农民的腰包鼓起来。在讨论中有群众提出种植茶叶,发现永兴回龙湾残留的茶树,脱管十几年后,依然生命力极强;随后永兴区党委、区政府考察华荣腊妈箐和左岔的茶园以及永兴回龙湾残留的茶树,走访周边群众,认为永兴的气候环境、土地资源、土壤性状及水利现状适宜发展茶叶生产,并请华坪县科委的技术员进行论证,咨询云南省茶叶研究所的专家李远烈(华坪籍永兴人),他认为永兴种植茶可行。随后,永兴区委、区政府召开干部群众大会统一思想认识,并组织各乡(当时的村叫小乡)乡长、干部、小队队长、农户代表一行17人到保山的昌宁县和凤庆县参观、考察、学习。这次考察学习使这些干部、农民打开了视野,对茶叶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情况有所了解。考察回来后,更加坚定了区委、区政府及群众的信心和选择茶叶发展是永兴产业结构调整的一条发展道路。随即永兴区委、区政府向华坪县委、县政府上报发展茶叶生产进行种植业结构改革的报告,华坪县委、县政府同意永兴区委、区政府报告并指示县科委作为技术部门指导永兴发展茶叶生产。永兴区委、区政府也向全区人民发出了发展茶叶生产的动员令,按照茶叶技术员毛文荣的要求,适宜茶叶种植的大队,海拔1700米以下为山原中亚热带;海拔1700~2000米为山地北亚热带;海拔2000~2400米为山原暖温带。其中以海拔1700~2000米的山地北亚热带分布最多,面积最大。这一区域有生产优质茶叶的条件。气候特点是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有利于光合产物的形成和累积;土壤PH值5.5左右,是酸性或微酸性,有机质较多,适宜茶树的生长;利益茶叶的物质积累。同时,引进了3吨大叶茶群改种,在回龙湾、苍房湾、三股水育苗,发动农民群众种植,永兴农民积极响应,认为种茶是好事,可以获得很好的经济收益,并积极行动开挖茶沟,掀起了种茶的热潮。1986年,永兴就发展茶叶98亩。在这一次茶叶发展过程中,永兴区委、区政府吸取以前种茶叶的教训,从推广科技,规范栽培管理入手,并采取四大措施,突出规模发展和集中发展。一是永兴区委、区政府积极协调联系县科技部门,由县科委派出技术人员毛文荣作技术指导,并编写《华坪县茶叶栽培技术》资料,该资料的最大特点,将原来单株种植,采取最新茶叶种植方法,高产密植种植方法,开沟种植,沟深0.8米,沟宽1米,大行距1米,小行距0.3米,株距0.3米,每亩种植5000株以上,管理跟得上,基本在3年轻采,5年成园,与单株种植的茶园相比,成园早,投采快,产量高,见效快,极大地鼓舞茶农信心。同时1988年永兴乡还成立了茶叶协会,有14名会员,从事茶叶种植管理技术、经验的总结与交流推广。二是专门聘请昌宁供销社的茶叶专家作为茶叶技术人员。永兴区委、区政府把茶叶加工技术作为永兴茶叶发展的突破口,吸取以前茶叶发展只注重种植不注重加工的教训,1987年,区政府专门聘请昌宁供销社的茶叶专家穆湘云等3人指导群众标准化种植茶树,茶园的管理,病虫害的防治。当时的区党委、区政府勇于担当,花了大力气,聘请来指导种植茶树的专家穆湘云的工资比当时的区党委书记的工资还要高,穆湘云师傅也尽心尽力,把华坪县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来建设,从开挖茶沟、茶苗培育、栽种、修枝、打茬、采茶、加工茶叶等教授,可以说是手把手地教群众,一直在永兴常驻10年直到1997年才回昌宁。因此永兴茶叶发展与老茶区茶叶发展同步,无论在栽培技术、管理技术、加工技术都同步发展,造就了华坪县永兴茶叶在1991年云南省茶叶同比中荣获银缨奖,打出了华坪县茶叶品牌。三是注重茶叶的加工。到了1987年末,由于农户种植茶叶的积极高涨,适宜的区域都在发展,当茶叶面积发展到1913亩,茶叶的加工就纳入了永兴区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并决定把扩大茶叶发展面积与加工厂建设同步进行,从而解决茶农的后顾之忧,保证茶叶稳步发展。1988永兴乡政府将乡铁业社的部分地基和房屋划转给永兴茶厂,筹建永兴乡茶厂,1989年永兴乡再筹集4万元资金,从云南省思毛茶厂购置一套茶叶初制机械,1台55型杀青机,2台60型揉捻机,1台12平方米烘干机,1台解抉机,于8月份建成了永兴乡茶叶加工厂,这是华坪县建成的第一个茶厂。从此华坪县茶叶的加工走出了手揉手翻锅炕的历史,同时有了自主品牌——乌木春;1989年秋,加工厂在昌宁茶叶师傅穆湘云的指导操作下进行茶叶试制加工获得成功,生产出的茶叶开水冲泡汤色碧绿、香气浓郁持久,口感极佳、深受喝茶者喜爱。当时永兴区区长张华雄博众所长,给永兴茶叶取名为“乌木春”。茶叶试制成功后,永兴乡政府1990年调习好村的支部书记强大洪任茶厂厂长,穆湘云为茶叶加工师傅,永兴青年毛倪兵、李世贵为学徒,进行茶叶加工生产。四是进行产业化运作。随着茶产业的形成,经济效益显现,很多农户都要求种植茶树,但是种茶需要化肥农药,面积小的到好办,但面积大的就有困难;为此永兴乡在1988年积极协调由华坪县财政补贴利息统一从永兴信用社贷款30万元额度,由茶叶种植大户个人贷款,促进了茶叶的发展,到1989年末,种植面积达2200亩。

