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97年黑茶

找到约243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2021年中国茶叶产销形势报告——国内市场

2021年,全球经济快速复苏。2022年1月,据IMF估计,2021年世界经济增速为5.9%。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再次成为了全球经济复苏的引领者。年内,中国经济围绕“稳中有进”和“高质量发展”两大主题交出了靓丽的答卷。2022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初步核算,2021年中国经济总量达114367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在宏观经济向好的大背景下,中国茶产业主动融入与服务构建新经济格局,通过持续创新保持了稳定发展,在传统产品与业态持续发力的同时,新茶饮、新袋泡、花草茶、混搭风味茶等新赛道崛起,线上线下消费繁荣,茶叶总产量、总产值,内销量、内销额,出口量、出口额等多项经济指标实现历史性突破,在从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向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转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为持续助力2022年度中国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向政府部门与广大从业者提供全面、客观的产销信息,现发布《2021年中国茶叶产销形势报告》如下:

执笔人:梅宇、梁晓

国内市场

国产茶叶

内销市场保持平稳,数据指标持续上行

● 据统计,2021年,中国茶叶的内销总量为230.19万吨,增长10.03万吨,比增4.56%;内销总额为3120亿元,增长231亿元,比增8.0%;内销均价为135.5元/千克,同比增长3.3%。

消费格局基本稳定,白茶发展势头强劲

●2021年,中国绿茶内销量130.92万吨,同比增长2.35%,占总销量的56.9%;红茶33.88万吨,同比增长7.97%,占总销量的14.7%;黑茶34.41万吨,同比增长9.31%,占总销量的14.7%;乌龙茶22.79万吨,同比增长3.97%,占总销量的9.9%;白茶7.05万吨,同比增长12.80%,占总销量的3.1%;黄茶1.14万吨,同比减少7.32%,占总销量的0.5%。

2020-2021年中国六大茶类内销量占比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中国绿茶内销额1994.3亿元,同比增长17.4%,占内销总额的63.9%;红茶503.0亿元,同比增长0.4%,占总额的16.2%;黑茶258.2亿元,同比减少14.4%,占总额的10.4%;乌龙茶259.3亿元,同比减少7.7%,占总额的8.3%;白茶91.4亿元,同比增长2.1%,占总额的2.9%;黄茶13.9亿元,同比减少18.2%,占总额的0.4%。

2020-2021年中国六大茶类内销额占比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各茶类中,绿茶均价152.3元/千克,红茶146.2元/千克,乌龙茶113.8元/千克,黑茶76.2元/千克,白茶129.8元/千克,黄茶122.2元/千克。

2020-2021年中国茶叶分茶类内销均价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进口茶叶

2021年,中国进口茶叶总体呈增长态势,进口量创近年新高。据海关数据,2021年1-12月,中国进口茶叶4.67万吨,同比增长7.81%;进口额1.84亿美元,同比增长2.49%;均价4.15美元/千克,同比下降4.93%。

分茶类看

●进口量,2021年进口红茶3.89万吨,比增9.8%,占总量的83.0%;绿茶0.43万吨,比增1.6%,占比9.2%;乌龙茶0.33万吨,比增13.0%,占比7.0%;花茶224吨,比减63.8%,占比0.5%;普洱茶3.9吨,比减97.3%;新增类目黑茶进口量为0.7吨。

2020-2021年中国进口茶叶量占比

注:因2021年黑茶进口量总比中仅为0.001%,故与普洱茶合并制图。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进口额,2021年进口红茶1.39亿美元,比增9.8%,占总额的75.0%;乌龙茶0.31亿美元,比增9.0%,占比16.9%;;绿茶0.11亿美元,比减39.6%,占比6.0%;花茶303.7万美元,比增2.5%,占比1.6%;普洱茶13.2万美元,比减86.4%;新增类目黑茶进口额为1.5万美元。

2020-2021年中国进口茶叶额占比

注:因2021年黑茶进口额在总额占比仅为0.01%,故与普洱茶合并制图。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进口均价,2021年,红茶均价3.57美元/千克,比减2.0%;绿茶均价2.5美元/千克,比减40.5%;乌龙茶均价9.6美元/千克,比减3.5%;花茶均价13.5美元/千克,比增183%;普洱茶均价34.2美元/千克,比增400.2%;新增类目黑茶进口均价为22.8美元/千克。

2020-2021年中国进口茶类均价对比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分省区看

●2021年,中国进口茶叶逾千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计8个,依次是福建省、浙江省、广东省、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2021 年,中国进口茶叶金额过百万美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计11个,分别是福建省、上海市、广东省、浙江省、北京市、江苏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安徽省、山东省、陕西省。

从进口茶叶的来源地看

●在中国进口茶叶的来源地中,排名前六位的分别是斯里兰卡、印度、越南、肯尼亚、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从进口茶类来看,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印度尼西亚主要供应红茶,越南主要供应绿茶,而中国台湾则主要供应乌龙茶。

从近三年的进口量变化情况来看。从印度进口的茶叶逐年递减,从中国台湾地区进口的茶叶量也在逐年递减;而斯里兰卡、越南、肯尼亚、印度尼西亚的茶叶供应量均在逐年提升。

运行情况

内销市场持续拉升茶业经济增长

● 在城市化和收入水平提高、年轻群体消费增长、消费方式多元化以及乡村振兴带动的农村消费增长等综合因素作用下,中国茶叶内销市场在线上线下均呈购销两旺态势。据统计,2021年,约86.17%的中国茶叶在国内消费。名优茶作为产业价值的绝对担当,对内销额的贡献率长期保持在70-75%。茶叶消费市场正由大众消费逐步转向个性化、时尚化、科技化的高品质消费,品牌茶消费群体不断壮大,茶叶内销线上化特征明显。

宏观环境持续推进茶叶消费升级

●健康消费观深入人心、社交电商与直播带货的发展、日常消费的整体升级及茶业营销现代化,全面助推着茶叶消费升级。2021年中国茶叶需求侧呈现四个特点:一是消费群体年轻化;二是消费思维理性化;三是电商渠道壮大化;四是产品赛道多元化。

产业短板影响茶叶流通消费市场

●产品创新力不强、信息对称性不足、消费认知不充分等问题制约着流通发展,主要源自产业短板:一是行业集中度低,品类、品牌、加工水平等多方面的发展不平衡;二是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低;三是基础科学研究不充分、不扎实;四是行业标准化有待进一步完善。

