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沿着前人趟过的路走,还是另辟蹊径?中国茶企品牌化的主要路径选择

中国茶企的品牌化,是茶行业过去十来年间经常被谈论的热门话题。无论是老企业,还是新力量,都在品牌化的方向上努力探索。此时,走什么样的路就会成为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沿着前人趟过的路走?还是另辟蹊径?

于是,思考过去二十年间,中国茶企品牌化的主要路径,就是一个前置性的题目。

就笔者的观察与研究,中国茶企品牌化的路径,大体有三种主要类型:一是以企业品牌为主的成长路径,二是以“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协同成长的路径,三是先以“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为主,后以企业品牌为主。

企业品牌为主

这一模式的代表性企业有中茶、天福、竹叶青和小罐茶。而这四家企业又各有自己的特点。

中茶是老牌国企,情况比较特殊,同时也是综合型茶企,一直是多茶类发展。

天福属于渠道型企业,多茶类发展,二十多年的努力,始有今日之局面。

竹叶青长期以单一四川绿茶为主,近年来辅之以茉莉花茶。在独占品类后,企业品牌与品类品牌实际上融为了一体。

小罐茶则是重点在销售发力的企业,多茶类组合,以老板的老套路做茶行业的新鲜事,高举高打,主推企业品牌。大家也不要一味的羡慕,苦不苦累不累,老板自己心里最清楚。

这种模式,总体而言对企业资源条件要求较高,要有能力自己造势。毕竟,塑造企业品牌首先是花钱的事情,虽然也不仅仅是花钱的事情。

如果你现在出发,准备走这条路,那么请多揣点钱再上路,否则就是小打小闹或者可能虎头蛇尾。

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

这是大部分茶企品牌成长的路径。

笔者将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的强度分为超强、强、中、弱,则我们可进一步观察到不同的组合。弱弱的组合就不在这里说了。

1. 中区域公用品牌+弱企业品牌

安吉白茶和蒙顶山茶,大体就是这方面的例子。

这种情形,两方面都有可以继续努力的空间。

2. 强区域公用品牌+中企业品牌

福鼎白茶和安化黑茶,大体就是这方面的例子。这两个品类,区域公用品牌的强度强,同时也分别带动了一批有一定规模和品牌影响力的企业。福鼎白茶中,如品品香、绿雪芽、六妙、鼎白和广福;安化黑茶中,如华莱、湘益、白沙溪、安化茶厂和怡清源等。当然,每家企业的品牌状态不一样,尤其是美誉度并不相同,因为这是另外的话题,所以就不在此展开。

这种情形,企业在趁势发展的同时,尤其需要注意品牌美誉度。

3. 超强区域公用品牌+弱企业品牌

这方面的例子有西湖龙井、武夷岩茶和安溪铁观音。这三个品类的区域公用品牌,都是中国茶行业的超级IP。不过,与之相对应的,这三个品类的企业品牌除了极个别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外(如武夷岩茶中的武夷星),总体弱小。

是不是在超强区域公用品牌的光环下,大家不用怎么太努力,都可以活得很滋润呢?还是说因为超强区域公用品牌的吸引力,让参与者众,从而导致产区资源高度分散而难以聚合呢?

这种情形下,企业品牌需要谋求通过综合发展,形成立体纵深,从而不断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

4. 超强区域公用品牌+强企业品牌

云南普洱茶是这方面的例子。普洱茶作为区域公用品牌,在过去十几年间,形成了超强的品牌影响力。在此过程中,也成长出一批年销售额过亿元的生产型企业,如大益、云南中国茶、澜沧古茶和陈升号,其中也有过年销售额过10亿元的企业。

目前全国只有云南普洱茶形成了强强的品牌格局。就普洱茶而言,从企业角度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在着眼消费市场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

先以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

后以企业品牌为主

这方面的例子,典型的如八马和华祥苑。这两家企业,早年都是以铁观音为主,华祥苑早年则更是直接在终端店面上呈现“华祥苑铁观音”的招牌,当然,那也是在铁观音风靡全国的时候。后来,从涉及福建区域的多茶类,再到如今的以企业品牌为主,涉及全国范围的多茶类。

这种情形,是区域性茶企向全国型茶企努力时的一个普遍路径选择。先借势做大自己,再着眼全国市场布局和发展。

结语

你准备走怎样的路?是沿着前人趟过的路走?还是另辟蹊径?

沿着前人趟过的路走,并不一定意味着落后;另辟蹊径,也未必就意味着先进。与所谓的先进与落后相比,更为重要的是,适合。

你的资源条件、决策机制、团队状况以及风险偏好等,都会影响到你适合走什么样的路。这就有点像手机导航时,先选择模式:你是开车、骑车还是步行?是你用时最省、距离最近还是高速优先,哪怕多费点油也不要紧?如果你开手扶拖拉机,那就走安心走乡间小道;如果你已经小奔在手,那就赶紧上高速放开油门。

毕竟,腾云驾雾不一定快,因为说不定会从半空中掉下来;脚踏实地不一定慢,因为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向前走也许会更实在。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