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2014云南省精制茶企业总产值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产业示范:双柏县白竹山茶叶发展简史

俗话说:清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我国是世界茶叶和茶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

(白竹山上采茶忙)

双柏县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双柏人民在很早以前就有种茶、饮茶的习惯。在双柏县鄂嘉镇有以茶树命名的村庄两个,一个是茶叶村委会的茶叶山村,一个是老厂村委会的小茶树村。明清时期,鄂嘉有零星种植茶树。民国《摩刍县志》记载:“摩邑宜茶之地甚多,如城外之参山,妥甸之老黑山麓,雨龙之土封山麓、白竹山麓,乌上法脿街附近各处,极适种茶。唯创办不易,今尚阙如。”。

据《双柏县志》记载,早在1942年法脿镇者窝村人姚兴存从景东县境内引进茶苗到白竹山茶厂进行试验种植成功,目前还存活50余株,80多年来茶树生长挺拔健壮、生机勃勃、郁郁葱葱,一直发挥出较大的经济效益,最大一株蓬面达5平方米以上依然傲然挺立、生长优良,年年供人们采摘享用。到1959年,双柏县农林科又从景东县境内引进茶籽到白竹山育苗种植茶园25亩,建成全县第一个集体茶厂,受到共青团中央嘉奖。到现在我县白竹山茶园面积达7919亩,茶园给当地农民和企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收益,茶园发展、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白竹山品牌成为云南省知名品牌。

(1942年法脿镇者窝村人姚兴存从景东县境内引进茶苗种植,到现在已有80多年的树龄)

我县的白竹山茶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缓慢发展初期阶段(1942年-1993年,大约50多年)。四十年代初(1942年),法脿镇者窝村姚兴存从景东县境内引进茶苗在法脿白竹山试验种植成功,即现在的白竹山茶厂前身,从此白竹山有了茶园。1959年建立全县第一个集体茶厂--白竹山茶厂。通过50多年的努力,到1993年白竹山茶园发展面积达410亩,其中投产面积达240亩,占58.5%,乡办茶厂1个,村办茶厂2个,厂房面积800平方米,全年茶叶总产量4.6吨,总产值13.8万元,均价达30.00元/公斤。

第二阶段:大力发展时期阶段(1994年-2004年,大约10多年)。九十年代初期,即1994年楚雄州农业局列项扶持发展双柏县“三个一千亩项目”--即茶叶、蚕桑、板栗各1000亩,法脿镇党委书记苏家禄在法脿镇动员各村委会大力发展白竹山茶叶生产,当年白竹山茶园有了较大的发展,乡办茶厂1个、村办茶厂11个,茶园面积有了较大的增加,达1810亩,产量6吨,产值21万元,均价35.00元/公斤。通过10多年的努力,到2004年白竹山茶园发展面积达7189.9亩,乡办茶厂2个、村办茶厂8个,厂房面积达6318平方米,各种茶叶机械23台(套),有茶农320户,投产面积达3800亩,占52.8%,总产量达47.54吨,总产值达293.11万元,均价达61.66元/公斤。

第三阶段:良种引进栽培阶段(2005年-2021年)。二十世纪中后期,即2005年7月原双柏县供销社主任高培文主持从大理永平引进无限系良种茶苗(云抗10号)达70余万多株在白竹山试种成功,从此楚雄州有了无性系良种茶园达210亩,为楚雄州的良种茶园发展开创了历史的新例。2017年7月我县首次从云南省茶科所引进“云茶红1号”、“云茶红2号”、“云茶红3号”等新品种达12.3万株在白竹山标准化示范种植,面积40亩。据统计到2005年,法脿镇有茶园面积达6560亩,投产面积4020亩,占总面积61.3%,总产量达39.4吨,总产值达289.4万元,均价达73.45元/公斤。2007年5月21日双柏县供销社成立了云南省双柏县白竹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带动了双柏县的白竹山茶叶产业发展。目前,公司拥有茶园面积1760亩,总资产达2960多万元以上。公司拥有楚雄州最秀美的茶园,最先进的初制、精制茶叶加工设备和厂房。公司基地核心区位于2300米的高海拔地带的白竹山,区内有茂密的森林,完好的植被,土壤肥沃,常年云雾缭绕。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生产高品质的绿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深山瑰宝、虎乡珍茗”之美誉的“白竹山”牌云雾茶选用云南大叶种优质原料,利用独特的加工工艺与先进技术精工制作,具有外形美观、条索紧结、造型雅致、汤色清绿明亮、香气浓郁持久、滋味鲜醇爽口、回甘之味久溢不散的特点。产品“白竹银毫”、“云雾龙爪”、“碧螺春”分别获云南省第二届茶叶交易会名优茶评比金奖、云茶杯金奖;中国昆明科技成果银奖,第六届昆明泛亚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1994年11月1日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了“白竹山”牌商标。公司2004年至2013年连续十年荣获楚雄州“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荣誉称号,公司2006年被楚雄州人民政府评为州级农业产业化经营优秀龙头企业,2006年至2007年荣获云南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荣誉称号。公司生产的“白竹山”牌绿茶于2008年2月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2009年4月,企业荣获“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状”,2009年6月被评为“楚雄州先进扶贫龙头企业”;2009年11月“白竹山”商标被认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2012年11月企业被楚雄州人民政府命名为“高原特色农业重点企业”,2012年12月茶叶商品上的“白竹山”经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包装标贴已获得了外观设计专利证书,白竹山包装独立享有知识产权保护。2013年6月公司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14年12月被认定为“云南名牌产品”。2015年11月20日起所生产的茶叶产品获得有机产品产品认证证书。2017年10月27日“双柏县白竹山牌云雾茶”产品获批准为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2019年12月该企业获得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优质生态茶叶重点主产区。2020年10月7日双柏县白竹山茶叶协会申报的“双柏茶”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1年云南省双柏县白竹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进入云南省“绿色食品牌”品牌目录企业和产品品牌名单。