1989年后,1986年种植的茶园可以轻采,有了初步的产量,投产面积逐渐扩大,涉及茶叶的栽培、管理、防虫治病,加工、包装、销售系列工作增多,原科委抽出的一名技术人员也不适应当前的工作,为此1990年9月县政府下文华坪县农业局专门成立茶叶技术指导站,编制3人,指导全县茶产业技术工作。

随着茶叶加工的开始,一些问题和矛盾逐渐表现出来,我县是茶叶新区,茶叶栽培管理、加工、销售经验不足,1990年永兴茶厂,仅生产干毛茶7000余斤,到1991年初,还库存4000余斤茶叶,茶叶销售不出去,农户拿不着钱,茶农增产不增收。在茶农中逐渐产生厌倦情绪,认为种茶没有出路,对已种植的茶叶也无心管理,想要种植的农户看到这种状况,也失去了信心。时任县农业局局长张华雄得知这一信息后,立即带领县农业局的部分技术员调研永兴乡茶产业发展现状,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一是茶叶包装极为简陋与市场上的彩色包装脱节;二是永兴茶厂只有3个人,没有人出去跑销路,没有形成品牌,宣传也跟不上,是造成茶叶卖不出去的主要原因。三是永兴乡是茶叶新区,茶叶管理及病虫害防治不到位。这次调研后,县农业局认为,这些困难和问题都是茶产业发展中常见的问题,是可以克服和解决的,但必须要跑销路,搞宣传,创品牌;可永兴茶厂就3个人,很难完成这些工作。面对这些问题,经县农业局党委会议研究决定,要把宣传、品牌、销路做好,县农业局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有责任为茶产业的发展作探索。于是1991年3月经县农业局与永兴乡协商由县农业局承包永兴茶厂,承包期为5年。并且决定打造一块示范茶园,用于摸索茶园管理经验和茶农交流学习。县农业局接管茶厂后,由县农业局茶叶站的肖月出任厂长,原永兴茶厂厂长强大洪任副厂长,由汪开华、毛业兵、李世贵任技术员,茶厂不仅负责茶叶加工,还要负责指导茶农的生产管理技术。

