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客5

找到约3,819条结果 (用时 0.016 秒)

普洱生茶如何冲泡?老茶客亲述这4个冲泡技巧,纯干货分享

普洱茶之初,是新的生茶。即便是在熟茶、老茶、中期茶市场的茶客日益增多的情况下,生茶的爱好者依旧为数众多。

云南充沛的阳光照射、丰富的植物群落、优越的自然条件、迥异的地理环境、特殊的制作工艺,让普洱茶在充满阳光味道的同时,也赋予了普洱茶澎湃的自然气息。

普洱茶树

唯有生茶,尤其是新的生茶,才能将普洱茶在不同山川地理下的这种禀赋充分是通过茶汤释放出来。

也因此,近十多年来,才会有越来越细分的山头出现,也才会有单株、高杆等概念出现。因为每一座山头,每一个概念的后面,都代表着一种诱人的别具一格的风味。

易武山头

阳光的味道,花果的香甜,自然的气息在生茶中的体现是最为明显的,而不同产区、不同树龄甚至不同的一棵茶树带给味蕾的细微感受,也唯有新茶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普洱生茶茶汤

那么,如何泡好生茶,冲泡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今天,旗舰店“藏品普洱”掌柜,就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藏品普洱,藏品牌好普洱!每天一篇专业原创文章,150多款明星老茶介绍,分享普洱茶品牌、老茶,以及买茶、存茶、泡茶、品茶的专业干货知识,尽在工众号“藏品普洱”,欢迎交流!
一、用水和水温

水为茶之母。对喝茶人来说,好水犹如好茶,好茶需用好水泡。泡生茶的水以弱碱性山泉水为佳,不过这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可操作性不强。

就市面上可以买到的瓶装水而言,结合众多茶人的实践,推荐选用农夫山泉,或者是娃哈哈矿泉水。

普洱茶冲泡

一般而言,普洱茶冲泡的水温越高越好,特别是老茶、熟茶。具体到新茶,建议在95℃左右为佳。

水温太高,茶香容易往上涌,且容易出苦涩味,影响茶的鲜爽度,这时需要快冲。水温偏低,又难以将生茶的风味充分激发出来。

普洱茶冲泡

二、器物的选择

宽口白瓷盖碗、玻璃公道杯、窄口白瓷品茗杯是泡生茶必备的三件套。瓷质盖碗泡生茶还原度较好,不仅不会有汤熟感,还可以很好地彰显茶的香气,感受一款茶的真实表现。

玻璃公道杯导热性好、质地透明,能更好地观察汤色。窄口白瓷品茗杯既可以欣赏汤色之美,又能起到收香的作用。

玻璃公道杯

三、茶水比例与浸泡时问

所谓众口难调,茶水之间并没有严格的比例,依个人口味而定。普洱茶的冲泡,一般按7克/100ml水的比例投茶。

当然,投茶量也可以按照个人喜好进行调整。如果您喝淡一点,可以投5克;喝浓的,投10克也可以。

普洱茶投茶

除茶水比例外,影响滋味、口感的还有水温、浸泡时间等因素。如果水温太高、浸泡时间过长,苦涩味容易溢出过多,对茶底茶质的伤害比较大,后续冲泡时就很难让茶回到正常的茶性上来了。

而想要泡出来的茶汤淡雅、甜润、苦涩弱,则可以减少投茶量、适当降低水温,或者是缩减每泡的浸泡时间来实现。

普洱茶出汤

四、冲泡流程

普洱茶的冲泡,就生茶、熟茶、老茶而言,流程大同小异。但就不同的茶,也有不同之处需要注意。新茶按如下方式冲泡,可以满足绝大多数冲泡需要。

1、醒好的茶按7克/100ml水的比例投入到盖碗后,沸水低位注水。烧水壶出水口离盖碗约10 -15厘米的距离,沿盖碗杯壁三点至四点钟位置定点注水。水线要细,水流缓缓注入。

普洱茶注水

2、水浸过茶叶少许后停止注水,盖上盖子 5秒出汤至公道杯。此为头道水,可饮可弃。

3、第二次注水,浸泡5秒出汤。

4、第三次到第六次注水,浸泡5秒出汤。

普洱茶浸泡

5、第七次后,每泡递增10秒。

6、每次注水都要按一样的方式,忌高位注水、直冲茶叶和粗水线。

普洱茶的泡法到底有什么技巧?相信大家看完了以上的介绍,都对普洱茶的冲泡有所了解,希望能对你有启发。

文章参考:段兆顺《生茶冲泡,激活山野本味》[J].《普洱杂志》,2020(137)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听说这几年99.5%的云南普洱不算普洱茶,原来是这件事在作怪

