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20年前安溪

找到约167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回顾:全国媒体聚焦安溪“晋级百强”之路,茶乡大地展现安溪气象璀璨画卷

12月3日至6日,由中国地市报研究会、安溪县人民政府、泉州晚报社联合主办的“跨越四十年 晋级百强路”全国媒体总编(记者)看安溪大型采风活动在安溪举办,全国近40家媒体的50多位社长、总编、主任、记者参加活动。

  采风团实地走访了聚丰工艺品公司、中科生物植物工厂、天电光电、李光地故居(传统文化园区)、尚卿乡灶美村(中国淘宝村)、藤云驿站创客空间(国家级星创天地)、尚卿乡物流集散中心、合兴工艺品公司、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EC产业园、智造产业园、弘桥智谷(泉州)电商产业园、云岭茶庄园等地,感受安溪发展巨变和茶乡之美。

千年古县  名茶之乡

  一提起福建泉州安溪县,很多人立刻会联想起“一古三乡”来。“一古”指安溪是千年古县,其置县于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这里通山达海,地处“泉州厦门半小时经济圈”,地理优势明显。“三乡”,一指“名茶之乡”,二指“藤铁工艺之乡”,三指“著名侨乡”。安溪旅外侨、台港澳同胞400多万人,其中台湾安溪籍乡亲278万人,占台湾地区总人口的11.8%。

安溪全景

  熟悉安溪的人都会知道,安溪还是个“人文大县”,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清代名相李光地,《口技》作者林嗣环,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庄希泉、罗豪才,全国侨联原主席庄炎林、林军等,都是安溪人的杰出代表。同时,安溪也是全国百强县,这个曾是福建省最大的国定贫困县(1985年安溪全县人均工农业产值27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0元,1/3人口的温饱成问题),历经改革开放的多年发展,从2002年起就迈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的门槛,而且排名逐年上升,厚积薄发。2017年,安溪位列综合实力全国百强县第65位、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第25位。

参观清代名相李光地故居

  如今穿行在茶乡大地,你能感受到的是项目推动大发展带来的劲风热潮,是千帆竞发、进位赶超的信心和力量,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城乡均衡发展带来的“聚变”。

俯瞰安溪云岭茶庄园

转型升级  “双铁”齐飞

  就全国而言,改革开放40年有着“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迈。而对于安溪来说,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土里刨食”,而是立足地域优势资源,“双铁”齐飞。

  茶业、家居工艺业是安溪的两张名片,也是安溪的富民之本、民生之基,安溪始终把“双铁”产业作为安溪发展的重要工程抓紧抓牢。

与会嘉宾参观云岭茶庄园

嘉宾向铁观音制茶大师请教制茶技术

  茶业方面:面对消费环境变化、多茶类激烈竞争、全国茶叶产能过剩等诸多压力,安溪县坚持以市场诉求为导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以“四心”为指引,以茶产业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内提品质,外塑形象,推动品牌国际化,构筑大产业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推进茶产业“二次腾飞”。比如,开全国茶界先河,百万重金奖励制茶工艺大师,营造匠心制茶浓厚氛围。比如,在全国首创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得到农业部肯定和推广。比如,创建全省唯一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利用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安溪县茶业供给侧改革。比如,在全国最早探索茶庄园业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已建成茶庄园22座,目前正在全力推进首座国有茶庄园——云岭庄园,打造高端、典雅、自然、现代的茶叶庄园典范,引领茶产业发展。比如,品牌国际化步伐走在全国前列,安溪铁观音纳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谈判目录,在35个国家和地区完成商标注册,频频惊艳国际政要舞台,成为厦门金砖会晤、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中法建交50周年和中英、中印、中朝领导人会晤等重大外交活动用茶。

云岭茶庄园

众嘉宾在云岭茶庄园品茗交流

云岭茶庄园的茶艺表演

  家居工艺业方面:坚持紧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做足品牌、技改、人才“三项提升”,突出培育上市、搭建载体、营销宣传“三大重点”,目前全县家居工艺业已形成“国际国内齐头并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良好发展态势,产业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大提升,获评中国家居工艺产业基地、中国藤铁工艺之都。2017年全县家居工艺产业总产值超130亿元,至2020年将达到200亿元规模。

藤铁成为安溪第二大民生产业,图为聚丰工艺品公司样品展厅。

聚丰工艺品公司的藤铁工艺制品和家具

新兴产业 千帆竞发

  尽管现代农业产业园进一步扩大了安溪茶产业的经济规模,使其成为重要支柱产业,但是,“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为此,当地政府正大力改变“唯茶是农”和“一茶独大”局面,加速产业转型步伐。