县农业局承包永兴茶厂后,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重新设计茶叶包装,请白永高老师亲自到手爬岩,以素描的方式把手爬岩、乌木河山水风景作图案,草绿色为底色,黑白镶边设计出精美观大方的包装袋,500克袋装改为250克袋装,包装改小了,消费者买去的茶叶,在香气还没有散完,茶叶就吃完了,进一步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二是农业局按全局职工每人200斤茶叶销售额为目标,组织全局职工到全县煤厂、洗煤厂、矿山、学校、机关单位推销茶叶,有的通过亲戚朋友将茶叶销到丽江、攀枝花和相邻县,通过采取这些措施,不仅拓宽了茶叶产品销路,还让广大的消费者对永兴的茶叶有了新的认识和进一步提高了“乌木春”产品的知名度。1991年的茶叶产品全部完成销售。1992年3月,当新茶还未上市,县农业局就积极向县工商局申请乌木春商标,当时申报商标由县到丽江地区工商局再到云南省工商局办理,县农业局派专人办理各种手续,历时4年获得“乌木春”注册商标,1995年获得认证,1996年拿到商标认证书;可以说乌木春商标凝聚了县农业局的心血和汗水,为后来乌木春商标成为云南省著名商标打下了基础。

县农业局为了稳定茶叶生产,提高茶叶栽培管理水平和培训茶产业的技术力量,于1992年3月购置了仓房湾205亩种植3年的茶园作茶厂的基地,同时也作为茶叶的示范园。一是让茶农在示范园学习修剪、采摘、病虫害识别,同时示范园按其劳动发给工资,这既解决示范园劳动力问题,茶农又学习了技术,每年有近百人的茶农来学习;另外示范园还注重人才的培养,将热爱茶产业,有种植管理和加工技术青年招为合同工长期培养,这一批青年后来都成为了茶叶的老板,活跃在茶叶的生产中,如毛朝发、吕圣奎等。二是茶叶站办起示范园后,发现推广密植速成的栽培方法(沟宽和空幅各1米,沟深0.8米,3行条栽,加大密度,亩栽4500~5500株)效果明显。其特点是早期产量高投产快,如管理得当,3年就有较高的收入。但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病虫害较多,难防治,鸡爪枝多,茶树老化快,松土除草不便,投入成本高。为了推广产量和建园速度,在摸索中发现三笼棚栽法,三笼棚栽法是将密植速成法的3行条栽改为横3株棚栽,株距30×30厘米,每棚间隔60厘米,亩栽茶苗3300株,成园后保持在2500~2800株,茶园的通风透光条件改善,易管理,产量与速成密植法相差不多,投入、管理成本降低,这种栽培法得到普遍推广。在茶叶的施肥方面,历来推广的都是重施基肥,在建园时深挖沟,回填有机质丰富的山基土或地表土,混合树叶、秸秆、杂草、厩肥等,部份还施磷肥,然后才栽种茶苗。在1~3年的茶园行间种植绿肥或矮秆豆科植物培肥茶园;茶园进行深耕除草,并以秸秆、树叶等覆盖,防止杂草滋生,保持水分,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追肥多以农家肥为主,农家肥与化肥配合施用。一般用粪水、沼液等浇泼或用厩肥、绿肥、杂草处理过的泥炭开沟深施后覆土。后试验推广用沼液代替化肥、农药施用,茶叶的产量与品质有较显著的提高。茶叶站推广农家肥配合化肥施用获得高产,1992年在永兴回龙湾张春芳家的2亩种植3年的密度茶园作高产示范,冬春每亩浇人粪尿1000千克加15千克尿素,夏秋每亩再施尿素与过磷酸钙各20千克,同时合理采摘。结果获得了亩产鲜茶357千克,干茶76千克的高产。示范效果显著,全乡茶叶单产逐渐提高。

