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不被人熟悉的茶

找到约1,500条结果 (用时 0.035 秒)

乡村茶事

(《吃茶去》杂志)去江湖山,只有一个理由:茶叶。

江湖山在村子的西面,为整座村庄的最高点。在浙东丘陵地区,276米的海拔,不算高也不算低,却最适宜植物的生长。如果遇上雨雾天气,站在村中仰望,山间被层层云霭包裹,恍如仙境一般。但是,茶园还是看不到的,只有一团团的绿意隐隐显现,湿漉漉的。这山,看似平常无比,被雾一笼,被绿一隔,立马增添了几分神秘,一颗前往探究的心,被撩拨得蠢蠢欲动。

江湖山这个名字,气魄极大,似乎不属于乡村,也不属于当下。如果轻轻一念,一股剑气侠情,顿从心底涌起。在很久以前,不知道有没有侠义之士在此隐居,也不知道有没有文人骚客前来吟咏,但是江湖山的珍贵奇特之处,确实与远离世俗的嘈杂有着很大的关联,因为这里有着难得的隐秘和安静。

好山好水产好茶,茶叶一般生长在深山幽谷。江湖山并不险峻,但它山清水秀、气候温润、雨水充沛,尤其是山顶的一大块平地,彷佛上天放置的一个硕大泥盆,一垄一垄的茶树,从盆底一直种到盆沿。茶叶是村子的一大经济作物,因此在村民的心目中,江湖山有那么一点圣地的味道。村庄的其他山坡什么的,都有砍伐过度或者被火焚烧的经历,只有江湖山一带,村民非常自觉地保持着水土平衡,防止“跑水、跑土、跑肥”。

村庄开始产茶的历史,已经无从考证。但是,应该不会太早也不会太迟,据光绪年间的《宁海县志》记载:石马庄,有金刀溪可灌溉,有山无海产茶。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也充分表明了茶叶在村庄的地位。直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的父亲母亲还自带干粮水壶,或者干脆在山上垒灶做饭,与许多年轻人一起,纷纷到江湖山上开辟茶园。茶园的形成和扩大,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代又一代的村人,在这片土地上不断开垦耕种,才有了漫山遍野的茶香。

在我的记忆里,只去过江湖山茶园几次而已。但是,就这一两次,带给了我太多的惊喜。一垄一垄修剪齐整的茶树,被围成了200多亩的绿,好像一片浩瀚无边的海洋,满眼都是绿色的波涛。满山的茶树,使山少了一分硬朗,多了一分柔软,充分展现了江南的风度。每一丛茶树的顶端,只有一小撮嫩芽,处子一般,把身体抱紧,隐忍地开,像雀舌,如纤指,似龙须,让人不忍堪摘。那绿,也不是一般的嫩,青翠中染一丝鹅黄,清亮的色彩仿佛涂上了一层油脂。

如果不是采茶时节,几乎没有人愿意前来,此时的茶园是属于我一个人的,在茶树与茶树之间穿梭,耳根清净了,呼吸顺畅了,心情也愉悦了。其实,我更喜欢依在并不高大的茶树上,尽情享受着阳光的暖,或衔一枚嫩嫩的茶叶在唇齿之间,所有的醇香馥郁,全都留存在了心底。

江湖山的岁月大部分都是这般清静的,是不被外人打扰的,但每年的农历三四月除外。初春时节,尤其是清明节前后,村庄里的男女老少,仿佛嗅到了江湖山上飘来的清香,大家会非常自然地把自己放进它的怀抱里。此时的江湖山,雨雾天气多,晴朗天气少,但阻挡不了村民上山的念头。

采茶人不分男女老幼,头戴斗笠,腰别竹篓,双手上下起落翻飞,讲究的是眼明手快,真如江南民歌《采茶舞曲》所唱的“采茶好比凤点头,采茶好比鱼跃网”,来时还是一片亮绿,走时只剩一片褐色。尤其是农村妇女,不但“下田插得秧”,还要“上山采得茶”,于是江湖山上的茶园就成了一个操练场,而每一垄茶树,都成了一支支列队的士兵,每一枚向上舒展的茶芽儿,都是士兵手中的旗枪。

在忙不过来的时候,村里小学常常组织学生上山采茶,我也去过一次。辛苦是少不了的,但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新鲜。大家一路嘻嘻哈哈,往往新叶老梗一把抓,斤两是重了不少,质量就得不到保证了。不过双手沾染过的茶香,永远留存了下来,那份艰辛与好玩,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采茶要趁早,清明至谷雨之间,为最好的收获时节。

