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白茶的功效与作用喝白茶的好

找到约1,230条结果 (用时 0.04 秒)

从技到艺:潮州工夫茶的现代性

茶以悦己,茶以贵人。

摘要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潮州工夫茶从中国众多的地方性饮茶实践中脱颖而出,逐渐由东南沿海向内地传播,并在此过程中与台湾、福建的饮茶习俗结合而形成了当代工夫茶艺。在21世纪席卷全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浪潮下,无论是潮州地方政府的宣传推广活动,还是各大城市的专业茶艺师培训课程,乃至在国家级的纪录片叙事中,潮州工夫茶都经常被表述为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代表。然而,本文通过追溯凤凰单丛的起源与畬族始祖传说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当地茶行业菁英、茶叶师,以及一般民众的田野访谈材料进行分析,揭示了潮州工夫茶艺从一种地方性实践一跃而成为全国性的“传统”乃是经历了一系列“调适”与“改造”的“社会过程”。

首先,在潮州地区,经过地方菁英的“写文化”推动,工夫茶在历史上与畬族的密切联系逐渐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将其与儒家精神结合,从而建立其作为中华茶艺正统的正当性。其次,新兴的中产阶级对精致化生活的追求,促使工夫茶从强调泡出好滋味的实用性技巧向更强调视觉美感的观赏性“茶艺”转变。再次,潮州工夫茶从“技”到“艺”的转变也逐渐导致从业者的分层和性别分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代表的男性“大师”们,活跃于政府主办的仪式活动,负责制定“传统”标准;而在商业性经营场所,更多的是年轻的女性茶艺师机械化地执行大师们规范的“程序”,向外来者展演所谓的“传统”。从“潮州工夫茶”到"潮州工夫茶艺",表面上的一字之差实则生动地展现了这一源自东南一隅的地方性饮茶实践在新的社会环境中要获得生命力而不得不经历的一系列现代化历程。

关键词

工夫茶、潮州工夫茶、发明的传统、技术与技巧、性别分工

一、引言

潮州工夫茶的雏形可以上溯至唐宋,明清之后这种饮茶方式在中国福建及潮汕地区最为盛行。工夫茶并非一种茶的名字,而是指一种泡茶的技艺。之所以取名“工夫茶”,一方面是因为喝工夫茶比较费时间(花工夫),但更重要的是这种泡茶的方式十分讲究,需要泡茶者及品饮者具有相当的技巧(工夫)。无论是茶具的选择,还是对于泡茶所用的水的要求,亦或是冲泡时程序的讲究,都需要一定的知识。最近二三十年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地方传统”保护的肯定,以及中国城市中新兴的“中产阶级”对精致生活的追求,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当代的“茶文化复兴”。在这样的背景下,潮州工夫茶独特的泡茶方式使其从全国各地众多的饮茶风俗中脱颖而出,突破潮汕地区有限的地理空间,迅速向全国各地传播。在国内外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推广活动中,时常可以看到以“工夫茶”命名的茶艺表演。在程序标准化的茶艺表演过程中,或是在当地导游的口头介绍中,潮州工夫茶被表述为从出现之初就从未变过,堪称“中国茶文化的活化石”。

然而笔者透过潮州地区的实地田野,观察到当地人的工夫茶实践与媒体所宣传的“传统”并非完全一致。工夫茶的呈现方式在不同的时期,与具体场景、参与者的角色和参照对比的对象等,都有诸多微妙的联系。本文的分析与思考主要围绕几个问题而展开:其一,潮州工夫茶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茶文化,其诞生地的地理位置却处于“华夏边缘”的东南沿海一隅,那么这种饮茶习俗是否从一开始就具有在地理和族群上的中心地位?其二,潮州工夫茶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保留了“何时的”传统?目前在潮州地区,当地人践行的工夫茶是否与几十年前一样?其三,在女性占据茶艺师主流的茶艺圈,这股偏好年轻女性的行业潜规则是否影响或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潮州工夫茶的传承?

二、理论视角与“潮州工夫茶”的研究回顾

Edward Shils在其经典著作Tradition中花了大量篇幅去解释何为“传统”,他认为“传统意味着许多事情。在最基本的意义上,它意味着简单的传承(traditum),它是从过去传递到现在的任何东西。它没有说明传播的内容或特定的组合,或者它是物理对象还是文化建构;它没有说明它已经流传多久或以何种方式,是口头还是书面形式。” 可见,Shils对传统的定义是非常开放的,它可以是任何从过去到现在的沉淀物(precipitate)甚或枝微末节(filament)。后来的研究者Eric Hobsbawm更激进的提出“传统的发明”这一概念,他指出那些所谓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实际上都是当代人为响应社会变革,增强国家和民众的凝聚力而进行的“创新”和“发明”。要理解何为传统,有必要对与之对应的另一概念“现代性”进行梳理。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将“现代性”笼统表述为大约17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的一种社会生活和组织模式。并且极富洞见性地指出,“反思性”乃是最显著的“现代性的后果”之一。可见,“传统”与“现代性”并非截然对立,在某种程度上“传统”是迈向现代的一种手段和普遍社会进程(common social process)。原因有二:现代社会由于急剧变革,可能在民众中引发普遍的不安全感或不确定性,此时宣称一种惯例是传统的,即认为该惯例在时间上是连续的,且由于其道德或美学价值而具有一种天然的合法性,有利于维持现代社会的稳定。其次,在当代的消费社会,制定或展示传统还会带来可观的商业收益。

潮州工夫茶艺在今日已被公认为传统中国茶艺的代表,且标志性事件是在2008年“潮州工夫茶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潮州工夫茶”到“潮州工夫茶艺”的一字之差显然并非地方政府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的一时文字游戏,而是暗含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这一地方饮茶实践从“技”到“艺”的逐步转变过程。潮州工夫茶,以其独特的冲泡技巧为特色,因而有必要对其涉及的“技术”及其相关概念的发展进行简单梳理。在西方世界,“技术”(technology)并非一个静止的概念,而是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化而不断发展的。“技术”源自于希腊语"tekhnologia",它的词根为"tekhne",最初意指“艺术或手艺”。但到了18世纪,“技术”转向藉助于手动装置(manual devices)的,机械的(mechanical)、无意识的、呆板的手工,这比较接近“技术”一词在现代的概念。可见,技术与手工技巧(technique)的分离其实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本文讨论关于冲泡潮州工夫茶的“技”更接近“技巧”(skill)这一概念,强调操作者的主体能动性和对身体的操控。Tim Ingold认为,技巧不是指“身体技术”,而是指在一个结构丰富的环境中行动和感知整个有机物(不可分割的身与心)的能力。同时,“技”也不是代代相传的,而是在实践操作中,透过培训和经验发展人类有机体的做法(modus operandi)中而获得重生的。在本文的案例中,也将讨论“工夫茶艺”是如何在老一辈与年轻一辈的“传”与“授”之间,以及年轻学员的日常实践中获得新生的。传统的潮州工夫茶更多的强调冲泡技巧,而当代茶艺则更多地追求工夫茶的艺术化或可视化的呈现,因此,在官方场合都是称之为“茶艺”(tea art)。在西方社会,人们倾向于将艺术(art)与技术视为建立在不同基础之上的独立领域。但在东方社会,“技”与“艺”之间的区分更为模糊。本文所讨论的工夫茶中所呈现“技”与“艺”就很难有明确区分,很难说工夫茶的某个方面就只体现了“技”而与“艺”完全无关。例如日常生活中的工夫茶,尽管喝茶的场所十分随意,但是其同样会讲究茶具的精美;而茶艺表演中的工夫茶,尽管其十分讲究茶席的设计、品茶的环境,但是茶艺师的技术对茶味的呈现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饮茶是一项涉及到运用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重感官的活动,其中最重要的是嗅觉与味觉。从古希腊时代就开始逐渐形成的“感官等级制”是本文考察潮州工夫茶向当代“茶艺”转变的一个重要研究途径。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家们认为,视觉和听觉代表着有距离的理性判断,因而是高级的感官;而味觉和嗅觉则与食物直接发生接触,服务于肉体的放纵和愉悦,因而是低级的感官,并由此建立了以视觉为中心的“感官等级制”(the hierarchy of the senses)。Immanuel Kant重申了以视觉和听觉较为基础的趣味判断与身体感官的分立,并认为“趣味”是可以脱离个体主观感受,而具有美学上的普适性。Immanuel Kant认为审美/品味是纯粹的,与生俱来,具有普世标准的;而Pierre Bourdieu则认为品味是后天培养的,具有强烈的阶级区分暗示。品味反映和复制出社会等级,成为社会等级的具体化表述(embodied expression)。“感官人类学”是近年来人类学家研究茶艺的一个重要研究取径。余舜德较早地将感官人类学的研究路径引入对茶叶价值生成的研究,Jinghong Zhang也在其民族志作品中刻画了当代消费者对普洱茶的感官品鉴,David Parkin与Kunbing Xiao特别指出茶艺涉及的多重感官中容易被人忽视的“有声”和“无声”的听觉问题。潮州工夫茶从“技”到“艺”的变革是本文关注的重点,这一技巧上的转变带来的一个无法避免的影响就是当代工夫茶艺在“香”(嗅觉)和“味”(味觉)呈现上的弱化以及对视觉效果的强化,因此本文在讨论技术变革时也会运用感官人类学分析茶客饮茶的身体感变化。

具体到对潮州工夫茶的研究,大部分论文发表仍停留在对工夫茶的历史、传统技艺的阐释,以及近年来呈现对工夫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大量关注。然而,在国际学术界中,尤其是港台一些人类学者对工夫茶的原真性(authenticity)进行了批判性思考。例如,Lawrence Zhang与Jinghong Zhang从国族之间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对中国大陆以及台湾当代茶道(茶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反思。前者指出目前大陆流行的茶道实际上是在潮汕工夫茶的基础上,又经过了台湾茶艺的包装再传回大陆,并在此过程中受到了日本煎茶道(senchadō)的影响。但在当代国家对文化遗产大力倡导的背景下,这种来自异域的“遗产”在对中华传统的强调下被有意地遗忘了。后者认为被大陆茶人视为“中华正统”的台湾茶艺本质上反应了当代台湾在中日两种文化张力的双重影响下对“传统”的矛盾抉择及对原真性的本土化适应。此外,张静红和Peter d’Abbs都基于在潮汕地区的田野调查,运用民族志深描的方式,对日常生活中的工夫茶与展演性的“茶艺”进行了对比分析。不同的是,张静红从主体性角度出发,运用“身体感”和“仪式感”来解释这种差异性。而Peter d’Abbs将强调商业资本介入地方所造成的“潮州工夫茶”的多样性存在状态,即日常实践(everyday practice)、精致化的实践(refined practice)以及商业化的休闲(commercialized leisure)。

此外,张静红、Bethan Thomas和Jie Li通过对潮州、成都、西安等地的多家茶艺馆的田野调查,指出当代茶艺馆中的“茶艺”实际上是在中国社会近一二十年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需求提高的背景下,对传统茶文化的采借、拼凑和创新的一套“传统的发明”。Bethan Thomas敏锐地注意到了茶艺馆内的性别失衡现象:女性被排除在管理阶层之外,从而成为在前专事“展演”的“茶艺师”,“性别”与“表演”在一些茶艺馆中微妙地结合在一起,呈现出中国茶文化中“物化的女性”与性别化消费倾向。与大部分研究强调国家、政府或经济因素等外部力量对茶艺的影响不同,余舜德从更微观的“认知”和“感官”视角出发,探讨了个人“品茶的深入”与茶艺总体的“事茶的优雅”是如何通过身体感官统一的。他认为茶艺之“雅”与个人在习茶过程中所获得的身体本身的“能力”和“敏锐度”有密切关系。

无可否认,上述研究对中国当代茶文化的反思,尤其是对“传统的发明”和性别角色的关注与本文存在着一定重合之处,但笔者认为对“潮州工夫茶”的探讨尚有进一步深入的空间。譬如,张静红《用身体感来主要分析工夫茶、用仪式感主要分析现代茶艺》的分析途径有将“整体性”(holistic)的工夫茶割裂之嫌;与本文类似的讨论,还包括余舜德对台湾茶产在现代科技的全面影响下,对工艺(craftsmanship)与工匠的技术之间的关系的思考。但其从感官人类学出发的理论取向与本文关注的“技艺传承”与“性别分工”之间的问题有明显区别。再次,大部分研究对具有“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头衔的茶界“大师”在推动当地茶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关注度不够,缺乏民族志深描。此外,潮州工夫茶与畬族族源的紧密关系在学术界鲜有文章涉及。基于以上研究的贡献与不足,本文将从追溯潮州畬族族源与工夫茶的渊源入手,以潮州工夫茶最近二三十年经历的从“技”到“艺”的风格演变为线索,分析形成此变化背后的复杂动因。在研究途径上,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和访谈,对潮州的男性行业菁英与年轻女性从业者在工夫茶的“传”与“承”之间扮演的不同角色进行了民族志深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反思了何为“传统”,及其与“现代性”之间的“悖论”与“统一”。文中的一手资料均来自于笔者2018年7月和2019年5月在潮州的两次田野调查。

三、从“畬家”到“儒家”:跳出

“华夏边缘”的工夫茶

在提到工夫茶时,学者们不得不面对另一个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且常常含混使用的术语“工夫茶艺”。据2013年出版的《中国茶叶词典》的解释,“工夫茶艺是在潮州工夫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潮州工夫茶是‘散茶’品饮法,属散条形茶瀹泡法的范畴。过去工夫茶盛行于闽粤港台地区,现在其影响已遍及海内外。”在短短两三句语焉不详的词条解释中,同时出现了“工夫茶艺”、“潮州工夫茶”与“工夫茶”,可见三者之间具有密切联系,要将其进行明确区分绝非易事。最早从用具、冲泡方法论及工夫茶的应是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对武夷茶的记载。该文虽然并没有明确出现“工夫茶”三字,但其描述的小壶小杯的冲泡方式以及嗅香、试味的过程与后来出现的“工夫茶”大致相当。大部分学者均认可,工夫茶最早起源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和广东两省,而在两省之交的潮州地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认同。潮汕工夫茶的代表性人物陈香白认为,中国茶道、中国工夫茶和潮州工夫茶实质上是三位一体的。也就是说,潮州工夫茶代表了中国茶道“正统性”(orthodoxy)。然而,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潮州地区都属于华夏边陲。作为工夫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凤凰单丛”的主要产区凤凰镇,在古代更是少数民族畬族的聚居地。

畬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安徽一带,其地域分布也与工夫茶的发源地福建和广东高度契合。唐代时期,畬族被称为“蛮”或“蛮獠”。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畬民”或“拳民”的族称。“畬”意为刀耕火种,意思是他们是以刀耕火种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族群。而他们自称为“山哈”。“哈”在畬语里是“客人”的意思,“山哈”意即山里的客人。之所以自称为“山哈”,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以及迁徙历史有关。按照“先来为主,后来为客”的规则,他们被先来的汉族称为“客人”。在族群研究中也有“畬客一家”的说法。由于较为肥沃的土地都已被当地汉族占领,后来的畬族就只能到更偏远更贫瘠的山里开垦土地,显而易见畬族是受到当地汉族排挤的一个山地民族。

学界对工夫茶的“本真性”研究往往强调其特殊的冲泡技法,而忽略了“除冲泡独特外,潮州工夫茶艺另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以乌龙茶为主要茶品。”乌龙茶中又以当地乌岽山所产凤凰单丛为极品。所谓单丛,是因为其“单丛采摘”、“单株制作”的特点。对于行家而言,每一株茶树都有其独特的香气和口感,正宗的潮州工夫茶必然是冲泡单丛茶。在当地民间传说中,乌龙茶与凤凰单丛都与畬族有密切关系。笔者根据田野访谈整理如下:

乌龙茶传说:

传说畬族始祖盘瓠原是龙王的孪生子青龙,他因为羡慕人间生活投胎化为龙犬,后又娶辛帝之女为妻。成为驸马之后带领族人到凤凰山定居下来,成为畬族。青龙之弟乌龙听说以后来到凤凰山来找寻哥哥,半路上遇到哥哥之后化身古藤想与哥哥开个玩笑。青龙只顾着追逐山羊,没想到被古藤绊倒跌落悬崖而死。无意中害死了哥哥的乌龙悲痛欲绝,为了抚养青龙的后代,乌龙奏请玉帝恩准,化身为茶树,供青龙子孙享用,并赐予乌龙所化身的茶树以独特香韵。自此,畬族便与乌龙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凤凰单丛传说:

凤凰单丛的凤凰二字得名于山。凤凰山位于今天的潮州市潮安县凤凰镇,相传是畬族的发祥地。凤凰单丛起源于宋代。宋代时,凤凰山民发现了当地的红茵茶树,饮用后觉得味道很好,便开始试种。时逢宋幼帝赵昺被元兵追杀,南逃至闽粤,在途经凤凰山时,饥渴难耐,瘫坐地上,放声啼哭,此时晴空中飞来一只凤凰,嘴含一树枝,抛在赵昺面前,随之驾云离去。赵昺摘下树枝上的树叶含嚼,顿觉满嘴生津。后人于是将为赵昺提供茶叶的那棵茶树称为“宋种”。凤凰茶农由此流传出“凤凰鸟闻赵帝口渴,口衔茶枝赐茶”的传说。“鸟嘴茶”也慢慢成为当地红茵茶树的名称,也即“凤凰单丛”。

