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状元与蒙顶山茶

       科举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一大制度,自隋唐至明清,存在了1300多年。通过科举制度,诞生了700多名(目前史籍中留有名号)状元。状元特指科举考试即殿试进士的第一名,类似今天高考的榜首。这些状元都是在苦读之后,才通过参加科举考试为天下所知,成为当时科考的佼佼者。因历朝历代多以文艺及哲理为取才的标准,虽然这些状元中不乏政治家、史学家,但仍以文学家居多。其中较为人知的有唐代的贺知章、施肩吾、王维、柳公权,宋代的文天祥,明代的杨慎,清代的翁同龢、骆成骧等。这些状元中, 唐代的施肩吾、明代的杨慎、清代的骆成骧都曾写过赞誉蒙顶山茶的茶诗。

一、施肩吾与蒙顶山茶

(一)生平与成就

       施肩吾(780年-861年),字“希圣”,号“东斋”,入道后称“栖真子”,出生于贤德施家村(今杭州市富阳区洞桥镇贤德村 )。施肩吾是杭州地区第一位状元(杭州孔子文化纪念馆语),是集诗人、道学家、台湾第一个民间开拓者于一身的历史人物。元和二年(807年)举进士;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参加殿试,被钦点为状元,历经德、顺、宪、穆、敬、文、武、宣、懿等九朝。施肩吾一生正当唐王朝走向衰微之际,军阀混战,内宦朋党,官场斗争激烈,苛捐杂税繁重,阶级矛盾深化,人民生活不得安宁,种种因素促使其潜心退隐学道。唐文宗太和初(约827年左右),他萌发了寻访海外仙山之愿,便率领族人买舟泛海,历经几多沧桑,方登上一无名小岛,即今之澎湖列岛。此时,岛上仅有少数土著人,生产呈原始状态。而当时唐王朝的经济文化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施族的入居,给澎湖生产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大陆文明也在开始在岛上不断传播、生根发芽。“澎湖”的名气逐渐显著,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引起朝廷重视。从南宋起,朝廷就在岛上设置“巡检司”,驻有军队、官员负责防卫和民政,而大陆人民也络绎不绝地来此移居,从而成为中国行政区域的一部分。晚年迁居澎湖,成为其人生旅程中一大亮点,他在开发澎湖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施肩吾工诗,与白居易相友善,一生著作甚丰,著有《西山集》十卷、《闲居诗》百余首。《全唐文》收有《养生辨疑诀》(或作《辨疑论》)等,《全唐诗》收录其诗作197首。

(二)《蜀茗词》赏析

       施肩吾写有一首《蜀茗词》,对蒙顶山茶高度评价。全文为:“越碗初盛蜀茗新,薄烟轻处搅来匀。山僧问我将何比,欲道琼浆却畏嗔。”

全诗大意是:越窑的瓷碗里沏上上好的四川新茶(指的就是蒙顶山茶),茶汤在搅动下分外的漂亮,就像薄薄的绿烟化开,那样绿得均匀可爱(明代以前的古人是将茶碾碎后冲饮的)。山僧问我将此茶可比作什么,我想说“美酒”,却怕犯了僧人的忌讳而怪我姑妄言之。

二、杨慎与蒙顶山茶

(一)生平与成就

       杨慎(1488年-1559年),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等。正德六年(1511年),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禀性刚直,每事必直书。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复为翰林修撰,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众臣因“大礼议”,违背世宗意愿受廷杖,谪戍云南永昌卫,曾率家奴助平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此后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终老于永昌卫。明穆宗时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美文宪”,世称“杨文宪”。

       杨慎在滇南三十年,博览群书,后人论及明代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为第一。他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400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二)《蒙茶辨》赏析