找茶觉得,玩普洱茶的茶友骨子里都有股冒险精神。表现在热衷存茶,隔一段时间把自己存的宝贝撬下来喝点,感受普洱茶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化,向往未知神秘的乐趣。



前阵子和茶友讨论为云南大叶种为啥只做晒青,红茶黑茶的问题,有个大叔突然来一句:实则这几年的云南普洱茶99.5%都不属于普洱茶,但包装上都这么打。这三年是收割者的天堂,笑看风云吧。

啥?我这都是普洱茶,你这么说是啥意思?说实在,找茶非常乐意跟茶友们探讨各种茶叶上的问题,不过这大叔这么来一句是想要找茶喝,还是来找茬的?

还没清楚对方来意,于是耐着性子问:何以见得呢?



然后他说:普洱真正有高香的是昔归,那卡,景迈,但都是无锐的香。现在都是用新工艺提香加甜度的。不能说好也不能说不好,放大了茶的特点,令更多人喜欢推高售价,但成了快消品。

 

~差点想抄凳子和他干架了,原来他是想表达新工艺下的普洱茶失了传统滋味。

 


据找茶了解,大概2009之前,普洱茶的制作工艺都是按照传统工艺制作的,2009年开始,新的工艺开始流行,让新茶滋味更佳,适合马上品饮,但是放几年后再喝就没了滋味了。

新工艺到底是什么幺蛾子,让喜欢和讨厌的人形成两个相对极端的对立面呢?

 


1:萎凋时间:传统工艺萎凋时间短,新工艺萎凋时间长

传统工艺,萎凋时间根据天气的温度湿度而定,很少超过10小时,春茶时经常见茶农加班加点半夜了还在杀青。

新工艺,萎凋时间相对比较长,具体多长时间也根据茶箐含水量以及温度湿度。目的是增加香气,降低涩感。

 


2:杀青:传统工艺高温快速杀青,新工艺低温慢烘焙。

传统工艺杀青,先把锅烧到一定温度,快速翻动茶箐,其做法类似于我们家庭炒菜的大火爆炒。用多大的锅,放多少茶箐,什么时候出锅,全凭师傅的习惯和对茶箐的把控,对杀青师傅的技术要求很高。

新工艺杀青,把茶箐均匀铺在铁锅上细火慢炖,找茶觉得这种方式叫烘茶更合适,就像把红薯放在暖气片上烘烤,只是温度比暖气片要高点,北方的茶友应该比较好理解。因前面的萎凋时间长,水分流失比重较大,再大火快炒会杀青过度,产生焦糊味。

 




3:揉捻:传统工艺揉捻程度大,新工艺揉捻程度小

传统工艺,揉捻时间较长,力度较大,茶箐内容物质释放速度快,茶汤滋味更丰富,也免不了涩感明显,一般管这种叫紧条茶。

新工艺揉捻时间和力度都较小,有的干脆不揉捻,这种叫泡条茶,外形舒展,新茶滋味就不错。

 


4:渥黄(有的叫闷黄):传统工艺没有渥黄

茶箐用编织袋装着堆放,在微生物作用下发生转化和反应降低了多酚类苦涩物,提高口感,使得茶汤金黄,口感和滋味都得到提升。

有的还会在渥黄后用机器烘干,一是提香,二是提高效率。



很多老茶客认为:新工艺做的普洱茶虽然降低了涩感缩短了新茶的适饮期,同时也减少了茶叶的内含物质,后期转化空间很小,失去越陈越香的价值。
也有观点认为,不是所有的云南大叶种都适合按照传统工艺制作,特别是一些以香气见著的品种,采用新工艺,更能发挥其品饮价值。

找茶觉得,传统工艺经过长期优胜劣汰,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智慧结晶,其中的工匠精神自然值得我们敬畏学习。



新工艺的产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说明了茶客对普洱茶的滋味有更多的需求。本身并无对错,能将茶叶品饮价值最大化,就是对的。

面对一些颇具争议性的事情,多个角度看待总不会吃亏。

相对一些昂贵稀少的毛料,我们更希望是传统工艺制作,可以留着慢慢喝到老。



作为消费者,最应该关心的是:我到底喜欢新工艺还是老工艺?什么样的茶适合新工艺,以及消费者本身,购买茶叶前对新老工艺要有绝对的知情权。

找茶经验尚浅,对新工艺的了解仅限于人肉传播。尚未眼见为实,倒是见过一个茶农家的作坊放了很大一台烘干机,他解释说因为台地茶产量很大,有时天气不太好,怕晒得不够透,用来烘茶箐。

讨论到这里,相信茶友们已经知道要挑什么工艺来喝了。

新老工艺的利弊,元芳,你怎么看?

