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浮梁

找到约502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膳夫经手录·茶》释义

唐代巢县县令杨晔撰写的《膳夫经手录》,成书于大中十年(856年),原书四卷,今仅存一卷。《宋史·艺文志》所登四卷,与王尧臣崇文总目四卷手录本基本相同。两个版本可能都是收集转录而成的。其中只有“茶”的内容很详细,分产地、销区、品质优劣等内容,与《茶经》、《茶录》等有同样的考证和研究价值。

现存《膳夫经手录》全文近1500字,分豆类、蔬菜、禽、羊、鱼、肉类及水果、茶等,无目次,无标点。其中茶的文字最多,是全书重点。

所载全文源于《续修四库全书》,文中有个别缺字,以“”代表,为了保证全文的真实性,先录原文,加注标点符号,再作释译。《膳夫经手录·茶》原文如下:

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採其叶煮,是为茗粥。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茗丝盐铁,管榷存焉。今江夏已东,淮海之南,皆有之。今略举其尤处,别为二品总焉。

新安茶,今蜀茶也,与蒙顶不远,但多而不精,地亦不下。故析而言之,猶可以首冠诸茶。春时,所在吃之皆好。及将至他处,水土不同,或滋味殊于出处。惟蜀茶南走百越,北临五湖,皆自固其芳香,滋味不变,由此尤可重之。自谷雨已后,岁取数百万斤,散落东下,其为功德也如此。

饶州浮梁茶,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猶得,不得一日无茶也。其於济人,百倍於蜀茶,然味不长於蜀茶。

蕲州茶、鄂州茶、至德茶,以上三处出处者,并方斤厚片,自陈、蔡已北,幽、并已南,人皆尚之。其济生、收藏、榷税,又倍於浮梁矣。

衡州衡山,团饼而巨串,岁取十万。自潇湘达於五岭,皆仰给焉。其先春好者,在湘东皆味好,及至湖北,滋味悉变。然虽远自交趾之人,亦常食之,功亦不细。

潭州茶,阳团茶(粗、恶),渠江薄片茶(有油、苦硬)、江陵南木茶(凡下),施州方茶(苦、硬),己上四处,悉皆味短而韵卑。惟江陵、襄阳皆数十里食之,其他不足记也。

建州大团,状类紫笋,又若今日大膠片。每一轴十片余,将取之,必以刀刮,然后能破,味极苦,唯广陵、山阳两地,人好尚之,不知其所以然也,或曰疗头痛,未详(以上以多为贵)。

蒙顶(自此以降,言少而精者)。始,蜀茶得名蒙顶也,于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是以蒙顶前后之人,竞栽茶以规厚利。不数十年间,遂斯安草市,岁出千万斤。虽非蒙顶,亦希颜之徒。今真蒙顶有鹰嘴、牙白茶,供堂亦未尝得其上者,其难得也如此。又尝见书品,论展陆笔工,以为无等,可居第一。蒙顶之列茶间,展陆之论,又不足论也。

湖(州)顾渚,湖南紫笋茶,自蒙顶之外,无出其右者。

峡州茱萸簝,得名近自长庆,稍稍重之,亦顾渚之流也。自是碧涧茶、明月茶、峡中香山茶,皆出其下。夷陵又近有小江源茶,虽所出至少,又胜于茱萸簝矣。

舒州天柱茶,虽不峻拔遒劲,亦甚甘香芳美,可重也。

岳州浥湖所出亦少,其好者,可企於茱萸簝。此种茶性有异,唯宜江水煎得,井水即赤色而无味。

蕲州、蕲水团黄、团薄饼,每斤(捆)至百余斤,率不甚麄弱。其有露消者,片尤小,而味甚美。

寿州霍山小团,其绝好者,上于汉美。所阙者,馨花颖脱。

睦州鸠坑茶,味薄,研膏绝胜霍山者。

福州正黄茶,不知在彼,味峭上下,及至岭北,与香山、明月为上下也。

崇州宜兴茶,多而不精,与鄂州团黄为列。

宣州鹤山茶,亦天柱之亚也。

东川昌明茶,与新安含膏,争其上下。

歙州、婺州、祁门、婺源方茶,制置精好,不杂木叶,自梁、宋、幽并间,人皆尚之。赋税所入,商贾所赍,数千里不绝于道路。其先春含膏亦在顾渚茶品之亚列,祁门所出方茶,川源制度略同,差小耳。

