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经中有关茶的描述

找到约258条结果 (用时 0.023 秒)

茶友网隐私政策

本版更新时间:2020年11月09日,本政策于更新时间的10日后生效;

本版生效时间:2020年11月19日。

  导言

  茶友网(以下也称“我们”或“本平台”)产品及/或服务深知个人信息对您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等法律法规,并参考《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GB/T 35273-2020)等国家标准,制定茶友网《隐私政策》(以下简称「本政策」)并致力于保护您的个人信息安全。

  请您在使用本平台前,仔细阅读并充分理解本政策。重点内容我们已采用粗体标示,希望您特别关注。

  您在阅读本《茶友网隐私政策》过程中有任何疑惑或其他相关事宜的,您可以通过本政策“如何联系我们”提供的联系方式与我们联系。我们会不时对本政策进行修订。当依照本政策“我们如何更新与修改本政策”发生实质变更时,我们会在版本更新后以推送通知、弹窗、系统通知等形式向您展示变更后的内容。

  本政策将帮助您了解以下内容:

  1. 我们如何收集和使用您的个人信息

      1.1 我们会出于以下目的,收集和使用您以下类型的个人信息:

      1.2.除同意外的其他合法性事由

  2. 我们如何委托处理、共享、转让、公开披露您的个人信息

      2.1委托处理您的个人信息

      2.2共享您的个人信息

      2.3转让您的个人信息

      2.4公开披露您的个人信息

  3. 我们如何保护您的个人信息

      3.1技术措施与数据安全措施

      3.2安全事件处置

  4. 您如何管理您的个人信息

      4.1管理帐号、发布的内容与相关记录

      4.2删除您的个人信息

      4.3获取您的个人信息

      4.4注销茶友网帐号

      4.5限制处理您的个人信息

      4.6响应您的上述请求

  5. 我们如何存储您的个人信息

  6. 我们如何使用 Cookie 和其他技术

  7.第三方服务

  8.我们如何处理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

  9.我们如何更新与修改本政策

  10.争议解决

  11.概念及定义

  12.您如何联系我们

  13.附件

1.我们如何收集和使用您的个人信息

  我们会遵循正当、合法、必要的原则,出于本政策所述的以下目的,收集和使用您在使用服务过程中主动提供或因使用茶友网产品和/或服务而产生的个人信息。如果我们要将您的个人信息用于本政策未载明的其它用途,或基于特定目的将收集而来的信息用于其他目的,我们将以合理的方式向您告知,并再次征得您的同意。

  在您使用茶友网产品和/或服务时,我们需要/可能需要在如下两种情况下收集和使用您的个人信息:

  (1)为实现向您提供茶友网产品和/或服务基本的业务功能(属于全部业务功能的一部分),您须授权我们收集、使用的必要信息。如您拒绝提供相应信息,您将无法使用相应茶友网的产品和/或服务最基本的功能,即参与茶友网最基本的活动,包括发文、发帖、发视频、评论、回复、点赞、收藏、关注、签到,以及您感兴趣的的相关信息。

  (2)在提供相对基本的业务功能以外,我们一直在努力提供更丰富的茶友网产品和/或服务,以扩展、提高和加强您的使用体验;此类业务功能需要收集、使用相应的必要个人信息。如您拒绝提供,您将无法使用该等扩展体验的业务功能或无法达到我们拟达到的最佳扩展功能效果和体验,但并不会影响您正常使用茶友网产品和/或服务基本的业务功能。

  如您拒绝茶友网收集您的任何个人信息,茶友网将无法向您提供包括基本业务功能在内的本平台任何功能。在此情况下,茶友网向您提供 「仅浏览」模式,旨在协助您在决定接受本政策前得到本平台的初步体验,即部分内容浏览,该等信息一般是基于其他用户同意本政策并提供他们的必要个人信息生成的内容。

  提示您注意:由于不同的产品或服务所需的个人信息有所不同,我们还会在您使用具体产品和/或服务前通过页面提示、交互流程等方式征求您的同意,获取个人信息的范围以您同意的特定产品和/或服务的协议或规则为准。

  由于我们向您提供的产品和/或服务是不断更新的,如果某一产品或服务未在前述内容中说明且收集了您的信息,我们会通过页面提示、交互流程、网站公告等方式另行向您说明信息收集的内容,以征得您的单独同意。该说明构成本政策的一部分,且该信息适用本政策的约定。

  1.1我们会出于以下目的,收集和使用您以下类型的个人信息:

  1.1.1帐号注册、登录、帐号绑定和安全

  当您注册和登录茶友网帐号时,我们依据实名制相关法律规定,需要您提供有效的中国大陆手机号码。请您注意,您向我们提供中国大陆手机号码是我们向您提供基本业务功能所必需的个人信息,如您拒绝提供,则我们无法向您提供茶友网基本的业务功能,您将仅能使用「仅浏览」模式。

  当您使用第三方帐号(包括微信)登录茶友网时,您需要授权茶友网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读取并共享获得您在该第三方平台上公布、记录的公开信息(包括昵称、头像、地区、性别、联系邮箱中的一项或几项),以便将您的第三方帐号与茶友网帐号进行绑定,并记住您作为茶友网用户的登录身份。

  当需要修改帐号密码时,请您输入新密码,以完成重置。当您需要修改手机号时,请您输入新手机号和短信验证码。您可以自愿在设置页面绑定您的邮箱,此时,您需要提供您的邮箱帐号和我们发送给您的短信验证码进行验证操作。

  当您的帐号无法使用时,您可以通过帐号申诉进行找回。此时,您可以选择提供您帐号绑定的手机号码、邮箱、用过的密码、注册时间、常用访问城市、手机端登录常用设备、PC 端登录常用浏览器、茶友网消费记录、曾用名、曾用一句话介绍或个人简介的任一几项,以便我们核实您的身份。请您知悉,您可自行选择填写前述信息中的一项或几项,但您提供的信息需达到足够判断出您有权使用该帐号的合理程度。

  1.1.2信息发布、分享、讨论和互动

  当您注册成为茶友网用户并登录本平台后,您可以在本平台使用基本的业务功能,包括:茶友网茶友圈发动态、发视频、评论、回复;茶友号发文章、发视频、评论、回复;评测中心申请试用产品、产品配送、写评测报告、评论、回复;产品库/品牌库板块写评论、短评、想买;交易厅发布出售/求购信息;积分中心使用积分兑换礼品;以及其它互动、评价行为,包括评论、回复、关注、点赞、收藏、分享、订阅功能;为保证提供服务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茶友网服务的可持续性和健康成长,我们会收集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网络日志信息,留存您发布的内容(包括图片、文字、音视频信息)。当您需要上传图片时,我们将在征得您的单独同意后,获取您的相册权限或相机权限;

当您使用我们的服务时(包括后台运行状态),

以下是我们获取您的相册权限或相机权限主要信息:

茶友圈
使用目的:当您需要发动态、发视频时,履行法律法规要求的信息发布审核、内容管理责任,我们会收集、存储和分析您通过茶友网上传和发布的内容(包括图片和文章内容、您上传的视频内容)。您在使用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时由您主动上传或发布的内容和信息,会使公众可访问,请您谨慎对待。

茶友号
使用目的:当您需要发文章、发视频时,履行法律法规要求的信息发布审核、内容管理责任,我们会收集、存储和分析您通过茶友网上传和发布的内容(包括图片和文章内容、您上传的视频内容)。您在使用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时由您主动上传或发布的内容和信息,会使公众可访问,请您谨慎对待。

当您使用我们的服务时(包括后台运行状态)

以下是我们收集您个人电话、收件人、地址信息的主要内容:

评测中心
使用目的:您申请评测中心的试用产品时,我们需要收集您的电话、收件地址、收件人,以实现产品配送

交易厅
使用目的:您发布出售/求购信息时,我们需要收集您的电话、收件地址、收件人,以实现撮合交易/产品配送

积分中心
使用目的:您使用积分兑换礼品时,我们需要收集您的电话、收件地址、收件人,以实现产品配送

其它互动、评价行为,包括评论、回复、关注、点赞、收藏、分享、订阅功能
使用目的:为实现向您提供茶友网产品和/或服务基本的业务功能(属于全部业务功能的一部分),保证提供服务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茶友网服务的可持续性和健康成长,我们会收集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网络日志信息,留存您发布的内容(包括图片、文字、音视频信息)。


  1.1.3账号公开信息

  1.1.3.1个人主页

  为展示您的个人形象和向您推荐内容,您可以选填并编辑您的基础信息,包括头像、手机号、昵称、邮箱、简介。

  此外,为丰富您的基础资料,您还可以设置帐号昵称,您的昵称可以和其他用户重名,茶友网会设置并记录专属于此帐号的系统识别标记,以便系统和其他用户能够准确分辨。您可以选择是否设置头像,但不设置头像不影响您使用。您设置头像时,可选择使用您已绑定的第三方帐号的头像,或者采取拍照上传头像或使用您设备中的照片作为头像。若您选择拍照上传头像的,我们将申请获取您的相机权限;若您选择使用您设备中的照片作为头像的,我们将申请获取您的照片/相册权限。

  1.1.3.2发布、互动等公开的帐号动态

  您的关注数和关注列表、关注您的数量和列表、您的获赞数、您的收藏数、您公开发布的内容(含文章、视频、评测、帖子、动态、视频合集、评论、回复、短评等)、您赞同的内容、您关注的内容(含关注的茶友、茶友号、茶友圈、话题、收藏夹等)、您收藏的内容、您在交易厅发布的商品(如有)、及您帐号的其他动态(如有),将会在您帐号“我的”中进行展示。

  如其他用户关注了您或您关注了其他用户,当被关注帐号产生新的动态时,关注人将可在特定页面或特定位置(如「茶友圈>关注」、「我的>动态」等)查看到该动态详情。

  如您不希望某些用户关注您或与您进行其他互动,您可选择将该用户加入黑名单。请您知悉,被您加入黑名单的用户仅不能和您互动,但仍可以查看您的公开信息。

  1.1.3.3个性化展示/推荐

  在您使用茶友网 App 时,为帮助我们更加了解您如何接入和使用我们的产品与/或服务、维护我们的产品与/或服务、维持茶友网 App 最基本的业务运转或对您作出其他方面的回应,我们可能会收集和使用您使用我们的产品与/或服务时的 IP 地址、软件使用记录、设备信息(硬件序列号、设备 MAC 地址、IMEI、Android ID)。请您理解,只有在您同意我们收集上述信息后您才能使用相应茶友网基本的业务功能。

  为实现向您展现或推荐相关程度更高(而非普遍推送)的内容或者广告,我们会收集您的浏览使用记录、设备信息(设备型号、MAC 地址、操作系统、网络环境、设备定位信息、设备的网络运营商、设备 ID、IMEI)、IP 地址、OAID、日志信息、位置信息(我们在您开启设备位置权限时会收集设备的精确定位信息)。请注意,前述单独的各类信息是无法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的信息。如果我们将这类信息与其他信息结合使用后能够识别出特定自然人身份的,则在结合使用期间,这类信息将被视为个人信息,除取得您授权或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我们会将这类信息做匿名化、去标识化处理。

  1.1.3.4客户服务

  当您向茶友网提起投诉、申诉或进行咨询时,为了方便与您联系或帮助您解决问题,我们可能需要您提供姓名、手机号码和/或电子邮箱及其他联系方式,并可能使用这些信息与您取得联系。我们也可能会使用您在注册时提供的手机号码与您联系。如果您提交的是侵权投诉,茶友网还会依据法律规定要求您提交身份证、授权委托、权属证明,以明确您作为投诉主体的资格,并判断您的投诉是否成立。如根据法律规定需要将您的前述信息提交给法院或其他监管机构或者司法部门的,我们将依法提供。您不提供上述信息,我们的客服将无法为您提供前述服务,但不影响您使用我们提供的其他服务。

  当您作为被投诉方或纠纷相关方时,为了核实您在茶友网站内发布的内容,并厘清该内容是否影响和损害茶友网或他人权益,我们也可能会使用您在注册时提供的手机号码与您联系。

  1.1.3.5搜索功能

  当您使用茶友网提供的搜索功能时,我们会收集和存储您查询的关键字和您在搜索结果中的点击情况。该等关键词信息通常无法单独识别您的个人身份,不属于您的个人信息,不在本政策的规范范围内。只有当您搜索过的关键词信息与您的其他信息有联结并可识别您的个人身份时,则在结合使用期间,我们会将您的搜索关键词信息作为您的个人信息,按照本政策对其进行处理与保护。

  1.1.3.6故障上报

  当发生系统故障或其他影响您正常使用本平台的问题时,您可以通过联系「茶友网客服」的方式,向茶友网告知系统故障的情况。我们将收集您的设备型号、IP 地址、运营商名称、网络类型、软件版本、日志信息、故障描述,以及您上传的图片、页面截图或其他材料,以用于分析和处理系统问题。

  1.1.3.7问卷

  为了了解用户需求点,提升用户体验,我们会邀请您参与问卷调查,以便我们能够向您提供更好的服务质量,我们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收集调查问卷中您反馈内容中所含的个人信息。因每次调查问卷需要您回复的内容不同,因此,我们会在向您发送调查问卷前再次征得您的授权同意。

  1.1.3.8试用

  为了提升用户体验,我们可能还会发起产品试用及测评,如您主动参加测评的,我们将收集您的收件人 姓名、手机号码、 收货地址,以便为您寄送参与测评的产品。我们会在向您发起产品测评前再次征得您的授权同意。

  1.1.3.9保障服务稳定性与安全

  为了保障服务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我们将收集您的硬件型号、操作系统版本号、设备名称、设备配置、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唯一设备标识符、网络设备硬件地址、IP 地址、WLAN 接入点、蓝牙、基站、软件版本号、网络接入方式、类型、状态、网络质量数据、操作、使用、服务日志。我们可能会将您的设备信息或电话号码与您的茶友网帐号相关联,以用于身份验证、安全防范、诈骗监测、预防或禁止非法活动、降低风险、存档和备份用途。

  1.2除同意外的其他合法性事由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以下情形中,我们可以在不征得您的授权同意的情况下收集、使用一些必要的个人信息:

  (1)为订立、履行个人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合同所必需;

  (2)为履行法定职责或者法定义务所必需;

  (3)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者紧急情况下为保护自然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所必需;

  (4)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在合理的范围内处理个人自行公开或者其他已经合法公开的个人信息;

  (5)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2.我们如何委托处理、共享、转让、公开披露您的个人信息

  2.1委托处理您的个人信息

  为了向您提供更完善、优质的产品和/或服务,某些功能可能由我们的服务合作方提供(如我们的第三方服务供应商、承包商、代理等),我们会委托服务合作方代表我们处理您的某些个人信息,例如第三方供应商代表我们发出电子邮件或推送通知、代表我们发送调研邀请、代表我们向您邮寄您已购买或确认接收的商品、对去标识化的信息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对接受我们委托处理您个人信息的公司、组织和个人,我们会与其签署严格的保密协定或数据处理协议,明确委托事项、和委托处理目的、期限、处理方式、处理个人信息的种类、保护措施以及双方的权利义务等,要求他们仅按照我们的要求、本政策以及相关的保密和安全措施来处理个人信息。如该等第三方要改变个人信息的处理目的,该等第三方应再次征求您的同意。如果您拒绝我们的服务合作方在提供服务时收集或使用为提供服务所必需的个人信息,将可能导致您无法使用部分茶友网产品和/或服务中由该合作方提供的服务。