通过茶叶加工工艺的改进和茶叶栽培、施肥、病虫害防治和精细化的管理使永兴茶产业发展逐步走入正轨。到1992年永兴茶叶面积发展到3320亩,到1995年达到5310亩,其中:永兴村有2500亩,基度村有1400亩,习好村有150亩,思木村有1260亩。

1995年1月,永兴茶厂厂长肖月调到楚雄,由王升才接任厂长,1996年12月,县农业局承包永兴茶厂到期,改由李世贵承包,他1989年从华坪县职业高中茶叶专业毕业后,1990年招到永兴茶厂,从一个学徒工人做起,从技术员到副厂长,再到厂长,1998年,全国进行乡镇企业改制,永兴茶厂也由集体企业改制为私有企业,由李世贵购买。并在2001年在永兴茶厂的基础上成立丽江市华坪县乌木春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李世贵出任公司董事长。

2000年后,为了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全国各地都大力研究推广了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和有机茶生产技术。2002年县农业局茶叶站在永兴的200亩茶园示范生产的无公害茶叶获得云南省农业厅无公害茶叶产品认证。同年获得了云南省7000亩茶叶基地无公害认证。2004年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农产品安全生产进入华坪县的农产业发展中,为全县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2003年引进福云6号扦插苗70万株,种植200亩,表现为春茶早、芽头多,但本县夏秋雨水多,茶叶停顿不发,产量低而未扩大种植。2008年又引进云南茶叶研究所最新培育并经国家审定的茶叶新品种佛香1—1、佛香3—3、佛香3—5、佛香4—9和紫鹃5个品种进行品比试验,结果能适应本县气候的高产优质品种是佛香3—3。

2002年全县大力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华坪县再次迎来新一轮的种茶热潮。特别是永兴村三股水全村42户村民几乎是家家户户都把还没有种植茶树的土地全部种上茶树。三股水村民邓成蓉家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邓成蓉说:“1987年的时候我家只种了5亩茶树,当时担心土地全部种成茶树了没有口粮。2002年的时候,退耕还林政策一来,我家就把所有的土地、荒山都种上茶树。现在新种植的25亩茶树都已经发挥效益”。

据统计,到2007年全县茶叶达到13620亩,全年产鲜茶叶341.2万斤,产干毛茶74.17万斤,产值首次突破1000万元。2017年,全县茶园面积达16600亩,投产面积13850亩,涉及农户3072户,产值4410万元,户均增收14355元。

2016年,一些领导在深入调研茶产业发展状况后,认为我县的茶产业发展单一,没有很好地把民族文化、康养旅游和茶产业发展充分结合起来,华坪的茶产业要想持续健康发展,就要做出华坪的特色和精品,并要形成自己的茶文化。为探索康养旅游助推茶产业发展,2017年8月22日,华坪县以“品云雾山中茶,游乌木河畔春,赏美丽乡村景”为主题,成功举办了首届乌木春茶文化节。

华坪茶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并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为山区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做出了贡献。

(作者系原华坪县政协主席,该文原载《华坪文史资料》第二十七辑)

(作者系华坪县农业农村局园艺高级农艺师,该文原载《华坪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来源:华坪政协,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普洱茶再发现】普洱茶重要的原生地

  据史料记载,临沧市饮用和栽培茶叶,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唐代的《蛮书》曾有过这样的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这是史料中最早记载普洱茶的文字,而且曾被无数研究普洱茶的著作所引用。在《蛮书》的成书时期,“银生”管辖的区域比较广泛,除了包括思茅、西双版纳等地以外,也包括今天临沧的许多地方。

  

  一个值得注意的线索是,今天临沧市范围内的云县漫湾、忙怀、茶房,以及临沧市临翔区的邦东、马台等地,当地的居民还保持着饮用姜茶、糊米茶、糖茶、盐茶的习俗,与《蛮书》中所说的“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的记载十分吻合。