注释:

茶,在古代没有听说有饮食(茶)的事情。到晋、宋(南朝)[1]以后,吴人[2]采其叶煮食,称为茗粥。到唐代的开元(713-741)、天宝(742-756)之间,才稍稍有了饮茶之事。至德(756-758)、大历(766-779)的时候渐渐多了,建中(780-783)以后,就繁盛起来了。茶、丝、盐、铁,都实行管榷[3]即专卖制度。今江夏(今湖北武昌)以东,淮海(今秦淮河)以南,都产茶。现在简单列举重点如下,并不是茶的全部。

新安茶[4],现在的蜀茶,离蒙顶不远,但多而不精,产地生态好,从总体分析来说,还是可以说高于其他的茶。春茶季节,在产地吃时很好,但运到其他地方,因水和环境不同,其滋味与产地有区别。唯有蜀茶能销往各地,南边走到百越(今华东诸地),北边到达五湖(指地域宽阔),皆能保持固有的芳香,滋味不变,所以特别珍贵。自谷雨以后,每年有数百万斤,分别运往东边各地,这是为大家做的好事。

饶州浮梁茶(今江西饶州浮梁县),今关西(潼关以西)至山东(太行山以东),闾阎(乡里)村落皆吃之。可以多日不吃粮食,但不能一日不喝茶。当地人对这种茶的依赖性高于蜀茶,但是茶的滋味比不上蜀茶。

蕲州茶(指湖北蕲州蕲春蕲水所产团黄、饼茶)、鄂州茶(指湖北蒲圻、崇阳所产团黄)、至德茶(指安徽池州至德县所产饼茶),以上三处出产的茶,是方形的厚片饼茶。销售到陈(河南东至安徽一带)、蔡(河南上蔡地区)以北,幽(京津等地)、并(山西太原)以南。人人都喜欢,引为时尚。其济生(对身体的作用)、收藏、纳税,都成倍超过浮梁茶。

衡州衡山(指湖南衡阳、衡山等地)茶,团饼成巨串,年产十万斤。自潇湘(潇水、湘水地区)到五岭(泛指湘、赣、粤、桂等省区边境)都希望得到这些茶。其中有先春好茶,在湘东味道很好,到湖北就变味了,该茶虽然远销交趾(今越南),当地人都经常吃,但茶叶做工不是很精细。

潭州茶,阳团茶(今长沙、湘潭、益阳、株洲等地),茶粗质劣。渠江薄片茶(湖南新化县),有油、含苦梗。江陵南木茶(今湖北江陵县),品质偏下。施州方茶(今湖北恩施县),味苦、饼硬。以上四个地方的茶,都是味短,韵味不高。只有江陵、襄阳附近数十里范围才食用,其余可以不记载了。

建州大团茶(福建建州今建瓯),形状类似紫笋,又近似当时的大胶片,每一轴有十余片。要取食时,先用刀刮(削),然后才能弄碎。茶味极苦,只有广陵(今江苏扬州)、山阳(今淮安)两地比较喜欢。不知什么原因,有的说该茶能治头痛,详情不知。

蒙顶茶[5]当时的产量减少,但做得精致。最初,蜀茶出名也是因为蒙顶茶。元和年(806-820)以前,一束锦帛﹙捆起来的五匹帛﹚还交换不到一斤早春蒙顶茶(价格很高)。所以蒙顶附近的人都争先恐后地种茶,来获得丰厚的利益。没有数十年的时间,使当地农村市场上,每年出现千万斤(形容数量多)的销售。还有虽然不是真正的蒙顶茶,也还有人冒充蒙顶茶去销售。真正的蒙顶茶有鹰嘴、芽白茶(不研膏茶露芽饼茶),供堂[7],就是提供给当地官府,也不一定是最好的,其难得的情况就是这样。又经常见到书上评议、讨论陆羽的观点,认为不可比拟,没有可以与蒙顶茶同时并列第一的。蒙顶茶和其他茶排列起来比较,再看陆羽的观点,是不足以论的。

湖(州)顾渚、湖南紫笋茶,除了蒙顶茶之外,没有比它们更好的了。

峡州(今宜昌)茱萸簝茶,出名的时间较近,在长庆年间,即唐穆宗执政时(821-824),稍稍受到重视,属于顾渚茶一类。从此碧涧茶(湖北宜昌产)、明月茶(湖北宜昌明月峡产),峡中香山茶(四川夔州云安郡奉节产),名气都在茱萸簝之下。

