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02年景迈千年古茶树

找到约35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与古籽茶共舞,柏联普洱古韵悠悠

  
  几期前,小编针对古籽茶为大家做了简单的介绍,今天这篇古籽茶的文章可以说是2.0的升级版本,内容更加详尽,时间跨度可追溯到千万年前,为的就是以理性的思维、专业的角度,向爱茶的大家讲透何为古籽茶?
    01  乔木大叶种普洱茶品质的基础保障

  作为世界茶源地的古老茶叶品种,乔木大叶种经历了几千万年的演化,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完美地和当地的气候、地理、土壤融合在一起,使得云南大叶种茶树不仅多酚类物质、色素、氨基酸、嘌呤碱、糖类、皂甙、维生素等化学成分高于其他产区的茶树,就连矿物质内含的数量与质量也是它们无法相比对的[1],这为普洱茶后期陈化奠定了物质基础,这也是为什么普洱茶只能产于云南的原因。

  对人类文明具有重要影响的茶叶,其演化过程即从第三纪晚渐新世的宽叶木兰发展成野生茶树再到被人类发现、驯化并大规模种植,经历了三千多万年漫长的岁月。特别是第四纪冰川时期,大量物种灭绝,只有北回归线地带的云南澜沧江流域因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端横断山脉特殊的地理位置而持续了这种演化进程,并完整地保留了宽叶木兰化石(3540万年)一中华木兰化石(2500万年)一野生茶树(2500年)一野生一栽培过渡型茶树(1500年)一人工栽培型茶树(1300年)的系列实物遗存[2]。可见,澜沧景迈种茶历史悠久,自古就是普洱茶原料的核心产区。
  
  景迈古茶林是目前世界上所发现栽培型古茶树数目较多、面积较大、历史较长、茶树个体年龄相对较大,保存比较完整的栽培型古茶林,是普洱茶核心产地之一,被世界茶人学者誉为人类最早开发利用茶叶的“茶树自然博物馆”、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茶叶天然林下种植方式的起源地、世界茶文化发展的根源和历史见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缩影,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02  景迈山风土造诣,非遗之选

  根据唐吏樊绰的《蛮书》中对普洱茶的记载,最晚在公元7世纪,布朗族人就己开始人工驯化并小规模栽培茶树,开启了景迈山地区人工种茶的历史,距今己有1300多年。傣历600年(公元1139年)前景迈大坪掌就出现了茶叶交易市场。自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起,景迈山古树茶被指定为朝廷贡茶运送至北京并一直延续到民国末年。自元代开始,景迈山古树茶销往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还用马帮驮到普洱进行交易。19世纪,景迈山开始陆续出现茶厂,进一步促进了古树茶的传播、销售,作为普洱茶的主产地之一,景迈茶山享誉己久[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景迈山地区开始尝试采用古树茶种籽,开垦现代茶园。
  
  位于普洱市澜沧县惠民镇的景迈山,属横断山系怒山余脉临抢大雪山南支,山势呈西北东南走向,西北高向东南低,隶属于亚热带季风山地立体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5-19℃,年降水量1689.7毫米,年平均日照时间2135小时,终年云雾缭绕,年无霜期265天。景迈山雨热同季,海拔适中,气候环境、土壤类型非常适宜温性的普洱茶生长,有利于茶多酚、氨基酸、叶绿素的形成,不易形成纤维素,茶叶能较长时间保持新鲜,是澜沧江流域的核心产区,因此,古时,即为贡茶。

  2012年9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为全球重要农业遗产(GIAHS)保护试点,同年11月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候选名单;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景迈山已经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候选名单,成为唯一一座以茶为主题的非遗项目。
    03  古籽茶—顺应自然传承古韵

  茶树的育苗方式主要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在景迈山无性繁殖是90年代后期的现代茶园的主要育种方式,不仅可以大大缩短育种时间,经济实惠,茶树须根发达,还利用茶树吸收施用浅层土的营养。无性繁殖虽然克隆了母体的特性(比如高产)和抗性(比如抗寒、抗某一单一病害、虫害),但无法有效应对环境变化而带来的其他综合性病虫害和自然灾害。
    由图可见,有性繁殖的茶树主根更为发达

  茶树种子(有性)繁殖是指通过茶树雌雄配子结合产生种子,利用茶籽播种育苗来繁殖后代的繁殖方式,亦称为种子繁殖,其繁殖的品种称为有性系品种,或种生种。有性系品种具有父本和母本二个亲本的遗传特性,基因复杂,适应环境能力强,主根系发达,春芽萌发期在早春,育芽力强,发芽密度中等,芽叶肥壮,色持嫩性强,且内含物质丰富,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