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全国重点产茶县调研报告——2017年篇

多年来,中国茶产业的发展有目共睹。随着行业内开放共享、交流互助的加强,县域间茶业同步、协调发展成为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我国数百个产茶县因自身规模与结构特性,形成区域范围内产业资源、生产结构、品牌营销、业态互补等协作需求,是推动产业结构变革调整的重要模块。为此,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延续了全国重点产茶县调查工作,针对各产茶县产业概况、种植加工、机械生产、区域特色、产业配套等情况进行调研,由县域经济与发展情况两方面区划分析,旨在持续客观地掌握各地茶叶的种植生产动态的基础,加强产业局部发展与整体的协调互动,提升茶产业竞争力,促进中国茶产业持续可协调发展。

本报告在此次调查基础之上进行撰写,数据信息除采纳原有的重点产茶县基本情况生产加工统计生态环境调查工业化建设情况四项表格内容外,更兼顾参考了重点产茶县旅游建设情况的调查结果信息,侧重于未来重点产茶县的发展和产业的细分。


样本基本情况


数据分布情况

本年度全国重点产茶县基本情况调查回执材料由五项表格组成,综合采纳了重点产茶县中茶叶栽培管理、组织结构、质量认证、技术服务、扶贫攻坚、生态建设、工业建设、产业延伸等多项信息。经汇总后显示,各申报县基本情况、资源基础、产业规模、品牌建设等值均存在巨大差异。为合理分配各产茶省样本采纳名额,使之切实代表行业整体发展状况并体现产业发展趋势,本报告选取产量前100位的产茶县组成本年度全国重点产茶县样本进行分析。此样本共涉及15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安徽10个、福建8个、广东2个、广西2个、贵州8个、河南7个、湖北11个、湖南9个、江苏1个、江西10个、山东2个、陕西1个、四川4个、云南15个、浙江10个。

基本情况分析

茶叶生产基础条件

地理环境

2017年数据显示,全国重点产茶县样本县域面积24263.74万亩,茶叶种植面积为1779.05万亩,占县域面积的7.3%2017年数据显示,全国重点产茶县样本茶区海拔分布从50米(河南省潢川县)到2000米(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根据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县域之间由南向北自东向西递升,与我国地形走势基本一致,处于西南部的云南省县均海拔最高。根据调查情况来看,产茶县样本地形多为山区丘陵或水蚀地貌,土壤以酸性或弱酸性的红壤、黄壤为主,贴合茶树生长与栽培耕作的需求,具备良好的地理环境条件。


气候条件

   图1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年降雨量分布情况

2017年数据显示,全国重点产茶县样本年平均降雨量在684ml~2800ml,平均湿度主要集中在60%~85%之间。72%的产茶县县内流域面积达到县域面积的40%,与降水一同组成了各产茶县茶园主要水源。

图2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年平均气温分布情况

2017年数据显示,全国重点产茶县样本茶区的平均温度主要集中在14℃~25℃之间,全年平均日照时间主要集中在1100~2100小时之间。大多数产茶县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温带季风性气候,部分为温带季风性气候(主要集中于山东、安徽、河南等省),森林覆盖率主要集中在45%~80%之间。

劳动力基础

2017年数据显示,全国重点产茶县样本人口总数为5060.66万人,其中农业总人口3791.97万人,占总人口的74.93%;涉茶人口1402.09万人,占总人口的27.71%,占农业总人口的36.98%

图3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样本人口组成

经济基础

经济总量

2017年数据显示,全国重点产茶县样本总GDP为22281.4亿元,人均4.4万元,样本总体较上一年度增长5589.4亿元,增长率达到33.4%。2017年茶叶总产值1676.8亿元,增长35%,茶叶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为7.5%,较上一年度的7.4%有一定程度的上升


茶业财政情况

2017年数据显示,全国重点产茶县样本茶业财政投入总和为36.6亿元,县均茶业财政投入接近3660万元,年发放茶机补贴金额1.72亿元,占样本茶业财政投入总和的4.69%,县均172万元。年度财政投入过亿的产茶县有9个,分别是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贵州省湄潭县、贵州省普安县、湖北省恩施市、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湖南省安化县、湖南省沅陵县、江西省庐山市、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


茶业建设情况

茶叶种植与茶园管理

茶叶种植

调查结果显示,截止至2017年末,全国重点产茶县样本茶叶种植面积为1779.05万亩占2017年我国整体茶园面积的38.77%*(数据来源: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其中年增长率超过10%的产茶县有20个,涨幅最大达到62%,贵州、湖北、云南三省各县茶园面积上升幅度较大,但本年度百强产茶县总体增长率较往年相比有较大下降。11个产茶县维持原有面积不变,与去年相比增加超过略有减少。根据预估情况,到2017年末全国重点产茶县样本茶叶种植面积将达到1823.89万亩,增长2.5%,15个的重点产茶县将继续提升茶园扩张速度。其中预计年增长率超过10%的产茶县有2个,预计21个产茶县将维持原有面积不变,7个产茶县呈现负增长。

2017年,全国茶叶种植面积4588.7万亩*(数据来源: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可采摘面积3777.8万亩,茶园投产率82.3%,调查结果显示,截止至2017年末,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园可采摘面积为1487.01万亩,茶园投产率达到83.58%,略高于全国茶园投产率。其中,其中,38个重点产茶县茶园投产率高于90%,另有22个产茶县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广东、安徽、福建、云南四省茶园投产率较高,超过90%。

图4  2017年各省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园投产率分布情况

茶园管理

绿色茶业

调查结果显示,截止至2017年末,全国重点产茶样本县中,无公害认证茶园面积1358.44万亩,占茶叶种植面积的77.8%;绿色食品茶认证面积418.57万亩,占茶叶种植面积的23.5%;有机茶园面积为163.2万亩,占茶叶种植面积的9.2%;GAP认证面积为166.06万亩,占茶叶种植面积的9.33%。

 

良种化程度

截至2017年末,我国高产优质的无性系茶树良种面积达到2794.52万亩*(数据来源: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占我国茶园总面积的60.9%,同比增加2.3%。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良种茶园面积共计1544.32万亩,总体良种率达到77.33%,高出国家平均水平十个百分点,优势明显。其中,有14个重点县茶园良种率为100%,超过国家平均水平的重点县达到70%,以福建、贵州、湖北、浙江四省普及程度最好。

图5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良种化程度


茶园管理情况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样本,施行专业化统防统治的茶园面积共计835.38万亩,占栽培面积的46.96%,安徽、福建、湖北、湖南等省普及率较高。

图6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园统防统治比例

 

  灾害管理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受灾面积达到5万亩,总体成灾率为3.2%,其中6个县的成灾率高于10%。