在智造产业园正丰数控科技有限公司参观新型炭纤维材料

  安溪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在全省率先实现石材、黏土砖、造纸等全行业退出。按照“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一步到位、抢占高端”的思路,成功引进并打造了湖头光电园、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厦门泉州(安溪)经济合作区湖里园、思明园、弘桥智谷电商园以及安溪智造产业园、中国南方水产城、安溪卫浴新城等现代专业园区,着力构建光电、生物科技、信息技术、高端智能制造、水产物流加工等产业发展新格局。

在智造产业园正丰数控科技有限公司参观新型炭纤维材料

  目前,湖头光电产业园是省级高新区福建(泉州)半导体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16家企业入驻,其中晶安光电是全球最大的蓝宝石衬底厂商,天电光电在EMC LED封装上排名全球第二,中科生物拥有全球最大最先进的LED照明植物工厂,是全国唯一具有特种药物生产资质的企业,植物工厂生产设备远销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属于商务部与省政府共建项目,系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在华东地区布局的国家信息技术产业战略节点,已建成福建省目前最大数据中心,投入使用标准机柜4600个,入驻新华社大数据中心等50多家单位。湖里园、思明园是省政府正式批复的厦门泉州经济合作区,已建成标准厂房21万平方米,首期用地均招商完毕,23家企业入驻,5家企业投产。安溪智造产业园形成“一园三区、共舞并进”的园区新格局,在龙门区的基础上,规划建设官桥区、湖头区,目前拥有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数控机床、智能制造等32家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今年,引进大成智能区(园中园)项目,建成后将带动13家上下游企业入驻,开创“组团式全产业链进驻”新模式,有力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此外,南方水产城已有7家企业入驻,渔百惠、万寿谷、福建澳牛等3个项目开工建设;卫浴新城首批18家企业入驻开工;弘桥智谷电商园已有420家企业入驻,弘桥智谷在新三板挂牌上市。预计“十三五”期间,几大现代专业园区可带来20-30亿元财税增量。

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新目标开启新征程,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十九大之后,安溪县经济形势也延续近年来发展势头,总体呈现指标增长较快,项目攻坚、招商选资“热火朝天”,产业、环境、民生三方面呈稳中向好、积极向上良好态势。为保护青山绿水,安溪还率先完成石材行业退出,关停全县所有涉石企业;立窑生产线、黏土机砖厂、造纸生产线、小水泥线全部淘汰……安溪发展模式,正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在创新引领、绿色低碳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的生动实践。

  守住青山绿水,就是守住金山银山。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安溪人懂得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绝不急功近利。据介绍,安溪在全省率先推行山长制,创新森林资源管护机制,与深入推进河长制、湖长制融为一体,从“山头一滴水”到“河里一朵浪”,持续深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今年以来,全县下达各种造林绿化任务22150亩,新增完成荒山或疏林地造林补植10500亩,完成造林任务32650亩。

  千百年来,茶乡人民感叹山险路艰。30年前,安溪400多个行政村还没有一寸水泥道路。现在水泥路修到家门口,去县城还有高速公路。驱车行走在安溪境内的深山僻谷当中,群山连绵起伏,坡连坡,岭连岭,满目青翠,溪瀑潺潺,更有牧歌四起,茶园飘香,处处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990年以前,安溪城区面积仅0.8平方公里,且“横直三条街、一间小百货、两处饮食店、最高四层楼”,可谓有县无城。近年来,随着县城中心城区“东拓、西进、南扩、北提”战略的深入实施,人民广场、宝龙城市广场、金融行政服务中心等一批现代商圈、场馆所相继建成,30平方公里城区体量是30年前的38倍,300多幢18层以上高楼展示着安溪的形象之美。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安溪正在努力走出一条质量高、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之路。据悉,围绕“慢生活”理念,安溪目前已投入5亿多元,新增城市慢道22公里和建设休闲广场14万平方米;先后投入10多亿元,建设一批公园,公园绿地231万平方米;投入3亿多元,建设大龙湖诗词长廊、茶都木栈道、湾美景观长廊、茶文化长廊、自行车道、步行道。而今,全长约20公里的绿道山线首期工程绿道北线建设施工顺利推进,预计明年春节前部分绿道就可以向市民开放。

  再次站在历史的新起点,感受着梦想的温度,安溪在“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勇当先锋,努力成为福建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一幅具有“安溪气象”的璀璨画卷已在茶乡大地徐徐展开。