       明武宗(1506年—1521年)时期,杨慎撰写了《杨慎记》,他在其中的《蒙茶辨》一文中指出:“名山之普惠大师,本岭表来,流寓蒙山。按碑(用“按碑”二字标明资料来源),西汉僧理真俗姓吴氏,修活民之行,种茶蒙顶……其徒奉之,号甘露大师,水旱疾疫祷必应,宋淳熙十三年邑进士喻大中奏功德,宋孝宗封甘露妙济大师……岁四月二十四日,以隐化日,咸集寺荐香。宋、元各有碑记,以茶利由之兴焉。”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说,有一个石碑上曾记载着吴理真,他是在蒙顶种茶的人,被徒弟们尊称为“甘露大师”,很有本事,每逢天干水寒或者生病遭瘟,找他帮着祈祷都有效,后来还被宋孝宗封为“甘露妙济大师”。吴理真种茶事迹最早见于汉碑记载。《杨慎记·蒙茶辨》和宋代大学者王象之《舆地纪胜》、清雍正六年(1728年)立于蒙顶山天盖寺的《天下大蒙山》碑以及清仁宗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版《四川通志》、清光绪版《名山县志》、民国版《名山县新志》、当代《中国茶经 》、《中国名茶志 》等书都详尽记载了吴理真在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年-50年)在蒙顶山人工驯化野生茶树开启世界有文字记载最早人工种茶的史实。

       2004年9月,被誉为茶业界奥林匹克盛会的“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在雅安召开,来自美国、欧盟、韩、日、英、法等28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2800名茶业界专家、学者、企业家一致通过了《世界茶文化蒙顶山宣言》,该宣言称:“据文字记载和史迹佐证,雅安蒙顶山最早人工种茶。公元前53年,雅安人吴理真在蒙顶山种下七棵茶树,首开世界人工种茶之先河”,蒙顶山为“世界茶文明发祥地”“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化圣山”。会节期间,还举行了茶祖吴理真拜祭大典,可谓盛况空前。

三、骆成骧与蒙顶山茶

(一)生平与成就

       骆成骧(1865年—1926年),名“公辅”,字“公骕”, 云南省会泽县城郊锁水阁人,后随继父移居四川资中县(今四川资中县),曾就读成都锦江书院、尊经书院。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进士;二十一年(1895年)夺魁,中状元(成为四川最后一位状元,也是清朝四川唯一的状元),按惯例授翰林院编修,先后任贵州和广西乡试主考官、山西提学使、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首席提调。1912年,当选为四川省临时议会议长,出任都督府顾问、四川筹赈局督办等职。辛亥革命后,寓居成都,成为“五老七贤”的核心人物。晚年在四川法政学校、成都高等师范学校等处任教,并参与筹组四川高等学校(今四川大学前身),任校长。他清廉自守,爱国爱乡,钟情于教书育人,堪称一代社会良知。他一生经历了甲午海战、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护国倒袁、五四运动、军阀混战等重大事件,都能够顺应时代潮流,紧扣时代脉搏,在言论上、行动上与进步思潮同步而行。其名言“天下无如吃饭难,世上唯有读书高”勉励着一代代后生。著有《清漪楼遗稿》。

 (二)《登蒙顶饮茶》赏析

       丙寅四月,西康屯垦使刘禹九约主文官考试,蒲江知事刘琼、名山知事杨利宾为襄校员,名山胡礼之为提调。试毕,刘公饯送于蒙顶山麓之金凤寺。因登蒙顶游永兴寺至天盖寺观蒙茶。遂由名山蒲江归成都。