(“双柏县白竹山牌云雾茶”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证书)


(“双柏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近年来,双柏县法脿镇“白竹山茶”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产业稳步健康发展,产品质量越来越高,茶农增产增收显著,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茶产业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好产业。随着产业的发展,“白竹山茶”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知名度、美誉度、可信度越来越高。2013年4月15日“白竹山茶”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证书。“双柏县白竹山茶”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开展的年2016区域品牌价值评估工作中,品牌价值评估为4.87亿元人民币。法脿镇白竹山有7家茶厂获县级家庭农场,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其中:有1家合作社获州级示范社,有1家合作社获县级示范社。2017年8月双柏县法脿镇法甸村(白竹山茶)荣获农业部第七批全国一村一品荣誉称号。双柏县首次申报全国产茶重点县在2019年10月22日中国茶叶行业协会评比中获“2019中国茶业百强县”称号。在2019年5月昆明茶叶行业协会春茶周活动会上楚雄双柏县白竹山为云南十大历史名山“云南醉美茶乡”荣誉称号。双柏县2020年第三届农民丰收节评比活动中云南省双柏县白竹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白竹山”牌云雾茶)获“双柏县2020年五优农产品”称号;云南白竹印象茶业投资有限公司(茶叶种植与加工)和双柏县三尖山绿茶庄园有限公司(茶叶种植与加工)2家获“双柏县2020年五强企业”称号。2021年8月6日双柏县乡村产业发展中心持有的“白竹山茶”农产品地理标志经过专家评审进入云南省“绿色食品牌”品牌目录、区域公用品牌名单(26个之一);云南省双柏县白竹山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白竹山”品牌、云南省白竹印象茶业投资有限公司生产的“虎笙”品牌茶叶进入云南省“绿色食品牌”品牌目录、企业和产品品牌名单(517个之一)。云南白竹印象茶业投资有限公司“虎笙”牌白竹印象有机红茶、双柏县三尖山绿茶庄园有限公司“雨龙三尖白竹春”牌三尖白竹春云雾绿茶(一级)、双柏县竹山春茶叶制造有限公司“查姆竹山春”牌竹山春云雾茶(特级)等3个公司获2021年双柏县第四届农民丰收节“5优农产品品牌”称号;云南省双柏县白竹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获2021年双柏县第四届农民丰收节“优秀农业龙头企业”称号;双柏县白竹虎芽茶家庭农场获2021年双柏县第四届农民丰收节“优秀家庭农场”称号;双柏县法脿镇白竹山竹山春茶叶种植收购专业合作社获2021年双柏县第四届农民丰收节“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称号。

(“一村一品”证书)


(“2019中国茶业百强县”证书)


(“白竹山茶”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



(“2016区域品牌价值评估”证书)


(楚雄州双柏县白竹山素有云南十大历史名山“云南醉美茶乡”证书)

到2021年底,双柏县法脿镇白竹山共有法脿、雨龙、法甸、双坝、烂泥、铺司、麦地、石头等8个村居委会发展茶叶生产,建设初制所18个、初制加工能力达900吨以上,现有厂房面积达11340平方米,各种加工机械262台(套),

