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碧螺春分几类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介绍几款绿茶

中国茶品类多,就绿茶来说就有几百种。各地均有知名春茶,如:

浙江省有龙井茶(西湖、钱塘、越州龙井)、径山茶,安吉白茶等;

安徽省有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等;

江苏省有洞庭山碧螺春;

河南省有信阳毛尖;

贵州省有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等;

四川省有天府龙芽、蒙顶甘露、竹叶青等;

江西省有庐山云雾、遂川狗牯脑、婺源绿茶等

湖北省有恩施玉露等;

山东有日照绿茶、崂山绿茶;

等等。




草长莺飞日,品茗正当时。适值三月,当季春茶纷纷开采上市,面对众多的春茶品种,恐怕有“落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


碧螺春

清朝《太湖备考》里评价碧螺春:“所产无多,市者多伪”。可知自古碧螺春都是名贵稀缺的春茶。


碧螺春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于中外,碧螺春产于苏州太湖洞庭山(东山和西山)一带,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质最为名贵。



碧螺春是中国传统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已有1000多年历史。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太湖的东山、西山、光福一带,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



唐朝时就被列为贡品,古人们又称碧螺春为“功夫茶”、“新血茶”。相传有一尼姑上山游春,顺手摘了几片茶叶,泡茶后奇香扑鼻,脱口而道“香得吓煞人”,由此当地人便将此茶叫“吓煞人香”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视察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赞赏,但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于是题名“碧螺春”。此茶有悠久历史,在清代康熙年间就已成为年年进贡的贡茶。



一斤碧螺春、四万春树苗,炒制500克高级碧螺春约需采6.8—7.4万颗芽头。一斤上好的碧螺春要用4斤左右的“青头”来制作。除了有交口称赞的口碑,碧螺春还因为相比于其他茶叶,产量并不高,而显得愈加珍贵。


明前碧螺春,尤以洞庭东山为上乘。比起江浙一带茶山排列整齐的人工痕迹,洞庭东山茶树仿佛野生。



东山,距苏州古城区37公里的太湖东南岸,是一座占地96.6平方公里,呈长条形的半岛,三面环水,万顷湖光连天,渔帆鸥影点点,与洞庭西山、光福邓尉等72峰交汇而成绮丽宽广的太湖风景区。



产于早春的碧螺春茶,条索紧结,卷曲如螺,白毫毕露,银绿隐翠,叶芽幼嫩,冲泡后茶叶徐徐舒展,上下翻飞,茶水银澄碧绿,清香袭人,口味凉甜,鲜爽生津。

黄山毛峰


黄山地区,由于山高,土质好,温暖湿润,'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云雾缥缈,很适合茶树生长,产茶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黄山茶在400余年前就相当著名。《黄山志》称:'莲花庵旁就石隙养茶,多清香冷韵,袭人断腭,谓之黄山云雾茶'。传说这就是黄山毛峰的前身。《徽州府志》记载: '黄山产茶始于宋之嘉佑,兴于明之隆庆'。


真正的黄山毛峰茶何时创制,据《徽州商会资料》记载,起源于清光绪年间(1875年前后),当时有位歙县茶商谢正安(字静和)开办了'谢裕泰'茶行,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清明前后,亲自率人到充川、汤口等高山名园选采肥嫩芽叶,取名'毛峰',后冠以地名为'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采摘细嫩,特级黄山毛峰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1-3级黄山毛峰的采摘标准分别为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一芽一、二叶;一芽二、三叶初展。


特级黄山毛峰开采于清明前后,1-3级黄山毛峰在谷雨前后采制。鲜叶进厂后先进行拣剔,剔除冻伤叶和病虫危害叶,拣出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叶、梗和茶果,以保证芽叶质量匀净。然后将不同嫩度的鲜叶分开摊放,散失部分水分。为了保质保鲜,要求上午采,下午制;下午采,当夜制。



鉴别方法


外形:黄山毛峰的条索细扁,翠绿中略泛微黄,色泽油润光亮;尖芽紧偎叶中,形似雀舌。干茶叶芽的芽峰应显露,芽毫多者为上品,芽峰藏匿、芽毫少者质差。特级黄山毛峰冲泡后芽叶会竖直悬浮于水中,继而徐徐下沉,芽挺叶嫩。



