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塘县吸引外商大力发展茶产业侧记

平塘县,位于贵州南缘中部,地理位置特殊,海拔710米,气候条件独特,高山屏寒、盆地保暖,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发展茶叶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态自然气候条件。平塘春茶以早收而闻名,素有“贵州春茶第一壶”的美誉。近年来,平塘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贵州茶产业发展意见》的文件精神,把茶产业发展列入为农民增收致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主导产业来抓,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成功吸引越来越多的外来客商到平塘投资发展茶产业。

何文补:从包工头到种茶翘楚的华丽转身

如今的平塘,种茶已成为当地很多人安身立命的营生,就连一些外地人也看好这里的绿色产业,纷至沓来。山海原生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文补是贵州松桃县人,2008年,以承包工程起家的他开始将目光转向茶产业。

“做工程风险较大,我觉得做茶叶是一个比较环保,比较绿色,一次性投资终生可以享受,我觉得前景是比较好的。”何文补说。

成行的茶树如绿色锦缎缠绕在山间

全国种茶的地方到处都是,但选择到哪里落地生根呢?何文补最终将目光瞄准了平塘县大塘镇。

“大塘的地理环境及生态比较好,一年下来都有200多天是大雾,高山云雾出好茶,所以大塘就是我首选的地方。”何文补说道。

现在,何文补一手创办的山海原生茶业有限公司,旗下的“山海云雾”“山海毛尖”等逐渐为人所知,畅销国内各地,成了平塘茶业界的翘楚。10多年来,他通过流转荒山种植了7000多亩茶园,每年有800多名群众在基地就近就业。今年,他再次向更高的目标发起冲击,仅茶叶产量就将比去年多出20%以上。

何文补指导茶农采摘茶叶

“作为一名投资者,看到这片热土日新月异,我心潮澎湃,看到老百姓通过种茶致富奔小康,我很欣慰。”何文补说道。

粟治华:“十年磨一茶”从0亩到3.5万亩的跨越

大塘镇新光村坐落在大塘镇东面,地形如长舌帽,一湾湾不规则的月牙形田畴,向西面纵幅延伸出几大片不规则的斜坡丘陵,海拔高、多云雾、土地贫瘠。2009年,在省委宣传部的帮扶下,新光村利用高海拔、多云雾等优势,引进茶叶种植。

茶园采茶忙

“刚开始我们种茶的时候,不晓得种出来有多大收入,就怕到时候我们投资去了,没有收入,当时心里有这个顾虑。”大塘镇新光村村民陈以伦说道。

种茶之初,由于没有组织者,新光村种植的1000多亩茶叶,没人管护,没人收购,茶产业难以发展。看到这一情况,2012年,从粮食部门改革分流,选择自主发展的粟治华决定回乡带领村民发展。在他的牵头下,新光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股东由十多名村民组成,粟治华任理事长;利用募集到的5.9万元入股资金,合作社下大力发展新光村茶产业。

“我们刚开始发展种茶的时候,大部分农户都持怀疑态度,种这个茶能不能致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成立了一个合作社,是全县第一个茶叶专业合作社,我们就把风险承担下来。”粟治华告诉记者。

合作社的介入,让新光村种植的茶叶焕发了生机,在合作社的规范管理下,2013年,新光村第一批茶叶开采,收益让附近的村民刮目相看。“原来咱们新光村真的能种出茶叶。”吃了定心丸,村民们终于坚定了发展信心。

粟治华与群众采摘春茶

“我们合作社2012年成立的时候,开始才有10多户农户,在2014年参加全州斗茶大赛的时候,我们首次拿了金奖,所以老百姓看到我们种茶越来越好,社员每年都在递增,到现在我们社员有280多户,平均每户的收入达到6000元左右,所以农户对种茶的信心比较大,也达到了我们当初带农致富的愿望。”粟治华说。

