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赤壁青砖茶“走红走俏”,给我们什么启示?

近日,蒙古国多家媒体点赞报道我省捐赠3万片“川”字牌青砖茶一事,并向蒙古国人民介绍了“川”字牌青砖茶系列产品,引发广泛关注。

年销售额12亿元,全产业链产值47亿元,被纳入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荣获茶业发展十强县、全国高品质黑茶生产基地,曾惊艳亮相中国外交部蓝色大厅……近年来,赤壁青砖茶蜚声海内外,走红大小茶叶市场,走俏各类消费群体,既赢得了人气口碑,也赚到了真金白银。

然而,就在前些年,赤壁青砖茶还是一斤只能卖到8块8毛钱的“大板砖”,刀砍不动、针戳不开、水泡不散,曾一度被认为是低端茶叶、落后产业。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近年来,市县合力、政企合作,通过开发袋泡茶、巧克力砖茶、速溶茶等100多个品种,将160多个茶叶品牌整合后主打“赤壁青砖茶”区域公用品牌,制定执行包括种植、生产、仓储、运输等在内的行标、国标,形态包装上实现了从“青砖”到“轻砖”的转变,品质品牌上实现从“小散乱”到“高大上”的蝶变。同时,坚持巩固内蒙古传统市场与开拓武汉等新兴市场相结合、线上销售与线下销售相统一,连续举办8届茶产业发展大会,推进茶旅融合发展和“万里茶道”申遗,赢得多方既叫好又叫座。

简单梳理,不难发现,赤壁青砖茶走红走俏的背后,技术创新、工艺改良、品质提升、品牌塑造、市场开拓、产业培育、文化挖掘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这无疑在我们的惯性思维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在我们传统的路径依赖上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子,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其一,没有创意创新,墨守成规地走“乡里乡气、土里土气、小里小气”的路子,只能是死路一条;其二,没有高端品质,低端化的东西终将被市场和消费者所淘汰;其三,没有特色品牌,“人参也只能卖个萝卜价”;其四,没有宣传推广,“酒香也怕巷子深”。因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从“有没有”转向了“好不好”、从“够不够”转向了“美不美”,如果农特产品还是固守过去那种低端低廉、薄利多销、等客上门的惯性思维,未来必定会走入“死胡同”和“没落路”。

咸宁素有“四乡六业”的美誉,农特资源丰富,咸安的桂花、萝卜、鸡汤,嘉鱼的鱼丸、莲藕、菜薹,赤壁的菱角、猕猴桃、小龙虾,通山的麻饼、枇杷、杨芳豆豉,通城的干子、紫苏、两头乌,崇阳的雷竹笋、小麻花、炸豆腐,这些既是“舌尖上的咸宁”,也是独特的农业资源。然而,这些优势资源要么因为“有眼不识金镶玉”被忽视、漠视、轻视,要么由于缺乏包装宣传“养在深闺人未识”,资源优势还没有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发展优势,属典型的“抱着金饭碗要饭吃”。市委提出发展纳米农业和特色农业,紧盯华北、西北、东北“三北”市场和一线城市打造综合性外埠展示窗口等等,其根本目的就在于从“产、供、销”全过程、全要素、全链条去解决这些问题。

思路一变天地宽,方法一改成效显。赤壁青砖茶走红走俏还启示我们,形势在变、任务在变、消费需求也在变,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沿着赤壁青砖茶撕开的这道“口子”,摸索的这条“路子”,加快迈开特色农业、规模农业、品牌农业的步子,真正让咸宁的优势农产品“俏起来”,顺势把咸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起来”,方能不辜负大自然的馈赠,方能不辜负咸宁人民的期待!(尹峰)

原标题:赤壁青砖茶“走红走俏”,给我们什么启示?

注:内容来源咸宁新闻网,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评论 / 1

我哩迈迈迈…
#152181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