香气:质好的黄山毛峰,抓一小撮干茶叶凑近鼻端,嗅之有鲜爽清新之感,或有近似兰香、板栗香味。



汤色:茶叶冲泡3至5分钟后,倾出茶汤于另一碗内。若是上乘的黄山毛峰,汤色清澈明亮,呈浅绿或黄绿,而且清而不浊,香气馥郁高长。


滋味:黄山毛峰喝进口中,一般会感觉味鲜浓而不苦,回味甘爽。

叶底:黄山毛峰干茶经冲泡去汤后留下的叶底嫩黄肥壮,厚实饱满,均匀成朵,通体鲜亮。


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中华传统历史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简称瓜片、片茶,产自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一带,唐称“庐州六安茶”,为名茶;明始称“六安瓜片”,为上品、极品茶;清为朝廷贡茶。



六安瓜片,为绿茶特种茶类。“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世界所有茶叶中,六安瓜片是唯一无芽无梗的茶叶,由单片生叶制成。去芽不仅保持单片形体,且无青草味;梗在制作过程中已木质化,剔除后,可确保茶味浓而不苦,香而不涩。六安瓜片每逢谷雨前后十天之内采摘,采摘时取二、三叶,求“壮”不求“嫩”。



“六安瓜片”茶诞生于“六安茶”之中,是清朝名茶中之精华。根据六安史志记载和清代乾隆年间诗人袁枚所著《随园食单》所列名品,以及民间传说,六安瓜片于清代中叶从六安茶中的“齐山云雾”演变而来,当地人流传“齐山云雾,东起蟒蛇洞、西至蝙蝠洞、南达金盆照月、北连水晶庵”的说法。


六安瓜片原产地在齐头山周围山区,清朝列为名品入贡,并畅销江淮之间和长江中下游一带,京津地区,曾远销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欧、美市场。


春茶开采,擦亮江苏茶产业“金招牌”

“茶山遥望与天连”,春茶采摘季节来了。江苏是我国名茶产区,有苏州洞庭山碧螺春、南京雨花茶等“金招牌”。今年江苏茶产区产量如何?价格怎样?在红茶、普洱茶潮流冲击下,江苏绿茶销售是否有影响?采茶用工、机械采茶情况有什么变化?

“茶芽不冒头”,明前茶产量下降

“到现在还不冒头,往年这时候茶叶都是釆一天,现在一日采两个钟头就没有了。”苏州洞庭山涵村十队陆小萍,正在涵头上采茶,山坡茶园有一亩多茶树是她家的,陆小萍埋怨说,现在只采了半斤青头,往年碧螺春10多斤,二三十斤炒青,今年只有小一半收成。

沈家场的沈伟娟,正在天王坞采茶,“采茶工200元一天,不过今年家里不用喊人,茶叶少四成”。金铎二队陆釆华有几亩茶地,刚开始采。她告诉记者,今年产量最起码少30%,从3月20日开始到月底大都是低温,低温无茶可采,无茶可炒,大量的青叶芽头出不来。江南早春,一年一度的碧螺春茶采摘季节,以往十万采茶工从各地赶赴苏州吴中区洞庭东、西山,今年不少外地采茶工无茶可采,已返回老家。

“今年春茶开采,时间比往年早了五到七天,去年是3月18日左右开采。今年苏南3月10日至12日零星开采,因为3月上中旬气温回升快,20日气温下降了,茶芽又不萌发了。”江苏省茶叶学会会长王润贤说。江苏是名茶产区,产量不高,50万亩茶园,总产1.5万吨,年产量比较稳定。去年夏季高温干旱,加上秋燥,一二月气温高,影响春季茶芽生长萌发,茶叶产量下降,比往年减产20%—30%,“高温干旱对茶树长势的影响,延续至今,茶树受伤,一些地方茶树枯死,前段时间低温缺雨,产量比预计的更低。”王润贤忧心忡忡,最近在茶产区调研下来,江宁、溧阳、宜兴等茶树影响也很大。

江苏各地影响不同,前期品质略有下降,后期萌发的茶叶,因3月20日左右下了一场雨,茶叶质量有所提升。“往年有弃采现象,现在产量不足,会采精一点,影响干茶产量也会小一些。销量要比去年好一点,去年疫情,上海、江苏人流、物流不畅,今年要好得多。尽管产量下降,茶农因营销压力大,不敢提价,价格总体与去年持平。品牌茶价格相差很大,今年苏州洞庭山碧螺春量很少,好的碧螺春5000—8000元一斤,溧阳白茶2000元一斤,宜兴红茶2000元一斤,茅山长青1800元一斤,金坛雀舌1800元一斤。随着天气转暖,产量上升,价格会略降。”

“今年疫情防控放开了,游客多了。今年是闰月,正月早,4月2日,实际是往年的3月20日左右,茶叶是靠天的群体,老品种刚上,这两天刚刚爆发,如果苏北采茶工不回,产量可以跟上。”苏州市吴中区洞庭山碧螺春炒茶大师周永明比较乐观。江苏以产定销,措施是能采尽采,可以使得影响减少到最低。