  景迈山是著名的普洱茶山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尝试开垦新的茶园。60年代,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来到景迈山,采摘景迈山古茶林的古茶树茶籽进行育苗,培育种植古籽茶。

  达尔文理论认为,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环境改变引起生物体向与环境协调的方向改变。这种适应性协调,久而久之,就成为一种获得性,并可以遗传给下一代,变成新的类型[3]。古籽茶即为采用景迈山古茶林古茶树种籽培育而成的乔木大叶种茶树。以60年代培育种植的古籽茶茶园为基础,而后成立了惠民茶厂,扩建茶园,形成大片古籽茶园,成就了今天柏联普洱茶庄园的万亩茶园,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
  
  柏联庄园万亩古籽茶园位于景迈山核心遗产区。整个茶园海拔为900-1300米,表土层以茶树枯枝落叶为主形成的腐殖质熟化层和淋溶半熟耕种层,富含有机质,肥力足,宜耕种;中层为铁矿石为主风化形成的伴有砾石的生土层,富含氧化铁、锌、磷等物质底层为数亿年前形成的铁矿岩石层。整个茶园的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丰富,属于高产优质茶园[4]。茶园面积为1.1万亩,坡度范围15-60℃,恰到好处地沐浴在充足的阳光中,为茶树的光合作用提供充分的光源。

  景迈山古茶树自然枯死后,当地茶农将其根部掘出,发现其主根系异常发达,故有“茶树有多高根有多深”之说。园中的古籽茶不仅遗传了景迈山古树茶的兰香密韵和山野之气,适应环境能力极强,旺盛的主根系深深扎根于土壤深处,甚至能穿过茶园土壤深层的铁矿石岩层,全方位立体吸收不同土壤层的多类营养、矿物元素,从而能吸收不同土壤层的不同类型的营养、矿物元素,口感层次更为丰富、饱满。同时与当地环境气候融为一体,与周围的植物、动物形成了一道天然的生物多样性生态链,无需过多的人为干预。
    04  标准化生产品质稳定的保障

  同一片茶叶理论上可以加工成普洱茶、绿茶、红茶、白茶等。但每一个茶树品种都有其适制性,即适合制作某一类茶的特性。柏联庄园不仅承接了原惠民茶厂的所有茶园和资产,也包括了当时的全厂职工,其中就有技术精湛的制茶师傅。通过优化加工工艺,创造有利于品质的加工环境和陈化空间(温度、湿度、氧气、微生物菌群),不仅使古籽茶的品质更加卓越,也为行业输出了庄园标准。

  而且,柏联普洱形成了可溯源的产品流程,产品可追溯,不仅仅体现在种植环节,更重要的是加工环节的管理。柏联普洱茶庄园,按照后现代工业化生产的要求,结合了传统制茶技艺,从生产流程的设计和管控上,完全做到产品流向管理。无论何时,只要你到柏联普洱茶庄园制茶坊,都能感受到一丝不苟的生产设计。

  可见,古籽茶拥有“兰香、蜜韵、味甘、汤柔”的美誉源于其优良的景迈山古树茶基因、科学的现代茶园管理和庄园为其量身定制的加工工艺,以及后期原产地茶仓/茶窖的后陈化发酵。
    景迈山系列·熟茶

  05  柏联庄园主人与古籽茶的渊源

  柏联普洱茶庄园主人刘湘云女士,是国内为数不多的高品质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她所创立的柏联精品酒店,现已成为全球顶级奢华酒店的代表,其花十余年时间打造的和顺古镇,被誉为中国第一魅力名镇!更重要的是,她是一位普洱茶的爱好者和收藏者,早在柏联集团进入景迈山布局普洱茶产业之前,就收藏了大量的普洱老茶,位于昆明市阳宗海畔的昆明柏联精品酒店,她深知时间在普洱茶身上体现出来的魅力,也深深地被这种时间的魅力所吸引。
  
  当有一天刘湘云女士受朋友之邀来到景迈山的时候,她感受到了大自然迷人之处,这里有苍天古树,有云雾缭绕,有千年万亩古茶园,更有世代居住于此的茶人,他们千百年来靠茶为生,与茶融为一体,演绎出了深厚的茶文化!与其说景迈山是一座漂亮的古茶山,不如说这里就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和古茶博物馆!置身其中,扑鼻而来的阵阵茶香沁人心脾,让人心醉。一边是自己在努力实践的健康茶生活方式,一边是大自然的馈赠,当二者合一时,她意识到,自己找到了梦寐以求的健康生活方式的载体——普洱茶!
  