       骆成骧游毕蒙顶山后,写下《登蒙顶饮茶》,对蒙顶山茶赞誉有加。全文为: “谁将海底珊瑚树,种向蒙山老烟雾。五峰撮指擎向天,七株正在掌心处。我身好古兼好奇,壮观每尽通天路,五岳归来已倦游,峦峦乡山心所慕。少壮偏陡岷峨峰,东望蓬莱小邱暮。南岭北塞两如发,昆仑几缕空来注。正思反驾穷西荒,莽莽万里山回互,划然双崖相对开,控藩抑诏键藤固。乘兴曾逾飞越关,嘉招又抵平羌渡。蔡蒙两过不一登,咫尺无缘愁攀附。欣逢三子刘杨胡,校士同心游同趣。扃门八日百不通,窥人四面山难锢。忽然展卷生云烟,崔巍万丈起毫素,左盘右踞龙虎蹲,后轾前轩风鸾翥。上摩参井光动摇,下缠江汉声号怒。三子大呼我微笑,得毋山之精灵来相遇,翻怪此间奇峭何太多,拔十得五已充数。报语刘公吾力竭,非张天网焉能聚。明朝相送金凤巅,辞公又被山招去。樗材诗力一藤杖。蒲宰政声双草屦。赖有杨胡作地主,穿林越涧狎鸥鹭。三休亭上未为劳,九折坡前焉足惧。不惮崎岖叹禹功,敢辞薄劣追尼步。日光足力同尽时,极地穷天身不悟。但觉身外元气青,茫茫斤挥八极空无据。再有奇峰不敢登,倒身一寝百无虑。半夜雷雨洗崖腹,起来万壑开清曙,纵横邪正争雄尊,谁能一一问陶铸。天边一片婵娟影,翠埽峨眉严如故。登峰又是四月九,四十二年犹旦暮。人间何事不可求,浪窥天奥天应垢。一生能踏几山云,何人解饮九霄露。试汲蒙泉煮蒙茶,爱是升庵旧题署。文采风流四百年,后生更比前生误。矫首空蒙日月私,挥毫聊借江山助。仙耶佛耶种茶人,锡杖飘然渺难驻。从来大名擅八区,不朽定烦神呵护。郊天礼废无用期,至今憔悴困阴沮。片叶勺水臣先尝,云中望断飞龙驭,且随猿鹤归去来,时时引领东南顾。”

       全诗较长,描述了游蒙顶山时的所见所感。诗人在夸赞蒙顶山和蒙顶山茶的同时,不由自主地感慨人生,怀念过往。诗人夸赞蒙顶山茶像海底珊瑚树、九霄露等,非常稀有珍贵。诗人感悟到,人间没有做不成的事,遥看西南,明代就有陈暠称雄于交趾。人的一生能够走过多少艰难险境?就像谁能懂得蒙顶茶滋味一样,深不可测。全诗有咀嚼之语,也有不少典故和疑惑,文采确有过人之处,宜细读。

作者简介

陈开义,男,46岁,现任四川省雅安市茶办副主任、雅安市名山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主任(先后担任过名山县文体局局长、名山区文联主席)。先后在《中华茶文化》、《茶博览》、《茶周刊》、《中国茶叶市场》、《中国茶业》、《走遍中国》、《星星诗刊》、《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四川人大权力报》、《四川政协报》、《调查与决策》、《四川三农》、《农村建设》、《四川茶叶》、《四川省情》、《四川文学》、《四川旅游》、《四川文艺》、《县域经济》、《茶缘》、《四川水利报》、天天快报和今日头条、北京茶叶网、亚太茶业网、凤凰网四川、中华名茶网、茗边、手机搜狐网、手机新浪网、新茶网、茶旅世界等50余家媒体发表各类文章400多篇(件)。参与主编名山抗震救灾专著《撼魂》,参与编辑《茶祖故里行》、《吴之英评传》、《丰碑》等著述,作品曾多次入选《蒙山雅韵》、《蒙山春来早》、《撼魂》、《茶祖故里行》、《品味》、《蒙顶山》、《二郎山》等专辑,著有个人文集《杯中岁月》。先后有10多篇作品在省市各级征文比赛中获奖,先后参与主编《蒙顶山茶文化读本》、《蒙顶山丛谭》》等茶文化书籍,主编名山区文艺刊物《蒙顶山》和《雅安日报.今日名山》蒙顶文苑文艺副刊和编辑《蒙顶山茶》刊。

暂无评论