从枝头上下来,被装进竹篓,再从竹篓倒进竹筐,然后被一条扁担运送下山,一片茶叶就开始了漫长的修炼之旅。

茶叶的下山,必会一路留香。或许是十多年前的情景了。由于我家住在山脚,每每茶农经过家门口,我往往会伸长脖子,凑上去嗅那随风走动的茶香。采茶人的脚步,往往赶在太阳落山之前,他们挑着200多斤的茶叶健步如飞,两个大大的箩筐稳稳的,丝毫没有左右晃荡的感觉。无论男的还是女的,脸蛋一律红扑扑的,他们会随身带着一条擦汗的毛巾,男的往往搭在扁担上,或者绕在脖子上,女的往往直接包在了头上。

茶叶的下一处归宿,就是村里的水电站。在我的记忆里,水电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发电的场景我没有见到,但此处可以碾米、磨粉、打年糕。最让孩子感兴趣的是一排排炒制茶叶的机器,摆放在南面的小平房里,俨然一个小型茶叶加工厂,至今仍在使用。这些机器都是一些大个铁家伙,转动起来轰隆轰隆响,茶叶的气息从清淡变得浓烈,再从浓烈变得隐忍,每一次气味的转换,都让我们感到机器的神奇。

长大后,我觉得茶叶的制作,其实是一种美的历练,是一次涅槃的过程。一枚树叶经过这么多道工序,悄悄地把春的颜色、春的气息、春的味道、春的想象都隐藏了起来。一枚茶叶恰似一个人,因为经历了那么多的千锤百炼,所以才不怕生活的冷热酸甜,才会在浮浮沉沉的命运里,最终素面朝天、归于平静、守住淡然,让生命盛开如花。

种茶、采茶与制茶,使小小的村子营造了浓厚的饮茶氛围。农人在劳作之余,躺在自家的小院里,正处月朗风清、万物肃静、身心放松之际,品一杯茗茶更是悠悠然,恰如平淡中回味日子的醇厚与绵长。每当客人前来,或者左邻右舍互相走动,如若不是逢年过节,村人一般不会烧桂圆茶,而是掏出一撮好茶叶,泡一杯好茶相待。江湖山上的茶叶,犹如云雾在水里的舒展,又如春雨在杯中的融解,浓浓的茶香飞快地跑出来,一泡一品之间体现了彼此的深情厚意,那是一种平淡中值得回味的情感。

我认识的第一个饮茶人,是我当木匠的外公,他除了喜欢饮酒之外,也喜欢饮茶。每当干活疲倦之际,外公总要灌一肚子茶水,饮完后再点上一杆老烟杆,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恢复体力似的。古代的诗人喜欢饮酒,于是下笔如有神,而我技艺精湛的外公,似乎不吃点茶喝点酒,也真干不了木工活。于是,我想:当他花时间饮茶的时候,又何尝不是在对正在完成的木器进行回味构思呢?

农人饮茶,一般喜欢浓上一些,三五片茶叶肯定是不够的,外公也是如此。他不喜欢弄个壶杯罐盏叮叮当当,更不懂得头道茶二道茶三道茶什么,随手在一个袋子里抓上一大把,放在那个磕掉了很多漆的牙罐里,用开水一冲就完事了。不过这么一大罐的,往往是喝了冲,冲了喝,好像直到那些苦味慢慢饮尽之后才肯罢休。

不知是不是外公喜欢饮茶的缘故,我的母亲对采茶制茶也深有感触。直到现在,她每年都要亲手炒上几斤茶,留作自己饮用。肚子疼什么的,也要泡上一杯茶,饮后立马好转,说来真是神了。农人的炒制,与水电站的机器自然不同,速度要慢上很多,数量也极为有限,质量却是上等,形状、色泽、香气都要高上一筹。母亲对自己炒制的茶叶十分珍惜,轻易不肯拿出来,从这个春天一直吃到下一个春天。

其实,我应该为自己感到庆幸:在一个茶香四溢的村庄里出生,见识了茶的生长、采摘与炒制,见识了一片茶叶的修炼之路,身上自然而然地带有了茶叶的清气、幽淡与苦涩,对生命况味的理解,似乎也更为纯粹简单一些吧。

春天到来的时候,当价格不菲的新茶开始上市,我就会想起那个生我养我的小村庄,想起那道被茶树裹上一层淡绿的山梁,还会想起一种悠远的民间舞蹈——茶舞。

茶舞与茶事活动有关。爱茶之情浓,才有了茶舞的出现。它以前是村子里逢年过节的节目,但近年很难觅其踪影,加上多年在外求学就业,记忆也就慢慢地淡了。后来,我发现茶舞竟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小城的重大节庆活动也时常出现村人的身影,我的记忆彷佛一枚抱紧身子的茶叶,慢慢地舒展开来。