图7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园成灾率

其中,发生病害48次,时间主要集中在5~8月间,湖南、湖北、福建三省出现概率较高,多为炭疽病、茶饼病等;发生虫害104次,时间主要集中在5~9月间,出现频率最高的害虫是小绿叶蝉、茶尺蠖、茶毛虫;发生冻害73次,主要表现为早春2~3月间的倒春寒和高海拔茶园霜冻;发生旱灾25次,主要为6~8月左右的夏旱,集中在贵州、湖北、浙江等省;其他灾害12次,主要为台风、山洪等灾害;共计262次,可统计年茶园灾害预警381次。

综合分析

茶叶种植与茶园管理是整个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源头,是保障整个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做为提供原料的重要环节,种植过程对于产品质量、生产方向等都起到决定性作用。但同时,茶叶种植与茶园管理同样是茶行业的痛点,给产业发展造成重大隐患的食品安全、产能过剩等问题往往也根源于此。综合分析,本年度重点产茶县在茶叶种植与茶园管理部分呈现以下趋势:


茶叶生产能力提升

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我国重点产茶县茶园稳定增加,增长率下降;老龄化、低产茶园改造逐步完成,无性系良种普及工作成效凸显;茶园投产率、良种率等多方面小幅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茶叶生产能力持续提升。


茶区认证水平上升

资料显示,重点产茶县均不同程度的加大了对茶园认证的支持和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力度,多个产茶县设立了针对茶园认证的奖励机制,由政府或相关协会主导积极推广进行认证。这种认证明显促进的茶叶单价、茶园产值的高效增长,为后续的建设扩张、提质增效与研发创新打下基础,种植环节的溢价效应逐步显现。


茶园管理水平相对粗放

由调查样本显示,统防统治在近几年的努力下虽有所提高,但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结合涉茶人口、专业合作社数量等数据来进行分析,多数茶园处于“有组织、无纪律”的状态中,限制了茶区种植红利的释放,并为食品安全等方面留下了隐患。


灾害管理仍有提升空间

我们可以看到在2017年全国重点县的灾害预警比重达到145%,这是近几年调查以来首次出现,但茶园成灾率和灾害损失依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预警准确度和对策精准度依然不足,靠天吃饭的情况依旧明显,为茶叶质量品质有较大影响,极大制约了茶叶生产效能的提升。

生产加工分析

茶叶产量

调查结果显示,截止至2017年末,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叶产量为151.58万吨,占我国茶叶总产量的58.09%,样本2016年产量为142万吨,2017年增长6.7%,高于我2017年我国干毛茶6.1%的增长率,且高于投产茶园的的增长率,茶园亩产有所提升。

图8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产量同比涨幅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各茶类生产中,87%的产茶县产量呈增长趋势,29%产茶县增长率高于全国重点产茶县总体水平,其中,贵州省涨势明显。2017数据显示,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园生产率达到85.2kg/亩*(茶园生产率=区域茶叶产量/区域茶叶种植面积),高于56.9kg/亩的全国平均水平,与样本2016年77.8kg/亩的茶园生产率相比,上升9.5%。

图9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园生产率分布情况

各茶类生产情况分析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各茶类生产情况如下:绿茶74.53万吨,同比上升4.2%;红茶19.86万吨,同比上涨13.48%;黄茶0.566万吨,同比增长313%;乌龙茶11.7万吨,同比下降10.6%;黑茶22.23万吨,同比上涨38.07%;白茶2.05万吨,同比上涨46.4%;普洱茶8.41万吨,同比下降23.6%;花茶12.18万吨,同比下降19.3%。

图10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主要茶类产量比例

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叶产值中,绿茶614.7亿元,同比上涨5.9%;红茶202.3亿元,同比上涨21.1%;黄茶5.3亿元,同比上升217%;乌龙茶203.19亿元,同比上涨3.6%;黑茶197.38亿元,同比上涨16.1%;白茶25.8亿元,同比上升5%;普洱茶56.43亿元,同比下降12.9%;花茶93.54亿元,同比下降21.3%。

图11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主要茶类产值比例

绿茶平均单价82.4元/KG,同比上涨1.5%;红茶101.8元/KG,同比上升6.7%;黄茶93.6元/KG,同比上涨20%;乌龙茶173.6元/KG,同比上涨16.5%;黑茶88.7元/KG,同比上涨24%;白茶125.8元/KG,同比上涨3.1%;普洱茶67.1元/KG,同比上涨20%;花茶76.8元/KG,同比上涨1.5%。

图12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主要茶类平均单价

 

绿茶

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绿茶产量达到74.53万吨,占我国绿茶总产量的46.9%;产值614.7亿元;平均单价82.4元/KG。样本中涉及的100个产茶县中96个有生产绿茶,覆盖全部15个产茶省,产量占样本总产量的49.2%,产值占42.5%。作为重点产茶县茶叶生产中覆盖面最广、产量与产值比重最大的茶类,绿茶长期处于稳定增长状态,侧面反映了重点县茶叶情况的总体水平。


红茶

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红茶产量19.86万吨,占我国红茶总产量的58.4%,产值202.3亿元,平均单价101.8元/KG。样本中涉及的100个产茶县中有89个生产红茶,样本中14个茶叶生产省有红茶生产。 


乌龙茶

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乌龙茶产量为11.7万吨,样本产量占我国乌龙茶总产量的47.8%,产值20.3.19亿元,平均单价173.6元/KG,在各茶类中最高。样本中涉及的100个产茶县中有23个生产乌龙茶,分布于11个产茶省中,以福建省为主。


黑茶

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黑茶产量为22.23万吨,是样本产量增长较快的茶类;产值197.38亿元,同样上升迅速;但单价为88.7元/KG,为各茶类中较低。与黑茶近年进入上高速升期,在产业中涨势迅猛的形势相当。样本中涉及的100个产茶县中有11个省33个生产黑茶,涨势主要集中在湖南、湖北、陕西三省。


黄茶

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黄茶产量为0.566万吨,产值5.3亿元。样本中涉及的100个产茶县仅有金寨县、霍山县、石门县3个县生产黄茶,由于样本采集的原因,总体规模与往年有所上涨。


白茶

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白茶产量为2.05万吨,占我国白茶总产量的73.2%,产值25.8亿元,平均单价125.8元/KG,为样本中各茶类最高值,单价优势明显。样本中涉及的100个产茶县中有9个省区21个生产白茶。


普洱茶

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普洱茶产量为8.41万吨,产值56.43亿元,平均单价67.1元/KG,样本中涉及的15个云南产茶区县生产普洱茶。普洱茶在产量与产值在持续几年的快速增长后,有所下降,回归到平稳的曲线中。 