  在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策划、论证、考察、调研之后,一种借鉴法国波尔多地区葡萄酒庄园的全新模式,被正式确定下来。这个模式,就是今天的柏联普洱茶庄园模式,它集种植、生产、营销、文化、旅游、窖藏、科研为一体,借助柏联集团在酒店、旅游板块的成功经验,以及景迈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形成了一个普洱茶庄园的整体雏形。

  今天的柏联普洱茶庄园,拥有11000亩疏林生态古籽茶园,一个全透明的制茶坊和三个初制厂,茶工1700余人,精制产品百余个,已成为全球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普洱茶庄园。而当时吸引柏联庄园主人的茶园,为市场提供好茶的同时,也在分享纯净健康的普洱茶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陈杰普洱茶的地理价值——来自自然的启示

  [2]《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迈古茶园文物保护规划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汇编》

  [3][英]达尔文,《物种起源》,商务印书馆,1995

  [4]杨广容等,《景迈山茶园土壤养分与茶园品质分析研究》,《云南农业大学报(自然科学)》,2016,31(3:):519-527

  ——万亩古茶园千年景迈香——

  ◆END◆

让古茶树资源的“金字招牌”更铮亮

古茶树资源有了保护“神”

目前,云南有古茶资源的地方,为更好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其资源,已相继出台了“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对古茶树概念形成一定的共识。

“古茶树是指野生型茶树、过渡型茶树和树龄在一百年以上的栽培型茶树;古茶树资源是指古茶树,以及由古茶树和其他物种、环境形成的古茶园、古茶林、野生茶树群落等。”当然“树龄在一百年”的提法没有具体时间起点,是动态的,定义不是非常精准。如再过三四十年,新中国成立后大面积种植的茶园树龄也将有一百年,到时这些算不算古茶树。

所以今后还需修改完善条例。茶树品种较多,按树型分有乔木型茶树和灌木型茶树。在中国西南地区自古就生长着很多乔木型茶树,只是后来人为的影响和自然气候的变化,目前很多地方的野生乔木茶树已消亡,而云南的气候、土壤条件适于乔木型茶树的生长,因此云南成为世界茶叶原产地;在普洱市有一条完整的以景谷县3540万年的“宽叶木兰化石”为代表的茶树化石(茶树一始祖)——镇沅县千家寨 “世界野生茶树王”为代表的野生型古茶树(茶树二始祖)——以景东县大柏村“人类栽培驯化野生茶树活标本”(茶树三始祖)——澜沧县邦崴“世界过渡型茶树王”为代表的过渡型古茶树(茶树四始祖)——景迈山为代表的栽培型古茶树的生物链,而被国际茶叶协会授以“世界茶源”的称号。

《茶经》留下最早的古茶密码

唐代陆羽写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开篇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

当时的云南属于大理国,加之那时的大理国与大唐双方交战,陆羽没有到达云南,所以《茶经》里没有云南茶叶方面的只言片语,非常遗憾。但从1250多年前的文献记述,与目前云南茶叶发展及趋势又是如此相似,用现代科学实验证明了我们祖先的智慧,以及在茶叶发展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在唐代以巴蜀为代表的南方就盛产茶叶,估计很多为野生大茶树。自普洱茶热以来,古树茶倍受追捧。云南大叶种茶属乔木类型,根系发达,可长成参天大树。

在云南民间有“树的主干有多高,主根有多深;树幅有多宽,须根有多长”流传。所以乔木大树茶根深柢固,利于向土壤深部生长,吸收更多矿物质等养分,茶树通过稀疏种植,养分充足,光照均匀,易形成高大乔木树型。

今天我们所说的古树茶,百年前都是稀疏种植的乔木茶,是以吸收土壤深层矿物质为主,这也是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品种的古树茶品质更好的原因。当然很多大茶树后来进行低产茶园改造被台刈,主干虽然被台刈但树根还在。目前人们所说的台地茶,是指开台地种植,密植、矮化、丰产的茶园。台地茶因密植、矮化、求丰产,人工施肥较多,主根较浅,须根发达,是以吸收人工增加的养分为主,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全国茶区推广;而无性繁殖的茶叶良种,上世纪90年代在普洱、版纳、临沧等地推广,多为台地茶。

