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道人生获奖文章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新鲜出炉!2020年“紫金蝉茶”诗歌、书法、征文大赛结果揭晓

始于映日荷花,终于满山枫红。翘首数月,2020年“紫金蝉茶”诗歌、书法、征文大赛圆满落幕。本次征稿时间从2020年5月16日起至8月底结束,经过宣传发动、作品征集、专家评审等程序,从创新性、代表性、纪念性等方面对参赛作品进行评判,选出了最能代表紫金蝉茶特色、紫金县文创发展趋势的一系列优秀文学作品.

本次活动吸引了全国各省市众多茶文化及文学爱好人士积极参与,共收到诗歌、散文等文学类作品513份,书法类作品100份。经过评委们严格评比,层层筛选,最终评选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9名,优秀奖12名(后附《2020年“紫金蝉茶”诗歌、书法、征文大赛获奖名单》),近期将颁发获奖证书和奖品。

文章合为茗而著,歌诗合为香而作。此次征文大赛,作品多、主题好、影响大,创作者们都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歌颂和赞扬“紫金蝉茶”,成为紫金文艺风采的一次集中展示,对推广紫金茶文化,加快茶产业建设步伐,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0年“紫金蝉茶”

诗歌、书法、征文大赛获奖名单

(同一奖项,排名不分先后)

诗歌类

一等奖:《紫金蝉茶,用一滴蜜香提读人间》(作者:杨文霞)

二等奖:《浣溪沙•紫金蝉茶好》(作者:刘喜成)、《紫金蝉茶赞》(作者:张云霄)

三等奖:《茶香馥馥播人寰(诗)》(作者:黄荫庭)、《紫金蝉茶香,撑开花期和传说》(作者:聂振生)、《蝉茶赋(散赋)》(作者:安杰)

优秀奖:《一七令•紫金蝉茶》(作者:郭嫣琳)、《紫金蝉茶,让蜜香滋润生活》(作者:邱荣根)、《紫金蝉茶赋》(作者:鹤那君)、《紫金蝉茶赋》(作者:金彩仙)、《咏紫金萱》(作者:卫仲君)

征文类

一等奖:《品读一杯紫金蝉茶》(作者:张泉)

二等奖:《紫金蝉茶记》(作者:周彦敏)、《紫金蝉茶之说》(作者:张万华)

三等奖:《一盏紫金茶,足以慰红尘》(作者:张文锋)、《紫金蝉茶,滴落山中的甘露(三章)》(作者:邹志良)、《紫金蝉茶之恋》(作者:李阳波)

优秀奖:《茶道人生》(作者:邢少飞)、《紫金蝉茶,感谢偶然,让我走近你》(作者:安秋梅)、《茶情》(作者:张海洋)、《蝉茶之恋》(作者:张雷)、《煮一壶紫金,与你共清欢》(作者:王会君)

书法类

一等奖:范志能

二等奖:庄温英、蔡晓方

三等奖:江琳、黄远鸿、温泉贵

优秀奖:江敏、杨文强

第二届国际工夫茶冲泡大赛,邱秀一举夺魁

跨行3年摘获工夫茶传承金奖杯,从零开始的她经历了什么?


在传承·融合——第二届国际“工夫茶“冲泡大赛上,邱秀一举夺魁,拿下工夫茶传承金奖杯。来自广西的她能够在众多海外华侨、国内选手,尤其是高手云集的潮汕选手中脱颖而出夺得桂冠,实属不易。

初见邱秀是在大赛的赛场上,当时使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她在泡茶时对“茶”认真而专注的眼神。即使是在热闹喧嚣的比赛环境里,她依旧能自处静谧,专注于眼前的那杯茶,置器、投茶、注水、泡茶、斟茶、奉茶,每一步都井然有序,每一刻都置身于“工夫茶”的古雅意境中。


(赛场上的邱秀)


原以为她是一个不可向迩的爱茶人,交谈后方发现她是一个平易近人、十分亲切的大姐姐,为我们娓娓道来她与“工夫茶”的那些事……


Chapter1 • 结缘


生活忙碌,唯茶静心


早在二十一年前,邱秀就与工夫茶结下了不解之缘。热爱美食的她在潮州同事的影响下吃起潮州菜,牛肉火锅、蚝仔烙、粿子、牛肉丸……这些她都非常喜欢。为了美食,她甚至跟着同事去到潮州品尝最正宗的潮州菜。这一去,便爱上了当地的风土人情,爱上了潮州文化,尤其是潮州的工夫茶。