花茶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花茶产量为12.18万吨,产值93.54亿元,平均单价76.8元/KG,呈现下行趋势,仍未摆脱花茶单价偏低的普遍印象。花茶生产以福建、四川、广西、湖北四省为主,在样本中有10个区县生产。

生产的机械化程度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共装备有茶机60.2万台,茶叶机械总动力912.5万千瓦,县均6021台,其中茶机装备量在万台以上的重点县共有18个,71%的重点县茶机装备量愈千。各县茶机种类较为丰富,包含茶园管理机械、采摘机械、修剪机械、加工机械、筛选机械、包装机械等多种类型,基本涵盖了主要栽培、生产流程。

图13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茶机装备情况

2017年数据显示,全国重点产茶县年度茶青机采总量为256万吨(鲜叶),折合成毛茶可制作64万吨左右,不足样本总产量的一半,大部分的茶青仍然依赖人工采摘,劳动力依存度未见降低。

综合分析

生产加工是茶叶生产体系的基础环节,是产业集约化、现代化程度的主要体现环节。生产加工的作为流通的前端,是整个行业效率的集中体现。本年度重点产茶县在茶叶生产加工方面呈现以下趋势:


茶类结构继续调整

绿茶仍占据绝对优势,增长速率与行业增长情况保持一致;红茶整体规模有所回升,但在部分产茶县呈现负增长;乌龙茶生产更为普及,市场逐步降温区域平稳增长;黑茶增速较快,单价有所上升;在连续数年的普洱茶热后,普洱茶市场逐步回稳;作为新的市场热点,白茶产量依然较小,但单价优势和增速十分明显。


生产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但仍有上升空间

相对于往年,各产茶县的机械化水平有所提高,但从数据中可以看出,18%的重点产茶县集中了35%以上的茶叶机械,尚有部分产茶县茶机械低于全国重点产茶县平均水平,仍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

流通环节分析

茶叶产值

2017年数据显示,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叶产值总数为1446.34亿元,同比增长6.7%,涨势与茶叶产量基本相当。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各茶类生产中,85%的产茶县产值呈增长趋势,47%产茶县茶叶产值增长效率高于全国总体水平。根据毛茶产值进行测算,我国重点产茶县茶叶市场占有率*(茶叶市场占有率=样本茶叶农业产值/全国茶叶农业总产值)达到75%*(数据来源: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

图14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产值同比涨幅

仅就农业生产数据评定,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叶农业生产率*(茶叶农业生产率=区域茶叶农业产值/区域涉茶人口数量)为10315.6元/人,当年全国重点产茶县样本GDP总量达到22281亿元,总人口5060.66万人,人均GDP达4.4万元/人,仅为县人均GDP的1/4,但相较往年有所提高。从国家第一产业发展的整体形势评估,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叶总产值相对优势*(茶叶总产值相对优势=(样本茶叶农业产值增长量/样本GDP增长量)/(国家第一产业产值年度增加值/国家年度GDP总量))为1.21,在农业生产中已具备一定优势。其中,52个重点产茶县茶叶总产值相对优势超过1,在当地农业生产中占据优势地位,云南、湖南、福建等省表现较好。从效率上观测,茶叶投产面积对茶叶总产值相对优势的拉动作用不大,更须考虑对现有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效率提升。

平均单价

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叶平均单价为95.4元/KG,涨幅为5%,高于同年度我国茶产业73.3元/KG的总体水平

内销情况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叶内销量134.5万吨,茶叶商品率达到88.7%,内销金额1305亿元,内销平均单价97.02元/KG,高于重点产茶县茶叶干毛茶单价。

出口情况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叶出口总量为17.08万吨,出口额3.8亿美元,平均单价2.2美元/KG。与往年相比,由于样本的改变,倾向于内销,出口量、出口额和出口均价均略有下降。

品牌营销与渠道建设

区域品牌管理

2017年我国重点产茶县共有注册商标15974个,县均接近159个,与往年样本相比上浮两成左右,拥有注册商标最多的是福建省安溪县;共有证明商标274个,原产地认证标识85个,区域公共品牌142个。样本中,共有90个产茶县拥有茶叶区域公共品牌,其中40个重点县拥有2个以上区域公共品牌,共惠及8347个具备使用权力单位,相较往年单位集中度有少量提升。


电子商务

2017年,我国重点产茶县电子商务渠道茶叶交易量达到15.5万吨,占样本总内销量的11.5%;交易额177.8亿元,占总内销额的13.6%

图15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电子商务建设情况

综合分析

流通环节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标准,也是实现产品价值的重要手段。我国茶产业流通环节作为传统薄弱环节,在近几年有明显的提升,但距离现代化流通依然较大。本年度重点产茶县在茶叶流通环节呈现以下趋势:


茶叶生产综合能力大幅提升

茶叶总产值相对优势数值突破1标志着整个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处于优势地位,优于整个农业发展水平,为产业区域拓展增添了助力。茶园生产率与茶叶农业生产率的增长标志着样本生产效率的提升。茶叶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偏低,二、三产业无优势。


生态建设溢价效应明显,

但生产能力有待提升

从平均单价和总产值相对优势上观测,生态建设已经确立发展优势,但是生产效率偏低问题制约了其对产业的拉动能力。但从另一个侧面,生态优势反向限制了机械化的发展,一方面在于地形和交通的问题,另一方面在于清洁化能源的限制。


区域品牌管理更加严格

重点产茶县区域公共品牌增多,但使用单位相对数量与所减少,侧面反映出公共品牌管理和使用审批的进一步严格,同时也表明了茶产业的逐步集聚。


电子商务仍延续了增长态势

作为新兴渠道,茶叶电子商务仍然增长极快,并俨然成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但电商渠道多为中低端产品,仍以低价、薄利、广销为主要交易特点,客单价普遍不高,并且部分低价劣质产品对整体市场造成了拉低价格的负面影响。

茶叶生产主体建设情况

茶叶企业

规模企业建设情况

2017年数据显示,全国重点产茶县共有规模企业4031家,县均40家,其中拥有规模企业数最多的重点产茶县是贵州省湄潭县(422),县内茶叶规模企业超过百家的重点产茶县有9个。规模企业产值808亿元,占样本茶叶总产值的55.8%,与往年相比贡献度有所上升,规模企业产值最高的为福建省安溪县。


企业认证情况

2017年我国重点产茶县共有ISO认证企业828家,县均8家,数量仅为规模企业的20.5%,与往年相比有所下降。

图16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叶企业ISO认证情况

2017年我国重点产茶县共有HACCP认证企业287家,县均3家,数量仅为规模企业的7.1%,低于往年水平。这说明在新进的规模企业中,进行HACCP认证的企业较少

