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苦后回甘,茶为什么会又苦又涩

茶为什么会又苦又涩

1、不苦不涩不是茶

苦,历来是茶的味觉组成之一,古代称茶为“苦茶”。

许多老茶客都爱在嘴边挂一句老话:“不苦不涩,不是茶”。在大多数人眼里,苦味是茶的一种重要的组成成分。数千年来,中国人与茶相依为命,也与茶的苦味共度了无数个春秋。

2、苦味是什么,都从哪里来?

回到原点,茶汤中的苦味是本身带有苦味的成分带来的。首要的是,茶叶中所含的茶多酚类物质以及茶叶碱类物质。

茶多酚,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都普遍带着苦味,其中尤其以EGCG的苦味最重。在茶叶中的占比大,对于苦味的贡献大。

碱类物质,也都带着苦味。由于浸出速度很快,通常前三泡茶的含量较高。虽然占比不是非常大,但是对于苦味的贡献也不低。

3、苦,对身体有益

中医药理讲苦入心,能泻火、燥湿、清热解毒等。“茶苦而寒,最能降火。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

西医理论中,呈现苦味的EGCG是备受关注的。目前已有的科学研究中,EGCG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无论是对抗癌症、保持年轻、还是对于营养,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4、苦尽甘来,好茶如是

好茶总是苦后回甘,涩后生津;人生总是甘苦交叠,关键要一一尝过、细细品味、时时咀嚼、慢慢感悟。有时最苦涩时正是芳香将至,最甘甜时却有苦涩暗藏。

回甘,是指苦涩在口中转化后产生甘甜的过程。回甘是喝茶带来愉悦的体验。好的茶经常自带“回甘”,而回甘的强度和持久度常常作为评判好茶的标准。好茶在初入口舌时,清甜微苦,在口腔回味绵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甜味逐渐超过苦味,最终以甜味结束。在一口茶的滋味间,展现十足的反差与对比,给味蕾带来神奇的冲击与享受。

对于喝茶回甘的原理,说法很多,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定论。比较主流的观点有涩感转化和对比效应两种:

涩感转化说:茶叶中的茶多酚可以跟蛋白质结合,在口腔内形成一层膜,口腔局部肌肉收缩,从而产生苦涩感。过了一会儿这层膜会破裂,而后口腔局部肌肉开始恢复,收敛性转化,于是呈现出回甘生津的感觉。

对比效应说:苦和甜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吃了苦味的东西再喝水会发现水会有些甜,这是一种口腔错觉,也就是对比效应。也就是说,茶的回甘是一种在苦味冲击下的口腔错觉。

引起“回甘”的物质有哪些?

36%茶多酚:多酚类物质在茶鲜叶中含量高达18%-36%,呈现苦味和涩味,因此茶有“不苦不涩不是茶”的说法。

4%黄酮:黄酮是茶多酚的一种。黄酮的味觉表现十分特殊,刚入口时呈苦涩味,一段时间后呈现自然甜味。

4%氨基酸:氨基酸是构成茶叶鲜爽的主要成分,含量约占总量1%-4%,

3%有机酸:有机酸通过刺激唾液腺的分泌,让人喝茶时有生津回甘之感。

3.5%糖类:绿茶中,多糖类占了总量的3.5%,它们名为糖却不甜,而是靠它一定的粘度在口腔滞留,通过唾液里的唾液淀粉酶催化成麦芽糖。

“回甘”是茶耐人寻味的一种魅力,但并不是判断茶叶好与坏的绝对依据。茶品不同,回甘的程度和持续的时间也不一样。

引起“回甘”的物质有哪些?

36%茶多酚:多酚类物质在茶鲜叶中含量高达18%-36%,呈现苦味和涩味,因此茶有“不苦不涩不是茶”的说法。

4%黄酮:黄酮是茶多酚的一种。黄酮的味觉表现十分特殊,刚入口时呈苦涩味,一段时间后呈现自然甜味。

4%氨基酸:氨基酸是构成茶叶鲜爽的主要成分,含量约占总量1%-4%,

3%有机酸:有机酸通过刺激唾液腺的分泌,让人喝茶时有生津回甘之感。

3.5%糖类:绿茶中,多糖类占了总量的3.5%,它们名为糖却不甜,而是靠它一定的粘度在口腔滞留,通过唾液里的唾液淀粉酶催化成麦芽糖。

“回甘”是茶耐人寻味的一种魅力,但并不是判断茶叶好与坏的绝对依据。茶品不同,回甘的程度和持续的时间也不一样。

怎样判断一杯茶回甘的好坏?

饮一大口茶汤,使茶汤充满口腔,慢慢感受其收敛性和刺激性。

咽下后如果舌面或舌底有津液缓缓释放,并伴有甜甜的口感,且持续长时间也不减弱,便可以称为回甘持久了。

真正的好茶,能用鲜爽本韵盖住苦,再将苦不知不觉转化,在喉间酝酿片刻,带来清新爽口的甜味。

在一口茶的滋味间,展现十足的反差与对比,对味蕾带来神奇的冲击。

相对于用入口立刻表现出来的甜味而言,这种“苦尽甘来”的变化更富有戏剧性,也使茶更显内涵与底蕴。

茶,也正是这种复杂性,充满了深厚的底蕴和耐人寻味之美。

来源: 泽青茶道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