  《蛮书》中所说的银生城界诸山所产之茶,也许已经是经过人们驯化种植的茶叶了。虽然说临沧的七县一区,至今每个县区都还能发现大片的野生茶林,但不可否认的是,临沧是云南、也是中国进行人工驯化茶叶最早的地区之一,在遥远的古代,随着茶叶越来越深地介入日常生活,人们对茶叶的需求量也就越来越大,茶叶的人工栽培与驯化因为品饮的需要,很自然地发生了。

  临沧市凤庆县香竹箐,生长着一棵人工栽培的大茶树,经中国农业博物馆专家初步鉴定,树龄高达3750年(有专家认为是3200年)。这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树龄最长、树干最粗的人工栽培大茶树,因此,有专家称临沧是:“大自然存放茶树物种的绿色档案地,是人工种植茶树历史悠久的地区之一。”

  

  早在1485年,生活在临沧土地上的先民就开始选种和引种,再加上此后长期大面积的自然杂交和优胜劣汰,临沧产生了不少的茶树优良品种。

  1980年,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会同云南省茶科所、农业厅、经贸厅及地州市县主管部门茶叶技术人员250余人,对云南省16个地州市61个县181个区镇486个点,历时286天进行考察,对临沧市的凤庆、云县、临沧、双江、永德、镇康6个县18个区(乡)32个村(点)作了全面科考,采集各种茶树资料77份,其中栽培型茶树资料50份,野生型茶树资料23份,近缘植物4份,经著名的茶叶分类学家、中山大学教授张宏达先生鉴定分类,临沧全市共有4个茶系、7个茶种和1个变种。其中,地方优良品种有:勐库茶、永德岩岸茶、忙肺茶、镇康马鞍山茶、芦子园茶、临沧邦东大叶茶、凤庆大叶茶和勐库大叶茶。尤以凤庆大叶茶和勐库大叶茶品质优良。

  

  《中国茶叶》1982第一期,1985年第二期分别以《勐库大叶茶品种英豪》、《勐库大叶茶是云南大叶茶品种的正宗》为题加以赞誉。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茶组植物4个茶系,37个茶种和3个变种,其中云南省4个茶系,24个茶种,一个变种,绝大多数分布在滇西南澜沧江沿岸,较好的26个地方群体品种、110个优良品种主要分布在凤庆、云县、临翔、双江、永德、耿马和沧源各县。

  专家认为,临沧山区、半山区气候温和,日照短而多雾,湿度大,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光照、温度、水分适宜茶树的生产和发育,茶叶嫩度好,茸毛多,内含物质的积累高。

  

  早春气温回升快,春茶可比浙江等地提前1个月上市,且采摘期长。难怪著名的气候学家吕炯要将临沧称之为“生物的优生地带”。而被誉为中国当代“茶圣”的吴觉农先生在考察临沧后,提出应在临沧市建立世界第一流大茶园的设想。

  苏芳华主编的《2002年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P275)中的《不同产地普洱茶内含成分比较》一文,曾对凤庆和勐海产的普洱茶做了比较:

  

  可以发现,除了水分和茶红素外,凤庆所产普洱茶的各种内含物质都高于勐海。而将易武的大叶茶与勐库大叶茶比较,勐库大叶茶的茶多酚高达35.5%,而易武的为30.98%,勐库种要高得多。

  茶多酚不仅是茶叶中主要化学成分,更是影响茶汤浓度、色泽和滋味的主要物质,这也是为什么思茅和西双版纳的一些普洱茶厂家,喜欢在其产品中拼配一部分临沧茶的原因。

  2005年,仅双江一县,被外地生产普洱茶的厂家收购走的晒青毛茶就高达1400多吨,足以看出临沧所产的茶叶,是怎样左右和影响着云南普洱茶生产的。

  作为茶树最重要的原生地之一,临沧优良的自然条件为茶叶优良品质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全市8县区均生长有大片的野生茶林,而长期的自然繁殖和栽培选育,更是造就了临沧茶叶的优秀品质。

  