合作社建设

调查结果显示,截止至2017年末,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共有茶叶专业合作社10631家,平均每县100家,相较2016年重点县样本有所上升。数据显示,共有313万茶农加入了专业合作社,占样本涉茶人口的22.3%,社均294人,低往年样本水平。

茶叶市场建设

2017年重点产茶县样本共建设有茶叶市场421家,县均4家。市场年交易额达到481亿元,占样本茶叶总产值的33.2%,样本内销额的36.8%

产业延伸

深加工企业建设情况

2017年我国重点产茶县共有茶叶深加工企业1509家,这些企业共创造808亿元的茶叶深加工产值,与往年样本相比均有较大幅度提高。


新资源食品开发

2017年数据显示,我国重点产茶县共有茶叶新资源食品生产那企业117家,主要集中在福建、浙江两省,这些企业共创造8.2亿元的产值。


茶机产业建设

2017年数据显示,我国重点产茶县共有茶机生产企业578家,其中福建省496家,占企业总数的85.8%,茶机年输出总量46.2万台,相比去年,略有提升。


茶旅游产业建设

根据2017年的数据,我国重点产茶县样本中有2748家可以进行旅游接待的企业或合作社,成熟茶旅游路线302条,可观光茶园367万亩,占样本茶园面积的20.6%。2017年接待人次达到900万人次,茶旅游营业收入达到309亿元,其中因旅游产生的茶叶销售收入为57亿元,带动茶农79万人

综合分析

作为茶产业生产和销售的主体,茶叶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承担着茶产业发展的重要责任。茶产业的现代化进程,受到茶叶主体的思想影响。从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茶叶主体呈现以下特征:


规模企业增多,

但认证标准不一

相较于往年,我们可以看到各产茶县的规模企业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但这些规模企业的认证标准不同,比较明显的反映就是规模企业产值差距较大,比如福建省安溪县仅有100家规模企业,但产值位居全国第一,超过许多拥有百家以上规模企业的县区。


合作社与企业结合更加紧密,

协作模式基本形成

随着我国茶叶生占主体结构的逐步完善,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基地”为基本构架的生产主体在生产中成为发展主力。这种良性协作模式的形成进一步提升了生产效率,同时,对食品安全也有促进作用。


产业延伸日趋深化,

新消费热点逐步显现

由样本数据可以看出,茶叶深加工企业、茶机械、茶食品等延伸产业发展稳定上升,作为第三产业的茶旅游发展迅猛,带动作用极强,不仅提振了产区茶叶消费,而且对茶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有极大的助推。

社会化服务

综合分析

 从业人员

2017年重点产茶县样本,共包含涉茶人员1402.09万人,参加社保的茶农人数达到574.8万人,占涉茶人口的41%,比率较去年样本略有上升,超过七成的重点产茶县茶农的合同签订率在50%以上。


农业技术人员

2017年数据显示,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共有29932名农业技术人员,县均300人,茶叶机械化生产服务人员13.4万人,县均1342人

综合分析

科技培训

2017年数据显示,全国重点产茶县全部围绕茶叶产业开展了多项专题培训,共计开展茶叶培训4957次,主要集中于病虫害防治技术、茶园种植和管理技术、茶叶加工技术、茶叶营销、电子商务、文化推广等方面,其中茶叶机械化生产培训921次,涵盖采摘、修剪、耕作、初精制、机械检修等领域。据统计,全国重点产茶县中有81个县对未来需要开展的技术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集中于茶园综合管理、茶叶电子商务、企业管理、品牌塑造、可追溯体系建设、食品安全控制、市场营销等方面。


其他生产性服务

2017年数据显示,全国重点产茶县共有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1087家、茶叶专用保鲜库房18435座。县内有茶叶示范基地1756个,入驻企业2275家;茶叶产业园214个,入驻企业1748家;茶叶科技园100个,入住企业287家。拥有茶叶生产专利技术2100项,集中在福建、云南、安徽、湖南、浙江五省。

扶贫工作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精神,按照“集中连片、突出重点、全国统筹、区划完整”的原则,国家在全国共划分了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加上已明确实施特殊扶持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共14个片区,其中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7个片区中上百个县区适宜发展茶叶,茶产业成为当地扶贫的核心产业。

扶贫项目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共有茶叶扶贫项目6326个,投入资金23.4亿元,共有143条相关茶叶扶贫政策,涉及产业扶持、技术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

扶贫示范点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共有茶叶扶贫示范点903个,主要集中于安徽、湖北、贵州、福建、江西、湖南等省。茶叶扶贫示范点采取产业扶贫、科技扶贫、信贷扶贫的多种扶贫模式结合,依托当地协会、龙头企业,带动相关扶贫示范点脱贫。

扶贫成果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脱贫人口74万人,其中因茶叶产业脱贫的有58万人,占78.4%。各县由于发展茶叶产业导致的收入提高平均约为1730元。


生产类型划分

按照本次的调查结果可以按照生态发展、工业化程度、旅游发展情况、扶贫工作情况等资料进行计算,将100个产茶县样本切分为生态优先型、工业化优先型、均衡发展型三个主要类型,内部包含转型先导型一个次级类型,分为茶旅游发展型、扶贫导向型两个三级类型。

生态优先型

生态优先型产茶县呈现较为明显的地域性分布,主要集中于我国的中部和西部山区地区,平均降雨量在1500ml~2700ml,平均湿度主要集中在70%~85%之间,县内流域面积达到县域面积的45%以上,气候类型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森林覆盖率多数高于65%,地形多为山区或水蚀地貌,土壤以酸性或弱酸性的红壤、黄壤为主,生态特质优秀。无公害认证茶园、绿色食品茶认证面积、GAP认证面积较高,良种化率较高。茶叶平均单价较高,生态优势带来的溢价作用在茶叶产品售价上显现。

但由于山地地形、交通不便、产业发展不成熟、处于欠发达地区等原因的影响,无法进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多以小型加工厂或者原料供应为主;产业对于劳动力数量的依赖程度较高,涉茶人口在县域总人口及农业人口中所占比例较高;经济总量和财政补贴较少;统防统治茶园面积比例较低,茶机装备率和茶园生产率相对较低;规模企业、ISO认证企业、HACCP认证企业与茶叶深加工企业较少。

这种类型占比为41%,由于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与扶贫导向型有大部重合

工业化优先型

工业化优先性产茶县地域分布不太明显,但主要集中于华东和华南等较为发达地区。这一类产茶地区,处于丘陵地区,产品兼顾名优茶和大宗茶,可以进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产业对于劳动力数量的依赖程度较低,涉茶人口在县域总人口及农业人口中所占比例较低;经济总量和财政补贴较多,尤其是茶叶机械补贴比例较大;统防统治茶园面积比例很高,茶机装备率和茶园生产率高于平均水平;规模企业、ISO认证企业、HACCP认证企业与茶叶深加工企业较多。

