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一杯清茶一卷书

找到约40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一杯清茶,慢品人间烟火

生命的意蕴,当是云淡风轻,沐人间烟火,品出真我的味道。

心若向往,就前行;感觉疲惫,就小憩,心灵走过的地方,无怨,无悔,无彷徨。

喜欢这样一种生活,一盏茶、一卷书、一窗静,日子波澜不惊,写满人间烟火的味道。

人活着总要爱着点什么,随着心的感觉,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才能安暖,这岁月的冷暖风霜。


茶只是茶,一叶一水,无他;但茶又非茶,一德一道,饮之君子。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杨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

”饮茶之人千千万,而惟君子品茶别有一番洞天——取之有心,饮之有道。

水无味,酒甘醴,反倒是茶浓淡适中,有一种恰如其分的尺度。君子之交淡如水倒不如说是君子之交清如茶。


人生就像一杯茶,所不一样的是,它是用沸水冲沏,还是用温水冲沏,两种截然不同了:温水冲沏的茶,平平静静,没有激烈,没有动感,更看不到舒展的茶叶,也闻不到清雅的幽香,平淡无奇。

而沸水冲沏的茶,却在一遍又一遍的翻腾、踊跃下,溢出阵阵扑鼻而来的清香。

真正的安静,来自于内心。一颗躁动的心,无论幽居于深山,还是隐没在古刹,都无法安静下来。

你的心最好不是招摇的枝柯,而是静默的根系,深藏在地下,不为尘世的一切所鼓惑,只追求自身的简单和丰富。


慢煮光阴一盏茶,笑谈浮生沧桑,简静的日子,一份素美的清喜,不浓不淡,不深不浅,就已足够。

人间烟火,山河远阔;一念花开,一念花落,不求所有的日子,都泛着耀眼的光,只愿每一天,都有诗意的暖。

一方静室,亦能修养心性;一杯清茶,亦能恬淡生香;一卷在手,亦能安之若素。

慢品人间烟火色,闲观万事岁月长,在红尘喧嚣中觅得一份清欢,于烟火人间。

来源:知心茶师,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春日户外喝茶,两步走教你布置茶席更有意境

三月时节,春意渐浓

雨过花开渐繁盛,雷鸣春醒万物生

一切美好都在悄然发生

这个时节适合去自然里

赏一番春景,喝一泡好茶

与万物一起,共赴一场好春光

摊开旖旎的花草,布上一方茶席

或简约素雅,或古意盎然

微风过处,花香阵阵,别有一番雅趣

于花香茶骨中

共赴一场花与茶的盛宴


由一盏清茶开始

收藏那些有关春日的美好记忆

那么如何布置一方适合的户外茶席呢?

今天小益就来给大家划一下重点~

云席,即露天的茶聚

是将品茶之美与自然之美融合贯通

并通过茶席的主题式设计布置

令品茶人感受到整体化一的鉴赏乐趣


01、茶席的选器

茶席的布置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

一是具有实际冲泡、品饮功能的器物

包括煮水器、泡茶器、匀茶器、品茗杯、

盖置、盏托、茶则、水盂、茶巾等


例如普洱茶的包容和深厚内涵使得

它的茶席设计具有更多可能性与创作空间

宫廷、一二级别的熟普洱茶

用小壶、盖碗均可完满表现

耐泡度高、级别稍老一些的

采用大些的盖碗和紫砂壶更为适合


—茶器摆放方式—

摆放方式可参考中心结构式

即空间中间为结构核心点

主泡具摆放于正中

或非中心结构式,即流线式、散落式

根据一定的主题将器具有规律的流线摆放

疏密高低,散落其间


02、点明茶席主题

茶席的布置需点明茶席主题、

加深审美体验的装饰物

包括席布、花器、香器、用香

以及少许为突出茶席主题而设计的附属物


—茶席插花—

普洱茶席上花器的插作手法

通常以单纯、简约和朴实为主

作品中的颜色一般不超过三种

茶席插花属于静态观赏品

花木形色以精简雅洁为主,形体宜小

选取相应的时令花种

能够增加季节的感觉

此外不同年份、产区的普洱有明显的区别

普洱茶席可通过变换不同装饰物

进行相应主题风格搭配

可俭可丰、可清贵飘逸,也可以庄重凝古

更能融进无尽的想象~


置身于春暖花开的时节

伴着慵懒的阳光

在草坪上布置一方云席

沏上一杯醇厚的普洱茶

一种超脱于浮华之外的清欢

便悄悄袭上心头

仿佛进入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境


恬谧的气息徐徐萦绕

黄亮的茶汤盈盈闪烁

在一杯一盏,一花一叶间

享受这独一无二的美好意境


或邀上二三好友茶席旁闲坐

一杯清茶,一卷书

在茶烟袅袅中

品味自己心中的那杯茶

此刻,或许就是春日最好的风景


从喧嚣到沉静,从期待到相遇

从独饮到众享,从品味到回味

春日云席的每一刻时光都无限美好

珍藏这一份春天的记忆

憧憬下一个春天的美好相逢

注:部分资料来自大益茶道院

来源:益友会

报人与茶(十一),曹聚仁:品茶亦借茶“品”人

笔下有乾坤 壶中见精神

——报人与茶的风云际会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面对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有些人直接拿起了武器,而报人们则挥动起如椽大笔,一篇篇振聋发聩、激昂慷慨的文章见诸报端,成为唤醒民族灵魂、沸腾爱国情怀的利器。