 



柑普学堂 · 第5讲 | 小青柑vs青柑,谁赢?

益金柑普(小青柑) 

火爆的小青柑已随炎夏渐行渐远。你是否感觉意犹未尽?没关系,青柑将继续搅乱这个秋天。


 

小青柑、青柑同属青皮


青柑的生产周期比小青柑短,从上市到收尾,不过短短30天,但这丝毫不妨碍它成为一个经典产品。从产品的面世时间来说,青柑要比小青柑早得多,小青柑只能算晚辈,青柑可是正统大佬之一

益金柑普(青柑)

先来看看《中国药典(2010年版)》(以下简称《药典》)关于青皮的介绍:

青皮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5~6月收集自落的幼果,晒干,习称“个青皮”;7~8月采收未成熟的果实,在果皮上纵剖成四瓣至基部,除尽瓤瓣,晒干,习称“四花青皮”。

性状

四花青皮果皮剖成4裂片,裂片长椭圆形,长4~6cm,厚0.1~0.2cm。外表面灰绿色或黑绿色,密生多数油室;内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粗糙,附黄白色或黄棕色小筋络。质稍硬,易折断,断面外缘有油室1~2列。气香,味苦、辛。


个青皮呈类球形,直径0.5~2cm。表面灰绿色或黑绿色,微粗糙,有细密凹下的油室,顶端有稍突起的柱基,基部有网形果梗痕。质硬,断面果皮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厚0.1~0.2cm,外缘有油室1~2列。瓤囊8~10瓣,淡棕色。气清香,味酸、苦、辛。

含量测定

本品含橙皮苷不得少于5.0%。

那么9~10月采摘的柑皮就不能称为青皮了么?再看看《药典》关于陈皮的介绍:

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药材分为“陈皮”和“广陈皮”。采摘成熟果实,剥取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

陈皮常剥成数瓣,基部相连,有的呈不规则的片状,厚1~4mm。外表面橙红色或红棕色,有细皱纹和凹下的点状油室;内表面浅黄白色,粗糙,附黄白色或黄棕色筋络状维管束。质稍硬而脆。气香,味辛、苦。


广陈皮常3瓣相连,形状整齐,厚度均匀,约lmm。点状油室较大,对光照视,透明清晰。质较柔软。

含量测定

本品含橙皮苷不得少于3.5%。

以上,《药典》似乎没明确地界定出青皮和陈皮(红皮)的采收时间,但在橙皮苷的含量上则说得非常清楚。如果按橙皮苷的含量来界定青皮和红皮,那就简单、粗暴得多了,测出多少是多少,比大益“油漆桶”更直接。

据中山大学医学院蒋林教授的研究成果:

10月采摘的柑皮,基本属于青皮,只有双水产区样品未达到青皮标准。会城产区、司前产区的竟然在12月都还能达到青皮的橙皮苷含量标准。


 

口感:哪个更好喝?

青柑与青柑

从药学角度来说,小青柑和青柑都属青皮,不存在药性差异的问题,只是口感有差异。小青柑挥发油含量更高,果香偏清香,口感偏青涩;青柑油包趋于成熟,挥发油有所降低,口感由青涩向清醇转变,略带甘甜。

那么究竟小青柑好喝,还是青柑好喝呢?答案是:问问你自己。

青柑与小青柑 

小青柑果形小,适合装入细嫩茶菁,味道青涩、果香浓郁;青柑果实接近成熟,较小青柑大,适合填入中壮茶菁,茶味浓醇、略带果香;两者在香气、口感上并无高下之分

年轻人阅历尚浅,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清新的小青柑正能诠释青春的味道。老茶客风景看透,深知人生细水长流,也许茶味浓醇、略带清香、滋味顺滑的青柑更对味。

轻呷一口,齿颊留香

青柑的柑香较小青柑略低,由青涩转入清醇,茶菁滋味,也由醇和爽滑转到入浓厚醇滑,茶味与柑味均衡浓郁,融合恰到好处,分不清是茶味融入柑味,还是柑味融入茶味。轻呷一口,齿颊留香。若论口感协调与香气饱满均优,小卒首推青柑

找到约3,746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7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