潮州地区出版的文集中常有类似表述:“在隋唐时期,凡有畬族居住过的地方,就有乌龙茶的种植,乌龙茶与畬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第一个畬族的始祖故事中,乌龙茶成为了畬族祖先的化身,而饮茶本身也是一种体化的感知和实践。对于畬族的起源与迁徙路线的问题,目前学界尚有很多争议,但普遍都认同畬族曾经在潮州凤凰山一带居住过较长时间,而后由于自然灾害或战争等原因向其他省份和地区迁徙。当地学者认为,在畬族迁徙的过程中,茶树及其加工饮用的风俗也被带到了福建等地,因而潮州凤凰山既被认为是畬族的发源地,也被认为是乌龙茶的故乡之一。凤凰镇还在1995年获得了官方认可,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乌龙茶之乡”。如果说“宋种”的传说是凤凰山民出于边缘族群对身分认同的焦虑,而利用“皇帝”这一符号对汉族的攀附,那么明代弘治年间,产于当地待诏山的凤凰茶被朝廷列为贡品,则是封建统治集团对于边缘力量的主动吸纳。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凤凰单丛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代表“中国”优质产品获奖。民国四年(1915年),巴拿马首届万国商品博览会在美国旧金山开幕,中国作为国际博览会的初次参展者第一次在世界舞台上公开露面,潮州凤凰水仙茶参展并荣获银奖(同样在此次博览会上获奖的还有日后闻名全国的“国酒”茅台)。凤凰水仙作为代表中国参展的一种地方特产出现在世界性的博览会中,代表的是中国这一国族,其与畬族的联系在此赛事中变得无关紧要。在获奖以后,人们在介绍凤凰单丛的这段光辉历史时也鲜少提及畬族。在此赛事中,凤凰单丛隐去了其边缘族群的特征,而是作为“中华”特产,为中华民国争得了荣誉。

在潮州当地,自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奖以来,潮州工夫茶代表“中华”已成为地方文化菁英们的共识,且通过不断地“写文化”建立起了新的工夫茶与儒家文化的联系。尤其当地学者陈香白对潮州工夫茶与儒家精神的关系论证起了重要作用。早在1989年,陈香白出席“国际汉民族学术会议”,首次以中国(潮州)工夫茶为中心议题,向大会作介绍。1990年6月,陈香白以<潮州工夫茶之道之美与儒家思想>为题在“中国东南滨海地区古代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作专题发言。该论文后以<潮州工夫茶与儒家思想>为题登在1990年的《孔子研究》第3期中,是陈香白研究潮州工夫茶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自此以后,陈香白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于各种学术研讨会中提交与潮州工夫茶相关的学术论文,在多篇论文中论证了工夫茶与儒学的关系。经过陈香白在二三十年间不断的努力论证,及其弟子们的传播和当地政府的宣传推广,儒家文化已然被证为潮州工夫茶的特征之一,同时这一观点也为潮州工夫茶艺成为“中华茶艺”提供了正当性(legitimacy),而其与畬族的历史渊源则被逐渐遗忘和淡化。

在过去几十年潮州工夫茶向全国传播的过程中,由于无论是茶艺培训,还是舞台式展演,或是纪录片拍摄的呈现,人们更多地关注的是工夫茶独特的茶具和冲泡技巧,而凤凰单丛与畬族的始祖传说逐渐被淡化。笔者在潮州与当地人一起品茶闲聊中,人们鲜有提到畬族;在潮州人民政府网站上对工夫茶民俗的介绍中,也完全没有提及畬族;在较为正式的场合需要“表演”工夫茶艺时,女性茶艺师大多穿现在流行的棉麻材质的茶人服,男性也多穿中式长衫,完全看不出工夫茶与畬族有任何关联。在笔者经历的诸多茶会中,唯一的一次与畬族有所联系的是2018年冬参加福建福鼎的一家知名茶企的年会。两位女性茶艺师身着畬族传统服饰向来宾们展示了工夫茶艺。但在背景音乐的伴奏下,介绍的却是畬族与白茶的关系。因为福鼎是著名的白茶发源地,同时也有部分畬族分布。透过此类现代商业性的茶艺展演,亦可隐约窥见历史上畬族与工夫茶、福建工夫茶与广东工夫茶在地域与族群上千丝万缕的联系。

四、风格的演变:从“潮州工夫茶”

到“潮州工夫茶艺”

潮州工夫茶最具辨识性的特征是指其冲泡技巧,要舍得花时间、下工夫。在潮州有一句俗语,叫做“种田如绣花”,意思是潮州人即便是种田也如同绣花一般,将精耕细作发挥到了极致。这种不厌其烦追求“精细”的地域特色影响到潮州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工夫茶就体现了当地人对器具和技艺的精致追求。

从关于工夫茶的纪录和文献来看,乾隆年间福建漳州的《龙溪县志》记载了冲泡武夷茶的方式,“茶必以大彬之礶,必以若深之杯,必以大壮之炉,扇必以管溪之箑,盛必以长竹之筐。” 虽然并未直接出现“工夫茶”,但透过小杯小壶加羽扇的茶具,以及武夷茶也是最受潮汕茶人追捧的一类乌龙茶,可隐约窥见工夫茶的雏形。二十年后,袁枚在《随园食单》里记录了他在武夷山游玩时这种独特的冲泡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茶的香气和滋味被充分激发,也彻底颠覆了他对武夷茶的认知:

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曼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之盛名,真乃不忝。

“工夫茶”一词的明确出现最早见于清代俞蛟的《潮嘉风月记》中。虽然俞蛟并非刻意记录清代流行于潮嘉地区的工夫茶,但其中一段对工夫茶的陈设和茶具的描写却被公认为是对工夫茶最早的明确纪录:

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形如截筒,高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之。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咀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杯盘则花瓷居多,内外写山水人物,极工致,类非近代物。然无款志,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炉及壶、盘各一,惟杯之数,则视客志多寡。杯小而盘如满月。此外尚有瓦铛、棕垫、纸扇、竹夹,制皆朴雅。

翁辉东在《潮州茶经‧工夫茶》中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晚清至民国年间潮州工夫茶的概貌,内容涵盖“茶之本质”、“取水”、“活火”、“茶具”、“烹法”、“品饮”等六个方面。翁辉东认为“潮人所用茶具,大体相同,不过以家资有无,精粗有别而已。”其文中对茶壶、茶杯、红泥火炉、羽扇等的描述与今天潮州一带流行的工夫茶基本一致:

·茶壶:俗名冲罐,以江苏宜兴殊砂泥制者为佳…壶之采用,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其大小之分,更以饮茶人数定着。爱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之别,其深浅则关系气味…。

·茶杯:茶杯若探制者为佳,白地蓝花,憾平口阔,杯背书“若深珍藏”四字。此外仍有精美小杯,径不及寸,建窑白瓷制者,质薄如纸,色洁如玉,盖不薄则不能起香,不洁则不能衬色。

·红泥火炉:红泥小火炉,古用以温酒,潮人则用以煮茶,高六七寸。有一种高脚炉,商二尺余,下半尘有洛,可盛揽核炭,通风柬火,作业甚便。

羽扇:羽扇朋以扇炉。潮安金砂陈氏有自制羽扇,拣净白鹅翔为之…。

从以上的文献中,大致可以看出清代以来工夫茶冲泡方式形成的脉络。值得注意的,在这些文献中,虽然对茶杯、茶壶、羽毛扇等器具之美也有不吝笔墨的描摹,但这些对“物质性”和“技巧”的强调,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追求“味觉”和“嗅觉”的更好体验。技术是为了服从和服务于饮茶时的身体感,而并非纯粹的“炫技”。比如袁枚详细描写了泡茶技巧是如何影响物质性的:“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小巧的茶具能够更好地敛香,通过“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的慢饮方式,最终使他体味到了武夷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的妙处。

在当代社会,潮州的地方行业协会为工夫茶制定了标准的流程。2016年,由潮州菜标准联盟制定的《潮州工夫茶艺冲泡技术规程》正式发布,为“潮州工夫茶艺”这一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提供了参照标准,规定了潮州工夫茶艺必须采用乌龙茶类,且在姿态、礼仪、茶具、冲泡及品饮方面都有相关要求。2017年12月,工夫茶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教材《中国(潮州)工夫茶艺师》正式出版;按照陈香白整理出的工夫茶标准,依次列出了工夫茶操作的21个步骤。

在这21个步骤中,“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最为人所知,也是潮州工夫最具特色的地方。但这最重要的两个环节却也成为潮州工夫茶与当代茶艺最大的区别。在很多茶艺馆里,茶艺师为了保证每一杯茶的汤色、浓度和味道保持一致,在传统工夫茶的基础上增添了一种新的工具—公道杯。出汤后,茶艺师首先要将壶里的茶汤全部倒在公道杯中,然后再从公道杯中分给每位客人。所谓“公道”,就是要保证每一个客人茶杯中的茶汤浓度都一样。对于潮州之外的茶人而言,公道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泡茶时由于先后顺序导致的浓度不匀的难题。然而,潮州在地人对“公道杯”却几乎都持不屑一顾的态度。按照潮州在地人的说法,只有不懂泡茶的人才会用“公道杯”,在地人不用“公道杯”照样能保证每杯茶的茶汤茶色分得均匀。“关公巡城”与“韩信点兵”就是保证茶汤浓度均匀的关键:出汤的时候,主人要在三个茶杯当中巡回倾洒,谓之“关公巡城”;最后再通过“韩信点兵”将最后一点茶汤点在量少的杯子里,基本都能保证三个杯子的茶汤均衡。

在潮州有句俗语,叫“茶三酒四踢桃二”,这句话的意思则是三人喝茶、四人喝酒、两人游玩为最佳。从这句俗语可以看到,潮州人喝茶对于“三”的偏好。潮州人喝茶讲究细细慢“品”,三人饮茶刚好形成了一个“品”字,这是其一。其二,潮汕工夫茶偏爱小壶,一个标准壶。一次出的茶汤一般刚好够三杯。当然也有四杯茶、五杯茶、六杯茶的量,也有微型的工艺壶,但最为潮州人广为接受的还是三人份量的小壶或者盖瓯。当茶客超过三个人的时候,由于茶杯不够往往就需要通过洗杯和轮流使用来协调。一般而言,冲泡的第一杯茶要先给长辈或者地位最高者。在所有人都喝过一轮之后,就没有这么多的讲究了。潮州人在泡茶时比较随意,他们投茶、淋壶、分茶、匀茶的一套动作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这些手上“工夫”并不刻意,而是因为自小就泡茶,通过长时期的实践已经完全内化为身体的一部分的具体化技巧(embodied technique)。“洗杯”是潮汕工夫茶的特色之一。洗杯时,主人将一个茶杯竖放于另一个茶杯中,用三只手指转动清洗。熟练者可以同时两手洗两个杯,动作迅速,声调铿锵。“洗杯”要求长期实践累积的“技巧”,虽然看似轻松,但若是对一个毫无经验的外人,则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被开水烫伤。但对于潮州人而言,用三个指头“洗杯”则是极为寻常的一件事。在笔者的田野访谈中,一些外地人表示传统工夫茶以手指洗杯,且多人轮流使用杯子,不太卫生。而在地人则认为潮州工夫茶用滚水烫杯,已经起到了消毒杀菌作用。当代茶艺增加的一些步骤和工具(公道杯、茶筷、茶则、茶针等)都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作用,只是“为了好看”。比如茶艺师使用“茶筷”夹住茶杯烫洗纯属多此一举,且茶汤在公道杯中倒来倒去都凉了,完全失去了茶在热腾腾的时候才有的香气。工夫茶一定是要用滚水冲淋壶身,加上“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一气呵成。

虽然工夫茶冲泡是一种内化于个体日常生活的实践,但同时也是潮州当地饮茶风俗有别于其他地方的集体表征。从这一角度来看,“技术”同时包括“个人的”和“社会的”两个维度。一方面,技术是一种具体的(embodied)知识,要求长时间地实践,融于从业者的肢体和感觉器官中。另一方面,它“嵌入”(embedded)社会关系之中,并通过从业者所在小区、社会等级制度与分工假设得以再生产。当代工夫茶艺即是随着中国大陆最近二三十年的现代化进程、台湾与大陆的茶人之间的流动与交流、行业内部人群分层和新的职业群体出现等新社会现象而产生的。

尽管工夫茶早在明末清初时期就随着大批潮汕以及福建人移民东南亚地区而闻名海外,然而为中国内地的大部分民众所认知与接受却仅仅是改革开放以后三四十年间才发生的事情。在这一过程中,潮州工夫茶、台湾茶艺与福建工夫茶产生了交流融合,尤其是诸多台湾著名的“茶人”到大陆著书立说,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开办茶艺培训班,对大陆茶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当然茶艺的产生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除了中国大陆近些年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也有台湾与大陆在政治局势缓和时期促进文化交流的刺激,以及中国政府近年来所倡导的传统文化复兴的影响。“工夫茶”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起源于福建武夷山,兴起于广东潮汕地区,之后又在台湾获得了“改造”和再次复兴。闽台文化一直被认为同根同源,是两岸关系缓和时期连接中国大陆与台湾的重要纽带。过去十年来,随着两岸关系逐步升温,台湾茶人到中国大陆的著名茶产区寻访好茶,大陆茶人以跟随台湾“师父”习茶为荣,已成为当今茶界的一股时尚潮流。在这样的交流互动的背景下,潮州工夫茶与台湾茶人带到中国内地的茶艺相结合,并部分融合了流行于闽南地区的饮茶实践,逐步发展出了当代工夫茶艺。当代茶艺从茶馆的装修风格,到茶人自身的妆容、发型和服饰无不努力营造一种“视觉至上”的图象景观。“茶艺”虽然经常被表述为中华传统文化,但其实是伴随着茶艺师这一新兴的职业群体和新式的品茶场所──茶艺馆/茶空间而出现的新现象。从田野的实际情况来看,即便茶艺师在其他城市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职业之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潮州依然没有茶艺师。这是因为泡茶喝茶原本就是潮州人生活的一部分,而难以将其从生活中抽离出来。潮州人的房前屋后、大街小巷、客厅院子处处都是“茶空间”,泡茶待客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茶艺师这一职业群体在潮汕本土倒显得画蛇添足。潮州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茶艺馆是千庭茶舍。2014年9月,千庭茶舍邀请了潮州工夫茶的两位国家级传承人陈香白和叶汉钟为他们的员工进行了两个星期的职业培训。一个月后,千庭茶舍开业,成为潮州市内唯一的一家茶艺馆。著名的工夫茶之乡直到2014年前才出现第一个茶艺馆,这在外人听起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但这也说明了目前标榜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茶艺”是非常晚近才出现的新事物。

当人们聚在一起品茶的时候,实际上涉及到一套整体的身体感官体验,而不仅仅是味觉的体验。这一套“体感”包括水的温度、茶汤的外观、滋味,甚至是对茶的某些保健功效的“想象”。人们在一起交流和品茶,不仅通过直接的语言表达,而且还通过触摸、声音/沉默、视觉、嗅味和冲泡演示来体现。在传统的潮州工夫茶实践中,人们更注重茶本身的滋味如何,且饮茶具有社交功能,其饮用场景喧嚣热闹。潮州人充分调动味觉、嗅觉和听觉感官享受这份属于在地人的感官愉悦。但在近年来出现的茶艺馆中实践的工夫茶艺,则更多是本地年轻女性展现给外地人看的一道地方文化景观。尤其是在茶会上,人们更多的是保持距离的“观看”,而难得分得一口茶汤。

当代茶艺与传统的潮汕工夫茶最主要的分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是否使用公道杯。如前文所述,“公道杯”是一种新生事物,并不存在于潮州当地传统的工夫茶具中;其二,传统的潮州工夫茶因为有“淋盖去沫”、“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等步骤,因此需要配茶盘用湿泡法。当滚烫的开水淋透壶身和白瓷茶杯,整个茶盘上都热气腾腾茶香四溢;相反,当代茶艺为了茶席整体的视觉效果,通常只铺一条窄而长的席布(大多是天然材料),茶壶或盖碗置于壶承上。由于要时刻注意保持茶席表面洁净,尽量避免茶水洒在席布上,因此也被称为干泡法。由于壶承的储水能力非常有限,淋壶和温杯的步骤有时会被省略,有时会配合水盂进行,但都没法像使用茶盘烫得那么酣畅淋漓。因此湿泡法虽然看上去更雅致,但在香气表现上却大打折扣。其三,传统的潮州工夫茶是“茗倾素纸”,即将干茶倒在一张白色棉纸上,再将白纸卷成漏斗状送入紫砂壶中。这样的操作是非常合理的,因为一个标准壶的壶口只有3公分左右,而工夫茶投茶量很大,一般一次取7公克左右,如果不将纸卷成漏斗很难将干茶叶全部送入壶中。但当代茶艺为了视觉上的美感从不会使用白纸,而是将干茶叶铺放在“茶则”上进行展示,之后再用专门的“茶针”小心地拨入紫砂壶或盖瓯中。