来源:济南时报《茶报》

茶乡农遗(一):带您了解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

2022年5月20日,“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

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

知识

概念

“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是安溪人民在长期的种茶和制茶过程中,逐渐形成以传统铁观音品种选育、栽培、病虫害防治、茶园生态系统管理、茶叶采制工艺和茶的相关文化为核心要素的复合农业系统,及该系统在生产过程中孕育的生物多样性,发挥的生态系统功能,呈现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特征。

概况

安溪县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总面积3057平方公里,安溪产茶历史起源于唐末,发展于明清,兴盛于当代,300年前铁观音在这里被发现命名。安溪县是铁观音的发源地、茶树短穗扦插无性繁殖的诞生地、乌龙茶采制工艺的起源地,也是乌龙茶文化传向世界的源头。由安溪铁观音衍生出来的生态系统、生产系统、文化系统,组成了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是茶叶农耕文化的典范。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遍及全县的所有乡镇,其中核心区位于芦田、西坪和虎邱三个乡镇,缓冲区为其他21个乡镇。

申报过程

2014年,“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9年1月,安溪县委、县政府成立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启动并扎实推进申报工作。2019年6月,“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入选第二批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10月入选农业农村部向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2020年入选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候选项目”。2022年5月20日,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


全球重要性

首创乌龙茶制作技术和茶树“短穗扦插”繁育方法,丰富了世界茶叶种类和茶树繁殖技术;至今仍保留铁观音母树,丰富了世界茶树基因库;茶树的生态种植管理模式,对全球山区生态农业建设具有示范作用;茶文化传承模式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借鉴。

三大贡献

一是发明“半发酵”乌龙茶制作技艺,二是发现培育铁观音茶树品种,三是发明“短穗扦插”茶树繁育技术。


五大特征

(1)食物与生计安全:安溪铁观音茶种植系统通过实施“茶树—乔木—草本作物”的复合栽培,不仅生产了茶叶和与茶相关的加工品,还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农林和果畜产品。

围绕铁观音茶叶种植、采摘、加工、销售等环节不断拓展产业链,为当地小农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遗产地农民人均收入的72.6%来源于茶产业。

(2)农业生物多样性:遗产地茶树种质资源非常丰富,拥有茶树品种100多个,其中6个被国家认定为优良茶树品种。拥有陆生野生动物258种;维管植物940种。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茶树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生态茶山在水源涵养、气候调节、养分循环和水土保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当地传统知识与技术:遗产地茶农运用当地的传统茶树品种,采用了“茶乔间植、套种绿肥、梯壁留草”的自然农耕方法;发明了茶树“短穗扦插繁殖法”,彻底解决了茶树繁育容易产生变种的世界难题。

创造了“半发酵”乌龙茶制茶技艺,需要历经3大阶段、10道工序、36个小时精心焙制(特效:工序字幕),其中技术最为精湛的工序——摇青,赋予了安溪铁观音茶独特的“兰花香”和“观音韵”。

(4)文化、价值体系和社会组织:在遗产地,茶文化已经完全融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这里既有激动人心的技艺切磋——斗茶和茶王赛,也有茶艺、茶歌、茶舞、茶诗词;茶俗还贯穿到当地的婚嫁、敬老、祭祖等多个领域。早在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安溪茶从泉州港出发、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英语“tea”的发音来自于泉州方言“茶”的发音。

在遗产地,茶叶合作社和茶叶协会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女茶师传习所把爱茶女性凝聚在一起,参与到种茶和制茶等各个环节,研究技艺、传授茶道,以茶为依托帮助女性就业和创业。

(5)景观特征:遗产地人民根据自然条件,创造了一个“山顶水源林,山腰茶中有寨、寨中有田,山脚为河流”的立体复合生态茶山景观,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茶园呈现四季不同的美景,独具特色的制茶作坊与茶文化相关古建筑景观(茶禅寺、日寨、月寨、泰山楼、聚斯楼等古厝建筑景观),记录了安溪茶人千年种茶、制茶、售茶的发展史。

六大特点

(1)活态性: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历经数百年,在脆弱的山地自然环境中和强烈的人类活动影响下,至今仍在稳定地发挥着其食物生产、生态系统服务、景观与文化功能。

(2)复合性:在长期的发展演化和实践过程中,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形成了以铁观音茶叶种植和生产加工为主,集农业生产、生态保护、社会维系、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是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合系统。