同时,由于本类型处于较发达地区,生态环境处于平均水平,海拔较低,平均降雨量在700ml~1800ml,平均湿度主要集中在55%~70%之间,县内流域面积达到县域面积的37%左右,森林覆盖率为45%左右,土壤以酸性或弱酸性的红壤、黄壤为主。

这种类型占比为33%,由于多毗邻经济发达地区,与茶旅游导向型重合明显

均衡发展型

均衡发展型产茶县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类为顶端型,占样本数的17%;一类为中端型,站样本数的9%。(应当还有低端型呈现方式,但由于本次样本均为产茶强县,未能呈现,不做讨论。)

顶端型生态环境优良,且因地制宜的使用茶叶机械,机械化率较高;较为合理的生产大宗茶与名优茶,夏秋茶利用较好;较为注重产品品牌和地区品牌的建设,在茶园管理、茶园认证、企业认证上颇有建树;同时,投入财政资金较多,鼓励三产融合发展和茶叶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利用。

中端型可以理解为顶端型的缩小版本,但更为突出的特点是发展倾向性明显,这一类型的产茶县通过地方政府指导、相关协会引导、规模企业联盟等方式,确定更为明确的发展方向或指导方针,指引地方茶产业发展。

转型先导型

转型先导性为包含类型,是指在地方政府政策、行业协会建议或企业联盟目标中有明确转型指向性,这部分可归类为本类型。

茶旅游发展型

茶旅融合发展是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许多重点产茶县茶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良好,产业特色鲜明,可以最大限度的体现区域资源优势,实现茶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

近年来,我国旅游市场规模稳步扩大,以政府为主导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改革开放后势如破竹,他推动了中国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造就了旅游业众多的刚需人群,也改变着市场的原有格局,作为正在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全行业对茶旅游的建设都投入了很大的热情,也取得了良好的开端。

各地的重点县高度重视茶旅发展,在样本中有50%以上的重点县在规划中提出了发展茶旅的要求,有35%的重点县有明确的茶旅规划,但可以看到的情况是,总体茶旅游规划的趋同性较大,且缺少热点。

扶贫导向型

目前全国共有20个省份、近1000个县产茶,涉茶人口8000万,其中茶农占大多数。由于茶叶生产的特性,茶叶产区大多处于山区和半山区,生活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信息相对闭塞。在这近千个产茶县中,国家级、省级贫困县近600个,占比逾六成。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所明确的14个跨省片区(680个县)中,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的大部分县都比较适宜种茶。由于发展茶产业,既可以提高茶农收入,振兴区域经济;还可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符合国家发展生态农业的大政方针;同时还能够提升地方的文化格调与内涵,因此很多贫困地区有意愿发展茶产业。

许多重点产茶县将茶业与精准扶贫进行结合定位,在样本中有50%以上的重点县在规划中提出了产业扶贫的要求,有40%的重点县有明确的产业扶贫规划。各县逐步通过行业影响、产业示范、定点帮扶等手段,引领宜茶贫困地区的生产,将扶贫定位于整个产业链的重要环节,确保茶农收入的长期持续稳定增长,使茶产业成为当地农业脱贫的主导产业之一。


发展建议

提质增效,绿色发展,做大做强全茶产业

根据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农业部门应推动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工作,促进茶产业提档升级,开展标准化生产示范,推进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行业组织应主动作为,承担政府交办的行业管理和推广品牌工作,组织龙头企业,配合地方政府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共同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做大做强茶产业

提升标准,质量兴茶,突出优质安全导向

食品安全事关重大。随着2015年我国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的出台,食品监管工作已日趋完善,茶叶质量安全工作将长期处于高压态势。各产茶区政府应加快实施茶业标准化战略,健全标准体系,强化品牌保护,引导企业争取国际有机认证,深入开展农药残留超标治理,严厉打击违禁行为;行业组织应配合食药监与农业部门共同建立健全互联共享的茶业追溯监管综合服务体系与平台。

稳中求进,培育动能,推进供给侧改革

稳中求进既要防止过快,也要防止过慢;茶业经济向更高阶段演化的过程中,做好实体才是关键;应破除资金“脱实向虚”、扰乱实体经济信心的问题,鼓励多种形式的金融创新,引导资金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培育壮大新动能;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去库存”、控产能为重点;在加大供给渠道疏通力度的同时,激发消费潜力。

促进融合,三业并举,实现协同共享多赢

全行业应共同促进社会资源对产业的提升,推行专业化生产方式,鼓励专业化营销企业、创意企业、管理企业投身茶产业建设;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以“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茶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引导企业相互融通,重点围绕第三产业加大开发力度,提高综合开发能力

扩大开放,加强合作,推动开拓海外市场

中国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政府应完善法治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开放领域,积极吸引外资;应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茶业大企业、大集团,配套出台相关政策与措施,扶助茶叶行业开展对外经贸文化交流,以“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为重点,扎实推进海外推介力度。行业组织应利用自身的社会组织属性优势,搭建国际产销交流平台,加强国际经贸文化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和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不断树立并强化话语权。

茶业数据:2022年中国茶叶生产与内销形势分析

2022年,受多重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计,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仅为3.2%。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中国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宏观经济大盘总体稳定,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发展韧性彰显。2023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2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121.02万亿元,同比增长3.0%;全国CPI同比上涨2.0%。

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冲击,宏观经济环境不甚理想,但中国茶产业依托国内超大市场规模和持续稳定的市场需求,通过放缓增速、微调结构、减少进口,顺势完成了茶类消费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在新茶饮、花草茶及茶衍生品等新消费市场继续拓展的同时,“围炉煮茶”等茶文化现象次第涌现,“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更是为后疫情时代的中国茶产业夯实了发展底气。

茶叶生产情况

2022年,全国茶叶生产克服干旱等不利影响,面积、产量基本稳定,规模扩张态势得到扭转,绿色生态茶园建设加快,茶叶产品向优质多元方向发展,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

1. 数据指标

(1)茶园面积稳中略增

近年来,我国茶园面积增幅稳步收窄,面积盲目扩张趋势得到扭转。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统计,2022年全国茶园面积达333.03万hm²,同比增加6.62万hm²,增幅2.03%(表1)。开采茶园面积302.66万hm²,同比增加11.02万hm²;其中,开采面积超过20万hm²的省份分别是云南(44.36万hm²)、贵州(43.63万hm²)、四川(35.64万hm²)、湖北(28.67万hm²)、福建(21.32万hm²)、湖南(20.55万hm²)。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湖南省的茶叶采摘面积首次突破20万hm²;而安徽省为19.82万hm²,离20万hm²仅一步之遥。