夷陵(今湖北宜昌西北)最近还有小江源茶,虽然产量很少,名气又胜于茱萸簝茶。

舒州天柱茶(今安徽岳西县潜山),外形虽不峻拔好看,味道也甘香芳美,得到很大的信任。

岳州浥湖茶(今湖南岳阳)所产也少,其中好的可以与茱萸簝相比。这种茶比较特别,只适宜江水煎煮。用井水煎煮茶汤泛红,而且没有味。

蕲州、蕲水团黄、团薄饼(产于湖北蕲州蕲春,今稀水。《唐国史补》常鲁公使西蕃...赞普曰我此亦有...此蕲门者,即此茶)。每捆(原文“斤”有误)至百余斤,茶叶粗薄,只有畅销品,片特别小,而味很美。

寿山霍山小团(安徽寿州、霍山产,此茶同舒州、顾渚、蕲门、昌明、浥湖远运西蕃),其中最好的茶,上贡给朝廷。所缺者如奇异馨香脱颖。

睦州鸠坑茶(浙江睦州淳安县产),味薄,只有研膏类胜似霍山茶。

福州正黄茶,滋味厚薄有优劣之分,销至岭北即今蒙古、俄罗斯西北利亚及我国内蒙、黑龙江一带,与香山(四川奉节)、明月(湖北宜昌)茶相似。

崇州宜兴茶(宜兴属江苏常州府,此处称“崇州”有误),多而不精,与鄂州团黄(湖北鄂州蒲圻、崇阳产)并列。宜兴是地名,汉代称阳羡县,隋改称义兴,唐代同。宋代太平兴国初,因避太宗赵匡义之讳,改称宜兴。《膳夫经手录》是唐书,不应该出现宜兴地名,明显此条目为后人改加,有嫌贬低该茶之疑,而后又称与鄂州团黄(《茶述》列为第一流贡茶)并列,不好解释。

宣州鹤山茶(又称鸭山茶,安徽宣州宣城丫山产),位置次于天柱茶。

东川昌明茶(四川绵州昌明县,今江油县北兽目山产。白居易《春尽日》诗“渴尝一碗绿昌明”指此),品质可与新安含膏[8] 茶比上下。

歙州(今安徽歙县,新安江流域)、婺州(今浙江武义江、金华江流域诸县)、祁门(安徽)、婺源(江西)等地方产的茶,制作精细,不含杂质树叶,自梁(四川)、宋(江都南京)、幽(京兆长安)等地,人们都崇尚、喜欢。税赋收入、商人所赍[9] ,数千里道路上都可以看见。前边说的先春含膏茶,位置排在顾渚茶品的后边。祁门产的茶,和四川茶的渊源基本相同,差别不大。

体 会:

唐代是我国茶叶生产和茶文化发展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茶叶品名多,《茶经》也说:“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列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饮茶、品茶遍及全国,佛茶、禅茶、贡茶、礼茶也达到空前高度。茶书、诗歌、艺文不断涌现,琳琅满目。在学术上最有价值的文献首推《茶经》,但也有一定局限性。

《膳夫经手录》成于晚唐,有关茶叶的记载,从时间、空间而论,可以概括全唐面貌,内容丰富,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历史资料。

《膳夫经手录》对各地茶叶名品评价,总体上比较客观,特别对蒙顶茶少而精,情有独钟,评价甚高,超过了当时的官贡顾渚茶。综合其他文献,应该也不过份。反而陆羽《茶经》对四川茶的评价有些偏颇。

陆羽没有到过四川,他写《茶经》时蒙顶茶仅以“雅州芦山郡”之名上贡,尚未成名。“蒙顶茶号第一”时,陆羽已经逝世。《膳夫经手录》成于公元856年,在《茶经》(758年)成书约一百年以后,后世与前代的情况变化很大,作者应当是在《茶经》的基础上写成的。但文章开始说:“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此说不可苟同。

全书评价茶名时,特别强调本地与异地环境变化、人群差别,滋味不同,如衡州衡山茶……等,再有茱萸簝茶只能用江水,不能用井水,可见决定茶叶品质、口感,还有其他环境因素的重要性。

《膳夫经手录》从唐至今已经一千二百多年,有些茶品继承下来了,有些没有了,外形品质变化更大,历史上的评价有当时条件,不能作为现代茶叶品质标准。

茶叶古代史料考证困难很多,虽然有些茶的基本知识,而古汉语水平有限,误读、误解难免,仅供参考,恭候赐教。

注释:

1.晋宋:晋代-南北朝宋,即公元265-420年间。

2.吴人:俗称江苏曰吴,吴人即江苏之人。

3.管搉:搉与榷通假,管搉即专利。

4.新安茶:唐时雅州芦山有新安乡,邻近蒙顶。古代蒙山范围很大,邛崃天台山、芦山罗纯山包括雅安上、中、下里,雅安飞仙官帽山(又名漏阁山)、七盘山和名山蒙山都在其中。新安茶:属于大蒙山境内产品。

5.蒙顶:为了有别于其他蒙山,蒙顶仅指蒙山主峰周围,即今蒙顶山。“降”即以下,蒙顶茶少而精,与大蒙山新安茶有别。

6.希颜之徒:颜回字子渊,孔子弟子,天资聪睿,仁慈,德高望重,后世尊称“复圣”。“希颜之徒”指希望学习颜回之人,此处指学习仿造蒙顶制茶之人。

7.供堂:官府治事之地曰堂,“供堂”指上级官员。

8.新安含膏:唐代饼茶制造有研膏(压膏),即捣后榨去部分茶汁和不研膏(含膏)不榨去茶汁之分。新安含膏仿造蒙顶不压膏露芽茶制法,故名。

9.赍:音zi,通资钱财。

(发表在2012年第6期《吃茶去》杂志;作者:李家光)

中国(南昌)国际茶博会助力江西茶产业崛起


2020年11月13日,第四届中国(南昌)国际茶业博览会盛大开幕。江西省农业厅副厅长刘光华出席并致辞。
中国茶叶主产区江西将重点布局狗牯脑茶产区、庐山云雾茶-宁红茶产区、婺源绿茶产区、浮梁茶产区、白茶产区等五大茶产区,到2020年,全省新建标准生态茶园100万亩。
近年来,江西重视茶产业发展,出台了《关于推进全省茶叶品牌整合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每年整合1亿元资金集中扶持“四绿一红”(狗牯脑茶、婺源绿茶、庐山云雾茶、浮梁茶、宁红茶)5个省级重点品牌,开启推进现代茶产业发展的新征程。
为此,江西今后将以标准生态茶园、良种茶苗繁育体系、茶叶加工业、品牌建设为抓手,加快发展“生态、绿色、有机”茶叶,重点做好扩规模、提品质、强品牌、拓市场四项工作等。


其中扩规模方面,该省将重点布局狗牯脑茶产区、庐山云雾茶-宁红茶产区、婺源绿茶产区、浮梁茶产区、白茶产区等五大茶产区,加强标准生态茶园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省新建标准生态茶园100万亩,打造20万亩以上茶叶主产县4个,茶园面积达到260万亩,总产量达到12万吨,茶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50亿元。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酒香也怕巷子深,好东西也要会吆喝。记者了解到,以“江西茶·香天下”为主题的22021年第五届届中国(南昌)国际茶业博览会将于11月26日至11月29日在此间举行,此次茶博会旨在集中展示江西省茶产业发展成果,宣传“四绿一红”等茶叶品牌,开拓茶叶销售市场,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等。


江西浮梁:悠悠茶香,讲述绿色转型

“以前我们村以伐木为生,村里人就像在进行砍树比赛似的。”所谓靠山吃山,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瑶里镇境内群山连绵,森林茂密,20世纪80年代之前,大多数村民都以伐木为生,查坑村村民刘军树也不例外。

浮梁一名最早便是因砍树得来,早在宋代,汪肩吾编纂《浮梁县志》,对县名下的定义是:“溪水时泛,民多伐木为梁,故名浮梁。

然而在今天,提到浮梁,人们想到的是满眼皆绿的茶海,是亭台前的千年古树,是中国最具魅力的文化旅游城市,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更是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从伐木到保护,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改善

“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千年的窑火,将柔软的泥土,煅烧成一种文化。

早时期,浮梁是靠烧柴窑来制作瓷器。这柴便是木柴。柴窑的柴十分讲究,并不是随便的木柴,而是指松木,因为景德镇各大瓷厂对窑柴的需求量极大,砍窑柴成了浮梁县各个村落的营生手段之一。