  2.2共享您的个人信息

  为了向您提供完善的产品和服务,我们的某些服务或技术将由授权合作伙伴提供。请您知悉,我们不会主动向其他个人信息处理者提供您的个人信息,我们仅会出于合法、正当、必要、特定、明确的目的共享您的个人信息,并且只会共享必要的个人信息。在以下情形下,我们将向其他个人信息处理者提供您的个人信息,向您告知接收方的名称或者姓名、联系方式、处理目的、处理方式和个人信息的种类,并取得您的单独同意。 同时,我们会与合作方签署严格的保密协定,要求他们严格按照我们的说明、本政策以及其他任何相关的保密政策并采取安全措施来处理您的个人信息。我们要求我们的合作方无权将共享的个人信息用于任何其他用途。当您查看第三方创建的网页或使用第三方开发的应用程序时,这些第三方可能会放置他们自己的 Cookie 或使用其他技术手段,这些技术手段不受我们的控制,且它们的使用不受本政策的约束。合作方可能有其独立的个人信息保护政策和用户协议,我们建议您阅读并遵守第三方的个人信息保护政策及用户协议。

  2.3转让您的个人信息

  原则上我们不会将您的个人信息控制权向其他公司、组织或个人进行转移。 如果发生合并、收购或破产清算,将涉及到个人信息转让,此种情况下我们将向您告知接收方的名称或者姓名和联系方式,并要求新的持有您个人信息的公司、组织继续受本政策的约束。如果本政策中约定的个人信息的收集、处理方式发生任何改变,该公司、组织将重新向您征求授权同意。

  2.4公开披露您的个人信息

  除非获取您的单独同意,我们不会公开披露您的个人信息。

  特别提示:使用茶友网的过程中,您主动公开分享、共享的个人信息,不受本政策限制(如向其他互联网平台转发内容)。您应注意,任何您分享的信息均可被任何第三方阅读、收集和使用,请您审慎考虑通过茶友网发布和传播的内容中含有您的个人信息。您充分了解,当您自行作出披露时,茶友网仅是存储了包含该等信息的内容或系统日志,但不会主动识别该等信息属于您的个人信息。只要您不删除您公开发布的信息,该信息可能会一直留存在公众领域;在一些情况下,即使您删除您公开发布的信息,该等信息仍可由其他用户或与茶友网没有关联及不受茶友网控制的第三方独立地缓存、复制或储存,或通过其他用户或第三方在公众领域保存。例如,当您将您在茶友网发表的回答转发到其他互联网平台,该平台将独立地展示、缓存或保存您转发的内容,其他互联网用户也转发、保存您的回答,而相应的页面将不受茶友网的控制。

3.我们如何保护您的个人信息

  您的个人信息安全对于我们至关重要。我们将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采取业内认可的合理可行的措施,保护您的个人信息。防止信息遭到未经授权的访问、披露、使用、修改,避免信息损坏或丢失。

  3.1技术措施与数据安全措施

  我们努力采取各种符合业界标准的物理、电子和管理方面的安全措施来保护您的个人信息安全。我们积极建立数据分类分级制度、数据安全管理规范、数据安全开发规范来管理规范个人信息的存储和使用,确保未收集与我们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

  我们通过与信息接触者签署保密协议、监控和审计机制来对数据进行全面安全控制。防止您的个人信息遭到未经授权的访问、公开披露、使用、修改、损坏或丢失。

  我们已使用符合业界标准的安全防护措施保护您提供的个人信息,防止数据遭到未经授权的访问、公开披露、使用、修改,防止数据发生损坏或丢失。我们会采取一切合理可行的措施,保护您的个人信息。例如,在您的浏览器与茶友网之间交换数据(如信用卡信息)时受 SSL 加密保护;我们同时对本站的网址www.puercn.com提供 https 安全浏览方式;我们会使用加密技术确保数据的保密性;我们会使用受信赖的保护机制防止数据遭到恶意攻击;我们会部署访问控制机制,确保只有授权人员才可以访问个人信息;以及我们会举办安全和隐私保护培训课程,加强员工对于保护个人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当我们展示您的个人信息时,我们会采用包括内容替换、匿名处理等方式对您的信息进行脱敏展示,以保护您的信息安全。

  3.2安全事件处置

  我们将尽力确保您发送给我们的任何信息的安全性,但请您理解,由于技术的限制以及在互联网行业存在的各种恶意手段,我们无法保证信息百分之百的安全。您需要了解,您接入我们服务所用的系统和通讯网络,有可能因我们可控范围外的因素而出现问题。为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我们制定了妥善的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若不幸发生个人信息安全事件,我们将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及时向您告知:安全事件的基本情况和影响、我们已采取或将要采取的处置措施、您可自主防范和降低风险的建议和对您的补救措施,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力求将损失最小化。我们将及时就事件相关情况以电话、推送通知等方式告知您,难以逐一告知用户时,我们会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发布公告。

  同时,我们还将按照监管部门要求,主动上报个人信息安全事件的处置情况,紧密配合政府机关的工作。

4.您如何管理您的个人信息

  我们非常重视实现您对个人信息的管理,并提供了多种功能以保障您对于个人信息访问、更正、删除以及撤回同意等权利。用户在使用茶友网时,如果想要管理创作、赞同、喜欢、收藏板块的相关信息,请在茶友网内进行操作,具体操作详见下列路径描述。

  4.1管理帐号、发布的内容与相关记录

  4.1.1查询、更正与补充帐号信息

  【我的 → 修改资料】中查看和修改您的其他帐号信息,包括头像、昵称、手机号、邮箱;同时您可通过这一功能查看和修改帐号密码,修改绑定手机号、绑定邮箱、绑定社交帐号。

  4.1.2管理创作有关记录

  【我的 → 内容管理】您可以查看、修改、删除您已发布的内容的数据情况,包括已发布的帖子、文章、视频、评测。但您删除已发布的内容,仅是取消其公开展示,茶友网仍需要依据法律法规的要求,对您曾经发布的内容(除草稿箱内容外)进行后台的存储保留。您也可以在该路径下查看您已发布内容的数据情况。

  【我的 → 我的主页】您可以查看您已发布内容(包括帖子、文章、视频、评测、评论)的数据情况和数据趋势。主要数据包括阅读总量、播放总量、互动数量(获得的赞同、评论、收藏)。

  4.1.3管理浏览、关注和收藏记录

  【我的】您可以管理所有互动列表,包括在茶友圈发布的帖子列表、茶友号发布的文章列表、写的评测列表、申请的试用列表。

  【我的 → 我的主页】您可以管理所有关注列表,包括您关注的用户、话题、文章、收藏夹。

  【我的 → 收藏】您可以管理您收藏的单个话题或您建立的收藏夹、您追更的内容。

  4.2删除您的个人信息

  除 4.1 条所述的您管理和删除个人信息的方式和情形外, 在以下情形中,我们将主动删除您的个人信息。如我们未删除的,您可通过发送邮件至chayou@chayou.com向我们提出删除个人信息的请求:

  (1)处理目的已实现、无法实现或者为实现处理目的不再必要;

  (2) 我们停止提供产品或者服务,或者保存期限已届满;

  (3)您撤回同意;

  (4)我们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违反约定处理个人信息;

  (5)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您删除信息后,我们将据此调整茶友网向您提供的产品和/或服务。但请您理解,这不会影响此前基于您的授权而开展的个人信息处理。

  4.3获取您的个人信息

  如您需要查阅茶友网已收集的您的个人信息,您可在【我的 → 已收集个人信息清单】中查看。

  如您需要获取您的个人信息副本,您可在【如何联系我们】的联系方式,联系「茶友网个人隐私负责人」后申请下载茶友网已收集的您的个人信息。

  4.4注销茶友网帐号

  如果您需要注销您的茶友网帐号,您需在【我的 → 个人信息 → 注销账户】页面中提交申请,(或者发邮件至chayou@chayou.com中提交注销申请,并依据页面指示填写信息,以便我们核实您的请求。在注销帐号之后,我们将停止为您提供茶友网的全部产品和/或服务,并依据法律法规相关要求通过匿名化等方式处理您的个人信息,或删除与您帐户相关的个人信息,但法律法规或监管机构对用户信息存储时间另有规定的除外。

  4.5限制处理您的个人信息

  请您知悉并理解,为了您能正常使用茶友网产品和/或服务,您需要向我们提供与该产品和/或服务相关的必要个人信息。在产品设置中,您可以对与个人信息相关的授权和功能进行调整。如果您希望更加具体和个性化地限制我们对您个人信息的处理或者不想接受我们发送给您的商业广告或营销信息,您可以发送电子邮件到chayou@chayou.com。

  4.6响应您的上述请求

  为保障您的帐号安全,我们会首先对您的身份进行验证(如要求您提供书面请求或其他方式), 然后再处理您的请求。我们将于收到您请求后的十五个工作日内完成对您身份的核验和对您请求的响应。

  对于您合理的请求,我们原则上不收取费用。但对多次重复、超出合理限度的请求,我们将视情况收取一定的成本费用。对于那些与法律法规要求相悖、无端重复、需要过多技术手段(比如需要开发新系统或者从根本上改变现行惯例)、给他人合法权益带来风险或者非常不切实际的请求,我们可能会予以拒绝。

  如您对自身作为数据主体权利有进一步要求或存在任何疑问、意见或建议,可通过本政策中「如何联系我们」一节所述方式与我们取得联系并行使您的相关权利。

5.我们如何存储您的个人信息

  我们将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获得的用户个人信息存放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并在本政策所述目的所需的最短期限内保留您的个人信息。超出保存期限后,我们会对您的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或者匿名化处理,但国家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或政府的政策、命令等另有要求或为履行我们的合规义务而需要保留您的个人信息的除外。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要求商品和服务信息、交易信息保存时间自交易完成之日起不少于三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要求采取监测、记录网络运行状态、网络安全事件的技术措施,并按照规定留存相关的网络日志不少于六个月。

6.我们如何使用 Cookie 和其他技术

  您使用我们的服务时,我们会在您的计算机或移动设备上存储名为 Cookie 的小数据文件。Cookie 通常包含标识符、站点名称以及一些号码和字符。我们使用该等信息判断注册用户是否已经登录,提升服务和/或产品质量及优化用户体验。如您不希望个人信息保存在 Cookie 中,您可对浏览器进行配置,选择禁用 Cookie 功能。

  您可根据自己的偏好管理或删除 Cookie。您可以清除计算机上保存的所有 Cookie,大部分网络浏览器都设有阻止 Cookie 的功能。

  以下链接提供了有关如何在所有主流浏览器中控制 Cookie 的说明:

  Google Chrome:https://support.google.com/chrome/answer/95647?hl=en;

  IE:https://support.microsoft.com/en-us/help/260971/description-of-cookies;

  Safari(桌面版):https://support.apple.com/kb/PH5042?locale=en_US;

  Safari(移动版):https://support.apple.com/en-us/HT201265;

  火狐浏览器:https://support.mozilla.org/en-US/kb/cookies-information-websites-store-on-your-computer?redirectlocale=en-US&redirectslug=Cookies;

  Opera:https://www.opera.com/zh-cn/help。

  如您使用其他浏览器,请参阅浏览器制造商提供的文档。

  请您知悉,倘若您拒绝使用或清除已有的追踪技术,则需要在每一次访问时亲自更改用户设置,并且,我们可能无法向您提供更加优质的使用体验,部分服务亦可能会无法正常运作。

7.第三方服务

  为保障茶友网服务的相关功能的实现与应用安全稳定的运行,我们可能会接入由第三方提供的软件开发包(SDK)或类似应用程序实现相关目的。我们会对合作方获取信息的软件工具开发包(SDK)或类似应用程序进行严格的安全评估,以保护您的个人信息安全。以下是我们接入的主要的第三方服务商的信息:

  (1)友盟SDK

  使用目的:数据监测/统计

  数据类型:设备标识信息

  官网链接:https://www.umeng.com/

  (2)微信SDK

  使用目的:用于微信账号登录茶友网服务、帮助用户分享内容至微信客户端

  数据类型:设备标识信息

  官网链接:https://open.weixin.qq.com/

  (3)极光SDK

  使用目的:消息推送

  数据类型:设备标识信息

  官网链接:https://www.jiguang.cn

  (4)阿里云号码认证SDK

  使用目的:运营商一键登录

  数据类型:设备标识信息、电话号码

  官网链接:https://www.aliyun.com

  (5)高德定位SDK

  使用目的:用于定位用户位置,提供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服务

  数据类型:设备标识信息、地理位置信息

  官网链接:https://lbs.amap.com/

8.我们如何处理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

  我们的产品、网站和服务主要面向成年人。若您是 18 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请您不要或终止使用我们的产品和/或服务。此外,对于在运营中可能涉及的儿童个人信息,我们会根据实际情况适用本政策 附件一.《茶友网儿童个人信息保护规则及监护人须知》。

  若您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当您对您所监护的未成年人是否使用我们的服务或其向我们是否提供信息有任何疑问时,请您及时按照本政策“如何联系我们”章节所述方式与我们联系。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收集了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会设法尽快删除相关数据。

9.我们如何更新与修改本政策

  虽然本政策说明了我们在保护个人信息方面所遵循的标准,但这些标准可能会随我们适时的修订而发生变化,该等修订构成本政策的一部分。本政策为《茶友网隐私政策(草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友网保留不时更新或修改本政策的权利。当本政策发生变更时,我们会通过本平台客户端以推送通知、弹窗、系统通知、站内私信等合理方式通知您,以便您能及时了解本政策所做的任何变更。您可在本平台中通过【任意页面左下角>隐私政策】查看本政策的最新内容。

  请您注意,只有在获取您的同意后,我们才会按照更新后的声明收集、使用、处理和存储您的个人信息。未经您明确同意,我们不会削减您按照本政策所应享有的权利。

  对于重大变更,视具体情况我们还会提供更为显著的通知说明本政策的具体变更内容。重大变更包括但不限于:

  (1)我们的服务模式发生重大变化。如处理个人信息的目的、处理的个人信息类型、个人信息的使用方式等;

  (2)我们在所有权结构、组织架构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如业务调整、破产并购等引起的所有者变更等;

  (3)个人信息共享、转让或公开披露的主要对象发生变化;

  (4)您参与个人信息处理方面的权利及其行使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5)我们负责处理个人信息安全的责任部门、联络方式及投诉渠道发生变化;

  (6)个人信息安全影响评估报告表明存在高风险时。

  若您不同意修改后的个人信息保护协议,您有权并应立即停止使用茶友网的服务。

10.争议解决

  因本政策以及我们处理您个人信息事宜引起的任何争议,您可诉至昆明市官渡区人民法院。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个人信息处理行为损害了您的合法权益,您也可向有关政府部门进行反映。

11.概念及定义

  本政策中使用到的名词,在通常意义中有如下定义:

  (1)个人信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与已识别或者可识别的自然人有关的各种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个人生物识别信息、 住址、电话号码等,不包括匿名化处理后的信息。

  (2)敏感个人信息:一旦泄露或者非法使用,容易导致自然人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或者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危害的个人信息,包括生物识别、宗教信仰、特定身份、医疗健康、金融账户、行踪轨迹等信息,以及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例如,敏感个人信息包括身份证件号码、个人生物识别信息、银行帐号、通信内容、健康生理信息 等。

  (3)日志信息:包括您在使用茶友网时发布、浏览的内容,您发布内容时的操作时间、类型、网络原地址、目标地址、端口,访问的日期和时间,登录 IP 信息。

  (4)关注列表:包括您关注的用户、内容列表(包括话题、收藏夹等)。

  (5)通讯录信息:您所存储的联系人信息,包括手机号、名称。为收集上述信息,我们可能需要申请您授权我们使用设备的电话权限和存储权限。

  (6)精准定位信息:指 GPS 或基站信息。为收集上述信息,我们需要申请您授权我们使用设备的位置权限。

  (7)去标识化:个人信息经过处理,使其在不借助额外信息的情况下无法识别特定自然人的过程。

  (8)匿名化:个人信息经过处理无法识别特定自然人且不能复原的过程。

  (9)中国大陆或中国大陆境内: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地区,仅为本政策之目的,不包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

12.您如何联系我们

  我们设立了个人信息保护专职部门,将按照本政策保护您的个人信息。如您有关于网络信息安全的投诉和举报,或您对本政策、茶友网的隐私措施、您的信息的相关事宜有任何问题、意见或建议,请与茶友网的个人信息保护负责人联系:

可发送邮件至:chayou@chayou.com

或写信至以下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官南大道188号康乐茶文化城9栋9号,收件人:个人信息保护负责人(收),邮编:650000;

或茶友网客服专线:0871-65522456

  我们将在收到您的请求后十五个工作日内完成对您身份和请求的响应和处理,协助解决您的问题。

  请您理解并知悉,为保障安全和高效处理您的问题并及时向您反馈,我们会在验证您的身份后处理您的请求。当我们验证您的身份时,可能会要求您提供相关证据。



13.附件

  附件一:茶友网儿童个人信息保护规则及监护人须知

  茶友网(以下统称“茶友网”或“我们”)深知儿童(指未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下同)个人信息和隐私安全的重要性。我们希望通过《茶友网儿童个人信息保护规则及监护人须知》(以下简称“本政策”)说明我们在收集和使用儿童个人信息时对应的处理规则等相关事宜。在使用我们的各项产品和服务(以下统称“茶友网服务”)前,请儿童、儿童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以下统称“监护人”)务必仔细阅读并透彻理解本政策,特别是以粗体标识的条款应重点阅读,在确认充分理解并同意全部条款后再开始使用。

  监护人特别说明:

  若我们获悉您的孩子不满十四周岁,我们将根据本政策采取特殊措施保护我们获得的您孩子的个人信息。请帮助我们保护您孩子的个人信息和隐私安全,要求他们在您的监护下共同阅读并接受本政策,且应在您的同意和指导下使用茶友网服务、提交个人信息。如果您不同意本政策的内容,将可能导致茶友网服务无法正常运行,或者无法达到我们拟达到的服务效果,您应要求您的孩子立即停止访问/使用茶友网服务。您于线上点击同意本政策,或者您的孩子使用/继续使用茶友网服务、提交个人信息,都表示您同意我们按照本政策(包括更新版本)收集、使用、存储、共享、转让和披露您孩子的个人信息。

  儿童特别说明:

  我们建议:任何儿童参加网上活动都应事先取得监护人的同意。如果您是儿童,请通知您的监护人共同阅读本政策,并在您使用茶友网服务、提交个人信息之前,寻求您的监护人的同意和指导。您于线上点击同意本政策,或者您使用/继续使用茶友网服务、提交个人信息,都表示您已获得您的监护人的许可,您的监护人均同意我们按照本政策(包括更新版本)收集、使用、存储、共享、转让和披露您的个人信息。

  本政策适用于我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通过网络从事收集、使用、存储、共享、转让和披露儿童个人信息等活动。当儿童使用任何茶友网服务时,监护人同意接受本政策以及我们在该单项服务中发出的特定儿童个人信息保护类规则条款(如有,以下称“特定条款”)的保护,在此情况下特定条款与本政策条款同时对监护人和儿童产生效力。如特定条款与本政策条款存在同类条款的不一致约定,则在特定条款约束范围内应以特定条款为准。如我们提供的某一单项服务不适用本政策的,该服务中会以适当方式明示排除适用本政策。在儿童个人信息保护规则方面,本政策与《茶友网隐私政策》正文存在不一致的,本政策优先适用,如本政策中未提及的,则以《茶友网隐私政策》为准。

  在阅读完本政策后,如对本政策或与本政策相关的事宜有任何问题,可通过本政策“如何联系我们”章节所列的反馈渠道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作出解答。

  本政策将帮助您了解以下内容:

  一、我们如何收集和使用儿童个人信息

  二、我们可能共享、转让或披露的儿童个人信息

  三、我们如何存储和保护儿童个人信息

  四、如何管理儿童个人信息

  五、第三方服务

  六、本政策的修订

  七、如何联系我们

一、我们如何收集和使用儿童个人信息

  (一)我们会严格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儿童个人信息保护义务与责任,遵循正当必要、知情同意、目的明确、安全保障、依法利用的原则,在征得监护人的同意后收集和使用儿童个人信息:

  1、在部分单项服务中,我们可能会要求用户填写个人生日信息或根据用户填写的身份信息,识别该用户是否为儿童,并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在获得监护人同意之后才允许儿童继续使用相关茶友网服务。

  2、当我们识别出用户为儿童时,我们可能会收集监护人的联系方式(例如手机号码、电子邮箱),并联系监护人以验证其与儿童的监护关系。为了更好地保护儿童的权益,我们还可能向监护人收集更多信息(例如姓名、身份证、户口本或其他监护关系证明),以便进一步验证监护人与儿童的监护关系。

  3、在儿童使用茶友网服务过程中,我们可能还会收集和使用其他儿童个人信息,具体请查阅《茶友网隐私政策》“我们如何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章节进行详细了解。如我们需要超出上述范围收集和使用儿童个人信息,我们将再次征得监护人的同意。

  (二)征得授权同意的例外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以下情形中收集儿童的信息无需征得儿童和/或监护人的授权同意:

  (1)与国家安全、国防安全、公共安全、公共卫生、重大公共利益直接相关的;

  (2)与刑事侦查、起诉、审判和判决执行等直接相关的;

  (3)出于维护信息主体或其他个人的生命、财产等重大合法权益但又很难得到监护人本人同意的;

  (4)所收集的信息是儿童或监护人自行向社会公众公开的;

  (5)从合法公开披露的信息中收集信息的,如合法的新闻报道、政府信息公开等渠道;

  (6)根据监护人的要求签订合同所必需的;

  (7)用于维护茶友网服务的安全稳定运行所必需的,例如发现、处置茶友网服务的故障;

  (8)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自动留存处理信息且无法识别所留存处理的信息属于儿童个人信息的;

  (9)出于公共利益开展统计或学术研究所必要,且对外提供学术研究或描述的结果时,对结果中所包含的信息进行去标识化处理的;

  (10)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三)有关敏感个人信息的提示

  儿童的个人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请监护人和儿童谨慎并留意儿童敏感个人信息,监护人同意儿童相关敏感个人信息我们可以按本政策所述的目的和方式来处理。

二、我们可能共享、转让或披露的儿童个人信息

  (一)共享

  除以下情形外,未经监护人的同意,我们不会与茶友网之外的任何第三方共享儿童的个人信息:

  1、向儿童提供我们的服务。我们可能向合作伙伴及其他第三方共享儿童的信息,以实现茶友网服务的功能,让儿童正常使用需要的服务,例如:提供支付服务的支付机构、入驻茶友网平台的商家、提供数据服务(包括网络广告监测、数据统计、数据分析)的合作伙伴、第三方物流公司和其他服务提供商;

  2、与关联方的必要共享。为便于我们基于统一的帐号体系向儿童提供一致化服务以及便于其进行统一管理、个性化推荐、保障系统和帐号安全等,儿童的个人信息可能会在我们和我们的关联方之间进行必要共享;

  3、实现本政策第一条“我们如何收集和使用儿童个人信息”部分所述目的;

  4、履行我们在本政策或我们与儿童、监护人达成的其他协议中的义务和行使我们的权利;

  5、向委托我们进行推广的合作伙伴等第三方共享,目的是为了使该等委托方了解推广的覆盖面和有效性。比如我们可以告知该委托方有多少人看了他们的推广信息或在看到这些信息后购买了委托方的商品,或者向他们提供不能识别儿童个人身份的统计信息,帮助他们了解其受众或顾客;

  6、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为了遵守法律、维护我们及我们的关联方或合作伙伴、儿童、监护人或其他茶友网用户或社会公众利益、财产或安全免遭损害,比如为防止欺诈等违法活动和减少信用风险,我们可能与其他公司和组织交换信息。不过,这并不包括违反本政策中所作的承诺而为获利目的出售、出租、共享或以其它方式披露的信息;

  7、应儿童合法需求或经监护人的授权同意;

  8、应监护人合法要求;

  9、根据单项服务协议(包括在线签署的电子协议以及相应的平台规则)或其他的法律文件约定所提供;

  10、基于符合法律法规的社会公共利益而提供。

  我们仅会出于合法、正当、必要、特定、明确的目的共享儿童个人信息。对我们与之共享个人信息的公司、组织和个人,我们会进行安全评估,并与其签署严格的保密协定,要求他们按照我们的说明、本政策以及其他任何相关的保密和安全措施来处理信息。

  (二)转让

  1、随着我们业务的持续发展,我们有可能进行合并、收购、资产转让或类似的交易,而儿童的信息有可能作为此类交易的一部分而被转移。我们会进行安全评估,并要求新的持有儿童个人信息的公司、组织继续受本政策的约束,否则,我们将要求该公司、组织重新向监护人征求授权同意。

  2、在获得监护人的同意后,我们会向其他方转让儿童个人信息。

  (三)披露

  我们仅会在以下情况下,且采取符合业界标准的安全防护措施的前提下,才会披露儿童个人信息:

  1、根据儿童或监护人的需求,在监护人同意的披露方式下披露其所指定的信息;

  2、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强制性的行政执法或司法要求所必须提供儿童信息的情况下,我们可能会依据所要求的信息类型和披露方式披露儿童的信息。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当我们收到上述披露信息的请求时,我们会要求接收方必须出具与之相应的法律文件,如传票或调查函。我们坚信,对于要求我们提供的信息,应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保持透明。我们对所有的请求都进行了慎重的审查,以确保其具备合法依据,且仅限于执法部门因特定调查目的且有合法权利获取的数据。

  (四)共享、转让、披露信息时事先征得授权同意的例外

  以下情形中,共享、转让、披露儿童的信息无需事先征得监护人的授权同意:

  1、与国家安全、国防安全直接相关的;

  2、与公共安全、公共卫生、重大公共利益直接相关的;

  3、与刑事侦查、起诉、审判和判决执行等司法或行政执法直接相关的;

  4、出于维护儿童或其他个人的生命、财产等重大合法权益但又很难得到监护人同意的;

  5、儿童或监护人自行向社会公众公开的信息;

  6、从合法公开披露的信息中收集信息的,如合法的新闻报道、政府信息公开等渠道;

  7、与我们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相关的。

  根据法律规定,共享、转让、披露经去标识化处理的个人信息,且确保数据接收方无法复原并重新识别信息主体的,不属于个人信息的对外共享、转让及公开披露行为,对此类数据的保存及处理将无需另行向监护人通知并征得监护人的同意。

三、我们如何存储和保护儿童个人信息

  (一)除法律法规或监管部门另有规定外,我们仅在本政策所述目的所必需且最短时限内存储儿童个人信息。如我们终止服务或运营,我们将及时停止继续收集儿童个人信息的活动,同时会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提前向监护人通知,并在终止服务或运营后对儿童的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或匿名化处理,但法律法规或监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我们非常重视儿童的隐私安全,成立了专门的安全团队,并采取一切合理可行的措施,保护儿童个人信息:

  我们会采取加密等技术措施存储儿童个人信息,确保信息安全。同时,我们对工作人员以最小授权为原则,严格设定信息访问权限,控制儿童个人信息知悉范围;工作人员访问儿童个人信息的,须经过儿童个人信息保护负责人或者其授权的管理人员审批,记录访问情况,并采取技术措施,避免违法复制、下载儿童个人信息。如我们发现儿童个人信息发生或者可能发生泄露、毁损、丢失的,会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补救措施,并将事件相关情况以邮件、信函、电话、推送通知、公告等方式告知受影响的监护人和儿童。

  如您希望了解更多,请查阅《茶友网隐私政策》“我们如何存储和保护个人信息”章节,详细了解我们如何存储和保护儿童个人信息。

  由于技术的限制以及风险防范的局限,即便我们已经尽量加强安全措施,也无法始终保证信息百分之百的安全。监护人需要了解,儿童接入茶友网服务所用的系统和通讯网络,有可能因我们可控范围外的情况而发生问题。

  请监护人和儿童务必妥善保管好茶友网服务帐号、密码及其他身份要素。儿童在使用茶友网服务时,我们会通过帐号、密码及及其他身份要素来识别其身份。一旦监护人和儿童泄露了前述信息,可能会蒙受损失,并可能对自身产生不利影响。如监护人和儿童发现帐号、密码及/或其他身份要素可能或已经泄露时,请立即和我们取得联系,以便我们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避免或降低相关损失。

四、如何管理儿童个人信息

  在儿童使用茶友网服务期间,我们将在我们的单项服务中采取适当的操作设置、指引或提供本政策“如何联系我们”章节所列的联系渠道,尽可能保证监护人和儿童可以访问、更正、删除儿童个人信息,以及注销儿童注册帐号。在访问、更正、删除前述信息或申请注销帐号时,我们可能会要求监护人和/或儿童进行身份验证,以保障信息安全。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当监护人和儿童更正、删除儿童个人信息或申请注销帐号时,我们可能不会立即从备份系统中更正或删除相应的信息,但会在备份更新时更正或删除这些信息。

  (一)访问儿童个人信息

  监护人和儿童可以查看其在使用茶友网服务中提供或产生的儿童个人信息,例如个人信息资料、部分使用记录、发布内容。

  (二)更正儿童个人信息

  我们鼓励监护人和儿童更新和修改儿童个人信息以使其更准确有效。监护人和儿童发现我们收集、使用和处理的儿童个人信息有错误的,可以联系我们更正。我们会在完成身份验证和核实问题后,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更正。

  (三)删除儿童个人信息

  根据儿童选择茶友网服务的具体情况,监护人和儿童可以在使用茶友网服务中自行删除部分儿童个人信息。在以下情形下,监护人和儿童可以直接向我们提出删除儿童个人信息的请求,我们会在完成身份验证和核实问题后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删除,包括:

  1、我们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或者与监护人和儿童的约定收集、存储、使用、转移、披露儿童个人信息的;

  2、超出目的范围或者必要期限收集、存储、使用、转移、披露儿童个人信息的;

  3、监护人撤回同意的;

  4、监护人或儿童通过注销等方式终止使用茶友网服务的。

  但请注意,若监护人和儿童自行删除或请求我们删除特定的儿童个人信息,可能导致无法继续使用全部或部分茶友网服务。

  (四)注销帐号

  在符合茶友网单项服务的服务协议约定条件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况下,我们也提供注册帐号的注销,监护人和儿童可以按照单项服务的具体设置、指引进行操作或联系我们处理。

  (五)改变授权同意的范围

  监护人和儿童总是可以选择是否披露信息。有些信息是使用茶友网服务所必需的,但大多数其他信息的提供是自行决定的。监护人和儿童可以通过删除信息、关闭设备功能等方式改变其授权我们继续收集信息的范围或撤回其授权。

  当监护人和儿童撤回授权后,我们无法继续提供撤回授权所对应的服务,也不再处理相应的信息。但撤回授权的决定,不会影响此前基于监护人和儿童的授权而开展的信息处理。

  (六)个人信息副本获取

  如需要获取儿童的个人信息的副本,监护人和儿童可以通过本政策“如何联系我们”章节所列的反馈渠道联系我们,在核实身份后,我们将提供儿童在我们的服务中的个人信息副本(包括基本资料、身份信息),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或本政策另有约定的除外。

五、第三方服务

  茶友网服务可能为儿童接入或链接至第三方提供的社交媒体或其他服务(包括网站或其他服务形式)。请查阅《茶友网隐私政策》“第三方服务”章节,详细了解我们接入或链接的第三方服务类型。

  该等第三方社交媒体或其他服务由相关的第三方负责运营。儿童使用该等第三方的社交媒体服务或其他服务(包括儿童向该等第三方提供的任何信息),须受第三方自己的服务条款及信息保护声明(而非本政策)约束,监护人和儿童需要仔细阅读其条款。本政策仅适用于我们所收集的个人信息,并不适用于任何第三方提供的服务或第三方的信息使用规则。如监护人和儿童发现这些第三方社交媒体或其他服务存在风险时,建议终止相关操作以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并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

六、本政策的修订

  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可能会根据茶友网服务的更新情况及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适时修改本政策的条款,该等修改构成本政策的一部分。如该等更新造成监护人和儿童在本政策下权利的实质减少或重大变更,我们将在本政策生效前通过网站公告、推送通知、弹窗提示或其他方式来通知,监护人如果不同意该等变更,可以选择要求儿童停止使用茶友网服务。