碧螺春、雨花茶、扬州富春茶点,江苏茶产业应抓住“非遗”契机

江苏目前有三项制茶技艺成为“世界级非遗”,分别是苏州洞庭碧螺春制作技艺、南京雨花茶制作技艺、扬州富春茶点制作技艺。王润贤认为,江苏三项制茶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利于碧螺春等江苏名茶销售。江苏洞庭山碧螺春、南京雨花茶、富春茶点三个项目茶是卷曲形茶、针形茶、拼配茶的杰出代表,作为世界级非遗代表,江苏这些茶区应抓住非遗契机,挖掘茶文化,提升茶叶品牌附加价值。

苏州洞庭碧螺春,被誉为江南早春“天下第一茶”。春分至清明前采制的碧螺春,称为“明前茶”,最为名贵。碧螺春制法的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烘干,四道工序在一锅内完成,成茶后的碧螺春集形美、色艳、香浓和味醇于一身,外形条索纤细,成螺形卷曲。

“炒500克高级碧螺春要7万颗芽头!”洞庭碧螺春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施跃文告诉记者,“我们用果树木炒茶,保持古法制茶的清香味。”目前苏州洞庭山碧螺春制作技艺,施跃文是唯一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施跃文的茶叶,卖到一斤5000元以上。苏州洞庭碧螺春保护区茶树和桃李杏梅等花果树交错种植,茶树、果树根脉相连,茶叶吸收了太湖的水气和两山岛上花开的香气。2002年,洞庭山碧螺春获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是江苏第一个实施保护的农产品,产地限制在苏州东、西两山,茶树品种是本地小叶种,标准十分严格。2011年,碧螺春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0年3月13日,“江苏吴中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入选农业农村部颁发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农业产品“国家级双遗”。通过实施原产地保护强化品牌建设,苏州茶文旅融合发展,已形成洞庭山碧螺春茶产业绿色、健康、持续发展之路。2022年,吴中区全区茶园面积3.89万亩,产量383吨,产值达3.69亿元,其中碧螺春产量116.35吨,产值近2亿元。2022年,洞庭山碧螺春稳居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第六。

扬州富春茶由安徽的魁针、浙江的龙井、富春自家种的珠兰兑配窨制而成,因三种茶分别来自皖、浙、苏,被著名作家莫言誉为“一江春水三省茶”

南京雨花茶制茶技艺引领中国植茶制茶方向。雨花茶外形似松针,色泽绿润内质香气高雅,滋味鲜醇,南京在梁武帝时就有了“雨花茶”;“以茶代酒”“以茶养廉”的典故出处于东吴的金陵;“茶圣”陆羽踏足栖霞山留下试茶亭;雨花茶制作技艺被誉为中国古老制茶技艺的活化石。目前,雨花茶从业茶农达3万人,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有15人,年产值达5亿元。

“江苏要保护传承好这些独特的加工技艺,不断创新提升其品质,宣传弘扬宝贵的茶文化,提高茶叶品牌价值。”王润贤表示。

新式茶饮满足年轻群体个性化需求

消费者爱茶,苏州洞庭碧螺春茶叶,被做成了碧螺春拿铁、碧螺春奶茶碧螺春冰淇淋、碧螺春茶酥等新式茶饮、茶产品,上市后深受消费者喜爱,一家连锁咖啡店推出的“碧螺知春”拿铁上市首周全国卖出了447万杯。

碧螺春茶汤加点牛奶再加上咖啡,吸引不少人尝鲜,苏州山塘街一家奶茶店推出“苏州碧螺春奶茶”,每天卖出近五百杯。不少饮品店推出的碧螺春风味冰淇淋也很受欢迎,苏州老字号稻香村也抢“鲜”上市了碧螺春茶酥,苏帮菜馆碧螺虾仁成了热销菜之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我国茶业综合产值已近7500亿元,茶叶相关企业153.5万余家。业内人士表示,中国不缺好茶,在高速增长的市场面前,新旧茶饮品牌,可谓风生水起。近年来兴起的新式茶饮诞生了奈雪的茶、喜茶、蜜雪冰城等多个知名茶饮品牌,新茶饮品牌的各种创新,对传统茶企也有借鉴。喜茶一套七种风味的茶包,可以连续一周不重味。茶颜悦色的点秋香系列,将盲盒玩法引入到茶叶售卖中。满足年轻人个性化消费需求的同时,让购买品牌茶叶成了一种新的消费时尚。八马茶业模仿新茶饮企业创立了子品牌“小马茶趣”,售卖包括果茶、奶茶在内年轻人喜欢的产品。