“砍烧瓷器用的窑柴有个规矩。我父亲曾告诉我,窑柴只能是沿昌江两岸周边山上轮栽轮伐的松树,20年一个轮回,伐了种,种了伐,以保证不会坏山林。”浮梁县沧溪村的一位老人告诉记者,尽管因为烧窑,父辈们需要砍柴,但是他们还在尽可能地保护这片土地上的生态。

然而,烧柴、售卖、生活所用的木柴还是给浮梁的山林带来了巨大的负担。1989年,浮梁首次开展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时,森林覆盖率仅有58.43%。

看着大面积面目全非的山林,浮梁县痛定思痛,先后印发《浮梁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0—2035)》《浮梁县“两山”转化创新区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构建起县委、县政府负总责,各部门、各乡镇齐抓共管的工作新格局。

揭牌成立全国首家“两山”生态检察工作室,聘任161名“两山”生态观察员,实现全县16个乡镇、143个行政村全域覆盖,以数字技术构筑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实屏障。

同时,浮梁还与陶瓷生产企业联手,不断加大投入,更新生产设备和工艺,减少消耗,提高原料利用率。

景德镇金意陶陶瓷有限公司通过淘汰Y系列电机,更换节能电机,减少能源消耗,“我们通过不断改进燃煤技术,对采购的原煤采用破碎、球磨等方式进行预处理,然后通过管道运输,既提高了煤的燃烧率,又减少内部运输中产生扬尘和洒落。”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在“十三五”期间,金意陶瓷累计完成节能4097.05吨标煤,累计完成节能目标进度的204.85%。

现在的浮梁,森林覆盖率已经稳定在了81.4%,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以上,PM2.5、PM10浓度连年下降,2023年连续三个月,浮梁县PM2.5浓度排名均在江西省前十名;地表水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农用地安全利用率100%,无污染工业地块。

“来的路上,我们一直感叹浮梁的生态真好,入眼绿色,一路都是风景,不愧是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在江西省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现场会现场,来到浮梁的与会人员纷纷为浮梁的绿色生态竖起了大拇指。

田园变公园,高颜值吸引一大批游客

在浮梁,最出名的不外乎是这留香千年的浮梁茶。浮梁茶曾成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是中国中欧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估值达28亿元。

2022年1月,浮梁县成立了茶产业发展中心,以“浮梁茶复兴计划”为目标。在成立的半年内,浮梁县茶叶总量便达到了7540吨。如今,浮梁县茶园种植面积达到20.22万亩,茶叶生产总量达1.3万吨,综合产值突破20亿元。

现在的浮梁茶不仅远销各地,还用“颜值”吸引了一大批游客。

“浮梁的茶田太美了,宫崎骏漫画里的夏天原来真的存在。”浮梁县寒溪村史子园迎来了一大批游客,面对2000多亩的茶园,游客们不由得发出感慨。

为方便生产作业,同时让茶园更加具有观赏性,浮梁县将茶园打造成一排一行,史子园的茶山上还修建了高低不同的观景台,游客可以登高望远,拿起相机,用镜头定格拍下层层叠叠的茶园。

浮梁县的茶叶专业合作社还在打造瓷与茶结合的田园综合体景区,游客不仅可以体验采茶、制茶,更能用自己创作的茶具饮茶,通过文旅融合进一步打响“浮梁茶”的名号,带动周边乡村振兴发展。

游客的到来还带动了农产品的销量。位于浮梁县瑶里景区内的汪胡自然村,随着景区的名气越来越大,汪胡村的各种土特产也备受游客青睐。

“这几年,随着瑶里旅游的发展,给我们村的土特产销售带来了生机。我一年可以销售茶叶、香榧、苦槠豆腐400余斤,能带来经济收入10余万元。”汪胡村益农信息社汪胡山货店老板胡金水介绍道。

同时,浮梁还全力打造旅居品牌,让民宿经济成为展示浮梁风光、讲述浮梁故事的窗口,通过引进艺术家、设计师、企业家,与村民一道改造空心村、盘活闲置房、提升农家院,全域发展新民宿,开办农家乐,走出一条“生态+”“文化+”“智慧+”的新路径。

现在,越来越多的游客向往着这片“天青色等烟雨”的土地。据统计,2022年浮梁县接待游客达159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1.71亿元。

“接下来,我们将以‘双碳’目标为引领,继续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推动发展的‘定海神针’,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努力绘就美丽浮梁新画卷”。景德镇市浮梁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汪文勇说。

来源:浮梁发布 中国环境,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87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