  一本名为《顺宁杂著》的书中,有这样的文字:“楚僧洪鉴名王缙和尚,来此建立禅院,名曰:‘太华寺’。太华寺为顺宁禅林第一寺,其谷间多有茶,味淡而微香,较普洱茶细,邻郡多购,觅者,不可多得。”明成化二年(1485),双江勐库土司派人从外地引种200余粒,在冰岛培育成功150多株。1980年查证,冰岛尚存第一批引种30余株。

  史料记载:明万历二十五年,从普洱传入茶籽,民间称“小普洱茶”,后来把它引伸为“小丛茶”。茶界人士按生物驯化过程的物种起源概念推断,认为凤庆从普洱引进茶籽是可信的,但只能是大叶茶,不是小叶茶。“小丛茶”应该视为经过长期自然驯化的本地品种,非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慢撒六大茶山集于普洱交易的产品品种。

  在引进“小普洱茶”与栽培型的半野生茶,和进化型的本地茶种同时种植的年代,民间在贸易往来中,逐步扩大勐库大叶茶的引进。据产地记载,民间种植勐库大叶茶,最早始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

  

  据双江茶办陈光斗先生《勐库茶考略》一文介绍,清乾隆二十六年,双江傣族十一代土司罕木庄发的女儿嫁给顺宁土司,送茶籽数百斤,在顺宁繁殖,被称为“元头种”。而用元头种繁殖的第二代种为“客子种”,用客子种繁殖的第三代种为“客孙种”。

  现凤庆的平河尚有两株元头种。元头种在凤庆的繁殖,形成了凤庆大叶茶群体品种,因此凤庆种植勐库大叶种茶树品种,至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云县茶房绅士石竣从勐库购进茶籽30驮,在茶房定植;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顺宁知府琦璘自勐库引种种植;宣统二年(1910),永康(今天的永德和镇康)州牧覃善祥首倡种茶,从普洱和勐库引进茶苗分发给农户种植。

  可以说茶叶的种植在临沧的土地上全面开花,而这个推广发展茶叶种植的过程既是临沧栽培大叶种茶叶的历史记录,同时也是临沧区内茶树品种在一个得天独厚的环境中,长期杂交变异,不断选优汰劣及相互影响抵达完美的一个过程。于是临沧的土地上,就为千万品茗爱好者提供了两个最为优良的群体品种:双江群体良种和凤庆群体种

  

  双江群体良种:纯度高,性状整齐,树杆高大,树冠开展,芽粗茸多,味鲜爽口回甜,内含氨基酸3.03%,儿茶素总量135.92毫克/克,茶多酚28.41%,咖啡碱4.61%。勐库的大长叶、大黑茶良种,有一定的抗寒力,被茶界专家誉为云南大叶茶的“正宗”和“英豪”。

  凤庆群体种:共有9个类型,高产优质的有大长叶、大团叶、筒状叶等。经云南省农科院茶科所对鲜叶测试化验,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数总量、咖啡碱等含量远远高于全国中小叶种和大叶种茶的同种异地的其它省区。

  1984年,全国茶树品种委员会审定,并向全国推广的52个“全国地方茶树良种”品种中,名列前茅的是云南大叶茶种系列,而临沧市的勐库大叶茶又是云南大叶茶中翘楚,凤庆大叶种位居第三。当时,审定委员会对勐库大叶茶种的评语是:云南大叶种的代表性品种,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双江、凤庆、昌宁、云县、保山等县(市)。

  建国以后,广东、广西、福建、四川、贵州等省区先后引种和推广。经福建省茶叶科学研究所与当地良种杂交繁殖后,培育出“云福”系列茶树良种,其中云福6、7、10号3个品种均被国家列为无性系茶树良种,产量一般比当地品种增长30—50%。

  

  目前,临沧是云南第一产茶大市。全市茶园面积超过85万亩。2005年度全市茶叶产量达2.84万吨,实现茶叶产值7.3亿元。临沧还是全省生产茶叶品类最齐全,加工企业最多的市。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随着普洱茶市场的持续升温,临沧的普洱茶生产将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回到它本应享有的位置上来。


找到约3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