  我们的任何修改都会将用户的满意度置于首位。我们鼓励监护人和儿童在每次使用茶友网服务时都查阅我们的《儿童个人信息保护规则及监护人须知》。

七、如何联系我们

  我们设有个人信息保护专职部门并指定了专门的儿童个人信息保护负责人,将严格按照本政策保护儿童个人信息。如监护人和儿童有关于网络信息安全的投诉和举报,或对本政策、茶友网的儿童个人信息保护规则、措施的相关事宜有任何问题、意见或建议,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可发送邮件至:chayou@chayou.com

或写信至以下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官南大道188号康乐茶文化城9栋9号,收件人:个人信息保护负责人(收),邮编:650000;

或茶友网客服专线:0871-65522456

  一般情况下,我们将在收到问题、意见或建议,并验证监护人和/或儿童身份后的十五个工作日内予以处理。如监护人或儿童不满意我们的处理,还可以向履行个人信息保护职责的部门进行投诉、举报。

从技到艺:潮州工夫茶的现代性

茶以悦己,茶以贵人。

摘要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潮州工夫茶从中国众多的地方性饮茶实践中脱颖而出,逐渐由东南沿海向内地传播,并在此过程中与台湾、福建的饮茶习俗结合而形成了当代工夫茶艺。在21世纪席卷全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浪潮下,无论是潮州地方政府的宣传推广活动,还是各大城市的专业茶艺师培训课程,乃至在国家级的纪录片叙事中,潮州工夫茶都经常被表述为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代表。然而,本文通过追溯凤凰单丛的起源与畬族始祖传说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当地茶行业菁英、茶叶师,以及一般民众的田野访谈材料进行分析,揭示了潮州工夫茶艺从一种地方性实践一跃而成为全国性的“传统”乃是经历了一系列“调适”与“改造”的“社会过程”。

首先,在潮州地区,经过地方菁英的“写文化”推动,工夫茶在历史上与畬族的密切联系逐渐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将其与儒家精神结合,从而建立其作为中华茶艺正统的正当性。其次,新兴的中产阶级对精致化生活的追求,促使工夫茶从强调泡出好滋味的实用性技巧向更强调视觉美感的观赏性“茶艺”转变。再次,潮州工夫茶从“技”到“艺”的转变也逐渐导致从业者的分层和性别分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代表的男性“大师”们,活跃于政府主办的仪式活动,负责制定“传统”标准;而在商业性经营场所,更多的是年轻的女性茶艺师机械化地执行大师们规范的“程序”,向外来者展演所谓的“传统”。从“潮州工夫茶”到"潮州工夫茶艺",表面上的一字之差实则生动地展现了这一源自东南一隅的地方性饮茶实践在新的社会环境中要获得生命力而不得不经历的一系列现代化历程。

关键词

工夫茶、潮州工夫茶、发明的传统、技术与技巧、性别分工

一、引言

潮州工夫茶的雏形可以上溯至唐宋,明清之后这种饮茶方式在中国福建及潮汕地区最为盛行。工夫茶并非一种茶的名字,而是指一种泡茶的技艺。之所以取名“工夫茶”,一方面是因为喝工夫茶比较费时间(花工夫),但更重要的是这种泡茶的方式十分讲究,需要泡茶者及品饮者具有相当的技巧(工夫)。无论是茶具的选择,还是对于泡茶所用的水的要求,亦或是冲泡时程序的讲究,都需要一定的知识。最近二三十年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地方传统”保护的肯定,以及中国城市中新兴的“中产阶级”对精致生活的追求,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当代的“茶文化复兴”。在这样的背景下,潮州工夫茶独特的泡茶方式使其从全国各地众多的饮茶风俗中脱颖而出,突破潮汕地区有限的地理空间,迅速向全国各地传播。在国内外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推广活动中,时常可以看到以“工夫茶”命名的茶艺表演。在程序标准化的茶艺表演过程中,或是在当地导游的口头介绍中,潮州工夫茶被表述为从出现之初就从未变过,堪称“中国茶文化的活化石”。

然而笔者透过潮州地区的实地田野,观察到当地人的工夫茶实践与媒体所宣传的“传统”并非完全一致。工夫茶的呈现方式在不同的时期,与具体场景、参与者的角色和参照对比的对象等,都有诸多微妙的联系。本文的分析与思考主要围绕几个问题而展开:其一,潮州工夫茶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茶文化,其诞生地的地理位置却处于“华夏边缘”的东南沿海一隅,那么这种饮茶习俗是否从一开始就具有在地理和族群上的中心地位?其二,潮州工夫茶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保留了“何时的”传统?目前在潮州地区,当地人践行的工夫茶是否与几十年前一样?其三,在女性占据茶艺师主流的茶艺圈,这股偏好年轻女性的行业潜规则是否影响或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潮州工夫茶的传承?

二、理论视角与“潮州工夫茶”的研究回顾

Edward Shils在其经典著作Tradition中花了大量篇幅去解释何为“传统”,他认为“传统意味着许多事情。在最基本的意义上,它意味着简单的传承(traditum),它是从过去传递到现在的任何东西。它没有说明传播的内容或特定的组合,或者它是物理对象还是文化建构;它没有说明它已经流传多久或以何种方式,是口头还是书面形式。” 可见,Shils对传统的定义是非常开放的,它可以是任何从过去到现在的沉淀物(precipitate)甚或枝微末节(filament)。后来的研究者Eric Hobsbawm更激进的提出“传统的发明”这一概念,他指出那些所谓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实际上都是当代人为响应社会变革,增强国家和民众的凝聚力而进行的“创新”和“发明”。要理解何为传统,有必要对与之对应的另一概念“现代性”进行梳理。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将“现代性”笼统表述为大约17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的一种社会生活和组织模式。并且极富洞见性地指出,“反思性”乃是最显著的“现代性的后果”之一。可见,“传统”与“现代性”并非截然对立,在某种程度上“传统”是迈向现代的一种手段和普遍社会进程(common social process)。原因有二:现代社会由于急剧变革,可能在民众中引发普遍的不安全感或不确定性,此时宣称一种惯例是传统的,即认为该惯例在时间上是连续的,且由于其道德或美学价值而具有一种天然的合法性,有利于维持现代社会的稳定。其次,在当代的消费社会,制定或展示传统还会带来可观的商业收益。

潮州工夫茶艺在今日已被公认为传统中国茶艺的代表,且标志性事件是在2008年“潮州工夫茶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潮州工夫茶”到“潮州工夫茶艺”的一字之差显然并非地方政府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的一时文字游戏,而是暗含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这一地方饮茶实践从“技”到“艺”的逐步转变过程。潮州工夫茶,以其独特的冲泡技巧为特色,因而有必要对其涉及的“技术”及其相关概念的发展进行简单梳理。在西方世界,“技术”(technology)并非一个静止的概念,而是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化而不断发展的。“技术”源自于希腊语"tekhnologia",它的词根为"tekhne",最初意指“艺术或手艺”。但到了18世纪,“技术”转向藉助于手动装置(manual devices)的,机械的(mechanical)、无意识的、呆板的手工,这比较接近“技术”一词在现代的概念。可见,技术与手工技巧(technique)的分离其实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本文讨论关于冲泡潮州工夫茶的“技”更接近“技巧”(skill)这一概念,强调操作者的主体能动性和对身体的操控。Tim Ingold认为,技巧不是指“身体技术”,而是指在一个结构丰富的环境中行动和感知整个有机物(不可分割的身与心)的能力。同时,“技”也不是代代相传的,而是在实践操作中,透过培训和经验发展人类有机体的做法(modus operandi)中而获得重生的。在本文的案例中,也将讨论“工夫茶艺”是如何在老一辈与年轻一辈的“传”与“授”之间,以及年轻学员的日常实践中获得新生的。传统的潮州工夫茶更多的强调冲泡技巧,而当代茶艺则更多地追求工夫茶的艺术化或可视化的呈现,因此,在官方场合都是称之为“茶艺”(tea art)。在西方社会,人们倾向于将艺术(art)与技术视为建立在不同基础之上的独立领域。但在东方社会,“技”与“艺”之间的区分更为模糊。本文所讨论的工夫茶中所呈现“技”与“艺”就很难有明确区分,很难说工夫茶的某个方面就只体现了“技”而与“艺”完全无关。例如日常生活中的工夫茶,尽管喝茶的场所十分随意,但是其同样会讲究茶具的精美;而茶艺表演中的工夫茶,尽管其十分讲究茶席的设计、品茶的环境,但是茶艺师的技术对茶味的呈现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饮茶是一项涉及到运用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重感官的活动,其中最重要的是嗅觉与味觉。从古希腊时代就开始逐渐形成的“感官等级制”是本文考察潮州工夫茶向当代“茶艺”转变的一个重要研究途径。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家们认为,视觉和听觉代表着有距离的理性判断,因而是高级的感官;而味觉和嗅觉则与食物直接发生接触,服务于肉体的放纵和愉悦,因而是低级的感官,并由此建立了以视觉为中心的“感官等级制”(the hierarchy of the senses)。Immanuel Kant重申了以视觉和听觉较为基础的趣味判断与身体感官的分立,并认为“趣味”是可以脱离个体主观感受,而具有美学上的普适性。Immanuel Kant认为审美/品味是纯粹的,与生俱来,具有普世标准的;而Pierre Bourdieu则认为品味是后天培养的,具有强烈的阶级区分暗示。品味反映和复制出社会等级,成为社会等级的具体化表述(embodied expression)。“感官人类学”是近年来人类学家研究茶艺的一个重要研究取径。余舜德较早地将感官人类学的研究路径引入对茶叶价值生成的研究,Jinghong Zhang也在其民族志作品中刻画了当代消费者对普洱茶的感官品鉴,David Parkin与Kunbing Xiao特别指出茶艺涉及的多重感官中容易被人忽视的“有声”和“无声”的听觉问题。潮州工夫茶从“技”到“艺”的变革是本文关注的重点,这一技巧上的转变带来的一个无法避免的影响就是当代工夫茶艺在“香”(嗅觉)和“味”(味觉)呈现上的弱化以及对视觉效果的强化,因此本文在讨论技术变革时也会运用感官人类学分析茶客饮茶的身体感变化。

具体到对潮州工夫茶的研究,大部分论文发表仍停留在对工夫茶的历史、传统技艺的阐释,以及近年来呈现对工夫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大量关注。然而,在国际学术界中,尤其是港台一些人类学者对工夫茶的原真性(authenticity)进行了批判性思考。例如,Lawrence Zhang与Jinghong Zhang从国族之间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对中国大陆以及台湾当代茶道(茶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反思。前者指出目前大陆流行的茶道实际上是在潮汕工夫茶的基础上,又经过了台湾茶艺的包装再传回大陆,并在此过程中受到了日本煎茶道(senchadō)的影响。但在当代国家对文化遗产大力倡导的背景下,这种来自异域的“遗产”在对中华传统的强调下被有意地遗忘了。后者认为被大陆茶人视为“中华正统”的台湾茶艺本质上反应了当代台湾在中日两种文化张力的双重影响下对“传统”的矛盾抉择及对原真性的本土化适应。此外,张静红和Peter d’Abbs都基于在潮汕地区的田野调查,运用民族志深描的方式,对日常生活中的工夫茶与展演性的“茶艺”进行了对比分析。不同的是,张静红从主体性角度出发,运用“身体感”和“仪式感”来解释这种差异性。而Peter d’Abbs将强调商业资本介入地方所造成的“潮州工夫茶”的多样性存在状态,即日常实践(everyday practice)、精致化的实践(refined practice)以及商业化的休闲(commercialized leisure)。

此外,张静红、Bethan Thomas和Jie Li通过对潮州、成都、西安等地的多家茶艺馆的田野调查,指出当代茶艺馆中的“茶艺”实际上是在中国社会近一二十年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需求提高的背景下,对传统茶文化的采借、拼凑和创新的一套“传统的发明”。Bethan Thomas敏锐地注意到了茶艺馆内的性别失衡现象:女性被排除在管理阶层之外,从而成为在前专事“展演”的“茶艺师”,“性别”与“表演”在一些茶艺馆中微妙地结合在一起,呈现出中国茶文化中“物化的女性”与性别化消费倾向。与大部分研究强调国家、政府或经济因素等外部力量对茶艺的影响不同,余舜德从更微观的“认知”和“感官”视角出发,探讨了个人“品茶的深入”与茶艺总体的“事茶的优雅”是如何通过身体感官统一的。他认为茶艺之“雅”与个人在习茶过程中所获得的身体本身的“能力”和“敏锐度”有密切关系。

无可否认,上述研究对中国当代茶文化的反思,尤其是对“传统的发明”和性别角色的关注与本文存在着一定重合之处,但笔者认为对“潮州工夫茶”的探讨尚有进一步深入的空间。譬如,张静红《用身体感来主要分析工夫茶、用仪式感主要分析现代茶艺》的分析途径有将“整体性”(holistic)的工夫茶割裂之嫌;与本文类似的讨论,还包括余舜德对台湾茶产在现代科技的全面影响下,对工艺(craftsmanship)与工匠的技术之间的关系的思考。但其从感官人类学出发的理论取向与本文关注的“技艺传承”与“性别分工”之间的问题有明显区别。再次,大部分研究对具有“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头衔的茶界“大师”在推动当地茶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关注度不够,缺乏民族志深描。此外,潮州工夫茶与畬族族源的紧密关系在学术界鲜有文章涉及。基于以上研究的贡献与不足,本文将从追溯潮州畬族族源与工夫茶的渊源入手,以潮州工夫茶最近二三十年经历的从“技”到“艺”的风格演变为线索,分析形成此变化背后的复杂动因。在研究途径上,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和访谈,对潮州的男性行业菁英与年轻女性从业者在工夫茶的“传”与“承”之间扮演的不同角色进行了民族志深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反思了何为“传统”,及其与“现代性”之间的“悖论”与“统一”。文中的一手资料均来自于笔者2018年7月和2019年5月在潮州的两次田野调查。

三、从“畬家”到“儒家”:跳出

“华夏边缘”的工夫茶

在提到工夫茶时,学者们不得不面对另一个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且常常含混使用的术语“工夫茶艺”。据2013年出版的《中国茶叶词典》的解释,“工夫茶艺是在潮州工夫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潮州工夫茶是‘散茶’品饮法,属散条形茶瀹泡法的范畴。过去工夫茶盛行于闽粤港台地区,现在其影响已遍及海内外。”在短短两三句语焉不详的词条解释中,同时出现了“工夫茶艺”、“潮州工夫茶”与“工夫茶”,可见三者之间具有密切联系,要将其进行明确区分绝非易事。最早从用具、冲泡方法论及工夫茶的应是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对武夷茶的记载。该文虽然并没有明确出现“工夫茶”三字,但其描述的小壶小杯的冲泡方式以及嗅香、试味的过程与后来出现的“工夫茶”大致相当。大部分学者均认可,工夫茶最早起源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和广东两省,而在两省之交的潮州地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认同。潮汕工夫茶的代表性人物陈香白认为,中国茶道、中国工夫茶和潮州工夫茶实质上是三位一体的。也就是说,潮州工夫茶代表了中国茶道“正统性”(orthodoxy)。然而,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潮州地区都属于华夏边陲。作为工夫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凤凰单丛”的主要产区凤凰镇,在古代更是少数民族畬族的聚居地。

畬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安徽一带,其地域分布也与工夫茶的发源地福建和广东高度契合。唐代时期,畬族被称为“蛮”或“蛮獠”。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畬民”或“拳民”的族称。“畬”意为刀耕火种,意思是他们是以刀耕火种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族群。而他们自称为“山哈”。“哈”在畬语里是“客人”的意思,“山哈”意即山里的客人。之所以自称为“山哈”,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以及迁徙历史有关。按照“先来为主,后来为客”的规则,他们被先来的汉族称为“客人”。在族群研究中也有“畬客一家”的说法。由于较为肥沃的土地都已被当地汉族占领,后来的畬族就只能到更偏远更贫瘠的山里开垦土地,显而易见畬族是受到当地汉族排挤的一个山地民族。

