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道用具图片

找到约16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唐代茶道之器|器之美,当物之用

茶道通常与成套完整的茶器密不可分。陆羽在《茶经》中记载了一套完备的茶器,这是他对中华茶道的重要贡献。《四之器》中详细介绍了各种茶器的尺寸、材质、功能甚至装饰,共计二十四组二十九件。大者厚重如风炉,小者轻微如拂末、纸囊,无一不备。

陆羽又在《九之略》中特别强调:“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对于在都城生活的民众,或者王公望族之家,一套整全的茶器是茶道技艺的重要载体。



在《四之器》的中,陆羽按照煎茶道的程序,罗列了八大类茶器。

类一为生火用具:风炉(灰承)、筥、炭撾、火筴;

类二为煮茶用具:鍑、交床、竹筴;

类三为烤茶、碾茶和量茶用具: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则;

类四为盛水、滤水和取水用具:水方、漉水囊、瓢、熟盂;

类五为盛盐、取盐工具:鹾簋(揭);

类六为饮茶工具:碗、札;

类七为盛器和陈器工具:畚(纸帊)、具列、都篮;

类八为清洁用具:涤方、滓方、巾。

第一类 


茶器首先要具有实用之美,无论是选材、尺寸、形状等,都要从实用的角度来考虑。


比如风炉,是用来烧炭生火、支锅煮茶的器具,通常用铜铁铸造而成;筥,是用来存放木炭的筐子,一般用竹条或藤条编织而成;炭撾,是用来把大块的木炭敲碎的工具。由六棱形的铁棒做成,长一尺,头部尖,中间粗,握处细,手握的一头套一小环作为装饰,也可做成锤形,或者斧形;火筴,又叫火筯,用来把木炭夹入风炉,用铁或熟铜制成。

第二类 


鍑,用来煮水的容器。它用生铁制成,这种铁大都用作耕刀锄具,将其精炼后铸成鍑。鍑的里层以土作模,外层以沙作范。


鍑耳成四角形,口缘宽阔。长脐使中心部位容易煮沸,中心部位易沸,则茶末易扬,茶味醇正。洪州(江西洪州)以瓷器作鍑,莱州(山东莱州)用石器来做,石和瓷都能做成雅器,但质地不够坚实耐用。

用银来制作鍑,十分洁净,但过于奢丽。瓷、石作鍑显文雅,银鍑洁净,但还是铁鍑比较实用。


交床,是用来放置铁鍑的木架,呈十字形;竹筴,是用来搅拌茶末溶于汤中的茶器。用桃、柳、蒲葵木、柿心木制成,长1尺,两头用银包裹。

第三类 


夹,是用来夹茶叶的小竹器,一般用小青竹做成,长1尺2寸,在1寸处做节,自节上剖开以便夹茶。青竹枝因受炙烤,自然产生津润,并散发洁净的香味,借助这种香味,使得茶的滋味越发香醇。为了经久耐用,也可用精铁或熟铜来制作。

纸囊,用来包储炙好的茶叶,使得茶香不易外散,一般用剡溪地区产的又白又厚的藤纸缝合而成;

碾,是用来碾茶的,包括堕和拂末。茶碾以橘木制作最佳,其次是用梨木、桑木、桐木、柘木。茶碾内圆外方,内圆可使堕易于运转,外方则使得碾身不至于晃动。标准的茶碾长9寸,边宽1寸7分;堕的直径3寸8分,中间部分厚度1寸,边圈部分厚0.5寸,中轴为四角形;拂末用羽毛做成;

罗合,罗是罗筛,合是盒子。罗筛筛下的茶末用有盖的盒子储藏。罗筛用剖开的大竹条弯曲成圆形,再蒙上纱布或绢布制作而成;合用竹节制成,或用杉木制成,表面涂上油漆。盒高3寸,盒盖1寸,底2寸,口径4寸;则,用来盛茶、量茶的茶匙,可用海贝、蛎蛤制成,也可用铜、铁、竹等制成匙状。