如今各大城市的茶艺馆由专业茶艺师提供服务的“工夫茶”,其实和传统的“潮州工夫茶”已经有所不同。在一些大城市的茶馆中,茶艺师们确实也可能会用榄炭烧火,用红泥小炭炉和砂铫作为烧水的器具,然后使用盖瓯和白玉令(若琛杯)等茶具,让人有种置身潮州品饮工夫茶的错觉。但若仔细观察,在他们的茶席上明显摆着台湾茶艺中最常使用的“公道杯”,采用的泡茶方法也是“干泡法”而不是潮州传统的“湿泡法”,潮州工夫茶中最重要的“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几乎都被省略了。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大城市的茶馆中所呈现的“工夫茶”应该是已经被改造过的当代茶艺表演,而不是传统的潮州工夫茶。但是一批批的茶艺师被不断规模化的培训出来进行这种标准化的操作,使得这种形式的“工夫茶艺”更广为人知。

五、“大师”与潮州工夫茶的“变革”

中国茶行业历来就具有“大师”叙事的传统,从唐代“茶圣”陆羽到被称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张天福等,乃至最近几年在商业推广上最为成功的高端茶叶品牌“小罐茶”仍然沿用了“大师”这一传统符号。因此,在21世纪席卷全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浪潮中,从国家级到县级的“非遗传承人”认定对于茶界而言,倒像是一种对中国茶文化中固有的“大师”情结的致敬和回归。许多在当地从事茶叶加工制作数十年,本来就有较高威望的茶人在成为“非遗传承人”之后,因为有了这项官方“认证”的头衔而愈加活跃,他们在推动地方茶文化传播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工夫茶”在当代之所以能够跳出潮汕的地理局限而风靡全国,离不开以陈香白、叶汉钟为代表的几位男性非遗传承人“大师”对其进行的技术“变革”和在国家级媒体上的推广。

虽然今天在潮州,大家在日常口头交流中都讲“工夫茶”,但自2008年“潮州工夫茶艺”作为官方名称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后,在正式场合中,这种本地传统的泡茶方式一律被统一表述为“潮州工夫茶艺”。从“工夫茶”到“工夫茶艺”的一字之差,实则体现了最近十多年来国内饮茶风尚的转向──即从专注于泡茶“技术”到转向程序性的“茶艺”展演;以及国家自上而下推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统与“地方性知识”发生碰撞以后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在具体的地方实践层面,具有传承人头衔的“大师”们在推动“工夫茶艺”的标准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潮州工夫茶作为一种当地人人都会的一种“技能”,充分展示了其已嵌入地方性社会生活中。但另一方面,每个人泡出的茶汤口味又略有不同,反应出主人的个性化风格。这也是为什么在地人喜欢聚在一起品茶的原因。在不断的交流碰撞中,在地人既保持着一种相对统一的泡茶技术,但同时又都力图展现自己的特色。当代“艺茶”看上去虽更为优雅,但其实却是对大师们总结归纳的标准的机械执行,失去了泡茶者的个性。

如前所述,潮州当地学者陈香白是推动潮州工夫茶艺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在收集、整理和总结潮州工夫茶资料的基础上,规范化了工夫茶的流程,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现在普遍流行的“潮州工夫茶艺”。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陈香白一直不断宣传和推广他总结的“二十一式”。陈香白向外界展示和传播潮州工夫茶艺主要通过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通过应邀到国内外各个地方和场合讲课授艺,或者潮州以外的人前来潮州请陈香白来讲茶授艺。第二种方式是通过接受国内外主流媒体的采访,通过媒体镜头展示工夫茶艺,宣传潮州工夫茶文化。陈香白曾多次接受如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采访。第三种方式是收徒的方式。他所收的这些弟子当中,除了来自潮州当地,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全国各地,甚至还包括一些海外的“洋弟子”。在招徒和对外展示潮州工夫茶的过程中,陈香白始终以他整理的二十一式作为表演范式,而不是潮州人日常生活中的工夫茶。潮州文化局在潮州工夫茶向上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参考并采用了陈香白整理的工夫茶艺二十一式。除陈香白之外,叶汉钟也是推动潮州工夫茶艺标准化的重要人物之一。2012年,叶汉钟在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中作为“潮州工夫茶大师”出镜。随着这部纪录片在全国引起轰动,叶汉钟也很快成为茶界名人。此后,邀请叶汉钟介绍潮州工夫茶的主流媒体络绎不绝。2015年,潮州菜标准联盟制定的《潮州工夫茶艺冲泡技术规程》就是由叶汉钟主要起草的。2017年12月叶汉钟主编的《中国(潮州)工夫茶艺师》正式出版。该书的出版标志着潮州工夫茶由较为随意的民间冲泡向职业化和规范化转变,从日常生活的实践向表演性的茶艺转变。

Tim Ingold指出,在传统社会中“技术”是带有思考性的,是与“机械操作”相悖的;而现代社会将传统的“技术”分裂为“设计”与“执行”两个不相关的部分,而负责执行的这部分纯粹“技术”(更接近本文的茶艺)被异化为可以跟人们的日常经验相分离的工具。他将 Bruzina在讨论建筑艺术时对“技术”概念在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分析表示如图一:

藉由此图对“技术”的理解,或可将潮州工夫茶从传统社会中的“技”向现代社会中的“艺”的转变表达如图二。在传统社会中,并不存在所谓熟练掌握潮州工夫茶“技术”的“大师”与年轻学徒之分。潮州人在日常实践中冲泡工夫茶时也并不需要遵循所谓的“二十一式”等标准,而是比较随意地就环境自我发挥。但在当代的工夫茶艺领域,产生了以非遗传承人、茶艺培训导师和行业协会为代表的菁英群体和机构,他们掌握着“传统”的话语权,负责制定“标准化的”传统,而以女性学员为主的茶艺师们则只是负责按照标准机械执行。

六、新兴的职业群体:“茶艺师”

作为工夫茶的发源地,潮州专门的茶艺培训的机构其实并不多,而且都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与当地茶艺馆出现的时间几乎同步。在这一过程中,几个关键人物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用“三个人和一个机构”来概括,即叶汉钟、王翠盈、林宇南和潮州市茶艺协会。在潮州,最早进行茶艺培训的是王翠莹。王翠莹为潮州工夫茶艺市级非遗传承人,师从陈香白。王翠莹最初也像很多人一样,到外地去销售茶叶,在销售茶叶的过程中应顾客要求表演工夫茶艺。在表演的过程中,她敏锐地觉察到了茶艺培训的市场前景,故而于2011年开始从事茶艺培训。王翠莹的培训机构几乎每期都能招满人,她本人也经常应邀到深圳、杭州等地培训,有时也应邀到韩山师范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上课。王翠莹的茶艺培训可以分为三个类别:第一类是生活实践中的工夫茶艺,以教授怎样使泡出的茶更好喝为目的。用王翠莹本人的话来说,就是“怎样使400块的茶冲出500块的感觉”;第二种是工夫茶艺的二十一式,也就是陈香白总结的标准化的工夫茶;第三种是教授怎样更好地表演茶艺,这种是以展现茶艺师的姿态之美为主要目的。而跟随王翠莹学习茶艺的几乎全是年轻的女学员。正如张静红观察到的,“平日在潮州城内各个角落喝茶,遇到男性泡茶的时候满多。而协会的排练成员却都是年轻女子,这似乎和全国其他地方茶艺队伍的构成状况趋于同质化──在茶艺展演里,女性泡茶的姿势被认为更为柔美。”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女性茶艺师更多的是出现在以外地人或游客为主的商业性消费场所,主要是展示和表演给外地人看。在潮州人的家庭接待客人和朋友聚会的场合,男性泡工夫茶仍是最为常见的。在政府组织的官方展演中,则是以男性非遗传承人为主。

事实上,在潮州当地出现以年轻女性为绝对主流的专业茶艺师群体,可以说是工夫茶从“技”向“艺”转变的一个必然结果。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品茶一直是文人的“雅趣”之一。所谓“琴棋书画诗酒茶”是儒家士大夫追求自身愉悦和修养而掌握的技能。而茶与琴也经常同时出现在中国传统的画轴以及诗词作品中。简而言之,在中国传统茶文化中更多出现的是男性角色,即便是为这些文人烧水备茶的也多是男性童仆。传统的潮州工夫茶虽然并没有明确的性别区分,但从一些老照片和文字描述中也可以看出,聚在一起泡茶品茶的多是男性。目前潮州工夫茶两名最有名的两位代表性传承人陈香白与叶汉钟也是男性(分别为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传承人)。但在目前潮州的商业性茶艺馆/茶空间中,进行工夫茶展演以及为客人泡茶的几乎全都是年轻的女性茶艺师。以千庭茶舍为例,笔者调研期间,茶艺馆包括店长在内共有5名茶艺师,全部为年轻女性。其中最年轻的刚刚大学毕业,只有22岁;最大的两名茶艺师是一对双胞胎,只有27岁;5个人的年龄均在20-30岁这一年龄阶段。喜心斋工夫茶艺馆有3名茶艺师,其中店长是一名80后的形象气质姣好的女性,两名店员则是90后女性,最年轻的一名为韩山师范学院的大四实习生。

在潮州市,最负盛名同时也是最早开设的茶艺培训机构为王翠莹经营的“潮州印象单丛文化交流中心”,其最近几年参加茶艺培训的学员性别及年龄分层如“表一”所示。从表一可以看出,在该培训中心招收的学员中,全部学员的年龄段集中在18-40岁之间,40岁以上的学员竟无一人,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了年轻茶艺师的绝对主导地位。此外,王翠莹受聘授课的高校的茶艺队学员年龄全部在18-23岁之间,而在向社会招收的学员则主要集中在23-30岁这一区间,尤其是2016年30名学员全部都在这一年龄阶段;而在2017年和2019年还分别出现了5人和3人的年龄小于23岁,这进一步说明了茶艺师这一职业群体越来越趋向于年轻化。在男女性别比例方面,无论是社会上主动报名参加茶艺培训的学员,还是高校的茶艺队,女性学员人数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且潮州市技工学校的35名学员全部为女性,可见当代工夫茶艺与女性性别之间的高度关联性及男女性别失衡现象。

传统的茶叶感官审评方法被称为“五项评茶法”,即对茶叶的外形、冲泡出的汤色、香气、滋味和(泡过以后的)叶底,经干、湿评审后得出结论。五项评茶法要求审评人员视觉、嗅觉、味觉,甚至是触觉并用,外形与内质审评兼重。但在实际操作中,感官之间并非泾渭分明,而是相互交叉影响。David Parkin和Kunbing Xiao根据不同的场合人们对不同感官的关注,总结不同类型的茶事活动与对应的感官特征为:1.仪式化的“茶会”强调视觉效果而抑制声音表达与语言交流;2.茶艺培训课程对描述香气、滋味和触觉的语言规训;3.具有竞争性的“斗茶赛”中对味觉、嗅觉等感官经验的强调和鼓励言语的自由表达。

本文所讨论的传统工夫茶具有一些斗茶性质,更强调味觉体验,仍多由当地男性主导。而当代工夫茶艺强调了对动作优雅和环境的关注,凸显了视觉和听觉的地位,不仅要求茶要好喝还要求好看,甚至是“好看”比“好喝”更为重要。性别分工将接待和招待功能与女性属性联系在一起。女性通过被男性“欣赏”从而在市场上获得“被展示”的价值。在茶行业,男性泡茶时一般没有特别的服饰要求,动作更加潇洒自由,更注重泡茶的“技”。而女性茶艺师具有姣好的容貌和优美的体态几乎已经成了茶界的不成文规定。在女性茶艺师群体中,有一套默认的着装及妆容要求:茶艺师的妆容一般都化淡妆,且留着清一色的黑直髪,有的茶艺师会在脑后盘一个发髻。虽然任何茶艺馆都不会明文禁止茶艺师烫染头发,但笔者几乎从来就没见过一个烫过或者染过头髪的茶艺师。烫发和染髪是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以后才开始流行的“洋”时尚,而黑直髪也一直是“东方主义”的刻板印象之一,因此茶艺师的中式服装和黑直髪或者盘髪从视觉上直接传递出一种“传统的”信息。从着装开看,最近十年来在茶界中出现了专门的“茶人服”。这些茶人服以年轻女性群体为消费对象,以棉、麻、桑蚕丝为主要面料、采用立领、盘扣、斜襟等传统的中式服饰元素,整体风格飘逸柔美。此外,与茶相关的“琴棋书画”等其他内容也与当代茶艺逐渐融入。年轻女性表演古琴弹奏,茶艺师同时会香道、花道等技能早已超越了传统的“工夫茶”范畴,但却能使茶客们在视觉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甚至超越了本应成为品茶核心的味觉与嗅觉。从人的身体感官经验来看,味觉和嗅觉的体感是更为微妙的,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训练才能习得,而视觉和听觉的刺激强度更大更直接。由于人们在感官体验中的“移情”和“通感”作用,即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之间的交互渗透作用,品茶过程中的“观其色、嗅其香、试其味”实则为一个整体性的感官系统。视觉上的美感的确会有助提升人们的嗅觉和味觉体验。此外,正如前文已经提到的,由于现代网络和传媒技术的发达,使得视觉和听觉可以超越地理空间的局限进行传播,但味觉和嗅觉却必须是“在场”的亲身体会,这也导致茶行业从业者更愿意在形象、着装和环境上投入,因为视觉感官面对的潜在观众规模要大得多。

整体而言,仪式性的茶艺表演的特点可能更多地体现出视觉上的美感、声音的缺场(沉默)、优雅的肢体动作和手势、传统服饰的呈现,而不是茶人之间的谈话或交流。而这些特征恰好与传统中国女性被期待的温柔、优雅等质量相吻合。

七、结论:潮州工夫茶艺的现代性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从“工夫茶”到“工夫茶艺”转变的二三十年间,潮州当地的饮茶实践所经历的一些变化,并试图透过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存现状来反思在现代社会中被标榜为“传统”的地方民俗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保留了其“原真性”,以及在现代化的都市生活中这些所谓的“传统”又是如何重新获得新的生命力。

首先,从地理位置和族群源流来看,潮州工夫茶一开始具有一个“华夏边缘”的尴尬地位,即当地畬族始祖盘瓠与凤凰茶的传说。当地方政府和文化菁英将“工夫茶”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对外输出时,这一边缘族群的身分就被有意或无意地抹去了,而代之以大书特书工夫茶与“儒学”的关系,建立了工夫茶与“儒家”的新的联系。这一文化表征上的“正统”身分也更有利于工夫茶摆脱其地理上的局限性,从而为其后来演变为一种代表中华的茶艺提供了正当性。其次,在过去二三十年来中国大陆的茶艺(茶道)和茶艺馆(茶空间)从无到有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原本注重泡茶技术以追求更好口感的“工夫茶”逐渐向更注重展演性和视觉美感的“工夫茶艺”转变,出现了微妙的日常生活中较为随意的工夫茶与“规范化”的工夫茶艺展演的区分。再次,随着工夫茶由“技”向“艺”的转变,潮州地方社会出现了以男性非遗传承人为代表的“大师”和年轻女性为主体的茶艺师的分层。“大师”们负责定义“传统”、制定行业标准,并设计出一套便于传播的潮州工夫茶标准操作程序,而女性学员们则只是机械照搬和执行这一套“规范的传统”,并最终受训成为职业茶艺师。这一所谓传统潮州工夫茶的标准化生产过程也呈现出了当代茶艺中的视觉优先原则和性别化消费特点。

本文对潮州工夫茶的当代转变并非持批判态度,而只是尽可能如实地反映其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出现的一些变化。笔者认为,潮州工夫茶艺呈现出的如上现代化特征实为其在当代社会中重获生命力而不得不为之的无奈之举。毕竟,维持一种实践的持续发展有时需要修饰或改编,在这方面的创造力可以被认为是对传统的有效即兴创作(valid improvisation on tradition)。通过本文的观察和分析,可以看出所谓的“工夫茶艺”虽然仍保留了当地传统工夫茶的最主要形式,但其实其在最近这些年的变化不仅没有遵守本地大众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反倒呈现出某些“现代化”的特征,其中最为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标准化的操作培训。标准化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而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很多传统技术却是要依靠匠人的手感、身体感和经验来完成。传统社会的手工业者运用“思考的手”(mindful hand),根据具体环境和工具而使得每一次技艺的完成都具有个人的创造性。这种不规范化的操作导致的细微差异也正是传统“手工”的魅力所在。因此也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代表的“传统”的价值观是反标准化和规范化的。但在某种程度上而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自上而下推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本身也是现代化的产物。因此在申报过程中,当地政府亦不得不按照一系列标准化的“实施指南”去操作。比如对潮州工夫茶的二十一式归纳、“工夫茶艺”的命名等在申报过程中就已然偏离了传统。此外,从身体感官的角度来看,虽然一直以来被压抑的味觉、嗅觉在现代社会得到了空前的释放,但在感官等级制中仍然是以视觉占据绝对的核心地位。品茶是一种典型的多重感官综合作用的活动,从“工夫茶”到“工夫茶艺”的一字之差也体现了其身体感知从以“嗅觉”和“味觉”为中心向现代社会“视觉至上”的演变。而这种转变带来的必然后果之一就是茶艺中的性别分工和“物化的女性”倾向。在本文所有的叙述中,其实很难非常清晰地区分传统的“潮州工夫茶”与规范化操作的“潮州工夫茶艺”。两者之间并非泾渭分明,而是相互重迭和融合。与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存现状不同的是,潮州工夫茶不仅没有在现代社会中呈现颓败之势,反倒在国家、政府的支持与当地菁英的推动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这一具有巨大利润的“工夫茶”产业链条中,从而焕发出新的商业活力。而潮州工夫茶之所以会有产生如此显著的自我传承能力,除了有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中产阶级追求精致化物质生活的社会潮流的推动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也恰恰来自于潮州工夫茶的自反性与自我现代化的选择。对传统的要求是现代思想的永恒特征之一。在现代社会,无论是在人们的思想层面还是在实践中,创新和传统并存。现代社会的自反性很多时候要求人们假想存在一个永恒的“过去”,即使这种固定的“过去”可能不曾存在过。所谓已被证明为合理的传统,实际上已经是一种具有虚假外表的传统,它只有从对现代性的反思中才能得到认同。

(原文《中国饮食文化》16.2(2020),参考文献从略。图片来自于第五届饮食文化生产学术会议暨第六届食文化发展大会)

来源:茶贵人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关于茶的美文:史上最全云南普洱茶入门知识攻略




1、简单说明一下茶叶是如何分类的?