茶园面积达7919亩,其中采摘茶园面积达7580亩,占总面积95.7%,全年共生产毛茶达207吨,生产精制白竹山干茶达192.5吨,精制率达93%,产值3397.3万元,均价达176.30元/公斤。累计取得SC认证(即生产许可证)茶厂15家,认证茶园面积达5690亩,占法脿镇茶园总面积71.8%。累计取得绿色食品茶园认证基地7个,认证产品36个,认证面积达3540亩,占法脿镇茶园总面积44.7%。精制绿色食品茶产量达16.7吨,占法脿镇总产量8.7%,产值达609.6万元,占法脿镇总产值17.9%。累计取得有机产品茶园认证基地4个,认证产品7个,认证面积达2600亩,占法脿镇茶园总面积32.8%;精制有机产品茶产量83.5吨,占法脿镇总产量43.3%,产值1878.8万元,占法脿镇总产值55.3%。累计推广使用“白竹山茶”地理标志农产品标识的企业14家,年使用标识大约150-180万枚,推广使用面积达5490亩,占法脿镇茶园总面积69.3%。“白竹山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精制茶产量达148.1吨,占法脿镇精制茶总产量77.0%,“白竹山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精制茶销售产值达2547.3万元,占法脿镇精制茶产品总产值75.0%。


(精制“白竹山茶”)


(有机产品“白竹山茶”)



(“白竹山茶”系列产品展示)

图文:李华荣

来源:双柏县农业农村局,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云南镇沅:提升茶品牌 做强茶文章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地处哀牢山与无量山之间,这里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十三五”时期,当地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启航“十四五”,镇沅县委政府明确,努力把镇沅建设成为普洱茶产业引领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点、全国健康生活向往地,闯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发展迈向高质量,产业基础是关键。当地“十四五”规划明确,围绕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建设发展“4个50亿”产业。即茶产业总产值突破50亿元,高原特色农业(除茶产业)总产值突破50亿元,绿色工业总产值突破50亿元,旅游和现代服务物流业总产值突破50亿元。

蓝图已绘就,镇沅县委政府树牢“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只争朝夕,朝着既定目标努力奋斗。


4月的茶山,满眼翠绿。在被誉为“世界野生茶树王之乡”的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农户们忙着采茶,高山云雾间,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沁人的茶叶清香。

云南省镇沅县世界茶树发源地的核心,孕育了2700余年树龄的世界最大最古老的“野生茶树王”,这里古茶树居群面积达26.85万亩,生态茶园面积11.83万亩。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以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为契机,把茶产业作为“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来抓,并提出用5年时间茶产业突破50亿元产值大关,全县茶产业呈健康、稳步发展的新常态。

茶产业是全县“一县一业”的主产业

4月14日,镇沅县第六届老乌山茶叶开采仪式暨网络直播助乡村振兴活动在按板镇罗家村启动,地点就在茶农魏勇家的茶地里。

“我们老乌山的茶叶形如辫、枝似藤、韵如柳,也被称为‘藤条茶’和‘杨柳茶’。”魏勇指着自家古茶树枝头介绍。

魏勇没说全。“老乌山古茶山是普洱市26座古茶山之一,这里的茶芽头肥大,汤色金黄透亮,滋味醇厚,口感独特,山野之气强烈,在镇沅县‘千家寨爷号’茶中位列‘五爷’之席。”罗家村党总支书记何云春补充说。

目前罗家村有茶园面积5500多亩,其中古茶树3000多亩,生态茶园2000多亩。魏勇记得,以前卖鲜叶,初制所收够了就不再收,家里没条件初加工,只能看着鲜叶变老。2014年,魏勇自己建了初制所,杀青、揉捻、晾晒……整套工序自己完成,不用再看别人脸色。去年一年,他家20亩茶园收入20多万元。

一户发展不叫发展,这几年,茶农们成立合作社,抱团发展。“一个拳头打出去,比用一指头顶出去力量大多了。”罗家村魏家村民小组小组长魏啟荣说。

2018年,魏啟荣发起成立茶叶合作社,6家茶农的茶叶统一采摘、加工、销售,后来合作社持续壮大,发展到社员48户,覆盖茶园面积800亩。

为保证茶叶品质,合作社对初制所进行了两次改扩建,“脱水、揉捻、炒茶……目前茶叶加工基本实现机械化。”魏啟荣说。

茶农抱团取暖在镇沅早已是趋势。目前,镇沅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54家,茶叶初制所143个,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57个,茶产业已成为镇沅“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

走实走稳茶产业发展道路

茶产业要发展,抱团取暖外,茶产业要形成品牌,才能提升竞争力。

2020年10月,在上海市金山区,云南镇沅“千家寨爷号”普洱茶区域公共品牌正式推出。

何为区域公共品牌?简单来说是指在某个行政或地理区域内形成的以产业集群为依托,具有较强生产能力、较高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品牌。

