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安溪:上好生态底色 打造绿色茶乡

清晨时分,福建省安溪县布岩山云雾缭绕,绿树翠竹之下是一畦畦同样翠绿的茶田,微风拂过,阵阵清香沁人心脾。山间的龙涓乡举源村生态茶园里,茶农们正在茶树行间除草,但分布在茶田梯壁上的繁茂杂草却被刻意保留下来。“梯壁留草有益于涵养水分,减少水土流失,这是茶园管理需要遵循的生态守则之一。”举源生态茶园负责人刘金龙告诉记者。

举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春夏之交的茶乡安溪,到处是动人心弦的景致。安溪是全国第一产茶大县,名茶铁观音给安溪人带来滚滚财源。然而,茶树种多了,可能导致滥垦山林,造成水土流失、生态失衡,并对茶产业长远发展形成制约。近年来,安溪制定茶山生态修复规划,在全县范围内推进茶山生态提升工程,探索形成山水茶林草和谐共生绿色发展模式。

安溪县感德镇是当地的重要茶区。早些年,由于安溪茶产业发展进入高峰期,感德茶业价好又畅销,茶农毁林开垦茶园的事时有发生。同时,许多茶农在茶园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矮化高产、壁草争肥、除草剂除草高效简便等误区,出现了茶树矮化、梯壁剃光、园草灭绝的现象,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感德茶业要二次腾飞,必须上好生态底色。”感德镇有关负责人说,“这些年来,我们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去正确引领,确立生态修复、茶树留高、土壤改良三大攻坚,让感德茶业真正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2017年,感德镇在全省率先试行山长制,通过配套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在35座茶山试点山长制,由镇长担任总山长、各村委会主任为村山长。“各级山长和管护员的职责,就是对责任片区开展日常巡查,做好林木林地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生态茶园建设管护等工作,及时制止破坏林带、焚毁林木、非法采伐、违规使用除草剂等破坏生态的行为。”感德镇有关负责人说。

2018年,安溪县在全县24个乡镇推广山长制,把发展茶产业和生态保护统一起来,追求可持续发展,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山长制杜绝了毁林种茶现象,而要提升现有茶园的品质,还要转变茶农的茶园管理观念。安溪县农业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站长张炳铃告诉记者:“这些年来,安溪县大力推广山水茶林草和谐共生绿色发展模式,深入基层,组织茶农和茶企开展降密度、提高度、深施肥的生态茶园建设,推动了全县茶山生态修复。”

刘金龙告诉记者,以前他们茶园的茶树种植方式为矮化密植,茶园植被单一,茶树自身抵抗力差,容易传播病虫害,需要多次喷施农药才能防治病虫害。“近年来,我们开始培育独株大树茶,将原来密植的茶树,先隔一行挖掉一行,再隔一株挖掉一株,共挖除原来密植茶树的75%。同时,让优质杂草与茶树共生共伴,并套种大豆、花生、油菜花,为茶树提供绿肥。”刘金龙说,茶树疏植留高后,茶园通风透气,采光效果好,茶树的抵抗力增强,有效地控制病虫害暴发,抗旱、抗涝、抗寒能力也大大提高;制成的成品茶滋味更浓厚、香气更悠长,售价提高了30%。

过度施肥会造成土壤酸化、土壤退化等严重后果。为杜绝滥用农药,安溪致力打造县域大生态、茶山小生态、土壤微生态,开展绿色种管,并建立可追溯体系。张炳铃介绍,安溪以农业管理为基础,积极推广物理防控、生物防控措施,提高生物农药在药物防治中的比重,做到少用或不用化学药物,同时积极引入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实施茶叶绿色防控全程托管、统防统治,有效破解茶叶分户经营病虫害防治难、生态环境破坏大等问题。

从“增绿量”到“涨颜值”,从“护根基”到“强底色”,目前,安溪全县已建成高标准生态茶园35万亩以上,并相继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等称号。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高建进)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