茶舞,因为融合了戏曲、舞蹈、灯彩等艺术门类,又称“茶灯”、“采茶歌”或“采茶灯”,发轫于何时已不可考,史籍中记载亦不多,但一直流行于江南一带。说是茶舞,其实是一场有故事情节的小戏,整场演出以茶事为主要内容,包括采茶、炒茶、卖茶、盘茶等,演员中有生、旦、净、丑等各类角色,道具有茶篮、扇子、手帕等,整个表演欢快喜庆、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茶舞虽然表现的是春天的茶事活动,但是表演一般不在三四月,而是农闲时节居多,最主要集中在过年前后。整个演出队伍均由村民组成,领队一般是村里年长有威望的老人,既在村里热闹热闹,也经常到附近乡村表演。采茶舞不像其它剧种,不是阳春白雪,不适合在高高的戏台上表演,随便挑选一块空旷的场地就行,场地越是开阔,演员越能施展身手。锣声一响,乡亲们就聚集在村里的操场上等候,孩子们怎么也闲不住,总是跟在表演队伍的屁股后头,瞧瞧这个,瞅瞅那个,充满了好奇。

茶舞表演开始了,锣鼓先闹上一阵子,最先出场的是一个叫做“茶心”的道具,仿佛以前皇帝出巡时仪仗队撑起的黄盖伞,上面插满了枝枝桠桠,象征着满山葱茏的茶树,不禁让人惊叹村民的想象力。接着,所有的扮演者交叉串连成各种队形,包括茶女、花鼓婆、看相人、卖六头、贩茶客、和尚等,都紧随茶心旋转,里七外八共十五人,里七扮演是茶女七人,外八扮演是茶斗一人、花鼓二人、看相二人、卖六头一人、和尚一人、贩茶客一人。转过一阵之后,演员开始边歌边舞,先后顺序是由茶心领唱,茶女接着和唱,贩茶客人道白,和尚念白,卖六头念白,花鼓者边唱边敲打花鼓,看相者边唱边做。每唱一节,变换队形一次,共表演十二节,唱的是“十二月采茶歌”,里面有“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之类的句子。

每次观看茶舞表演,我最着迷的最初那一小段时间的旋转。那旋转的人,那翩跹的舞姿,那五彩缤纷的“茶心”,慢慢地都在眼前模糊了。我仿佛看到的不是一个个人,而是一片片茶叶,在水中尽情舞蹈。欣赏着熟悉的舞姿,倾听着熟悉的音乐,不知是在过去在现在还是未来,只是觉得时光慢悠悠地在走。在那阵旋转中,每个演员有没有把自己想象成一片叶子,我无法得知,只是感觉自己恍若置身于花团锦簇的春天,置身于繁忙热闹的劳作场面,看的是热血沸腾。

我爱看茶舞,除了凑热闹成份之外,更多的是看我七姨一家。七姨对茶舞甚是痴迷,年轻的时候她一直在乡村剧团担任女主角,一年到头都在附近县市演出,后来不唱越剧了就参加茶舞表演。七姨夫更是茶舞表演方面的高手,一把二胡拉的是如泣如诉,一些道具都是他亲手制作而成,而且多年来还整理记录了十几套采茶舞词,空闲无事时常拿出来翻翻,有时候来了兴头就哼上几句乐乐。我的表弟受父母影响,小时候常被拉去演一个小和尚,眼珠子滴溜溜的转,甚是滑稽可爱。

日子一天天过去,江湖山的茶叶采了一茬又一茬,流传了近千年的茶舞演了一年又一年。以前观看茶舞表演,总是笑得合不拢嘴,看后感到一阵轻松。而现在,每看一次心里就多了一份沉重,毕竟时代不同了,娱乐方式也越来越丰富,不知这种传统的茶舞表演还能延续多少时光。

【摘自2016年第2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郑广阔(浙江台州),系浙江台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喝茶的玄学和真知

所有的事情都非空穴来风

只是风吹着吹着

带着一路上遇到的各种气息

遇见了花则芬芳四溢

遇见了粪则臭气熏天

最近写的文章点破各种歪风。也怕会给人造成一种误解,就是市场上各种言论和观点都是经不起推敲的,其实正如引言的话,所有的事情确实并非空穴来风,我反对的是过度放大一些概念,有很多伪大师为了凸显自己的能力,片面的放大这些概念而从不谈限定条件,才会让很多概念被过度解读。

今天就谈谈茶界玄学——不玄的一面

1

山场

被过度解读的判断山场能力

有些人为了体现自己的能力,巴不得把自己形容的可以隔空断山场,听声辨产区。这种过度表演化的判断能力是虚假的,判断山场是一个需要多条件限制下的判断能力,并非大师表演的看一眼就知道了。

其实辨别山场的能力本质上并非是你有多么超出常人的能力,而是长期训练的结果。就好比你奶奶打麻将多了,能够顺手摸摸就知道是什么牌,其实是一样的,没必要为自己脸上贴金子。

可以辨别山场的真实一面

山场很大程度决定了一款茶的价格和受到追捧程度,有着极大的市场效益,所以山场特点也是被关注最多的。那么市场上就存在很大一个争议,到底山场能不能喝的出来?