在宁可三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的潮州,她与当地人一起泡茶、喝茶,感受到单丛独特的茶韵与茶香,渐渐地从爱上了工夫茶到离不开工夫茶。但是热爱潮汕文化、热爱工夫茶的她却从未想过有朝一日会成为一名辗转于茶行业的茶人。

真正使她开始思考进入自己热爱的茶行业的是一篇曾经刷爆朋友圈的文章——《对不起,深圳没有女人》。


在深圳从事房地产工作的她,每天都笼罩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与生活压力中,不仅要担忧业绩,还要处理数不尽的跟单问题。在如此忙碌与高强度的工作中,她失去了生活,也忘了自己原本该有的生活。看到那篇文章后,她开始思考:自己是不是应该静下心来,慢下来,去寻找真正热爱的东西,回到原本属于自己的生活呢?



于是,她义无反顾地放弃了高薪的房地产工作,一切归零,来到了茶行业。在茶行业初出茅庐的她,遇到了不少困难。起初,她常常因为对茶了解不深,在买茶时花了许多冤枉钱。为了学茶,她报了茶学班,却发现老师良莠不齐,一期课程下来只学到了初浅的茶类知识。对于真正想学茶,想要走进“茶”深处的她来说,几乎是晴天霹雳,甚至开始质疑自己选择的习茶之路。



不折不挠的她选择亲自拜访潮汕工夫茶非遗传承人陈香白老师,向她询问学茶之道,那时老师只和她说了四个字:“大道至简”。那时道行浅薄的她并不理解此意,但她一直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态度去实践这句话,慢慢地感悟其中的真理……



虽然困难重重,但她还是坚持下来,走到现在。她说:“做茶,能使你放慢脚步,静下心来,与自己独处,有一个使你走进内心,发现自己、了解自己、提升自己的过程。茶是因为生活而工作,在茶中你能同时兼顾生活与工作,这些都是别的行业里给予不了你的。”


曾经每日忙碌却不知为何忙碌的她,终于在茶中找到了自己,寻回了自己该有的生活,获得了丢失已久的幸福感。

Chapter2 • 热爱


以茶助人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喝茶,是一个助人的过程,也是一个改变人的过程。”她说这是“茶”最吸引人地方。


曾经有一位家庭主妇与她一起喝茶、向她诉说烦恼,感慨每天在家除了接送孩子、洗衣做饭就无所事事了,人生仿佛是在为孩子、丈夫、家庭而活,整个人都失去了价值。邱秀听罢,便说出自己的想法,与她分享自己的经历。两人趣味相投,交谈甚欢,便常常一起喝茶,分享习茶感悟。



渐渐地,两人形成了一种默契,只要淘到了一些好茶就会拿来分享,一起品尝。一来二往,那位家庭主妇也爱上了茶,走上习茶之路,与邱秀一起学习茶艺。为了学茶,她甚至将家里的电视柜换成茶席,带着孩子、丈夫一起喝茶,家中时刻弥漫着浓浓的茶香。如今她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成功地从家庭主妇摇身一变成为茶艺师冠军。

静心沉淀

不断成长

讲述这件事时,邱秀眼里流露出难以掩盖的喜悦与成就感。以茶为媒,相遇于此,共品香茗,巧遇知音。以茶会友,互诉茶情,互享茶意。仅仅是因为一杯茶,恰好与你诉说我的苦恼,在我的帮助下你走向全新的人生,在茶中改变自己、实现人生价值。通过茶,互相传递力量,实现自我修正、自我提炼,不断累积,静心沉淀,不断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我想这就是邱秀如此热爱“茶”的原因吧!