十年磨一茶。在新光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领下,新光村的茶园实现了规范化管理,通过线下+线上等方式茶叶销售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茶园面积从0亩增加到了3.5万亩,其中合作社管护茶园9280余亩,辐射带动群众和茶企发展茶园2.5万余亩。村里建起了茶叶加工厂,产出的“都匀毛尖·平塘甲茶”品质高,屡屡获奖,深受消费者青睐。依托茶产业,新光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面貌焕然一新,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房子、买了小汽车,人们走到哪谈论得最多的就是茶,幸福的笑容藏不住。现在,茶产业已成为新光村的支柱产业。

从0亩到3.5万亩,新光村茶园面积实现跨越的背后,离不开各级各部门的帮扶,也离不开新光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广大群众的努力付出,这不仅仅是茶园面积的跨越,更是新光村从千百年来的贫困到奔小康的跨越,是人民群众从动力不足、消极落后到积极向上、勤于进取的跨越。用粟治华的话说:“十年磨一茶,值!”

王地良:从浙江老板到茶农的蜕变

“卡腊有个茶叶坡,浙江老板好得多,浙江老板本事好,老老少少笑呵呵。”

卡腊村群众蒙明香就用这样一段顺口溜来表达她对茶产业发展带来增收的感谢。对于65岁的蒙明香来说,一天70元钱的工资,不仅给她带来收入,也让她找到了乐趣。自从企业入驻村里发展产业,像她一样的邻里群众都在家门口找到工作就业,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

蒙明香说:“我们在这里干活,老板教我们做,真的太好了,我觉得只要够勤快,就能挣得到钱。”

茶山美如画

在卡腊村千亩茶园带富基地务工的群众年龄平均达55岁,虽然他们是一群劳动力相对较弱的人群,但却成为茶园生产的主力军,承担着茶园的日常管护以及采茶工作,而这也正是卡腊村引进企业发展产业的初衷。

“第一次走到这里路过看见这片荒山,我就有意识想把这片荒山开采出来种茶。”王地良介绍说。

原本在浙江种茶的王地良,第一次来平塘考察,就将目光瞄准了掌布镇卡腊村。

2018年,平塘县安忠茶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掌布镇卡腊村千亩白茶基地开垦种植,2000多亩荒山变成了“黄金地带”。

王地良也从一名浙江茶老板,变成了吃住在茶山的茶农。

今年,基地2000多亩白茶正式进入丰采期,为有效缓解采茶用工紧张的情况,王地良尝试在茶园里设立“采茶务工房”,为采茶群众免费提供一日三餐,离家远的群众还能免费住宿。这样一来,茶园每天都能吸引一批住得远的群众常驻采茶。

群众正在采摘春茶

正在茶山上吃饭的采茶群众李正仙告诉记者“现在方便多了,吃住都在茶山上,手快的话多赚一点,一天能拿到200,已经跟外面打工差不多了,如果是这样就不用出去打工了,因为在家就有收入,还可以照顾孩子”。

王地良还打算逐年增加1000亩,将卡腊村白茶基地打造成万亩茶园;同时,尝试探索“茶旅”结合发展新模式,让地方群众吃上实实在在的“茶叶饭”。

如今的卡腊村,放眼望去,绿油油的茶树铺满山间,从前的荒山摇身变成了充满财富的茶山,茶基地的绿色产业发展让当地群众尝到了“甜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在卡腊村村民的心里生根发芽,老百姓的日子也过得越来越有盼头。

“结合生态发展两条底线,我们通过带动群众就近务工,当地群众的日子也过得越来越有盼头,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真正让荒山变成金山银山。”王地良说道。

目前,平塘全县茶园面积达18.73万亩,投产面积18.3万亩,预计产量6500吨左右,产值10亿元以上。全县注册茶企业5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州级龙头企业5家,县级龙头企业8家。茶产业已成为平塘县兴农、强农、富农的重要载体,是平塘县巩固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农业

来源:平塘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田建超,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