我的答案是,少部分人在一定限定条件的前提下,是可以无限制接近正确答案的。

先说限定条件

这个限定条件有一个前提,就是认可特定山场是有一定特征表现的,可能是叶片形态,也可能是香气浓淡类型不同,也可能是制作成干茶带有一定的特点,不一而同。根据我的经验来看,确实是有的。

那么实际的限定条件就是需要保持山场特点,不能因为工艺等问题造成特点不显露。有人说你这不是废话吗?

但你仔细想想,如果没有特征猜测还有意义吗?这个特征也是需要长期大量训练,接触才能掌握的,并非简单的喝,还得结合眼睛看很多细节特点,包括一个地区的工艺偏向,品种特点,原料的特点等等,那你才有可能结合喝去猜测,如果一个山场的茶叶做的没有特点,烘干的时候全烘成烟焦味,茶叶也都碎了,你觉得那是对山场的判断还是蒙答案?

那么为什么叫无限制接近呢?

因为有很多因素会干扰,存放的年限,特征的弱化,工艺走向的影响等等,都可能会带来很多复杂的干扰,再加上有可能非同一山场出现品质特点接近的情况,那么都有可能会干扰你的判断。

所以,如果你的样品能保证正确的前提下,经过长期,多样本的训练,并且仔细感受香气,滋味,叶型,叶片厚薄,汤色特点,成品颜色,工艺习惯等等带来的影响,是有完全可能大概率猜对的。

2

茶气

被过度解读的茶气

各位或许都经历过或者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台上大师说你看,这款茶茶气很足,喝完身体立马就能其反应了,一股气走遍全身,脚底如涌泉。

这时候喝茶的可能同感的赞同,没感受的一脸懵逼。更过分的是有些大师把这种体验上升到一种打通任督二脉一样的一种元气,我觉得这样的形容就是表演大于实际体验了。

好比你路过一个龙卷风,你摆一套姿势,这风是你刮的吗?

可感知茶气的正确理解

茶气也是最被人诟病的一个概念,很多人会形容喝茶描述着打嗝,体热,出汗等等角度,去说茶有气。

在这里我们不去讨论“气”这个词用的是否得当,仅仅针对一些人喝茶下去茶气的反应来说是不是存在的呢?

存在,但个体差异也同样存在,不是每个人都有感受。

茶气简单理解其实主要源于茶叶两种物质作用。第一种是糖类,茶叶中含有很多的糖类物质,这些是提供生命能量的基础物质,所以当大量的单糖类物质摄入时候,会有一定的发热感。再加上茶叶中的生物碱对神经中枢兴奋中枢的作用,会让产生心跳加快,神经兴奋的作用,还可能在微观层面短时间升高血压,所以这种“气”在身体有的感觉可能就产生了。

从简单的关系来看,容易产生茶气的体验往往也是因为这些物质含量丰富,跟茶叶品质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但这也不能作为茶叶品质判断的直接依据。

3

喉韵

喉韵的过度解读

其实喉韵我到觉得对普通人被过度解读的成分不大,更多的是没有办法分清楚愉悦的喉部体验和品质弊病带来的喉部体验。

因为感受到喉韵是需要经过一定训练的,喉咙也是有味觉受体的,如果喝茶经常关注自己身体感受的人,是可以清晰描述出喉韵的体验的。

喉韵的正确理解

喉韵的产生,主要是三类物质的感受,第一种是氨基酸,第二种是糖苷类物质,第三种是可溶性多糖。氨基酸是有鲜的感受的,所以当茶叶喝下去后,喉咙能感受到鲜甜的感觉,就会特别放松舒适。而糖苷类物质本质是一种含糖衍生物,你简单理解就是类似糖苷等多种物质,喝下去后会发生糖苷键断裂吸收热量,造成一种清凉感的喉韵。

还有可溶性多糖虽然没有滋味,但是能够增加茶汤的厚度体验,茶汤喝下去会有一种滑过喉咙的体验,相对于可溶性多糖少的,多酚类对口腔刺激性就会大一点,会让人觉得茶汤更偏粗涩。

所以,经过一定训练的人是完全很快抓住喉韵的体验的,这个除了普洱以外,岩茶,单从,绿茶中等都很常见,并不是很稀有的体验。

其实这个也是能从侧面反映物质含量高,协调性好的一种愉悦体验。

4

猜海拔,猜树龄

过度解读的典范

猜海拔树龄的正确理解

那么海拔和树龄是否有特点呢?