提笔落墨之际,茶始终是报人们的精神伴侣。作为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茶历史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中华茶道一以贯之、传承有序。中华报人更是将茶道精神演绎得分外瑰丽,茶香不仅滋养了报人精神,他们还以茶为笔写春秋。笔下有乾坤,壶中见精神,报人的笔端汹涌澎湃的不仅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更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翘盼。

曹聚仁(1900—1972年)

近代报人中,曹聚仁(1900—1972年)算是很懂“茶道”的一个。他品茶的功夫了得,借茶“品”人的功夫亦了得。谈古论今,头头是道。

踏遍山河品好茶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条古训,放在曹聚仁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

他办过刊,教过书,当过记者,用足迹丈量大好山河,并笔之于书。《万里行记》就是他游历四方的所见所闻,他也因此被称为“现代徐霞客”。

清末武夷山拣茶梗的妇女

曹聚仁看过的风景无数,也品过的好茶亦不少。《陆羽茶山寺》一文,他谈的虽是“茶圣”陆羽,却有意无意地透露了自己的品茶经历。

比如,谈到武夷大红袍,他用了大篇幅,尤其是说起九龙窠岩壁上的那两株大红袍,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一亲芳泽”的向往之情。

他说:“我相信香港三百多万善男善女中,喝过那株名茶的,不会超过五个人。”的确,这两株茶,产量稀少,也就一斤上下。

他把大红袍称作“贡茶”,并“自作主张”进行“分配”:“大概林森任主席时,可得二两,陈仪省主席可得二两,蒋委员长可能得四两,崇安县长可留二两,刹中方丈可得二两。”

末了,还不忘@一下陆羽:“我看陆要生在现代,也不会有他的份儿的。”

曹聚仁曾对武夷山九龙窠上的几株大红袍念念不忘

他又说:“我到了武夷山,喝不到大红袍,心中毫无怅惘之意。”曹聚仁的风趣,不禁让人哑然失笑。明摆着嘛,他这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其实,他喝不到大红袍,实属正常。1972年,也就是他去世的这一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主席将四两大红袍当作国礼馈赠,周总理戏称为“半壁江山”。

不知后来曹聚仁是否如愿以偿,如果他多活十几年,可能就有口福了。1988年,香港协和茶行携手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推出了大红袍,让香港茶客们也能一品“岩骨花香”。

1988年,协和茶行与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合作推出大红袍

虽没喝到大红袍,但大江南北的名茶,他是很有发言权的:西湖龙井茶、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苏州碧螺春、潮州铁观音、福州(茉莉)双熏等,都留余香余味在他的味蕾记忆中。

不过,他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在港喝的苦丁茶:“山中农妇烹苦丁茶相飨,叶粗大如大瓜片(茶名),其味清甜,有如仙露。”

“苦丁茶,比之云雾、龙井,不知该放在什么品等,但我一生感受,却以这两回为最深刻。周作人先生五十自寿诗:‘且到寒斋吃苦茶’,若是‘苦丁茶’的话,那真是一种享受了。”

对调饮茶,他则嗤之以鼻:“红茶加糖加柠檬,那就根本不是吃茶,不在谈茶之列。”

武夷山玉女峰旧影

“我乃陆羽的门徒”

曹聚仁对陆羽是相当崇拜的,称其为:“中国第一个伟大农民艺术家。”

所以,但凡喝茶,他都要向陆羽看齐。除大红袍外,祁门红茶,他也没喝过,故自嘲道:“这一方面,我乃陆羽的门徒。”

此是他的自谦之语。事实上,在近代爱喝茶的报人中,曹聚仁的“段位”算是数一数二的了。

不但会品茶,他对制茶工艺也很懂。他到屯溪时,说了不少做茶的门道:“茶叶经初摘、二摘、三摘,有粗细之分。所谓‘明前’,即系清明以前所摘;‘雨前’,即系谷雨以前所摘。绿叶有加色焙制、熏制及发酵的手续,即青茶、红茶,由此而分。”(《屯溪风月》)

“五四”以后,妇女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图为一位男士礼貌地给女士递茶)