(2)茶叶产量继续稳增

据统计,2022年全国干毛茶总产量318.10万t,同比增长11.78万t,增幅3.85%(表2)。安徽、江西、山东、河南、广东、广西、海南、云南、陕西增产5%以上,江苏、浙江、湖北、湖南、重庆、贵州、甘肃均有不同程度减产。

(3)农业产值保持增长

2022年,全国干毛茶总产值再创历史新高,达到3 180.68亿元,同比增加252.53亿元,增幅8.62%(表3)。从全年总体来看,春季茶青价格基本保持稳定,夏秋季茶青价格比增2.4%左右。由于茶叶品质整体优良,加之生产成本持续增加,带动了干毛茶交易价格整体上涨。

(4)茶类结构均衡发展

2022 年,中国传统六大茶类的生产格局与上年大体一致。绿茶产量185.38万t,微增0.44万t,比增0.24%;红茶48.20万t,增长4.75万t,比增10.93% ;黑茶42.63万t, 增长1.95万t, 比增4.79%;乌龙茶31.13万t,增长3.35万t,比增12.07% ;白茶9.45万t, 增长1.26万t,比增15.41%;黄茶1.30万t,减少0.03万t,降幅1.90%(表4)。

绿茶、红茶、黑茶、乌龙茶、白茶、黄茶的产量占比为58.28%、15.15%、13.40%、9.79%、2.97%、0.41%;绿茶在总产量的占比下降,黄茶占比稳定,其他茶类占比攀升。从产值上看,绿茶产值2 058.19亿元,增长115.60亿元,比增5.95%,占茶叶总值的64.71%;红茶509.47亿元,增长55.80亿元,比增12.30%,占茶叶总值的16.02%;黑茶268.56亿元,增长52.54 亿元,比增24.32%,占总值8.44%;乌龙茶254.76亿元,增长21.37亿元,比增9.15%,占总值8.01%;白茶77.93亿元,增长7.05亿元,比增9.94%,占总值2.45%;黄茶11.77亿元,增加0.17亿元,增幅1.45%,占总值0.37%(表5)。

2. 运行情况

(1)生产运行平稳

2022年,我国暖干气候特征明显,旱涝灾害突出,气候状况总体偏差。年内全国平均降水量606.1 mm,较常年偏少5%,冬春季降水偏多、夏秋季偏少。东北、华南、华北地区降水量偏多,长江中下游、西南、西北地区降水量偏少;七大江河流域中,除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降水量偏少外,其他流域降水量均偏多。全国平均气温10.51 ℃,较常年偏高0.62 ℃,除冬季气温略偏低外,春夏秋三季气温均为历史同期最高;区域性和阶段性干旱明显,南方夏秋连旱影响重。但据应急管理部的统计数据,与近5年平均值相比,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和直接经济损失均偏少。

总体来看,气候条件对2022年全国茶叶生产的整体影响有限。3月初,湖南、广西部分茶区虽然出现了不同程度干旱,但随3月中旬的降水得以缓解。湖北、湖南、江苏等地茶园在夏秋季受到旱灾严重影响,导致夏秋茶产量下降,但质量持续向好,价格还略有上涨。由于国内抗旱防灾技术较为成熟,各地区相应成立技术指导组,结合本地实际提出科学抗旱减灾建议,最大程度保障了茶农利益。

2022年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收官之年。经过3年的时间,各茶叶主产区政府已经具备了较为成熟的措施,有效地推进了“抗疫生产两手抓”。一是积极做好采茶工招募与培训工作,缓解用工缺口;二是深度融合数字化转型,通过网络营销、直播带货等新渠道,打造新消费场景;三是研判防控形势,适时调整市场人员管理模式,确保线下交易有序进行;四是深耕科研创新,助推茶叶生产提质增效。这些举措切实维护了茶农收入的稳步增长,保障了全年茶产业的平稳运行。

(2)生态低碳成为亮点

各地加快建设标准化绿色生态茶园,打造绿色低碳茶叶产品和品牌,促进茶产业发展绿色转型。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累计建成各类生态茶园20余万hm²。浙江省建成生态茶园2.7万hm²,每公顷产值达14.25万元,比常规茶园增加约1.5万元。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杭州中农质量认证中心联合创设生态低碳茶认证,截至2022年12月底已认证12家企业18个茶叶产品,认证茶园平均年碳排放量较全国茶园平均水平减少约76%。

(3)突出问题仍然存在

在中国茶产业持续向好的同时,应清醒地看到长期困扰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是采茶用工成本持续走高。疫情减少采茶工流动,60%以上产区在春茶生产旺季存在采茶工短缺问题;同时疫情防控增加了用工成本。二是茶园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我国低老茶园占比大,立地条件差,不利于推进机械化,大部分山区茶园缺少灌溉设施,防灾能力弱,加剧高温干旱等灾害影响。三是市场销售压力增大。近年来,国内茶叶消费承压较大,产品供需结构失衡的问题亟待解决。

内销市场

1. 数据指标

2022年,中国茶叶内销市场保持平稳。据统计,2022年中国茶叶内销总量为239.75万t,增长9.56万t,比增4.15%;内销总额3 395.27亿元,增长275.31亿元,比增8.82%;内销均价为141.62元/kg,比增4.49%。

(1)内销总量增幅放缓

2022年,中国绿茶内销量131.10万t,同比增长0.12%,占总销量的54.68%;红茶38.13万t,同比增长10.82%,占总销量的15.90%;黑茶36.44万t,同比增长 7.58%,占总销量的 15.20%;乌龙茶24.84万t,同比增长8.99%,占总销量的10.36%;白茶8.13万t,同比增长15.41%,占总销量的3.39%;黄茶1.12万t,同比减少1.90%,占总销量的0.47%(表6)。

(2)内销总额持续增加

2022年,中国绿茶内销额2 110.45亿元,同比增长5.83%,占内销总额的62.16%;红茶564.21亿元,同比增长12.18%,占总额的16.62%;黑茶321.35亿元,同比增加24.49%,占总额的9.46%;乌龙茶284.56亿元,同比增加9.75%,占总额的8.38%;白茶100.53亿元,同比增长9.94%,占总额的2.96%;黄茶14.17亿元,同比增加1.45%,占总额的0.42%(表7)。