有,但同样需要给限定条件。

我举个例子对比大家可能就很容易判断。

海拔,比如绿茶,是较为容易判断的,比如我们黄山地区的叶子,海拔高的芽就会比较肥壮,高山茶一般是鲜叶偏黄。

那么同样是绿茶,如果给我们几款茶,那么我们通过喝看内质是否丰厚,看鲜叶芽头是否肥壮偏黄,滋味也会更醇,那么是比较容易判断哪个海拔更高的。如果很熟悉各个小产区,在罗列出小山场的前提下,也是有很大概率一一对应上的,但是在这里要去猜每个对应的是几百米的海拔就过于放大这种能力了,毕竟真正的商品茶的原料也并非完全来自于同一高度,501米和500米你觉得出了机器产地实际测量,有哪个人可能分辨?

如果是红茶,破坏了叶底鲜活特点,那么这个判断难度就会加大,但是同样看鲜叶厚薄,滋味,香气,同样有一定概率的。

树龄,也是可以的,其实很多茶树龄大往往都会带有一定的木质味,同样限定条件就是不能重修剪,如果很多树有着每年重修剪,或者台刈的情况下,这些老树龄的特点将会不复存在,而且这里面不去看茶树生长状态,有时候十年左右没有修剪的就可能会出现这种木质味。

那么我们再变态一点,能否做到像视频一样判断这个海拔到底是300还是400?500还是600?树龄是50还是100?

给与足够多的限定条件一样是有可能,但你放心这个人一定不会在你身边出现,因为这需要植物学经验,也需要多一个地区足够熟悉,甚至是需要看到鲜叶、看到茶树的前提下,我相信有人能做到无限接近猜测,但你放心,这种人绝不会出现在卖茶给你的那位大师,因为这是另外一个专业体系,跟市场上的茶,没有关系。

5

看茶辩品质

过度解读的看茶辨品质

我曾经看过别人讲茶说自己可以听听干茶的声音就知道品质怎么样,其实在很大程度来说,这个夸张了。

正确解读

其实声音能够反映出茶叶的一定特性,但单一条件是不可能判断茶叶品质的,所以看茶辨别品质的本质,也仅仅是通过外形可以做一个判断参考而已,并非充要条件。

一个猜测概率问题

为什么呢?其实还是源于人们大量实际生产总结出来的经验,往往品质好的茶叶会出现一定的外型共性。而这个外型共性,经过人们的总结,就成为了审评体系中的外形判断,比如看身骨轻重,嫩度,是否匀净,因为这些在很大程度上能看出来你选料好不好,制作工艺是否精良。

其实我常说好的茶,颜值也越高,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如果有一些品质弊病,是比较难通过外形判断的,比如制作过程中受到烟气的熏染等,外形无法直接体现。

所以更准确的说是一些高品质的茶,往往会带有共同的外形特点的,是一个必要非充分条件。

6

手工茶

过度解读

现在很多人卖茶为了卖个好价钱,总会喜欢把自己的茶讲成手工茶,甚至我看过一眼就能看出来的机制铁观音,机制龙井,也都被形容成手工茶。手工茶在当今茶届已经成为了一个营销属性词。

手工茶的正确理解

手工和机器永远不是对立面,机器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无限的去接近人类能够做的事情,并且更有产量和效率。

手工茶叶现在是不是完全没有可取之处呢?当然不是,只不过以目前人们生产经验和实际情况来看,能够遇到纯手工的好茶概率极低。

主要有几点

1,好的手工茶只是极少数,需要有足够的经验和足够的专注度

其实真正做一泡好茶是需要看茶做茶的,这方面的经验是需要认为控制的,目前机器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好的师傅用机器一样可以控制的好)。无论是机器还是手工,人们在做茶的时候,是需要极高的专注度的,而机器代替了手工,也导致了机械制茶的专注精神比不上手工制茶,对品质把控是有一定影响的。

2,顶级的手工茶,因为控制更精确以及流程更合理,比机器制作的好

先谈手工控制快速能力的好处,简单举个例子,绿茶杀青,如果是机器杀青,你发现不对的时候很可能一批茶叶在滚筒中已经出问题了,再去调整温度,机器是需要一个变化的过程的。而手工就不一样,随时可以掌握。

再谈流程,比如烘干这一环节,很多人认为炭火烘干好,实际上碳火烘干好处并非是因为火源的问题,而是关系到炭火烘干的烘笼,这种开放式的烘笼,能够很好的散逸水汽,而现代设备大多是封闭的(只有小的排湿窗口)。所以手工的流程因为设备的合理性,也会导致制作出来的品质更好。