Chapter3 • 修炼

以茶传递温度

说到获奖感受,邱秀提的最多的就是“感谢”与“幸运”。除了感谢华巨臣茶博会、深圳市茶文化促进会和深圳市茶文化促进会潮汕茶文化研究会为各界爱茶人士提供这个国际性的大舞台外,她也十分感恩每位评委老师对她的肯定。其实,虚心向学的她曾求学过多位老师,每位恩师都是她习茶路上的向导,能够与这些名师学习,是她的幸运。其中,令她最感激的是领着她走进茶学之门的张虹老师与刘星星老师。


(分享获奖感言)


那时的她一边上着班,一边学茶、考证。初入门的她基础薄弱,想学却又找不到方法,过程曲折,也走了许多弯路。不轻言放弃的她为了更专业地学习工夫茶艺,选择从师潮汕工夫茶非遗传承人张虹老师。在张虹老师的引领下,她才真正地走进工夫茶,走入工夫茶深处。

 

(与张虹老师合影 右为张虹老师


后来在深圳市茶文化促进会的引荐下,她十分幸运地认识了刘星星老师。刘老师告诉她:“茶路漫漫,不问来路,没有归期。”跟着刘老师学习,每一次她都对茶有了更深的认识、更深的感悟,常常觉得茶越学越深、越学越不懂,吸引着她想要汲取更多的知识。她说:“可能这就是别人所说的茶门一入深似海。”


叶汉钟老师


除了恩师张虹与刘星星外,对她影响最大就是叶汉钟老师。在决赛前,叶汉钟老师曾为选手们进行培训指导,演绎传统的工夫茶泡法。那时叶汉钟老师告诉她们:“茶有温度的。”但是想要泡出有温度的茶并不容易,于是,她将叶汉钟老师的教导深记于心,仔细地观看老师的泡茶手法,不断学习模仿。


(决赛现场)


“在比赛时,我心无杂念,只有泡好这杯茶这一想法。所以,我觉得我泡的茶与别的选手不同,因为茶里有我内心、手上传递的温度,是温暖的。”她说道。

Chapter4 • 未来


力所能及,传扬茶道

对于传扬工夫茶道,邱秀没有浮言虚论,而是脚踏实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其实一直以来,她都在传承推广潮汕工夫茶、中国茶文化的路上。

她会举办或者参加户外的茶事活动,为大家演绎工夫茶道的魅力,与大家一起泡茶、喝茶,通过活动,有许多人加入她的队伍,一起传扬工夫茶文化。


此外,拥有十几年义工工龄的她,也常常参与一些社区科普茶文化知识的工作,例如民生微实事社区活动,为社区居民上课,传授茶文化知识,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了“茶”。在她的带动下,不少人开始学泡茶、学喝茶,有的甚至带动了全家一起喝茶,共同感受茶的独特魅力。




令她感到痛心的是,现在茶行业鱼龙混杂,有的商家为了利益以“茶文化”噱头吸引大众,却忽略了“茶”的真正内涵。因此,她认为在推广茶文化时,最重要、最基础的就是要做一个正确的传播,不要为了利益而去传递一些错误的信息,误导那些真正的爱茶人。


(初赛现场)


关于未来,于自己,她希望以后能在更大的平台参加更多的专业赛事,积攒经验,更好地提升自我。于茶,她希望茶行业的水更够更干净更纯洁,继续为传承发扬中国的茶文化发光发热。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当谈到“茶”,谈到“潮汕工夫茶”时,看到邱秀眼里所散发出的光芒,我想用这首诗去形容她的心境再恰当不过了。

传承·融合工夫茶道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相信在继邱秀后会有更多更优秀的茶人投身于此,为工夫茶发声,一起做大做强工夫茶道。

“三苏父子”与蒙顶山茶

  因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入贡皇室而名声大噪,加之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时期出现了毛文锡的《茶谱》等著作的记述,到宋代,蒙顶山茶已成天下名茶。当时,由于雅州(今四川省雅安市)蒙顶山和北宋东都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距离遥远,且蜀道艰难,正所谓“积雪犹封蒙顶树,惊雷未发建溪春”(欧阳修《和原父扬州六题·时会堂二首之一》)。虽然和北苑建茶(宋代为福建建州建安县,今为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的北苑凤凰山一带为主体的产茶区)相比失去了先机,但丝毫没有动摇蒙顶山茶在文人茶客生活中的影响力,朝堂上出现了像欧阳修、陆游、梅尧臣等许多力挺蒙顶山茶的有话语权的官员诗人,他们的诗文洋溢着蒙顶山茶悠悠的香气。文坛领袖、文学巨匠苏洵、苏轼、苏辙 “三苏父子”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一、“三苏父子”与雷简夫