学界对工夫茶的“本真性”研究往往强调其特殊的冲泡技法,而忽略了“除冲泡独特外,潮州工夫茶艺另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以乌龙茶为主要茶品。”乌龙茶中又以当地乌岽山所产凤凰单丛为极品。所谓单丛,是因为其“单丛采摘”、“单株制作”的特点。对于行家而言,每一株茶树都有其独特的香气和口感,正宗的潮州工夫茶必然是冲泡单丛茶。在当地民间传说中,乌龙茶与凤凰单丛都与畬族有密切关系。笔者根据田野访谈整理如下:

乌龙茶传说:

传说畬族始祖盘瓠原是龙王的孪生子青龙,他因为羡慕人间生活投胎化为龙犬,后又娶辛帝之女为妻。成为驸马之后带领族人到凤凰山定居下来,成为畬族。青龙之弟乌龙听说以后来到凤凰山来找寻哥哥,半路上遇到哥哥之后化身古藤想与哥哥开个玩笑。青龙只顾着追逐山羊,没想到被古藤绊倒跌落悬崖而死。无意中害死了哥哥的乌龙悲痛欲绝,为了抚养青龙的后代,乌龙奏请玉帝恩准,化身为茶树,供青龙子孙享用,并赐予乌龙所化身的茶树以独特香韵。自此,畬族便与乌龙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凤凰单丛传说:

凤凰单丛的凤凰二字得名于山。凤凰山位于今天的潮州市潮安县凤凰镇,相传是畬族的发祥地。凤凰单丛起源于宋代。宋代时,凤凰山民发现了当地的红茵茶树,饮用后觉得味道很好,便开始试种。时逢宋幼帝赵昺被元兵追杀,南逃至闽粤,在途经凤凰山时,饥渴难耐,瘫坐地上,放声啼哭,此时晴空中飞来一只凤凰,嘴含一树枝,抛在赵昺面前,随之驾云离去。赵昺摘下树枝上的树叶含嚼,顿觉满嘴生津。后人于是将为赵昺提供茶叶的那棵茶树称为“宋种”。凤凰茶农由此流传出“凤凰鸟闻赵帝口渴,口衔茶枝赐茶”的传说。“鸟嘴茶”也慢慢成为当地红茵茶树的名称,也即“凤凰单丛”。

潮州地区出版的文集中常有类似表述:“在隋唐时期,凡有畬族居住过的地方,就有乌龙茶的种植,乌龙茶与畬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第一个畬族的始祖故事中,乌龙茶成为了畬族祖先的化身,而饮茶本身也是一种体化的感知和实践。对于畬族的起源与迁徙路线的问题,目前学界尚有很多争议,但普遍都认同畬族曾经在潮州凤凰山一带居住过较长时间,而后由于自然灾害或战争等原因向其他省份和地区迁徙。当地学者认为,在畬族迁徙的过程中,茶树及其加工饮用的风俗也被带到了福建等地,因而潮州凤凰山既被认为是畬族的发源地,也被认为是乌龙茶的故乡之一。凤凰镇还在1995年获得了官方认可,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乌龙茶之乡”。如果说“宋种”的传说是凤凰山民出于边缘族群对身分认同的焦虑,而利用“皇帝”这一符号对汉族的攀附,那么明代弘治年间,产于当地待诏山的凤凰茶被朝廷列为贡品,则是封建统治集团对于边缘力量的主动吸纳。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凤凰单丛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代表“中国”优质产品获奖。民国四年(1915年),巴拿马首届万国商品博览会在美国旧金山开幕,中国作为国际博览会的初次参展者第一次在世界舞台上公开露面,潮州凤凰水仙茶参展并荣获银奖(同样在此次博览会上获奖的还有日后闻名全国的“国酒”茅台)。凤凰水仙作为代表中国参展的一种地方特产出现在世界性的博览会中,代表的是中国这一国族,其与畬族的联系在此赛事中变得无关紧要。在获奖以后,人们在介绍凤凰单丛的这段光辉历史时也鲜少提及畬族。在此赛事中,凤凰单丛隐去了其边缘族群的特征,而是作为“中华”特产,为中华民国争得了荣誉。

在潮州当地,自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奖以来,潮州工夫茶代表“中华”已成为地方文化菁英们的共识,且通过不断地“写文化”建立起了新的工夫茶与儒家文化的联系。尤其当地学者陈香白对潮州工夫茶与儒家精神的关系论证起了重要作用。早在1989年,陈香白出席“国际汉民族学术会议”,首次以中国(潮州)工夫茶为中心议题,向大会作介绍。1990年6月,陈香白以<潮州工夫茶之道之美与儒家思想>为题在“中国东南滨海地区古代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作专题发言。该论文后以<潮州工夫茶与儒家思想>为题登在1990年的《孔子研究》第3期中,是陈香白研究潮州工夫茶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自此以后,陈香白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于各种学术研讨会中提交与潮州工夫茶相关的学术论文,在多篇论文中论证了工夫茶与儒学的关系。经过陈香白在二三十年间不断的努力论证,及其弟子们的传播和当地政府的宣传推广,儒家文化已然被证为潮州工夫茶的特征之一,同时这一观点也为潮州工夫茶艺成为“中华茶艺”提供了正当性(legitimacy),而其与畬族的历史渊源则被逐渐遗忘和淡化。

在过去几十年潮州工夫茶向全国传播的过程中,由于无论是茶艺培训,还是舞台式展演,或是纪录片拍摄的呈现,人们更多地关注的是工夫茶独特的茶具和冲泡技巧,而凤凰单丛与畬族的始祖传说逐渐被淡化。笔者在潮州与当地人一起品茶闲聊中,人们鲜有提到畬族;在潮州人民政府网站上对工夫茶民俗的介绍中,也完全没有提及畬族;在较为正式的场合需要“表演”工夫茶艺时,女性茶艺师大多穿现在流行的棉麻材质的茶人服,男性也多穿中式长衫,完全看不出工夫茶与畬族有任何关联。在笔者经历的诸多茶会中,唯一的一次与畬族有所联系的是2018年冬参加福建福鼎的一家知名茶企的年会。两位女性茶艺师身着畬族传统服饰向来宾们展示了工夫茶艺。但在背景音乐的伴奏下,介绍的却是畬族与白茶的关系。因为福鼎是著名的白茶发源地,同时也有部分畬族分布。透过此类现代商业性的茶艺展演,亦可隐约窥见历史上畬族与工夫茶、福建工夫茶与广东工夫茶在地域与族群上千丝万缕的联系。

四、风格的演变:从“潮州工夫茶”

到“潮州工夫茶艺”

潮州工夫茶最具辨识性的特征是指其冲泡技巧,要舍得花时间、下工夫。在潮州有一句俗语,叫做“种田如绣花”,意思是潮州人即便是种田也如同绣花一般,将精耕细作发挥到了极致。这种不厌其烦追求“精细”的地域特色影响到潮州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工夫茶就体现了当地人对器具和技艺的精致追求。

从关于工夫茶的纪录和文献来看,乾隆年间福建漳州的《龙溪县志》记载了冲泡武夷茶的方式,“茶必以大彬之礶,必以若深之杯,必以大壮之炉,扇必以管溪之箑,盛必以长竹之筐。” 虽然并未直接出现“工夫茶”,但透过小杯小壶加羽扇的茶具,以及武夷茶也是最受潮汕茶人追捧的一类乌龙茶,可隐约窥见工夫茶的雏形。二十年后,袁枚在《随园食单》里记录了他在武夷山游玩时这种独特的冲泡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茶的香气和滋味被充分激发,也彻底颠覆了他对武夷茶的认知:

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曼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之盛名,真乃不忝。

“工夫茶”一词的明确出现最早见于清代俞蛟的《潮嘉风月记》中。虽然俞蛟并非刻意记录清代流行于潮嘉地区的工夫茶,但其中一段对工夫茶的陈设和茶具的描写却被公认为是对工夫茶最早的明确纪录:

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形如截筒,高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之。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咀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杯盘则花瓷居多,内外写山水人物,极工致,类非近代物。然无款志,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炉及壶、盘各一,惟杯之数,则视客志多寡。杯小而盘如满月。此外尚有瓦铛、棕垫、纸扇、竹夹,制皆朴雅。

翁辉东在《潮州茶经‧工夫茶》中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晚清至民国年间潮州工夫茶的概貌,内容涵盖“茶之本质”、“取水”、“活火”、“茶具”、“烹法”、“品饮”等六个方面。翁辉东认为“潮人所用茶具,大体相同,不过以家资有无,精粗有别而已。”其文中对茶壶、茶杯、红泥火炉、羽扇等的描述与今天潮州一带流行的工夫茶基本一致:

·茶壶:俗名冲罐,以江苏宜兴殊砂泥制者为佳…壶之采用,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其大小之分,更以饮茶人数定着。爱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之别,其深浅则关系气味…。

·茶杯:茶杯若探制者为佳,白地蓝花,憾平口阔,杯背书“若深珍藏”四字。此外仍有精美小杯,径不及寸,建窑白瓷制者,质薄如纸,色洁如玉,盖不薄则不能起香,不洁则不能衬色。

·红泥火炉:红泥小火炉,古用以温酒,潮人则用以煮茶,高六七寸。有一种高脚炉,商二尺余,下半尘有洛,可盛揽核炭,通风柬火,作业甚便。

羽扇:羽扇朋以扇炉。潮安金砂陈氏有自制羽扇,拣净白鹅翔为之…。

从以上的文献中,大致可以看出清代以来工夫茶冲泡方式形成的脉络。值得注意的,在这些文献中,虽然对茶杯、茶壶、羽毛扇等器具之美也有不吝笔墨的描摹,但这些对“物质性”和“技巧”的强调,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追求“味觉”和“嗅觉”的更好体验。技术是为了服从和服务于饮茶时的身体感,而并非纯粹的“炫技”。比如袁枚详细描写了泡茶技巧是如何影响物质性的:“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小巧的茶具能够更好地敛香,通过“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的慢饮方式,最终使他体味到了武夷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的妙处。

在当代社会,潮州的地方行业协会为工夫茶制定了标准的流程。2016年,由潮州菜标准联盟制定的《潮州工夫茶艺冲泡技术规程》正式发布,为“潮州工夫茶艺”这一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提供了参照标准,规定了潮州工夫茶艺必须采用乌龙茶类,且在姿态、礼仪、茶具、冲泡及品饮方面都有相关要求。2017年12月,工夫茶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教材《中国(潮州)工夫茶艺师》正式出版;按照陈香白整理出的工夫茶标准,依次列出了工夫茶操作的21个步骤。

在这21个步骤中,“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最为人所知,也是潮州工夫最具特色的地方。但这最重要的两个环节却也成为潮州工夫茶与当代茶艺最大的区别。在很多茶艺馆里,茶艺师为了保证每一杯茶的汤色、浓度和味道保持一致,在传统工夫茶的基础上增添了一种新的工具—公道杯。出汤后,茶艺师首先要将壶里的茶汤全部倒在公道杯中,然后再从公道杯中分给每位客人。所谓“公道”,就是要保证每一个客人茶杯中的茶汤浓度都一样。对于潮州之外的茶人而言,公道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泡茶时由于先后顺序导致的浓度不匀的难题。然而,潮州在地人对“公道杯”却几乎都持不屑一顾的态度。按照潮州在地人的说法,只有不懂泡茶的人才会用“公道杯”,在地人不用“公道杯”照样能保证每杯茶的茶汤茶色分得均匀。“关公巡城”与“韩信点兵”就是保证茶汤浓度均匀的关键:出汤的时候,主人要在三个茶杯当中巡回倾洒,谓之“关公巡城”;最后再通过“韩信点兵”将最后一点茶汤点在量少的杯子里,基本都能保证三个杯子的茶汤均衡。

在潮州有句俗语,叫“茶三酒四踢桃二”,这句话的意思则是三人喝茶、四人喝酒、两人游玩为最佳。从这句俗语可以看到,潮州人喝茶对于“三”的偏好。潮州人喝茶讲究细细慢“品”,三人饮茶刚好形成了一个“品”字,这是其一。其二,潮汕工夫茶偏爱小壶,一个标准壶。一次出的茶汤一般刚好够三杯。当然也有四杯茶、五杯茶、六杯茶的量,也有微型的工艺壶,但最为潮州人广为接受的还是三人份量的小壶或者盖瓯。当茶客超过三个人的时候,由于茶杯不够往往就需要通过洗杯和轮流使用来协调。一般而言,冲泡的第一杯茶要先给长辈或者地位最高者。在所有人都喝过一轮之后,就没有这么多的讲究了。潮州人在泡茶时比较随意,他们投茶、淋壶、分茶、匀茶的一套动作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这些手上“工夫”并不刻意,而是因为自小就泡茶,通过长时期的实践已经完全内化为身体的一部分的具体化技巧(embodied technique)。“洗杯”是潮汕工夫茶的特色之一。洗杯时,主人将一个茶杯竖放于另一个茶杯中,用三只手指转动清洗。熟练者可以同时两手洗两个杯,动作迅速,声调铿锵。“洗杯”要求长期实践累积的“技巧”,虽然看似轻松,但若是对一个毫无经验的外人,则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被开水烫伤。但对于潮州人而言,用三个指头“洗杯”则是极为寻常的一件事。在笔者的田野访谈中,一些外地人表示传统工夫茶以手指洗杯,且多人轮流使用杯子,不太卫生。而在地人则认为潮州工夫茶用滚水烫杯,已经起到了消毒杀菌作用。当代茶艺增加的一些步骤和工具(公道杯、茶筷、茶则、茶针等)都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作用,只是“为了好看”。比如茶艺师使用“茶筷”夹住茶杯烫洗纯属多此一举,且茶汤在公道杯中倒来倒去都凉了,完全失去了茶在热腾腾的时候才有的香气。工夫茶一定是要用滚水冲淋壶身,加上“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一气呵成。

虽然工夫茶冲泡是一种内化于个体日常生活的实践,但同时也是潮州当地饮茶风俗有别于其他地方的集体表征。从这一角度来看,“技术”同时包括“个人的”和“社会的”两个维度。一方面,技术是一种具体的(embodied)知识,要求长时间地实践,融于从业者的肢体和感觉器官中。另一方面,它“嵌入”(embedded)社会关系之中,并通过从业者所在小区、社会等级制度与分工假设得以再生产。当代工夫茶艺即是随着中国大陆最近二三十年的现代化进程、台湾与大陆的茶人之间的流动与交流、行业内部人群分层和新的职业群体出现等新社会现象而产生的。

尽管工夫茶早在明末清初时期就随着大批潮汕以及福建人移民东南亚地区而闻名海外,然而为中国内地的大部分民众所认知与接受却仅仅是改革开放以后三四十年间才发生的事情。在这一过程中,潮州工夫茶、台湾茶艺与福建工夫茶产生了交流融合,尤其是诸多台湾著名的“茶人”到大陆著书立说,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开办茶艺培训班,对大陆茶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当然茶艺的产生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除了中国大陆近些年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也有台湾与大陆在政治局势缓和时期促进文化交流的刺激,以及中国政府近年来所倡导的传统文化复兴的影响。“工夫茶”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起源于福建武夷山,兴起于广东潮汕地区,之后又在台湾获得了“改造”和再次复兴。闽台文化一直被认为同根同源,是两岸关系缓和时期连接中国大陆与台湾的重要纽带。过去十年来,随着两岸关系逐步升温,台湾茶人到中国大陆的著名茶产区寻访好茶,大陆茶人以跟随台湾“师父”习茶为荣,已成为当今茶界的一股时尚潮流。在这样的交流互动的背景下,潮州工夫茶与台湾茶人带到中国内地的茶艺相结合,并部分融合了流行于闽南地区的饮茶实践,逐步发展出了当代工夫茶艺。当代茶艺从茶馆的装修风格,到茶人自身的妆容、发型和服饰无不努力营造一种“视觉至上”的图象景观。“茶艺”虽然经常被表述为中华传统文化,但其实是伴随着茶艺师这一新兴的职业群体和新式的品茶场所──茶艺馆/茶空间而出现的新现象。从田野的实际情况来看,即便茶艺师在其他城市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职业之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潮州依然没有茶艺师。这是因为泡茶喝茶原本就是潮州人生活的一部分,而难以将其从生活中抽离出来。潮州人的房前屋后、大街小巷、客厅院子处处都是“茶空间”,泡茶待客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茶艺师这一职业群体在潮汕本土倒显得画蛇添足。潮州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茶艺馆是千庭茶舍。2014年9月,千庭茶舍邀请了潮州工夫茶的两位国家级传承人陈香白和叶汉钟为他们的员工进行了两个星期的职业培训。一个月后,千庭茶舍开业,成为潮州市内唯一的一家茶艺馆。著名的工夫茶之乡直到2014年前才出现第一个茶艺馆,这在外人听起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但这也说明了目前标榜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茶艺”是非常晚近才出现的新事物。