3)内销均价基本稳定

在各茶类中,绿茶均价160.99元/kg,同比增长5.70%;红茶均价147.97元/kg,同比增长1.23%;黑茶88.19元/kg,同比增长15.72%;乌龙茶114.56元/kg,同比增长0.69%;白茶123.67元/kg,略减4.74%;黄茶126.40元/kg,同比增长3.42%(表8)。值得一提的是,黑茶均价在经历了2021年度的剧烈下调后,触底回升;而白茶均价则略有下降。

2. 运行趋势

(1)消费端趋势

从消费品类方面看,传统原叶茶的消费保持稳定。绿茶、红茶、乌龙茶仍是消费者最喜爱的品类。白茶近年来实现了年均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年销量与内销额已分别突破8万t和100亿元。

当前,市场对产品的需求主要呈现3个趋势:一是品牌、文化、情感因素使传统茶消费向中高端集中。二是日常消费更趋于理性,实用性强、性价比高的茶类产品更受大众消费者欢迎。如“中华老字号”北京张一元凭借亲民产品实现单店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的成绩。三是健康理念持续推动茶消费需求保持增长。茶饮料在叠加低糖、低脂、低盐、零添加等消费概念后风行。据统计,近年来国内无糖包装茶饮料保持着20%以上的增速。预计到2025年,中国无糖茶饮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元。

从消费渠道看,茶叶线上交易已经成为线下消费市场的强有力补充。茶叶是体验型商品。连锁专卖店、专业交易市场、茶馆、商超是传统消费通路。但在疫情3年中,线上交易成为了中国茶叶流通的最强有力补充。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估算,2022年中国茶叶线上交易总额已突破330亿元,近3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

从消费人群看,年轻态消费群体已逐渐成为市场主力。随着年龄、消费习惯、社会环境的变化,80、90甚至00后对茶的接受度持续走高。在接纳茶叶的同时,年轻一代通过加入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也在改变着茶产品与茶消费,形成完美“和解”。年轻一代的茶文化与茶消费渐成主流。据京东平台数据显示,2022年,在该平台购买茶叶的用户群体中,主力人群年龄在26~35岁,35岁以下茶叶消费者占比已达57%。

(2)供给侧趋势

产品整体供给方面。为满足消费市场对中国茶叶产品多元化、高质量的需求,解决好茶叶供需失衡、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行业龙头企业各产区政府或在近年来注重补齐基础短板,构建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并向茶旅游、新茶饮等新消费供给渠道延展,取得了较好效果。2022年,四川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探索新茶饮渠道,建立“新茶饮”区域定制中心,把传统茶企链接进来,规范原叶供给品质,构建“直供基地+传统茶企+新茶饮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开发出了区域定制品牌,销量同比增长了50%。在茶旅游方面,武夷山市深入挖掘茶艺、茶诗、茶歌、茶戏、茶事、茶俗等茶文化,联合龙头企业建立中国武夷茶博物馆、八马茶文化研学体验园、香江茶人小镇、正山茶业综合实践区等综合性旅游景点;推出茶园生态游、茶乡体验游、茶保健旅游、茶事修学游等茶文化旅游线路,以茶为主题的旅游业蓬勃兴起。

传统茶供给方面。随着新技术、新能源不断应用于加工装备上,茶叶加工向绿色、节能、安全、清洁方向发展,连续化、标准化加工生产线正向初步数字化作业迈进。目前,多个茶类标准化加工生产线已得到广泛应用,使茶叶品质得到提升,也保障了新风味、新包装的持续研发。

新消费供给方面。新式茶饮融入大众生活,健康、时尚、社交的属性让新式茶饮成为市场的宠儿。目前,蜜雪冰城门店数量已突破2万家,多个新茶饮品牌门店数量均已突破1 000家,新茶饮消费正走向常态化,成为消费者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茶里、茶小空为代表的新袋泡茶,以极致便捷和多元口味创新产品赛道,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新袋泡茶作为自己的“口粮茶”。

茶文化供给方面。2022年,茶文化热点事件不断,受到各界普遍关注。与此同时,随着后疫情时代的消费需求,茶旅融合的步伐逐渐加快。各地立足生态茶园基础,大力推动茶文化产业的高品质、多样化升级,深挖当地传统茶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打造茶旅精品,促进转型发展,以茶促旅、以旅兴茶,茶旅交融、康养结合,延长产业链,提高茶产品附加值,从而助力茶农增收。

建议

1. 持续推动茶产业绿色转型

在有效控制茶园面积规模性扩张的同时,应抢抓“双碳”机遇,在技术体系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方面下功夫,打造出适配不同产区的低碳生态茶园技术体系,并为主产区提供必要支持,指导各主产区集成应用生态低碳生产模式,促进茶叶生态低碳标准化生产。在精制茶加工领域,要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优化配置各项生产要素,丰富优质茶叶商品的市场供给,抵制过度包装,促进茶叶消费提质增量。

2. 以数字经济促进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茶产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字化经济基础,应积极拓展融合创新的数字经济新渠道、新模式、新业态,支持茶企数字化转型、打造数智化工厂,并依托数字化手段提升政府、行业组织对茶产业的领导力,高效推进茶业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使之切实成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引擎。

3. 以文化服务促进消费恢复

盛世茶兴。制茶技艺体现着中国智慧,饮茶习俗展现着文化自信。中国茶的消费需要茶文化的支撑,需要茶科技的助力,在供给侧要把握好传统与创新、品饮与健康、标准化与个性化、公共品牌与企业品牌的关系,在需求侧要做好消费推广活动,提振全民消费信心,要注重培育新型消费升级,推广绿色品质消费,通过持续关注“传统茶文化”与“消费新需求”的融合发展,挖掘并释放年轻消费群体的内需潜力,促进传统消费焕发活力,带动消费回补升级。

4. 提升茶产业全球配置能力

各出口企业应筑牢优质茶原料基础,提升加工技术创新升级,对标国际标准和出口目标国技术要求,严把商品质量关;应发挥中国茶的品类优势,选择特色茶、品牌茶、保健茶、功能茶等,打造个性化定制新需求,做好茶产品市场资源的全球配置。行业组织、各产茶区政府应坚持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参与或主办国际高端茶事活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持续打造国际茶产业智慧发展高地;同时与品牌企业联手探索在海外开设“茶驿站”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茶体验店和品牌连锁店,结合中国品牌传播,促进中国茶全球市场开拓。此外,行业组织还应探索打造茶叶质量溯源管理体系,推动制定茶叶出口统一标准,研究并建立信用等级推荐制度,加强行业咨询及信息服务,通过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等数字科技手段,助推茶叶国际贸易发展。

本文节选自《中国茶叶》2023年第4期,P25-30,《2022年中国茶叶生产与内销形势分析》,作者:梅宇,张朔。

来源 :中国茶叶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38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