再说说萎凋,这个环节如果传统工艺采用的自然萎凋,因为时间更加缓慢,茶叶内部物质转换更加充分,最终芳香物质,可溶性物质也会高于萎凋槽加温。但是自然萎凋是看天气的,如果没有合适的天气,一定做出来的茶叶品质远远差于机制茶。而且自然萎凋时间远远高于机制,无法量化,生产效率过低。

3,机器不是说永远无法替代手工,而是取决于成本。

这一点很好理解,机器要想完全模仿手工需要很大的研发成本,甚至也同样需要牺牲掉生产效率,那么这样机器的优势便不复存在。以及设备规模化生产和手工小批量生产对效率的要求是完全不一样的。

7

玄而不玄

其实最后写的这些,也是我一直以来讲的一个基础延申,就是关于茶叶的市场概念和专业解读。

专业解读是要讲究逻辑链条的,所以只有证据充分的条件下,很多概念才会在专业学术上建立。

而市场解读是偏经验类的,对专业概念来说绝对是很好的补充,专业逻辑上做的只是证有不证无,所以并非所有市场解读都经不起推敲。

当然,也不要拿着这些观点再去过度解读了,这样只会让市场越来越乱。

年度盘点:2020茶圈十大尴尬

2020就要过去了,这是一个注定会被拍成电影的年份,虽然这部电影到时候我应该也不会去电影院看,毕竟电影院不能倍数播放。

这一年的关键词就是告别。

你能听到最好的回答就是别来无恙,有些告别显得无奈和悲痛,而有些告别则略带一点点尴尬。

茶叶互联网告别web1.0时代

今年3月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各种实体经济都在苦苦支撑,但是没想到熬不下去的却是一个老牌论坛,茶语清心正式关站,加上之前就已经悄无声息落幕的三醉斋,web1.0时代茶圈的互联网先驱们集体落幕。

这个事情对我来说最尴尬的可能是暴露了年龄。年纪轻一点的粉丝,可能都没听过这两个论坛,这其实也是很尴尬的事。

三醉斋最早创立可能是在上个世纪的事情了,很多人当时上网还要用电话线拨号连接,而在哪个互联网精英化的年代里,三醉和茶语清心充斥着各种知识干活和神仙打架,比现在的抖音互掐高级的多。

其实web1.0时代的英雄们现在大多混的不如当然类似天涯猫扑这样的论坛早就不复当年的荣光,但是也有一些垂直类的门户依然活得不错,比如从篮球门户变成直男大本营的虎扑。

如今百度页面上对于这两个网站只剩缅怀

本来类似茶业这样动不动就分个六大门派,每个门派里还分了好几个派系的行业应该是很适合互联网来怎么整她一下的,可是熬了这么多年也没见一个巨头诞生,还把先驱都熬成了先烈,尴尬。

顺便问一个尴尬的问题,你们觉得Y老师能熬成婆吗?

02

喝茶养生,吗?

2020年这个特别的年份,养生这件事的分量被单独的提升了一个档次,从全民信仰提升到全民绝对信仰。

2月份疫情如火如荼的时候,浙江疾控中心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了一篇《茶水可杀灭并有效抑制细胞内新型冠状病毒复制》的文章,当时的情况你也知道吗,也出不了门,买个菜都搞得和地下组织接头一样,带上口罩和面具,把东西放在事先约定好的地点,你走了我才能去拿。

在这样一种恐慌的情绪下,我当时看到这篇文章做得第一件事就是把我小仓库里的天价茶都泡了,喝完,在放浴缸里准备泡个澡,水还没放满听说疾控中心就把文章给删了,你说我泡还是不泡?真尴尬!

关于养生一直都是没有最尴尬只有更尴尬,除了疾控中心以外,小学生也来凑热闹。

武汉的两个小学生一个三年级一个五年级合作发表了一篇《关于茶多酚抑制肿瘤的论文》,引起这个这个各界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我不得不说,武汉特产小学生。

其实我觉得他们的研究方向错了,养生嘛,说白了就是老人怕死,女人怕丑,男人怕老,小孩怕笨。

你们这些小学生写一写不喝茶会变笨多好,哎呦呦每天不喝两杯茶,作业都写不出来。多有说服力,写什么肿瘤,你见过肿瘤吧,你头上那个包是被老师打的吧。

茶艺照到底是什么鬼?

其实茶多酚抑制肿瘤的事情还要研究吗?