第四类 


水方,用稠木、槐木、楸木、梓木等木板拼制而成,内外的木缝都用油漆涂缝,以防漏水。每个水方可盛水1斗;漉水囊,用来过滤水杂质的用具。

囊的骨架用生铜制成,这样水侵后不会产生苔秽和腥涩味。住在林间谷野的隐居者,也用竹、木来制作,但并不经久耐用。


囊用青篾丝编织而成,曲卷成囊形,缝上绿色的绢,点缀上用翠玉制成的装饰物,然后再做一个绿色油布袋来贮存它。囊的圆径5寸,柄长1寸5分。

瓢,用来舀水的容器,用葫芦剖开制成,或用木雕成;熟盂,用以盛放开水,可盛水2升,用瓷或陶制作。

第五类 


鹾簋(揭),用来放盐的瓷制容器,圆径4寸,可以是盒形、瓶形或者壶形;揭,是取盐的匙具,用竹制成,长4寸1分,阔9分。

第六类


碗,用来盛茶汤,越州产的为上品,鼎州(陕西)次之,婺州(江西)再次,岳州(湖南)又次,寿州、洪州(江西)更次。

札,用来洗茶器的刷子,用栟榈皮夹缚在茱萸木中间,或用一段竹子,在竹管里装上一束栟榈皮,形状像一支大笔。

第七类 


畚(纸帊),放碗的容器,用白蒲卷编而成,可放碗10只。也可用竹编成筥,用剡溪产的纸帊折缝成四角形的袋子,也可放碗10只。

具列,用来收藏和陈列全部的茶器,用木或竹制成床形或架形,可用扄从外关插,长3尺,宽2尺,高6寸。

都篮,用来贮放全部器物。篮里用竹篾编成三角方眼,外面用宽的双篾作经,再用细的单篾缚住,交错地编压在双篾上,编成方眼,使得篮子玲珑精巧。都蓝高1尺5寸,长2尺4寸,宽2尺,篮底宽1尺,高2寸。

第八类 


涤方,用以盛放洗涤后的水,由楸木板制成,制法同水方,可容水8升;滓方,用来盛放茶滓,制法像涤方,容量5升;巾,用来清洁茶器,用一种粗绸布做成,长2尺,共做二块,交替使用。

当然,《茶经·九之略》中也讲了茶具的精简之法,以符合茶人具体的茶饮需要。“其煮器,若松间石上可坐,则具列废。……若瞰泉临涧,则水方、涤方、漉水囊废。”从实际出发的精简茶器,反映了陆羽懂得调和的茶道境界。


这种调和精神是茶人布置茶席的核心思想。唐代茶道与茶器文化相呼应,表现了唐人内心世界的自足和自信,也让唐人茶器在规则法度之内展现出精细蕴约之美。


作者:唐婉约丨弘益茶道美学研究员

南开大学硕士,研究兴趣涉猎中西文化与文学,近期关注中国茶道美学研究。

•本期编辑 兮浅

•图片来源:网络

日铸茶研究中心主体结顶,越茶博物馆物品征集火热进行中

  日前,柯桥区日铸茶研究中心已正式结顶,白墙黛瓦,在漫坡的绿色茶园的围拥下显得分外美丽。

  研究中心位于绍甘线一侧,南临平水江水库畔,三面有群山环抱,生态环境优美。概算总投资2728万元,其中土建总投资约1300万。规划用地约12.4亩,内设入口大堂、游客中心、茶叶研究中心、越茶博物馆、生产包装车间等。据了解,中心计划于今年下半年建成开放。接下来进入内部装潢施工阶段,有关越茶博物馆的物品征集也在进行之中。  

  越茶博物馆展评征集办法

  一、征集种类

  1.器具类

  (1)历代越茶栽培、采摘和制作、运销的专用工具,如篾篓、篾匾、篾筛、选茶风箱、焙茶烘笼、炒茶铁镬、红茶发酵机、内销茶箱、出口茶箱、茶担等;

  (2)历代茶艺、茶道用具,如各类材质的茶盏、茶托、盖碗、茶壶、茶碾、茶碟、茶匙、茶则、茶盒、储茶罐等。

  2.资料类

  (1)历代各级政府关于茶业经营的各类批文、告示、函件,茶税票据,茶引执照、验照,快邮代电,优质茶奖牌、证书,银行茶贷公函,茶叶邮票,茶栈自律文书柬章等;

  (2)历代名家的茶题材字画、图书和文学作品;

  (3)出土茶种标本(图片),各类茶事茶艺活动的照片、音像资料等。

  二、征集方式

  1.捐赠

  各社会团体、单位和个人,将相关展示物品捐赠给博物馆。其名单将入录建馆志册,并授予相关证书。

  2.寄展

  提供者将相关物品以寄存方式无偿用于馆展。

  3.收购

  所征物品经专家审核评估,根据物品的文史价值和稀有程度,一经采用,给予提供者相应的酬金。

  三、运作程序

  1.将相关物品拍成照片,附简要说明文字,通过微信好友方式,发给本馆(筹)联系人;

  2.经有关专家鉴评,认定可以作为展品者,物品持有人将实物原件交于本馆筹建办公室,办公室将出具相关收据;

  3.在尊重提供者意愿的前提下,在陈列时将标明展品原主人姓名。所有入展物品提供者将被邀请作为越茶博物馆开馆仪式的嘉宾。

  4.本次征集活动截止时间:2020年3月31日

  越茶博物馆筹建工作办公室  

  研究中心建成后,将发挥集成创新、示范引领、融合众创和旅游驱动等四大功能,成为平水日铸茶文化展示、宣传交流、行业管理服务的研究场所,为绍兴市民学习茶知识、了解茶文化提供良好服务。其中,越茶博物馆将通过VR虚拟体验等现代高科技手段,集中展示绍兴地区的茶史、茶事和茶艺等。  