  “唐宋八大家”(指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举足轻重。而其中占有三席的“三苏父子” 更是以其杰出的文学成就震烁当世,彪炳史册。三者的关系是: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这三位大名鼎鼎的诗文家,究竟与雅安和蒙顶山茶有着怎样的深厚的渊源呢?这还得归结于一位“伯乐”,他就是时任雅州太守雷简夫。如果没有这个“伯乐”的倾力举荐,可能就没有后来“三苏父子”的脱颖而出,成就“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千古佳话和日后的飞黄腾达以及名垂千秋。

  苏洵(公元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北宋文学家,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据《宋史·苏洵传》载,苏洵“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于是焚所常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晚年虽已绝意于功名,但为了不使两个儿子“复为湮沦弃置之人”,遂于嘉祐元年(1056年)春天携文数篇,带着两个儿子从家乡眉州(今四川眉山市)出发,前往毗邻的雅州,拜谒了时任太守雷简夫。时年,苏洵四十八岁,苏轼二十一岁,苏辙十八岁。雷简夫读了苏洵所呈宏文后,大为奇之,于是向自己的顶头上司、时镇守益州的户部侍郎张方平推荐,被任为郡之学官。而雷简夫认为苏洵有治理天下的雄略大才,以区区学官任之,颇有小用之嫌,遂复上书张方平,称其“《洪范论》有王佐才,《史论》有良史才”,督促其再向朝廷推荐。未果,雷简夫又修书给当时的文坛领袖、大名鼎鼎的翰林学士欧阳修,与《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共御西夏、后来位居丞相的韩琦等大力推荐。在此期间,“三苏父子”客居雅安多日,可谓是入乡随俗,对雅安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作了详细了解,为今后写下诸多与雅安和蒙顶山茶相关的诗文积累了情感。在雷简夫的鼎力推荐下,同年三月,“三苏父子”离乡入京,拜谒了欧阳修和韩琦。二人“见其文善之”,于是向朝廷大力举荐,“三苏父子”声名才开始初显于世。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四月,苏洵之妻程氏病故,“三苏父子”返家赴丧,但朝廷是否起用他们,仍意欲未决。诚恐朝廷擢才不力的雷简夫竟亲自进京拜谒朝廷重臣,多方举荐,四处呼吁。十一月,“三苏父子”再次入京,次年苏轼、苏辙参加了秘阁制科考试,名列金榜,名震京师。宋代,兄弟同时应制科而登科者,唯有苏轼兄弟。但当时由于苏轼兄弟二人抨击时政言辞过于激烈,朝廷几欲不用,雷简夫又托好友司马光为之力争,始得其脱免弃置之危。直到嘉祐六年(1061年),朝廷才任命苏洵(时年52岁)为霸州文安县主簿(相当于现在的科级干部),编纂礼书,可谓大器晚成,后做过试秘书省校书郎等幕职,直到宋神宗去世前不久才委任绩溪(今属安徽)县令。同期,苏轼被任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苏辙被任为试秘书省校书郎充商州军事推官。此时,苏轼俩兄弟才真正步入仕途,才居其位,可谓少年得志。自雷简夫始荐“三苏父子”到苏轼两兄弟担任一官半职,历时六年有余,时间之久,波折之多,而雷简夫推荐不休,足见其荐才之心切,实属难得。而“三苏父子”也不负众望,日后成为北宋文坛上的三颗巨星,在诗词文赋诸方面均有极高的成就,成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文学革新的主将。苏洵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苏辙著有《栾城集》等九十六卷;苏轼著有《东坡七集》一百一十卷。

  今天,我们一提到“三苏”,自然会想到他们是文学家。其实,“三苏”都是通才、全才,父子三人不仅在文学史,而且在政治史、思想史、史学史、艺术史上都有巨大的成就。其实,“三苏父子”的性格、政治态度、学术思想及文学风格的差异都很大,苏辙政治主张的激烈、学术思想的复杂都超过了苏轼。而苏轼尤以丰富且多样的创作实践,继承发扬了欧阳修等人的事业和成就,完成文学革新运动,奠定了北宋文学,其贡献更大,影响更深远。