央视早就说过啦,当然这个研究是日本人整的,嗯,似乎好像很合理,吃100年伟哥长命百岁,我必须要说明下,这图片不是我P的,是央视2013年直播间的内容,这个内容似乎像一种不祥的寓言,把绿茶和伟哥硬扯到一起。

今年夏天的时候,“茶艺照”这个梗莫名其妙的就火了起来。

据说始作俑者是被王校长点赞的网红XX森林,和XX森林2.0,但是真正让她红起来的是全民模仿拍“茶艺照”的热潮,甚至有好事者总结出了茶艺照的攻略要点“裸妆、男友视角、穿最少的衣服,摆最无辜的表情”。这些我都能理解,你翘个脚丫是要干嘛?

脚底有乾坤吗?!

说起来最懂女人的还是张爱玲,100年前就说过,正经女人虽然痛恨荡妇,其实若有个机会扮个妖妇的角色的话,没有一个不跃跃欲试的。

说的y老师我也好想举起脚丫鼓掌鼓掌了,但是你们非要叫这样的照片茶艺照,我就问问茶艺师同意吗?

04

茶艺师评茶师退出

人社部评价类职业资格认定

说人话就是国家不给茶艺师和评茶师发证了。这真的就非常尴尬了,难道茶艺师以后真的只能从持证上岗变成持照上岗吗?

这两本证,Y老师我呢是一本都没有的,但是好像也不妨碍我到处蹭茶,也不妨碍我泡茶给朋友们喝。

其实从理论上来说标准越少,市场越好,这和岩茶是一样的道理,茶艺师取消了以后,泡茶好喝的妹子应该慢慢的会比泡茶好看的妹子多,从这一点上说,也不尴尬,让会泡茶的去泡茶,让爱拍照的去拍照吧。

割不完的韭菜

收不完的智商税

说起茶圈的大品牌,别的我不服,就服小罐茶和大益。

小罐茶去年年底推出的大红袍威士忌把杜总的烟酒茶理论发挥到了极致中的极致,我仔细的看了半天,充满了熟悉的套路,就像一场经典的营销课,充满了悬念营销、病毒营销、场景营销、饥饿营销的技巧,但是始终没看明白,这到底什么玩意,可能是智商太低不用交税,尴尬!

谁喝过,举个手,让大家笑话一下

年初,著名品牌大益的某经销商爆雷,据说是考炒做“孔雀”这个不知道什么味道的茶卷走了一个小目标。

著名的东莞电视台对此进行了深入连续的报道,但是好像也仅仅局限在东莞电视台了,我都不懂以前追着岩茶天价茶报道的宇宙第一大台去哪儿啦,有人骗钱啊,没人管吗?

这件事情最后据说被定性在经销商个人行为上,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而今年的双11,大益又推出了“沧海”据知乎著名网友的分析,这一片抢购价3880的茶,抢到一片就能赚5000+抢到一提就能赚60000+。

真的要感谢大益给我送钱吗?

这家小卖部,卷走了中茶2/3的年利润,不知道是夸他好还是夸大益厉害

而更多的炒家是明明白白的成了韭菜,社交媒体上都充斥着买大量大益不能拆箱验货,只能挖个洞看,两个月亏几万的,但是无奈,好像大部分的人还是更愿意看买到就是赚到的。

特别尴尬的是,总有朋友听说我现在卖茶为生,每每发来让我学习的案例都是小罐茶和大益,不是我不想学啊,智商实在跟不上,我就想问一句,真的没人管吗?

茶业第一股难产

一边是一个小小经销商动不动就能卷走一个目标,一边是一个号称茶业发源地,第一产茶国的泱泱大国,主板的股票市场居然没有一只“茶业股”,这大概就想美国没有汽车股,法国没有奢侈品股一样不可思议吧。

茶业第一股的争夺战叫了很多年。

12年的时候,安铁集团据说就已经在排队了,可惜后来破产了,前两年八马希望最大,后来主板排不上,去了鸡肋一样的新三板,退市了。

今年6月18日中茶集团向证监会报送材料,开启IPO之路。总算有个国家队的身影参加竞争了,就在大家都觉得这次稳了,总算有个茶业上市公司的时候,时隔半年,依然没有听到中茶过会的消息。

我们参照一下富士康当年的从提交材料到过会36天的速度,中茶会不会创下,最慢上市的中字头公司的记录,我们尴尬的拭目以待。

顺便说一下,在中茶的招股说明书中,中茶公司,2019年利率也只有1.6个小目标,比大益小卖部圈走的金额也多不了多少,而在募资方向上,中茶也会把圈来的钱全部投入到普洱的生产中去,我不知道是不是资本大佬们都爱喝普洱还是因为普洱有“金融属性”。

抖音卖茶的尴尬,你真的懂吗?

第一股难产,可是全抖音都在卖茶!

现在提起短视频这个领域,背后跟着的都是像风口、赛道、趋势这样的大词,可是我每次打开抖音,系统给我推荐的各种茶圈大号,却是满屏的尴尬,看到摆明的演戏吵架的尴尬,看到找群众演员摆拍的更尴尬;尤其是那种观众已经看破,而你却还在卖弄演技的时候,最尴尬。

演技差其实没关系,有时烂片票房也不错,但是视频带货这会是一个伪命题吗?

