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元昌记 邹家驹

 

驮着茶叶和户外行装的马帮行进在静谧的山涧小道上,连串的马蹄声敲开了路边山民的寨门。冷清半个世纪的石板路上再现马帮,引来一双双惊诧的眼光。头马胸前硕大响铃发出的叮当声,唤醒沉睡的茶山尘封了七十多年的记忆!

我们在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小山村见到了“福元昌记”创始人余福生78岁的大儿子余世高老人。余家祖籍江西,早年逃荒辗转来到云南,落户石屏宝秀街。余福生在18世纪末出生,幼时在易武上过三四年私塾,年轻时随父亲余志书走乡串寨,到曼秀、麻黑一带收购散茶挑到易武卖给茶庄,赚点挑夫钱。“祖父家里穷,没钱开茶庄”,余世高老人对我们说。余福生的婚姻为家庭带来了事业上的转机。媳妇李氏,出生比余福生晚一年,她丰厚的嫁妆成为开办茶庄的资本。余福生在妻子的支持下创办了“福元昌记”茶庄。余世高老人1927年9月29日出生,他清楚记得,还未就学前,曾用木戳子帮助父亲盖商标。余家有5匹骡马托运茶叶,货物多时,还得租马,组成一个十四五匹骡马的马帮。抗战开始后,茶叶生意一落千丈,全易武的茶叶生产停顿下来。尽管家境日渐不好,余世高老人还是读了九年书。生活压力日重,余福生和妻子相继在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和1946年病逝。

余世高是长子,父母亲去世后带着两个弟弟余世明、余世荣艰难度日。从老人口里,我们还得到一个意外的信息,易武抗战前没有生产过藏销紧茶。抗战胜利后,藏民赶着马帮来到易武。老人比画了半天藏民所要紧茶的摸样,看我们不明白,进屋找来一张纸,很快画出图样。图样明明白白是心脏型紧茶。1946年至1947年间,易武几个茶庄,包括刚成年的余世高老人承继的“福元昌记”,曾按藏民的要求和图样,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揉制过心脏型紧茶。怪不得那时年幼的张毅老人依稀记得藏销紧茶的摸样。看来我们还得继续寻找心脏型紧茶的最初出处。侍奉老人的儿媳妇告诉我们,余世高老人会画画,门头上吊的灯笼是他自己画的。老人在心脏型紧茶图样边工整地写上自己的名字。余福生一家艰苦创业,留在世上的,除了自己的后代外,还有后代拥有的书写文字和绘制图画这些文化意义上的能力。1970年4月12日,易武大街发生火灾,余世高家虽然没有受灾,但他将祖屋卖给段光祥,同生产队其他受灾人员一道搬出了易武。

同余世高老人的谈话,我们录了音。我仔细看了余氏家谱并照了像。“福元昌记”创始人余福生儿子余世高老人的叙说同市面上所有的版本大不相同。流行的说法是:“元昌号”设在易武的茶厂名为“福元昌号”,专门采用有别于倚邦小叶茶种的易武山大叶种茶精制而成。现最古老的“福元昌圆茶”,产于光绪年间。《普洱茶记》云:“百年福元昌圆茶,享‘普洱茶王’之誉。”

“福元昌号”艰难曲折、朴实感人的创业历程,是一个真实有教诲意义的故事,但却被有的出版物搞得面目全非。有的普洱茶书到2004年4月出版时,继续将“福元昌圆茶”的陈期列为110年。倒推回去,创始人余福生在娘肚子里就开始创业了。

《普洱茶》76页:

最最奇特的是,余福生于1945年腊月去世,半个世纪后又活生生出现在我们面前,并且有彩色照片为证。《方圆之缘——深探紧压茶世界》里的“福元昌记”是这样描述的:“这是易武乡老茶庄字号之一,也是截至目前为止,茶庄遗址仍在,而做茶后代余福生也居住在老茶庄内,但早已不再从事大规模茶叶加工工作。”“根据老茶号主人余福生回忆指出,该茶号约在解放前二十年,一九二九年时是加工圆茶最高峰时期,年产量圆茶五百担左右……”

假余福生:

在外来信息误导下,有昆明报纸报道:某普洱茶馆展出系列普洱茶老茶品,其中包括百年茶王福元昌号。

有人制作一批福元昌号百年贡茶纪念饼招摇过市。1911年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大清王朝的统治,贡茶之说已经成为历史。辛亥革命时,“福元昌号”创始人余福生只有十来岁,成年时已是民国的天下。民国期间做茶贡给谁,贡给1915年再次称帝的袁世凯?云南政协报《观察周刊》詹英佩记者是一位值得我们茶人敬佩的、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女性,她用了五年时间,用自己的工资,无数次深入茶山,采访了一百多名茶山的老人,拍摄了几千张照片。她告诉我,贡茶要求严格,从茶质、纸张、规格到茶庄,都有限定,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的。清人阮福查阅了思茅知府的贡茶案册,得知每年进贡之茶,例于布政司库铜息项下,动支银一千两,由思茅厅领去转发采办,并置办收茶锡瓶缎匣木箱等费。我问同庆号茶庄刘葵光孙子刘作锐老先生同庆号商标是在哪里印刷的,1926年出生的刘作锐老先生幼时曾在石屏和昆明读书,清楚记得商标在昆明印刷,用火车运到石屏,再用马驮到易武。余家没有能力到昆明印制商标,只能用过去流行的土法木戳子盖印。或许因了木戳子,被发掘出来做了贡茶。

谈到中午两点,余家热情招呼我们吃饭。农家饭虽简单,但却好吃,特别是那碗土鸡蛋炒臭菜,让我们留下深刻的记忆。余家还在继续揉制晒青毛茶,晒茶的簸箕靠在墙边和屋檐下。他们没有继续制作茶饼销售,原来的压茶石模靠在饭桌边。余家的石模与众不同,耳子在两边,底部压饼茶,上部有一个十多公分深的扁槽,可用来揉制紧茶。余家有贤惠的媳妇,为我们做饭的二儿媳妇里外一把手,采茶、抄茶、揉茶和晒茶后还要负责照顾年老体弱的余世高老人。我们离开时,她在唱山歌:“茶山活,慢慢磨;太阳落,还有半天活。”

活跃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