“千家寨爷号”区域公共品牌推出后,镇沅县成立茶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形成推动茶产业发展的大格局。

为让茶农共享“千家寨爷号”区域公共品牌,当地建立“千家寨爷号”普洱茶精制加工研发中心,以带动茶农在源头管控、标准制定、有机认证、品牌建设、平台搭建、科技创新等方面加快发展,推进茶产业提档升级。

茶产业要发展,还得构建全产业链,走三产融合的路子。镇沅县正在规划建设一批具有浓郁民族文化、茶文化及地域特色的生态茶庄园,实现茶旅文化、茶旅品牌、茶旅产品一体化,以旅兴茶,以茶促旅,拉动经济发展。

镇沅县“十四五”规划明确,将努力把镇沅建设成为普洱茶产业引领区,力争在5年内茶产业年产值突破50亿元。目标已明确,当地正提档加速,走实走稳“一县一业”的茶产业发展道路,助推当地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云南昌宁:一组数字,解开茶业腾飞“密码本”

“8425,代表我们茶厂是1958年4月25日正式成立,后来用来做我们茶厂的电报代码和邮政编码。”走在原昌宁茶厂的老建筑间,昌宁龙润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文军激动地说,“这个数字,是昌宁茶业实现腾飞的密码,因为从这一天开始,茶叶这个昌宁的千年产业,才真正开始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又是一年东风暖,千年茶乡春满园

徐文军是名副其实的“茶厂人”,1968年出生在茶厂,1985年成为了茶厂分筛车间工人,并于后来担任车间副主任、主任。1999年茶厂停产几年后,2006年又回到昌宁龙润茶业有限公司工作,用他的话说是生在茶厂、长在茶厂、老在茶厂,老厂区的每一间房子、每一台机械、每一幅图片,他都能讲出背后的故事。徐文军说:“那个时候,茶厂是昌宁的一张名片,不仅带动了茶产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还为昌宁争回了许多荣誉。”

茶厂老车间

徐文军的父亲徐武云和母亲王连英都是1958年第一批进厂的老工人,参与了从茶厂建设开始的全过程。“那年我才17岁,高小毕业后被选到茶厂建厂和工作。”徐武云回忆,“那个时候,调动了全县资源来建茶厂,全县独有的一辆汽车也调来运木料,还在达丙街等其他地方的一些场子做临时车间,这边建厂那边生产。我们都是白天在生产,下班后坐上车子去山上抬木头。就是这样,才实现了当年建厂当年就生产出了红茶。”

茶叶加工

徐武云所说的,与《昌宁县志》大事记上记载的“县红茶精制厂边建厂边试制生产了第一批红茶,结束了本县不能生产红茶的历史”高度吻合。据昌宁县志记载,昌宁虽然种茶历史悠久,但在之前一直是一家一户加工被称为“青茶”的晒青毛茶,1950年的统计茶叶种植面积15067亩,干茶总产量30万公斤。1955年,中国茶叶总公司和云南省茶叶公司派出工作组,到昌宁县洽谈青茶转红茶事宜,并从安徽省和凤庆县聘请技术人员,配合县内茶叶技术员组成红茶推广队伍,先后在漭水、温泉、城关、达丙等主要茶叶种植区建成21个红茶初制所,并于当年试制红茶成功,这也为昌宁红茶精制厂建设和运营打牢了基础。

茶叶加工

“我们这边在建设和生产,县里就组织人员到全县去发动和指导种茶叶,茶叶一下子就发展起来了。”如徐武云所说,通过“两手抓”,到1960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66775亩,是1950年的4倍多,茶叶总产75万公斤,是1950年的2.5倍。徐武云说:“昌宁的茶是在党的领导下,在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的指引下,有了红茶厂后才真正红火起来的。”

有了昌宁红茶厂的龙头带动,昌宁的茶产业尽管经历了风风雨雨,但一直在发展着、前进着。1986年4月,刚刚尝到家庭承包经营的昌宁茶农再迎春天:国家农牧渔业部、国家计委〔1986〕农(计)字第14号文件决定在全国首批建设四个优质茶叶基地县,昌宁与福建安溪、浙江富阳、安徽岳西一起入选。文件下发后,保山地区和昌宁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建好基地县进行了部署,在昌宁掀起了茶产业发展的热潮,以尼诺茶为代表的烘青绿茶在这轮热潮中兴起,为昌宁茶产业发展拓展了空间。  