至于有“专家”说无性繁殖茶树没有主根,寿命短,品质不好,我看没有科学依据,过去我也信以为真。但目前从新华国茶公司进行乔木稀疏留养的试验来看,其实无性茶叶的主根也很发达,我用了几年的时间,只是改变留养方式的,放养的部分主根已近二米长,而密植、矮化的主根只有一米多长。这里我举个实例:今年雨量大,很多茶地坍塌,黄龙山的曼歇坝茶厂的台地茶种于1963年,品种是勐库大叶种,坍塌下来的树根有1.5米左右长;而新华国茶公司的茶叶种于2008年,用无性系良种种植,2016年开始留养,树高2米多,树主根很粗壮,经测量有1.8长,目前两个标本样还放在公司。茶树的树龄一千年相当于人的一百岁。茶叶无性繁殖技术的推广只有30多年,未来茶树的寿命有多长?只有我们的子孙才知道。过几年市场上又推出“无性良种乔木茶”也完全可能。

“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

茶叶生长的好次取决于五个要素:土壤成分;自然环境(海拔、光照、降雨等);茶叶品种;种管模式;加工工艺。茶树生长在杂石中(烂石),土石壤间有空隙,积累的各种矿物质成分更丰富,更利于根系生长,茶质就更好,正因为如此很多地方都抬高了“岩茶”的身价;栎壤也就是我们习惯称的土夹石,土壤透气性好、保水性强,茶树吸收的矿物质成分丰富,茶质好些也就自然;纯黄土的壤土容易板结,透气性不好,茶树根系长得浅,吸收深层土壤的矿物质少,茶叶品质会更次些。所以茶树越大、树龄越久的根系就相对越长;土壤疏松的更有利于根系生长,更多吸收自然物质养分,古茶树不需要人为施肥也能旺盛生长上数百年乃至千年,道理也在于此。

茶适“阳崖阴林”

“阳崖阴林”我理解的“阳崖”指向阳的坡地;“阴林”应同“荫林”,遮荫的树木。植物的生长需要光合作用,茶树需要阳光,也喜一定的遮荫度,遮荫度在40——50%为宜。同等条件下,向阳面的茶叶品质会好于背阴面的,有合理遮荫度的品质好于整天太阳暴晒的。

从云南各地的古茶山如普洱市的景迈山、金鼎山古茶、凤凰窝,版纳州的易武、布朗山,临沧市的冰岛、昔归等名茶山即可得到验证。云南解放后种植的茶园模式为高产密植型,连片规模化发展,也就形成把树林清除,以开台地种植的现代茶园模式(即台地茶)。

但近几年来普洱、版纳、临沧等茶叶主产区都在实施生态茶园改造,也就是在原来单纯只有茶树的茶园中重新种植适当的遮荫树,逐渐恢复生态系统,有条件的地方提倡进行稀疏生态留养,说直白些,就是恢复老祖宗的种养模式。

茶“紫者上,绿者次”

在云南众多的茶叶品种中“紫茶”一直有些纠葛不清。紫茶是茶叶自然进化或人类栽培茶叶的漫长过程中,受地理环境、气候、阳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引发茶叶基因突变而成的变异品种,因茶叶中花青素含量高于其他茶叶,茶叶颜色呈现紫色,人们把这类茶叶统称“紫芽茶”。陆羽的“紫者上”,用现代科学解释为紫芽茶中花青素含量高,花青素被称为“植物软黄金”,具有非常好的抗氧化等功效。

紫鹃茶因为花青素含量比传统的紫芽茶高,整棵树都显示紫色,这是大自然的恩赐。普洱茶从诞生起“大树茶”就是它的标配普洱茶名字始于1729年雍正皇帝的封赐,但这个茶之前就存在着。民国以前人们种植茶树一般采用“满天星”式,即自然随意的开塘种植,放养成高大的茶树。

所以目前普洱茶界推崇古树茶,是长期市场形成的,只要普洱茶还存在于市场,这种千百年来形成的共知不会轻易改变。无论是在北京故宫里幸存的“万寿龙团”贡茶,还是印级茶、号级茶、88青、001、奥运国茶等,都离不开古树茶(大树茶)的身影。都在讲古树茶更好喝,但为什么古树茶比台地茶和小树茶好喝?综合上述,古树茶好喝是因为其树根扎的深,更多吸收了土壤深层的矿物质。所以我认为如果树茶留养方法不得当,即便茶树树龄过了百年也不一定好喝;如果留养方法得当,即便茶树树龄只有几十年也会好喝。古树茶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如何利用好这些财富,同时我们又留给后人什么?