当人们聚在一起品茶的时候,实际上涉及到一套整体的身体感官体验,而不仅仅是味觉的体验。这一套“体感”包括水的温度、茶汤的外观、滋味,甚至是对茶的某些保健功效的“想象”。人们在一起交流和品茶,不仅通过直接的语言表达,而且还通过触摸、声音/沉默、视觉、嗅味和冲泡演示来体现。在传统的潮州工夫茶实践中,人们更注重茶本身的滋味如何,且饮茶具有社交功能,其饮用场景喧嚣热闹。潮州人充分调动味觉、嗅觉和听觉感官享受这份属于在地人的感官愉悦。但在近年来出现的茶艺馆中实践的工夫茶艺,则更多是本地年轻女性展现给外地人看的一道地方文化景观。尤其是在茶会上,人们更多的是保持距离的“观看”,而难得分得一口茶汤。

当代茶艺与传统的潮汕工夫茶最主要的分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是否使用公道杯。如前文所述,“公道杯”是一种新生事物,并不存在于潮州当地传统的工夫茶具中;其二,传统的潮州工夫茶因为有“淋盖去沫”、“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等步骤,因此需要配茶盘用湿泡法。当滚烫的开水淋透壶身和白瓷茶杯,整个茶盘上都热气腾腾茶香四溢;相反,当代茶艺为了茶席整体的视觉效果,通常只铺一条窄而长的席布(大多是天然材料),茶壶或盖碗置于壶承上。由于要时刻注意保持茶席表面洁净,尽量避免茶水洒在席布上,因此也被称为干泡法。由于壶承的储水能力非常有限,淋壶和温杯的步骤有时会被省略,有时会配合水盂进行,但都没法像使用茶盘烫得那么酣畅淋漓。因此湿泡法虽然看上去更雅致,但在香气表现上却大打折扣。其三,传统的潮州工夫茶是“茗倾素纸”,即将干茶倒在一张白色棉纸上,再将白纸卷成漏斗状送入紫砂壶中。这样的操作是非常合理的,因为一个标准壶的壶口只有3公分左右,而工夫茶投茶量很大,一般一次取7公克左右,如果不将纸卷成漏斗很难将干茶叶全部送入壶中。但当代茶艺为了视觉上的美感从不会使用白纸,而是将干茶叶铺放在“茶则”上进行展示,之后再用专门的“茶针”小心地拨入紫砂壶或盖瓯中。

如今各大城市的茶艺馆由专业茶艺师提供服务的“工夫茶”,其实和传统的“潮州工夫茶”已经有所不同。在一些大城市的茶馆中,茶艺师们确实也可能会用榄炭烧火,用红泥小炭炉和砂铫作为烧水的器具,然后使用盖瓯和白玉令(若琛杯)等茶具,让人有种置身潮州品饮工夫茶的错觉。但若仔细观察,在他们的茶席上明显摆着台湾茶艺中最常使用的“公道杯”,采用的泡茶方法也是“干泡法”而不是潮州传统的“湿泡法”,潮州工夫茶中最重要的“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几乎都被省略了。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大城市的茶馆中所呈现的“工夫茶”应该是已经被改造过的当代茶艺表演,而不是传统的潮州工夫茶。但是一批批的茶艺师被不断规模化的培训出来进行这种标准化的操作,使得这种形式的“工夫茶艺”更广为人知。

五、“大师”与潮州工夫茶的“变革”

中国茶行业历来就具有“大师”叙事的传统,从唐代“茶圣”陆羽到被称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张天福等,乃至最近几年在商业推广上最为成功的高端茶叶品牌“小罐茶”仍然沿用了“大师”这一传统符号。因此,在21世纪席卷全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浪潮中,从国家级到县级的“非遗传承人”认定对于茶界而言,倒像是一种对中国茶文化中固有的“大师”情结的致敬和回归。许多在当地从事茶叶加工制作数十年,本来就有较高威望的茶人在成为“非遗传承人”之后,因为有了这项官方“认证”的头衔而愈加活跃,他们在推动地方茶文化传播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工夫茶”在当代之所以能够跳出潮汕的地理局限而风靡全国,离不开以陈香白、叶汉钟为代表的几位男性非遗传承人“大师”对其进行的技术“变革”和在国家级媒体上的推广。

虽然今天在潮州,大家在日常口头交流中都讲“工夫茶”,但自2008年“潮州工夫茶艺”作为官方名称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后,在正式场合中,这种本地传统的泡茶方式一律被统一表述为“潮州工夫茶艺”。从“工夫茶”到“工夫茶艺”的一字之差,实则体现了最近十多年来国内饮茶风尚的转向──即从专注于泡茶“技术”到转向程序性的“茶艺”展演;以及国家自上而下推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统与“地方性知识”发生碰撞以后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在具体的地方实践层面,具有传承人头衔的“大师”们在推动“工夫茶艺”的标准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潮州工夫茶作为一种当地人人都会的一种“技能”,充分展示了其已嵌入地方性社会生活中。但另一方面,每个人泡出的茶汤口味又略有不同,反应出主人的个性化风格。这也是为什么在地人喜欢聚在一起品茶的原因。在不断的交流碰撞中,在地人既保持着一种相对统一的泡茶技术,但同时又都力图展现自己的特色。当代“艺茶”看上去虽更为优雅,但其实却是对大师们总结归纳的标准的机械执行,失去了泡茶者的个性。

如前所述,潮州当地学者陈香白是推动潮州工夫茶艺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在收集、整理和总结潮州工夫茶资料的基础上,规范化了工夫茶的流程,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现在普遍流行的“潮州工夫茶艺”。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陈香白一直不断宣传和推广他总结的“二十一式”。陈香白向外界展示和传播潮州工夫茶艺主要通过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通过应邀到国内外各个地方和场合讲课授艺,或者潮州以外的人前来潮州请陈香白来讲茶授艺。第二种方式是通过接受国内外主流媒体的采访,通过媒体镜头展示工夫茶艺,宣传潮州工夫茶文化。陈香白曾多次接受如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采访。第三种方式是收徒的方式。他所收的这些弟子当中,除了来自潮州当地,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全国各地,甚至还包括一些海外的“洋弟子”。在招徒和对外展示潮州工夫茶的过程中,陈香白始终以他整理的二十一式作为表演范式,而不是潮州人日常生活中的工夫茶。潮州文化局在潮州工夫茶向上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参考并采用了陈香白整理的工夫茶艺二十一式。除陈香白之外,叶汉钟也是推动潮州工夫茶艺标准化的重要人物之一。2012年,叶汉钟在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中作为“潮州工夫茶大师”出镜。随着这部纪录片在全国引起轰动,叶汉钟也很快成为茶界名人。此后,邀请叶汉钟介绍潮州工夫茶的主流媒体络绎不绝。2015年,潮州菜标准联盟制定的《潮州工夫茶艺冲泡技术规程》就是由叶汉钟主要起草的。2017年12月叶汉钟主编的《中国(潮州)工夫茶艺师》正式出版。该书的出版标志着潮州工夫茶由较为随意的民间冲泡向职业化和规范化转变,从日常生活的实践向表演性的茶艺转变。

Tim Ingold指出,在传统社会中“技术”是带有思考性的,是与“机械操作”相悖的;而现代社会将传统的“技术”分裂为“设计”与“执行”两个不相关的部分,而负责执行的这部分纯粹“技术”(更接近本文的茶艺)被异化为可以跟人们的日常经验相分离的工具。他将 Bruzina在讨论建筑艺术时对“技术”概念在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分析表示如图一:

藉由此图对“技术”的理解,或可将潮州工夫茶从传统社会中的“技”向现代社会中的“艺”的转变表达如图二。在传统社会中,并不存在所谓熟练掌握潮州工夫茶“技术”的“大师”与年轻学徒之分。潮州人在日常实践中冲泡工夫茶时也并不需要遵循所谓的“二十一式”等标准,而是比较随意地就环境自我发挥。但在当代的工夫茶艺领域,产生了以非遗传承人、茶艺培训导师和行业协会为代表的菁英群体和机构,他们掌握着“传统”的话语权,负责制定“标准化的”传统,而以女性学员为主的茶艺师们则只是负责按照标准机械执行。

六、新兴的职业群体:“茶艺师”

作为工夫茶的发源地,潮州专门的茶艺培训的机构其实并不多,而且都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与当地茶艺馆出现的时间几乎同步。在这一过程中,几个关键人物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用“三个人和一个机构”来概括,即叶汉钟、王翠盈、林宇南和潮州市茶艺协会。在潮州,最早进行茶艺培训的是王翠莹。王翠莹为潮州工夫茶艺市级非遗传承人,师从陈香白。王翠莹最初也像很多人一样,到外地去销售茶叶,在销售茶叶的过程中应顾客要求表演工夫茶艺。在表演的过程中,她敏锐地觉察到了茶艺培训的市场前景,故而于2011年开始从事茶艺培训。王翠莹的培训机构几乎每期都能招满人,她本人也经常应邀到深圳、杭州等地培训,有时也应邀到韩山师范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上课。王翠莹的茶艺培训可以分为三个类别:第一类是生活实践中的工夫茶艺,以教授怎样使泡出的茶更好喝为目的。用王翠莹本人的话来说,就是“怎样使400块的茶冲出500块的感觉”;第二种是工夫茶艺的二十一式,也就是陈香白总结的标准化的工夫茶;第三种是教授怎样更好地表演茶艺,这种是以展现茶艺师的姿态之美为主要目的。而跟随王翠莹学习茶艺的几乎全是年轻的女学员。正如张静红观察到的,“平日在潮州城内各个角落喝茶,遇到男性泡茶的时候满多。而协会的排练成员却都是年轻女子,这似乎和全国其他地方茶艺队伍的构成状况趋于同质化──在茶艺展演里,女性泡茶的姿势被认为更为柔美。”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女性茶艺师更多的是出现在以外地人或游客为主的商业性消费场所,主要是展示和表演给外地人看。在潮州人的家庭接待客人和朋友聚会的场合,男性泡工夫茶仍是最为常见的。在政府组织的官方展演中,则是以男性非遗传承人为主。

事实上,在潮州当地出现以年轻女性为绝对主流的专业茶艺师群体,可以说是工夫茶从“技”向“艺”转变的一个必然结果。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品茶一直是文人的“雅趣”之一。所谓“琴棋书画诗酒茶”是儒家士大夫追求自身愉悦和修养而掌握的技能。而茶与琴也经常同时出现在中国传统的画轴以及诗词作品中。简而言之,在中国传统茶文化中更多出现的是男性角色,即便是为这些文人烧水备茶的也多是男性童仆。传统的潮州工夫茶虽然并没有明确的性别区分,但从一些老照片和文字描述中也可以看出,聚在一起泡茶品茶的多是男性。目前潮州工夫茶两名最有名的两位代表性传承人陈香白与叶汉钟也是男性(分别为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传承人)。但在目前潮州的商业性茶艺馆/茶空间中,进行工夫茶展演以及为客人泡茶的几乎全都是年轻的女性茶艺师。以千庭茶舍为例,笔者调研期间,茶艺馆包括店长在内共有5名茶艺师,全部为年轻女性。其中最年轻的刚刚大学毕业,只有22岁;最大的两名茶艺师是一对双胞胎,只有27岁;5个人的年龄均在20-30岁这一年龄阶段。喜心斋工夫茶艺馆有3名茶艺师,其中店长是一名80后的形象气质姣好的女性,两名店员则是90后女性,最年轻的一名为韩山师范学院的大四实习生。

在潮州市,最负盛名同时也是最早开设的茶艺培训机构为王翠莹经营的“潮州印象单丛文化交流中心”,其最近几年参加茶艺培训的学员性别及年龄分层如“表一”所示。从表一可以看出,在该培训中心招收的学员中,全部学员的年龄段集中在18-40岁之间,40岁以上的学员竟无一人,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了年轻茶艺师的绝对主导地位。此外,王翠莹受聘授课的高校的茶艺队学员年龄全部在18-23岁之间,而在向社会招收的学员则主要集中在23-30岁这一区间,尤其是2016年30名学员全部都在这一年龄阶段;而在2017年和2019年还分别出现了5人和3人的年龄小于23岁,这进一步说明了茶艺师这一职业群体越来越趋向于年轻化。在男女性别比例方面,无论是社会上主动报名参加茶艺培训的学员,还是高校的茶艺队,女性学员人数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且潮州市技工学校的35名学员全部为女性,可见当代工夫茶艺与女性性别之间的高度关联性及男女性别失衡现象。

传统的茶叶感官审评方法被称为“五项评茶法”,即对茶叶的外形、冲泡出的汤色、香气、滋味和(泡过以后的)叶底,经干、湿评审后得出结论。五项评茶法要求审评人员视觉、嗅觉、味觉,甚至是触觉并用,外形与内质审评兼重。但在实际操作中,感官之间并非泾渭分明,而是相互交叉影响。David Parkin和Kunbing Xiao根据不同的场合人们对不同感官的关注,总结不同类型的茶事活动与对应的感官特征为:1.仪式化的“茶会”强调视觉效果而抑制声音表达与语言交流;2.茶艺培训课程对描述香气、滋味和触觉的语言规训;3.具有竞争性的“斗茶赛”中对味觉、嗅觉等感官经验的强调和鼓励言语的自由表达。

本文所讨论的传统工夫茶具有一些斗茶性质,更强调味觉体验,仍多由当地男性主导。而当代工夫茶艺强调了对动作优雅和环境的关注,凸显了视觉和听觉的地位,不仅要求茶要好喝还要求好看,甚至是“好看”比“好喝”更为重要。性别分工将接待和招待功能与女性属性联系在一起。女性通过被男性“欣赏”从而在市场上获得“被展示”的价值。在茶行业,男性泡茶时一般没有特别的服饰要求,动作更加潇洒自由,更注重泡茶的“技”。而女性茶艺师具有姣好的容貌和优美的体态几乎已经成了茶界的不成文规定。在女性茶艺师群体中,有一套默认的着装及妆容要求:茶艺师的妆容一般都化淡妆,且留着清一色的黑直髪,有的茶艺师会在脑后盘一个发髻。虽然任何茶艺馆都不会明文禁止茶艺师烫染头发,但笔者几乎从来就没见过一个烫过或者染过头髪的茶艺师。烫发和染髪是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以后才开始流行的“洋”时尚,而黑直髪也一直是“东方主义”的刻板印象之一,因此茶艺师的中式服装和黑直髪或者盘髪从视觉上直接传递出一种“传统的”信息。从着装开看,最近十年来在茶界中出现了专门的“茶人服”。这些茶人服以年轻女性群体为消费对象,以棉、麻、桑蚕丝为主要面料、采用立领、盘扣、斜襟等传统的中式服饰元素,整体风格飘逸柔美。此外,与茶相关的“琴棋书画”等其他内容也与当代茶艺逐渐融入。年轻女性表演古琴弹奏,茶艺师同时会香道、花道等技能早已超越了传统的“工夫茶”范畴,但却能使茶客们在视觉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甚至超越了本应成为品茶核心的味觉与嗅觉。从人的身体感官经验来看,味觉和嗅觉的体感是更为微妙的,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训练才能习得,而视觉和听觉的刺激强度更大更直接。由于人们在感官体验中的“移情”和“通感”作用,即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之间的交互渗透作用,品茶过程中的“观其色、嗅其香、试其味”实则为一个整体性的感官系统。视觉上的美感的确会有助提升人们的嗅觉和味觉体验。此外,正如前文已经提到的,由于现代网络和传媒技术的发达,使得视觉和听觉可以超越地理空间的局限进行传播,但味觉和嗅觉却必须是“在场”的亲身体会,这也导致茶行业从业者更愿意在形象、着装和环境上投入,因为视觉感官面对的潜在观众规模要大得多。