    以色泽(或制作工艺)分类:

绿茶:不发酵的茶;黄茶:微发酵的茶;白茶:轻度发酵的茶;青茶(乌龙茶):属半发酵茶;红茶:全发酵的茶;黑茶:后发酵的茶。

以季节分类:

春茶:是指当年3月下旬到5月中旬之前采制的茶叶;夏茶:是指5月初至7月初采制的茶叶;秋茶:就是8月中旬以后采制的茶叶。冬茶:大约在10月下旬开始采制。

以毛茶或精制茶再加工而成的称为再加茶,包括花茶、紧压茶,液体茶、速溶茶及药用茶等。

从世界上来看,以红茶的数量最大,其次是绿茶,最少的是白茶。


2、茶叶含有什么基本成分,有些什么功效?

基本成分:

经过现代科学的分离和鉴定,茶叶中含有机化学成分达四百五十多种,无机矿物元素达四十多种。茶叶中的有机化学成分和无机矿物元素含有许多营养成分和药效成分。

功效:

(1)少睡 (2)安神 (3)明目 (4)清头目 (5)止渴生津 (6)清热 (7)消暑 (8)解毒 (9)消食(10)醒酒 (11)减肥 (12)下气 (13)利水 (14)通便 (15)治痢 (16)去痰 (17)祛风解表 (18)坚齿 (19)治心痛 (20)疗疮治瘘 (21)疗饥 (22)益气力 (23)延年益寿



3、茶树是如何分类的?

茶树按叶形大小分:有大叶种、中叶种和小叶种。大叶种(大叶茶)和小叶种(小叶茶)是区别栽培茶叶品种中叶片大小的通俗称呼。叶片大小取新梢基部以上第二三叶位的定型叶,凡叶面积>50cm2为特大叶、28cm2~50cm2属大叶、14cm2~28cm2称中叶,而<14cm2为小叶型。中国茶叶研究所还以叶脉的对数(10对以上)作为大叶与中小叶的判断。


4、什么叫做云南大叶种?

云南大叶种茶树是在云南特殊生态环境条件下生长繁衍的具有自身独特个性的栽培品种。根据分枝部位的不同,可分为乔木、小乔木等类型。乔木型植株高大,分枝部位明显,有明显主干;而小乔木型茶树,植株较高大,基部主干明显。按分枝部位不同,茶树树冠分为直立状、半开展状,自然生长的乔木茶树多为半开展状。

云南大叶种茶树,由于顶端生长优势明显,自然生长的茶树分枝呈单轴分枝,从叶片的大小来看,定型成熟叶片的面积一般大于40cm2。大叶种茶树春芽萌发期在早春,育芽力强,发芽密度中等,芽叶肥壮,色黄绿,茸毛特多,持嫩性强,一芽二叶百芽重平均153.2g。盛花期在10月上旬,结实率低,芽叶产量高,且内含物质丰富。





5、云南大叶种的种植优势在哪里?

在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山茶属茶组植物中的47个种和3个变种中,中国就有35个种和3变种,其中云南独有的有26个种和2个变种。云南省有地方茶树品种199个,其中有性系良种153个,无性系良种49个,有5个国家级良种(勐库大叶茶、勐海大叶茶、凤庆大叶茶、云抗10号、云抗14号),14个省级良种(云抗43号、长叶白毫、云抗27号、云抗37号、云选九号、738号、7311号、7638号、佛香1号、佛香2号、佛香3号、云瑰、云梅、矮丰)。

云南是发展无公害茶和有机茶的好地方。全省茶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和南部高原山区,多数分布于1000―2100米的高海拔地带。这些区域远离污染源,植被状况和生态环境好,既有利于茶树生长,又不易发生病虫害,而且,有大量的益虫益鸟,茶叶病虫害难以大面积蔓延。



6、什么是普洱茶?

普洱茶必须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云南11个州,75个县,639个乡)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按其加工工艺及品质特征,普洱茶分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两种类型。


7、国家是如何规定普洱茶原料产地分布的?

2008617日,国家质监总局和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理标志产品 普洱茶》(GB/T22111-2008),国家标准对普洱茶定义的表述中,明确划定了普洱茶的地理范围,包括其原料生产地范围和加工地范围。这一地理标志保护范围特指“云南境内适合云南大叶种茶栽培和普洱茶加工的区域,为北纬21°10′—21°22′,东经97°31′—105°38′的区域,包括普洱市、西双版纳、临沧市、昆明市、大理州、保山市、德宏州、楚雄州、红河州、玉溪市、文山州等11个州市、75个县(市、区)63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现辖行政区域。”


8.普洱茶是绿茶还是红茶?

  普洱茶既不是绿茶也不是红茶。虽然从汤色上看,"生普洱"的汤色和绿茶的汤色相似,"熟普洱"的汤色和红茶相似,但因普洱茶的本质特点(自然转化、越陈越香、可以长期存放、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实用功效)及独特的制作工艺,与六大茶类各不相同,因此将普洱茶定为特种茶。


9.普洱茶属于我国十大名茶吗?

  是的,普洱茶作为茶的始祖,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洗礼,不仅成为了我国的名茶,还因它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和独特的制作工艺以及丰富的健康功效,赢得了港、澳、台、日本、韩国、东南亚及欧美国家和地区饮茶爱好者的赞誉,所以说普洱茶还是世界名茶。



10、什么是普洱茶(生),什么是普洱茶(熟)?

普洱茶按照制程的不同,分为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

普洱(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下生长的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经杀青、揉捻、日光干燥、蒸压成型等工艺制成的茶包括散茶及紧压茶。其外形色泽墨绿、香气清纯持久、滋味浓厚回甘、汤色绿黄清亮、叶底肥厚黄绿。

普洱(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采用渥堆工艺,经后发酵(人为加水提温促进有益菌繁殖,加速茶叶熟化去除生茶苦涩以达到入口醇滑、汤色红浓之独特品性)加工形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其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红褐均匀。


11.如何区分生熟普洱茶?

  区分生熟普洱一般从外观的颜色、口感、汤色、叶底等方面来区分:

名称

生普洱(一般十年以下)

熟普洱

外观

条索匀称,颜色是墨绿色,香味是清香

条索紧密、颜色是深褐色,香味是熟香

口感

苦涩、回甘、生津、唇齿之间留有清香、樟香

甘甜、滑厚、细柔,上好的熟茶还含有陈香、参香、枣香等口感丰富。

汤色

桔黄色、浅红色、晶莹透亮

褐红色、暗栗色、红浓剔透

叶底

淡青色或栗色充满鲜活性

暗栗或黑色,没有鲜活性。


12.生、熟普洱茶的制作工艺有区别吗?

 生、熟普洱茶的制作工艺是根本不同的。生普洱茶传统制作过程是:杀青---揉捻---晒干后进而压制成各种紧压茶,令其在自然存放中缓慢发酵陈化。一般的茶厂只要保证原料的品质和能将各茶山的茶菁按消费者的喜好进行拼配即可生产。而熟普洱茶则不然。简单的讲,熟普洱茶的制作过程就是:杀青-揉捻---干燥-增湿渥堆-压制成品-干燥脱水。但在生产过程中技术含量是极高的,除温度湿度要求外,它对生产环境、水质、酵种等都有严格的要求,熟普洱茶的工艺技术是茶厂的核心机密。目前能批量生产优质熟茶的厂家及少。


13、生茶放多久才能好喝?

茶友的经验之谈,生茶要达到好喝的口感至少需要8年的时间。

新制生茶口感猛烈,大多数人不敢多喝,都将其储放若干年待茶汤变得顺滑、醇厚再品饮。至于储放多少年才开始好喝,很难给出统一回答,一般储放5年已经不同于当初,但要达到好喝的口感可能至少需要8年或更多的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不仅仅是时间,其他因素,诸如温度、湿度、存放环境、包装状况等等,同样影响生茶的转化。就同一饼茶而言,在相同的时间内,存在南方的就比存在北方有更多的变化,汤色更趋于红亮,口感也更好。实践中发现饼茶的外包装是否透气,对后发酵的影响也很大。 

面对当前普洱茶市场,陈放了几年的生茶都很难得,茶友不妨以5年为一个阶梯,新制生茶喝一点,掌握味道,自己也存一些,然后从陈期5年的生茶开始喝,渐次上升,逐步感受。虽然几年之内的生茶口感距离醇和还有距离,但可以用熟茶弥补陈化生茶的断档,基本上就有好喝的普洱茶了。

 

14、熟茶能存吗?

经储放的熟茶在口感上的改善上虽不如生茶明显,但仍然具有自己的特色。

熟茶采用了人工渥堆发酵工艺,加速了晒青毛茶的发酵时间,提前获得了可以当即品饮的顺滑而醇厚的茶汤。但由于是人为提速,难免透支了茶叶的内含物质,不像生茶经自然而干净的陈化那样,能够得到纯正的陈年茶品。虽然如此,熟茶除了可以随时饮用之外,和生茶一样,也是可以陈放的。新制熟茶的燥火味和渥堆味会逐渐消失,口感会越来越顺滑,汤水更甜,香气也会变得比原来好,沉稳而持久。储放的熟茶在口感上的改善虽不如生茶明显,但仍然具有自己的特色。当然,熟茶的转化结果也会因存放环境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一般说来,存放5年的熟茶已经很不错了。


 15、生茶陈化的上限?

对于生茶陈化的期限,目前看法并不统一,有的说生茶陈化上限为50年,有的说是100年。

学界就目前普洱茶存放时间的上限问题各抒已见,仍未有定论,一些结论也是基于实践得出的,没有直接的科学证明。理论上来说,只要是存放,就存在期限,存期过长,茶叶内含物质氧化殆尽,就失去了饮用价值。然而有痴迷者对陈放百多年老茶的口感赞不绝口,盛赞其“无味之味方是至味”,俨然已经进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玄妙境地。

当然对于大多数茶友来说,不会有人将生茶存放50年乃至100年之后再来品饮,一般存个十年十几年,已经是很好的茶品了,所以这个存放的时间限度问题可以忽略。


16、生茶放久了就变成熟茶了吗?

生茶放久了会变成“陈茶”“老茶”,永远都不会变成熟茶。

目前普洱茶界关于“生茶”“熟茶”的定义十分详细,二者的制作工艺各有差别,成品茶在汤色、口感和叶底上差别明显,在后期储放中,茶品的转化也有很大的区别,因此生茶不会因为存放久了就变成熟茶。

究其根本差别,熟茶是用晒青毛茶经过发酵制成,这种发酵属于人工发酵;而生茶在储放的过程中发生的是后发酵,是自然发酵。因此生茶就是生茶,熟茶就是熟茶,生茶放久了虽然会转化,变成陈茶或老茶,但是永远不会变成熟茶。即使生茶在后期储放过程中经过人为入仓—— 一种类似熟茶发酵制作手法,但制作出的茶品仍旧和熟茶有明显不同。


17.普洱茶是如何分级的?

     普洱茶可按高、中、低档分等级。高档次茶如:金瓜贡茶、极品砖(饼)茶、7266七子饼、宫廷、礼茶、特级;中档次茶如:7576熟饼、7432青饼,一级、三级砖茶,沱茶、一级到五级散茶;低等级是六到十级的散茶。茶叶采摘时,叶和芽同时采,一般从茶树枝条的尖往下采摘到第三叶:一叶一芽的采一芽、二叶一芽的采一叶一芽、三叶一芽的采二叶一芽。分级时,级别高的芽多,级别低的叶多梗多。


18.普洱茶级别越高,越好喝吗?

     这个问题不能笼统的讲,首先人与人的喜好是各不相同的。普洱茶级次不同,口感也不一样。级次高的茶口感细腻、滑润,属温柔型,级次低些的茶则往往茶气足,有股子霸气,属粗旷型。其次,由于普洱茶有越陈越香的特性,存放时间长的级次低的茶就要比级次高的新茶好喝,价格也要贵的多。


19.普洱茶的级别不同功效上有什幺区别?

     如果同一类的茶树,如都是乔木茶树主要是口感不同,所含成分及含量基本是一样的,功效也相同。



20.普洱茶饼号为757685867436等各代表什么?

     由于普洱茶品种繁多,其不同年代不同配方生产的茶品又各有不同,为使各厂家生产的茶品有统一的识别标志,70年代初由云南省土畜产公司进行了编号。开头的前两位数字代表个产茶地区茶品的麦号,第三位数字代表茶菁配方,末尾数字代表茶厂。如:7576,75代表勐海茶区,7代表第7号茶菁配方,6代表福海茶厂。


21、什么是台地茶?乔木茶?

人们习惯上将台阶型种植饼修建平整的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的成为茶园茶、台地茶或灌木茶。这类茶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原来是乔木型,甚至是百年古树茶,后来在茶园改造时被矮化。第二种是20世纪50-70年代用茶籽繁殖的。第三种是近年用扦插技术繁殖的。

就植物学分类而言,不论是乔木茶还是台地茶都属于乔木。但人们习惯上把茶树高度较高且树龄较长的茶树所产茶叶称为乔木茶。


22.什么是“乔木”、“灌木”,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普洱茶有乔木和灌木之分。一般而言,乔木就是我们平常见到的大树,它高大、粗壮,树高3-10米,树龄在500-1000年以上,树叶长20多厘米,叶宽10多厘米,叶片厚,生长在海拔1000-2000米以上地区,那里终年云雾缭绕,土壤腐质层厚度达数米,有机质含量极为丰富,呈原始生态状,由于和其它树木如樟树、参树等混合生长,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具有天然抗虫害能力,不需打药施肥,内含物质极为丰富,且经久耐泡,但是产量少,价格高。而灌木呈树丛状,主茎不发达,丛生、矮小,树高1米左右、树龄3-40年,叶长7厘米左右,叶宽4厘米左右,叶片薄,一般种植在海拔几百米-1000米的地区,呈单一品种成片集中种植,无天然抗虫害的能力,土地相对有机物含量低,需人工施肥,目前推广种植的均是这个品种。


23.乔木茶树有那些品种?

     据植物研究专家证明,云南的乔木茶树有四个变种:皋芦变种,德宏变种,云南变种,白毛茶变种。以叶种区分:有乔木大叶、乔木中叶、乔木小叶三个品种。


24.乔木茶树的生长环境有何要求?

     茶树属于酸性植物,对土壤酸碱度比较敏感,宜于茶树生长的酸性土壤PH4.5-6.5为适宜。茶树喜湿爱暖,最适宜茶树生长的温度是20-25度,日平均温度低于10度或高于35度的地区都不宜种植茶树。西双版纳地区在海拔800-1800米之间,高山雾多,雨水充足,年降雨水量1300-1800毫米,生态系统完整,正是因为这里优越的生态环境,才使普洱茶具有了独特而丰富的口感和健康功效及收藏价值。

 

25、什么是老树茶?古树茶?