  雷简夫(1001年—1067年),字太简,同州合阳(今陕西合阳县)人。《宋史》有传。最初隐居不仕,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因枢密使杜衍的推荐以秘书省校书郎,代理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判官,后又担任过坊州(今黄陵)、简州 (今四川简阳) 知州,张方平镇守成都时,推荐其为雅州知州。嘉祐二年(1057年)为辰(今湖南省怀化市)、澧州(仅湖南省常德市)安抚使。入为盐铁判官,出知虢(河南省灵宝市)、同(陕西省渭南市)二州,累迁尚书职方员外郎。苏洵《雷太简墓铭》、《东都事略》卷四三、《宋史》卷二七八有传。

  《宋史》记述了雷简夫博学多才,特别善于为人处事,久处官场,认识的上方官吏、文人颇多,与同时代的欧阳修、司马光、梅尧臣、韩琦、王安石等宋代名士情谊深厚,其文治武功、清正廉洁,从他结交的好友诗文中可见一斑。他一生最大功绩有两点:一是治理“三白渠”(泾惠渠),建树水利,发展农业,造福百姓;二是举荐“三苏父子”,慧眼识才,使之名垂史册!在今天的四川省雅安市和陕西省合阳县、耀州区等地都有史志与丰碑纪念这位“伯乐”。

  雷简夫在雅州任职期间,一心想要振兴蒙顶茶,他认为蒙顶茶上贡受挫是品质下降的原因,于是亲自督促茶叶采制,送到都官员外郎梅尧臣处,希望由此重新打开蒙顶茶进贡的通道。梅尧臣《得雷太简自制蒙顶茶》中这样描述:“陆羽旧茶经,一意重蒙顶。比来唯建溪,团片敌汤饼。顾渚及阳羡,又复下越茗。近来江国人,鹰爪夸双井。凡今天下品,非此不览省。蜀荈久无味,声名谩驰骋。因雷与改造,带露摘牙颖。自煮至揉焙,入碾只俄顷。汤嫩乳花浮,香新舌甘永。初分翰林公,岂数博士冷。醉来不知惜,悔许已向醒。重思朋友义,果决在勇猛。倏然乃以赠,蜡囊收细梗。吁嗟茗与鞭,二物诚不幸。我贫事事无,得之似赘瘿。” 雷简夫对振兴蒙顶茶付出了很大努力,因此,雅安当地老百姓对其尊崇有加。虽其在雅州任期不长,但老百姓评价极高。蒙顶山天盖寺重建时,就把雷简夫塑像列于茶祖吴理真后侧左边(茶圣陆羽在右边),供人们朝拜瞻仰,以表尊重。

  二、苏轼与蒙顶山茶的情愫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苏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先后在凤翔(陕西省宝鸡市)、杭州(浙江省杭州市)、密州(山东省潍坊诸城)、徐州(江苏省徐州市)、湖州(浙江省湖州市)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湖北省黄冈市)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安徽省阜阳市)、扬州(江苏省扬州市)、定州(河北省定州市)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广东省惠州市)、儋州(海南省儋州市)。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江苏省常州市)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有《东坡全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谈到宋代的茶客,自然少不了苏轼。在北宋的文坛上,嗜茶之人非常多,但比较后就会发现,没有谁能够像苏轼那样在品茶、烹茶、种茶上更在行。对于茶,苏轼不仅非常在行,而且还精通茶道,对茶的历史和茶的养生作用都很有研究。此外,他还写下了不少歌咏茶的诗词。

  苏轼一生坎坷,几乎都是在贬谪中度过的。但是,正是这种贬谪的生涯,使他有比其他人多得多的机会品尝各种佳茗。正如他所说:“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在杭州,他喝过白云茶;在湖州,他饮过顾渚紫笋茶;在绍兴,他品过日铸雪芽;在涪州,他尝过月兔茶;在修水,他煮过双井茶;在阳新,他烹过桃花茶;在海南,他煎过大叶茶和红碎茶;在峨眉,他沏过毛峰茶;在蒙顶山,他泡过蒙顶山茶……在品评尽了天下名茶后,苏轼感叹道:“从来佳茗似佳人”苏轼从茶文化的故乡四川走出去后,从政、饮茶、作诗、作画一路流离,与其他宋代文人一起,把中国茶文化推向了高峰。

  苏轼的咏茶诗尽情表露了其超凡脱俗的旷达情怀,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追求清淡闲适的生活;二是表达以茶会友的真情;三是寄寓以茶养生的情趣;四是抒发失意遣愁的人生感慨。这里,我们对其留下的与蒙顶山茶有关的两首诗歌,进行逐一赏析。

