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球茶业中秋有茶相伴,微故事征集一等奖

  茶友故事|喝的是茶,承载的是旧时光记忆

  「中秋有茶相伴」微故事征集一等奖

  @于文国

  62岁山东

  你穿过了我的一生,

  亦包括这月圆时分。


  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后半期的我,60年代初才开始真正意义上记事,与茶叶的相识,是在上小学的时候。

  在低矮的三间茅草房子里,一次家中来客人,母亲手把手的教我,将一褐色纸包裹的又黑又粗糙、似小碎杂草沫沫的东西,放于大瓷缸水杯里,然后倒满热水,称之为客人泡茶。

  那茶水它到底啥味道,那次我只负责帮忙给客人倒水,父母亲谁都没让我喝一口,说是小孩子家不宜喝茶水。

  我喝到的第一口茶,是在山间田野,读初中的第一个麦收假期里。大人孩子都在生产队大田里一块忙活抢收,母亲为了能除热解乏,将饭与水送到地头,水壶中加了一把招待客人的茶叶。别无选择,吃饭时我渴得急忙大口喝,几口吞下,有些呲牙咧嘴了,心里在琢磨:这就叫茶水吗?

  1976年年底,高中毕业的我,有幸被挑选进公社大院,从事新闻报道的写作工作,与早先的徐老师、董老师三人同屋。

  没几天的功夫,我便发现他们有个习惯,早上上班不久,每人都会打开办公桌下面的抽屉,取出黄色纸袋里装的茶叶,泡在茶缸(铁制水杯)里。他们见我有点好奇的眼神,一天也给我来了点,同时道出原委:写好东西需动脑筋,离不开它,常喝茶水能够提神助力呀!

  从此,我也仿效,忍痛去供销社买茶,也是当时唯一的购买处,且每回都是直奔着便宜处去,花两三块钱买回一包,开始了我人生早期的正式喝茶。

  之后,经过一番拚搏,并随着工作职责和环境的改变,偶尔也可以接触到单位的招待茶。这时候的我才真正明白,茶水并不都是苦的,而是因茶叶的品种、品质以及泡茶数量多少等因素确定。因此,我开始了许少的选择,时常喝的茶水,其味道和口感也有所改进了,有了丝丝的清香。这或许是改革开放后,我所尝到的甜头之一。

  尽管如此,工作需要快马加鞭,对茶的理解仍浅偿辄止,对茶叶的品种、优劣等级等更是一知半解。

  伴着改革开放汹涌浪潮滚滚向前,城乡工农业生产等日新月异,农民大幅增收,工资收入也成倍地增长,吃穿用都不那么拮据了,我及我家庭里饮茶习惯也开始彻底的讲究:茶杯、茶壶、茶桶、茶盒等茶具焕然一新,尤其是盛装茶叶的桶与盒子,因购买着不同品种的茶叶而必须多备用。

  招待客人的茶叶,也不再是当年不敢问,有了更多的挑选余地,客人好哪一口,就可立马沏上哪一种茶叶。

  也随着自己阅历与年龄的递增,对喝茶愈来愈有门道,且儿子先后成家立业,让我省去不少心,我对茶文化的爱好也因此更上一层楼。春喝青、夏喝绿、冬喝红茶,并不断地添加新品种。

  现在全家人都会喝茶,凡是想喝的,随时随地都能泡上。每逢中秋或者一些重大节日,送茶礼也是首选。再也不必等家里来客人,才能喝上茶了。在我临近退休和这之后,常根据自身条件,以茶代酒,精神焕发,身体少闹毛病。每年用在茶品上的消费,不知道要比往年翻了几倍。

  茶叶,不仅被人们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与爱好,也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向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茶社茶馆兴起,更为茶友们的沟通交流提供了更方便的平台。

  以茶会友,弘扬茶文化,茶叶发挥着本身价值以外的作用。中秋佳节,以茶相会,喝的是茶,承载的是旧时光记忆。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