在乔木茶中,人们习惯将栽培时间较长的称为乔木古树茶,相对来说,在一定范围内,栽培时间短的,被称为老树茶,目前古树茶并没有学术性的标准。澜沧古茶公司对老树茶定义是树龄介于60-150年的茶树;古树茶则为150年以上的茶树。



26.普洱茶的主要茶山有哪几座,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普洱古茶山以澜沧江为界划分为江内六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漫撒;江外六座:南糯、南峤、勐宋、景迈、布朗、巴达。

    由于各茶山的茶树生长环境各异,土壤所含化学成分也不一样,因而这12座茶山所产的茶叶在口感上各有不同。先看江内六座:(1)、革登山:属乔木中小叶种,较苦涩,回甘强烈、生津快,香气呈淡清香,汤色深桔黄。(2)、莽枝山:属乔木中小叶种,较苦涩,回甘强烈、生津快,香气较淡,汤色深桔黄。(3)、倚邦山:属乔木小叶种,回甘快、生津较好,香气幽香如澜,汤色深桔黄。(4)、蛮砖山:属乔木大叶种,较苦涩,回甘强烈、生津好,香气呈梅子香,汤色深黄。在历史上有喝蛮砖看倚邦一说。(5)、曼撒山(易武山):属乔木大叶种,微苦涩,香气高,在梅子香、蜜香中透着一股幽澜香,谷雨前后所采芽茶味淡香入荷,回甘强烈生津好,易武正山历史上就是闻名中外的茶山。(6)、悠乐山:属乔木大叶种,苦涩重,回甘快、生津好,香气一般,汤色淡桔黄。

    目前上述六大茶山的产茶量已渐少,产茶重心已移至江外六大茶山:(1)、南糯山:属乔木大叶种,微苦涩,回甘、生津好,汤色桔黄、透亮。透着蜜香、澜香,谷花茶淡香如荷。历史上是闻名遐迩的古茶山,至今仍存活着一株已逾千年的栽培型的茶王树。(2)、布郎山:属乔木大叶种,较苦涩,回甘快、生津强,汤色桔黄透亮。香气独特,有梅子香、花蜜香、兰香,是很多中外客商和普洱茶爱好者梦寐以求的收藏佳品。(3)、巴达山:属乔木大叶种,这里生长着成片的栽培型茶树和野生茶树林。贺松村大黑山上就生长着一株1800年的野生型茶王树。此山茶叶味苦涩,回甘、生津快,汤色桔黄晶莹、透亮,条索墨绿油亮。香气好,有梅子香、蜜香。(4)、南峤茶山:属乔木中叶种,乔木茶树不成林(片),灌木居多,口感薄甜,汤色深桔黄,香气一般,茶叶等级低。(5)、勐宋茶山:属乔木中叶种,乔木茶树不成林(片),灌木居多,口感苦涩,微回甘、生津一般,汤色深黄,条索墨黑。(6)、惠明景迈山:属乔木大叶种,十二大茶山中乔木树最大的一片集中在这里,号称"万亩乔木古茶园。"苦涩重、回甘生津强,汤色桔黄剔透。这里的乔木茶树上还生长着一种寄生物俗称"螃蟹脚",可消炎怯痰、对治疗胃病和糖尿病较有效。

 

27、“渥堆发酵”技术是什么概念?

熟茶的渥堆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普洱茶色香味品质形成的好坏。

19734月,云南省召开茶叶加工会议,安排实验人工发酵普洱茶。1974昆明茶厂研制成功普洱茶原料的湿水渥堆技术,以此为基础制成普洱茶熟茶。1975年开始,省茶叶公司安排在勐海茶厂、下关茶厂、普洱茶厂、澜沧茶厂和宜良茶厂等国营单位到昆明茶厂学习熟茶渥堆发酵生产技术。“熟普”散茶压制的茶砖7581面市,从此以后各种普洱茶熟茶产品风起云涌,普洱茶“熟饼时代”开启了大幕。

渥堆工艺并不是洒水发酵那么简单,随意的发酵是缓慢的、不可控的、无标准技术参数的,而“渥堆”技术则完全是两个概念。撒水量、茶堆厚度、温度的保持方式、持续时间、干燥方式等指标参数后面,都支撑着一个系统技术,目的是可控熟茶品质。这并不是家庭作坊式的个体茶农可以实施操作得了的。

这就是为什么生产熟茶的渥堆技术是在茶生产企业已经发展为大企业的时代才诞生的原因,也是为什么普洱茶熟茶生产技术仍然是国家保密技术之一的原因。20世纪90年代之后,一些有实力的私营企业的技术工程师都是聘请老国企的离退休人员,无条件的企业主要是卖青饼。在国企里面真正把整个渥堆技术从理论到实践都有全盘高质量运作的更是寥寥无几。而不同茶厂生产的熟茶口感和品质也各有风味。

28、普洱茶拼配是不是不好?

无拼配普洱茶简单的说是原材料百分之百是原产地茶。在加工过程中,不拼配、添加源地以外的任何材料。

普洱茶一直有“纯料”与“拼配”的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普洱茶“纯料”或“一口料”的原料选用,是传统普洱茶制作的基本规则,这是因为:一是古代普洱茶的制作者由于受交通不便的束缚,不可能将不同产区的茶叶“融到一起”。因此,古代流传下来的普洱茶制作工艺没有“拼配”一说;二是“拼配”的提法是一些现代制茶企业为了扩大产量、降低成本的一种说辞,缺乏普洱茶制作的“正宗性”。“拼配”工艺加工出的普洱茶属于“鸡尾茶”,缺乏正宗的“韵味”,其产品的品质也必然大打折扣,这种说法在市场确有此现象,但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拼配”理念。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普洱茶的“拼配”是品质再优化和再提高的一种工艺手段,经典的普洱茶产品一定有其独特的“保密配方”,而这个配方的核心内容就是“拼配”,这种说法则是目前大多数茶厂所运用的制茶技术手段。

普洱茶的拼配具体内容是什么?它的“秘方”到底有哪些?由于普洱茶拼配工艺是很多茶人及企业的“机密”,其特有的“秘方”属知识产权范畴,是不能泄漏的。

拼配的技术自古至今没有被“格式化”和“模式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时代的制茶人都可依据自己对自然的了解,对茶性的领悟,通过种种实践,去塑造更高品质的产品。这个空间即使在现在也仍然十分广阔。“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或许是普洱茶拼配工艺所遵循的永恒主题。



29、挑选普洱茶时应该注意什么样的品质?

普洱茶品质外形评定条索、色泽、匀整、净度四项因子,侧重条索、色泽两项因子。内质评定香气、滋味、汤色、叶底四项因子,以香气、滋味为主。

条索:以紧结、肥壮、重实的为好,条索松泡、身骨轻的为差。

色泽:熟茶以色泽褐红油润为好。

汤色:熟茶以红浓明亮、红亮剔透(似琥珀色)为好;深暗、浑浊较差。生茶汤色黄绿明亮为好,浑浊为差。

香气:熟茶以陈香馥郁或陈香浓郁为正常。无论生茶或熟茶,有酸味、异味、霉味、杂味为差。最重要的是香气要令人愉悦。

滋味:熟茶以入口顺滑、醇稠为好,生茶以回甘、生津快为好。



30、普洱茶“越陈越香”是什么意思?

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品质,主要源自于普洱茶的原料、制作的工艺、贮放的时间和方法。说到普洱茶的“越陈越香”,常有消费者询问其特征和陈香感受。“香”字,是广义性的,包括普洱茶的茶韵、茶香、滋味和茶气等整体风味。同是普洱茶品,茶菁的老嫩等级,制作成生茶或熟茶,贮放在干仓或湿仓,以及保存时间长短等不同,会形成独自特有的气韵和滋味,使普洱茶具有丰富多变的特色。产地、品质相同的同一批普洱茶,由于贮放时间长短不同,存贮地不同,品饮时会有各不相同的气韵和滋味。同是一片普洱茶,冲泡的人不同,冲泡时的心境不同,冲泡出的茶汤滋味和香气也会有很大差异。即或是一泡普洱茶,从头慢饮细品,前后的水性也会变化万千,令人着迷。



31、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普洱茶的品质与茶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等密切相关。普洱茶的贮藏过程实质就是茶叶中化学物质的缓慢氧化过程。普洱茶经一定时间的存放后,汤色由生普原来的黄绿或橙黄向熟普的红浓明亮逐渐过度,滋味出现醇和、爽滑的感觉。由于茶多酚氧化酯性儿茶素减少,可溶性糖增多。收敛性降低,苦涩味消除,甜味增加,呈现出特殊的陈香。



32、烘青原料为什么不可以做普洱茶?

有一席话可以很清楚的说明为何烘青原料不可以制作普洱茶:“烘青与晒青的唯一区别,在于干燥方式不同。烘干机内温度高达130℃以上,只用67分钟时间,便可结束茶叶的干燥过程。高温杀死了茶叶内残余的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凝固了茶叶内的多酚类化合物,中断其进一步发展变化的条件,或改变了发展变化的方向。科学家就多酚氧化酶的动力学性质作过实验,最适宜的温度为37℃,极端温度60℃,超过60℃以上使酶迅速失活——烘干机让普洱茶失去生,只会越存越苦”。所以烘青普洱越存越苦,失去生命毫无收藏价值。



33、为什么普洱茶又称为“七子饼”茶?

    “七子饼”茶说法的来历有多种。七子饼,又称圆茶。它是将茶叶加工紧压成外形美观酷似满月的圆饼茶,然后将每7块饼茶包装为1筒,故得名“七子饼茶”;七在中国是一个吉利的数字,七子作为多子多福象征;同时,七圆一筒原是清政府为了规范计量,规范生产和运输所制定的一个标准,从当时的名称沿用下来。



34.普洱茶用什么包装较好?

     总的原则是,卫生、透气、无杂味。一般讲普洱茶在存放期间还是用传统的棉纸及竹制容器包装为好,因为棉纸透气,便于茶的转化,还能在转化中吸收竹子的香气。在饮用前或饮用过程中可放入紫砂罐或陶罐中,既能防止杂味的入侵还可让茶在罐中继续完成转化过程,有些人为了美观用塑料纸包装,是不可取的。



35.普洱茶包装上为什么没有生产日期?

     这个问题一直是很多初次接触普洱茶的人士提出的问题。在商品上标明生产日期是现代商品所必有的,因为绝大多数商品都有保质期或使用年限。普洱茶它从远古走来,延续着一个自然古老的历史文化,它制作加工的方法和越陈越香的独特品质使它没有过期之忧。这在让我们品味普洱茶时多了一个趣味话题外,还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想象的空间。



36.包装纸上的茶印有什么作用?

     最早生产普洱茶时,没有包装纸,只是在茶饼的面层压一张印有标志的方型纸(称为内飞或内票)以示生产者和生产时期。后来随着市场发展勐海茶厂、下关茶厂等厂在包装纸上印上了红印,蓝印,后来其它厂家还添加了绿印、黄印,以作为茶厂名称,生产年代的标识。



37.普洱茶表面的白霜是什么?

     它是茶叶本身氧化酵素发生作用的结晶,俗称"单宁"。味苦,具有消炎的作用,是茶物质逐渐氧化的结果,在学术上称这种现象为自然氧化作用。



38.普洱茶树的鲜叶是绿色的,为什么转化后会变成红色?

     不错,普洱茶的鲜叶采摘时及晒菁加工后都是绿色的,但它完成转化后茶叶和汤色都变成了红色。这是一种化学变化,也称氧化过程。其中“酶”的发酵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专家认为茶叶变红是三种现象的结果:茶叶本身的氧化现象、酶促作用和微生物的参与下完成的。


39.选购普洱茶时应注意些什么?

     普洱茶在茶菁原料上有乔木和灌木之分,在年限上有新茶和老茶之分,在发酵转化上有生茶和熟茶之分,在口感上又有清香、樟香、荷香、枣香、参香、陈香之分,存储中有干仓和湿仓之分。这些区分使普洱茶的价格、口感、功效上各有不同。目前市场上普洱茶品种较多,良莠不齐,消费者在选择时应加甄别:

     乔木普洱茶树生长在海拔1000米以上地区,树龄在500年以上,和樟树等多树种混生,构成完整的植物生态系统,不施肥不用杀虫剂,营养成分充足,增值潜力大,但价格较高,适宜经济条件较宽裕的人士品用;

     普洱茶按茶区和级别等级不同,口感有一定的差异,有的苦涩重、有的淡青香、有的生津强有的茶气温和。但都应汤色清澈,口感甘甜润滑,气味自然;

     生茶茶气重、去油腻效果好,但对胃有一定的刺激,适宜胃功能较好,身体肥胖,血脂血压较高的人士饮用;熟茶茶气温和,润滑细腻、温胃暖胃、通便利尿、瘦身养颜,适宜所有人群饮用;

     普洱茶的增值潜力大,收藏普洱茶确实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但收藏时一定要选择茶质好的乔木大树茶并由品牌信誉好的厂家生产的茶品;

     年限久的普洱茶确实口感好、品味高,但市场上老茶的品种和数量是及其有限的,而且价格极其高昂。为追求利润,一些不法商人采取各种手段制作假老茶,由于一般人很难在外观上辨别真伪,其欺骗性很强。因此不要盲目的追求老茶,应多看多问多交流,或在信誉好的商家定向购买。

   纯正的普洱茶是不添加任何色素、调味剂和香料的。

     我们建议您购茶时以"清纯正气"作评鉴标准:一是清:闻其味:味道要清,不能有杂味。二是纯:辨其色,茶色如枣,不能黑如漆。三是正:存其位,存放干仓,不可位于潮湿处。四是气:品其汤,口味温和,不可五味杂陈。但无论选购哪种茶品,都应到信誉好的专卖店,这样的店内种类齐全,品质有保证。



40.茶树有花吗,是否可以饮用?

     茶树有花,开的是白色的花,花蒂象丁香,花瓣有五片,当地人俗称"火把花""疯婆娘花"。茶花可以饮用,而且香气醇厚,口感润滑,但冲泡次数没有茶叶次数多。



41.已发现的最古老的茶王树有多少年了,生长在什么地方?

    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茶王树树龄高达1800余年,树高32.12米,根部直径2.9米,是目前为止全世界所发现的一株最大的"茶树之王"。位于勐海县巴达区贺松乡的大黑山。因遭雷击,从32.12为变成了现在的14米。



42.野生茶树的茶能喝吗?

     野生茶树的茶能喝,但是苦涩味浓,没经过驯化管理,所含营养成份较少。野生茶王树的茶叶现在已不允许采摘,为保护茶王树,当地居民已自发组织起来看护。



43.什么是"螃蟹角"?

     螃蟹角是一种寄生在树龄较高的乔木茶树上的寄生物。它的颜色是绿色(但采摘晒干后变成棕黄色),形状像螃蟹的脚。有股浓浓的梅子香,它含有多种有机物,营养价值很高,可做药用,用于消炎、治疗胃病、糖尿病效果较好。


44,茶梗有用吗?

由于茶梗影响了茶叶的美观,于是人们往往忽视了茶梗的优点,对茶梗总是不屑一顾,然而,人们却不知,茶梗对茶叶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茶梗中含有相当数量的香气物质,茶叶香气由第一叶至第三叶逐渐下降,而茶梗的香气最高。茶叶香气物质主要在茶梗和嫩叶的主脉中,而且嫩梗中的氨基酸高于嫩叶。茎梗中的维管束是养分和香气的主要输导组织,所含物质大部分是水溶性的,茶叶在加工过程中,香气从梗中随水分蒸发转移到叶中,这些物质转移到叶片后与叶片的有效物质结合转化形成更高更浓的香味品质。

所以,要有适当的茶梗才能制出香高味浓的茶叶,茶梗的长度根据茶类品种和花色不同而要求不一样。



45.普洱茶主要成份有哪些?

     乔木普洱茶树由于有它优越的生长环境和漫长的生长时间,内含物质及其丰富。其主要成分有:蛋白质、氨基酸、生物碱、茶多酚、糖类、有机酸、脂质、茶色素、香气成分、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这些成分是普洱茶造福人类的基础。



46、普洱茶除了茶叶都有的保健功效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特有的功效?

首先在于普洱茶茶性温和,暖胃不伤胃。这点对熟普洱茶尤为明显。一般轻发酵茶对爱茶人来说,确有“不可承受之轻”的顾忌,尤其是整日喝茶又饮食不正常的现代人,在咖啡因、单宁酸的长期浸渍下,常有搜肠刮胃之苦,相信很多人都有切身体会。

其二,普洱茶可以降血脂。许多医学实验证明,持之以恒地喝普洱茶能降低血脂达30%(视个体不同),在克雷泰伊的莫道尔医院给20位血脂过多的病人,一天喝3碗云南沱茶,一个月后,发现病人血液中的脂肪几乎减少了1/4,而饮同样数量其它茶的病人血液脂肪则无明显变化。由此,可以看出普洱茶在降血脂方面的特别功效。

其三,血脂降了,自然也就能带来减肥的功效了。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有人提起普洱茶减肥的功效并不明显,而又有人说功效显著。这种矛盾来自个体的差异以及对肥胖程度认识的不同。如果本来血脂就不高,喝普洱茶是不会再降血脂的。 

早期古书《本经逢原》、《纲目拾遗》、《本草再新》、《随息居饮食谱》等有记载,普洱具备消肉食、逐风痰、泄热、解毒、生津、止渴、治痧气腹痛、干霍乱、痢疾等保健功效。


47.以前普洱茶在内地为何了解的人较少?

     普洱茶作为茶文化的代表,大概有两千年的历史了。但在以前,内地知道并了解普洱茶的人却很少。究其原因有很多:一是普洱茶原产于云南边陲,所产茶品一直通过茶马古道运往西藏和东南亚等地区,部分茶叶经过长途跋涉进入内地也只能供皇亲国戚和达官贵人享用,普通百姓很难接触到;二是普洱茶一直产量不大,至今仍供不应求,绝大部分产品销到港、台、东南亚和广东一带,因此厂家也没有重视普洱茶的宣传推广;三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致使普通百姓把普洱茶与富商和皇亲国戚联系在一起,一提到普洱茶就感觉可望不可及,认为价格贵消费不起,这样在心理上与普洱茶形成了一定的距离;四是过去内地经济不发达,生活水平低,健康保健意识差;五是生活习惯和饮茶习惯不同,把喝茶单单作为解渴之用,没有把饮茶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养生休闲的一部分、社会交往的一部分。


48.普洱茶的价格会逐年上涨吗?