我们观察两个案例最近一个月和视频带货绝对头部薇娅合作的两个主流茶品牌,小罐茶和元正,12月5号小罐茶彩罐大红袍上薇娅直播间,销售4.9万件,销售额在216-289万,12月10号元正小青柑登录薇娅直播间,销售7.5万件,销售额195万。

看上去成绩尚可,但是背后的驱动力除了薇娅超高的人气(坑位费)以外,超低的折扣也是吸引成交的主要动力,一贯以不打折示人的小罐茶在薇娅直播间的销售折扣是5.6折,而元正的销售折扣更是低到只有3.9折。

厂家在赔本赚吆喝,但是在当下这个时段综合算账未必会亏。

对于喝茶的而言,当然是占到了便宜。但是对于那些交了几万十几万的加盟费一次进货就要进个几十万才能换来和薇娅直播间差不多,甚至更高折扣的线下门店的经销商而言,是不是觉得有那么一点点尴尬了呢。

换个角度,爱看像Y老师这样至今没搞明白短视频的自媒体已有一个光荣的称号叫古典自媒体,翻译成人话你也可以叫我老阿姨。

似乎也很尴尬。

凉茶加西药,茶叶装毒品

这两件事都发生在广东,一个爱喝茶的地方,有多爱?爱到变态。

广东人爱喝凉茶是有名的,虽然严格意义上来说凉茶和Y老师爱的茶不是同一个茶。而你在广东街头,看到的凉茶都是分门别类标好疗效的,只是没想到这个疗效是加料的。

6月30日,多家媒体发布报道:广州市番禺区11家经营凉茶的店铺,因凉茶中非法添加西药成分被查封。抽查的样品不同程度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氯苯那敏、布洛芬等西药成分……

这个真的很尴尬啊,有点尴尬的不知道说啥好的程度。

在正儿八经的茶叶领域,我也经常看到各路专家不听的发布一些关于茶叶疗效的报告,对于这些报告,我觉得更多的是学术上的价值,喝茶的就不要听了,有一句话很有名“离开剂量谈疗效就是耍流氓”,喝茶要喝到能治病的剂量,我估计先能把你自己撑死。

所以听Y老师一句劝,喝茶,挑好喝的喝,心情好了什么都好,有病就去吃药。

9月深圳警方缴获了用茶叶包装的毒品尼美西泮。

据统计,共缴获了172包毒品,涉案金额更是达到4万余元。看到这个我很生气,这TM的不是和茶艺照一个性质吗?没事干嘛给茶抹黑,你不能用牛奶盒装吗,不能用可乐罐装吗?那不是还多装点吗?

气完之后,又有那么一点尴尬,172包毒品价值4万。恩我就想问问这个毒贩,你为什么不去卖茶呢,那么多天价茶,172包随便也不止四万啊。

有时候Y老师真的觉得茶叶太贵了,贵的总是想起那个尴尬的表情包。

500块一杯的奶茶

香过我爱的牛肉吗?

今年最火的茶,还是奶茶。

像我这么养生的老阿姨一向是不喝奶茶的,但是今年12月的某一天,各大社交媒体突然就被一款叫做“茶颜悦色”的奶茶刷屏了。

茶颜悦色据说原本是在长沙霸屏的奶茶一哥,今年十二月到武汉开了首家门店,开店当天排队8小时,牢牢占据微博热搜第一,网传最高价格一杯炒到500块。

说实话第一眼看到这个的时候我的智商是不够用的,500块,8小时,武汉到长沙的高铁才多少钱啊,去一摊长沙才多长时间啊,500块,我买一泡牛肉,它不香吗?

据说武汉兼职群中传出40块三小时的排队价码,但是人家官方不同意,发微博说报警了,我就不明白了,报警不是打110吗?微博提供自动转接功能吗?再说了报警的理由是啥呢?敲诈勒索还是违反保密协议吗?

排队要不要钱我不知道,但是微博热搜第一,还是这种条目,你如果非要和我说是免费的,那就很尴尬了。

最尴尬的就是排队都卖不着的奶茶,在武汉本地的媒体上,一出手就是200杯免费送,当然最尴尬的可能就是那些中奖的盆友门了,排队8小时,去领吗?

这是一条硬凑的尴尬

我们尴尬的通知,因为收突发疫情影响,原定于今天(你没看错就是今天)举办的岩茶教室北京三泡茶会临时尴尬的决定延期举行。

具体举办日期待定,但是肯定要等到2020年结束了以后了。

找到约1,455条结果 (用时 0.02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