(3)适应性: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适应于当地山地为主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特色的“头戴帽(栽树),腰系带(种茶),脚穿鞋(水田)”,以及梯壁留草、梯层整齐、水土保持良好的立体茶园模式和景观。此外,茶农通过生产实践发明的无性繁殖插扦育苗技术、以及不同海拔高度和不同乡镇种植不同品种铁观音以及农作物的水土资源利用和茶园管理技术等也具有适应当地自然气候和环境的能力。

(4)多功能性: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具有农户就业和生计、遗传资源保护、水土保持、文化传承、景观美化、旅游休闲观光、教育实践、科学研究等多重服务功能,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直接产品、生态系统服务以及文化产品和体验服务。

(5)可持续性: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与当地自然环境长期协同适应,表现出生态、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的可持续性,不仅维持了当地生态环境与农户生计安全,而且为铁观音种质资源保护、文化传承和发展以及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资支撑。

(6)濒危性: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导致年轻劳动力外流,传统铁观音种植和管理技术、耕作方式、知识和技艺传承面临失传风险,再叠加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压力,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的传承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来源:安溪新w网,

安溪县融媒体中心,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一片茶叶,从安溪走向世界

安溪,地处闽南金三角泉州、厦门、漳州中间结合部,是中国乌龙茶之乡。“从宋元时期开始,只要船能到的地方,就有安溪的茶。”谈到安溪茶的发展历史,魏月德自豪地说道。

茶农正在茶园采摘茶叶(受访者供图)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常客,中国茶一直是对外重要的中国符号。而安溪铁观音作为乌龙茶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也一直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示着其独有的魅力。

“安溪县的产茶历史始于唐朝,宋元时期安溪茶叶作为重要的外销商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至明代中叶,安溪全县已经大面积种植茶叶。清朝雍正年间发现了安溪铁观音这一珍稀茶树品种,20世纪初,安溪铁观音成为畅销东南亚的‘侨销茶’。侨居东南亚各国的安溪人,积极行销家乡的乌龙茶,倡导饮用家乡的乌龙茶。”魏月德介绍。

铁观音母树前的石碑(受访者供图)

七泡有余香,独具观音韵。原产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的铁观音,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这里有一个关于铁观音的美丽传说:300年前,魏月德的祖先魏荫发现一株破石而出的茶树,便将此茶树在打石坑压苗繁殖,日后成为了中国最有名的茶之一。

今年5月20日,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1月29日,在包含铁观音制作技艺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传承了300多年的铁观音,如今还在继续发挥属于它的活力,护佑着所有安溪人民,如今安溪铁观音也已成长为安溪的民生产业和富民产业。

魏月德在进行制作工艺中的摇青步骤(受访者供图)

“在我们安溪全县茶园面积有60万亩,年产量6.2万吨,涉茶总产值250亿元。安溪茶叶出口日本、东南亚、欧盟等63个国家和地区。很多茶农因茶脱贫,因茶致富。农民纯收入的50%以上来自于茶产业。在我们安溪,茶承载了百万茶乡人的富裕之梦。”今年59岁的魏月德已经与茶打了44年交道了。

从刚开始接触茶时的不喜欢到喜欢到热爱,再到现在肩负传承的使命,魏月德很是感慨。2008年,魏月德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也开始把越来越多的精力用在传播铁观音制作技艺和文化上。

魏月德在进行制作工艺中的凉青步骤(受访者供图)

“我的一生,只做一件事情,就是铁观音。”为了做好这件事,魏月德用了15年的时间编制出版了《铁观音秘笈》。“我请县文史馆的一个专家帮忙执笔,我口述,他来写。我把祖辈留下来的技艺,和自己半辈子摸索出来的经验,都写到了这本书里。”魏月德用了15年的时间编制出版了《铁观音秘笈》。

除此以外,他还出版《铁观音的前世今生》《魏荫与铁观音》和《魏荫铁观音探源》等著作,为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的传承与研究作了不懈努力。

“我不希望铁观音技艺只藏在一个家族的‘秘笈’里,它应该传播向全世界。物质是需要用文字去进行保留的,一个人的保存是会失传的。一个好的东西,要让大家能够分享,能够保存。”魏月德说。对学茶、做茶、爱茶的人,魏月德一向来者不拒,几十年来,徒弟已有数百个,学有所成出师者数名。

魏月德说:“我永远都是一名安溪铁观音茶文化推广的志愿者。只要学茶的人还在,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就不会中断。”如今,那颗300年的母树依然枝繁叶茂,铁观音茶树也早已遍布全国各地,更从中国走向了世界……

作者:岳沛、靳铃涵

来源:光明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64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