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年前,云南的第一株茶树由谁种下?

3月12日是国际植树节。

云南的第一株茶树是谁种下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云南茶树的历史。

云南茶叶发展始于商周,产于西汉,传于三国,商于唐朝,得名明代,盛于清朝,衰于民国,享誉现代。

关于云南茶的历史描述,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东晋常璩(qú)(公元347年左右)在其所著的《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其中,巴蜀包括四川和云南、贵州部分地区,故贡品中就有云南茶。

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云南濮人已经开始生产茶叶了。

《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武王在公元前1066年率军南方八个小国讨伐纣王,其中有濮人,他们祖居云南,是云南种茶的始祖。

除去在“武王伐纣”的历史进程中记下光辉的一笔外,云南的濮人率先发现、驯化与利用野生茶树,则让后世有幸可以享用千年古树之美。

-凤庆茶农-

今天,历史学家对百濮族人的历史演变结果存在不同的结论和争议,主要流派有三:

一、战国以后演变为百越,发展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各民族;

二、百濮与百越是两个不同的族体,元朝以后称蒲人,再后发展为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各民族;

三、前期之百濮与百越有密切关系,后期即为孟高棉语族各民族。

但矗立于云南凤庆高山之间的古茶树们却见证着人间的变化。

其中,“锦绣茶祖”是目前公认的,有据可考的,最古老的一株茶树,树龄高达3200年以上。

-锦绣茶祖-

云南民族先民很早就懂得使用茶叶和种茶,但真正开始大规模种茶应与“武侯兴茶”有关。

-武侯像-

三国时期,蜀国武侯诸葛孔明为处理西南地区复杂的民族关系,向各民族灌输茶文化,以茶敬茶,以此来潜移默化名族向和平文明转化。

孔明借茶教化,“以茶治边”,以达到治国安邦、长治久安的目的,把茶文化与政治巧妙结合。

此说法最早出自南宋李石《续博物志》一书,书上有载:“云茶山有茶王树,较五茶山独大,本武侯遗种,今夷民祀之”。

从1755-1850年的100年间,记述了孔明山以孔明遗器命名的六大茶山“本武侯遗种”的茶王树及人民群众祭茶祖孔明的活动。祭祀活动相传至今,可见历史是十分悠久的。

在这期间可考的史料还有:1753年的《续云南通志》,1807年清·师范《滇系·山川》,1850年道光《普洱府志》,到比较有权威的清·阮福《普洱茶记》也曰:“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树高大,士人采茶时,先具酒醴(lǐ)礼祭于此”。

后来历史中的“茶马互市”也好,“以茶治边”也罢,后世的茶贸易难说不曾受到过武侯的影响。

-云南境内古茶树-

唐代,饮茶之风已经从庙堂中走下,在百姓中流传开来。尤其在中唐以后,饮茶之风盛行,茶开始成为国饮。

唐代饮茶以煎烹为主,将茶饼碾碎成末再饮。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宋代,宋人点茶技艺更加高超。

元末明初,出生草根的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废团兴散”,饼茶生产趋势衰退,散茶开始被人们接受,用沸水冲泡散茶的饮茶方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明太祖朱元璋-

从唐代至明代,茶已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

到了清代,因贡茶需求量加大,清政府对六大茶山的管理及发展茶叶生产措施不断加强,西双版纳茶区成为云南主要贡茶和边销茶主产区,该地在清代中期已产干茶8万担,创历史最高水平。

随着制茶、卖茶的盛行,茶马古道上骡马不断、商旅塞途,生意兴隆,一片繁华景象。

盛极一时的“茶马古道”临沧段以缅宁(今凤庆)为中心,西走镇康出缅甸老街(今果敢)腊戌、丹阳、瓦城等地到缅甸海岸,再通向世界各地;北过澜沧江至鲁史(古阿鲁司)蒙化(今巍山)云南驿昆明东进中原,往巍山、下关、丽江、中甸进西藏。此外,以缅宁(今临沧)为中心,连接周边县区,过邦东澜沧江昔归渡口达景谷、普洱、以茶易盐,是临沧思茅最重要的盐茶古道。

-鲁史古镇:茶马古道途径的重要站点-

历史上在茶马古道最繁忙时期,由2000多匹骡马常年穿越在这些茶马古道上驮运茶叶,驮起茶乡的希望,驮起茶叶的希望。

感谢生活于这片土地的先民,我们如今才能有机会品饮到古树茶的滋味。

树龄百年即可以被称为古树。成百上千年的岁月孕育了茶树挺拔的树干、丰茂的枝干、深扎于土壤之中的根系还有世代生长于此的茶人。

树有多高,根系就有多深。

经年累积的养分一路被送至每一片芽叶,这也是为什么古树茶口感醇厚的秘密。

截止目前,凤宁号已签约古树9000+株,其中树龄最老的可达千年以上。

古茶树,是自然的恩赐,也是先民的宝贵遗产,只有将其细心摘下,用心制作,才能不辜负这岁月的味道。

评论 / 2

高枕无忧
#226973

紧细乌润红如烈火赤如绛玉
浓厚馥郁的玫瑰花香扑面而来
细嗅玫瑰见证岁月静好
礼赠佳品蕴含情真意切

回复
青山巍峨
#167025

学习学习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