昌宁红茶

“我相当记得,就是我调回温泉供销社当主任的第二天,县里的领导、区里的领导就来找我,我们一起到尼诺山去实地调查。调查后决定利用那里的自然条件和闲置荒地多的条件,建设样板基地。供销社一边建基地,一边建设尼诺茶厂,后来逐步就有了品牌,也获得了一些荣誉。”时任温泉供销社主任的杨忠诚老人这样回忆,“当时的想法就是不干则已、干就要干成,因为技术标准把握得好,我们的做法得到了上级的认可并在全地区推广。后来,云南农大的教授带着实习生到我们的基地和茶厂实习,对我们的做法也相当认可,也给了我们很多的帮助。我们的规模开发,让老百姓看到了希望,调动了积极性,掀起了种茶高潮。”

当时在尼诺老茶所制茶,后来担任过村长、村委会主任的尼诺村村民杨应能感触很深:“我们家包产到户时分得茶地1.5亩,那几年跟着开了将近40亩,现在每年的茶叶产值6万元左右,纯收入3万多元。当年在尼诺集中办样板、建茶厂,对我们的带动相当大,好多人都是先去卖工,然后自己按照那个标准去种去管,一下子就发展起来了。”  

生态茶园

2005年尼诺茶公司改制为民营企业后,原温泉供销社职工李岳接过了尼诺茶发展的“接力棒”。李岳说:“我们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党委、政府和茶农的支持,离不开老一辈人的奉献,我们将会用传统的工艺与现代的科技相结合,不断的推出新的品种,确保产品绿色、健康、生态、环保,得到了更大的认可,提升产品附加值,带动尼诺和温泉茶发展,实现农户增收企业增收。”

2000年开始,昌宁茶产业发展力度进一步加大,当年县财政拔出专项资金370万元,用于扶持茶园基地建设,并提出了持续扶持茶产业发展的措施。2001年,出台了激励发展生态茶园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极大地调动了茶农的积极性。随着光山、达仁、共裕、杞木林等一批无性系良种茶园相继建成投产,龙润、昌宁红等一批龙头企业成功引进和培育,茶产业的支柱地位更加牢固,到2005年,昌宁茶叶工农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1.35亿元。2014年,“昌宁红茶”获得国家地理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2020年,全县现有茶园总面积31.43万亩,干茶总产量2909.93万公斤,实现茶叶综合产值38.81亿元。

产业的变化,茶农和茶所的感受最直接。温泉镇光山村李子树村民小组茶农罗成荣说:“2000年种植茶叶后,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多,学生读书,建房全靠茶叶。”漭水镇共裕社区茶农穆女士说:“我们家的茶叶大我数是在2000年前后种的,现在一年的茶叶纯收入大概2万多,我们一家的生活基本上都是靠茶叶。”明德村茶叶加工户禹李发说:“虽然我们昌宁有古树茶,但毕竟产量太少,大头还是这些年发展的茶园,像云抗10号茶做的绿茶,就很受以甘肃为主的西北地区客户的欢迎,我们的重点就是要根据市场需求,把这些大众消费的茶做得更好。”

随着昌宁茶产业的不断发展,许多昌宁企业和个人开始带着昌宁茶走出去,到全国各地开拓市场。在广州等地经营昌宁茶叶的田园镇大叶山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忠文说:“我到过全国很多茶区,不管是茶树的树龄、茶叶的品质,还是生态环境,能赶上昌宁的确实是屈指可数。这几年我们一直在宣传、推广,同时开始做茶旅,目的就是吸引更多的人到昌宁来,亲自见证、亲眼目睹之后,真正了解并爱上昌宁的茶。”

茶叶同样是漭水镇的主导产业,2020年全镇茶叶面积44390亩。漭水镇镇长普安宪说:“将依托沧江茶园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创建,规范茶叶市场,加强古茶树保护,提炼古茶文化,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用茶产业催生出旅游业、房地产业、餐饮业等。”

采茶

昌宁县城所在地的田园镇,现有茶园50096亩,2020年人均茶叶收入3000多元。田园镇副镇长李贵学说:“一方面以改种、换植、嫁接为主建设一万亩标准化茶园,另一方面加大对古树茶的保护力度,真正把茶作为农民增收的产业来布局,把茶园作为山水田园风光的组成部分来建设。”

从近日召开的昌宁县经济工作会议上了解到,昌宁县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产业发展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健全线上线下产品营销渠道,做大做强昌宁红茶品牌,致力打造世界级红茶品牌,到2025年昌宁红茶工业产值由8.5亿元增加至14亿元以上,带动茶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

来源:云南网 通讯员 吴再忠 摄影报道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