至于择水、选器,他更是行家了。

他很认同古人的看法,即烹茶须用“外动而行静,质柔而气刚”的活水,而“香港的水,都是止水,不管怎么消毒,用以煮茶,总是差一大截。”

论水,他还是最佩服张岱:“考究茶道的,自有千千万万迷成瘾的,在笔下写得妙的倒以张宗子为第一。”张岱与闵老子喝茶,乃千古佳话,张岱辨水的功力,陆羽之后,恐怕无人能出其右。

不过,曹聚仁也不是完全尽信书。他说:“我不是陆羽的信徒,也不想做闵老子的知己。”对烹茶之水,他有自己的观点。

有人问他:“泉水怎么才是好的。”他说:“一个甜字足以尽之。”他还提到其外家刘源村,当地人用溪水泡茶,并习惯加白糖饮用。他特意交待亲戚们别放糖,因为“溪泉实在够甜了”。

刘源村的水,令他念念不忘,以至于他干脆在村子附近买了一口井,井泉之甜美,“我以为在虎跑,汇泉之上,只是陆羽、张宗子踪迹未到,有如浣纱溪上的西施呢”。

论茶器,他首推宜兴紫砂壶:“好的茶具,不是玻璃,不是浮梁瓷器,而是宜兴紫砂壶。要积古百年旧紫砂,才能把好茶好泉的色、香、味都发挥出来。”

所以,他到福州时,对这里的“茶道”赞许有加:“茶道很精,宜兴茶壶、茶杯,让你慢慢品尝,无所谓牛饮。”(《闽学》)

1880年左右福州城

茶中“知己”是龙井

好茶品遍,他最爱的还是杭州的西湖龙井。

只要提到名茶好茶,他如条件反射般都会第一时间想起龙井。单是《陆羽茶山寺》一文中就多处提及龙井:“评品好茶,一般人脱口而出,说是‘龙井’,这只是现代人的想法。”

“松萝乃皖南闽茶,犹今人之称龙井也。”

“前几年,碧螺春初到香港……这是上品闽茶,品质还在龙井之上……(龙井的绿叶乃是用青叶榨汁染成的,并非本色)”

“平心而论,陆羽茶室的龙井,比较还过得去……”

可见,曹聚仁对龙井茶情有独钟。

这还不够,他连品评人物都要用龙井作比喻,鲁迅(周树人)、周作人昆仲都是被曹聚仁“龙井”过。

他是这样评价鲁迅的:

鲁迅爱喝清茶,他所爱的不是带花的香片而是青涩的龙井茶。笔者曾对他说:我和你是茶的知己,而不是西湖的知己。我喜欢喝龙井茶,尤其是西湖,你呢,对于西湖,并没有多大好感。(曹聚仁《鲁迅评传》)

鲁迅先生的文章虽大多像匕首一样尖利,但他骨子是一个很传统的文人。他曾说:“我是不喝咖啡的,总觉得这是洋大人所喝的东西(但这也许是我的‘时代错误’)不喜欢,还是绿茶好。”(鲁迅《三闲集·革命咖啡店》)他还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喝茶》)

一袭长衫,一杯清茶,一只铁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才是鲁迅。

民国时期杭州旧影,当时雷峰塔虽破旧,却还未倒塌

曹聚仁点评周作人的文风更经典:

他的文风可用龙井茶来打比,看去全无颜色,喝到口里,一股清香,令人回味无穷。前人评诗,以“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来说明神韵,周氏小品,奇妙正在“神韵”。

周作人论茶与文学时也说:“读文学书好像喝茶,喝茶就像读文学书。”对龙井茶,周作人也是颇为推崇的。他说:“北京大抵都吃香片,以为龙井不宜于卫生,而南方则以龙井为上品,又反对掺杂花香。”周作人还将自己的书斋取名“苦茶庵”,并且自号“苦茶庵主”。

杭州西湖旧影,可见远处的保俶塔

不只是曹聚仁,民国时代的报人,用龙井茶点评人物,似乎很流行,有点像今天的网络流行语。

“中国报界宗师”张季鸾先生曾品评胡适之先生说:“适之先生好比龙井茶,总是那么清新。”曾任《大公报》总编辑的王芸生也说,季鸾先生好比新泡的龙井茶,清新之外还有热。

在这些报人眼中,“龙井茶”应该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形容词吧。

《万里行记》中,曹聚仁还记述了这么一个美丽浪漫的夏夜:“我最爱‘平湖秋月’,夏天的傍晚,骤雨既过,彩霞满天,新月初上;这时摇一小舟荡漾于孤山四围,系舟于柳荫中,爱侣在怀,茶香沁鼻,无言相对,这才是人生至乐。”(《<浮生六记>掇拾》)

美景在眼,佳茗在口,还有佳人在怀,浪漫至极!

晚年的曹聚仁

来源:茶道CN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7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