新华国茶茶室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圆通街58号连云宾馆内

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9月10日开幕 景迈山古茶林审议倒计时

第4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扩大会议

Extended 45th sess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

时间:9月10日-25日

地点:沙特阿拉伯利雅得

中国唯一申报项目: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

01.大会基本信息

10-25September

第4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扩大会议将于9月10日至25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举办。“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中国在本届大会中唯一申报项目。

世界遗产大会全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每年召开一次,主要议题是审议各国申报的可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新项目,并对已列入名录的世界遗产保护进行监督指导。此次大会也将是新冠疫情后首次于线下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

02.大会议程

来源:Unesco官网截图

本届大会在议程总量方面与上一届大会类似,将又是一年审议两年份额的加长版会议。会上将审议原定于2022年审议的25项提名以及2023年的28项提名,共计53项提名。

同时第4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扩大会议青年论坛将于9月3日—12日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和世界遗产地哈萨绿洲举行,主题为“展望: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一下个50年”。

第五届世界遗产地管理者线下论坛也将于9月11日-15日在沙特阿拉伯的利雅得与遗产大会同时举行。

本届遗产大会将审议的提名地名单及中文译文(2022年提名项目)

本届遗产大会将审议的提名地名单及中文译文(2023年提名项目)


03.中国相关议程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2022年的申遗项目“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在本届大会上接受审议,景迈山申遗项目于去年9月顺利完成ICOMOS实地考察评估,ICOMOS提交评估报告“符合标准(iii)(v),建议无保留列入”。意味着其有望成为我国第57项世界遗产,云南省的第6项世界遗产。

普洱景迈山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中国西南云南省普洱市惠民镇景迈山。该地区所在的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是栽培茶的发源地和目前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茶树的分布中心,因而被称为“世界茶源”。公元10世纪开始,布朗族和傣族先民相继来到景迈山栽茶种茶,历经千年,创造了独特的景迈山茶文化景观。申遗的遗产区面积7167.89公顷,缓冲区面积为11927.85公顷。

景迈山地形示意图来源:UNESCO官网

古茶林与森林相伴

景迈山现存5片保存完好的古茶林,景迈山古茶林主要分布在海拔1250-1550米之间的山坡上、村寨周边、森林之中。由连接森林、古茶林、水源地森林和山下河流的垂直土地利用系统共同组成。

布朗族利用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的特点,开发了“林下种植茶叶”这一农林系统,包括驯化并在高大乔木下种植野生茶树。古茶林形成了垂直分布的三层植物群落:高层的高大乔木、中间的茶树和灌木和底层的草本植物,这一方式保护茶树,促进其勃勃生长。


蜂王树摄影/洪英喆

9个传统村寨

傣族传统村寨:景迈大寨、勐本、芒埂、糯岗老寨

布朗族传统村寨:芒景上寨、芒景下寨、芒洪、翁基、翁洼

这里的人们信奉万物有灵论、南传佛教和茶祖崇拜。帕哎冷是布朗族部落首领,是在这一地区第一个发现茶的人,因此被奉为布朗族茶祖。每个村寨由一座神山护佑,村寨照管古茶林。村寨均有一个寨心,用于宗教仪式和社交聚会。传统木构和瓦顶干栏式传统民居,虽世代演进,但是整体建筑风格依然保存。

糯岗老寨摄影/王文贵

环绕的防护林

在古茶林之间是3片分隔防护林,即景迈—糯岗、糯岗—芒景和景迈—芒景分隔防护林,总面积617.65公顷。它们用于保护古茶林免遭强风和病害侵袭同时作为村寨的界线。同时也是村落重要的水源林,有效地维护了古茶林的森林生态系统,同时确保整个景迈山古茶林持续传承。

防护林摄影/洪英喆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视频

与此同时,中国已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武当山古建筑群”“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澳门历史城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也将会在本次世界遗产大会上接受评估、审议。大会将讨论五项遗产的保护情况,并给出相关的保护建议。

世界遗产是过去的馈赠,是今日的生活,是我们留给后代的礼物,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都是不可替代的生命和灵感的源泉。

让我们共同期待景迈申遗成功!

来源:YNC自然与文化,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4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