  这一研究中心建成将填补绍兴至今无综合性茶叶博物馆的空白,也将成为“日铸茶文化体验风情线”的重要景观节点。同时,还将进一步推动我区美丽乡村茶文化旅游,提升平水日铸品牌对外形象,实现“绿叶子”变成乡村振兴“金叶子”的梦想。 

  (来源:平水日铸茶)

古人饮茶图,带你领略古人饮茶习俗

古代人对茶的讲究与重视

大大超于现在

泡茶的方式更是花样百出

庆幸画家把这些场景画了下来

通过这些画

一起去围观古人喝茶

中国古人以各种形式留下了许多关于用茶、品茶、斗茶的图画,这些图片资料是了解古代饮茶习俗的重要资料,从图片中我们不但可以看到古代的各种饮茶方式,还可以了解茶具的变化史。今天就介绍一下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部分茶图。

元墓壁画:茶道图

茶道图 [元] 作者不详

彩绘壁画

画面生动地再现了元代的饮茶习俗饮茶场面。长桌上有内置长匙的大碗、白瓷黑托茶盏、绿釉小罐、双耳瓶。桌前侧跪一女子,左手持棍拨动炭火,右手扶着炭火中的执壶。桌后三人:右侧一女子,手托一茶盏;中间一男子,双手执壶,正向旁侧女子手中盏内注水;左侧女子一手端碗,一手持红色筷子搅拌。

河北宣化6号墓壁画:茶作坊图

下八里村6号墓壁画--茶作坊图 [辽]

作者不详

壁画中共有6人, 一人碾茶,一人煮水,一人点茶。形象生动,反映了当时的煮茶情景。

辽张恭诱墓壁画:煮汤图

张恭诱墓壁画(局部)--煮汤图 [辽]

河北宣化下八里张恭诱墓出土

壁画中一童正执扇煮水,炉火正红,一男子端茶盘,盘中有茶二盏,桌上还放有茶托、茶盏。

辽韩师训墓壁画:妇人饮茶听曲图

韩师训墓壁画--妇人饮茶听曲图 [辽]

河北宣化下八里韩师训墓出土

壁画右侧一女人正端杯饮茶,桌上还有几盘茶点,左侧有人弹琴,形像逼真。

卢仝烹茶图 [南宋] 刘松年

该画生动地描绘了南宋时的烹茶情景

画面上山石瘦削,松槐交错,枝叶繁茂,下覆茅屋。卢仝拥书而坐,赤脚女婢治茶具,长须肩壶汲泉。

宫乐图(会茗图) [唐]

宫乐图(会茗图) [唐] 作者不详

纵48.7厘米,横69.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描绘宫廷仕女坐长案娱乐茗饮的盛况。图中12人,或坐或站于条案四周,长案正中置一大茶海,茶海中有一长炳茶勺,一女正操勺,舀茶汤于自己茶碗内,另有正在啜茗品尝者,也有弹琴、吹萧者,神态生动,描绘细腻。

周昉:调琴啜茗图卷

调琴啜茗图卷 (听琴图) [唐] 周昉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周昉,又名景玄,字仲朗、京兆,西安人,唐代著名仕女画家。擅长表现贵族妇女、肖像和佛像。

画中描绘五个女性,其中三个系贵族妇女。一女坐在盘石上,正在调琴,左立一侍女,手托木盘,另一女坐在圆凳上,背向外,注视着琴音,作欲饮之态。又一女坐在椅子上,袖手听琴,另一侍女捧茶碗立于右边,画中贵族仕女曲眉丰肌、秾丽多态,反映了唐代尚丰肥的审美观,从画中仕女听琴品茗的姿态也可看出唐代贵族悠闲生活的一个侧面。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南宋摹本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北宋摹本

阎立本,唐代早期画家,擅长画人物肖像和人物故事画。

画面有5位人物, 中间坐着一位和尚即辨才,对面为萧翼,左下有二人煮茶。画面上,机智而狡猾的萧翼和疑虑为难的辨才和尚,其神态维妙维肖。画面左下有一老仆人蹲在风炉旁,炉上置一锅,锅中水已煮沸,茶末刚刚放入,老仆人手持“茶夹子”欲搅动“茶汤”,另一旁,有一童子弯腰,手持茶托盘,小心翼翼地准备“分茶”。矮几上,放置着其它茶碗、茶罐等用具。这幅画不仅记载了古代僧人以茶待客的史实,而且再现了唐代烹茶、饮茶所用的茶器茶具,以及烹茶方法和过程。