整体而言,仪式性的茶艺表演的特点可能更多地体现出视觉上的美感、声音的缺场(沉默)、优雅的肢体动作和手势、传统服饰的呈现,而不是茶人之间的谈话或交流。而这些特征恰好与传统中国女性被期待的温柔、优雅等质量相吻合。

七、结论:潮州工夫茶艺的现代性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从“工夫茶”到“工夫茶艺”转变的二三十年间,潮州当地的饮茶实践所经历的一些变化,并试图透过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存现状来反思在现代社会中被标榜为“传统”的地方民俗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保留了其“原真性”,以及在现代化的都市生活中这些所谓的“传统”又是如何重新获得新的生命力。

首先,从地理位置和族群源流来看,潮州工夫茶一开始具有一个“华夏边缘”的尴尬地位,即当地畬族始祖盘瓠与凤凰茶的传说。当地方政府和文化菁英将“工夫茶”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对外输出时,这一边缘族群的身分就被有意或无意地抹去了,而代之以大书特书工夫茶与“儒学”的关系,建立了工夫茶与“儒家”的新的联系。这一文化表征上的“正统”身分也更有利于工夫茶摆脱其地理上的局限性,从而为其后来演变为一种代表中华的茶艺提供了正当性。其次,在过去二三十年来中国大陆的茶艺(茶道)和茶艺馆(茶空间)从无到有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原本注重泡茶技术以追求更好口感的“工夫茶”逐渐向更注重展演性和视觉美感的“工夫茶艺”转变,出现了微妙的日常生活中较为随意的工夫茶与“规范化”的工夫茶艺展演的区分。再次,随着工夫茶由“技”向“艺”的转变,潮州地方社会出现了以男性非遗传承人为代表的“大师”和年轻女性为主体的茶艺师的分层。“大师”们负责定义“传统”、制定行业标准,并设计出一套便于传播的潮州工夫茶标准操作程序,而女性学员们则只是机械照搬和执行这一套“规范的传统”,并最终受训成为职业茶艺师。这一所谓传统潮州工夫茶的标准化生产过程也呈现出了当代茶艺中的视觉优先原则和性别化消费特点。

本文对潮州工夫茶的当代转变并非持批判态度,而只是尽可能如实地反映其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出现的一些变化。笔者认为,潮州工夫茶艺呈现出的如上现代化特征实为其在当代社会中重获生命力而不得不为之的无奈之举。毕竟,维持一种实践的持续发展有时需要修饰或改编,在这方面的创造力可以被认为是对传统的有效即兴创作(valid improvisation on tradition)。通过本文的观察和分析,可以看出所谓的“工夫茶艺”虽然仍保留了当地传统工夫茶的最主要形式,但其实其在最近这些年的变化不仅没有遵守本地大众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反倒呈现出某些“现代化”的特征,其中最为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标准化的操作培训。标准化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而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很多传统技术却是要依靠匠人的手感、身体感和经验来完成。传统社会的手工业者运用“思考的手”(mindful hand),根据具体环境和工具而使得每一次技艺的完成都具有个人的创造性。这种不规范化的操作导致的细微差异也正是传统“手工”的魅力所在。因此也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代表的“传统”的价值观是反标准化和规范化的。但在某种程度上而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自上而下推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本身也是现代化的产物。因此在申报过程中,当地政府亦不得不按照一系列标准化的“实施指南”去操作。比如对潮州工夫茶的二十一式归纳、“工夫茶艺”的命名等在申报过程中就已然偏离了传统。此外,从身体感官的角度来看,虽然一直以来被压抑的味觉、嗅觉在现代社会得到了空前的释放,但在感官等级制中仍然是以视觉占据绝对的核心地位。品茶是一种典型的多重感官综合作用的活动,从“工夫茶”到“工夫茶艺”的一字之差也体现了其身体感知从以“嗅觉”和“味觉”为中心向现代社会“视觉至上”的演变。而这种转变带来的必然后果之一就是茶艺中的性别分工和“物化的女性”倾向。在本文所有的叙述中,其实很难非常清晰地区分传统的“潮州工夫茶”与规范化操作的“潮州工夫茶艺”。两者之间并非泾渭分明,而是相互重迭和融合。与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存现状不同的是,潮州工夫茶不仅没有在现代社会中呈现颓败之势,反倒在国家、政府的支持与当地菁英的推动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这一具有巨大利润的“工夫茶”产业链条中,从而焕发出新的商业活力。而潮州工夫茶之所以会有产生如此显著的自我传承能力,除了有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中产阶级追求精致化物质生活的社会潮流的推动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也恰恰来自于潮州工夫茶的自反性与自我现代化的选择。对传统的要求是现代思想的永恒特征之一。在现代社会,无论是在人们的思想层面还是在实践中,创新和传统并存。现代社会的自反性很多时候要求人们假想存在一个永恒的“过去”,即使这种固定的“过去”可能不曾存在过。所谓已被证明为合理的传统,实际上已经是一种具有虚假外表的传统,它只有从对现代性的反思中才能得到认同。

(原文《中国饮食文化》16.2(2020),参考文献从略。图片来自于第五届饮食文化生产学术会议暨第六届食文化发展大会)

来源:茶贵人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文化遗产关键词:茶

摘要:

“茶”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自然之物、人造之物、药物、食蔬、饮品等复杂的角色演变过程,以及各种历史事件对人们的品味与消费的社会性建构。茶叶在帝制中国的财政税收、华夷互动、族群认同、朝贡体系的维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茶是无论在中国的起源,还是近代以来在西方的传播,人们在消费茶的使用价值的同时,也将其编织进了社会的价值系统和文化实践当中。

关键词:茶;物质文化;朝贡体系;农耕与游牧

茶,为今天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其栽培及消费网络遍布全球。在绝大部分人的认知里,茶似乎就是一种具有提神作用且略带嗜瘾性的大众饮料,并且在文化上具有东方(oriental)、中国的(chinese)的以及神秘宗教主义的属性。野生茶树(camelliasinensis)很早以前在喜马拉雅山东麓的丛林中被发现。当地人咀嚼这些树叶,将其视为一种药物内服外用,刺激或者舒缓身体。中国人将这些野生茶树带回到中国西南地区并进行培植,从而将这种野生植物逐渐转化为一种矮小的可采摘的灌木,并且在唐代时候开始在中国各省传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茶叶被压制成坚硬的茶砖,即便今天依然在西伯利亚高原和中亚地区传播和饮用。而将茶叶浸泡在沸水中则是今天最普通的饮法。

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初期,来自中国的特有商品——茶叶,可以说是最早进入全球贸易网络的大宗商品。自16世纪开始至19世纪末叶为止,世界上有两条主要的“茶路”将茶叶从中国运到西方:一条向南,由中国南部贸易港口沿海路运到欧洲;另一条向北,由陆路(茶叶之路)穿越蒙古和西伯利亚到达欧洲。由海路运送的茶叶被称为“TEA”,由陆路运送的茶叶则被称为“CHAI”。这两种发音随着中国茶的对外传播被吸收进世界各国不同的语言中。tê源自于厦门港的闽南话发音,也有人认为这一种发音源自于古代的梌(tú)或者荼(tú)。17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中国茶叶大多自福建口岸运出,因此都按照当地闽南语发音tê拼写成“TEE”,拉丁文释成“THEE”,后来英语拼成“TEA”。这条海上茶叶传播路线影响到了英语世界及欧洲各国。比如法语系叫“THE”,德语系叫“TEE”,西班牙语系叫“TE”,都是由厦门的“tê”音和英语的传音演变而成。另一个发音是普通话体系chá以及讲粤语的广州、香港和澳门。在古代,“CHA”音首先传往中国的四邻,如东邻日本和西邻古波斯语都称为“CHA”,南邻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孟加拉的僧伽罗语也叫“CHA”。近代大规模的茶叶国际贸易展开以后,主导中俄陆上茶叶之路的晋商以及广州等出口城市流行的粤语发音“CHA”则影响了茶在其他欧亚国家的发音。

然而,无论是从神秘主义的东方还是实用主义的西方来看,无论是“tea-derived”还是“cha-derived”发音的国家,今天的“茶”无疑都代指的是一种饮品,其背后复杂的文化印痕和辗转的语义变迁已逐渐被人遗忘。若我们从语言发生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知识考古”,就会发现今日之“茶”乃是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经过了自然之物、人造之物、药物、食蔬、饮品等复杂的演变过程,以及在不同时期、不同空间、不同族群的语境中经过意义重塑之后而形成的结果。

一、茶之名:对“茶”的名物考证

在植物分类系统中,茶树属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山茶目(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瑞典科学家林奈(CarolusvonLinne)在1753年出版的《植物种志》中,将茶树的拉丁学名订为Theasinensis,l.,后又定为CamelliasinensisL.,“sinensis”在拉丁文中是“中国”的意思。这是因为野生山茶最早发端于中国西南云贵川地区。

“茶”在古代最早写作“荼”,明朝杨慎对此进行了梳理总结:“荼即古茶字也。《周礼》纪荼苦,《春秋》书齐荼,《汉志》书茶陵。颜师古、陆德明虽已转入茶音,而未易其字文也。至陆羽《茶经》、卢仝《茶歌》、赵赞《茶禁》以后,遂以荼为茶。”一般认为,“茶”字的称呼与书写是在唐以后才正式确立的。在这之前,从“荼”到“茶”的名称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陆羽在《茶经》中考据了“茶”字的“字”与“名”的问题,如下: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从草,当作木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周公云,槚,苦茶。杨执戟云:蜀西南人谓茶曰蔎。郭弘农云:早取为茶,晚取为茗,或一曰荈耳。】

荼、槚、蔎、茗、荈为上古时期茶的名称,但其所代表的意涵和所指却与今天的“茶”相去甚远。“荼”在《辞海》中有四种解释:一指苦菜;二指苦味,如“荼毒”;三指茅、芦之类的白花;四通“涂”,如“涂炭”。据史料查证,“荼”字最早出现在《诗经》里。《诗·邶风·谷风》曰:“谁谓荼苦,其甘如芥。”《幽风·七月》曰“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这两处的“荼”指的都是苦菜,它的对立面是芥,荼苦而芥甘。而“荼”则是一种谈不上味美却是农人赖以为生的食物来源。农人七月吃的瓜和菜,八月采葫芦,九月拣些麻子,采些苦菜打些柴才能开锅。在中国人的文化系统里,形而下的感官体物往往也是形而上的道德价值判断的隐喻,“荼”的苦味自然而然被引申为道德品行的卑劣和社会地位的低下,因而古人又分别以“荼”与“荠”喻小人与君子。另《诗·郑风·出其东门》曰“出其闉闍,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这里的“荼”指的就是茅、芦之类的白花,用来比喻众多女子美好皎白的模样。这大概是上古时期不多见的关于“荼”的美好一面。

“荼”与“茶”相通最早出现在《尔雅》里,称“损,苦荼”。从后世几本重要的对《尔雅》进行注释的典籍中,可见荼最早发端于西南山区(蜀)。《尔雅注》曰:“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尔雅正义》曰:“槚,一名苦荼《释文》云荼,《埠苍》作(木十荼),今蜀人以作饮,音真加反,茗之类……”“汉人有阳羡买茶之语,则西汉已尚茗饮,《三国志·韦曜传》:曜初见礼异,密赐茶荈以当酒。自此以后,争茗饮尚矣……荈、茗,其实一也。”《尔雅义疏》曰:“掼与梗同。荼苍作。今蜀人以作饮,音直加反,茗之类。按,今茶字古作荼”。

从以上对“荼”字的略有分歧的解释中我们大致可以勾勒出从“荼”到“茶”的一个发展脉络:一是“荼”是蜀人对茶的称呼,很有可能最早发源于蜀。这也从史料上印证了茶学界通过实地科考判定的中国西南山麓为茶的起源地的说法。二是“荼”与“茗”之间有细微区别:以采摘时间为标准,早上采摘的称为“荼”,晚上采摘的称为“茗”。但东汉许慎据老嫩程度进行区分,称芽茶为“茗”。《魏王花木志》也将“荼”的老叶谓之“荈”,嫩叶谓之“茗”。在今天,“茗”多用于文人雅士中,大约也是受到此“嫩芽”概念的影响。三是“荼”与“茗”乃同物异名,二者都是“茶”的古称。四是茶最早是煮食的。

二、茶之用:对茶的药理性价值的认识与再发现

“茶”最早是以其药理价值而为人认知和接受的。《说文解字》对“药”的解释为“能够治病的草”。然而,拉丁语中,西方药(Medicine)的语源是“治疗技术”。东方是草,西方是技术,语源是不同的。中国古代第一本医药著作《神农本草》中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可见,早在传说中的神农氏时期,人们就发现了茶具有解毒的功效。秦汉时期的《神农食经》中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在茶文化初步形成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两篇极为重要的关于茶的文献:一为杜育的《荈赋》,一为《桐君采药录》。《荈赋》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茶叶从种植到品饮的全过程,最终以茶具有“调神和内,倦解慵除”的功效为结尾。《桐君采药录》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制药学专书。其中,茶与麦门东、檀药、大皂李、瓜芦木、当归、辛细、知母、虎掌、人参、丹参、房葵、委萎等中草药并列,在“苦菜”条目下详细阐释了其生长特点及药性,并特别强调了茶能使人“通宵不寐”的刺激作用。苦菜、茗、真茶、瓜木芦似是因地理和方言差异而形成的各种茶的“别名”,但大致可视为同一种植物。如“东人正作青茗”“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中国古代医书中关于各类中草药的记载一般是按照其名称、别名、性味、产地、生长情况、外部形态、采集时间、加工情况、药物畏恶等程序来编写,既有系统,又合乎科学,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类”。唐朝陆羽《茶经》大致也是按照这种医书的写作手法来记载“茶”的:“其味甘,槚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南朝梁陶弘景在编纂《神农本草经集注》时,将茶收录进了菜部上品苦菜条下。唐代再次修改编纂本草时,一方面在菜部对于陶弘景的错误做了纠正,另一方面在木部为茶设置了独立条目。《新修本草》总结道:“茗,苦,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秋采之。苦,主下气,消宿食、作饮加茱萸葱姜等良。”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以辩证的观点指出了饮茶不当可能引起的副作用:“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土不制水,精血潜虚,成痰饮,成痞胀,成痿痹,成黄瘦,成呕逆,成洞泻,成腹痛,成疝瘕,种种内伤,此茶之害也……人有嗜茶成瘾者,时时咀啜不止,久而伤营伤精,血不华色,黄瘁痿弱,抱病不悔,尤可叹惋。”