江苏金坛、镇江两家合作社近年开始了抹茶生产。抹茶不需要人工采摘,没有茶叶形状,把茶叶磨成粉,可以机械化采摘。“茶叶深加工延长了产业链,可以提升综合效益”,镇江丹徒汪月霞的合作社茶园有2000多亩,去年销售绿茶8000多斤,今年预计一万多斤,2018年利用夏秋茶制作出抹茶,年产抹茶100吨的生产能力,年销售收入可达2000万元,年利润达775万元。每年四月底到五月中旬开始生产抹茶。汪月霞正执着于茶创意产品,她告诉记者,今年合作社开始生产茶护肤品、洗发露等,用茶多酚替代相关化学物。

人工采摘,江苏顶级绿茶“很娇贵”

目前,消费者喝茶选择趋多样化,一部分消费者喜欢红茶、普洱。相关专家告诉记者,江苏市场以绿茶为主,占比65%以上,为满足消费需求,多茶类发展,现在市场有绿茶、红茶、白茶。红茶、普洱茶为完全发酵茶,喝发酵茶对肠胃刺激性小,青叶发酵氧化后的红茶,口感没有绿茶茶多酚多,口感更温和,回甘更好。红茶、普洱茶近几年宣传较多,生产地区多了不少。比如宜兴以红茶为主,苏州洞庭碧螺春少量生产碧螺红,溧阳以白茶为原料做红茶,连云港、镇江也开始少量生产一些红茶。贵州、云南等南方红茶为浓强型大叶茶,内涵物质多,喝起来醇厚。大叶茶冬天易受冻害,抗寒性差,江苏在茶区中偏北,多种植中、小叶茶,抗寒性好。江苏红茶风味鲜爽,口感不那么强烈,汤色清澈明亮,颜色没有南方红茶红,偏黄。

江苏种植茶树的多为丘陵山地,达不到机械采摘要求。江苏是中国传统的名优茶茶区,茶叶加工对原料要求很高,需要人工采摘,因此,江苏茶产区采茶工一直很紧张。从消费习惯分析,国外不追求茶叶外形、汤色,只讲滋味,江苏各地茶客讲究外形、汤色、加工技艺,江苏高档春茶以手工采摘为主,部分低档茶叶机械采摘。

江苏茶文化底蕴深厚,地理环境优越,茶园管理精细,茶叶加工精湛,茶叶品质精致,绿茶品质好,全国历年比赛拿到最好评级。此外,江苏是小产茶区、大消费区,90%销售的是外地茶,王润贤说,江苏顶级绿茶“很娇贵”,消费者喝茶,最好的选择是江苏品牌茶叶,碧螺春、雨花茶、茅山常青是最好的。

茶产业是江苏特色产业,富民产业,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茶,针对今年江苏茶产业出现的新问题,王润贤呼吁茶农对茶园加强管理,以尽快恢复茶树长势。春茶结束后,更加大力度进行精细化管理。茶树生存环境、管理、设施,灌溉对茶树影响也很大。比如一季碧螺春,当地茶农一户收入至少2万一3万元。而茶园不少在丘陵山地,基础薄弱,政府相关部门应关注提升茶园抗极端气候能力,像苏州洞庭山已开始实施引水上山工程。好多地方茶园在丘陵地带,有喷灌、滴灌设备,但没有水源也不行,应该因地制宜开建挖掘一些小型水库、水塘,有水源就改变了茶树生长小气候条件。

来源:新华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历史名茶系列——“吓煞人香”的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绿茶类传统历史名茶,自清朝见诸记载以来传承至今,产于太湖东部苏州市吴中区的洞庭东山半岛和西山岛。

“铜丝条,蜜蜂腿”“蕴含花香果味”,这是民间对洞庭碧螺春的生动描述,形容其外形细紧似铜丝,满披茸毛似沾满花粉的蜜蜂腿,香味独特。

名称的由来

#1康熙赐名说

早年,每到早春茶芽萌发,洞庭东山采茶姑娘们就结伴上山采茶,采下的芽叶放进围在腰间的布兜里,早晨上山,中午才能下山,布兜里的茶芽在体温作用下开始微微发热,散发出扑鼻的花香,姑娘们惊呼“吓煞人香”!由此人们就将此茶叫做“吓煞人香”茶。

据《苏州府志》记载,清康熙三十八年春,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来到太湖,巡抚宋荦献上此茶,深得康熙赞赏,问及茶名,觉得不雅,欣然赐名“碧螺春”,从此以后,碧螺春就作为贡茶年年进贡朝廷。