饮茶图

团扇绢本设色

纵35.8厘米 横35.9厘米

(美)弗利尔美术馆藏

图中画一侍女双手捧茶盘,一妇人伸手盘中拿茶具。右边一贵夕3面向她们而立,仪态端庄娴静。后随侍女双手捧一锦盒。画风承唐代周吩,典雅浓丽。旧题南唐周文矩画,然观其时代气息,应为宋人所作。

(南宋)刘松年:撵茶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该画为工笔白描,描绘了宋代从磨茶到烹点的具体过程、用具和点茶场面。画中左前方一仆设坐在矮几上,正在转动碾磨磨茶,桌上有筛茶的茶罗、贮茶的茶盒等。另一人伫立桌边,提着汤瓶点茶(泡茶),他左手边是煮水的炉、壶和茶巾,右手边是贮水瓮,桌上是茶筅、茶盏和盏托。一切显得十分安静整洁,专注有序。

画面右侧有三人,一僧伏案执笔作书,传说此高僧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书圣”怀素。一人相对而坐,似在观赏,另一人坐其旁,正展卷欣赏。画面充分展示了贵族官宦之家讲究品茶的生动场面,是宋代茶叶品饮的真实写照。

斗茶图卷 [唐] 阎立本

阎立本,唐代早期画家,擅长画人物肖像和人物故事画。

这幅画生动地描绘了唐代民间斗茶的情景。画面上平民装束的人物,似三人为一组,各自身旁放着自己带来的茶具、茶炉及茶叶,左边三人中一人正在炉上煎茶,一卷袖人正持盏提壶将茶汤注入盏中,另一人手提茶壶似在夸耀自己茶叶的优异。右边三人中两人正在仔细品饮,一赤脚者腰间带有专门为盛装名茶的小茶盒,并且手持茶罐作研茶状,同时三人似乎都在注意听取对方的介绍,也准备发表斗茶高论。整个画面人物性格、神情刻画逼真,形象生动,再现了唐代某些产区已出现的斗茶情景。

赵原:陆羽烹茶图(元)

纵27.0厘米,横78.0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该画以陆羽烹茶为题材,用水墨山水画反映优雅恬静的环境,远山近水,有一山岩平缓突出水面,一轩宏敞,堂上一人,按膝而坐,傍有童子,拥炉烹茶。画前上首押“赵”字,题“陆羽烹茶图”,后款以“赵丹林”。画题诗:“山中茅屋是谁家,兀会闲吟到日斜,俗客不来山鸟散,呼童汲水煮新茶。”

品茶图 [明] 文征明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画中茅屋正室,内置矮桌,文征明、陆子傅对坐,桌上只有清茶一壶二杯。侧尾有泥炉砂壶,童子专心候火煮水。根据书题七绝诗,末识:“嘉靖辛卯,山中茶事方盛,陆子傅对访,遂汲泉煮而品之,真一段佳话也。”

会图 [明] 文征明

纵21.9厘米,横6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画面描绘了正德十三年(1518年),清明时节,文征明同书画好友蔡羽、汤珍、王守、王宠等游览无锡惠山,饮茶赋诗的情景。半山碧松之阳有两人对说,一少年沿山路而下,茅亭中两人围井阑会就,支茶灶于几旁,一童子在煮茶。

画前引首处有蔡羽书的“惠山茶会序”,后纸有蔡明、汤珍、王宠各书记游诗。诗画相应,抒性达意。

山窗清供图 [清] 薛怀

此画以线描绘出大小茶壶和盖碗各一,明暗表现的十分好。画上自题五代诗人胡峤诗句:“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候。”另有当时诗人、书家朱显渚题六言诗一首: “洛下备罗案上,松陵兼到经中,总待新泉活水,相从栩栩清风。”茶具入画,反映了清代人对茶具的重视。

復竹炉煮茶图 [清] 董诰

明代王绂曾作《竹炉煮茶图》遭毁后,董诰在乾隆庚子(1780年)仲春,奉乾隆皇帝之命,复绘一幅,因此称“復竹炉煮茶图”。画面有茅屋数间,屋前几上置有竹炉和水瓮。远处有山水,。画右下有画家题诗:“都篮惊喜补成图,寒具重体设野夫。试茗芳辰欣拟昔,听松韵事可能无。常依榆夹教龙护,一任茶烟避鹤雏。美具漫云难恰并,缀容尘墨愧纷吾。” 画正中有“乾隆御览之宝”印。

煮茶图 [明] 丁云鹏

纵140.5厘米,横57.8厘米

无锡市博物馆收藏

图中描绘了卢仝坐榻上,榻边置一煮茶竹炉,炉上茶瓶正在煮水,榻前几上有茶罐、茶壶,置茶托上的茶碗等,旁有一须仆正蹲地取水。榻旁有一老婢双手端果盘正走过来。背景有盛开的白玉兰,假山石和花草。

来源:遵义茶业集团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6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