在中国古籍中,有许多关于茶可以防治疾病的记载,有的甚至说茶可治百病,为“万病之药”(见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有的说饮茶可以长寿(见宋代钱易《南部新书》),而《茶经》提了6种功用,即可治“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和“百节不舒”。至明代,茶除了“止渴”“明目”“除烦”与《茶经》所提类似外,又加上了“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益思”“去腻”等6种,这样,仅《茶经》和《茶谱》两书就列出了12种功效。此外,在其他古籍中,还提出“轻身”或“令人瘦”“去人脂”“醒酒”或“解酒食毒”、除“瘘疮”治“伤暑”“能诵无忘”等效用。对茶的药用价值的认识,不独为中国人所特有。包括唐朝时期在文化、政治、经济方面全方位受到中国影响的日本,茶的神奇药效也被普遍颂扬:冈仓天心认为“茶以消除疲劳、悦志有力、宁神明目等功效著称,不仅仅可用于内服,还常常外敷于患部,用以对付风湿症状。”荣西禅师更专门撰文讨论“吃茶”与“养生”之间的关系,他称赞道:“茶也,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而茶之所有具有这种神奇功效,其理论依据在于茶能“安心”。因为“心脏是五脏之君子也,茶是五味之上首也,苦味是诸位之上味也,因兹心脏爱此味。心脏兴,则安诸脏也。”

此外,从文化比较的视野来看,法门寺出土的一套唐朝皇室所用茶具为“茶最早为药用”提供了物质证据。全套茶器中包括一套专门用于碎茶的鎏金银碾槽及银碾轴,由槽身、槽座、辖板所组成,槽身置于槽座之上,在造型上几乎与中药店里用的药碾子无异,底部錾有“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银金花茶碾子一枚共重廿九两”字样。《茶经》中记载的称量茶的器具为一寸大小的四方形勺子。一勺茶注入一升水。这一勺大小的方形勺又名“方寸勺”,原本是称量药的器具。日本镰仓时代期末,在店门前和街角,出现了“一服茶一钱”的卖茶方式。其是指茶作为药“一服”所需的量是一钱,也就是按照用药的剂量和称量方式来卖茶。

从茶在西方的传播过程来看,茶最初也是以其药效和有益健康而为欧洲人所认知。最早出口到欧洲的绿茶,因为其苦涩的味道及其所宣传具有治疗功效,被认为是一种药饮。但与中国人将茶本身视为一种药不同,西方人是通过“茶能净化水,而水是身体健康的根本”这一逻辑建构茶的药理价值的。

茶叶、咖啡和可可可谓目前西方世界最为流行的几种饮料,实际上它们都是很晚才出现在西方的消费文化中,不过两三百年的历史。这些饮品毫无例外地全都源自于亚非拉等非西方国家,它们的“发现”与流行是随着17世纪以来欧洲帝国的殖民扩张以及全球贸易网络的建立而实现的。茶叶被西方人所“发现”和“认知”,也跟西方的园艺学、植物学、医学等的发展密切相关。在这之前,它们在各自的原产国实际上已经被当地人消费了千百年了,但是真正的“发现”是西方人将茶叶、咖啡、可可等植物从各种“有毒”的植物中区分看来,而通过科学知识“证明”茶叶等饮品是能够有益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情绪状态等,由此促进了茶叶在西方被大量消费。

对西方文献中的“茶”进行梳理,可见其最早也是引用和吸收中国人对于茶的认识。目前的西方文献最早可上溯至出版于1559年的一本航海小说,其中一位波斯旅行者转述了中国人对茶的药性的利用:“空腹饮用一两杯茶汤,能缓解发烧、头痛、胃痛、关节痛,茶应该趁热喝,越热越好。”1598年,在伦敦翻译出版了一部荷兰航海家和地理学家Jan Huyghen van Linschoten的作品,其中详细描述了他在东印度的见闻以及日本人是如何泡茶和品茶的。到了17世纪,有关茶的论著迅速增加,1638年,31岁的荷兰医生科内利斯·邦特克用荷兰语撰写了面对大众的《茶——优异的草药》,对于茶的普及有很大的影响。此书第一部分的序言着重论述了“饮水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对于茶的担心、怀疑、错误认识”逐一加以驳斥、解释;第三部分按照身体部位讲“茶的效用”。最后是本书的主体“茶”,列出诸如茶是什么、应该怎样饮茶、最好的茶、茶的性质、适合于茶的水、可否长时间沸煮、煮水的工具、沏茶的工具、沏茶的方法等。艾伦·麦克法兰(Alan Macfarlane)也指出,茶叶从18世纪30年代开始大举进入英国并遍及许多人,这正好是由水传播的疾病消失,不再是人们死亡主要原因的时间点相契合。用煮沸的水来泡茶可以杀死水中大部分有害的细菌,它为大众提供了安全的饮用水。自英国16世纪开始对红茶推崇倍至并将其引种到其殖民地印度、锡兰以后,欧洲人习惯于在这种红色液体中加奶加糖再进行饮用。这种饮用方式使得茶的神秘属性减弱,而其极富营养、杀菌、廉价却给予人饱足感的实用性特征却大大提升,并在欧洲现代化工业革命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推动作用。

三、茶之味:“环境—人—物”的互动结果

从生长于山间的植物到杯盏中待人们品饮的茶汤,“茶”经历了漫长的自然生长周期与极为复杂的加工过程。“茶之味”的“呈现”(present),是茶树所提供之物质材料(鲜叶)与人工技艺的相互作用。其中,土壤、阳光、朝向、温度、湿度、植株密度、雨水等自然环境因素是决定鲜叶质量的关键,而将“鲜叶”转化为“茶叶”则要靠人所持有的“技术”对“物”进行操纵和把握,茶叶的制作实际上是“环境—人—物”相互作用的结果。

对茶青特点的准确定位与处理赖于人们对本土环境的感知,这是一种在地化的(localized)、具身化的(embodied)、手工艺人的“经验世界”,并且这种经验性知识也只能与处于同一社区空间中的群体共享。因此,茶叶制作技艺一方面毫无疑问是属于储藏于茶工身体内的“个体知识”,以身体为技艺之储存载体,不能为外力所转移或剥夺;另一方面又是内嵌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及被环境所吸纳的,通过建立于共同的物质环境之上的共同经验与感官触觉,只有当地人才能够领会。

品茶,就纯粹文化上的意义而言,是一种完全个性化和实时性的行为。人们对茶的感知(perception)存在于身体器官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中,不仅不同的主体对同一款茶会有不同的感受(sensation),即使同一主体在具体情景下对某一款茶的感官经验也是不可复制的。因此,品茶实际上是一个指向差异化和个性化的过程,人们在此过程中被鼓励表达各自差异性的感受。对于品茶的主体而言,当人们在消费和品评茶的味道时,实际上已经包括了两个阶段的“感知”过程:第一阶段是吸收与接受了前人及周围的人对于茶香的特殊感官经验解释——这种“吸收”通过多次饮茶实践已经转化为一种储藏于身体中的嵌入知识(embedded knowledge);第二阶段为运用这一套集体性的感官经验与语言逻辑表达个体在品茶时的独特身体感受。就茶这一客体而言,其“香味”的呈现也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茶工们通过技术手段作用于当地的自然环境与物质,从而使一种自然属性的植物叶子转化成主体化(subjectification)之茶叶,这是茶味之初现(present),是“环境—人—物”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二阶段的过程则更为复杂,包括物质环境、身体器官、话语、市场价值、实践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调适互动。品茶,不仅仅是茶香传达给人体感觉器官的客观化的生物刺激,同时还包括着能动者身体经验通过一套给定的文化图标所作出的价值判断,这是茶味的再现(represent),它是真实世界的反映(reflection of the real world)。

四、茶之博弈:宗教、战争与商贸活动

对茶叶消费的影响

从宗教信仰与茶饮的关系来看,饮茶习俗在中国的兴盛与道教和佛教的推动也有莫大的关系。魏晋南北朝饮茶的兴盛与道教服食丹药寻求精神刺激有关,因饮茶能带来使人精神振奋的直接生理反应,故将茶视为“多服、久服不伤人”的“上药”,而未提及饮茶过多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在寺院庙旁、山谷间遍种茶树。此后,饮茶的习俗与佛教的普遍流行相得益彰。关于茶树的来历,佛教教义系统中甚至有一个美妙的神话故事来建构饮茶与参禅之间的密切关系。在佛教传说故事中,佛祖菩提达摩禅定时竟然睡着了,羞愤交加的达摩割下了自己的眼皮,而那些落地的眼皮后来就变成了茶树。而此后参禅的僧人之所以能入定不寐,就靠了饮用这达摩眼皮化生的茶树制成的茶饮,并由此建构起“禅茶一味”的佛家饮茶哲学。

在医药治疗尚未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上古时期,具有治疗功效的茶很容易被神化且被视为珍品。周武王伐纣时(公元前1135年)就有将茶叶作为供品的记载。据《礼记·地官》记载,“掌荼”和“聚荼”以供丧事之用。到了春秋时代(公元前722年至前491年),茶叶产量增加,茶的作用开始由祭品向食品过渡,即由祭祀祖先和神明的食品向日常食用的食品过渡。《晏子春秋》说:“婴相(公元前514年左右)齐景公(公元前547年至前489年)时,食脱粟之食,炙三弋五卵茗菜耳。”可见公元前6世纪初,茶叶已发展到既是极品又是菜食了。三国魏华佗《食论》说:“苦茗久食,益思意。”《诗疏》云:“椒树、茱萸,蜀人作茶,吴人作茗,皆合煮其中以为食。”晋人傅咸《司隶教》说,“蜀妪作茶粥卖”。东晋郭璞注释《尔雅》:苦荼“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广雅》说,“饮茶时,用米汤浇覆之”。《广志》说,或以米和膏煎之。杨华《膳夫经手录》中云:“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

隋唐两代,茶叶逐渐从社会上层社交饮料和方外思禅之物转变为大众饮品,为社会广泛接受,茶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经济和文化作用凸现。西汉以降,国内茶业市场不断壮大,茶商人数随之不断增长。茶叶贸易的兴盛始于唐宋,至明清达到空前规模。唐代茶商的力量骤强,茶商的人数、资本和活动区域大大扩张。白居易《琵琶行》就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之句,浮梁(今景德镇)就是当时国内茶商汇聚之地,而琵琶女之夫就是搞长途贩运的茶商。茶叶贸易的兴起也为唐朝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茶叶在唐代被列为与盐铁并重的专卖品,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开始征收茶税,从此茶税成为唐朝的重要财政来源,想来颇似今天烟草的地位。

从地理空间的分布来看,茶树的自然习性决定了其一般只能生长于南纬33°以北和北纬49°以南的地区。在中国,茶树最早发源于西南山区,制茶技术、饮茶习俗也最先发端兴盛于南方经济较繁荣地区。唐朝以前茶饮习俗的这种南北之分既是地理空间上的区分,也表现为族群空间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对峙。在传统中国历史演变过程中,围绕着“十五寸雨量线”,南北方的对抗持续了两千余年。期间,或是游牧民族跨越长城,侵略和入主中原,或是卫青、霍去病、李靖等驰骋征战于漠北、阴山,双方虽不能以原有之文化形态去统一“他者”,但均未放弃文化和经济上的交往,而是形成了一种纷争其表,共存其内的密切关系。在梁任公所谓“中国之中国”形成过程中,原本作为经济作物的茶叶所起作用远远超出了作为单纯日用饮品,在文化涵化和传播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并成为文明发展的两大力量之纽带。茶叶贸易的繁荣,将南北方紧密地联系起来,双方的频繁互动,使南北方在文化和经济上的联系突破政治和疆域的限制,为大一统的民族国家和多元一体的民族关系的形成提供了助力。茶叶贸易作为古代中央王朝边疆政策一枚重要的棋子,为双方均势提供了平衡点。

然而,在没有茶树分布的北方,茶叶这一“南方之嘉木”在游牧民族中的待遇却经历了从“水厄”“酪奴”到“仙茗”,从被视之为一种灾难到最终成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之饮品的戏剧性转变过程。

《世说新语》载:“晋司徒长史王濛好饮荼。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王濛时任司徒长史,嗜茶,每逢家中有客人到,必劝人饮茶。但客人中很多是从北方南迁而来的士族,并不习惯南方的饮茶习俗,因而每次要去王濛家之前,都背地里苦笑说“今天又要遭水灾了”。从“水厄”一说中也可以看出,虽然在当时的江南地区,饮茶早已成为一种习俗并且有像王濛这样的“茶痴”,但却并不能为从北方迁来的人普遍接受。“水厄”因此成为茶的一种贬称和戏语。据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正觉寺》记载:(刘缟)专习茗饮,彭城王谓缟曰:“卿不慕王侯八珍,好苍头水厄。”讲的是彭城王元勰讽刺刘缟“为什么不像王侯将相那样喜好山珍海味,却偏好南方奴才喝苦水呢!”

(大明太祖第十七子朱权所著的《茶谱》中列出10种茶具)出自:中科绿华绿色建筑

茶在南方被不喜爱饮茶之人贬称为“水厄”,而在北方,北魏尚书令王肃更为茶戏贬为北方人经常食用的奶酪的奴隶——酪奴。《洛阳伽蓝记》云:“(王)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道肃一饮一斗,号为漏卮。经数年以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谓肃曰:‘卿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肃对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甚是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唯茗不中,与酪作奴。’”这段记载给了我们丰富的信息,一是可以看出当时南方和北方饮食殊易极大,但南北之间有交融,南方才学之士北上寻求施展政治抱负;二是北方人传统饮食为羊肉及奶酪,但此时茶尚未成为游牧民族消解油脂的必不可少的饮料;三是饮食与政治的关系。喜欢吃什么,怎么吃,如何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其实与当时的政治环境紧密相关。因而,王肃的一番以食物对各国势力进行比喻的讨好回答起到了预期效果,引得孝文帝哈哈大笑并赞赏其才思敏捷。

但是没有多久,随着国内茶叶种植的扩大和饮茶之风的日益盛行,茶叶逐渐传入西部和北部边境,调整了游牧民族的饮食结构,“酪奴”“水厄”转而变成了“仙茗”。边境游牧民族长期以肉类和奶制品为主食,而茶叶富含维生素、单宁酸、茶碱等,能补充游牧民族所缺少的果蔬营养成分,并能化解油脂。此外,饮用滚开的热茶,可以杀灭细菌,也就减少了肠道以及血液寄生虫感染的机会。因此,中原汉族作为生活调剂品的茶叶,对于北方的少数民族却像粮食和盐巴一样,成为生活必需品。一方面,由于北方的自然生态环境限制,不可能种植及加工茶叶,因而必须依靠从南方生产的茶叶。另一方面,自战国赵武灵王效仿游牧族群胡服骑射后,灵活机动的骑兵开始在战场上取代了笨重的战车,马匹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现。中原汉人建立的政权要想与北方游牧族群的骑兵部队相抗衡就必须获得马匹。但是对汉人政权而言,马匹这种如此重要的战略物资却多产于西部和北部边疆的少数民族聚居的牧区。南北双方相互的需求由此产生了茶马互市制度。“茶马互市”初始多使用金帛。有唐代,茶业贸易成为唐朝廷充实边防,“以茶制边”的重要物资。两宋期间,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政权辽、金、西夏战事频仍,军队对马匹的需要更为迫切,以茶易马成为关系到宋朝存亡之要务,故宋设茶马司专司其职。据记载,宋代每年与边境民族易马达两万匹。蒙元政权统治中原时期,原本出于军事需要的茶马贸易暂时中断。明代,蒙古政权虽被逐,但其在北疆的势力仍然强大且当时西北诸蕃尚多观望的情况又使得明王朝不得不恢复茶马贸易。明初,中央政府在西北设茶马司,并参唐宋茶法,制较完善茶法。“明茶法有三,曰商茶,曰官茶,曰贡茶。商茶输课给引略如盐制,官茶贮边易马若征课钞,贡茶则上供同也。”可见,商茶和官茶乃是茶马互市的重心所在。

结语

茶叶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之物”,在人们消费其使用价值的同时,也被编织进社会的价值系统和文化实践当中。茶之名、茶之用、茶之味无一不是茶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结果。在接纳茶叶的各社会群体中,随时间的流逝,茶叶承担了不尽相同的社会功能。茶叶在帝制中国的财政税收、华夷互动、族群认同、朝贡体系的维系等方面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它既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也成为近代中国进入世界政治经济体系的过程中各国竞相追逐的重要物资。宗教、战争与近代商贸活动对今天茶叶在全球范围内的消费产生了重要影响。

(来源:《民俗学论坛》,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50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