  (一)《试院煎茶》:蒙茸出磨细珠落

  《试院煎茶》是苏轼写蒙顶山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诗,为当年入京参加应试之时所写。全文为:“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从“砖炉石铫行相随”来看,苏轼非常爱茶,连煮茶的工具都随身携带。从“蒙茸出磨细珠落”的“蒙茸”来看,苏轼在试院煎的茶应是从蜀中带去的蒙顶山茶。柔软的蒙顶山茶茸毛满布,细末如珠,如飞雪般纷纷下落,正好煎煮。所谓西蜀煎茶法,是茶汤中佐以姜盐,煎出的茶口味与其它地方有所不同,从而成为别具一格的地方茶事。与被视作“古法”的煎茶相比,点茶是宋代另一种最流行饮茶方式,算得上是饮茶中的时尚,多用于宴会,包括家宴,也包括多人雅集。点茶与煎茶最大的不同是茶叶磨成细末之后无需煎煮,而是将茶末调制成膏状置茶盏中,用沸水冲点。点茶者以观看沸水冲点之后的茶汤纹路、茶花咬盏的形态等为乐。

  当时,除了雷太守外,在朝堂之上,还有一位重量级人物自始至终力挺蒙顶山茶,使得蒙顶山茶一度活跃在北宋文人茶客的诗篇中,他便是身为四朝宰相的文彦博(时人尊称文潞公)。梅尧臣、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都曾与他同朝为官,文彦博历仕五十年来,在茶文化高度发达的宋代,可谓遍尝天下好茶,却始终对蒙顶山茶情有独钟,并常以西蜀古法亲手煎茶,一时间引发朝臣仿效,成为宋代文人追求旷达的象征。

  苏轼的这首《试院煎茶》称道了蜀地煎茶的雅趣与高妙,从初沸的茶水、蒙顶茶煎煮的形态到煎茶和饮茶的器具,都进行了惟妙惟肖的描绘。

  (二)《寄蔡子华》:白鱼紫笋不论钱

  苏轼故乡眉州与雅州很近,走到北门,便可见碧水滔滔的青衣江;放眼眺望,云里雾里是蒙山。前面已有记述,苏轼对1056年随苏洵到雅州拜谒雷简夫之行,印象深刻,挥之不去。那时的苏轼胸怀大志,朝君王安天下,鸿鹄志高远。光阴似箭,一晃三十五年过去了,宋哲宗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因遭遇新旧两党夹击,苏轼只得自请杭州,出任杭州知州。他客居江南,常年未归,思乡之情尤浓。春天的杭州,水光潋滟,堤桃岸柳,鸟语花香,美景无限。乘画舫,饱览湖光山色,游正浓,忽忆友人蔡子华索要诗文,多次书信相催。低头沉思,抚今追昔,往事不堪回首,对西蜀故土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对青衣江白鱼、紫笋的回味跃然于心,他端起茶杯,蒙顶山茶清香四溢,久藏心底的雅州情结,随《寄蔡子华》诗喷涌而出:“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江南春尽水如天,肠断西湖春水船。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霜髯三老如霜桧,旧交零落今谁在。莫従唐举问封侯,但遣麻姑更爬背。”

  人在江南,转眼之间,鬓发染霜。千里江南,西湖肠断。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诗中白鱼,即丙穴鱼,产于青衣江,肉嫩味鲜。早在唐代,杜甫就写下“鱼知丙穴由来美”诗句,称其天下美味。至于紫笋,陆游诗句中多次提及,盛赞其美。似乎意犹未尽,又在诗后附文解释:紫笋,蒙顶之上者,其味尤重。

  从诗文中,可以看到诗人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幅画卷:桃花汛起,青衣水涨,人欢鱼跃,江上渔舟点点;蒙山耸翠,茶园嫩绿,村姑采茶,笑语五峰回旋。白鱼美,紫笋香,青衣江边小路上,渔翁叫卖,茶农吆喝,一派春光入画来。佳肴香茗,人们顾不上讲价,争相抢购,热闹非常。美哉白鱼,美哉紫笋。时过境迁,西子湖上,追忆过往,往事历历在目。苏轼诗意豁然开朗,留下青衣江畔那永远的春天,留下对白鱼、紫笋茶永久的怀念。