     在近一个时期内,普洱茶的价格是呈上升趋势的。普洱茶是纯绿色生态食品,它内含的营养成分及保健功效是其它任何茶叶所不能比拟的,但和其它茶叶的价格比较,普洱茶的价格定位就显得偏低了。普洱茶的原料尤其是乔木茶的原料有限,随着人们对普洱茶优良品质的认同,市场的需求会急剧扩大,供求矛盾也会导致普洱茶价格的上涨。还有一个重要的也是导致普洱茶涨价的主要原因就是原料价格的上涨。乔木茶树都种植在高山森林里,那里山寨的少数民族山民们市场经济意识也在迅速增强,各厂家争购原料也使他们看到了手中茶叶的价值,2005年乔木茶树茶叶的收购价格就比2004年上涨了一倍多,过去的低价原料不会再有了。


49.目前市场上普洱茶的价格每公斤从几十元到几百元的都有,究竟什么样的价格是合理的?

     的确,目前普洱茶市场上价格较乱,茶品销售价格相差悬殊。这里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有些小厂以次充好,把那些毫无价值的原料拿来制作后销售,企图以低价占领市场,但这样的茶品是没有品茗价值的。二是原料的品种和品质不同,价格差异也较大。如乔木茶和罐木茶比较,乔木茶要高;春茶和夏茶比较,春茶要高;不同茶山的茶比较,知名度高的茶山的茶价格要高些;三是从价格制作方面看,正规厂家严格按规范和工艺标准来生产,其成本要比那些临时上马的小厂高,销售价格上自然也要高些。那么什么样的价格是合理的呢?以西双版纳勐海县福海茶厂的数据为例:按原料收购价格、分级筛选、加工制作、包装运输、税收等费用相加后,北京市场357克当年野生青饼的零售价格应是在160元至170元、357克当年的7536青饼零售价应在90元至100元、熟茶类中500克当年的极品饼零售价格应在240元左右。


50.普洱茶为什么特别经久耐泡?

     所谓耐泡,指的是茶经过多次冲泡后,其汤色口感没有太大的变化。普洱茶确实经久耐泡,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它之所以耐泡,是因为普洱茶所内含的物质在起作用。乔木普洱茶树历经了数百上千年的生长,它的叶芽上积攒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在饮用时必然要经过很多次的冲泡才能释放完毕,这就是我们感觉到的它经久耐泡的缘故。


51.喝普洱茶会上瘾吗?

     大部份常喝普洱茶的人士说喝普洱茶上瘾,一天不喝就感觉不舒服,很多接触普洱茶时间不长的人也说,喝了普洱茶就再也不想喝其它茶了。这是因为喝普洱茶上瘾了吗?其实不是上瘾,而是普洱茶的优良品质对人们的吸引和丰富的保健功效在起作用。普洱茶由于有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和加工工艺,它所内含的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确实比其它茶种丰富的多。这些物质进入体内后在不知不觉间对人各部位器官和肌体进行着修复和养护,使人感觉到精神振作、周身舒畅,同时它美丽的汤色、滑润甘甜的口感也是吸引人门喜爱它的因素。


52、我不懂普洱茶,但是又想购买,如何挑选?                   

    普洱茶只要觉得好喝就行,不用刻意去懂。不懂普洱茶并不影响一个人体验茶带给他的乐趣。

    人人都知道茶是中华民族的国饮,我国的饮茶人数也在逐年增多。但是也常会遇到一些朋友,提及茶总是小心地说自己不懂,即便是喝茶,也是随便喝喝。不管这谨慎的态度是不是谦虚,其实懂不懂茶对大多数人来说不那么重要。如果喝了某个茶感觉还不错,能接着喝下去就足够了。

茶不是功课不是束缚,不是只有“懂”的人才有资格爱好。茶是享受,本着享受和放松的心态喝茶,暂时不必想着去弄懂它,反而会越喝越懂,要是一开始就说自己不懂,对茶有隔阂感,岂不是越来越不懂?

    大家以为那些每天和普洱茶打交道的人或者那些一开口就显得很专业的人肯定很懂茶,可真正追问起来,他们大多都会说自己所知有限。这不是谦虚,普洱茶博大精深,每一种都有自己的特性,宛如芸芸众生,有哪个敢说:我能看懂每一个人?

    懂茶与不懂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每天都在喝茶。好茶在手,一人得幽,二人得趣,三人成品,于尘世偷来闲暇时光,不啻为人生之一大乐事。

无论怎样说,茶作为一种饮料,其终极的目的就是被喝掉。无论是高官权贵,还是普通百姓,茶喝的是口感,喝茶应该是一件轻松、享受而又健康的事情。忘掉普洱茶魔术的幻彩吧,当整个市场为了利益而蠢蠢欲动的时候,我希望所有的茶友能抱着一个健康、简单的心态去喝茶,去喝普洱茶,真正地在普洱茶中喝出健康,喝出快乐。

    常说茶能修心,当我们喝茶的时候,请你把身份放在一边;请你把虚荣放在一边;请你把贪欲放在一边。茶承受不起那些分量,平静的人才能从茶中寻到惬意时光。


53、普洱茶好喝吗?

用点心泡,就算一般的普洱茶也会比较好喝。

对于这个问题店主的回答是:挺好喝的,尤其是在你劳累了一天之后,大口大口地喝。可有的人说:普洱茶不就是那个黑乎乎的一沱,熬着喝吗?一点都不好喝,像中药一样。我只能说,把你那黑乎乎的沱茶拿给懂普洱茶的人来泡试试看。通常情况,喝茶是要讲点技巧,没有一点把普洱茶泡好的手法,当然谈不上好喝,这不能全部怪罪到茶的身上。以店主的经验,掌握点基本的技巧,就算是一般的普洱茶,也能泡得比较好喝。

    以普洱茶朴实的个性,比较乌龙茶的香高、绿茶的清丽,是不大能让人一见钟情。但是现代人饮甘餍肥,每天接受各种感官刺激,对于内质深厚的普洱茶应该会更帖近一些,这也是当前普洱茶能流行的原因。

    找个时间,找个对普洱茶有了解的朋友,让他带着,开始喝您的第一泡普洱茶吧。


54、体质虚寒的人能不能喝普洱茶?

生茶不适合体质虚寒的人,熟茶则有益。

《本草纲目》中对茶性格的总结有:“苦寒无毒,性冷……”等句,现代人的饮茶经验也告诉我们,汤色青绿的茶偏寒性,而乌龙茶和红茶等经过发酵的茶,较温和,比较适合体质虚寒的人饮用。

普洱茶有生熟之分,生茶汤色偏绿,新制生茶味苦性刻,对于胃不好的人或体质虚寒的人来讲不太适合。而熟茶经过了发酵工艺,一此地工茶或老茶也经过较充分的后发酵,茶性温和,体质虚寒的人适当喝喝这些茶,对身体还是有益处的。


55、普洱茶能减肥吗? 

普洱茶减“小肚子”的功效超群。

普洱茶和绿茶的美体功效不同,绿茶降糖功能强大,普洱茶降脂去油功效显著。因此绿茶主要流行于气候潮湿,饮食偏甜的地区,而普洱茶流行于像西藏一样饮食油腻,多食用奶制品的地区呀国家。

在减肥方面,普洱生茶不如熟茶有效,并且生茶不宜多喝,反倒是熟茶或老茶茶性温和,茶汤醇厚,稍微多喝点也无妨,并且降脂功能显著,比较适合。

一位朋友告诉我,她妻子平日不喝茶,每天嚷嚷着要减肥,家里不知道备了多少减肥用品,有吃的药,喝的茶,还有各种新式减肥器械。每样东西都弄弄,没两天就烦了,又会换一样。自从和朋友一起迷上了普洱茶,每天都喝几杯熟茶,不出一个月,居然发现自己瘦了,尤其是一直困扰她的奶油肚,不知不觉中减小了。其实在店主身边,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普洱熟茶完全可以作为减肥饮料,再加上定期的运动和良好的心态,效果会更好。


56、陈茶或老茶就一定好吗?

请茶友抛开一切名头,只相信自己的嘴巴。

在普洱茶未被热炒的时候,陈茶和老茶的口感都是普洱茶人津津乐道的。产自天然的云南普洱,经自然的陈放,从当初的生涩猛烈转化为醇厚而不失生命力,本就是个神奇的事情,更因经因岁月洗礼,使得这一过程糅入了人文色彩。想想在你面前氤氲的这杯茶,是几十年前的某个人制作出来而专等你的品饮,这是什么感觉?但是商业因素的入侵,赤裸裸的金钱、利益,使得如今普洱茶一粘上“老茶”的名号,价格就像变魔术一样上涨。现在市场上标榜“陈年”不少,但真正有陈期的不多,即使有价格也不菲。市面上通行的规则是夸大存储年份,编造老茶历史,用各种手段炮制陈茶老茶。

在这样的环境中,“陈茶”“老茶”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味道。茶友喝茶要把重点放在“喝”字上,放在口感上,相信自己的嘴巴。再老的茶喝起来感觉不好,也不要买。退一步讲,如果是真的老茶,但其市价远远超过了它的实际品饮价格,作为普通茶友就应该放弃了。茶友不要一味地追棒老茶,刻意的追求反而违背了茶之自然的精神。

关于茶知识丨云南普洱茶入门知识攻略




1、简单说明一下茶叶是如何分类的?

    以色泽(或制作工艺)分类:

绿茶:不发酵的茶;黄茶:微发酵的茶;白茶:轻度发酵的茶;青茶(乌龙茶):属半发酵茶;红茶:全发酵的茶;黑茶:后发酵的茶。

以季节分类:

春茶:是指当年3月下旬到5月中旬之前采制的茶叶;夏茶:是指5月初至7月初采制的茶叶;秋茶:就是8月中旬以后采制的茶叶。冬茶:大约在10月下旬开始采制。

以毛茶或精制茶再加工而成的称为再加茶,包括花茶、紧压茶,液体茶、速溶茶及药用茶等。

从世界上来看,以红茶的数量最大,其次是绿茶,最少的是白茶。


2、茶叶含有什么基本成分,有些什么功效?

基本成分:

经过现代科学的分离和鉴定,茶叶中含有机化学成分达四百五十多种,无机矿物元素达四十多种。茶叶中的有机化学成分和无机矿物元素含有许多营养成分和药效成分。

功效:

(1)少睡 (2)安神 (3)明目 (4)清头目 (5)止渴生津 (6)清热 (7)消暑 (8)解毒 (9)消食(10)醒酒 (11)减肥 (12)下气 (13)利水 (14)通便 (15)治痢 (16)去痰 (17)祛风解表 (18)坚齿 (19)治心痛 (20)疗疮治瘘 (21)疗饥 (22)益气力 (23)延年益寿



3、茶树是如何分类的?

茶树按叶形大小分:有大叶种、中叶种和小叶种。大叶种(大叶茶)和小叶种(小叶茶)是区别栽培茶叶品种中叶片大小的通俗称呼。叶片大小取新梢基部以上第二三叶位的定型叶,凡叶面积>50cm2为特大叶、28cm2~50cm2属大叶、14cm2~28cm2称中叶,而<14cm2为小叶型。中国茶叶研究所还以叶脉的对数(10对以上)作为大叶与中小叶的判断。


4、什么叫做云南大叶种?

云南大叶种茶树是在云南特殊生态环境条件下生长繁衍的具有自身独特个性的栽培品种。根据分枝部位的不同,可分为乔木、小乔木等类型。乔木型植株高大,分枝部位明显,有明显主干;而小乔木型茶树,植株较高大,基部主干明显。按分枝部位不同,茶树树冠分为直立状、半开展状,自然生长的乔木茶树多为半开展状。

云南大叶种茶树,由于顶端生长优势明显,自然生长的茶树分枝呈单轴分枝,从叶片的大小来看,定型成熟叶片的面积一般大于40cm2。大叶种茶树春芽萌发期在早春,育芽力强,发芽密度中等,芽叶肥壮,色黄绿,茸毛特多,持嫩性强,一芽二叶百芽重平均153.2g。盛花期在10月上旬,结实率低,芽叶产量高,且内含物质丰富。





5、云南大叶种的种植优势在哪里?

在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山茶属茶组植物中的47个种和3个变种中,中国就有35个种和3变种,其中云南独有的有26个种和2个变种。云南省有地方茶树品种199个,其中有性系良种153个,无性系良种49个,有5个国家级良种(勐库大叶茶、勐海大叶茶、凤庆大叶茶、云抗10号、云抗14号),14个省级良种(云抗43号、长叶白毫、云抗27号、云抗37号、云选九号、738号、7311号、7638号、佛香1号、佛香2号、佛香3号、云瑰、云梅、矮丰)。

云南是发展无公害茶和有机茶的好地方。全省茶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和南部高原山区,多数分布于1000―2100米的高海拔地带。这些区域远离污染源,植被状况和生态环境好,既有利于茶树生长,又不易发生病虫害,而且,有大量的益虫益鸟,茶叶病虫害难以大面积蔓延。



6、什么是普洱茶?

普洱茶必须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云南11个州,75个县,639个乡)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按其加工工艺及品质特征,普洱茶分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两种类型。


7、国家是如何规定普洱茶原料产地分布的?

2008617日,国家质监总局和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理标志产品 普洱茶》(GB/T22111-2008),国家标准对普洱茶定义的表述中,明确划定了普洱茶的地理范围,包括其原料生产地范围和加工地范围。这一地理标志保护范围特指“云南境内适合云南大叶种茶栽培和普洱茶加工的区域,为北纬21°10′—21°22′,东经97°31′—105°38′的区域,包括普洱市、西双版纳、临沧市、昆明市、大理州、保山市、德宏州、楚雄州、红河州、玉溪市、文山州等11个州市、75个县(市、区)63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现辖行政区域。”


8.普洱茶是绿茶还是红茶?

  普洱茶既不是绿茶也不是红茶。虽然从汤色上看,"生普洱"的汤色和绿茶的汤色相似,"熟普洱"的汤色和红茶相似,但因普洱茶的本质特点(自然转化、越陈越香、可以长期存放、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实用功效)及独特的制作工艺,与六大茶类各不相同,因此将普洱茶定为特种茶。


9.普洱茶属于我国十大名茶吗?

  是的,普洱茶作为茶的始祖,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洗礼,不仅成为了我国的名茶,还因它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和独特的制作工艺以及丰富的健康功效,赢得了港、澳、台、日本、韩国、东南亚及欧美国家和地区饮茶爱好者的赞誉,所以说普洱茶还是世界名茶。



10、什么是普洱茶(生),什么是普洱茶(熟)?

普洱茶按照制程的不同,分为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

普洱(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下生长的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经杀青、揉捻、日光干燥、蒸压成型等工艺制成的茶包括散茶及紧压茶。其外形色泽墨绿、香气清纯持久、滋味浓厚回甘、汤色绿黄清亮、叶底肥厚黄绿。

普洱(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采用渥堆工艺,经后发酵(人为加水提温促进有益菌繁殖,加速茶叶熟化去除生茶苦涩以达到入口醇滑、汤色红浓之独特品性)加工形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其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红褐均匀。


11.如何区分生熟普洱茶?

  区分生熟普洱一般从外观的颜色、口感、汤色、叶底等方面来区分:

名称

生普洱(一般十年以下)

熟普洱

外观

条索匀称,颜色是墨绿色,香味是清香

条索紧密、颜色是深褐色,香味是熟香

口感

苦涩、回甘、生津、唇齿之间留有清香、樟香

甘甜、滑厚、细柔,上好的熟茶还含有陈香、参香、枣香等口感丰富。

汤色

桔黄色、浅红色、晶莹透亮

褐红色、暗栗色、红浓剔透

叶底

淡青色或栗色充满鲜活性

暗栗或黑色,没有鲜活性。


12.生、熟普洱茶的制作工艺有区别吗?

 生、熟普洱茶的制作工艺是根本不同的。生普洱茶传统制作过程是:杀青---揉捻---晒干后进而压制成各种紧压茶,令其在自然存放中缓慢发酵陈化。一般的茶厂只要保证原料的品质和能将各茶山的茶菁按消费者的喜好进行拼配即可生产。而熟普洱茶则不然。简单的讲,熟普洱茶的制作过程就是:杀青-揉捻---干燥-增湿渥堆-压制成品-干燥脱水。但在生产过程中技术含量是极高的,除温度湿度要求外,它对生产环境、水质、酵种等都有严格的要求,熟普洱茶的工艺技术是茶厂的核心机密。目前能批量生产优质熟茶的厂家及少。


13、生茶放多久才能好喝?

茶友的经验之谈,生茶要达到好喝的口感至少需要8年的时间。

新制生茶口感猛烈,大多数人不敢多喝,都将其储放若干年待茶汤变得顺滑、醇厚再品饮。至于储放多少年才开始好喝,很难给出统一回答,一般储放5年已经不同于当初,但要达到好喝的口感可能至少需要8年或更多的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不仅仅是时间,其他因素,诸如温度、湿度、存放环境、包装状况等等,同样影响生茶的转化。就同一饼茶而言,在相同的时间内,存在南方的就比存在北方有更多的变化,汤色更趋于红亮,口感也更好。实践中发现饼茶的外包装是否透气,对后发酵的影响也很大。 

面对当前普洱茶市场,陈放了几年的生茶都很难得,茶友不妨以5年为一个阶梯,新制生茶喝一点,掌握味道,自己也存一些,然后从陈期5年的生茶开始喝,渐次上升,逐步感受。虽然几年之内的生茶口感距离醇和还有距离,但可以用熟茶弥补陈化生茶的断档,基本上就有好喝的普洱茶了。

 

14、熟茶能存吗?