#2地名说

相传自古洞庭山上就有茶,细嫩,甘香,俗称“吓煞人”,尤其以产自碧螺峰的最好,因此得名“碧螺春”。

#3爱情故事说

民间还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在洞庭西山有一位美丽善良爱唱歌的姑娘,叫碧螺,洞庭东山有一位勤劳勇敢的青年渔民,叫阿祥。

在与湖里一条危害黎民、要霸占碧螺姑娘的恶龙的搏斗中,阿祥斩除了恶龙,却身负重伤,碧螺姑娘感念恩情,四处采集草药,悉心为阿祥疗伤。

在阿祥搏斗流血的地方发现了几株小茶树,采下嫩芽回去熬成汤汁,清香扑鼻,阿祥喝后神清气爽,很快恢复了健康。

因为是碧螺姑娘发现并采制的而得名。碧螺春茶名副其实,“碧”,色泽银绿隐翠,茸毛披覆,“螺”,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春”早春采制。

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种植模式

碧螺春的原产地位于太湖东部,湖水环绕,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由于太湖水体调节作用,春夏气候温和,雨水丰沛,光照充足。这里多低山丘陵和山坞,缓坡浅坞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植被茂密,适宜多种温带果树和茶树生长。

洞庭东西山的农民勤劳智慧,善于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种植果茶历史悠久,桃、梅、李、杏、杨梅、枇杷、板栗、柑橘、银杏、石榴,一年四季鲜花常开,硕果不断。

茶树栽在果树下、梯田边,在果树树冠覆盖下,沐浴着散射光、漫射光,生长量不大,有效物质特别是香气成分积累丰富,芽叶细嫩柔软,香味蕴含花香果味。

这种果茶间作的种植模式被农业农村部列为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洞庭山是古老的产茶区,茶树栽培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长期人工栽培和自然淘汰的结果,形成了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特有的有性群体茶树品种,当地人称之为“柳条茶”、“竹梢茶”。

顾名思义这个品种具有窄长的芽叶形状,这是制作碧螺春细紧外形的基础,近年来,当地茶叶科技工作者和茶农在这个有性群体种中选育出了不同发芽期、品质优异、性状一致的无性系良种。

碧螺春采制

碧螺春一般在春分前后开采,与大多数高档绿茶类名茶不同的是,碧螺春不采摘单芽,高档碧螺春以一芽一叶初展为主,芽比叶长,芽长1.5厘米左右,一斤一级碧螺春干茶约有65000个芽。

#P1拣剔

由于采得早、采得小,鲜叶采下后需要仔细拣剔,所谓“只只过堂”,去除鱼叶、鳞片、紫芽和杂质,这是洞庭东西山碧螺春炒制特有的工序。拣剔的过程也是摊青的过程。

#P2高温杀青

传统碧螺春手工炒制在平锅或斜锅中进行,每锅1斤左右鲜叶。锅温180-200℃时投入鲜叶,以抖炒为主,双手翻炒,约5分钟左右。

#P3热揉成形

降低锅温至75℃,抖、炒、揉结合,使茶叶在锅里热揉成条,约10分钟左右。

#P4搓团提毫

继续降低锅温至55℃左右,反复握揉茶叶成团、趁热搓擦、抖开散热,约10分钟,促进茶条卷曲,茸毫披覆显露,这是碧螺春特征形成的关键工序。

#P5文火干燥

保持锅温40-50℃,轻轻翻炒基本成形的茶叶,九成干时,静置薄摊于锅中,利用余温烘干,制成了含水率小于7%的碧螺春干茶。整个炒制过程“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抖揉搓擦”,一气呵成。

近年来,碧螺春传统产区开始了杀青、初揉、足干机械应用的尝试,部分实现机械加工,提高品质、提高效率、提高清洁化水平。

作者简介:张定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原副巡视员、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中国茶叶学会第六届、第七届、第九届副理事长、第八届常务理事,江苏省茶叶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现任中国茶叶学会监事长、江苏省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

长期从事茶叶行政管理和技术推广工作,参与、主持编制江苏省“七五”至“十一五”茶叶发展规划和《江苏省茶叶优势产业规划》以及园艺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主持“江苏省名特茶加工机械化技术推广”、“茶树新品种引进与筛选”、“优质茶树新品种选育”等对全省茶产业整体水平提升有重要推进作用的项目。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农业部丰收奖二等奖及江苏省农业科技推广奖二等奖等多项奖。作为副主编、篇章主编编写出版《江苏省志园艺志》、《中国茶树品种志》、《中国名茶志》等书籍,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和全国、海峡两岸等学术交流论文多篇。

来源:中国茶叶学会,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