  三、苏辙与蒙顶山茶的情愫

  苏辙(公元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北宋文学家。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今陕西省商县)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副宰相)。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因上书谏事而被落职知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一生的政绩主要表现在元祐年间,由一个小小的县令升至副宰相,比苏轼的官位高。苏辙的政治态度及其诗文风格深受其兄苏轼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著有《诗集传》、《春秋集解》、《论语拾遗》、《道德经解》、《栾城集》,曾自撰《颍滨遗老传》,《全宋诗》录有其诗。他一生爱好品茗,创作了《和子瞻煎茶》、《蜀井》、《次韵子瞻道中见寄》等二十一首茶诗,其中两首和蒙顶山茶相关。

  (一)《和子瞻煎茶》:煎茶旧法出西蜀

  苏辙与苏轼可称之为文坛连璧。与苏轼一样,因少时雅州之行的情结,故其诗文中对蒙顶山茶也有涉及。他有一首与苏轼相和之诗,名叫《和子瞻煎茶》,此诗乃是苏辙和苏轼《试院煎茶》诗。全诗为:“年来病懒百不堪,未废饮食求芳甘。煎茶旧法出西蜀,水声火候犹能谙。相传煎茶只煎水,茶性仍存偏有味。君不见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又不见北方俚人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夸满口。我今倦游思故乡,不学南方与北方。铜铛得火蚯蚓叫,匙脚旋转秋萤光。何时茅檐归去炙背读文字,遣儿折取枯竹女煎汤。”

  这首诗咏及三种煎茶法:一种是“西蜀法”,“相传煎茶只煎水,茶性仍存偏有味”;一种是“北方法”,“北方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夸满口”;还有诗人自用的“煎茶法”,“铜铛得火蚯蚓叫,匙脚旋转秋萤光”。该诗不但写了四川与北方少数民族煎茶之不同,而且从中看出,宋代蜀中文人对古法煎茶可谓情有独钟。从中可见苏辙对煎茶颇有心得,也道出了烧水的重要和古人对烧水沸腾次数的重视程度。

  (二)《次韵子瞻道中见寄》:西信近得蒙山茗

  苏辙在路途中收到兄长苏轼寄来的诗作,当下作《次韵子瞻道中见寄》,畅叙兄弟之情,并提及蒙顶山茶。全文为:“兄诗有味刻隽永,和者仅同如画影。短篇泉冽不容挹,长韵风吹忽千顷。经年淮海定成集,走书道路未遑请。相思半夜发清唱,醉墨平明照东省。南来应带蜀冈泉,西信近得蒙山茗。出郊一饭欢有余,去岁此时初到颍。”诗中,作为弟弟的苏辙,对远在颍州的哥哥充满思念之情,蜀冈泉、蒙山茗都成了寄托兄弟相思之情的载体。

  可以说,“三苏父子”是将蒙顶山茶传播到天涯海角分量最重的历史文化名人。

作者:陈开义

  作者简介

  陈开义,男,45岁,现任四川省雅安市茶办副主任。先后在《中华茶文化》、《茶博览》、《茶周刊》、《中国茶叶市场》、《中国茶业》、《走遍中国》、《星星诗刊》、《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四川人大权力报》、《四川政协报》、《调查与决策》、《四川三农》、《农村建设》、《四川茶叶》、《四川省情》、《四川文学》、《四川旅游》、《四川文艺》、《县域经济》、《茶缘》、《四川水利报》和今日头条、北京茶叶网、亚太茶业网、茗边、茶旅世界等50余家媒体发表各类文章400多篇(件)。参与主编名山抗震救灾专著《撼魂》,参与编辑《茶祖故里行》、《吴之英评传》、《丰碑》等著述,作品曾多次入选《蒙山雅韵》、《蒙山春来早》、《撼魂》、《茶祖故里行》、《品味》、《蒙顶山》、《二郎山》等专辑,著有个人文集《杯中岁月》。先后有10多篇作品在省市各级征文比赛中获奖,先后参与主编《蒙顶山茶文化读本》、《蒙顶山丛谭》》等茶文化书籍,主编名山区文艺刊物《蒙顶山》和《雅安日报.今日名山》蒙顶文苑文艺副刊和编辑《蒙顶山茶》。现为雅安市作协全委会委员、雅安市茶业协会和茶叶学会常务理事、吴理真茶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