经储放的熟茶在口感上的改善上虽不如生茶明显,但仍然具有自己的特色。

熟茶采用了人工渥堆发酵工艺,加速了晒青毛茶的发酵时间,提前获得了可以当即品饮的顺滑而醇厚的茶汤。但由于是人为提速,难免透支了茶叶的内含物质,不像生茶经自然而干净的陈化那样,能够得到纯正的陈年茶品。虽然如此,熟茶除了可以随时饮用之外,和生茶一样,也是可以陈放的。新制熟茶的燥火味和渥堆味会逐渐消失,口感会越来越顺滑,汤水更甜,香气也会变得比原来好,沉稳而持久。储放的熟茶在口感上的改善虽不如生茶明显,但仍然具有自己的特色。当然,熟茶的转化结果也会因存放环境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一般说来,存放5年的熟茶已经很不错了。


 15、生茶陈化的上限?

对于生茶陈化的期限,目前看法并不统一,有的说生茶陈化上限为50年,有的说是100年。

学界就目前普洱茶存放时间的上限问题各抒已见,仍未有定论,一些结论也是基于实践得出的,没有直接的科学证明。理论上来说,只要是存放,就存在期限,存期过长,茶叶内含物质氧化殆尽,就失去了饮用价值。然而有痴迷者对陈放百多年老茶的口感赞不绝口,盛赞其“无味之味方是至味”,俨然已经进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玄妙境地。

当然对于大多数茶友来说,不会有人将生茶存放50年乃至100年之后再来品饮,一般存个十年十几年,已经是很好的茶品了,所以这个存放的时间限度问题可以忽略。


16、生茶放久了就变成熟茶了吗?

生茶放久了会变成“陈茶”“老茶”,永远都不会变成熟茶。

目前普洱茶界关于“生茶”“熟茶”的定义十分详细,二者的制作工艺各有差别,成品茶在汤色、口感和叶底上差别明显,在后期储放中,茶品的转化也有很大的区别,因此生茶不会因为存放久了就变成熟茶。

究其根本差别,熟茶是用晒青毛茶经过发酵制成,这种发酵属于人工发酵;而生茶在储放的过程中发生的是后发酵,是自然发酵。因此生茶就是生茶,熟茶就是熟茶,生茶放久了虽然会转化,变成陈茶或老茶,但是永远不会变成熟茶。即使生茶在后期储放过程中经过人为入仓—— 一种类似熟茶发酵制作手法,但制作出的茶品仍旧和熟茶有明显不同。


17.普洱茶是如何分级的?

     普洱茶可按高、中、低档分等级。高档次茶如:金瓜贡茶、极品砖(饼)茶、7266七子饼、宫廷、礼茶、特级;中档次茶如:7576熟饼、7432青饼,一级、三级砖茶,沱茶、一级到五级散茶;低等级是六到十级的散茶。茶叶采摘时,叶和芽同时采,一般从茶树枝条的尖往下采摘到第三叶:一叶一芽的采一芽、二叶一芽的采一叶一芽、三叶一芽的采二叶一芽。分级时,级别高的芽多,级别低的叶多梗多。


18.普洱茶级别越高,越好喝吗?

     这个问题不能笼统的讲,首先人与人的喜好是各不相同的。普洱茶级次不同,口感也不一样。级次高的茶口感细腻、滑润,属温柔型,级次低些的茶则往往茶气足,有股子霸气,属粗旷型。其次,由于普洱茶有越陈越香的特性,存放时间长的级次低的茶就要比级次高的新茶好喝,价格也要贵的多。


19.普洱茶的级别不同功效上有什幺区别?

     如果同一类的茶树,如都是乔木茶树主要是口感不同,所含成分及含量基本是一样的,功效也相同。



20.普洱茶饼号为757685867436等各代表什么?

     由于普洱茶品种繁多,其不同年代不同配方生产的茶品又各有不同,为使各厂家生产的茶品有统一的识别标志,70年代初由云南省土畜产公司进行了编号。开头的前两位数字代表个产茶地区茶品的麦号,第三位数字代表茶菁配方,末尾数字代表茶厂。如:7576,75代表勐海茶区,7代表第7号茶菁配方,6代表福海茶厂。


21、什么是台地茶?乔木茶?

人们习惯上将台阶型种植饼修建平整的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的成为茶园茶、台地茶或灌木茶。这类茶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原来是乔木型,甚至是百年古树茶,后来在茶园改造时被矮化。第二种是20世纪50-70年代用茶籽繁殖的。第三种是近年用扦插技术繁殖的。

就植物学分类而言,不论是乔木茶还是台地茶都属于乔木。但人们习惯上把茶树高度较高且树龄较长的茶树所产茶叶称为乔木茶。


22.什么是“乔木”、“灌木”,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普洱茶有乔木和灌木之分。一般而言,乔木就是我们平常见到的大树,它高大、粗壮,树高3-10米,树龄在500-1000年以上,树叶长20多厘米,叶宽10多厘米,叶片厚,生长在海拔1000-2000米以上地区,那里终年云雾缭绕,土壤腐质层厚度达数米,有机质含量极为丰富,呈原始生态状,由于和其它树木如樟树、参树等混合生长,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具有天然抗虫害能力,不需打药施肥,内含物质极为丰富,且经久耐泡,但是产量少,价格高。而灌木呈树丛状,主茎不发达,丛生、矮小,树高1米左右、树龄3-40年,叶长7厘米左右,叶宽4厘米左右,叶片薄,一般种植在海拔几百米-1000米的地区,呈单一品种成片集中种植,无天然抗虫害的能力,土地相对有机物含量低,需人工施肥,目前推广种植的均是这个品种。


23.乔木茶树有那些品种?

     据植物研究专家证明,云南的乔木茶树有四个变种:皋芦变种,德宏变种,云南变种,白毛茶变种。以叶种区分:有乔木大叶、乔木中叶、乔木小叶三个品种。


24.乔木茶树的生长环境有何要求?

     茶树属于酸性植物,对土壤酸碱度比较敏感,宜于茶树生长的酸性土壤PH4.5-6.5为适宜。茶树喜湿爱暖,最适宜茶树生长的温度是20-25度,日平均温度低于10度或高于35度的地区都不宜种植茶树。西双版纳地区在海拔800-1800米之间,高山雾多,雨水充足,年降雨水量1300-1800毫米,生态系统完整,正是因为这里优越的生态环境,才使普洱茶具有了独特而丰富的口感和健康功效及收藏价值。

 

25、什么是老树茶?古树茶?

在乔木茶中,人们习惯将栽培时间较长的称为乔木古树茶,相对来说,在一定范围内,栽培时间短的,被称为老树茶,目前古树茶并没有学术性的标准。澜沧古茶公司对老树茶定义是树龄介于60-150年的茶树;古树茶则为150年以上的茶树。



26.普洱茶的主要茶山有哪几座,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普洱古茶山以澜沧江为界划分为江内六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漫撒;江外六座:南糯、南峤、勐宋、景迈、布朗、巴达。

    由于各茶山的茶树生长环境各异,土壤所含化学成分也不一样,因而这12座茶山所产的茶叶在口感上各有不同。先看江内六座:(1)、革登山:属乔木中小叶种,较苦涩,回甘强烈、生津快,香气呈淡清香,汤色深桔黄。(2)、莽枝山:属乔木中小叶种,较苦涩,回甘强烈、生津快,香气较淡,汤色深桔黄。(3)、倚邦山:属乔木小叶种,回甘快、生津较好,香气幽香如澜,汤色深桔黄。(4)、蛮砖山:属乔木大叶种,较苦涩,回甘强烈、生津好,香气呈梅子香,汤色深黄。在历史上有喝蛮砖看倚邦一说。(5)、曼撒山(易武山):属乔木大叶种,微苦涩,香气高,在梅子香、蜜香中透着一股幽澜香,谷雨前后所采芽茶味淡香入荷,回甘强烈生津好,易武正山历史上就是闻名中外的茶山。(6)、悠乐山:属乔木大叶种,苦涩重,回甘快、生津好,香气一般,汤色淡桔黄。

    目前上述六大茶山的产茶量已渐少,产茶重心已移至江外六大茶山:(1)、南糯山:属乔木大叶种,微苦涩,回甘、生津好,汤色桔黄、透亮。透着蜜香、澜香,谷花茶淡香如荷。历史上是闻名遐迩的古茶山,至今仍存活着一株已逾千年的栽培型的茶王树。(2)、布郎山:属乔木大叶种,较苦涩,回甘快、生津强,汤色桔黄透亮。香气独特,有梅子香、花蜜香、兰香,是很多中外客商和普洱茶爱好者梦寐以求的收藏佳品。(3)、巴达山:属乔木大叶种,这里生长着成片的栽培型茶树和野生茶树林。贺松村大黑山上就生长着一株1800年的野生型茶王树。此山茶叶味苦涩,回甘、生津快,汤色桔黄晶莹、透亮,条索墨绿油亮。香气好,有梅子香、蜜香。(4)、南峤茶山:属乔木中叶种,乔木茶树不成林(片),灌木居多,口感薄甜,汤色深桔黄,香气一般,茶叶等级低。(5)、勐宋茶山:属乔木中叶种,乔木茶树不成林(片),灌木居多,口感苦涩,微回甘、生津一般,汤色深黄,条索墨黑。(6)、惠明景迈山:属乔木大叶种,十二大茶山中乔木树最大的一片集中在这里,号称"万亩乔木古茶园。"苦涩重、回甘生津强,汤色桔黄剔透。这里的乔木茶树上还生长着一种寄生物俗称"螃蟹脚",可消炎怯痰、对治疗胃病和糖尿病较有效。

 

27、“渥堆发酵”技术是什么概念?

熟茶的渥堆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普洱茶色香味品质形成的好坏。

19734月,云南省召开茶叶加工会议,安排实验人工发酵普洱茶。1974昆明茶厂研制成功普洱茶原料的湿水渥堆技术,以此为基础制成普洱茶熟茶。1975年开始,省茶叶公司安排在勐海茶厂、下关茶厂、普洱茶厂、澜沧茶厂和宜良茶厂等国营单位到昆明茶厂学习熟茶渥堆发酵生产技术。“熟普”散茶压制的茶砖7581面市,从此以后各种普洱茶熟茶产品风起云涌,普洱茶“熟饼时代”开启了大幕。

渥堆工艺并不是洒水发酵那么简单,随意的发酵是缓慢的、不可控的、无标准技术参数的,而“渥堆”技术则完全是两个概念。撒水量、茶堆厚度、温度的保持方式、持续时间、干燥方式等指标参数后面,都支撑着一个系统技术,目的是可控熟茶品质。这并不是家庭作坊式的个体茶农可以实施操作得了的。

这就是为什么生产熟茶的渥堆技术是在茶生产企业已经发展为大企业的时代才诞生的原因,也是为什么普洱茶熟茶生产技术仍然是国家保密技术之一的原因。20世纪90年代之后,一些有实力的私营企业的技术工程师都是聘请老国企的离退休人员,无条件的企业主要是卖青饼。在国企里面真正把整个渥堆技术从理论到实践都有全盘高质量运作的更是寥寥无几。而不同茶厂生产的熟茶口感和品质也各有风味。

28、普洱茶拼配是不是不好?

无拼配普洱茶简单的说是原材料百分之百是原产地茶。在加工过程中,不拼配、添加源地以外的任何材料。

普洱茶一直有“纯料”与“拼配”的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普洱茶“纯料”或“一口料”的原料选用,是传统普洱茶制作的基本规则,这是因为:一是古代普洱茶的制作者由于受交通不便的束缚,不可能将不同产区的茶叶“融到一起”。因此,古代流传下来的普洱茶制作工艺没有“拼配”一说;二是“拼配”的提法是一些现代制茶企业为了扩大产量、降低成本的一种说辞,缺乏普洱茶制作的“正宗性”。“拼配”工艺加工出的普洱茶属于“鸡尾茶”,缺乏正宗的“韵味”,其产品的品质也必然大打折扣,这种说法在市场确有此现象,但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拼配”理念。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普洱茶的“拼配”是品质再优化和再提高的一种工艺手段,经典的普洱茶产品一定有其独特的“保密配方”,而这个配方的核心内容就是“拼配”,这种说法则是目前大多数茶厂所运用的制茶技术手段。

普洱茶的拼配具体内容是什么?它的“秘方”到底有哪些?由于普洱茶拼配工艺是很多茶人及企业的“机密”,其特有的“秘方”属知识产权范畴,是不能泄漏的。

拼配的技术自古至今没有被“格式化”和“模式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时代的制茶人都可依据自己对自然的了解,对茶性的领悟,通过种种实践,去塑造更高品质的产品。这个空间即使在现在也仍然十分广阔。“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或许是普洱茶拼配工艺所遵循的永恒主题。



29、挑选普洱茶时应该注意什么样的品质?

普洱茶品质外形评定条索、色泽、匀整、净度四项因子,侧重条索、色泽两项因子。内质评定香气、滋味、汤色、叶底四项因子,以香气、滋味为主。

条索:以紧结、肥壮、重实的为好,条索松泡、身骨轻的为差。

色泽:熟茶以色泽褐红油润为好。

汤色:熟茶以红浓明亮、红亮剔透(似琥珀色)为好;深暗、浑浊较差。生茶汤色黄绿明亮为好,浑浊为差。

香气:熟茶以陈香馥郁或陈香浓郁为正常。无论生茶或熟茶,有酸味、异味、霉味、杂味为差。最重要的是香气要令人愉悦。

滋味:熟茶以入口顺滑、醇稠为好,生茶以回甘、生津快为好。



30、普洱茶“越陈越香”是什么意思?

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品质,主要源自于普洱茶的原料、制作的工艺、贮放的时间和方法。说到普洱茶的“越陈越香”,常有消费者询问其特征和陈香感受。“香”字,是广义性的,包括普洱茶的茶韵、茶香、滋味和茶气等整体风味。同是普洱茶品,茶菁的老嫩等级,制作成生茶或熟茶,贮放在干仓或湿仓,以及保存时间长短等不同,会形成独自特有的气韵和滋味,使普洱茶具有丰富多变的特色。产地、品质相同的同一批普洱茶,由于贮放时间长短不同,存贮地不同,品饮时会有各不相同的气韵和滋味。同是一片普洱茶,冲泡的人不同,冲泡时的心境不同,冲泡出的茶汤滋味和香气也会有很大差异。即或是一泡普洱茶,从头慢饮细品,前后的水性也会变化万千,令人着迷。



31、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普洱茶的品质与茶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等密切相关。普洱茶的贮藏过程实质就是茶叶中化学物质的缓慢氧化过程。普洱茶经一定时间的存放后,汤色由生普原来的黄绿或橙黄向熟普的红浓明亮逐渐过度,滋味出现醇和、爽滑的感觉。由于茶多酚氧化酯性儿茶素减少,可溶性糖增多。收敛性降低,苦涩味消除,甜味增加,呈现出特殊的陈香。



32、烘青原料为什么不可以做普洱茶?

有一席话可以很清楚的说明为何烘青原料不可以制作普洱茶:“烘青与晒青的唯一区别,在于干燥方式不同。烘干机内温度高达130℃以上,只用67分钟时间,便可结束茶叶的干燥过程。高温杀死了茶叶内残余的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凝固了茶叶内的多酚类化合物,中断其进一步发展变化的条件,或改变了发展变化的方向。科学家就多酚氧化酶的动力学性质作过实验,最适宜的温度为37℃,极端温度60℃,超过60℃以上使酶迅速失活——烘干机让普洱茶失去生,只会越存越苦”。所以烘青普洱越存越苦,失去生命毫无收藏价值。



33、为什么普洱茶又称为“七子饼”茶?

    “七子饼”茶说法的来历有多种。七子饼,又称圆茶。它是将茶叶加工紧压成外形美观酷似满月的圆饼茶,然后将每7块饼茶包装为1筒,故得名“七子饼茶”;七在中国是一个吉利的数字,七子作为多子多福象征;同时,七圆一筒原是清政府为了规范计量,规范生产和运输所制定的一个标准,从当时的名称沿用下来。



34.普洱茶用什么包装较好?

     总的原则是,卫生、透气、无杂味。一般讲普洱茶在存放期间还是用传统的棉纸及竹制容器包装为好,因为棉纸透气,便于茶的转化,还能在转化中吸收竹子的香气。在饮用前或饮用过程中可放入紫砂罐或陶罐中,既能防止杂味的入侵还可让茶在罐中继续完成转化过程,有些人为了美观用塑料纸包装,是不可取的。



35.普洱茶包装上为什么没有生产日期?

     这个问题一直是很多初次接触普洱茶的人士提出的问题。在商品上标明生产日期是现代商品所必有的,因为绝大多数商品都有保质期或使用年限。普洱茶它从远古走来,延续着一个自然古老的历史文化,它制作加工的方法和越陈越香的独特品质使它没有过期之忧。这在让我们品味普洱茶时多了一个趣味话题外,还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想象的空间。



36.包装纸上的茶印有什么作用?

     最早生产普洱茶时,没有包装纸,只是在茶饼的面层压一张印有标志的方型纸(称为内飞或内票)以示生产者和生产时期。后来随着市场发展勐海茶厂、下关茶厂等厂在包装纸上印上了红印,蓝印,后来其它厂家还添加了绿印、黄印,以作为茶厂名称,生产年代的标识。



37.普洱茶表面的白霜是什么?

     它是茶叶本身氧化酵素发生作用的结晶,俗称"单宁"。味苦,具有消炎的作用,是茶物质逐渐氧化的结果,在学术上称这种现象为自然氧化作用。



38.普洱茶树的鲜叶是绿色的,为什么转化后会变成红色?

     不错,普洱茶的鲜叶采摘时及晒菁加工后都是绿色的,但它完成转化后茶叶和汤色都变成了红色。这是一种化学变化,也称氧化过程。其中“酶”的发酵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专家认为茶叶变红是三种现象的结果:茶叶本身的氧化现象、酶促作用和微生物的参与下完成的。


39.选购普洱茶时应注意些什么?

     普洱茶在茶菁原料上有乔木和灌木之分,在年限上有新茶和老茶之分,在发酵转化上有生茶和熟茶之分,在口感上又有清香、樟香、荷香、枣香、参香、陈香之分,存储中有干仓和湿仓之分。这些区分使普洱茶的价格、口感、功效上各有不同。目前市场上普洱茶品种较多,良莠不齐,消费者在选择时应加甄别:

     乔木普洱茶树生长在海拔1000米以上地区,树龄在500年以上,和樟树等多树种混生,构成完整的植物生态系统,不施肥不用杀虫剂,营养成分充足,增值潜力大,但价格较高,适宜经济条件较宽裕的人士品用;

     普洱茶按茶区和级别等级不同,口感有一定的差异,有的苦涩重、有的淡青香、有的生津强有的茶气温和。但都应汤色清澈,口感甘甜润滑,气味自然;

     生茶茶气重、去油腻效果好,但对胃有一定的刺激,适宜胃功能较好,身体肥胖,血脂血压较高的人士饮用;熟茶茶气温和,润滑细腻、温胃暖胃、通便利尿、瘦身养颜,适宜所有人群饮用;

     普洱茶的增值潜力大,收藏普洱茶确实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但收藏时一定要选择茶质好的乔木大树茶并由品牌信誉好的厂家生产的茶品;

     年限久的普洱茶确实口感好、品味高,但市场上老茶的品种和数量是及其有限的,而且价格极其高昂。为追求利润,一些不法商人采取各种手段制作假老茶,由于一般人很难在外观上辨别真伪,其欺骗性很强。因此不要盲目的追求老茶,应多看多问多交流,或在信誉好的商家定向购买。

   纯正的普洱茶是不添加任何色素、调味剂和香料的。

     我们建议您购茶时以"清纯正气"作评鉴标准:一是清:闻其味:味道要清,不能有杂味。二是纯:辨其色,茶色如枣,不能黑如漆。三是正:存其位,存放干仓,不可位于潮湿处。四是气:品其汤,口味温和,不可五味杂陈。但无论选购哪种茶品,都应到信誉好的专卖店,这样的店内种类齐全,品质有保证。



40.茶树有花吗,是否可以饮用?

     茶树有花,开的是白色的花,花蒂象丁香,花瓣有五片,当地人俗称"火把花""疯婆娘花"。茶花可以饮用,而且香气醇厚,口感润滑,但冲泡次数没有茶叶次数多。



41.已发现的最古老的茶王树有多少年了,生长在什么地方?

    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茶王树树龄高达1800余年,树高32.12米,根部直径2.9米,是目前为止全世界所发现的一株最大的"茶树之王"。位于勐海县巴达区贺松乡的大黑山。因遭雷击,从32.12为变成了现在的14米。



42.野生茶树的茶能喝吗?

     野生茶树的茶能喝,但是苦涩味浓,没经过驯化管理,所含营养成份较少。野生茶王树的茶叶现在已不允许采摘,为保护茶王树,当地居民已自发组织起来看护。



43.什么是"螃蟹角"?

     螃蟹角是一种寄生在树龄较高的乔木茶树上的寄生物。它的颜色是绿色(但采摘晒干后变成棕黄色),形状像螃蟹的脚。有股浓浓的梅子香,它含有多种有机物,营养价值很高,可做药用,用于消炎、治疗胃病、糖尿病效果较好。


44,茶梗有用吗?

由于茶梗影响了茶叶的美观,于是人们往往忽视了茶梗的优点,对茶梗总是不屑一顾,然而,人们却不知,茶梗对茶叶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茶梗中含有相当数量的香气物质,茶叶香气由第一叶至第三叶逐渐下降,而茶梗的香气最高。茶叶香气物质主要在茶梗和嫩叶的主脉中,而且嫩梗中的氨基酸高于嫩叶。茎梗中的维管束是养分和香气的主要输导组织,所含物质大部分是水溶性的,茶叶在加工过程中,香气从梗中随水分蒸发转移到叶中,这些物质转移到叶片后与叶片的有效物质结合转化形成更高更浓的香味品质。

所以,要有适当的茶梗才能制出香高味浓的茶叶,茶梗的长度根据茶类品种和花色不同而要求不一样。



45.普洱茶主要成份有哪些?

     乔木普洱茶树由于有它优越的生长环境和漫长的生长时间,内含物质及其丰富。其主要成分有:蛋白质、氨基酸、生物碱、茶多酚、糖类、有机酸、脂质、茶色素、香气成分、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这些成分是普洱茶造福人类的基础。



46、普洱茶除了茶叶都有的保健功效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特有的功效?

首先在于普洱茶茶性温和,暖胃不伤胃。这点对熟普洱茶尤为明显。一般轻发酵茶对爱茶人来说,确有“不可承受之轻”的顾忌,尤其是整日喝茶又饮食不正常的现代人,在咖啡因、单宁酸的长期浸渍下,常有搜肠刮胃之苦,相信很多人都有切身体会。

其二,普洱茶可以降血脂。许多医学实验证明,持之以恒地喝普洱茶能降低血脂达30%(视个体不同),在克雷泰伊的莫道尔医院给20位血脂过多的病人,一天喝3碗云南沱茶,一个月后,发现病人血液中的脂肪几乎减少了1/4,而饮同样数量其它茶的病人血液脂肪则无明显变化。由此,可以看出普洱茶在降血脂方面的特别功效。

其三,血脂降了,自然也就能带来减肥的功效了。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有人提起普洱茶减肥的功效并不明显,而又有人说功效显著。这种矛盾来自个体的差异以及对肥胖程度认识的不同。如果本来血脂就不高,喝普洱茶是不会再降血脂的。 

早期古书《本经逢原》、《纲目拾遗》、《本草再新》、《随息居饮食谱》等有记载,普洱具备消肉食、逐风痰、泄热、解毒、生津、止渴、治痧气腹痛、干霍乱、痢疾等保健功效。


47.以前普洱茶在内地为何了解的人较少?

     普洱茶作为茶文化的代表,大概有两千年的历史了。但在以前,内地知道并了解普洱茶的人却很少。究其原因有很多:一是普洱茶原产于云南边陲,所产茶品一直通过茶马古道运往西藏和东南亚等地区,部分茶叶经过长途跋涉进入内地也只能供皇亲国戚和达官贵人享用,普通百姓很难接触到;二是普洱茶一直产量不大,至今仍供不应求,绝大部分产品销到港、台、东南亚和广东一带,因此厂家也没有重视普洱茶的宣传推广;三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致使普通百姓把普洱茶与富商和皇亲国戚联系在一起,一提到普洱茶就感觉可望不可及,认为价格贵消费不起,这样在心理上与普洱茶形成了一定的距离;四是过去内地经济不发达,生活水平低,健康保健意识差;五是生活习惯和饮茶习惯不同,把喝茶单单作为解渴之用,没有把饮茶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养生休闲的一部分、社会交往的一部分。


48.普洱茶的价格会逐年上涨吗?

     在近一个时期内,普洱茶的价格是呈上升趋势的。普洱茶是纯绿色生态食品,它内含的营养成分及保健功效是其它任何茶叶所不能比拟的,但和其它茶叶的价格比较,普洱茶的价格定位就显得偏低了。普洱茶的原料尤其是乔木茶的原料有限,随着人们对普洱茶优良品质的认同,市场的需求会急剧扩大,供求矛盾也会导致普洱茶价格的上涨。还有一个重要的也是导致普洱茶涨价的主要原因就是原料价格的上涨。乔木茶树都种植在高山森林里,那里山寨的少数民族山民们市场经济意识也在迅速增强,各厂家争购原料也使他们看到了手中茶叶的价值,2005年乔木茶树茶叶的收购价格就比2004年上涨了一倍多,过去的低价原料不会再有了。


49.目前市场上普洱茶的价格每公斤从几十元到几百元的都有,究竟什么样的价格是合理的?

     的确,目前普洱茶市场上价格较乱,茶品销售价格相差悬殊。这里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有些小厂以次充好,把那些毫无价值的原料拿来制作后销售,企图以低价占领市场,但这样的茶品是没有品茗价值的。二是原料的品种和品质不同,价格差异也较大。如乔木茶和罐木茶比较,乔木茶要高;春茶和夏茶比较,春茶要高;不同茶山的茶比较,知名度高的茶山的茶价格要高些;三是从价格制作方面看,正规厂家严格按规范和工艺标准来生产,其成本要比那些临时上马的小厂高,销售价格上自然也要高些。那么什么样的价格是合理的呢?以西双版纳勐海县福海茶厂的数据为例:按原料收购价格、分级筛选、加工制作、包装运输、税收等费用相加后,北京市场357克当年野生青饼的零售价格应是在160元至170元、357克当年的7536青饼零售价应在90元至100元、熟茶类中500克当年的极品饼零售价格应在240元左右。


50.普洱茶为什么特别经久耐泡?

     所谓耐泡,指的是茶经过多次冲泡后,其汤色口感没有太大的变化。普洱茶确实经久耐泡,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它之所以耐泡,是因为普洱茶所内含的物质在起作用。乔木普洱茶树历经了数百上千年的生长,它的叶芽上积攒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在饮用时必然要经过很多次的冲泡才能释放完毕,这就是我们感觉到的它经久耐泡的缘故。


51.喝普洱茶会上瘾吗?

     大部份常喝普洱茶的人士说喝普洱茶上瘾,一天不喝就感觉不舒服,很多接触普洱茶时间不长的人也说,喝了普洱茶就再也不想喝其它茶了。这是因为喝普洱茶上瘾了吗?其实不是上瘾,而是普洱茶的优良品质对人们的吸引和丰富的保健功效在起作用。普洱茶由于有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和加工工艺,它所内含的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确实比其它茶种丰富的多。这些物质进入体内后在不知不觉间对人各部位器官和肌体进行着修复和养护,使人感觉到精神振作、周身舒畅,同时它美丽的汤色、滑润甘甜的口感也是吸引人门喜爱它的因素。


52、我不懂普洱茶,但是又想购买,如何挑选?                   

    普洱茶只要觉得好喝就行,不用刻意去懂。不懂普洱茶并不影响一个人体验茶带给他的乐趣。

    人人都知道茶是中华民族的国饮,我国的饮茶人数也在逐年增多。但是也常会遇到一些朋友,提及茶总是小心地说自己不懂,即便是喝茶,也是随便喝喝。不管这谨慎的态度是不是谦虚,其实懂不懂茶对大多数人来说不那么重要。如果喝了某个茶感觉还不错,能接着喝下去就足够了。

茶不是功课不是束缚,不是只有“懂”的人才有资格爱好。茶是享受,本着享受和放松的心态喝茶,暂时不必想着去弄懂它,反而会越喝越懂,要是一开始就说自己不懂,对茶有隔阂感,岂不是越来越不懂?

    大家以为那些每天和普洱茶打交道的人或者那些一开口就显得很专业的人肯定很懂茶,可真正追问起来,他们大多都会说自己所知有限。这不是谦虚,普洱茶博大精深,每一种都有自己的特性,宛如芸芸众生,有哪个敢说:我能看懂每一个人?

    懂茶与不懂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每天都在喝茶。好茶在手,一人得幽,二人得趣,三人成品,于尘世偷来闲暇时光,不啻为人生之一大乐事。

无论怎样说,茶作为一种饮料,其终极的目的就是被喝掉。无论是高官权贵,还是普通百姓,茶喝的是口感,喝茶应该是一件轻松、享受而又健康的事情。忘掉普洱茶魔术的幻彩吧,当整个市场为了利益而蠢蠢欲动的时候,我希望所有的茶友能抱着一个健康、简单的心态去喝茶,去喝普洱茶,真正地在普洱茶中喝出健康,喝出快乐。

    常说茶能修心,当我们喝茶的时候,请你把身份放在一边;请你把虚荣放在一边;请你把贪欲放在一边。茶承受不起那些分量,平静的人才能从茶中寻到惬意时光。


53、普洱茶好喝吗?

用点心泡,就算一般的普洱茶也会比较好喝。

对于这个问题店主的回答是:挺好喝的,尤其是在你劳累了一天之后,大口大口地喝。可有的人说:普洱茶不就是那个黑乎乎的一沱,熬着喝吗?一点都不好喝,像中药一样。我只能说,把你那黑乎乎的沱茶拿给懂普洱茶的人来泡试试看。通常情况,喝茶是要讲点技巧,没有一点把普洱茶泡好的手法,当然谈不上好喝,这不能全部怪罪到茶的身上。以店主的经验,掌握点基本的技巧,就算是一般的普洱茶,也能泡得比较好喝。

    以普洱茶朴实的个性,比较乌龙茶的香高、绿茶的清丽,是不大能让人一见钟情。但是现代人饮甘餍肥,每天接受各种感官刺激,对于内质深厚的普洱茶应该会更帖近一些,这也是当前普洱茶能流行的原因。

    找个时间,找个对普洱茶有了解的朋友,让他带着,开始喝您的第一泡普洱茶吧。


54、体质虚寒的人能不能喝普洱茶?

生茶不适合体质虚寒的人,熟茶则有益。

《本草纲目》中对茶性格的总结有:“苦寒无毒,性冷……”等句,现代人的饮茶经验也告诉我们,汤色青绿的茶偏寒性,而乌龙茶和红茶等经过发酵的茶,较温和,比较适合体质虚寒的人饮用。

普洱茶有生熟之分,生茶汤色偏绿,新制生茶味苦性刻,对于胃不好的人或体质虚寒的人来讲不太适合。而熟茶经过了发酵工艺,一此地工茶或老茶也经过较充分的后发酵,茶性温和,体质虚寒的人适当喝喝这些茶,对身体还是有益处的。


55、普洱茶能减肥吗? 

普洱茶减“小肚子”的功效超群。

普洱茶和绿茶的美体功效不同,绿茶降糖功能强大,普洱茶降脂去油功效显著。因此绿茶主要流行于气候潮湿,饮食偏甜的地区,而普洱茶流行于像西藏一样饮食油腻,多食用奶制品的地区呀国家。

在减肥方面,普洱生茶不如熟茶有效,并且生茶不宜多喝,反倒是熟茶或老茶茶性温和,茶汤醇厚,稍微多喝点也无妨,并且降脂功能显著,比较适合。

一位朋友告诉我,她妻子平日不喝茶,每天嚷嚷着要减肥,家里不知道备了多少减肥用品,有吃的药,喝的茶,还有各种新式减肥器械。每样东西都弄弄,没两天就烦了,又会换一样。自从和朋友一起迷上了普洱茶,每天都喝几杯熟茶,不出一个月,居然发现自己瘦了,尤其是一直困扰她的奶油肚,不知不觉中减小了。其实在店主身边,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普洱熟茶完全可以作为减肥饮料,再加上定期的运动和良好的心态,效果会更好。


56、陈茶或老茶就一定好吗?

请茶友抛开一切名头,只相信自己的嘴巴。

在普洱茶未被热炒的时候,陈茶和老茶的口感都是普洱茶人津津乐道的。产自天然的云南普洱,经自然的陈放,从当初的生涩猛烈转化为醇厚而不失生命力,本就是个神奇的事情,更因经因岁月洗礼,使得这一过程糅入了人文色彩。想想在你面前氤氲的这杯茶,是几十年前的某个人制作出来而专等你的品饮,这是什么感觉?但是商业因素的入侵,赤裸裸的金钱、利益,使得如今普洱茶一粘上“老茶”的名号,价格就像变魔术一样上涨。现在市场上标榜“陈年”不少,但真正有陈期的不多,即使有价格也不菲。市面上通行的规则是夸大存储年份,编造老茶历史,用各种手段炮制陈茶老茶。

在这样的环境中,“陈茶”“老茶”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味道。茶友喝茶要把重点放在“喝”字上,放在口感上,相信自己的嘴巴。再老的茶喝起来感觉不好,也不要买。退一步讲,如果是真的老茶,但其市价远远超过了它的实际品饮价格,作为普通茶友就应该放弃了。茶友不要一味地追棒老茶,刻意的追求反而违背了茶之自然的精神。

找到约1,222条结果 (用时 0.02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